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如下:
大饽饽,汉族面食,古代时多用于祭祀,现在的胶东地区春节仍用于祭祖摆供,多产于山东的胶东半岛,流行地域为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又称大枣饽饽。
大枣饽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麦子种植,历史来源悠久,从有麦子开始,就开始有了祭祀。公元前6世纪,当开天辟地的时期,轩辕开辟了农业,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了麦子,但是没有在全国普及起来。
在战争时期,农民为了纪念轩辕,就开始有了饽饽,以做出来又香又大的花饽饽来表达自己对轩辕的感激与崇敬。饽饽的来源,是从祭祀开始的,主要是祭天、祭地、黑白喜事的祭奠,祭品以枣饽饽为主。在明朝时饽饽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家家户户都会做,都能做。
胶东人的传统习俗里,每逢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蒸上一些花饽饽,在蒸好的饽饽上装饰龙凤呈祥、石榴花开、莲花宝座等花型,所有吉祥福愿都凝聚其中。除了自家人吃,他们还会将花饽饽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在胶东,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从大年三十晚上起,各家都要祭祀灶神、财神、天地神、家堂(亦称菩萨)和老祖宗(亦称老爹老母)等,这祭祀的供品中,少不了大饽饽。
胶东人家过年做大枣饽饽,为的讨吉利。饽饽是发面做的,寓意“大发”。“枣”与“早”谐音,故大枣饽饽蕴含“早发”、“大发”之意。不管是期盼事业蒸蒸日上,还是渴求生意发达,总之,这“发”字着实包含了胶东人家祁求过上好日子的美好心愿。
扩展资料:
大枣饽饽还是喜事的主角。做饽饽有一个最高境界,做出的饽饽能“笑”,就是饽饽出锅时裂开个口子,这也是有好的寓意,但要达到这种程度却不是一般的水平能实现,饽饽“笑”与调面的手艺有关,调面的时候发酵的面要加上生面这样就比较容易裂开,正常的发面是不笑的。
“发面”的发与“发财”的发是一样的,也是好的寓意。办喜事的时候这个是非常讲究的,大家往往以比赛的形式看谁把饽饽做的好,结婚的时候做饽饽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四个饽饽为一喜,八个就是双喜。之前婚庆的时候不摆菜,就放一对蜡烛,还有八个饽饽。
已有千年历史的胶东大饽饽表现出了胶东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胶东面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胶东大饽饽
—大饽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