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如是评价TVB演员佘诗曼。
从1997年红到现在,与唐嫣随便合个影都能上热搜……佘诗曼靠不上颜值和后台,把她推向长虹视后宝座的只有观众。
从一个单亲家庭的普通女孩到身价亿万的TVB视后,虽无爱情但事业自由双全,令人不禁唏嘘:普通女孩的人生,虽无法赢在起点,但也许可以赢在转折点。
佘诗曼演过的好剧不胜枚举,快速浏览一遍,总会有一部想重刷。
《碧血剑》里,25岁的她饰演长平公主,“阻止崇祯滥杀以至被砍断一臂待死”的那一段戏,已经显露出她的演戏天赋。
帮维护父皇统治的心力交瘁、以公主之身殉葬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悲壮、与少年恋人诀别的无奈、流血断臂之痛,在她婴儿肥的脸上笨拙又自然地表达出来。
她演的《 倚天屠龙记 》,除去颜值不谈,是美人见过最经典的周芷若。
只有她,把懵懂少女为情所伤,一步步化身峨眉女王的悲凉演得入木三分、令人心疼。
长平公主、周芷若都是金庸小说里非常有特点的女主,佘诗曼二十五六岁已经拥有如此C位资源,还真的是“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佘诗曼并非起点高,她只是做对了选择。
1997年,单亲家庭的她,在母亲鼓励下参加香港**大赛,并获第三,冠军分别是翁嘉穗、亚军是李明慧。
历届港姐大赛资源最好就是冠亚军,比如李嘉欣、袁咏仪、郭蔼明、张曼玉。
当年的翁嘉穗很了不得,除了17岁素颜照曾惊艳港圈,他还获得了张曼玉得过的“最上镜**”和“东方美态大奖”。
最牛的,还是从李明慧那里抢了香港富豪邬友正做老公。
邬友正当年是港姐“杀手”,他追过袁咏仪、许纯纯,都未得手,1997年港姐大赛又看上了“电眼”李明慧,相恋后10后宣布订婚。
就在这个时刻,翁嘉穗出手,邬友正宣布与李明慧分手,与自己登记结婚。虽然李明慧因此获得邬老板的120港元“补偿费”,但却曾对翁嘉穗心怀怨怼……
冠亚军都使尽全力挤入豪门,佘诗曼却不苟同。
正因如此,佘诗曼才成了TVB力捧的小花。
佘诗曼一直就拥有“大女主”情商, 游戏 一开局,她就明白,能一生一世跟住自己的,只有自己这颗自由、刚强的心。
在港姐竞选的答问环节,佘诗曼抽到一个问题:
佘诗曼说:“特首住在自己隔壁会很危险。”
曾志伟调侃:“有什么危险?你家难道藏炸弹了吗?”
佘诗曼不急不慢:
特首和自己都有面子,这个回答简直滴水不漏。
被TVB力捧的日子并不甜蜜,佘诗曼没演过戏、没有大佬做后台,长相又娇憨忠厚,所以在首部剧《雪山飞狐》里饰演苗若兰时,常被导演骂,骂她台词差、“鸡仔声”。
甚至有一次,导演追着她一边哭一边骂,还用手上的剧本砸向佘诗曼……给佘诗曼砸哭了,导演马上命令摄像师把镜头怼到脸上,拍“委屈的眼泪”。
这个画风,其实也是那个年代港台“造星运动”中,演员地位的缩影。
只是佘诗曼不甘人下,从这部戏后很长一段时间,她每天只睡一个小时,大声读报纸练气练发声,只为台词过关。
一直到《十月初五的月光》,她来了一次变身,剪掉长发,从温婉柔弱变成伶牙齿俐的祝君好。
紧接着《洗冤录2》、《西关大少》中,和欧阳震华、张智霖这些优秀的TVB演员合作,给了她练对手戏的好机会。
到了6年后演“宫斗戏鼻祖”《金枝欲孽》时,佘诗曼已蜕变成TVB炙手可热的人选。
网友一语中的,除了剧本境界,《金枝欲孽》最难得之处,是每个人物都形象丰满, 而主演邓萃雯、黎姿、佘诗曼、张可颐四个花旦演技旗鼓相当、精彩绝伦 。
尔淳、玉莹谁更坏?安茜和如玥谁更可怜,如人性之复杂不好分说。
佘诗曼饰演沉郁内敛、城府极深的董佳尔淳。
她满心恶毒、满手鲜血、满身罪恶,嫉妒栽赃玉莹;杀了自己从小到大陪伴的好姐妹;给小宫女送毒馒头……
她太落漠、太缜密、也太冷漠,即使最后她赢了,也只不过是赢得了一个迷茫不定苍白无望的人生。
尔淳一直努力挣脱棋子身份,一直明哲保身,但机关算尽后,仍然无法懂得如玥的热烈、玉莹幸福的愚蠢和安茜的大义。
尔淳是个不讨喜的角色,也是除了佘诗曼,无人再能塑造、企及的角色。
虽然黎姿美艳超过佘诗曼,出道亦早于她12年,但后者却因此部戏技压TVB一众花旦,自此成为TVB双料视后。
《金枝欲孽》拍摄期间,正是佘诗曼和陈浩民拍拖之时。
当时,距陈浩民饰演大理公子段誉、孙悟空已有四五年,在他当红期间,并未承认和佘诗曼拍拖。
但事实上,2003年、2004年陈浩民曾向佘诗曼求婚姻两次,第二次求婚佘诗曼接受,二人将婚期定在了2005年。
可是,就在和佘诗曼相恋期间,陈浩民又先后和《怀玉公主》里的郑家愉、小明星马梓涵,还有小自己二十几岁的张檬有染。
此后,就是很出圈的猥亵强吻陈嘉桓事件了,不过那时已是婚后,受害者变成了小他16岁的妻子蒋丽莎。
因为看透了陈浩民并非良人,2005年,佘诗曼悬崖勒马取消婚期,并于次年分手。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在《金枝欲孽》中的尔淳,有双重人格的影子。一方面,她为情所困、柔弱、无助、忧郁的样子太过真实。另一方面,在她的身上,那种让人望而生怜的气氛越来越少——尔淳身上并非没有真人的影子。
告别6年恋爱后,此后的 《法证先锋II》《宫心计》 再也见不到优柔寡断的佘诗曼。
佘诗曼的朋友这样评价她。
若干年后的大陆一档综艺上,黎姿和佘诗曼同台,黎姿貌美娇羞,而佘诗曼则气质利落自在,一颦一笑如男儿般洒脱和豪放。
她早已完成了从小女人到大女人的蜕变。
网友说,要感谢陈浩民的“不娶之恩”。
不久前,好友欧阳震华曾委婉劝佘诗曼“冻卵”,他认为女性寿命要比男性长,所以佘诗曼应该考虑要个后代。他说:
是的,资产过亿、职业口碑毫无争议,被网友称为“只要佘诗曼还演戏,当年追TVB剧的感觉就不会消散。”优秀如她,依旧单身。
她只好把所有的精力、感情都投入进了影视剧中。
一年365年只休息两天,提到工作就乐开花,这样的热情和勤奋,让她迎来越来越多的机会。
“没演过的都要演”,她简直是一个“集剧癖患者”。
2011年,她转战内地,出演的第一部戏《花花世界花家姐》就是她没演过的角色——智障女孩花丽珠。
心明眼亮的网友说:
《公主嫁到》是喜剧,她演这样的古装角色真的是驾轻就熟,她和陈豪简直是一对戏精活宝,段子数不胜数,把平铺直叙的剧情演到“下饭”,太适合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看。
《延禧攻略》里,娴妃阴测测拉高贵妃照镜子一度上了热搜。和当年的尔淳相比,佘诗曼此时的演技更加炉火纯青,不需要太多铺垫。
很多网友说:看了娴妃,我真情实感地害怕了一下,那是一种“隔屏被支配的恐惧”。但又同情她,因为她就是现实中的痴情女子。
佘诗曼已45岁,但依旧很红。
就像她塑造的经典角色尔淳和娴妃一样——
我可以看起来没存在感,甚至与世无争,但真正的我,却是有着“一不做二不休”的决断和魄力。
佘诗曼的前半生, 从没让自己陷入空想,她始终有着狠决的自我操控力。
始终用意志、自尊、自律,维持着一个好似无情的规律,然后等待下一个转折和超越。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
戏里戏外的佘诗曼,都是传奇。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