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式的家长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的心思,所以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期盼还是非常高的,希望他们未来能够过的幸福快乐,也能够学有所成,在这种压力的逼迫之下,很多的孩子也都在不断地奋勇向前,努力的让自己成为父母的骄傲。有一位才女叫做蒙曼,她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女讲师,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是非常高的,但是她却给父母带来了焦虑,那就是她到现在还是处于未婚的状态,一直处于单身的她也让父母操碎了心。
一、耳濡目染蒙曼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当中,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有着大学学历,并且还都是老师,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当中长大的蒙曼就非常的喜欢读书,一本又一本的书给蒙曼奠定了非常好的文学基础,但是在她要中考的时候,读书却成为了她学习上一个最大的阻碍,为此她的父亲就和她约法三章,每天读书是有时间限制的。蒙曼与父亲达成了一致,并且这次以后开始发愤图强,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
二、求知若渴长大后的蒙曼以非常好的成绩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并且在四年的大学期间,她也一直不断的继续读书。在大学毕业之后,中央民族大学想让蒙曼留下来当教师,但是蒙曼却想继续发展,她想成为一个女博士,对于她这样的想法,她的父亲和母亲也都是非常支持的。在读博士的时候,她生活的环境是非常艰难的,为此蒙曼的父母还拿出大半生的积蓄为她买了一套小房子,环境变得安逸了,蒙曼的读博之路就变得更加顺利了。
三、婚姻状况成负担蒙曼成为了博士之后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欢,并且她还得到了《百家讲坛》的编导的青睐。在听过蒙曼试讲的一期之后,编导决定让她成为这一个栏目当中的主讲人之一,于是蒙曼就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一个主讲人,她主讲的很多系列都受到了观众的喜欢,并且蒙曼还写了很多的书,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作家。现在的蒙曼已经40多岁了,父母对她唯一的担忧就是她还没有找到自己人生当中的另一半。
[ 唐·张九龄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互文的修辞 这两种花枝叶繁盛茂密 ,花清雅高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生机盎然,自然而然成为美好 生机勃勃 情操美好) 意味着自自在在的美好,它们的美好全部源于本心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在山林中的隐士,闻了兰桂,了解到了美好 欣赏到了美好)
引申 易求无价宝,难求有心人。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春容秋华,吐露芳香奈是出于本心,又岂会追求美人的欣赏攀折?)
这是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
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启示
永葆初心
孤介,耿直方正。
出于本心出于天然。
慎独,有本心。
子贡问孔子
贫而不谄,富而无骄,可乎?
孔子回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真心实意的乐在其中
本心芬芳,外界诱惑打击都不在乎
本心不变,芬芳不改。
2007年11月19日,《百家讲坛》迎来了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讲师——32岁的蒙曼。
只有32岁的她,已经成为了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可以说是青年才俊。她在《百家讲坛》上的初次亮相,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容优雅,落落大方,侃侃而谈的样子,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她一点也不为过,而人们也很自然的将她和于丹做比较,二人无论是在外形还是经历上都有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评价蒙曼的才华和气质远远胜过于丹。
这样一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女子,为何在45岁还是孑然一身呢?
生于书香门第
蒙曼出生于河北承德,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父母都是人民教师,从小就十分注重孩子文学方面的培养。蒙曼也因此早早地接受文学的熏陶,在课余时间总是静静地翻开书本,沉浸在阅读之中。
父母的教育,家庭环境的熏陶,让文学在蒙曼的心里生根发芽,蒙曼深深地爱上了文学。那时家中两个孩子,各方面的开销都很大,即使在家庭条件一般的情况下,蒙曼的父亲还是会拿出一半的工资来买书,让孩子阅读。
蒙曼在采访中提到过,她的文学启蒙作品就是家中珍藏的四大名著。对于蒙曼来说,文学和历史是密不可分的,从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对某一个时代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而历史又何尝不是一部文学著作呢?
历史的兴衰,历史中人物的命运,都是这部著作中的精彩情节。幼时的启蒙,将历史与蒙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1992年,蒙曼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读书,后又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最终考取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蒙曼进入了大学,她的父亲还是会给她列出要读的书目,在图书馆借不到的书,父亲还会专门托人购买,再寄给蒙曼。在蒙曼从一个对文学极度热爱的少女变成北大的历史系博士的路上,她的父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她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指路人。
《百家讲坛》一鸣惊人
蒙曼被人们所熟知,主要原因是《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或许是受其父母的影响,蒙曼从小的愿望是成为一名老师。但在硕士毕业后,蒙曼没有接受中央民族大学给自己抛来的橄榄枝,他放弃了留校任教,而是选择继续考取博士。
蒙曼说那时她觉得自己需要继续学习,并不想太早的工作。虽然在当时,人们对女博士都带着有色眼镜去评判,但蒙曼的父母一直支持女儿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无论是选择继续求学,还是选择工作,成家立业,都是自己人生路的分叉,每一条分叉都通往不同的目的地,没有高低好坏之分。
就这样,蒙曼在北京大学学习了三年之后,回到了中央民族大学,成为了历史系的一名老师。对于蒙曼来说,历史不但是枯燥的文字和时间线,更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所以蒙曼的课堂也是十分的生动有趣,几乎是座无虚席,常常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慕名而来。
学生们都十分喜欢这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历史老师,历史在她的讲述中变得“活”了起来,一来二去,蒙曼被自己的学长推荐给当时《百家讲坛》的导演魏学。
魏学到中央民族大学听了蒙曼二十分钟的课,三天后蒙曼便接到了《百家讲坛》的电话,通知她去试讲。可想而知试讲十分顺利,蒙曼被敲定为新一期《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那一年,蒙曼只有32岁,是《百家讲坛》历史上最年轻的主讲人。
在这之前,蒙曼从未上过电视节目,但蒙曼回忆当时的自己并不紧张。因为她觉得《百家讲坛》的理念和她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都是深入浅出,把枯燥严肃的历史变得有趣起来,让人更容易接受,只不过在学校她面对的是学生,在节目中她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段,各个阶层的人而已。
因《百家讲坛》,蒙曼被人们熟知,她陆续讲了《武则天》,《太平公主》,《唐太宗和杨贵妃》等颇受观众欢迎的剧集。
《中国诗词大会》吸粉无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极大提升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推出,也将国学热潮推至顶峰。
蒙曼作为节目的评委,在节目中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粉无数。人们被节目中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讲述历史头头是道的蒙曼吸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蒙曼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虽然节目播出后,一些史学家对蒙曼在节目中对于诗词的解读提出质疑,但千人千面,不同的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同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蒙曼作为老师,是一名合格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蒙曼作为传统文化的推崇者,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引领者。
四十五岁仍享受单身生活
除了蒙曼在文学历史上的造诣,人们对蒙曼的个人情感生活也十分关注。到目前,蒙曼还在享受着单身生活,。她认为感情的事情是最不能勉强的,单身的她并不感到空虚。
对于蒙曼来说,一份真挚美好的感情对于她的生活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即使没有爱情,她也能在生活中自得其乐。一个人精神上是富足的,肉体就不会感到孤独。
人们说是因为蒙曼太过于优秀,导致喜欢她的人不敢上前。可女孩子优秀没有任何的错误,蒙曼也绝不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蒙曼的父母也选择对蒙曼的情感生活放任不管,他们觉得女儿快乐是最重要的,优秀的人的爱情经得起等待,也值得等待。
用是否有过婚姻来评判一个女子早就已经过时了,社会不再需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性;社会需要的是能撑起半边天的独立女性,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身体上。蒙曼作为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坚持自己的热爱,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
不知道多少人心中仍有“让我心中装秦汉,梦回大唐画牡丹”的豪情?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唐,她是那岁月风烟中的一曲霓裳舞,她是诗人袖间所捧的一缕无暇皓月光千百年读来,千百遍读来,仍是如此温暖人心。诗是人写的,也是写给人的。人的一生,从纵向看,是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对应着人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从横向看,是喜怒哀乐怨五情。而唐诗之美,正在于有情。人有五情,人就活着。诗有五情,诗就永恒。
提到蒙曼,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是《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的历史学者亦或是《中国诗词大全》、《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节目中那位爱穿民族服饰,潇洒幽默,特别会讲故事的评委。也有人高度评价蒙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蒙曼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所有的角色都源于我是一位老师。”
好了,作者介绍就先到这里,接着我们来聊聊《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这本书。这本书以喜、怒、哀、乐、怨五种人生情感为切入点,通过解读老师精心收录的三十余首诗歌,将唐诗的精神情感与现代的我们连接起来,为我们展现了唐诗永不过时的生命力。
喜
中国有人生四大喜的说法,讲的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经常有人嘲讽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诗人也是人,他们的心是敏感而丰富的,因此,喜绝不会仅仅是喜上眉梢,也会有喜极而泣,悲喜交加。
譬如朱庆馀这首《近试上张水部》,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水部:可以理解为官职,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舅姑:公婆。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这是什么意思呢?昨晚洞房花烛彻夜通明,今天天还没亮,新娘子就梳洗打扮,等着到堂前拜见公婆了。新娘子精描细画之后,还不放心,还要低低地问一声身旁的丈夫:你看我这眉毛画得是深是浅,是否时髦?活脱刻画出了一位娇羞新娘的神态。但这首诗仅仅是表达一下新婚之喜吗?
中国从《楚辞》开始,就有拿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的传统。举子参加考试,和年轻姑娘出嫁一样,都是终身大事。考生面对主考官的心情,也正如新娘子见公婆,有紧张,又有期待!不言而喻,朱庆馀这首《近试上张水部》,就是这样一篇温卷之作。
怒
喜是一种极其正面的心情,而怒刚好和它相反。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古往今来,所谓愤怒,无非就是这两种情况,一种是公愤,一种是私愤,可能境界不同,却都是真切的情感,难以抑制,脱口成诗。譬如李白充斥怒气与豪气的《行路难》,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万钱),酒美价高。直:价值。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讲道路阻塞、世事艰难,也讲离愁别苦。谁都知道,李白是喜欢享乐的人,他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还说:“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太白爱美食,更爱美酒。仿佛只要有酒有肉,他就能快乐,就能豪放。可是现在,面对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居然没有像往常那样“一杯一杯复一杯”,没有“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没有豪饮,没有沉醉,反倒“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太不可思议了!
这首诗正是写在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所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已成笑话,“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更成泡影。英雄失路、报国无门!李白没有直说世路艰难,而是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要渡过黄河,冰把河塞住了;想要越过太行,雪又把山封上了。黄河和太行,是大山大河,也是康庄大道,是诗人的理想;而冰和雪,是强大的阻力,更是冷酷的现实,冰塞川、雪满山这样的意象一出来,连我们都觉得彻骨的寒冷。正是这种彻骨的寒冷、巨大的失望才让诗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毕竟是诗仙李白,伤痛不会让其消沉,只能激发他更强的斗志!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姜太公和伊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在古人先难后获、先苦后甜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勇气。但是,从理想回到现实,前途的困惑再上心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那颗忐忑不安的心越跳越快,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当年的少年宗悫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激励着当年的李白呐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如他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更是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奋斗者。
哀
怒的前提是不平,而哀的前提则是可怜。哀总是针对着大大小小的悲剧,有的属于国家,有的属于个人。唐朝的历史上有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悲剧,叫安史之乱,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个大悲剧里又套着一个动人心魄的小悲剧,叫马嵬之变,那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由恩爱到死别的转折点。在历史长河中,这悲剧只是一个瞬间断面,但在诗人的心灵里,它却成了那样深不见底的一个空洞,盛着无穷无尽的叹息与回味,也盛着无穷无尽的感慨与哀愁。
谈到“马嵬之变”,人们会自动关联上白居易的《长恨歌》,殊不知就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而言,李商隐的《马嵬》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一点儿都不输于《长恨歌》。诗云: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在《长恨歌》里,白居易写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在这远离人间的神仙世界,杨贵妃继续生活着,她不曾忘记唐玄宗,也不曾忘记两人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她让道士把当年的定情信物带给唐玄宗,还说“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是多么美好的期盼啊。而李商隐只用“徒闻”两字,把这幻想打破了。他说:“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所谓海外还有九州、世外还有神仙只不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传说罢了,来世如何,无人知晓,但此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缘分已经尽了!有些人宁愿活在虚伪的世界,也不愿面对现实的残酷!一句“他生未卜此生休”,硬生生把人拉回了现实!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只听到禁军卫士们敲着宵柝打更,却再也没有官员送进报晓的更筹,马嵬喋血的前夜悄然拉开帷幕。
江山如画不如你眉眼清浅,山河千秋不及你泛笑风华。“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明明说好了朝朝暮暮常相伴,终究抵不过残酷的现实!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玄宗作为一个统治大唐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为何不能保全爱妃,他怎么还不及一个普通的卢郎,还能和妻子莫愁终身厮守!莫愁莫愁,谁人不愿?可是,现实生活中,无奈的天子,短命的妃子,还有一生坎坷的诗人,谁能不哀愁呢?
乐
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见钟情大概就是看到你的第一眼,就想跟你有故事。
在唐代的重量级诗人里,白居易称得上是心思细腻、眼光平实,生活化的程度最高。因此,他写名山大川虽不见得最好,但是,写日常生活、写女性却是最出色的,塑造了好多经典的女性形象。譬如这首《采莲曲》,诗云:“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菱叶萦波荷飐风”描述的正是这两种植物在荷塘中高低错落的样子。夏日的荷塘里,浮水的菱叶,亭亭的荷叶,一片上上下下、深深浅浅的绿色,非常有层次感;一阵清风徐来,水面起了波纹,水波遇到菱叶,形成涟漪;菱叶遇到水波,漂漂荡荡。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
“荷花深处小船通”,试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壮阔的场景突然从荷叶中驶出一条小船,船上还站着以为婀娜多姿的少女,这样的画面是否相得益彰呢?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淳朴娇羞的农家女看到翩翩少年郎,两人目光重合的那一刹那间一个小意外发生,或许是采莲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低头含笑不语,慌乱之中玉簪掉进水里。
糟糕,是心动的感觉!时间带不走我的回忆,带走的是曾经心动的痕迹。
怨
美人怨不宠,才人怨不用。爱情和事业,本来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只不过因为古代社会的性别分工,爱情就成了女性的事业,而事业也成了男性的爱情。女性爱情受挫,就会有闺怨,那么,男性事业受挫,又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呢?好,我们来看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云:“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在中国古代,登楼本身就是一个重要意象,它往往意味着想要排遣内心的苦闷,结果却更加苦闷。诗人来到岭南蛮荒之地,内心恓恓惶惶,不免想要登楼解闷。结果呢,看到周遭无边无际的荒凉,联想到自己看不到未来的人生,积郁的愁思不仅没有消解,反倒奔涌而出,弥漫于海天之间,这就是“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州属于岭南,本来就多风雨,诗人登楼之际,风雨大作。只见疾风扫过荷塘,水浪翻滚,荷花凌乱;又见暴雨随风斜下,如鞭子一样抽打着爬满薜荔的山墙。
屈原《离骚》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云:“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高洁。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偏要乱飐;薜荔覆墙,何碍于雨,而密雨偏要斜侵。雨横风狂,红消翠减,让人情何以堪?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抬头只见重峦叠嶂,树林茂密,遮断千里之目;俯瞰只见江流滚滚,曲折蜿蜒,有如九回之肠。无论是仰视还是俯视,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无法看到朋友们的身影。诗人遭此大难,故旧飘零,又何尝不是“肠一日而九回”呢!读到这里,此情此景,更觉悲从中来。
这是一个残忍的世界,它塑造了你的性格,又要磨平你的棱角!
将近半百仍未婚,才女蒙曼为何在婚姻上一直遭受坎坷?蒙曼的出现让大家喜欢上了她,其实这背后大家一方面是喜欢她的个性,另一方面就是出于欣赏她的满腹才华。很多人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身为国学才女的蒙曼老师,如今已经45岁的她为何要选择单身呢?难道她就没有人爱吗?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国学才女,背后不结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其实对于这一个问题,蒙曼老师早年在节目之中就自我透露出来了,她表示一个人在适当的年龄结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自己却对于此事很遗憾。比较官方的说法就是蒙曼老师只是想要在物质的生活年代里“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说到这里,小编就要插一句了,蒙曼老师的这种浪漫主义情怀,其实恰恰体现了中国文人所特有的气质和思维模式。这一点,小编我是十分佩服和羡慕的。
另外,也是出于这一个原因,一直以来蒙曼老师的生活之中很难找到这样子的一个人。这个人,在感情上面是恰当的,能与蒙曼老师有着感情方面的共鸣。在生活之中,两人在一起时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幸福。但这样的人,何其难找啊!落实到现实的生活之中,蒙曼为何坚持选择单身,其实老梁的说法与解释是一针见血的,也很有说服力。
首先老梁说蒙曼的出生环境与她所学习的文化知识决定了她的高精神世界,所以她在择偶的时候,无形之中她就会对另一半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对方也需要有同等深厚的文化背景,虽然这不是硬性的条件,但她所学习的文化体系,就对她的三观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另一半这么重要的事情,蒙曼会更加的重视了。老梁的解释不是没有道理的,再从感情这一方面来讲,她是一个很重视国学文化的才女,而在现实生活之中,能在感情上与生活之中找到相互学习与陪伴的就更少了。
她的择偶标准不是像普通人一样,不是希望找一个比自己更优秀,并且对自己非常好的人来过日子就足够了。哪怕是比蒙曼现优秀的人出现了,但在感情方面,女人的选择是感性的,当一个女人对另一半没有感觉的时候,与再优秀的人一起生活,也会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更多的是蒙曼在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有就是不将就自己,不为了迎合生活。有一句话说得好,老梁说像蒙曼这样子的才女,她会选择用自己的热爱来燃烧自己的生命。像她这样子的活法,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也更需要对生活有足够的信心,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总之,小编认为,蒙曼在婚姻上并不是一直遭受坎坷,而是要求高,所以单身!
唐朝的女性分为以下几类:
1、政治女性,以武则天为代表。
2、艺术女性,这类女性没能力自立门户,所以都嫁人了。
3、知识女性,这类女性多是唐诗的作者,也有被宣进宫的。代表作有《女论语》。
4、主妇:这种女性主要忙于家务,处理家庭关系。
5、贫女:唐朝女性嫁人往往陪嫁很高,贫女往往替别人做嫁衣,考十指吃饭。
6、宗教女性:不选择婚姻只能选择去修行。
唐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女性投身宗教?一是出于信仰,二是因为唐朝没有那么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外界的误解,蒙曼不结婚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她找古文化诗词的研究之中,寻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最舒服的状态,所以对于她来讲,结婚与否已经不再重要。
简单一点来形容,每一个人的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蒙曼的方式不是她不想结婚,不是她讨厌婚姻或者是什么不婚主义。
记得蒙曼曾说过:我崇尚女权,崇尚婚姻,我追求白头偕老的爱情,我并不是一个不婚主义者,只是我还没遇到我认为对的那个人。
对于这样子一个理智又有真才实学的才女,她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而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里真正的爱情观。
扩展资料
1992年9月至1999年7月,蒙曼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师从荣新江教授;200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2年7月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和中国古代妇女史。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所授课程: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方法、专业英语、历史文选、隋唐五代史(研究生课)、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古代宫廷政治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