池莉 : 《太阳出世》

池莉 : 《太阳出世》,第1张

读完这个小故事,自己好像跟着李小兰一起当了一回妈妈。

从是否要这个孩子的游移,到迎接这个小生命的来临,每一天都是真实的,每一秒都充满了不可能 :

感觉得到孩子的胎动,孩子有了心跳,孩子有了呼吸,孩子长出了毛发… 多么新奇,一个小生命,就这样在自己的肚子里成型生长,真的是很美妙的感觉,抱不住的欣喜!

且说书——

这对新婚后的小夫妻出于经济、个人发展等多方面考虑,不想立马结束二人世界,所以当一个小生命悄然来临的时候,他们做出了很多年轻人会做的选择:人流!

关于人流,书中有一段描述十分形象,以人流室门口为分界点,区分出两个世界——

是啊,一时的贪欢享乐,也许就会酿造一场人祸,好在李小兰及时阻止了医生,得以让一个新的小生命有机会亲眼看看这世界!

当这对夫妻走出医院时,他们领悟到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创造生命的欣喜与强烈的保护意识!

没有什么是固然就合理存在的,也没有什么是生来就会的,何况他们正是穿着打扮,交朋结友,学习长进,见识世界的年纪,无奈又是生育孩子抚养孩子的年纪,这是生活赐予他们无法逃避的矛盾…

谁都不是生来就能够“成为”爸爸妈妈的,是生活,是时间,是经历,慢慢教会他们成长:

他们会为了迎接孩子,看《孕期指南》、《育儿大全》;会为了孩子想到一切不可能;为还未出生的孩子布置所有;甚至会为了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

在迎接孩子诞生的过程中,一个男人的肩膀逐渐宽厚起来,越发的像模像样,承担起家里顶梁柱的责任;女人也一改自己的娇生惯养,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对于李小兰生产时的那段描写,我看了又看——

真正的女人都得经过这一关。都得叉开你的腿,脱掉你的裤子。无论是谁,全人类都一样。因为新生命将从你这儿诞生,太阳将从你这儿升起。不破不立。

分娩过程就像太阳出世,忍得住分娩的痛苦,才见得到喷薄而出的朝阳,孩子,就是自己生活里的小太阳,活力四射地照进自己的生活,给予每天不一样的色彩,让生活,更像生活!

小两口断断不了争争吵吵,但他们仍然能感到一种幸福,这幸福凌驾于一切痛苦之上,那就是孩子的惊人进步——

付出之后得到了,会觉得值!养一个孩子是多么有意思——

八个月零七天,你突然十分清楚十分亲密地叫了一声“爸爸”,你把从来不哭的小伙子赵胜天一下子激动得扑簌扑簌流泪了!

你爸爸结婚那天打架,你妈妈穿着新娘婚纱骂大街,多么调皮多么轻浮多么无知多么浪漫的一对年轻人,是你默默无声地把他们变成了稳重的成年人!

从前他们不知有爱,现在他们对你对其他孩子对老人对所有人都充满爱意充满宽容,自然,会爱的同时也会了恨…

一切都是因为有了你,孩子!

他们要孩子有第一流的体质,第一流的智商,以便将来在那激烈竞争的时代里成为强者。

所以,他们会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孩子最好的一切,是孩子给了他们不断努力的动力,是孩子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一个奔头!

待孩子长大,自已也就从家庭大学丈夫父亲专业(妻子母亲专业)毕业了!

这本书,是一个孩子的出生,也是一个希望的出生——

正如太阳出世,不会因为你觉得苦累,下一天就不会到来,也不会因为你觉得苦累,太阳就改变出生轨迹…

所以,与其抱怨,不如试着接受,改变,继而接受阳光浴,享受生活,乐在其中 。

“新写实小说”的两员力将女作家池莉和方方,虽同为汉味女作家,但由于不同的注视角度,她们的创作 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就文本特色而言:池莉是一种平民化的书写典范,方方则始终以一种超越的姿态显示 着其独特的文人品位;就内在意蕴而言,池莉塑造了一种生活的仿真,方方则在精心地构造一种文化逼真 ;在人生模式上,池莉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活的人生之悟,方方却显示了在严酷背景下,在急功近利的 社会潮流襄挟下人们精神上的深深迷惘。方方和池莉的作品,既有着“新写实小说”的共同特点,更有着各 自鲜明的特色。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她们的小说,在思想内涵和叙事方式这两个大的层面上, 均以自己独特的创造,给中国的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鉴照。 方方和池莉均为“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在“新写实小说”的大的框架内研究她们创作的不同特 色,对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1表现于思想内涵上的不同特色方方的中篇小 说《风景》堪称是新写实小说的奠基之作。 池莉写的是原生态小说,不同于传统的写实风格。从细微处着笔,察世情之炎凉,洞人心之冷暖。既便是 生活锁事,池莉写来也别有滋味。她的小说没有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在她比较成功的作品中,甚至连一 般写实小说中惯常的以异闻奇谈吸引阅读者猎奇心理的方法都不使用,就只是截取生活的一段,用朴素但 新鲜的笔触去描绘,这就是真实——原汁原味的生活,原汁原味的烦恼,生活的真实远比小说中虚构的故 事更加动人。池莉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的一位主将。新写实主义强调表现生活的原始形态,绝少作家 的情感投入和主观想象、反对人为地粉饰和拔高现实。 池莉的小说突出人生的过程,它强调过程本身的 含义和意境,强调还原生活,回避理性概括的阴影,避免各种习惯的“深度模式”。她不是有意告诉我们 什么,而是让我们自己“观看”,“告诉”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在如实地追踪生活的过程中,却能激起 我们复杂的、难以言叙的人生感受,统一起历史与人生的秘密。池莉更擅长于表现市民家庭生活,反映世 态人情,下层人民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心理;沿流溯源,又映射起和包含了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意味。 池莉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而她的“新”正在于观照角度,也就是新的现实观。这里没有“英雄”和“普 通人”的对立,没有超凡脱俗的“神圣”原则和精神意志。在池莉的小说中,离开了世俗生活就再没有真 正的“现实感”,脱离开普通人的命运,他们的人生历程、基本需求、欲望与困惑、便也丧失了现实的普 遍意义。池莉对于市民生活、市民文化心理并非是取一种冷峻的、批判的态度,而是先予以充分的理解, 理解中的同情及同情中的表现,从下层市民的生存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乐趣,其中也包 含着人性健康的活力和质朴的情感。 方方的小说属于和以前的现实主义不同的那种“现实主义”。她在作品中注重表现对生活的还原,对凡俗 人物的生存背景、生活状貌、生命搏动、性的欲望的描写,这些都以一种“本真”的自然状态出现,显示 出自然主义的外观。在叙述中,作者冷静客观,避免主体情绪的主观介入。但在表现手法上,她并不排斥 现代主义的技巧(如《风景》等小说中的荒诞、超现实氛围、叙述角度、叙述语调等),因之她的小说具 有更宽阔的艺术表现领域和现代意味。方方的小说文化内涵丰富,这使她的作品能够超出恒定的时空界限 ,更具有普遍的审美意义。这和以前的真正背景压倒一切的局面截然不同。武汉地域文化的风韵,谐趣的 “汉”味语言,人情风习,民众的生活习惯、性格癖好等等,都使她的小说更具艺术的审美价值。另外, 方方兼具制造悲喜剧的艺术氛围的能力,这使她的小说既有喜剧色彩,又具悲剧色彩。她前期的小说喜剧 色彩多些,后期的作品则悲剧色彩浓些。

《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池莉的人生三部曲系列作品《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却出现了不同层面的浪漫色彩,构造了一种注重当下体验的人生模式,新写实话语中的少许浪漫言语,有其生成的必然性也是构成美好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不可或缺的多味生活要素。

在强化生存困窘,凸显人与生存环境的同时,又呈现出悲剧性质和生存希望的互联效果及独特的审美旨趣,从中去体验人生的意味,领悟人生真谛,营造的关于美好人生和理想生活的幻影;

使人们能够更加真切的直观的面对现实的生活,更加执著地眷恋现实人生,让人们去体验人生的全部丰富和复杂,在丰富复杂的人生旅程中安顿自我心灵,议论由浅平空乏到即兴发挥,也从而使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具有了超越阶段性文学思潮的某些品格。

浪漫情结:生活场景中的直白

《烦恼人生》按生活的流程叙述了日常生活各个环节的疲惫和尴尬;《不谈爱情》写了婚姻的烦恼和无奈;《太阳出世》描绘了生育的苦痛和忙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世俗生活的平面表层,人物则像这个平面上滑动的符号,融入日常生活的雾霭之中。

然而,这些符号却被赋予了“偶然存在”的幻想和追寻,散发出不同层次的浪漫色彩,构成整体叙事中的浪漫情愫。

《来来往往》:池莉,不把武汉的人物写到骨子里,我不会罢休

一个人的一生是分几个阶段的,你可以在成长也可以在后退,你可以很富有也可以更贫穷,相对的,你的审美在变,你的世界观在变,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十年后的自己与现在会有个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很难知道自己走的是怎样的一条路,我们只是这么走着,也许一个决定可以成就自己,也许,一个决定也可以毁灭一切。我们谨慎地选择着,就算我们再怎么谨慎,也看不透这时间带来的巨大变化。两个不相关的人在一起比一个人更加寂寞,空虚,落寞。

一个人的时候想找个伴,成为两个人,两个人的时候觉得好麻烦,想要一个人安静的待着也是快乐,两个人,金钱,时间,思想,默契;这得需要多大的缘分啊!幽默里隐含着辛酸。康伟业不是什么成功典范,他只是被时代卷裹的无数中国男人里的一个。

该学习的时候他上进,该结婚的时候他认命,老婆上着大号读着报纸为他划出未来的前程,他以常年的家务和隐忍换回了发财的机遇。女人,武汉不缺。林珠这样的女人,偏偏少有。一段奸情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拍两散的结局也是顺理成章。

哥追求的不是发财,是寂寞。寂寞了,就图个嘴巴快活,找个嫩活的丫头寻开心。康伟业离不了婚, 社会 、女儿、丈人、父母层层绕绕的已经把他困到茧心。康伟业一生遇过的女人,决定了他只能在自己堕入的轨迹中航行。

书的内封折页有番话说:“池莉不把她笔下的人物写到骨头缝里就不肯善罢甘休。我们常常会忽略或漠视或不敢正视某些生活真相,但池莉把它们和盘托出,让你体会到什么叫残酷。不是池莉残酷,是生活残酷。”

池莉就是精明到讨嫌地剥开他们的痛苦给你知道,月亮背面的故事里每个人都在忍受。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康伟业若撑到现在,只怕也快六十了。再不会是小说中意气风发的形容。不晓得他狠心离婚了没有,也不晓得他是否愿意回想生命中遇到的这些女人们。

  池莉,湖北人, 1957 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4 年高中毕业,为下放知青; 1976 年就读于冶金医专, 1979 年毕业,任职于武钢卫生处流行病医生。 1983 年参加成人高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成人班,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1987 年毕业,任武汉市文联《芳草》编辑部文学编辑。 1990 年调入武汉文学院,为专业作家。 1995 年,任文学院院长。 2000 年,任武汉市文联主席。 1979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池莉文集》(七卷)、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人民文学》、《十月》、《当代》、《小说月报》等各种文学奖 50 余项。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视。

  武汉女作家池莉在我国当代文学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其代表作《来来往往》、《口红》、《**你早》等作品一经搬上荧屏就成为观众热烈追捧的收视热点,均取得了艺术和市场的巨大成功。池莉的作品关注市井生活,文字能够与读者坦诚相见。其新作《生活秀》一问世,便同时被改编成**和电视剧。**《生活秀》获得多项大奖,充分展现了池莉作品影视元素的独特魅力和市场价值。 2003 年 12 月,池莉签约世纪英雄**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池莉影视工作室”。“池莉影视工作室”是继“海岩影视工作室”后世纪英雄吸纳优秀影视创作人才的又一举动,使“海岩”、“池莉”等著名“作家品牌”,拥有更强的**产业影响力和号召力。再次证明在优秀文学作品基础上改编的剧本往往会成为精彩影视剧的先声,这样的例证在国内外屡见不鲜。

  《来吧孩子》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池莉的最新纪实文学。书中池莉以一个普通母亲的笔触,从女儿亦池出生前写起,直到她升入大学后的生活经历,其间池莉更多地谈到了她是如何将女儿培养成人的。池莉希望用自己和女儿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家,孩子成长和教育的方式,还有其他选择。

  该书以一个普通母亲的笔触,从女儿亦池出生前写起,写她历经父母离异、体验人心险恶,始终保持一颗宽厚善良之心;写母女两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在中国教育重压下寻求快乐成长的夹缝,最后毅然决定求学英国,获得理想中的教育……面对女儿,池莉笔下处处充满着感动乃至感恩,她认为女儿的成长不只是简单的家庭教育,更是自己和女儿的共同成长,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一次自我教育历程。此外,池莉结合女儿的成长,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某些弊端进行质疑。她希望用自己和女儿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家,孩子成长和教育的方式,还有其他选项。 池莉认为,人生没有起跑线和终点的区别,一切都是过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认真地经历、感受和体会,所以,她认为那句流传甚广的话“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混账至极。

  《熬至滴水成珠》是散文类的书,没法写什么内容简介啊

  你可以把书里的文字当成她的自述读,这就读出了一个女人的苦故事累故事爱故事痛故事和心灵的觉醒故事;

  你也可以把这些文字干脆当成一篇篇精美纯粹的散文读,字里行间该是对人生清楚的透视,世珍藏着人件中最深情的独白。

  目录:

  熬至满水成珠

  买酒记

  上海的现实主义

  从每个视角无限接近

  我们是否应该结婚

  女人与花事

  一颗自己的心

  生命是用来挥霍的一

  假墙的秘密

  盛夏之妖

  一个人的火车

  别听女人讲故事

  不仅仅是左手

  不是谈古玩

  不是谈女人

  不是谈享乐

  不敢信罗素

  好日子怎么过

  中国工人

  晒月亮

  想念一种喝酒的方式

  开会

  一个自由灵魂和细腻多情的生活者

  沉下去浮上来

  十年识得范用字

  闻香识小说

  怀着夏日母性的心肠成为一棵树

  缓缓通过生命之廊

  向棉花学习

  怀疑台湾

  看麦娘的意思

  我与《上海文学》

  读我文章若受兰仪

  生活本是一场秀

  一夜盛开

  多种宿醉样美丽

  永远的浪漫

  金色的收获

  写作状态实录之一

  写作状态实录之二

  单位上随着各类新人的加入,分摊来的工作时间渐少,白天和退休人员一般闲散,偶尔会遇到周末上白班,有同事叫了去市公安局对面的警察俱乐部借书,想当年咱也是国家图书馆的常客,闲可以养文化,又可以利用上班时间,何乐不为?遂号召我们班的姐妹都轮流去借书,距离近又不需要预先存钱,告诉一个警号,签字即可,说是20天期限,又说差不多就成,不像国图超过日子认真扣钱什么的,于是高兴前往,图书室不大,像个私人藏书馆,几乎没人借书,管理人员只中午存在,基本没有什么新书,衡量后取了池莉的《水与火的缠绵》和张恨水的《现代青年》,也是为着作家名分,仿佛品牌效应,虽然这两位的代表作早看得多了。

 池莉的小说依旧是和江城武汉有关的平常人的爱情生活故事,矛盾冲突不如《不谈爱情》等代表作激烈,我因为当初在汉口上的军校,所以对于女作家笔下的武汉市民故事是颇多共鸣的:关于长江的混黄、轮渡的悠长和炎热的夏季东湖的游船,关于汉正街的小商品、热干面、四季美汤包和老通城豆皮;关于龟蛇二山的幽静、巍巍的黄鹤楼和幽静的归元寺;关于脏乱的市场、拥挤的公交车和泼辣的井市女人们。眼看着人的一生也就在柴米油盐的故事中消磨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变革,给了一些喜欢折腾的人重生的机会,也打乱了很多平常人安稳的日子。人心总是静极思动,难得会激流勇退。

 故事的女主角下过乡,当过工农兵学员,分配到武钢做技术员,有一些小布尔乔情节,百般挑剔家里介绍来的门当户对们,在长江轮渡上为着一双雅致的手看上了未来的老公,不顾家庭反对结为连理。其后她通过自学外语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获得单位奖励的房子,平淡的婚姻难免令她失望,对于到南方创业的丈夫提出了分手,结尾是期望到长江上游去观看能带给她随性放松心情的男友有关江豚的研究。

 《水与火的缠绵》有人看到题目以为暧昧,其实内容相当平实,无非暗示有爱情成分罢了。总的看来这是关于女人励志书的一类吧,却充满对于生活的无奈妥协。可我等平常人谁又不是在与生活的妥协中一混大半生的呢!希望不过是用来破灭的,男人也成不了女人最终的依靠,耶稣基督只有一个,还没有结过婚。可是梦想是女人的事业,任谁也拦不住,只是光怪陆离的肥皂泡破裂了,就不要再去执着曾经的霓虹样貌。

 张恨水的《现代青年》,故事也很简单,先就是一个上过私塾的放牛娃喜欢到学校窗户外旁听,校长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劝说他的父亲一个贫穷农民让他入校读书,这个叫——————计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孩子,校长直接让他上了小学五年级,果然以第一名的成绩小学毕业,为了孩子的前途,老父亲索性帮人卖了半年豆腐学到手艺,然后卖了田地和房子,搬到省城租了店面做江水豆腐卖,用来供养儿子上中学,可是等到儿子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再到北京求学的时候,却被花花世界晃花了眼睛,认识了有钱人家的专司享乐的女孩子,游戏在繁华世界,荒废了学业,走上了不务正业的路途。最终前来寻找儿子的老汉在失望中贫病惨死。算是个警醒世人的悲剧吧,痴心老汉一个人辛苦养育儿子,每日清晨挑江水磨豆子做豆腐,省下铜板供儿子读书成材。临终也没有见到儿子一面。

 故事虽然发生在上个世纪初,可是对于百年后的中国人依然有它的参照效力,如今的农村孩子,特别是贫困乡村的孩子,在教育改革高校扩招中轻易上了所谓大学,最终耗尽父母钱财,却在大学毕业找不到高薪工作,勉强寻到饭碗也不稳定,分一半钱租房子住下,好容易找个女朋友,却被丈母娘要求必须要在城里买到房子才可以结婚。每天晚上收音机的田园晚风节目,很多这类求助电话,田园老师不客气的指出——————女孩子没有能找到有房子的男朋友的条件就不要必须有房子!

 所谓爱是向下传递的,人难免总希望孩子可以出人头地,农村希望进城,城里巴望出国,可是结果呢?倾囊而出的结果真能够如愿以偿么?游戏有规则,还要运气好!

 很感动父子二人在农村相依为命时候的情节,早上吃剩饭,中午儿子放学后做饭,晚上爸爸收工后做饭。有块炸油剩的肥肉渣子,父子二人也你推我让的`。早上剩饭少,儿子怕父亲没睡足,悄悄起来做饭,父亲怕儿子上学吃饭没营养,一早摸黑摘茄子,到瓜架子上摘瓜,炒茄丝给儿子加餐。爷俩的所有对话也平实可亲,父慈子孝,特别是一无所有的老汉,舔犊之情溢于言表。

 写的是发生在江苏的故事,老汉开豆腐店之后,每天磨豆子,煮豆浆,包小豆腐块,基本都是我小时候在云南所见的豆腐店的做为,包这样方寸大小豆腐块,十分磨人,一个个用纱布包好,再用板子石头压,最后再一块块打开纱布,当时用来做豆腐乳的就是这样的豆腐块。湖南就没有这样磨人的玩意。当初我还没上学,每周日早晨都去买豆腐脑做一家人的早点,也是一个老爷爷,一边给我们卖豆腐脑,一边包小豆腐同时拆除一些压好的上面的纱布。基本上没有闲着休息的时候,默默无语却透出威严,影响到大家都很严肃了,年幼的我对他有几分畏惧的感觉。

 张恨水小说打动人的永远是这些平常的细节,《啼笑因缘》是很小时候在家里书架上看过的,年纪太小感受不深,再看依然很多茫然。后来工作不久,哥哥出差路过北京给我留下《魍魉世界》上下集,觉得非常好,被排长借走忘记归还,再见到赶紧买下,如今又不知所终。《金粉世家》等多半大同小异,《夜深沉》被M借走,自然不会归还。看来书还是不借的好!本来是好心分享,可是也许那些人根本无法感受到!仁者见仁,表面上彼此差别不大,可对于一本书的感受却谬以千里。发现我越来越挑剔计较,甚至于给人读一段精彩文字,如果别人无动于衷,就能否决了朋友资格。无法强求别人喜欢文学,亦无法强求自己接纳不喜欢文字的人。

 记得一个名人记述:他母亲曾是张恨水的粉丝,基本上每一本新书都要在第一时间细细阅读。那时气氛没有现在的浮躁,如今不知还有多少母亲肯细读张的小说以悦身心?现代的母亲们培养的是现代青年。只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罢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7210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