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婚礼流程

民国婚礼流程,第1张

民国时期的中国礼俗呈现出新的形式特征:一方面传承着几千年来的本国传统仪式,一方面吸纳了西俗的新仪式。具体到婚姻礼俗,则表现为新旧两种婚礼形式的并存,即传统婚礼和文明婚礼(也称西式婚礼)兼行。

民国时期的中国礼俗呈现出新的形式特征:一方面传承着几千年来的本国传统仪式,一方面吸纳了西俗的新仪式。具体到婚姻礼俗,则表现为新旧两种婚礼形式的并存,即传统婚礼和文明婚礼(也称西式婚礼)兼行。

传统婚礼仪式

传统的婚礼仪式大致延续着古制中规范的程序,即《仪礼》、《礼记》等典制中规定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前五礼都是针对订婚仪式,最后之“亲迎”礼才是迎娶新人的具体仪式。由于年代和地域的差异,在民间社会的具体实施中,对“六礼”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简化或增改,使得婚礼仪式各具地方特色。根据地方志记载,我们可以将民国时期信阳地区传统婚礼仪式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程序(参见民国《重修信阳县志》卷十七《礼俗志二·婚礼》。 此节未注明的引文皆引自此处)。

1、订婚仪式

2、迎娶仪式

迎娶仪式是婚礼中的重头戏。婚期一到,女家所作的准备有“焚香楮告祖,将女行醮礼,致命辞而遣之”。“醮礼”原来为冠礼的一种仪式,宋代谢维新所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之《前集》卷五十九《冠礼门》对其有详细的解释。此处则重在父母为嫁女结缡,表示将要出 嫁;同时对女“致命辞”, 劝诫到婆家后夫妻互助侍奉公婆,遵守妇道,全家和睦。接下来,女家需邀请本族之中有名望或者长寿福厚者为嫁女祝福。具体仪式为“新妇升彩舆,蒙以红绸巾,择族中有福者执花烛照之,绾同心结以封舆”。 还需安排族内二人(一般为新娘的 嫂子或妹妹)护送新娘到夫家,谓之“送亲”。在新郎前去女家亲迎的婚轿到达夫家之后,夫家也要邀请本族有福之人作为牵娘,将新人扶出彩轿。其后,新夫新妇“双拜祖宗、天地,入洞房,新郎以彩箸为新妇去盖头巾,撒帐坐床饮交杯,合宴来宾、戚、族。晚间,合卺谓 之暖房酒”。“暖房酒”中所用的“卺”即是瓢,把瓠分成两个瓢,新夫妻各拿一瓢饮酒,取“共牢而食,合卺而酯”之意。(宋·李如圭:《仪礼集释》) 其后,行“闹房”之俗,男方家族之“族戚子弟送房,以吉利语相嘲谑”。 这是儒家倡导的传统雅文化之外,民间广为流行的俗文化,而且在信阳地区婚礼仪式中已经成为惯制固定下来。迎娶仪式结束后,传统的“六礼”已经完成,但是这并不代表婚礼的完结,还有谒见之礼。

3、谒见仪式

新娘被迎娶至夫家之后还需行谒见仪式。因为结婚不仅仅是两人的结合,更主要的是两家宗族的联姻,即所谓“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所以,谒见之礼在传统婚礼仪式中不可缺少,也具有深层的意义:认庙归族,预示着新妇由原来的父族转到夫族,由父姓成员变为夫姓成员。具体的仪式大致是:在结婚的次日,“夙兴谒拜祖宗、舅姑(指公婆), 谓之庙见”, 还要“并遍拜来宾、戚、族尊长,新妇以针黹(指针线品)进献舅姑尊长,谓之贽敬”,“舅姑尊长酬以钱币,谓之拜仪”。 结婚三日后,“男女两姻家燕集,谓之会亲”。 至此,婚礼仪式才告完毕。

文明婚礼仪式(西式婚礼)

在追求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西方观念熏陶下,民国时期,信阳地区也出现了新式婚礼形式,被称作“文明结婚”或“自由结婚”。 相较于旧式传统婚礼,文明婚礼仪式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都有所缩减,当事人在婚礼中的参与性增强。也因为文明婚礼是新兴事物,所以, 在社会上实行的范围有限,主要流行于青年知识分子和官宦士绅阶层之中。

对于新式婚礼的出现及流行,民国信阳县政府给予支持、提倡的态度。考虑到十里不同俗,县政府于1928年9月公布“民国礼制草案”, 对其加以统一化,“要旨在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采可以保存之旧制”,“期在废除买卖婚姻,以当事人之 意思为基础,兼参考民法草案,期与法律相符”。 民国《重修信阳县志》中的《礼俗志》对这一婚礼草案记述颇详。主要内容为:

第一节,订婚。

男女双方订婚者免除一切聘礼,只交换婚帖。婚帖写明当事人姓名、年龄、籍贯,愿与某人订婚。下署年月日,姓名。

第二节,通告。

即男女双方择定结婚日期后,各以名帖通知双方家族。 第三节,结婚。婚礼仪式可在礼堂或家中举行。出席仪式的应有主婚人、证婚人、傧相、介绍人等。新郎、新娘要当众答复证婚人是否同意结婚的询问。同意后,与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依次在证书上盖章或签字。

第四节,谒见。

新郎、新娘向公婆及长辈、亲戚行相见礼(鞠躬礼)。

莆田结婚习俗花金满头妆宝髻,两眼乌珠红嘴皮。

  定是新娘有福份,皆有月老作良媒。  按莆仙的礼俗,男方登门相亲,女方若对男子感到满意,就会给男方的每一位客人一碗煮熟的鸡蛋,俗称“月老蛋”,男方若对女子(包括家庭状况等)感到满意,便可以吃下月老蛋;若不中意,就不运这碗蛋。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当事人的心意,避免双方产生尴尬不愉快。男方吃了月老蛋后,女方还会煮出点心~线面(长寿面),意即平安长寿。客人吃了长寿面后,每人都要在碗底放一个较丰厚的红包,以示谢意。经过了相亲,男女双方及其尊长都无反对意见,这门亲事就算基本议定了。

  定亲。定亲,俗称“订婚”“贺定”“放定”。男女双方相亲后,便由媒人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她周旋于男女双方之间,几经讨价还价,使双方皆大欢喜,从而顺利进行定亲的仪式。

  定亲时,男方要选定吉日,由男方的亲人,如夫妻双全、子孙兴旺,或头胎生男孩的妇女等有福气的人,组成6人、8人或12人和媒人等(双方是双数的),女性要穿红色衣裳,携带聘金的一部分及金银首饰,连同庚贴、香烛、花炮送到女方家。这时,女家放鞭炮,然后煮出点心(线面)分给亲邻,表示女儿已许配人家。现代则把男方送来礼品中的糖果、香烟分赠亲友和邻居,同时备酒宴招待男方来宾。当女方家中再次放鞭炮时,定亲的仪式遂告完成。

   订佳期。俗称“看日子”。男方决定迎亲的日子,把吉日用红贴告知女方,并送担盘礼物。盘是细竹篾编成有墙边的圆形盘,漆红,叫红盘,其口径为50厘米左右。每担共有10个大小的红盘,每边5个、下大上小叠层而上。也有富豪人家备礼丰厚的达10担盘。担盘之礼,是对女家尊重之意。若女家的祖母健在的,红盘中应有猪肉、线面各一盘作为敬奉上辈,俗称妈盘。送担盘的礼物中,有猪脚肉、线面、米粉、红团、糕粿、菜丸以及聘金,各色衣料衣屣等,分别依层装入盘中。女家接收红盘之后,即行祭告祖先,然后将礼物中的肉面、糕粿分给亲友,借以告知女儿结婚的佳期。亲友知道之后,便要为其送礼添妆,俗称捧花粉,也叫送嫁、走喜。随着佳期的临近,女家根据男家的聘金多寡,开始备办嫁妆。男家把备好的红头巾(莆仙称新妇罩)、宽膊大袖的红袄(俗称上头衫)、花烛喜炮和礼贴按议定的未尽礼数,由媒人送到女家。出嫁女迎娶前三五天,发梳妆打扮试新衣。一些沿海和山区的乡村,女方还有带内亲的男童(俗称小舅)与新娘伴睡的风俗,祈盼来年生男孩。

   迎亲。俗称迎娶。男女双方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妇方在出嫁的前一天,将嫁妆分为数杠,然后抬往男家,扛数越多,女家越体面。嫁厚薄不等,主要有五伯衣(内外衣裤)、线袋五谷种子等日常用品作嫁妆。如今在经济条件好的一些地方,有自行车、摩托车和彩电、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作嫁妆。

 古时,莆仙迎娶,要行笄礼,俗称新娘的成人礼或上头礼。新娘在上红桥之前,要在闺房内梳妆。女家请一位福寿双全的长辈妇人,给新娘梳头饰发,并把纸制或红绸制成的五芯花,分别插在新髻的两边,俗称“上头”。“上头”其俗非常久远,据《花蕊夫人宫词》称: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去鬓便上头。所以男冠礼,女加笄俱称“上头”。

迎亲时,男方事先派人雇素菜桥抬放在女家厅堂内。红轿,莆仙叫“新妇轿”。红轿用木头制成,雕花镂、施以色彩,轿的上方,插上四条扎金色滚龙,所以又叫“龙轿”。轿门两边,贴上红纸条一对,体现女家的身份,以示体面。轿门悬挂一块染红的猪肉,以避“白虎”伤害。红轿后改成扎花通风的花轿,俗称“催妆”。但新娘仍按例俗举行上轿前的仪式,依依离情,迟迟不愿上轿。直至吉时已到,才和父母亲友告别,穿上红褂,戴上红绸结花巾帽,在喜娘的扶持下,挥泪泣别上轿。喜娘关上轿门,把用红绳结牢。轿子起行时,喜娘将一脸盆清水,和轿底洒去,口赞四句吉祥语,俗称喊四句。喜娘每喊一句后,众人都跟着  喊一声好哇!如  洒轿夫啊……好哇!

好丈夫啊……好哇!

  桂子兰孙联科第,

  荣华富贵喜匆匆。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再拜祖宗。然后夫妻交拜,并要喝交杯酒、进三汤、三点(即小碗内装桂圆、红枣、莲子熬汤)。接着,请出新郎的父亲母亲,双双分别端坐在八仙椅上,接受新郎新娘的拜礼。拜毕,父亲给了一副红箸(10双),预祝早生贵子,母亲给了一双红团,以示全家团圆。新郎新娘还要向在场的长辈拜礼,长辈们回赠给小红包~ 压拜钱。

  新郎新娘在告祖、拜堂之后,新郎家要备办酒席,宴请宾客。全席应有12道菜,表示一年12个月,月月美满。上第6道菜时,新郎由一位大爷陪同,和各桌敬酒。酒席的最后两道菜是甜的:有用糯米粉做成圆圆的丸子;桂圆、红枣、莲子熬成的甜汤,寓意新婚甜蜜、白头偕老。婚宴的最后一道菜吃完之后,鞭炮再度响起,酒席散了。莆仙独特的婚俗~“闹洞房”开始。据说,古时婚俗,在娶亲的路途中,对新郎和新娘戏弄或取笑,夹杂着许多笑谑的节目。莆仙把便古代的婚俗搬到洞房中进行。

  莆仙婚俗中,闹洞房是整个婚礼的高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麒麟送子(即送孩儿),在喜宴开筵前,由乐队和凤灯前导,送房兄手捧瓷孩儿,后面跟着提灯的,捧烛和果盒的,从户外送到洞房,新郎在洞房门口迎接,把瓷孩儿安放在眠床的板架上,并将红烛、果盒、一碗清水等排在桌上,凤灯挂在床前的楼梁上,捧果盒的人赞吉祥语:

  今夜大家送孩儿,  新郎新娘笑微微  燕尔新婚鱼得水,  早生贵了耀门楣。

  赞语唱毕,宾客拥入新房看新娘。送房兄故意把一碗清洒在床上,名曰孩儿洒尿了。

  抱出灯。在喜宴结束时,已是夜深更静了。宾客们在送房兄的组织下,聚集在洞房内,准备闹洞房。首先是抱出灯(表示早生男丁),在洞房的新床前挂小红灯一对,俗称百子灯。在送房兄的号令下,新郎将新娘抱起,让新娘用双手交换左右灯笼,再次挂后,送房兄随即赞吉祥语:

  洞房花烛小神仙,  一对凤灯挂两边。  东西交换入门喜,

一、武汉结婚习俗有哪些

1、武汉对结婚时间没有讲究,中午和晚上都可以;日期来说,节假日和双休不用说了,阴历是个吉利的日子,阳历是工作日也一样可以举办婚礼。

2、新娘娘家离武汉车程两三个小时话,迎新车队要到新娘家去接,必须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接回家。假如远的话可以选择在武汉宾馆接新娘,这样比较方便,不耽误时间。

3、在武汉结婚习俗中主婚车颜色没有限制,高档轿车就可以;主婚车用彩带和玫瑰装饰,副婚车用彩带装饰就好。

4、新房的床上铺满了花生和瓜子,意味着早生贵子。

5、婚礼上每位来宾发一盒喜糖,瓜子糖果等零食分装在盘子里面。

6、酒店布置是用红地毯、鲜花、气球等装饰。

7、婚礼现场需要请乐队,为了调节气氛乐队在酒店表演节目。

8、婚礼现场新人先入场,然后双方父母亲,退场时则是相反。

9、第三天新娘要带着新郎回娘家。

旧时,莆田人的婚姻大多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很少有婚姻自主的权力。选择婚配时,同宗或亲戚中不同辈的不能通婚,还要考虑男女两家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情况,即要门当户对。现在 福建莆田结婚风俗 、婚娶均有古代“六礼”的痕迹。

1、说媒

儿女长大后,父母托媒人为其物色对象,有个别在婴孩时期订婚约的或所谓“指腹为婚”的,一般是由媒人从中说合。媒人为了赚取媒礼,千方百计、花言巧语“玉成其事”。由此酿成婚姻悲剧是常有之事。

2、相亲

媒人说亲之后,其父遇“门当户对”的,即可代儿女登门相亲(一般是男方到女家相女儿),对方要煮线面或鸡蛋当点心招待,倘相中了,才吃下对方煮的线面、鸡蛋,如不中意,就不能动的。

3、送庚帖

男女双方如果同意亲事,就通过媒人互送年庚八字。男方把女方的庚帖放在灶头箸笼里,经过三日三夜,若家里没发生什么事故,就认为此女能服家。尔后,双方各请算命先生推算合婚,看看男女俩有无冲克、合婚的吉凶等等。

 

4、订聘

断过“八字”合婚后,如双方满意,就由媒人从中商定聘金、嫁妆,再择吉日订聘,俗称和定、办定。男家选定“双日”,请亲戚中认为命运好的妇女6-8人,身着红衫,带礼物,把聘金的一部分和一些金银首饰,送到女家,把戒指、手镯套在姑娘手上,把项链、或金银锁挂在姑娘的脖子上,俗称“挂月豆 ”。女家放鞭炮,把糕饼果品分赠亲人、邻居,表示女儿已许配于人。然后置办点心酒菜招待男家客人,并每人一封红包。

5、定日

俗称“请日子单”。男方请择日馆择选结婚佳期,以红帖转告女方,女方回以允期红帖。之后,男女双方根据议定的婚期,各自择日为未来的新郎、新娘“裁衣”。

6、送嫁

姑娘临嫁,女家亲友赠送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表示祝贺,称为“送嫁”,俗称“捧花粉”。

7、纳吉份

纳吉份莆田人变音为“担试粉”。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米团、菜丸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共十个或八个盘,分为两组,每组五个或四个,自下而上,由大而小,两组合为一担挑,故俗称“担盘”。如闺女的祖母健在,则须另备肉、面一担奉敬,俗称“妈担”。这个礼俗在仙游称作“起轿脚”。

8、结婚

结婚俗称“成人”,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礼仪习俗。

首先是物色“能嫂”和“送房兄”。“能嫂即喜娘”。旧时婚姻,男女素未见面,新娘初到男家,需要能嫂在身边传话、指导礼仪,故应选老于世故、谙诸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年妇女担任。选“送房兄”则是古代掠婚风俗的遗留。古代婚姻男方常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因怕被女方抢回,故需请一批青壮年守夜,年代久远,这批人就演变为帮人家结婚之忙的“送房兄”,因他们以闹房(俗称“送房”)为中心,前后做了不少工作,故主人对他们招待备至,敬称为“送房兄”。

其次是布置洞房、婚筵、绡头、挂表轴、安床等。洞房俗称“新妇房”,门楣挂米筛麻袋和一条男裤。挂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为驱除邪祟。挂男裤,为要新妇将来对丈夫服从。洞房内挂条染红猪腿,因俗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腿禳压之,祈免灾祸。房中除设崭新眠床、橱柜、桌椅外,壁上挂“麒麟送子”或“孔雀开屏”画轴镜屏,床前悬挂“百子红座灯”一对,“送房料”(撒帐,送孩子等用物)例由姐夫或姑丈或送房兄备办。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长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贺幛。婚期前一晚(俗称“上头暝”),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家中举行绡头(俗称“上头”)仪式。新娘的绡头是开脸(用细绳纹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是剪发、剃脸、戴礼帽,还要沐浴。之后穿上“上头服”(这副衣裤婚后收藏起来,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到事先择定的吉时,请福寿双全、夫妻健在的长者为新郎梳头,然后束发加冠(戴上插金花五蕊的礼帽),送房兄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男女两方的姓氏)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婚日凌晨,悬挂表轴于厅堂壁上。表轴俗称“表德”,四尺长两尺宽,分左、中、右三行书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中行写上新郎的表德字,一般为二个字,斗大,意义与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右行写上新郎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挂表轴时,放鞭炮,送房兄赞: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接着男家用铜钱垫洞房里眠床的四个脚,俗称“安床”,取夫妻恩爱平安吉利,共同劳动发家致富之意。安床时赞:眠床垫上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一对鸳鸯交颈睡,夫妻恩爱百年亲。

 

婚日上午,男家雇红轿,由媒人和“能嫂”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红轿俗称“新妇轿”,轿上四周披围红绸,并在轿门上挂一块猪肉,亦禳“白虎”之俗。新娘用大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像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然后抬往婆家。传说 “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爱护女子收养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们以她为保护神,以一支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头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妇女形状。旧时莆田女子出嫁,都要带她到夫家奉祀,以求平安。新妇轿到了婆家门口,男家的公姑、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避冲”,冀日后一家和睦相处。新娘下轿进入厅堂脚不能沾地,必须踏着米袋,共五条,取个“五代见面,代代好”的吉利。在仙游,迎亲时有个独特习俗,是新郎要亲自往女家去迎亲。

新娘下轿后,送房兄将妆奁中的蚊帐挂到洞房的眠床上,并以红枣、瓜籽、花生等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撒去,俗称“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此时赞道: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黄昏时,送房兄又行“送孩儿”礼,送房兄分别手持龙凤灯、百子炮、双喜花烛和一对白瓷“孩儿仔”、果盆等由婚筵附近的土地庙开始,列队鼓乐放炮送入洞房,由新郎新娘接过这对“孩儿灯”安放帐内板架上。由捧果盒的赞:今夜大家“送孩儿”,新郎新娘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子耀门楣。

新娘下轿后,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大礼。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线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新郎带新娘叩拜祖宗后,又逐一跪拜全家各位尊长,有些地方受拜人应回以“红包”。礼毕,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

拜堂、告祖后,宴请贺客。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乃新娘母舅座位。其余座次,请乡里年高望重长者就座。如母舅姗姗来迟,须一请再请,要他来后方可开宴。

宴罢,送房兄为首拥入洞房闹洞房。第一个节目是“抱出灯”:新郎抱起新娘,新娘举双手,取床前悬挂的两盏“百子灯”互换挂好后,才能把新娘放下,赞曰: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一刻千金乐少年。“灯”谐“丁”音,出灯表示出丁,取早生(男丁)贵子之意。接下来是“做经文”。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戏妇之俗。送房兄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此时用来导演,让新郎新娘作主角“逢场作戏”,夫妻对话、动作等多带有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妇,多由“能嫂”解围圆场。一直闹到更深夜阑,雄鸡初唱时才结束,放鞭炮后,送房兄赞:大家齐出门,双双掩房门,洞房初会面,夫妻情意绵。赞毕,大家退出洞房,将房门掩上,俗称“ 掩门”。

回门俗称“请转马”或“请子婿”。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出厅堂问候翁姑及长辈,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并下厨房第一次作炊事,即古诗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天新娘家小舅子来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外家拜见“外家”长辈亲友。娘家设午宴款待,俗称“子婿酒”,酒后新郎先告辞回去,新娘则等到黄昏时才返家,带回童子鸡一对,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去时新娘坐轿在前,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回马”。

 

9、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篮”,由小舅子送到男方,看望才出嫁的亲人。“换花盘”有红白纸花等,白花象征得男孩,红花象征得女孩。

送年暝就是新婚第一年的农历腊月廿五日,娘家备办担盘给婿家送礼。礼物有线面、猪蹄、红米团 等,还有一对大红绸布金字的红座灯,由一个6、7岁的小男孩送上门。第二年起年年送的只是白纱彩绘的灯笼一对,加上一支小灯笼(叫灯仔),寓意“年年添丁”。

  

结婚的风俗,就是有关结婚的所有传统讲究,黄石结婚风俗的重点就新人们准确结婚开始,到婚礼大礼完成的整个过程。不得不说,结婚的这种事,讲点风俗,讨点好的彩头,就是希望可以找到点对婚姻的幸福与信心,还可以在结婚的时候得到更多的祝福,为未来的幸福生活,打好基础,获得更多的祝福与美美的期许。

有人说的风俗就是传统,就是旧势力,这其实并不准确,因为风俗除了约定俗成的传统内容,还有很多结合了时尚的元素,形成的地方性习惯。所以在黄石结婚风俗的婚房准备方面,就有特别明显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首先说男方准务婚房,这是基本的标准。虽然现在有很多家庭条件差别大的家庭搭配,女方愿意出婚房,但是也会想个变通的方式,让男人装修或者出家具等等的标准,从而让男人赚足面子,所以这是在整体的风俗中的关键。

黄石结婚风俗中还在具体的婚房布置中有基本的要求,就是不管是楼房,还是农村家里的房子,都一样要在床品搭配与窗帘,床具,被子等方面,选择大红的全面装饰搭配,从而讨个非常好的彩头。当然现代的床与被子有了很多的变化,但是男方家里一定要准备一套男红女绿的普通真丝被子,这是基本的结婚准备,要放在床上叠好,而新娘坐福的时候,床的中间就要有一个坐福用的垫子,这是婚房布置的一个重点。

虽然在每个家庭婚房准备上,会有条件的不同,但是要床上放上早生贵子的所有物品,直到晚上新人入洞房才能拿走,现在年轻人也喜欢讨个好的彩头,甚至有些奉子成婚的,一样会遵守黄石结婚风俗的这个习俗。婚房布置要考虑有更简单又有实用的意义,所以把很多传统的风俗都留下来,大红与早生贵子,百年好和的几个主要寓意目标,就是风俗中的关键与重点,也是在婚房的布置中,一定会不打折扣执行的要点,也是即成的风俗。

1出发前,男方要在祖先的牌位前上香并祭告列祖列宗,请老祖宗们保佑订婚成功。下聘前应准备好携带的六色礼或十二色礼(即6种或12种礼物)。男方家随同前往的人应包括父、母、准新郎与几位陪同人员,要保证总人数有6人或10人或者12人,因为下聘的人数应成双,并且这些人员应由男方家族中年龄较长的亲朋来担任。

2到女方家时,当男方的聘礼车队到达女方家门口约100米时,男方要点燃鞭炮,宣告自己的到来。女方家此时也应及时点燃鞭炮以示相迎,并由女方的兄弟一人替男方开门,再端洗脸水让准新郎洗手擦干,然后准新郎赠红包以示答谢。

3接受聘礼,押箱先生将聘礼交与准新娘的父兄。女方收下聘礼后,“拾礼品人员”红包礼。男方的纳彩亲友们应依序进入女家。此时由介绍人来介绍双方的家长及亲友相互认识,并说些吉样的话,增添喜气。双方的亲友也可借此机会寒喧问候。由女方家族中一位最福寿双全的长辈,在列祖列宗的神祝前,进行点烛燃香献饼及献礼之仪式,并默祷预祝此女的婚姻幸福。

4仪式开始,准新娘在媒人的陪同下,棒着甜茶献给前来送聘礼的对方的亲友们,这时媒人会一一加以介绍,而对方的亲友们则可以借机端详准新娘。这个过程被称作奉甜茶。当甜荼饮毕,准新馈再棒出茶盘收杯子,这时,来客们应将红包与茶杯同置于茶盘上。然后准新娘由媒人或由福气好的妇人牵出,坐于大厅中一高脚椅上,脚踩在小圆凳上,面朝外,若是招赞则面朗内。坐稳之后,由准新郎取出系有红线的金戒、铜戒,套在准新娘的左手中指上。再由准新娘为准新郎套上一枚金戒指,也是左手中指。这个过程校称为“戴戒指”。

(5)当订婚仪式进行至此,可谓大功告成,此时女方家人应燃鞭炮,双方家长互相道贺结成儿女亲家,并将喜饼或喜糖之类分与亲友们共享。订婚仪式怎么办这个过程称“燃炮”。

5仪式结束式,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家设宴款待男方来客及媒人,宴毕男方应送红包压桌(即酒席礼,视女方备办酒席而定,以现款给付)给女方,酒宴结束后,整个订婚仪式也就到了尾声。宴毕,男方应尽速离去不宜久留。女方应回赠男方6件或12件礼品,如新郎衣料、皮鞋等,同时应让男方带回几盒喜饼及礼香、礼烛及札炮1份。待男方回到自己家后,要再行一次告祖,告诉祖宗们自己己完成行鸥纳彩之礼,并将女方回敬的喜饼与亲友分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7463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