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结婚习俗都有哪些?

河南结婚习俗都有哪些?,第1张

1、河南商丘:婚宴要喝王八汤,新人万年福禄长

商丘的结婚风俗,在新人行拜礼时,可以用鞋油、锅底灰涂抹在新郎及其父母的脸上以表同喜,抹得越多,祝福越长久。

吃喜酒是重要的部分,五六十年代基本不存在娘家人吃喜酒一说。七八十年代吃喜酒已经比较普遍,但喜酒比较简单,有二十四个盘儿。而现在喜酒是越来越丰盛,各种肉食都已经上桌,比如“王八汤”就是象征新人千年和美万年福禄。

2、河南许昌:兄长端斗更加有,犁上浇醋踩石头

婚礼当天,迎亲的人数是单数,接到新娘后刚好凑成双数,以求好事成双。回去的路上,迎亲的人要“搜查”嫁妆,女方提前包有油馍、火烧、鸡蛋等食品放在里面,增加喜庆气氛。

迎亲车仗到家门口,要绕着迎亲的车轿放鞭炮,另一人用铁丝提着一个烧得通红的犁铧紧跟其后,并向犁铧上浇醋,称为“激犁”,取的是“吉利”的谐音。男方也要给新娘下轿礼,地上放有一块红纸贴面的石头,叫“接脚石”,脚踩在接脚石上,有“脚踏石(实)地”之意。

新娘下来后,点燃两堆谷杆,新娘要从中间穿过,传说谷杆火能够辟邪。新郎的兄长或本门兄长端一个斗在前面引路,斗里面放粮食,粮食上插柏枝,柏枝上挂红枣,也有粮食上插一杆称,称上挂九枚铜钱。这叫“兄长端斗,越端越有”。

3、河南周口:看好不看隔年好,敬烟数量不能少

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认识。男方口袋里面必须有香烟3包以上,另外给媒人一包到了女方村庄见人就发,能间接的提高成功率。如果男方认可女方,第二天和女孩子上集,让家人见面,同时把见面礼给女孩,之后开始下礼。礼分干礼和湿礼,干礼为全现金,湿礼为物品。

注意,“看好不看隔年好”,今年见的面,一般都是本年结婚。结婚前,每逢收小麦中秋,男方要带礼物到女方家里看望未来岳母。同时,男方负责买好所有家具,陪女方上几次集,去找下婚礼当天的录象、拍照、婚纱事宜。

婚礼当天,男方要给女上方车礼、离娘费。女方到男方家里,先给未来公婆端洗脸水,费用不等。

/iknow-piccdnbceboscom/2934349b033b5bb584c0efc239d3d539b600bcf3"target="_blank"title="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2934349b033b5bb584c0efc239d3d539b600bcf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934349b033b5bb584c0efc239d3d539b600bcf3"/>

4、河南漯河:恋爱结婚五阶段,新妇下厨始做饭

漯河青年从恋爱到结婚一般都要经过五个阶段:提亲、相亲、恋爱、订亲、结婚。婚宴上,新郎的父母要向客人敬酒,祝客人吃饱喝好。有好事者趁此机会将早已准备好的颜料往新郎的父母脸上抹,这叫“打花脸”。

酒过三巡,新郎新娘开始向宾客敬酒。宴会最后一道菜是丸子汤或鸡蛋汤,表示宴席结束。婚后第三天,新娘要下厨房做饭;吃了早饭,然后同夫婿一道回娘家,叫“三日回门”。回门以后一切转入正常,开始过甜蜜的生活。

5、河南南阳:夜娶习俗不复现,一曲发嫁把手牵

谈到南阳的婚俗,不能不说“夜娶”。“夜娶”是古代“昏礼”和抢婚习俗的再现,究其原因,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居民逼其虐势,不敢白昼婚娶”。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柽),受封于南阳时,看到谁家有喜事就率人强抢新娘。

为了使新妇免遭蹂躏,百姓只好“灵活”地把娶亲改在夜晚。根据南阳传统,新娘在出门时,即使心情高兴,也要装出哭相。因此,旧时南阳各地都编有很长的煽情《发嫁歌》并流行民间:“太阳出来一点红,千金姑娘上楼棚。千金姑娘楼棚跨,一溜金莲到婆家。

6、河南信阳:女子开脸男喝汤,夹块鸡肉喂虎狼

信阳淮滨、固始、息县等地,迎亲时间均在凌晨或清晨。潢川、商城县城关的习俗则在午夜。男家洞房、中堂、门、窗及树干张贴大红“_”字。新娘则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开脸”——用两根线绞除脸上汗毛。光山县迎亲时,新郎喝“龙汤”(一条整鱼或鸡肉烧制),而后掏出“封子”赏钱。

到男家后,由男家迎亲、牵亲的妇女各2名和1名递锡壶的少女等人打开轿门。新娘接锡壶后下轿,意即承当媳妇。拜堂后入洞房,先由新娘吮一口枣做的子孙汤,接着有人端来一碗鸡汤,新娘夹块肉掷于床下,意在喂虎狼怪物,以后生子好养。

1、河南商丘:婚宴要喝王八汤,新人万年福禄长

商丘的结婚风俗,在新人行拜礼时,可以用鞋油、锅底灰涂抹在新郎及其父母的脸上以表同喜,抹得越多,祝福越长久。

吃喜酒是重要的部分,五六十年代基本不存在娘家人吃喜酒一说。七八十年代吃喜酒已经比较普遍,但喜酒比较简单,有二十四个盘儿。而现在喜酒是越来越丰盛,各种肉食都已经上桌,比如“王八汤”就是象征新人千年和美万年福禄。

2、河南许昌:兄长端斗更加有,犁上浇醋踩石头

婚礼当天,迎亲的人数是单数,接到新娘后刚好凑成双数,以求好事成双。回去的路上,迎亲的人要“搜查”嫁妆,女方提前包有油馍、火烧、鸡蛋等食品放在里面,增加喜庆气氛。

迎亲车仗到家门口,要绕着迎亲的车轿放鞭炮,另一人用铁丝提着一个烧得通红的犁铧紧跟其后,并向犁铧上浇醋,称为“激犁”,取的是“吉利”的谐音。男方也要给新娘下轿礼,地上放有一块红纸贴面的石头,叫“接脚石”,脚踩在接脚石上,有“脚踏石(实)地”之意。

新娘下来后,点燃两堆谷杆,新娘要从中间穿过,传说谷杆火能够辟邪。新郎的兄长或本门兄长端一个斗在前面引路,斗里面放粮食,粮食上插柏枝,柏枝上挂红枣,也有粮食上插一杆称,称上挂九枚铜钱。这叫“兄长端斗,越端越有”。

3、河南周口:看好不看隔年好,敬烟数量不能少

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认识。男方口袋里面必须有香烟3包以上,另外给媒人一包到了女方村庄见人就发,能间接的提高成功率。如果男方认可女方,第二天和女孩子上集,让家人见面,同时把见面礼给女孩,之后开始下礼。礼分干礼和湿礼,干礼为全现金,湿礼为物品。

注意,“看好不看隔年好”,今年见的面,一般都是本年结婚。结婚前,每逢收小麦中秋,男方要带礼物到女方家里看望未来岳母。同时,男方负责买好所有家具,陪女方上几次集,去找下婚礼当天的录象、拍照、婚纱事宜。

婚礼当天,男方要给女上方车礼、离娘费。女方到男方家里,先给未来公婆端洗脸水,费用不等。

/iknow-piccdnbceboscom/2934349b033b5bb584c0efc239d3d539b600bcf3"target="_blank"title="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2934349b033b5bb584c0efc239d3d539b600bcf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934349b033b5bb584c0efc239d3d539b600bcf3"/>

4、河南漯河:恋爱结婚五阶段,新妇下厨始做饭

漯河青年从恋爱到结婚一般都要经过五个阶段:提亲、相亲、恋爱、订亲、结婚。婚宴上,新郎的父母要向客人敬酒,祝客人吃饱喝好。有好事者趁此机会将早已准备好的颜料往新郎的父母脸上抹,这叫“打花脸”。

酒过三巡,新郎新娘开始向宾客敬酒。宴会最后一道菜是丸子汤或鸡蛋汤,表示宴席结束。婚后第三天,新娘要下厨房做饭;吃了早饭,然后同夫婿一道回娘家,叫“三日回门”。回门以后一切转入正常,开始过甜蜜的生活。

5、河南南阳:夜娶习俗不复现,一曲发嫁把手牵

谈到南阳的婚俗,不能不说“夜娶”。“夜娶”是古代“昏礼”和抢婚习俗的再现,究其原因,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居民逼其虐势,不敢白昼婚娶”。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柽),受封于南阳时,看到谁家有喜事就率人强抢新娘。

为了使新妇免遭蹂躏,百姓只好“灵活”地把娶亲改在夜晚。根据南阳传统,新娘在出门时,即使心情高兴,也要装出哭相。因此,旧时南阳各地都编有很长的煽情《发嫁歌》并流行民间:“太阳出来一点红,千金姑娘上楼棚。千金姑娘楼棚跨,一溜金莲到婆家。

6、河南信阳:女子开脸男喝汤,夹块鸡肉喂虎狼

信阳淮滨、固始、息县等地,迎亲时间均在凌晨或清晨。潢川、商城县城关的习俗则在午夜。男家洞房、中堂、门、窗及树干张贴大红“_”字。新娘则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开脸”——用两根线绞除脸上汗毛。光山县迎亲时,新郎喝“龙汤”(一条整鱼或鸡肉烧制),而后掏出“封子”赏钱。

到男家后,由男家迎亲、牵亲的妇女各2名和1名递锡壶的少女等人打开轿门。新娘接锡壶后下轿,意即承当媳妇。拜堂后入洞房,先由新娘吮一口枣做的子孙汤,接着有人端来一碗鸡汤,新娘夹块肉掷于床下,意在喂虎狼怪物,以后生子好养。

大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蠲两浙秋粮诏》,捣鼓出了个“粮长制”。国家不再派官吏收粮,而把征缴重任交给村德高望重的村民,是为粮长。

“其中田土多者为粮长,督其乡之赋税。”

粮长制度首先在浙江实施,后来推行全国,成为了明朝的一项重要制度。

老朱为什么要搞粮长呢?

老朱自己在诏书中说的明白,“兼以贪官污吏害民肥己四载于兹,朕深悯焉”,元代官场,腐败严重,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本来朝廷各种杂税就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官吏们又借着征粮中饱私囊。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天然地对官吏带有仇恨,他出于爱护百姓的目的,让民间自己收税。老朱以为,大家乡里乡亲的,都是自己人,自己人给自己人收税,不会太为难。所谓“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同时搞粮长还有个好处,就是减少了公务员配额,给国家节省开支。老朱在他的大诰中说:

“粮长之设,便于有司,便于细民。所以便于有司,且如一县该粮十万,止设粮长十人。正副不过二十人。依期办足,勤劳在乎粮长,有司不过议差部粮官一员赴某处交纳。”

原来要养十个人,二十个人才能办好的差事,现在只要两个人,只要两个人,省人又省力,又不会欺男霸女,多么伟大的政策。从历史文献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看得出老朱对他的粮长制是多么的满意。

大有油水的明初粮长

就这样,粮长制推而广之。大概是要产粮大户多承担社会责任的缘由,“田土多者”为粮长,粮长职位落实到了地主乡绅的手上。在封建专制社会,权利必然带来好处,权利给了有资源的人,自然就是大大的好处。地主乡绅,本来就是掌握相当社会资源的人,再坐上了粮长,有了征粮的权利,可谓是如虎添翼,能得到大大的好处。

首先可以借着做粮长中饱私囊。

粮长的主要职责,是粮税的催征、经收、解运。粮长先要领到官府的勘合,之后按照要求给里长下达征粮指标,然后里长再把任务布置给甲长,甲长再挨户征粮。甲长收到的粮食之后,再汇总给里长,里长汇总给粮长,粮长清点汇总完成之后,还有负责押运至指定地点,才算完差。这其中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巧立名目,营私舞弊,获取暴利。

洪武年间,有个粮长叫邾阿乃的,他起立名色,搞出了一大堆名堂:什么收舡脚米、车脚钱、脱夫钱、造册钱、粮局知房钱、看米样中米等等等等。朝廷给他的收税定额只有一万石大米,结果这厮收了三万两千石大米,一万一千一百贯铜钱,多余部分全部进了自己的腰包。又有嘉定县粮长金仲芳等人,私自附加了十八项税种,捞得盆满钵满。朱元璋治贪甚严,粮长腐败者,都会剥皮实草。但是,

在这严刑峻法之下,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可以见得其中的油水有多诱人。

粮长除了收粮的主业之外,朝廷还会给他摊派一些别的任务。比如参与清查核实土地、编制鱼鳞图册、带领民众开垦荒地、还有对乡里百姓进行“道德劝化”,甚至参加司法诉讼,做“陪审员”。这些职位都大有油水,即使没有油水,也可以对百姓呼来唤去,高台教化,好不威风。

其次,粮长享有不少政治特权。

比如粮长犯了一些罪可以罪减一等,乃至花钱免刑。《明实录》载:

“洪武八年十二月癸巳,上谕御史台曰:‘比设粮长,令其掌牧民租,免有司科扰之弊,于民便甚。自今粮长有杂犯死罪及流、徒者,止杖之,免其输作。’御史台臣言:‘粮长有犯,许纳钞赎罪。’制可。”

这里的犯罪不包括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这些职务犯罪,只能赎免”杂犯”,但也是高人一等的。

粮长每一年还要由官员带领,送到京城“验明正身”,然后朝拜皇帝。乡下的土财主能见到皇帝,可谓也是荣幸之至,可以吹上一辈子牛逼。这时,皇帝看了官员对粮长的考核报告之后,还会对优秀的粮长给与赏赐,有的直接封官。如浙江乌程人严震直,原先就是给粮长,进京述职时候,朱元璋说他办得好,直接给他了个正五品的通政司参议。

明朝初年的粮长可谓是又有权,又有势。自然是好差事,人人爱当,人人想当,当上的不会让给别家,希望自己子子孙孙做下去。所以粮长早期都是“永充”的。

中晚明:“避粮长之役,甚于谪戍”

但是,到了明后期,做粮长却又变成了另外一回事。

明顾元庆《夷白斋诗话》中说,常熟有个暴发户,买了一大片田。这时后来了一个道士找他化缘。土豪不肯给,道士就在他家墙上题了一首诗:“多买田庄笑汝痴,解头粮长后边随。看他耕种几年去,交付儿孙卖与谁?”你现在买田买地一个得瑟劲,以后做了粮长有你哭的时候。当时吴中人“畏(粮长)役如畏死”,宁死不做粮长。

晚明朱国桢的《涌幢小品》上说,“民避粮长之役,甚于谪戍”,还讲了个故事,长洲知县郭波和退休的老尚书刘缨有隙,于是就给刘缨家里的七口人安排上了粮长,老尚书知道后,居然活活地给气死。

从人人趋之若鹜,到躲瘟神似的躲粮长,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是明代土地的不断兼并,贫富两极分化,但权贵有办法避税,导致公粮难收。

明朝养了一堆王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朱”生“小朱”,朱越来越多。皇帝给着王爷赏赐赠送土地,万历爷赏给他的宝贝儿子福王,一次就赐地五万亩。湖北的楚王,地多的连湖北全省都装不下了,陕西固原都是他家的地。官僚和大太监也占着手中的势力,不断地抢占土地,嘉靖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他上海老家,就圈了十五万亩的地。

这些权贵享有各种政治特权,可以减免赋税,甚至不必纳税。或者权势遮天,地方官府不敢收他们家的税。

乡间的普通地主,或买或抢,地也越来越多,他们虽然没有免税特权,但是他们却想着办法偷税漏税,办法就是勾结官府,搞“飞洒”,“诡寄”,把自己家的地产登记到别人家名下,把税给逃掉。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富的人越来越富,穷的人越来越穷,可是富人不必纳税或不肯纳税,穷光蛋又交不起税。

而且明中叶后,南倭北虏,后面又是女真兴起,农民起义,朝廷需要粮食,需要钱,财政需求总额不降反升。粮长的任务指标加重,但却没有办法完成,不少人只好拿倒贴自己的家产来应付。于是如朱国桢所说

“家有千金之产,当一年(粮长)即为乞丐矣,家有壮丁十余,当一年即为乞丐矣。”

做粮长会做得倾家荡产,自然没人愿意做。

其次,粮长的特权逐渐缩小。粮长开始时,统筹十里八乡粮食征收,权力很大,也有很多弊端。

后来朝廷就把粮长职权给拆分了,有“催办粮长”、“兑收粮长”和“长运粮长”,由一人包揽,变成数人乃至数十人分工。互相制约,互相监督,自然不好再伸手乱来了。

明成祖以后,粮长定期入京述职面圣的制度也逐渐废弛,做粮长见到皇帝被夸奖授官的机会也没有了。

做粮长要赔钱,权力也小,原先乡里的土豪劣绅自然不用做这赔本买卖,就互相把粮长差事推来推去,粮长由几家大户轮流来当。

粮长也就由原来的“永充”变成了“轮充”。后来又变成了全村人都要分摊的“朋充”,“朋充”的粮长就连小户人家也要做。

让杨白劳找黄世仁收税,哪里收的动?于是粮长纷纷“告脱”,跑路去了。

朝廷也针对粮长的跑路,做了一些改革。张居正新政,搞“一条鞭法”,丁粮折成田税,田赋折成白银。一些地方,裁撤粮区,由里长收税。一些地方教百姓自己交给官府,又变成官吏收税。一些地方粮长只管收不管运,或只运银不收粮。粮长人数,差事逐渐减少。粮长制也逐渐走向了历史的尽头。

1、在河南地区,嫂子给将嫁的妹妹梳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一是还按闺女的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给姑娘梳头时有歌。

在豫北长坦县,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娘家一齐发。婆家发了二顷半,娘家发了二顷八,走到半路发庄嫁。”

2、订婚要给订礼 双方家人吃饭。

3、准备结婚的前一个月吧,男方要带上足够的钱去给女方买衣服、首饰之类,衣服要买好几套,在婚礼时候穿。 

4、结婚的前几天两家人要在一起商量婚礼的细节。

 

5、婚礼当天新郎要在婚礼当天的早上去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 

6、新娘有弟弟或者侄子“把轿门”,男方家要准备足够的红包给把轿门的,要是把轿门的不放行,新娘是不会“下轿”的。这个“把轿门的”还拿着新娘陪嫁的柜子箱子等的钥匙,一串钥匙要给一个红包。

 

7、新娘进去新郎家之后,开始拜天地高堂、对拜等,完了之后 司仪会主持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 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 。 

8、入洞房,大家回避,新娘换衣服之后,新郎的妹妹或者侄女端一脸盆水给新娘,新娘可洗手示意,然后给妹妹或者侄女红包。

 

9、然后大家闹玩一番,基本都是拉着新郎打油,给新郎新娘伴娘伴郎脸上涂抹煤黑,这些人要机灵闪躲,要不弄到衣服上很让人心疼的。 

 10、然后开饭,大吃一顿酒席 。

河南婚礼酒席有三八场,分别是八个热菜、凉菜、汤。

八八四,貌似减少4个汤或者凉菜。

八碗四,最薄的席了,八个热菜,4个凉菜。

结婚当天算起,第三天女婿要回门,就是回到新娘的娘家在摆桌请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7590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