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属于贵族的姓氏通常有哪些?

在欧洲,属于贵族的姓氏通常有哪些?,第1张

欧洲贵族阶级称谓之道-转

欧洲无疑也是个重视礼仪和典章的国家,某种程度上而言,其礼仪的繁杂性甚至胜过中国,这一点,在如今的西餐文化中就可以看的出来(中餐是用来吃的,日本料理是用来看的,西餐是用来折磨人的)。而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礼仪,更是比如今的简化版本要繁杂的多,但就军事礼仪这一项而言,目前流行的脱帽礼、举手礼就脱胎于骑士将头盔脱下或抬起头盔上的面具这两个动作。那么,加饰在人的名字——这一区别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代号上的礼仪可以说更是丰富多彩了。另外,关于名字的礼仪在各类礼仪中也是相当重要的,毕竟互相交换姓名,昭示姓名的场合太多了。在介绍这五花八门的敬称之前,我先来简单的描述一下一个标准的西欧贵族的名字的成分。某种程度的遗憾,我这里很少能找到一个人的全名了,只好附带一个存在于历史小说《帝国骑士》中的人名,再加上我个人在奇幻社区“生命”所使用的仿欧洲姓名。

氏姓一氏姓二氏姓三姓称号家姓阶级个人名

马里叶路德维克儒勒德居梅内士爵乔治

布斯曼聚贝尔/冯施维尼茨莱因伯爵伯恩斯

克洛维拜伦/冯塔布里斯帕留柳子爵海因利希

无疑,欧洲人的姓名在长度上恐怕未必就不如日本人,如果把二者都翻译成罗马文字母的话,或许日本人会胜,但如果翻译成汉字的话,欧洲人没理由输!(真无聊的作者啊……)。

另外,请各位注意一下,这才是一个欧洲人姓名的正式写法,

克洛维·拜伦·冯·塔布里斯=帕留柳子爵·海因利希

一般将个人名写在前面的写法是简略式,往往略掉氏姓的。

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这写姓名的成分。

一氏姓:

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类似,欧洲人在上古时代的时候,以部落的名字和一个另一个短音节字符为自己的标示,这就是最初的“姓”和“名”。随着部落人口的逐渐繁衍和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部落本身开始以家庭为独立生活的单位,逐渐分化,细化。这时候,为了生活的需要(区别猎物,区别私有财产等),又诞生了一个家庭代号。那么,原来的“姓”就演变成了“氏姓”,而新的代号就是“家姓”。当这个家庭中,父生三子,子又生三子,如此膨胀发展,需要第二次的分化的时候,预定要走的家庭则就再取一个“家姓”,原来的“家姓”演变为“第二氏姓”,如此如此。中国的“姓”、“氏”也大致如此相套下去的。

在中世纪的时候,从日尔曼部落或者高卢部落中传下的氏姓大多因为文字不够发达的原因逐渐丢失了,一般家族只剩下一个氏姓。我们今天看到的贵族氏姓大多是在法兰克王国时代及其以后的中世纪,由于封土封臣制度所逐渐衍生出来的。在那时候,国家法律中,关于贵族家产继承的条文规定各不相同。例如法国和英国采取的是保留长子(或由原本贵族封号持有者指定的亲属)完全继承领地,次子等庶子有功勋则另立家族(此时需要变原来的家姓为一个新的氏姓,且另取一个家姓),没什么功勋没什么能力的话,则被其他贵族招去入赘,这是一件很屈辱的事情,基本意味着这位公子的政治生命结束了。因此,也有些人干脆抗拒结婚,一辈子待在已经由自己的兄弟甚至是侄子的领地内,帮家族主人管理领地或者干脆游手好闲的活着。在德意志,虽然也制度本身也类似,但也更注重贵族家主人选的质量问题。例如,当当代维腾堡伯爵驾鹤西归的时候,皇室就要出面观察一番,如果在非独立的直系男亲属中有资质才学优秀的人,那么皇室就直接将领地转封给他,如果没有,那么皇室将检查这个家系的庶族子弟(没有能继承家业,但又没有成为新的独立贵族的家中亲属的后代),然后让他采取入赘或者是认养父的方式进入维腾堡伯爵的家系,继承家业(这时候也需要变原来的家姓为一个新的氏姓,改使用被继承家族的家姓);当然,还没有合适的话,皇室将观察关联家族子弟(如爷爷辈分出去独立了的莱因伯爵某某某的后代),如果还是没有,那么就随便让一个人继承家业,成为家主,接着嫁给他一个皇女,将其领地并入皇室直辖领地,由皇室派能人前往管理。这是某种程度上德意志地方诸侯拥有更高的素质之一,但其为皇室带来的凝聚力,却另外为教会和大贵族对这一制度的反对而被抵消了,但是,德意志小贵族阶层如骑士阶级的优秀就是如此造就的,条顿骑士团可以算是中世纪欧陆第一强兵。

除了独立或继承别家家业的时候,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未婚妇女在嫁人的时候,要将娘家的家姓转为氏姓,使用夫家的家姓,例如“银英”中,菲列特利嘉和杨结婚以后,就如此做了。但如果是二婚的话,则只是修改原夫家的家姓为新夫家的家姓。这个传统现在依然在使用中。

回到称谓方面,历史上以氏姓称呼某个人的例子是非常少的,而且同时也是非常失礼的。历史文献中也很少有称呼别人氏姓的记载。到了近代,大量的氏姓已经都没有了,西式姓名中的“MidName”乃是其“遗迹”,偶尔看见一个还保有氏姓的人,也不会在称呼他的氏姓了。

二家姓

家姓的具体来历上面已经介绍过了,就不再累赘叙述了。家姓在称谓上往往配合姓称号和敬辞使用,中下级贵族则也会配合阶级使用。这一点,古代和近现代是类似的,具体格式在后面逐一介绍敬辞的时候会详细介绍。

三姓称号

姓称号是表示一个人是否是贵族,并从属于谁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贵族的姓称号是“德(De)”,这个称号只有法兰西国王的封臣和他封臣的封臣才可以使用(在阿维农之囚的时候,教皇被法国所挟持,因此意大利地区的直属于教皇国的贵族也将姓称号改为“德”,其中甚至包括与法兰西国王同级别的那不勒斯国王,毕竟,名义上,所有的欧洲贵族都从属于教皇);德意志人神圣罗马帝国贵族的姓称号为“冯(Von)”,也是只有从属于皇帝陛下的贵族及其封臣才有权使用,平民或臣从于其他王的贵族就没有这个标示了啦。尼德兰地区在中世纪时乃属于德意志人神圣罗马帝国法利斯兰侯爵领地,但法利斯兰侯爵领毕竟边境贵族,是素有离心力的,法利斯兰侯爵在领内要求他自己的封臣使用“范(Van)”这个姓称号,即类似帝国,但又有区别。这也算是德意志皇权薄弱的体现。

真正厉害的姓称号群落诞生在幻想世界中,森冈浩史的小说《星界之纹章》中,庞大的宇宙帝国“亚布的人类帝国”贵族的姓氏称号有六种,如下:

1“芮”是皇族的专属姓称号。

2贵族的姓称号分为三种:

(1)和皇族有亲属关系的贵族,姓称号为“波斯”。

(2)开国贵族,姓称号为“亚罗恩”。

(3)帝国创建后方创氏的新兴贵族,姓称号为“苏努”。

3而平民的姓称号分为两种:

(1)帝国创立时,在帝国初始领土帝国生活的家族,姓称号为“威普”。

(2)在被帝国攻降的新行星上生活的家族,姓称号为“波鲁杰”。

如何,很详细吧,只有如此的详细才有制度的美感!

回到称谓的问题上来,历史上还真是完全没有单独使用姓称号称呼别人的,且不考虑到是否有礼貌的问题,恐怕连称呼别人的根本目的,将人从人群中区分出来这一点都做不到。姓称号一般配合家姓使用。

四阶级

贵族阶级可以说是欧洲人姓名中第一重要的部分,阶级名的不同将影响你的权力、财力、公信力、威望等一系列在中古欧洲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传统的欧洲贵族阶级大致分为九层,他们从高到低分别是:“皇帝(Caesar,emperor,imperator,kaiser,theKingofKings)”、“王(王Rex,king,monarch,roi)”、“公爵(duke)”、“侯爵(marchese,margrave,marquis)”、“伯爵(Graf,comte,conte,count,earl)”、“子爵(vicomte,viscount)”、“男爵(baron,baronage,baronial)”、“勋爵(Lord,lord)”、“骑士/士爵/爵士(knight,sir)”,至于其间的具体区别,就不在这篇文章里叙述了,以后会有专文来介绍。

这九层级别,其中上六位的领地规模都是在“郡(arrondissement)”级别或以上的(废话,王和皇帝怎么也不能只有一个郡啊……),子爵或伯爵一般为郡行政长官。所以,上六位都要加上地域名称。例如拉丁皇帝、法兰西国王、萨克森公爵、萨冈侯爵、莱因伯爵、帕留柳子爵。很显然,这法兰西、萨克森一类都不是此人的家姓,一般在书面记录上,上六位贵族的家姓和贵族阶级名称之间是有一个双横线以表示区别的,不过国内的文献大多将双横线改回点。再加上下三位贵族的阶级名称前不加领地地名,所以经常会有人将二者混淆,把某些贵族的领地地名当成是他的家姓,这实在很失败……

另外,不仅仅是这些,“皇子(princeimperial)”、“王子(infante,prince,princeoftheblood)”、“皇女(princessimperial)”、“王女(infanta,princess,princessoftheblood)”、“亲王(mirza,prince)”、“皇后(empress,kaiserin,queen)”、“王后(begum,gay,queen,queenconsort,queenliness)”、“公爵夫人(duchess,duchesse)”等类似表示贵族家主的儿子女儿或者夫人的词语,也是贵族阶级名称,上面说过的不愿意入赘的公子们就和他们侄子侄女什么的一起享有这些称号。

当然,世俗贵族之外,还有教廷“贵族”(他们与公爵们类似,从教皇那里,从国王那里拿到封地),大致有以下几个阶级:“教皇(VicarofChrist,VicarofJesusChrist,pontifex,pontiff,pope,sovereignpontiff)”、“枢机主教(cardinal,redhat)”、“大主教(Metropolitan,archbishop,catholicos,provincial)”、“神甫(Catholicfather,priest,Sacerdotes)”、“执事(beadle,deacon,deaconate,deaconry,deaconship,thestaff)”,以上均为天主教的阶级称谓,并且,主教、大主教的前类似上六位世俗贵族,要加上主教区和大主教区的地名,如“美因茨大主教”,可并非为大主教名叫美因茨,初代美因茨大主教家姓为卜尼法斯。

贵族阶级名称在称谓方面的一般配合家姓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将其他衔位(如军衔)和贵族阶级名称搭配使用。而且,贵族阶级名称中,公爵、侯爵、伯爵以及子爵这四个级别还可以称呼对方的领地地名。到底,还是因为贵族阶级名称很重要,必须要用各种方式让别人知道啊!

五个人名

这个……,就不用再细化说明了吧,是区分个人的标准工具而已。只是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一个人使用承古的个人名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数字也叫出来,如,你面对的是英王乔治五世,称呼他的时候可以称呼为“乔治王”,而不是“乔治五世王”,数字是后人用来区分的,他们自己可不承认这些数字。关于个人名的使用方式很丰富,下面会介绍。

接着,我们介绍一下上述的欧洲人姓名各成分与敬辞的搭配。西欧礼仪中常用的敬辞主要有三种,就是“陛下”、“殿下”、“阁下”,全部为套用翻译。

先来介绍一下“陛下”的使用。别看在中文里,陛下只不过是一个词而已,但在西欧各国的语言中……,比如英语中,大致如此:HerMajesty,HisMajesty,HisorHerMajesty,YourMajesty,holiness,majesty,theirMajesties,哈哈……,还是不少的嘛……。看就知道,这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语境,包括各种人称。“陛下”在使用的时候,一般加在贵族阶级名称的后面,例如“法兰西国王陛下”,或者“国王陛下”等,也可以单独使用。不过,切记前面不可以加上名字,弄成“亨利国王陛下”、“兰开斯特国王陛下”,就是失礼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是名和贵族阶级名称连用的话,是可以的,如“亨利王”。将贵族阶级名称放在前面的称呼法也有,并且这才是标准,如“英王理查”,但一般用于书面场合,前面介绍的方法却是书口两用的。总之,“陛下”只可以用来称呼皇帝或国王本人,且不可带名称呼。

“殿下”在英语中有如下单词可以表示:Monseigneur,RoyalHighness,highness。其根本使用方法和“陛下”类似,其使用对象一般为皇族成员中,没有被封土而出了家系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领地,没有更改家姓的皇族成员,那些可爱的王子、公主、亲王、内亲王们(尽管亲王中有个王字,但和一般国王有着本质的不同,看外语原文就了解了)。但是,注意一般的皇族成员也可能还有别的衔位,例如,在政府中担任公职或者在军队中服役等等。尤其是近现代,比如英国王子查尔斯(个人名)曾是英国空军上校,那么,那时候称呼他查尔斯上校是可以的,但如果想两个连用的话,就必须用家姓,好在目前王子公主们参军的不是很多…………,

“阁下”在英语中则有如下单词可以表示:Excellency,HisWorship,RightHonourable,YourWorship,excellence,excellency,gaon,mightiness,transparency,yourlordship。如何,很丰富吧,“阁下“是适用于除帝、王两系列以外的所有七级别贵族男性的敬辞。“阁下”一般单独用,或者和家姓、贵族阶级名称二者连用,例如“阁下(一般只能是第二人称场合)”、“伯爵阁下”、“莱因伯爵阁下(领地地名+贵族阶级名称+阁下)”、“波萨多夫斯基-魏纳尔伯爵阁下(家姓+领地地名+贵族阶级名称+阁下)”,诸如此类,但切记不可以直接用。称呼中带有对方家姓的时候,也可以加上姓称号,这一般用于正式场合,如果是贵族老头子们一起出去打门球的话,介绍球友的时候可加可不加。另外,如果对方另有衔位的话,衔位放在前面,例如“少尉罗森男爵”等等。

以上,是通常称呼,下面再介绍一下其他的称呼方式。当你和对方关系非常好的时候,自然可以直呼他的个人名,甚至是他个人名的昵称。例如,你和托马斯·阿奎那很熟,你可以直接称呼他为“托马斯”或者“汤姆”。如果对方是你封臣,你还可以称呼他的领地地名,例如,你是英国国王亨利四世,你面前是亨利·潘西-诺森伯兰伯爵·卡尔斯,你可以称呼他为“诺森伯兰”。

欧洲贵族的姓名的称谓大致上是如此,其中一些更加细化的东西还待大家在阅读中发现,本文就介绍到这里了……(其实是作者也不知道了……)。

首先是关于欧洲的饮食礼仪是否烦琐的问题。薰殿还记得我们在南京吃西餐的时候俺说的那个故事吗,路易十四看到两个孙子在他的宫廷里同时使用刀叉吃牛排,于是乎很不高兴,认为他们违背礼仪,和外邦人学坏了。在当时(18世纪),法国通行的就餐礼仪依然是右手拿刀把事物切碎,左手直接抓了吃。而这些名堂是传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由嫁给路易十三的那个美第奇家的漂亮姐姐引进的。至于原来(DARKAGE),甚至有把盘子全部吃掉的事儿(别紧张,盘子本身就是面包制成),一直到15世纪,再往前数,早期的基督教绘画中,耶稣我主和他的门徒们吃饭的时候旁边是没有刀叉的。这个嘛,和见于中国公私笔记中皇帝老子吃饭固然不能比,风雅人的饭局也要考究许多啦。

意大利地区贵族的标志有的是德,有的是迪,弓长殿说的那个DEL应当就是后者吧。西班牙人很少用DELA的,似乎用堂的比较多(比如堂吉诃德,堂胡安等等),至于DELA嘛,法属意大利地区贵族用的人比较多,我粗略查了一下,在16世纪中叶,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的西西里总督叫做胡安德拉韦加,同一时期率领法国海军击败西班牙舰队的将领有个叫做保兰德拉加尔第。

神职人员中少了主教(bishop)呢。此外,教会中有一种在中文书籍中比较少见的荣誉阶衔叫做“蒙席”(monsignore),之所以少见是因为平庸的翻译者同样的把这个词译成阁下。蒙席在天主教会中虽然不是主教衔,但作为一种很高的荣誉衔被教皇赏赐那些德高望重,工作认真的神甫。当然,根据传统,耶稣会啊,本笃会的头头们也都可以被称为蒙席的。

还有啊,那些见上帝去了的虔诚教徒,有可能在死后被被追封为圣人或者是真福(具体俺也不是很清楚,好象是这么说,对教会有杰出贡献者封真福品,为捍卫教会而死或者有更大贡献的封圣品,现在是由梵蒂冈的圣品部[CongregationfortheCausesofSaints]管这档子事儿,不知道俺这个虔诚的切支丹有没有机会被封圣呢,活活)。所以称呼他们必须是圣(Saint)XX,或者是XX真福。虽然封圣始于何时俺手头已经没有确切资料可供查询了,不过可以确切的说中世纪以前是没有这调调儿的,因此随耶稣殉难或者直接了当的说是因为叛乱被砍了脑袋的若望,保禄等人被封圣时候都是本名,他们的名字在当时的罗马也都是常见名,毕竟出身卑下嘛。后来随着天主教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王公平民出于崇拜(也有出于迷信乞求保佑的心态)那些圣人,就都取和圣人(主要是耶稣十二门徒)天使,圣女一样的名字。比如常见的伯多禄(彼得),马尔谷(马可)等等,(自从犹大出卖耶稣以后,也就没有人再叫犹大了,“人从宋后少名桧”,从众心理,洋鬼子和咱们是一样的。)再往后封的圣人多了(见鬼!还是咱们中国比较好,知名的圣人不过十五,六个),自然有很多重名的了,于是只好把家姓或者出身地加到教名后面。试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著名的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沙勿略应当就是家姓,再看呢,圣人当中有方济各,方济各撒助爵(这是后面跟家姓的),方济各亚西西(这是后面跟出生地的)等N多个方济各,甚至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的名字也是方济各(就是弗郎西斯啦)。其实这里的教名从理论上讲就是薰殿文中所说的个人名。当然,欧洲也有不信教的人依然用个人名,不过信教以后还得改名字。中国就比较复杂一点了,中国的教徒必须把教名加在姓名以前,比如说俺们中国自己选的主教北京的傅铁山大人,教名是米迦勒(michael),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全名就是米迦勒铁山傅。如果他以后成了圣人当然不能叫圣米迦勒,这个重的就太多了,因此他有可能叫圣米迦勒傅,或者圣米迦勒北京(笑)。而日本人就更郁闷了。前一阵子在教廷担任非基督教徒秘书会副秘书长的正幸殿,原来在日本的时候叫正辛尻枝,教名叫做若望伯斯科(约翰伯斯科),全名就是若望伯斯科尻枝正幸,像这样的货真价实的二鬼子老同志,译成汉字在长度上比的过大多数欧洲人,换成罗马拼音也不输道地的日本人(同样无聊的作者啊)。

薰殿说的《星界之纹章》俺只看过动画,不过却让我想到赫连勃勃同志,人家的帝国虽小,在称呼上可一点不含糊,俺好象记得他就规定过什么皇族用赫连,贵族用铁伐什么的。

在古罗马时代,一般说来,普通人除本名外,还有表明其家族或者氏族的名字,比如说像俺在QQ上以及一些银英网站上用的名字韦伯芗,其实得自于罗马帝国的皇帝提图斯佛拉维乌斯韦伯芗,提图斯是他的本名(Praenomen),佛拉维乌斯是他的氏名(nomen),韦伯芗则是家族名(Cognomen)。紧接着后面当皇帝的是他的儿子提图斯佛拉维乌斯韦伯芗,因为这个家伙是韦伯芗的长子,不管本名氏名还是族名都和他老子完全一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提图斯,不然就得叫小韦伯芗了。再看韦伯芗的小儿子提图斯佛拉维乌斯图密善,幸亏因为他不是长子因此要另创家族名,(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不然就是三个韦伯芗了,够戗!说起图密善的家族名,乃是得自于他老妈多米提拉的绰号取的名字,现在看来好象有些滑稽,不过当时却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再说一说共和时代的西庇阿家族,据俺所知有名气的一共有5个(都叫西庇阿)。第二次布匿战争时在西班牙阵亡的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以及他的弟弟尼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巴布利阿斯的儿子,征服新迦太基并击败汉尼拔的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他的儿子(?),同样名为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的小西庇阿。尼阿斯的儿子,被称为“最好的人”的西庇阿那西卡。此外,杰出人物因其所立的功勋还有别名,比如三个巴布利阿斯中的后两个,就都因为征服迦太基而被冠以“阿非利加那”的别名。

当然,还有更邪门的家伙,比如俺最近在写一篇有关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政策的文章,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这个家伙的全名和一般体例不同,叫做GaiusAureliusValeriusDiocletianus,俺想了半天终于明白了,Gaius是本名,Valerius是氏名,Diocletianus是家族名,至于Aurelius,研究罗马史的朋友应当注意到他的父母原来是一个罗马元老阿努利乌斯家的奴隶,这个名字,会不会是作为一种出身的标志呢,如果真这样,那还不得不佩服罗马人的恶趣味了。

至于尊称,罗马帝国时代的马屁精(尤其是东方化的罗马人)实在有够无聊,一开始对皇帝称元首(imperator),普林西比(译名懒的找了),屋大维翘了以后提比略用“奥古斯都”称号,利维亚用“奥古斯塔”称号,曾经有人为屋大维上尊号“主人(dominus)",不过虚伪的他没有接受,后来仍然为那些不自量力的皇帝们所采用了。君士坦丁时代的文书上充斥着真诚的阁下,庄严的阁下,高超的阁下,高越的阁下,崇高和绝妙的伟大的阁下,辉煌和雄伟的大人阁下等等恶心的字眼。到了拜占庭时代连希腊语也受到污染,廷臣将Sobastos(奥古斯都)和Autocrator(皇帝)合成为读音响亮的Sebastocrator这个词,还有主公(Panhypersebastos),圣上(Protosbstos)等等各种新奇的名目。至于大臣和小恺撒的尊称什么,俺懒得做系统介绍了(众人:本来就是对薰殿大作的补充,你这么多废话干什么!),有兴趣的朋友买套吉本大人的[罗马帝国衰亡史](64块)慢慢研究可也。

每个生命体和后代之间都存在着某些种族上的相似,但同时也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不管是什么生物,也不管在生命的哪个阶段,这一点都不会改变。

人类整个世界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世界大事年表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人在西班牙半岛,意大利和巴尔干地区和北印度建立定居点。此时,诺索斯已经被摧毁,埃及的特多麦斯三世、艾米诺菲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王朝已经过去三四百年。国力弱小的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正统治着尼罗河流域。以色列在早期国王的统治下是一个统一的王国。扫罗、大卫,已成为巴比伦历史中遥远的记忆,比如今到君士坦丁大帝统治时代还要遥远。汉谟拉比已经死了一千年。亚述人已经占据了拥有少量军队的巴比伦。公元前1100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占领了巴比伦,但没有将其永久征服,亚述和巴比伦仍然是独立帝国。在中国,周王朝正蓬勃发展。英格兰的巨石阵,此时已经出现了几百年。

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埃及在二十二王朝的统治下得到复兴;短暂的所罗门希伯来王国分类;希腊人在巴尔干地区、意大利南部和小亚细亚扩散开来;伊特鲁里亚人主宰着意大利中部。下面是确实可查的年代表。

公元前

800年   兴建迦太基。

790年   埃塞俄比亚征服埃及,建立了第二十五王朝。

776年   举办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753年   罗马建城。

745年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征服巴比伦,并创建新亚述帝国。

722年   萨尔贡二世开始以铁制武器武装亚述军队。

721年   萨尔贡二世把以色列人驱逐出境。

680年   亚述王以撒哈顿攻占埃及底比斯(埃塞俄比亚人的第二十五王朝覆灭)。

664年   菩萨木提克一世恢复埃及的自由,并建立第二十六王朝。

608年   埃及王尼科在米吉多之战中击败犹太王约西亚。

606年   迦勒底人和米提亚人占领尼尼微,建立迦勒底帝国。

604年   尼科推进到幼发拉底河,被尼布甲尼撒二世打败(尼布甲尼撒把犹太人劫往巴比伦)。

550年   居鲁士二世取代了在位的米底国王阿斯提亚戈斯;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大约生活在这个时期。

539年   居鲁士占领巴比伦,建立了波斯帝国。

521年   西斯达斯贝斯的儿子大流士一世的儿子统治从多瑙河到鳊河流域的广大土地,并远征斯基台。他的探险队到西徐亚。

490年   马拉松战役。

480年   温泉关战役和萨拉米海战。

479年    普拉多战役和麦卡尔战役。

474年    伊特鲁里亚舰队被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人歼灭。

431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至404年)。

401年    远征波斯的军队“万人大撤退”。

359年    菲利普成为马其顿国王。

338年    凯罗尼亚战役。

336年    马其顿军队进入亚洲;菲利普被谋杀。

334年    格勒奈克斯河战役。

333年    伊苏斯战役

331年    埃尔比勒战役

330年    大流士三世被杀害。

323年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

321年    旃陀罗笈多在旁遮普崛起;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

281年    皮洛士入侵意大利。

280年    赫拉克利亚战役

279年    奥斯库卢姆战役

278年    高卢人入侵小亚细亚,定居加拉太。

275年    皮洛士离开意大利

264年    第一次布匿战争;阿育王在比哈尔登基(至227年)。

260年    米勒战役

256年    埃克诺米斯战役

247年    秦始皇成为秦王

220年    秦始皇称帝

214年    中国开始修建长城

210年    秦始皇逝世

202年    扎马战役

146年    迦太基沦陷

133年    阿塔罗斯把王国遗赠给罗马人

102年    马略赶走日耳曼人

100年    马略凯旋;中国征服了塔里木河流域。

89年    所有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73年    斯巴达克斯的奴隶起义

71年    斯巴达克斯奴隶起义失败

66年    庞培率领罗马军队到达里海和幼发拉底河

48年    尤里乌斯-凯撒在法萨卢斯战役中击败了庞培

44年    尤里乌斯-凯撒遇刺身亡

27年    屋大维被尊称为“奥古斯都”(至公元14年)。

4年     拿撒勒人耶稣诞生

公元

14年    屋大维逝世,由儿子提比略继位

30年    拿撒勒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41年    克洛狄乌斯(第一位军团皇帝)在卡利古拉遭暗杀后被士兵们拥立为皇帝

68年    尼禄自杀。加尔巴、奥托、维泰利乌斯先后即位

69年    维斯帕西安成为罗马皇帝

102年   班超到达里海

117年   哈德良继图拉真后成为皇帝。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顶峰

138年   印度斯基泰人清楚了希腊统治印度的最后痕迹

161年   马克-奥勒留继安东尼-皮乌斯为帝。

164年   大瘟疫流行,直到180年马克-奥勒留逝世。这场瘟疫不仅给亚洲带来灾难,还让罗马帝国开始了近100年的战争和混乱

220年   汉代灭亡,中国开始了长达四百年的分裂时期

227年    阿尔达希尔灭亡安息王朝

242年    摩尼开始传教

247年    哥特人度过多瑙河,大举入侵罗马帝国

251年    哥特人打败并杀死罗马皇帝德西乌斯

260年    第二萨珊国王撒波一世攻占安提奥克,俘获瓦勒安皇帝,但他从小亚细亚撤回里被帕尔米的奥迪尼林斯打败。

277年    摩尼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284年    戴克里成为罗马皇帝

303年    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

311年    罗马皇帝加莱利乌斯停止迫害基督徒

312年    君士坦丁大帝成为罗马皇帝

323年    君士坦丁主持召开尼西亚宗教会议

337年    君士坦丁在临终前接受洗礼

361-363年    朱利安的叛教者试图替代密特拉教基督教

392年    狄奥多西成为东罗马和西罗马皇帝

395年    狄奥多西大帝去世;霍诺留和阿卡丢把罗马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410年    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的率领下攻占罗马

425年    汪达尔人定居于西班牙南部;匈奴人占领潘诺尼亚;哥特人定居于达尔马提亚;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来到葡萄牙和西班牙北部;盎格鲁人入侵英格兰。

439年    汪达尔人攻占了迦太基。

451年    阿提拉入侵高卢和弗兰克斯,在特鲁瓦被阿勒曼尼人和罗马人击败。

453年    阿提拉去世

455年    汪达尔人洗劫了罗马

476年    奥多亚克向居士坦丁堡报告西方已没有皇帝。西罗马帝国结束

493年    东哥特迪奥多里克征服了意大利,并成为意大利国王,但名义上仍向君士坦丁堡称臣。

527年    查士丁尼称帝

529年    查士丁尼关闭了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雅典学校。贝利撒留(查士丁尼的一位将军)攻占了那不勒斯。

531年    科斯罗伊斯一世登基

543年    君士坦丁堡爆发瘟疫

553年    哥特人被查士丁尼逐出意大利

565年    查士丁尼去世;伦巴第人征服了大部分北意大利

570年    穆罕默德出生

579年    科斯罗伊斯一世去世;伦巴第人统治意大利

590年    瘟疫肆虐罗马;科斯洛埃斯二世登基

610年    赫拉克利乌斯登基

619年    科斯洛埃斯二世攻占埃及、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驻军赫勒斯庞特

622年    穆罕默德从麦加逃到麦地那

627年    赫拉克利乌斯在尼尼微打败波斯军队;唐太宗成为皇帝

628年    卡瓦特二世谋杀了他的父亲科斯洛埃斯二世。穆罕默德写信给各国的统治者。

629年    穆罕默德返回麦加

632年    穆罕默德去世,阿布波克尔成为哈里发

634年    雅穆克河战役爆发;穆斯林攻占了叙利亚,奥马尔成为第二位哈里发

635年    唐太宗接见景教传教士

637年    卡第西亚战役爆发

638年    耶路撒冷投降哈里发奥马尔

642年    赫拉克利乌斯去世

643年    奥斯曼成为第三任哈里发

655年    穆斯林打击了拜占庭舰队

668年    摩阿维亚的哈里发从海路进攻君士坦丁堡

687年    合理斯塔尔的丕平做了宫相

711年    穆斯林军队从非洲入侵西班牙

715年    哈里发瓦利德一世的领土从比利牛斯山延伸到中国

717-718年    瓦利德的儿子和继承人苏莱曼,攻打君士坦丁堡失败

732年    查理马尔泰在普瓦捷附近击败穆斯林军队

751年    丕平接受加冕成为法国国王

768年    丕平去世

771年    查理曼成为法兰克王

774年    查理曼征服了伦巴底

786年    诃隆阿尔拉希德成为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至809年)

795年    利奥三世成为教皇(至816年)

800年    利奥教皇为查理曼加冕

810年    保加利亚大公克鲁姆击败并杀死了皇帝尼基弗鲁斯

814年    查理曼大帝去世

828年    挨格伯特成为英格兰第一位国王

843年    虔诚者路易去世,法国卡洛琳王朝开始分裂

850年    一个名叫留里克的北欧人成为诺夫哥罗德和基辅的统治者

852年    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成为第一个基督教国王(至884年)。

865年    俄罗斯人的舰队威胁君士坦丁堡

904年    俄罗斯舰队离开君士坦丁堡

912年    罗伦成为诺曼底公爵

919年    亨利当选德国国王

936年    奥托一世继位成为德意志国王

941年    俄国舰队再次威胁君士坦丁堡

962年    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由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第一撒克逊皇帝

987年    休卡佩成为法国国王。法国加洛林王朝覆灭。

1016年    克努特成为英格兰、丹麦和挪威王

1043年    俄罗斯舰队威胁君士坦丁堡

1066年    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

1071年    塞尔柱土耳其人复兴伊斯兰教;梅拉斯吉特战役爆发。

1073年    希尔德布兰德成为教皇(即格里高利七世)。

1084年    诺曼人罗伯特奎斯卡德洗劫了罗马

1087年    乌尔班二世任教皇(至1099年)

1095年    乌尔班二世在可莱蒙特发布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096年    民众组成的十字军遭到屠杀

1099年    布荣的戈弗雷占领耶路撒冷

1147年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1169年    萨拉丁成为埃及苏丹

1176年    弗里德里希-巴巴罗萨在威尼斯承认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至高无上权力

1187年    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

1189年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1198年    教皇英诺森三世即位(至1216年),成为西西里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4岁)的监护人

1202年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进攻东罗马帝国

1204年    拉丁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

1214年    成吉思汗攻占了北京

1226年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去世

1227年    成吉思汗去世,窝阔台继位

1228年    弗里德里希二世发动第六次十字军东征,并征服耶路撒冷

1240年    蒙古人摧毁基辅,向俄罗斯索贡。

1241年    蒙古人在西里西亚的利埃格尼战役中获胜。

1250年    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直至1273年无人即位

1251年    蒙哥成为大汗,忽必烈做了中国皇帝

1258年    旭烈兀摧毁了巴格达

1260年    忽必烈成为大可汗

1261年    希腊人从拉丁人手中收复君士坦丁堡

1273年    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成为皇帝

1280年    忽必烈建立元朝

1292年    忽必烈去世

1293年    实验科学的先驱罗杰-培根去世

1348年    黑死病开始蔓延

1368年    元前灭亡,明朝建立

1377年    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回到罗马

1378年    教皇分立:乌尔班六世居罗马,克勒芒七世居阿维农。

1398年    胡斯在布拉格宣传威克利夫教义

1414-1418年    召开康斯坦茨宗教会议

1415年    胡斯被烧死

1417年    教皇分裂结束

1453年    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

1480年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脱离蒙古人

1481年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准备征服意大利时去世

1486年    迪亚斯绕过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1498年    马克西米连一世成为神圣罗马皇帝

1499年    瑞士成为独立共和国

1500年    查理五世出生

1509年    亨利八世继任英格兰国王

1513年    利奥十世任教皇

1515年    弗朗西斯一世成为法国国王

1520年    苏莱曼成为苏丹(至1566年),统治从巴格达到匈牙利的广阔领土;查理五世成为皇帝。

1525年    巴贝尔赢得帕尼帕特战役,攻占了德里,建立莫卧儿帝国。

1527年    德国军队在波旁公爵的率领下,掠夺罗马

1529年    苏莱曼围攻维也纳

1530年    查理五世由教皇加冕;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开始争吵

1539年    耶稣会成立

1546年    马丁路德去世

1547年    伊凡四十成为俄国沙皇

1556年    查理五世退位;阿克巴统治大莫卧儿帝国(至1605年)。

1558年    查理五世去世

1566年    苏莱曼大帝逝世

1602年    詹姆斯一世成为英格兰和苏格兰国王。

1620年    “五月花号”帆船到达美洲;第一批黑奴运抵詹姆斯敦(今弗吉尼亚州)。

1625年    查尔斯一世成为英格兰国王

1626年    弗朗西斯-培根爵士去世

1643年    路易十四开始执政,开始长达72年的统治

1644年    满族人灭亡明朝

1648年    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1649年    查理一世被处死

1658年    阿克巴成为莫卧儿帝国君主。克伦威尔去世。

1660年    查尔斯二十即位英格兰国王

1674年    英国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为纽约

1683年    土耳其最后攻击维也纳,被波兰约翰三世打败。

1689年    彼得大帝成为俄国沙皇。

1701年    弗里德里希一世成为普鲁士国王

1707年     莫卧儿帝国解体

1713年     普鲁士弗里德里希大帝出生

1715年     路易十五成为法国国王

1755-1763年    英国和法国争夺美洲和印度;法国与奥地利、俄国结盟,对抗普鲁士和英国,开始“七年战争”(1756-1763年)。

1759年     英国将军沃尔夫占领魁北克。

1760年     乔治三世即位

1763年     加拿大割让给英国;英国开始统治印度。

1769年     拿破仑-波拿巴出生。

1774年    路易十六即位

1776年    美利坚合众国发表《独立宣言》。

1783年    英国和美国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    美国联邦政府在费城成立

1788年    美国第一联邦国会在纽约召开

1789年    法国召开三级会议;巴士底狱被攻占

1792年    法国对奥地利宣战;普鲁士对法国宣战;瓦尔米战役;法兰西成为共和国。

1793年    路易十六被斩首

1794年    罗伯斯庇尔被处死,雅各宾共和国结束

1795年    督政府成立;拿破仑-波拿巴出征意大利

1798年    波拿巴远征埃及;尼罗河战役。

1799年    波拿巴返回法国,就任第一执政官。

1804年    拿破仑-波拿巴称帝

1806年    普鲁士军队在耶拿被打败

1808年    拿破仑封他的弟弟约瑟夫为西班牙国王

1810年    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成为共和国

1812年    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

1814年    拿破仑退位,路易十八即位

1824年    查理十世成为法国波旁王朝国王

1825年    尼古拉一世成为沙皇。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英国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建成通车

1827年    诺瓦里诺战役

1829年    希腊独立

1830年    路易菲利普推翻查理十世;比利时脱离荷兰;利奥波德一世成为比利时国王;俄属波兰起义,最终被镇压。

1835年    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这个词。

1837年    维多利亚女王即位

1840年    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结婚

1852年    拿破仑三世登基成为兰西帝国皇帝

1853-1856年   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    亚历山大二世即位,成为沙皇

1861年    亚伯拉罕林肯成为美国总统;美国内战爆发。

1865年    日本向世界开放

1870年    拿破仑三世对普鲁士宣战

1871年    巴黎投降(1月);普鲁士国王成为“德意志皇帝”;签订《法兰克福条约》。

1878年    签订《柏林条约》,西欧开始46年的武装和平时期。

1888年    弗里德里希三世(3月)和威廉二世(6月)成为德国皇帝。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1917年    两次俄国革命,俄国建立布尔什维克政权。

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20年    国际联盟召开首次会议,德国、奥地利、俄罗斯和土耳其被排除在外,美国没有派代表出席。

1921年    希腊完全抛开国际联盟,与土耳其开战

1922年    希腊人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打败。

由罗马教廷详细计划的意大利南行之旅十分成功。克里斯蒂娜在佩萨罗认识了桑蒂尼利(Santinelli)兄弟,他们十分仰慕她的诗词和舞蹈,并请求为她效力。她在12月20日乘坐济安·贝尼尼b设计的轿抵达梵蒂冈。她获梵蒂冈赐予独立的居所,而教皇看见象征北风的题词“邪恶者皆来自北方”(Omne malum ab Aquilone)时,便马上下令用油漆遮盖。

12月23日,她骑马穿越弗拉米尼亚门(今人民门 ),正式进入罗马。贝尼尼在门上教皇亚历山大的纹章下,加上了克里斯蒂娜的纹章并题词“此志1655年欢欣和蒙恩的来临”(Felici Faustoq Ingressui Anno Dom MDCLV)。数天后,克里斯蒂娜与贝尼尼会面,并从此成为毕生的好友。克里斯蒂娜时常到访贝尼尼的画室;而贝尼尼死前请求克里斯蒂娜为她祈祷,因为她使用上帝明白的语言。

圣诞日,克里斯蒂娜跪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圣坛前,并接受教皇亲自主礼的圣礼。克里斯蒂娜因此取名“克里斯蒂娜·亚历山德拉”──亚历山德拉一名除了荣耀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外,也是纪念她景仰的亚历山大大帝。由于克里斯蒂娜是当时最显要的皈依天主教的人物和最著名的女性,她并未遵守一些最常规的天主教教轨。她本人也说她的信仰与常人不同;事实上,她在转信前曾多次询问教士对教会礼仪的服从要严格到什么程度,教会则告知她不需为此担心。克里斯蒂娜虽然尊重教皇在教会的地位,但未必认同教宗的个人行为。她曾对一个仆人这样评论说:教皇的奎里纳尔宫位处的山不应该叫“马山”(Monte Cavallo),应该改名叫“驴山”(Monte degli Assisi),因为她在罗马30年间遇见的教皇都没有常识[9]。不过克里斯蒂娜能来到罗马依然是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的一大胜利,当时正值华丽的巴洛克庆典时期;她曾有几个月是教皇的唯一贵宾。为了吸引她的注意,贵族为她举行了多次烟火、杂技、歌剧、格斗表演和马上长枪比武。她在多利亚·潘菲利别墅接受6000人欢迎,并观看穿着东方服饰的骆驼和大象背塔的表演。

她在帕尔马公爵的法尔内塞宫定居,她居所对面的是圣布丽奇特教堂,纪念另一位定居罗马的瑞典女人。克里斯蒂娜于1656年1月24日在法尔内塞宫创办了阿卡迪亚学院(Accademia dell'Arcadia),教授音乐、戏剧、文学和语言。每逢星期三都会开放给上流社会人士,让他们享受学员院的艺术创作。参与阿卡迪亚的人,包括首名徒步穿越斯堪的纳维亚到访挪威北角的方济各会修士法兰西斯柯·内格里(Francesco Negri),和克里斯蒂娜的告解者拉什·许特(Lars Skytte)。其中许特也是约翰内斯·马蒂亚的学生,本为瑞典驻葡萄牙的外交官,但得知克里斯蒂娜的去向后便要求转任罗马。她本人则受西班牙牧师米格尔·莫利诺吸引,米格尔因宣扬受大德兰影响的神秘主义,而遭异端裁判所迫害。克里斯蒂娜的好友贝尼尼曾为大德兰为题制作雕塑“圣德兰”,现存于罗马的维多利亚圣玛丽亚教堂。

然而瑞典并没有兑现缴附生活费的承诺,使克里斯蒂娜只得靠借贷和他人捐款过活。她的随从烧毁了门以取暖,桑蒂尼利兄弟卖出了宫殿内的艺术品。这都因为克里斯蒂娜没有支付他们的薪俸 。

29岁的克里斯蒂娜与同龄的男人自由交往,招来一些闲言闲语和批评。其中一个和她交往的人是德西奥·阿佐利诺(Decio Azzolino)红衣主教。阿佐利诺曾任驻西班牙大使的秘书,并负责教廷与欧洲各宫廷的联络,他也是天主教会内的自由思想运动“飞行小队”的领袖。阿佐利诺和克里斯蒂娜交往之密,甚至曾被教皇要求减少探访她的时间,但二人终生都是朋友。克里斯蒂娜曾以法文写信给阿佐利诺,表示她无意冒犯上帝,也无意要他冒犯上帝,但“这无法阻止我爱你,至死不渝;虔诚使你无法成为我的爱人,那么我也免除你成为我的侍从,因为我生死皆为你的奴婢。”阿佐利诺的回信则保守得多。克里斯蒂娜周游列国时写了很多信给他,现存的有50封。信件以密码写成,但被约1900年时瑞典-挪威的驻罗马大使卡尔·比尔特男爵破解。二人的交往并非事事顺利。一次,他们相约于苹丘旁的美第奇别墅,但阿佐利诺没有现身,使着急的克里斯蒂娜赶往圣天使城堡,发射了一枚大炮。美第奇别墅前的铜门依然可见大炮的痕迹 。

由于花光金钱又厌倦华丽的宴会,克里斯蒂娜决定外游至法国两年。路易十四很礼貌地款待了她,但她男子气概的装扮和举止、言谈的自由程度都让法兰西的女士们感到震惊。“大公主”(即奥尔良的安·玛丽·路易丝)在芭蕾舞会上接待她之后说,“她使我很惊讶:她向她喜欢的部分鼓掌,卧在椅子上,把腿交叉,还会放在椅子的扶手上,应该还有其他等等动作。除了在著名的丑角Travelin和Jodelet身上以外,我从未见过这些动作……她在各方面都是个非同寻常的人。 ” 当时米兰、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王国正受西班牙统治。意大利裔的法国政客马萨林曾意图把那不勒斯脱离西班牙统治中独立,但1654年的远征使他失败了。当地人民宁可要法国王公,也不要意大利公爵登上王位。因此,马萨林打算立克里斯蒂娜为那不勒斯女王。1656年夏,克里斯蒂娜乘船到马赛,再到巴黎讨论此事;对外则表示她是要跟瑞典国王交涉生活费的安排。

9月22日,她和路易十四之间的安排已经准备好。路易十四将推举克里斯蒂娜为那不勒斯人的女王,并和她一起抵抗西班牙的侵略。翌日她前往佩萨洛等候结果;成为那不勒斯女王后,她财政上就不需再依赖瑞典国王了,还有能力在法国和西班牙中间斡旋。

然而,马萨林另有安排。为保和平,他促成了路易十四世和他的表姐西班牙的玛丽亚·特蕾莎的婚姻,婚礼于1660年举行。但克里斯蒂娜对此事全不知情,甚至多次派人提醒马萨林遵守协定。1657年夏,她回到法国,拜访教皇驻跸城阿维尼翁。10月,她入住位于枫丹白露的套间,并在那里做了一件毕生难忘的事──处死了她的骑士统领济安·里纳尔多·蒙纳尔德希侯爵。克里斯蒂娜自己写下了事情的经过并在欧洲流传。

两个月来,她一直怀疑蒙纳尔德希已经被判了她,直至抓住跟他联络的人后,才确定他出卖了她的利益,并陷害了一个虚构的宫廷成员。当晚,她传召蒙纳尔德希到宫中的一个走廊里,与他讨论此事。蒙纳尔德希坚称,告密者应以死谢罪。克里斯蒂娜手握蒙纳尔德希告密的证据,并说他已宣判自己的死刑。一个在城堡内供职的牧师勒贝尔神父已在Galerie des Cerfs准备好聆听他的临终忏悔。蒙纳尔德希恳求原谅,但被桑蒂尼利兄弟刺伤。他穿上了一件在走廊外作为展品的盔甲,在克里斯蒂娜旁的房间周围走避了几个小时,但终于被弗朗西斯科·桑蒂尼利刺死。当时勒贝尔神父跪下来请求他们放过此人,但他们只叫他把那人安葬在教堂内。冷静的克里斯蒂娜付了一笔钱,要修院为他的灵魂举行弥撒。勒贝尔神父记述这事道:“她为自己被迫采取这种行动感到遗憾,但称他的罪行和背叛已受到公义审判。她请求上帝宽恕这个男人”

马萨林建议克里斯蒂娜把罪名全推到桑蒂尼利身上后解雇他,但她坚称自己要为此事负上全责。她写信给路易十四世交待此事,两星期后路易十四来枫丹白露宫友好地拜访了她,对此事绝口不提。然而,在罗马的人们感觉全然不同,他们认为桑蒂尼利是一个替外国野蛮人行凶的刽子手,杀害了一个意大利贵族。可证明他罪状的信件不翼而飞:里斯蒂娜在处死蒙纳尔德戏被处死的当日把那些信件留在勒贝尔处,而他也确认那些信存在。她从未公开信件内容。

替克里斯蒂娜辩护的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指出,她有权审判在自己宫廷理任职的人,故处死蒙纳尔德希是合法的。当时的人认为,克里斯蒂娜身为女王,须明辨是非,而她的责任感很强,终生都以自己为女王。她的好友Angela Maddalena Voglia被教皇派往一个修院,以阻止她与枢机团的其中一个红衣主教有染。她成功从修院逃出。但是她在克里斯蒂娜家中匿藏时,却遭到一个修院院长的袭击和强奸。克里斯蒂娜为此事在自己庇护的人身上发生感到非常愤怒,要求处死那名修士,但他已逃之夭夭 。她本想拜访英格兰,但奥利弗·克伦威尔不鼓励她到访。她便回到罗马,继续醉心于艺术与科技。 1656年5月15日,克里斯蒂娜再次来到罗马,但这次她没有受到热烈欢迎,因为她的声誉已因蒙纳尔德希谋杀案而严重受损。住在夏宫的亚历山大七世明言,不会再接见这个自己称为野蛮人的女人。她住在马萨林的罗斯皮廖西宫里(Palazzo Rospigliosi),就在奎里纳尔宫附近;因此,她在1659年迁往特拉斯提弗列的考西尼宫(今称里阿瑞欧宫)后,教皇松了一口气。考西尼宫由著名建筑师布拉曼特设计,从16世纪末起一直是斯福尔扎家族的宅邸。给她安排新住所的正是阿佐利诺红衣主教,他也签署委派了新随从,以取代杀害蒙纳尔德希和多次**克里斯蒂娜财物的弗朗西斯科·桑蒂尼利。

从此,她终生都住在里阿瑞欧宫。她在墙上布置了很多名画,多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的艺术珍藏则让她瞧不上眼。室内也挂着她好友的画像,包括阿佐利诺、贝尼尼、艾芭·斯芭尔、笛卡儿、沙纽大使和布德洛医生。她和教皇在阿佐利诺调解下终于和解了,教皇亦给了她一笔生活津贴。 1660年4月,克里斯蒂娜得悉卡尔十世已经在2月去世,此时他的独生子卡尔十一世只有五岁。同年夏季,她回到瑞典,并指出她把王位传给的是表哥和他的后裔,故此,若卡尔十一世也去世了,她就会重掌王位。但由于她是天主教徒,她无法再拥有王位,神职人员也禁止她在住处举行天主教弥撒。在斯德哥尔摩度过数星期后,她在自己的领地诺尔雪平找到寓所。她最终第二次放弃了王位,在汉堡花了一年时间筹集返回罗马的路费。她把收入交给犹太银行家迪戈·特谢拉(Diego Texeira,本名亚伯拉罕),以换取他每月津贴她的生活,并偿还她在安特卫普的债务。虽然当时与犹太人来往并不常见,但她除了拜访特谢拉家外,还在自己寓所招待了他们。

1662年夏季,克里斯蒂娜第三次抵达罗马,并过了几年快乐日子。1667年,由于与教皇不和,她便再次启程返回瑞典。但她的居所已被侵占,她便停留在汉堡不再北行。其时她得悉亚历山大七世去世,而继任的克雷芒九世是她宫殿的常客。为了庆祝他当选,克里斯蒂娜在汉堡的寓所举行大型宴会,流着美酒的室外喷泉也挂满灯饰。然而,她忘记自己身处新教徒的土地上;她被当地居民以石头和火把威吓,只得在隐蔽的小门落荒而逃,宴会最终不欢而散。特谢拉家最后不得不出资维修寓所。 1668年11月22日,克里斯蒂娜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入罗马。和13年前一样,她在欢迎中骑马从人民门入城。新教皇克雷芒九世常常探访她,因为他们都喜欢戏剧。克里斯蒂娜在一个监狱旧址上创办了罗马首间公众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现时此剧院属与一个僧侣修会。1669年末教宗中风弥留时,他只召见很少人,克里斯蒂娜就是其中一个。12月9日,克雷芒九世病死,新当选的克雷芒十世担心剧院败坏风俗。英诺森十一世在位时,情况更为恶劣:虽然他和其他红衣主教都曾经是克里斯蒂娜皇家包厢的常客,但他下令把“托尔·德·诺那”改建为谷仓,也禁止女性演出、唱歌和穿着低胸装。克里斯蒂娜认为这些举动全然荒谬,继续让女性在她的宫殿内演出。

她居所的底层曾有一间实验室,她和阿佐利诺曾在那里做炼金术的实验。她写作了一些作品,包括一部自传和关于她仰慕的阿历山大大帝和凯撒大帝的文章,也与游历欧洲时认识的人保持通信联络。她资助一些音乐家,如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和阿尔坎格罗·科莱里,科莱里把首作《Sonata da chiesa opus 1》献给克里斯蒂娜。 1689年2月,62岁的克里斯蒂娜患了重病,接受了临终圣礼。教皇亚历山大八世亦抱恙在身,无法亲往探望,但派人向她致意。她的病情看似稍有起色,但4月中她又患了肺炎并发高烧。弥留之际她向教皇传讯,请求宽恕她以往的不敬;教皇答允了。临终时,阿佐利诺红衣主教一直陪伴在身旁。克里斯蒂娜于1689年4月19日病逝。

虽然她要求只举行简单葬礼,但教宗坚持她要在里阿瑞欧宫供公众瞻仰四天。她的遗体涂上香料,以白色锦缎、银色面纱、镀金冠冕和权杖覆盖,并以三个分别以柏木、铅和橡木制造的棺木盛载。出殡行列于瓦利色拉圣玛利亚教堂出发,前往圣彼得大教堂。她安葬于教皇石室,目前只有三名女性有此荣誉。她的内脏以瓮高悬。

1702年,克雷芒十一世下令为克里斯蒂娜女王立纪念碑,以表彰她的皈依使教皇预见瑞典终归回天主教,也感激她为罗马文化贡献良多——至今,意大利人还是把她生活在罗马的时代,称之为“克里斯蒂娜的十七世纪(il seicento di Cristuna)”。纪念碑置于大教堂内厅,由艺术家卡洛·方塔纳(Carlo Fontana)建造。克里斯蒂娜的头像被雕刻在一个镀金的青铜大圆章上,由一个头戴王冠的头骨作为支撑。下面的三个浮雕分别象征:让出瑞典王位、在因斯布鲁克弃绝新教、蔑视权贵和战胜异端的信心。

为偿还她的债务,克里斯蒂娜指定阿佐利诺为唯一继承人,但他患有重病,身体衰弱,甚至连她的葬礼也无法参加,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阿佐利诺的侄子彭培欧继承了他所有财产后,马上变卖了克里斯蒂娜遗下的所有艺术珍藏。她庞大而且重要的藏书库──父亲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征战欧洲多年所得的战利品,被教皇亚历山大八世买下,置于梵蒂冈图书馆。她原先拥有的约300幅画作,包括提香的《海中升起的维纳斯》等,大部分先收藏于法国奥尔良画藏,后来保存于苏格兰国家画廊。保罗·委罗内塞《维纳斯哀悼阿多尼斯》被阿佐利诺的侄子变卖后,辗转返回瑞典国立博物馆。起初,这些画作被带走似乎是瑞典的重大损失,但这正正令它们免于1697年三王冠宫大火。 纵使大臣经常催促她履行诞下继承人的职责,但克里斯蒂娜坚决不肯结婚。她认为婚姻“决不可能与爱情共存”。当时有人甚至认为她是女同性恋者 ,其中一个理据是她喜欢穿着男人衣服,或在服装上同时展现男性和女性风格──但克里斯蒂娜说穿着男装鞋子是为了方便。有人声称她是双性人 ,并在1965年检查她的遗体,但证实她是正常的女性,而她的验尸报告也没有提及生殖系统异常的状况。

当时的人认为,克里斯蒂娜举止、走路、交谈等都很像男性。她较喜欢与男子作伴,除非有非常漂亮的女性才会结识,并会大献殷勤。不过她更喜欢与有学识的女性交往,而不管她们的相貌如何。克里斯蒂娜年轻时十分热爱她的女官艾芭·斯芭尔伯爵夫人,女王用法文称她为“美女伯爵夫人(la belle comtesse)”。克里斯蒂娜大部分空余时间都和她在一起并频繁地称赞她的美。她把她介绍给英格兰大使怀特洛克时称她是自己的“同床共枕的伙伴”,保证她的才智与美貌都是惊为天人的 。她离开瑞典后也继续写信给斯芭尔,信中说她会永远爱着她。不过这种表露感情的信件在当时十分流行,克里斯蒂娜在写信给从未谋面、只是仰慕其文笔的女子写信时,也会使用这样的风格 。后来在罗马时,她跟阿佐利诺红衣主教的非常亲昵,这颇具争议的关系反映了她不满于当时典型女性所必需遵循的人际交往准则。

克里斯蒂娜复杂而有争议的性格使她成为当代多个女同性恋和女权主义团体的偶像人物。她传奇的人生也成为多部文艺作品的灵感来源,最著名的当属1933年由著名瑞典女影星葛丽泰·嘉宝所主演的**Queen Christina。

从历史上看,19世纪的考古学以白人征服和探索异域的英雄史为中心。墨西哥裔美国考古学家泽莉亚·纳托尔既不是男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探险家。也许她独特的视角有助于解释她非传统的方法:30多年来,纳托尔调查墨西哥的过去,以承认和自豪墨西哥的现在-西方考古学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有利于血腥,*秽的中美洲野蛮人的叙述。

在1897年,纳托尔在为《美国民俗学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质疑了一种流行的观点,即古代墨西哥人是“嗜血的野蛮人,与文明人类毫无共同之处”。她写道,这种危险的表现,她希望她的作品能打乱这一叙述,并“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将这个伟大而古老的大陆上的当代居民团结在一起的普遍兄弟情谊的纽带,使他们不配拥有这种纽带。”前辈。

从太阳金字塔看月亮金字塔,墨西哥,提奥提瓦坎。(Wikimedia Commons)

1857年9月6日生于旧金山,纳托尔是六个孩子中的第二个。她在墨西哥出生的母亲,圣方济各一位富有银行家的女儿,爱尔兰医生的父亲,给了纳托尔和她的兄弟姐妹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亲为了改善他糟糕的健康状况而举家移居欧洲,他们在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士生活了一段时间。纳托尔精通西班牙语和德语,主要通过私人家教接受充足的教育。

一家于1876年回到旧金山,1880年,纳托尔与法国探险家、人类学家阿尔方斯·路易斯·皮纳尔特相识并结婚。在他们结婚的头几年里,纳托尔和皮纳特为了皮纳特的作品广泛地走遍了欧洲和西印度群岛。1882年,当这对夫妇回到旧金山时,纳托尔已经怀上了他们的女儿纳丁,不幸的是,这段婚姻变得不幸福了。1884年,她与皮纳特合法分居,1888年正式离婚,维持对纳丁的监护权,并取回了她婚前的姓氏Nuttall。

尽管婚姻不幸福,但在与皮纳特的旅行中,她发现了对考古学的热爱。他们分居后,纳托尔于1884年与女儿、母亲、姐姐和弟弟一道首次前往墨西哥。那年冬天,她进行了第一次认真的考古研究。

当她在19世纪末进入考古学领域时,这个领域绝大多数是男性,还没有正式化。几十年来,著名的考古学家如弗朗茨·博阿斯(Franz Boaz)正齐心协力地将这一领域专业化。先锋女性考古学家,包括Nuttall,埃及考古学家Sara Yorke Stevenson和奥马哈人的人类学家Alice Fletcher,在19世纪的大学里常常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科学教育,这是她们绝大多数人所不能选择的。这些女性发现自己被默认为“业余爱好者”。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挖掘了一些遗址,并以与男性同事同等的技术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当时的

考古学也与欧洲和北美的殖民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争相建立殖民地时,探险家们也同样通过从殖民地国家带回文物和挖掘土著遗址来为自己的国家带来荣耀。然而,墨西哥也参加了这一国际竞争,尽管它本身经常是外国干预和挖掘的场所。考古学家阿彭鲁伊斯认为,这种关注是墨西哥在世界舞台上的身份和权力不可或缺的。

墨西哥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认为,墨西哥本土帝国的历史赋予了墨西哥独一无二的地位竞争国家没有。但与此同时,鲁伊斯写道,他们“不想承认土著人现在和光荣过去之间的关系”。他们担心,过去所谓的“野蛮”土著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可能使墨西哥在日益现代化的世界中显得落后。当纳托尔到达现场时,这场关于现在的墨西哥人是否是该国前阿兹特克帝国的直系后裔的辩论是墨西哥考古学的核心,大约1519年,在西班牙人到达之前,由特诺奇蒂兰领导的阿兹特克帝国的

地图。(Wikimedia Commons CC 30)

在1884年访问位于墨西哥城东北部的Teotihuacan历史遗址时,Nuttall收集了一系列小陶土头像。这些文物以前曾被研究过,但至今还没有准确的年代和理解。在对她的收藏品和其他收藏品的对比研究中,纳托尔得出结论,这些头像很可能是在西班牙征服时期由阿兹特克人创造的,曾经附着在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尸体上。她总结说,这些人像是代表死者的个人肖像,分为三类,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同一地点制作的。

Nuttall在1886年美国考古学和美术史杂志的论文《特奥提瓦坎的陶俑头》中发表了她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是独创性的,彻底的,并且展示了墨西哥历史的权威性知识,考古界的热烈反应就是明证。同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普特南(Frederic WPutnam)在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Harvard's Peabody Museum)任命纳托尔为墨西哥考古学荣誉特别助理,直到她去世,她一直接受并维持这个职位。

在他1886年的博物馆年度报告中,普特南称赞纳托尔“熟悉那瓦特语,他在墨西哥人中有着亲密而有影响力的朋友,在语言学和考古学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他接着说:“在所有早期有关墨西哥及其人民的土著和西班牙文著作中,他都有充分的了解,纳托尔夫人进入这项研究的准备工作非常出色。

普特南让纳托尔负责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中美洲博物馆收藏。然而,她打算把她的研究带到国外,拒绝了。纳托尔和她的哥哥乔治随后搬到德国德累斯顿,在那里住了13年。在这段时间里,她周游欧洲,参观了不同的图书馆和收藏品,并来到加利福尼亚,在那里她遇到了菲比·赫斯特,她是富有的赫斯特家族的成员,也是加利福尼亚大学考古博物馆的捐赠者。赫斯特成为了纳塔尔的赞助人,为她的旅行和研究提供经济援助。

没有正式的机构附属关系,纳塔尔有很大的自由去从事她认为重要的工作,无论工作发生在哪里。就这样,努塔尔的业余地位对她有利,使她获得了其他专业考古学家所没有的独立性。

经过13年的研究和旅行,努塔尔发表了一系列作品。1901年,44岁的她发表了她最大的学术著作《新世界和旧世界文明的基本原则》。她最持久的贡献之一是恢复了欧洲人从墨西哥取走的古老的墨西哥文本,并让这些文本陷入默默无闻的境地。其中一个是抄本Nuttall,它是墨西哥古代象形文字手稿的复制品,最终落入英国男爵、哈林沃思的祖切手中。纳托尔是从佛罗伦萨的一位历史学家那里了解到它的存在的,对它进行了追踪并出版了一本详尽的介绍书,详细介绍了它的历史背景并翻译了它的含义。

抄写了《纳托尔法典》,Zelia Nuttall出版了这本抄本,同时还出版了一本介绍中美洲土著人的书象形文字及其意义。(版权所有)大英博物馆

作为纳托尔对考古学的热爱开花,她对墨西哥的爱也开花了。1905年,她决定把墨西哥作为自己的永久家园。在赫斯特的资金支持下,她在墨西哥城购买了一栋16世纪的豪宅,名为卡萨·阿尔瓦拉多,她和女儿住在那里。这也使得纳托尔不同于其他外国考古学家,后者倾向于在国外进行研究,但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和机构。

并不是所有纳托尔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在1901年的文本中,她假设墨西哥文明的发展与埃及和中东的文明平行。她认为,远在哥伦布之前,航海的腓尼基人就航行到美洲,与墨西哥土著人民互动,影响他们的文化特征和象征。考古学家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这个观点。

然而Nuttall主要是因为有效地利用考古学来参与世纪之交的民族主义政治。在关于现代墨西哥人是否与土生土长的阿兹特克人有血缘关系的辩论中,她声称“阿兹特克人是由成千上万的人组成的,他们拥有良好的体格和智力,或多或少地讲着蒙特祖马语的纯洁性。”她认为,古代墨西哥人被描绘成不文明的,Ruiz告诉Smithsonian:

“她打开了一本关于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和古拉美裔人的读物,从同一个角度看他们在同一个层面上看到了世界上其他伟大文明。”。“与其说是关于惊人的发现,不如说是关于改变讨论方式。”

与其他探险家不同,鲁伊斯补充道,“Nuttall”与在墨西哥从事考古学工作的人进行对话,并投资于对墨西哥人来说重要的事情的对话。”

在她生命接近尾声时,纳托尔主张恢复被西班牙征服所根除的墨西哥传统。1928年,她呼吁重新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土著新年庆祝活动,许多中美洲文化传统上每年都要庆祝两次,那时太阳到达顶峰,没有投下阴影。那一年,墨西哥城自1519年以来首次庆祝阿兹特克新年。

在写给朋友玛丽安·斯托姆的私人信中,纳托尔表达了她对这一事件的纯粹喜悦:“有考古学产生如此活泼的后代真是奇怪!你可以想象,我从过去的坟墓中提取出一种如此活跃和充满活力的细菌,每年都会让孩子们载歌载舞,观察太阳,这让我多么高兴。“对纳托尔来说,考古学不仅仅是探索一种外国文化,它还涉及加深和唤醒她自己的文化。”

去国外一般婚礼也得八千一万的预算,而且还是美金,这还只是婚礼,在国外吃饭租场地只会比这个多两倍,所以一般每个十万二十万附近是办不太好的。而且国内也有好多城市小镇有教堂呀,你为啥不尝试一下呢 

北京最美的婚礼殿堂____西直门天主教堂

西直门天主教堂,其又称圣母圣衣堂,简称西堂,是一座独立钟塔的哥特式建筑。斑驳的树影洒落在古老的墙壁,来往的喧闹只是它眼中的云烟,脚下的石路修了又修,光阴似水,它却从未离开。几百年的时光,倾听了多少信徒的忏悔,见证了多少美满的婚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心中的信念,它选择默默守护,守护信徒的信仰,守护新人的幸福,等待更多爱的到来

北京国际化婚礼殿堂____海淀基督教堂

北京基督教会海淀堂又称海淀基督教会,海淀堂是国际化的教堂,现代式风格几何镂空,整体简而净,外观给人大气洁白而神圣气息。海淀堂内的暖色灯光以及天顶的设计结构都完美的体现了现代式风格。堂内有60平的LED显示屏,无论选择哪种套餐,在婚礼过程中,会放置新郎新娘唯美的照片,在家人朋友的见证下举办一场大气而独一无二的教堂婚礼!礼堂可容纳1500人左右,副堂可容纳400多人,BOSS音响,音质非常棒,大投影幕10M6M很震惊的尺寸,可向所有来宾展示你们俩的爱情。有面光追光等等专业灯光,光线很好,后期拍摄效果佳。

 

湖北宜昌浪漫婚礼殿堂____圣方济各堂

圣方济各天主教堂坐落于宜昌市自立路2号。该堂始建于1883年,奉圣方济各为主保。1931年比利时籍顾学德主教将教堂改建为目前的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雄伟壮观,装饰图案精致大雅,堂内空阔明亮。

南京石鼓路童话教堂

南京石鼓路教堂堂,即圣母无染原罪始胎堂,位于南京市白下区石鼓路112号,西邻螺蛳转弯,座落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的西南部,是一座较古老的教堂,是天主教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一座花园童话主题堂,交通十分便利。

很多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繁华的市中心还有如此宁静的地方。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都走得太快了,甚至快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在某个疲惫的假期,不如推开这扇铁门,静静地坐在教堂里,想想走过的路,把一切烦恼说与自己听。如果恰逢弥撒活动,花一点时间聆听神父讲道,也可以感受另一种文化的熏陶。

南京碧瑶感恩圣母堂____圣洁的见证

碧瑶天主堂全名“感恩圣母”堂,坐落与奥体中心西南碧瑶花园小区内,环境宁静优美,整个建筑洁净优雅。建筑面积1357平方米。现已对外开放教堂婚礼,非教友也可以举办。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的具有菲律宾风格的天主堂。由菲籍华裔南洋地产郑少坚夫妇化资1800多万元建成后无偿赠予天主教会的厚礼,体现了教友富商善用钱财的信德和爱德。教堂前部的门廊,一层层的叠檐式屋顶,宽大落地的花格彩色玻璃门窗,堂内简约精致明朗的装修,使整个教堂内部显圣洁教堂私密性好,坐落在小区内部,环境静谧,庄严,神圣,浪漫,适合都市白领及知识阶层。

江苏太湖天主堂____夕阳无限好

江南烟雨、太湖碧波,孕育了无锡的过往和现在。太湖天主堂坐落于太湖新城贡湖湾湿地公园,是无锡市滨湖区唯一一座天主教堂。 教堂设计为四合院样式并与主体建筑相连,富有欧洲古典气息和乡村特色。华庄天主堂的铜门,彩色玻璃,亮化等特点,加上周围绿荫湖泊飞鸟和野花,被称为无锡最美教堂。

天主教教宗,中国俗称教皇。

教皇的权势,本来就大于各国的总统。

各国总统,只能管理自己的国家,其他国家他管不着。

而教皇,全世界有几十个天主教国家,都服从教皇。

根据官方的说明,是因为罗马教皇方济各出现了咳嗽、流鼻涕的症状,所以缺席活动,具体原因我有如下分析:

一、特殊时期,在不保证自己是否感染的情况下不要接触人群

新型冠状病毒有多可怕大家也都知道,而方济各出现咳嗽的症状,说不定就是感染的新冠病毒,虽然可能性不大,但是特殊时期还是应当避免接触人群。我觉得方济各这种时候选择缺席活动也是合理的,即便是他相信自己没有被感染,但对于大众来说,心中肯定还是有一定不安的情绪,这个时候选择将自己隔离开,也是对信仰自己的人的一种负责。

二、身体不适抵抗力低,避免被感染

方济各的年纪也大了,加上本身身体就不适,如果出席活动被一些潜在的感染者感染就得不偿失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方济各不仅要保证自己不传染他人,也要保证自己不被他人传染,作为罗马教皇,他不能轻易倒下。何况方济各年纪比较大,如果真的患上了新冠肺炎,免不了一顿折腾,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权衡之下还是不要出席活动比较好。

三、身体状况不足以支撑方济各出席活动

方济各之前就有过肺部的问题,加上年纪八十多岁了,身体不好肯定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或许他的身体真的无法支撑他出席活动,所以他才缺席的。一般到了七八十岁,普通的感冒也可能会让老人家下不来床,更何况这种官方活动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考虑到身体的状况,方济各选择缺席活动也正常。

普通人出现了咳嗽的症状可能都不敢再出门接触他人了,甚至在家里都要戴着口罩,更何况方济各身为罗马教皇,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加上特殊时期,各方面的防护措施也应当做到位,虽然之前这位教皇说大家不要惧怕病毒,但我觉得他既然出现了这样的症状,心里应该也会开始不安了,所以才会连续缺席官方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829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2
下一篇2023-10-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