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汉族结婚习俗
一“喜车”出发
新郎由长辈、童男、童女等相关接亲人员乘车出发,一般来说,去时人员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
二“喜车”到达新娘家
(1)敲头道门;
(2)进门后,向女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3)敲二道门,此时新娘的同学和朋友可“堵门”逗趣;
(4)进二道门后,向新娘献手捧花(也可摆出单膝跪地造型);
(5)互相佩带胸花(一般双方都将胸花佩带至对方左侧胸前);
(6)新郎、新娘吃“喜面”,(一碗面条、两双筷子、两个荷包蛋);
(7)新郎、新娘与女方父母及亲属合影留念;
(8)抱起新娘上“喜车”,在“喜车”上,新郎给新娘穿“踩堂”鞋。
三“喜车”返回新房
(1)“喜车”在前,新娘的父母、亲属、宾客按顺序坐随后车,沿另一条行车路线开往新房;
(2)新郎、新娘下“喜车”后,燃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3)新郎母亲将新娘手中的鲜花或“喜盆”接过(俗称聚宝盆);
(4)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5)新郎、新娘在“喜车”前与男方父母合影;
(6)新郎、新娘在“喜车”前与双方父母合影。
四参观新房
(1)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喝红糖水;
(2)新娘坐在“喜床”上,俗称“坐福”
(3)新郎、新娘在“喜床“上合影
(4)邀请双方亲属、朋友参观新房,并与新郎、新娘合影留念。
五“喜车”抵达酒店
(1)新郎亲朋在酒店门前迎候,再次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2)新郎、新娘在宴厅门前迎宾;
(3)主持人选择吉时主持典礼。
六拜席及四彩礼
(1)新郎、新娘,在“拜”席时按照先娘家席,后婆家席,先亲属,再领导、再同志、再邻居,后同学、朋友之顺序进行敬烟或献花;
(2)敬娘家烟时,由新娘持烟,新郎点火,新娘要加以介绍。给婆家花敬烟时,新人角色互换;
(3)新郎父母或兄长在新郎、新娘“拜”席一段时间后,向客人敬酒,顺序同上;
(4)宴席中,有客人离开时,新郎、新娘相送至酒店门口;
(5)男方父母适时给女方来宾中的小孩赏钱;
(6)如果酒店给老丈人桌加菜时,新娘父亲要给厨师赏钱;
(7)新娘父母要离开时,新郎父母应为其送上四彩礼:离娘肉一块(要带皮、带两根肋骨);鱼品一份;粉条一把;大葱数棵,用红丝线系活结。
七团圆饭
新郎父母和家人接受新娘、新郎的敬酒,并对他的婚姻表示祝福。
满族
结婚的流程一般有五道:
1、婚礼筹备
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确定婚礼预算,草拟客人名单,召集好朋友讨论婚礼计划,确定伴郎、伴娘。
2、邀请宾客
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就婚礼筹备计划和进展与父母沟通,发喜帖给亲友,电话通知外地亲友。
3、婚礼用品订购
购买新郎新娘婚纱礼服、结婚戒指、新娘化妆品、喜帖、红包、喜字、彩带、拉花、烟、酒、饮料。
4、婚礼前一天
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就婚礼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与父母沟通,就准备情况和婚礼当天分工与筹备组作最后沟通,根据准备情况就婚礼当天仪式进程与主持人作最后沟通。
5、婚礼
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婚礼流程进行结婚典礼。
扩展资料:
婚礼仪式上的信物
红双喜
中国人的婚礼上,到处可见大红的双喜字。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
龙凤呈祥
在中式婚礼上,还经常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是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
中式婚礼服装
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汉服,汉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
-结婚
-中国普通结婚流程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1、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2、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新娘过门脚不沾地,是普遍流行于中国大江南北的习俗。不仅是汉族,回、满等少数民族也有此俗:将新娘子或背或抱,或置于椅子上抬,或铺设地毯,以保证新人未入洞房之前,不得履地。严格来讲,不单在夫家,从离开娘家起,新娘子都不能沾地。
此俗起于何时?
清嘉庆二十年刊《谈征·事部》、清乾隆五十五年刻本《随园诗话·卷十五》均有载;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传席》:“今人家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传席以入,弗令履地”;南宋龚颐正《芥隐笔记》称之为“转席”。各家都将此俗追溯至唐代,其证为白居易诗《和春深二十首·其一》:“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紫排襦上雉,黄帖鬓边花。转烛初移障,鸣环欲上车。青衣传毡褥,锦绣一条斜。”
或言“传毡、传席、传袋”、或言“转毡、抱毡、转毡褥、转席”,其实一也。或用毡褥以抱、或踩地毯、席子、米袋,甚至麻袋,都是为了避免新娘子直接踩到地上。称“传”或“转”,是因为进门路很长,毡子可能不够用,就让人负责把新娘走过的毡子再传到前面去。
至迟兴于唐代的习俗,有什么来由,又有什么用意呢?前述诸家都没有详述根由,翻检《周礼·士昏礼》也未对“新妇是否履地”作出规定。
不妨看看民间对这项民俗的解释:
一、女儿出嫁“不带娘家土”,在山西有俗语“带了娘家土,丢了娘家福”。归嫁之日,新娘子背上迎亲婚车后,还要换上新鞋,都是为了避免双脚沾上娘家的土尘,带走娘家的福气。因为传统观念“有人就有土,有土就有财”,婚礼习俗中的“背轿”、“走毡”、“换鞋”等就是要保住娘家的财气。
按:俗语释俚俗,虽非一定正确,但绝对是当地普遍接受的。加上“换鞋”的礼节,隔绝尘土的意图更为明显。之子于归,“绝尘而去”,这一条足信。
二、从灵魅禁忌角度讲,新娘子易招鬼祟凶煞,而鬼魅都隐于土下,为防止污秽、保持洁净,所以铺毯设毡,忌直接踩地。
按:婚礼中驱邪的仪式很多,如撒豆子辟邪,后来演化为撒米、撒糖、撒钱;如新娘进门跨火盆,以禳祛不洁。据称清代新娘入轿前,女方要拿着镜子和点燃的红烛,在花轿内照一番,防止妖魔加害,称“搜轿”。有些地方还要在轿子里燃一小串鞭炮或用芸香熏一遍,也为驱邪。男方要用米、席子等把家里的井口、石臼填满、覆平。不许履地的规矩,同样表现了这种朴素的趋吉避凶的愿望。这一条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三、有人认为平地是“贫地”的谐音,不踩平地,即“不践贫地”,新娘以后的生活就会富裕。
按:以谐音取吉利,是中国人改不了的好习惯。打碎了东西,称“岁岁平安”;红枣花生桂圆铺床,就“早生贵子”;新娘入门跨马鞍,取“平安”意。就是“传袋”一词,也取“传宗接代”之谐。不踩平地,即“不践贫地”,看似符合谐音的逻辑,其实大谬。这话讲给娘家人还行,说给夫家听,试试看:“你这老东西,凭什么说我家是贫地,不识抬举!我们高攀不上,这亲事还是算了吧!”一段姻缘危在旦夕,一场撕X迫在眉睫,大家以后快别这么说了。
四、有人认为婆家不让新娘子沾地,是为了压压新娘子的脾气,意思是不准把在娘家的晦气、坏风俗、坏习惯、坏毛病带到婆家来,入家就规。
按:不知道这是哪位找抽的网友,分享在上的,建议销号。试问婚姻成两姓之好,没进门就来下马威,真当自古嫁女的,全是软骨头了。
五、认为婚礼当天新娘子最大,脚不沾地是不与天地争大,免得老天爷妒忌。
按:这一条要么是新娘的发小闺蜜发的,要么是屌丝逆袭女神,感激而发。谨录于此,以博一笑。
其他还有许多荒诞不羁的狂想,就不一一引述了。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一、二两条。最好可以综合起来,第一条解释在娘家时,第二条解释到夫家时。
民俗与时俱进,难访其端,难探其源。每个时代人们循习旧俗,都会寻找一个安心的解释,来寄托美好的愿望。有诗云:
南雁低回孤帆悬,一心安处即是缘。
今昔所盼岂有别,比翼连枝情无限。
撒谷扬豆:新娘上轿前,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手持装有谷子、豆子等五谷杂粮的器物,到处撒播,最后一把要撒在花轿当中。当花轿来到男家时,也有人照样撒谷扬豆。这样做的含义是,女方希望女儿出嫁后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则希望娶新妇后带来好运,五谷丰登!也有的说这种习俗是为了避邪,撒一些粮食给那些捣乱的鬼神,阻止他们进家门。现代婚礼中有人在楼梯上撒麦肤也是取此意。
撒谷豆习俗已隐含有祝子之义。因为撒谷豆壁三煞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三煞会危害尊长,而且会造成新婚夫妇婚后无子。三煞本来是隐身在门上的,新娘入门,它们便会附身而进,造成危害。看来,新娘是最容易招致邪魔缠身的人,是不祥之人。这种观念必然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许许多多婚礼辟邪仪式,都是围绕驱除附在新娘身上的邪魔而进行的,应该是出于同样的观念。后文将作详述。
宋朝,撒谷豆习俗已在民间流行。《梦梁录》:“迎至男方家门首,时辰将正,乐官妓女及茶酒等人,互念诗词拦门,求利市钱红。克择官执花斟,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撒,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以压青阳煞耳。方请新人下车……”《东京梦华录》也说:“……新妇下车了,有阴阳人执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咒祝望门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谷豆’,俗云压青羊等杀神也……”宋朝撒谷豆的目的在于压青阳(羊),与汉代压三煞是一致的,只不过经过演化,所压对象已由三煞演变为其中的一煞青羊。至晚近,一些地方的婚礼习俗仍保留着撒谷豆的遗存形式。
民国三十三年《洛川县志》:“新妇下轿,提斗入室。另一善口技者,手执枣刺一根,满悬果食之类,高声朗唱‘拉枣歌’;放纸炮;取升了内预盛之五谷、草根,抓向新妇抛掷。”
在有些地方,撒谷豆演变为撒米。在举行撒米仪式时,还要以鸡血祭奠花轿,以加强驱邪的效果。民国二十四年《云阳县志》:“女至婿门外停轿,傧导新郎出,对轿赞三揖。庖者挈雄鸡抉冠血祭舆,掷于舆后,复掬米舆上,其名曰‘回车马’。谓新妇先灵随舆来者,为此厌之。”
撒米也有在女方家举行的,也为古代之遗俗,因为汉代撒谷豆,既要在男方家举行,也要在女方家举行。民国二十年《嘉禾县图志》:“花轿离女家时,洒水散米。”民国十九年《龙山乡志》:“女登舆,障以伞,以柏叶杂米撒之。”
撒谷豆遗俗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传承。湖北鄂西土家族地区就曾有这种遗俗。清同治九年《长乐县志》:“迎亲将及门,必于门外设一座,上列香、烛、酒、帛、鸡一只或蛋一元,米一升,请士人端拱祝回女家宅神。祝毕,手握米抛掷新妇轿,谓之‘拦车马’,亦曰‘回神’。”
清光绪六年《巴东县志》:彩轿“将至门,预请秀才一人,穿公服,排香案灯烛,案上置米一升,婿立秀才后。秀才迎女轿,撒米三揖,婿随揖,名曰‘拦车马’。”土家族诗人田泰斗还写了一首《竹枝词》描绘长阳撒米习俗:“回神暂驻七香车,米粒声声响轿纱,我替广寒仙子怯,惊心已入小郎家。”读其诗,如闻米粒撒到彩轿上发出的沙沙声响。
藏族有撒青稞麦婚仪习俗,其俗也可视为由汉族撒谷豆习俗传承而来。民国二十五年《西域遗闻》:“婚期,设凉棚于门外,高设坐垫,撒麦为花,坐女于上,父母与亲朋列坐于旁,陈肴核、茶酒于小几食之。亲朋各以稞麦故意掷女身,乃共扶女至婿家。”清宣统三年《西藏新志》:“至婚期,女家于门外盖大棚,室内中央高铺蒲团,撤(撒)布麦以为花,女坐其上,父母坐左右,亲友等雁行坐。桌上列果物、糖枣等数盘及茶、酒、米粥。女皆食毕,二家亲友扶女步行至男家,所距道远,则乘马。亲友各获青稞麦向女撤(撒)布,女家赠哈达于亲友。”藏族又有撒五谷婚仪,与汉族撤谷豆原始形式很接近,从中也可见撒青稞麦与撒谷豆的渊源关系。民国十九年《西藏纪要》:“新妇进门时,迎者匿于黑暗之处,趁新娘不觉时大吼一声,随撤(撒)五谷一把,使新妇惊愕,以为可以将新妇随身带来之恶魔吓出。”
撒谷豆的另一表现形式是撒草。草指谷物茎秆,为谷类的角征。撒草与撒谷豆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两者同出一源。明朝周祈《名义考》:“京师娶妇之家,置草于门,以徘方尺幂其上,人多未知其故。昔汉京房之女适翼奉子,奉择日迎之,房以其日三煞在门。”撒谷
豆与撒草同为一种仪式的不同形式,所以两者往往相互交融,难分彼此,撒谷豆仪式往往既用谷豆,也用草(切成一节一节的草)。撒草仪式没有像撒谷豆仪式那样广为流传,但也未断其流,至晚近仍未消绝。民国二十年《成安县志》:“新娘来到男家,……进行时,有晚辈儿童用草、枣、铜钱等物洒新娘身上,曰‘撒草料’。”
从汉至晚近,撒谷豆及其变形形式撒草一直盛传不衰,并且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婚礼辟邪仪式。那么,追究起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撒谷豆与撒草仪式为什么能起到为婚日辟邪的作用呢按马之(马肃)先生的解释,是因为谷豆、草均为牛羊饲料,鸡也要啄草觅食,抛撒这些饲料,可以饲三煞神牛神、羊神、乌鸡神,以免除其对婚姻的危害。这种解释可能有民间说法方面的依据,但并不能揭示该俗的真实内涵,也不够全面。因为从前引资料来看,撒谷豆与撒草仪式所辟为害邪魔,并不仅仅限于三煞,至少还包括女方的祖灵。要了解撒谷豆与撒草的真正奥秘,必须从分析谷豆、草的文化含义入手。草为谷豆的替代物,其文化含义与谷豆相同,因此,我们只需分析原型物谷豆的文化含义。
谷,在古代可以作为一切颗粒状态的农作物果实的总称。《说文》:“谷,续也,百谷
总名。”在古人看来,豆也属谷类。古人所说九谷,即包括豆类。《格物总论》:“九谷者,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麦是也。”古人又常以五谷来概括谷类,“五谷丰登”成为最流行的祈祝丰年的吉祥用语,所以撒谷豆又可称为撒五谷。总之,撒谷豆,就是撒各种谷物。谷物为农业社会人们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生活资料,古人奉以为珍宝,并创造出谷神,春祈而秋报,谷物由此而成为吉祥物。谷物的丰收,成为国兴民富、天下太平、政治昌明、人民有德的象征。《格物总论》说:百谷,“盖人食之则饱,不再
食则饥,未也不资以为生也。”《渊鉴类函》引杜甫《策》说:“谷者,百姓之本。百役皆出。”同书引范子《计然》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也。”这些引文说明,古人以谷为生命之本。谷由于对生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引起古人崇拜。古人崇拜谷,创造了神稷神,加以祭祀,以祈五谷丰收。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四引《孝经纬》:“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稷神,本为自然神,后经人神化为人神,一些开创农业行先河的祖先都被奉为稷神,最著名的稷神为周人祖先弃,称为后稷。《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海内经》说:“后是播百谷。”《国语·周语》说:“稷勤百谷而山死。”《淮南子·汜论》说:“周弃作稼穑死而为稷。”稷或后稷应是周弃死后被奉为谷神的神名,因其神名远播,记其生前事迹亦用神名。典籍中又有称其他农业神为稷的例子,又说明稷为通用的谷神名。汉朝蔡邕《独断》:“稷神,盖厉山氏之柱也。柱能殖百谷,帝颛顼之世,举以为田正,天下赖其功。周弃亦播殖百谷。以稷五谷之长也,因以稷名其神也。”此说很有见地。由此可见,古人所祭的谷神稷神,已不是一般的
自然神,而是上升到了祖先崇拜的神灵。而谷物,正是由于与祖先崇拜的联系而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着神圣的宗教意义。
由于上述原因,谷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之物,同时也成为吉祥物。古人认为:五谷丰收是天时、地利、人和、无疾无妖的祥兆。《禾记》说:“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疹不作无妖,祥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古人相信:谷物在梦中出现,则大吉,预示着发家致富。《梦书》说:“五谷为财饮食物。梦见谷,得财、吉,五谷入家,家当盛。”古人还相信:军营中若生谷,也为大吉。《兵书》说:“军中地
生五谷,将军得天道,大吉。”古人还以谷为医治疾病的良药。《周礼》说:“疾,医以五味、五谷、五乐、养其病。”古人将谷称为嘉谷,视为与凤凰、麒麟等同样珍贵的吉祥物,据《史记》记载,齐桓公俗祭祀天、地,管仲加以制止,其原因之一是“嘉谷不生。”其文说:“齐桓公欲封禅,管仲曰,‘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俗封禅,毋乃不可乎!”
谷为吉祥物,具有种种神奇的力量,所以,人们认为婚礼仪式撒谷豆能够起到辟邪作用。
另外,谷为种子,繁殖力强,这也是古人将其用于婚仪的原因。《格物总论》说:“昔
春而种者,子粒耳,秋而收者,万颗也;划春而入土者,升斗耳,秋而登场者,仓箱也。”古人崇拜谷种的繁殖力,并且以为谷种与人可以相互感应,谷种的繁殖力可转移至人身上,用以繁衍子嗣。撒谷豆辟邪婚仪中,也潜含有祝福祈子之义。后来,在一些地方,撒谷豆的辟邪意义逐渐淡化,祝福祈子意义则越来越突出,撒谷豆遂由辟邪仪式转化为祝子仪式。广西柳江等地的壮族有撒五谷的婚礼习俗。新娘来到男方家门口时,一位上下辈双全的妇女,手持“五谷袋”,要边念吉辞,边向新娘头上、身上以及新娘来的路上撒五谷(玉米、小麦、黄豆、稻谷、荞麦等),以祝愿新娘早生贵子。甘肃积石山的保安族称撒五谷为撒五色粮。仪式是在女方家举行的。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新娘即将上轿前,用右手端着装有麦、豆、青稞、玉米、糜谷的五粮盘,边倒退着往大门外走,边用左手抛撒五色粮,堂屋、院子、畜圈等处都要撒到,以祝福娘家五谷丰登、牛羊满圈。此谷也有祝殖求子之义。另外,撒谷豆 的变形形式撒草的功能,后来也由辟邪转化为祈子。陕西关中地区旧时有散草婚俗。迎亲时,花轿来到男方家门口,一个提着斗的人便出来边走边将斗中盛着的麸皮、谷草秆、核桃、红枣等向新妇身上抛撒,同时,还要即兴唱歌:“一撒麸,二撒料,三撒新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媳妇进了门;新媳妇,好脚手,走路好像风摆柳;今年娶,明年抓,生下个胖娃叫大大(爸爸)。”转换了功能的撒草婚仪,增添了果子类抛撒物,以突出其祝子意义。
撒谷豆婚仪由辟邪意义向祝子意义的转化,反映了婚仪中的辟邪习俗逐渐转化为祝子祝福习俗的基本趋向。当然,撒谷豆在不同地方的传承演变情况是不同的。也有不少地方的撒谷豆婚仪,直到晚近,仍偏重于辟邪功能,谷物的辟邪意义仍十分突出。
农村里依旧保留这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这些包含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婚丧嫁娶作为农村里比较隆重的事宜,过程非常繁琐,并且有着诸多的讲究。农村传统婚礼迎亲过程中,就有“撒谷豆”这样一个的习俗,新娘走的路要撒上五谷等东西。
撒豆谷一般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在女方家,新娘子即将出门上轿上车的时候。会有专人拿着盛着谷豆的簸箕在,在新娘走的路前面撒,直到上车。第二次是在男方家,新娘子下轿下车,也会有人延着新娘子走的路撒谷豆,一直到屋子门口。过程虽然非常短暂,却是婚礼上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在传统习俗中认为,在古代,人们以五谷来概括各种谷类,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生活物资。五谷丰登则是最流行的祈祝丰年的吉祥用语,而撒谷豆也可以称为撒五谷。谷物的丰收也代表着生活无忧,并且一直被人们所崇拜。撒谷豆能够辟邪,免三煞等危害。而谷豆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一直被作为作为辟邪的吉祥物。
各地都有撒谷豆的习俗,很像现在结婚时候撒的花瓣彩纸。因为贴近生活获取容易,更被人所青睐。表达人们对辟邪除灾,新生活的美好祝愿。撒谷豆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是从汉朝开始流传,并且一直延续到如今。在农村的说法中所避讳的三煞分别是,牛神、羊神、乌鸡神,而谷豆正是饲养这些家畜的饲料。用这样的方式喂养三煞,以求避免对以后婚姻的危害。
农村传统中对于人丁兴旺的祈求非常强烈,而谷豆的繁殖能力非常强,甚至掉到地上都能生长,撒谷豆也是有求子的意味在里面。各地对于撒谷豆的定义都不相同,根据本地的风俗也有了诸多的变化。有的地方会撒五谷,有的地方撒米,还有撒草、枣、铜钱等等。随着撒谷豆风俗的流传,逐渐从辟邪功能演变成了祝福的趋向。
在农村老家里人们习惯撒麦麸子,也就是磨面剩下来边角料,通常都是用来饲养家畜。但这却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新娘进门的时候,男方的婶子大娘就会端着在前面撒。但可不能直接撒在身上,撒在脚下让新娘踩着走。“麸”通“福”,这意味着走在幸福路上。这里也有许多的讲究,筐和簸箕里面有的还会放上花生、红枣、桂圆,而撒麸子的人通常要挑选儿女双全的“全福人”。虽然这这是简单的一个过程,却增加了婚礼的仪式感。
在农村里流传着许多风俗习惯,这些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对此我们应当加以了解,并且继续传承下去。这样的传统才是农村的“根”,更表达了人们对于幸福的祈求和向往。
婚姻是每个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自古以来就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视。无论哪个国家、地区、哪个民族,男女结婚的实质基本相同,但结婚风俗却大不相同。每个省甚至每个城市都有独一无二的婚俗,那很多地方讲究新娘出门需要撒米,那这是什么意思呢?
新娘出门撒米的寓意
新娘出门的时候很多地方讲究需要撒米,那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就是扔掉晦气,寓意着新人们以后的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第二个说法就是驱赶邪佞,在迎娶的路上,路边河边怨死的亡魂很多,撒米是让他们回避,也有让他们互相争抢米,而忽略迎亲的队伍,让新人顺利结婚。
结婚撒米其他习俗
很多地方也会讲究在结婚的时候需要往红伞上撒米,也就是伴娘在给新娘撑红伞的时候,会往伞上面撒一些米,寓意新娘新郎成家以后过着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在古代米是一种财富,能让一家老少的正常生活的食物,因此也被人们冠上了可以压邪招福的作用,因此不管是丧事还是喜事很多人家都会撒一些米。逼鬼或者阴气出去,好运进来。
结婚扔钱的习俗
除了撒米,很多地方还讲究结婚的时候需要撒钱,很多地方有说法是结婚的途中过桥需要扔钱下去,代表了过路钱,意思就是以后会得到庇佑,别人要是捡到了这些钱也会沾喜气,吉祥。还有说法就是结婚大喜事本就是高兴的,天大的喜事,所以不能好事都占尽了,所以需要付出一些,才能够得到平衡,才能够真正的得到幸福。当然因为地方不同,代表的意义可能有差别,有的地方是辟邪,有的地方是祝福,延续至今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真正的含义,只是以祝福的形式遵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