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蟆镇,这个名列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古镇,一点都没辜负今春四月的美丽节令。我到那里的时候,陌上春花正开,身边是缓缓的游人,缓缓的归人,眼前是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呼吸和脉搏不知不觉就被带得慢了。这是明清年间山野小镇的生活节奏,当时的寻常已经变作了如今的奢侈。
石蟆镇地处渝、川、黔三省交界,自元朝末年建镇,迄今已有600多年。沿街总能遇上明式的瓦当和清式的雕花,一座座古老的屋宇比史书更加真实可信。走到老街下场口三角坝边,会看到一块蛤蟆形状的巨石,当地老人说这就是石蟆镇得名的由来。围绕着这块巨石发生过许多奇诡的故事,无一不是子不语者,当地老人讲得信誓旦旦,游客只是听得将信将疑……
青石板上的明清身影
其实这个小镇的分量并不需要借重任何传奇,它自古就是自黔北赤水、川南泸州通往重庆的必经之地,来往的商贩、行人都在这里歇脚。从今天的石蟆镇基本可以看出解放前的规模:客栈、中西药铺、油、糟房、竹、木、铁器、手工纺织、缝纫、百货布匹和油腊纸杂店、茶馆多达300余家,商贸十分繁盛。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石蟆镇更是得天独厚:东边与重庆文化名镇白沙、塘河接壤,南和西则紧邻着四川的合江县,北边又同永川朱沱、松溉镇相望,是重庆名副其实的“西南大通道”,今天更是渝滇高速路的必经之地。
从人文历史上来讲,石蟆古镇更是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古镇拥有古场镇、古道观寺庙、古庄园、古山寨、古摩崖石刻、古墓葬六大景观类型。这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布局讲究、结构精巧,尤其是那风格迥异的摩崖石刻和木雕,不仅构图别致,造型优美,还极富故事性和古文化内涵。而小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它独特的边界地理位置赋予它的神秘气质。
如果拜访石蟆古镇,首先要去的地方当然是“老街”。
步入石蟆老街,如同步入了一条幽深的时空隧道,古场镇悠悠的古风古韵瞬间扑入眼帘。老街很窄,宽不过5米,但长却有近千米。街面通通由青石板铺就,布局上,沿街的房屋全都错落有致,整个场镇利用浅丘脊沿着西北方向蜿蜒而建,看上去如同“龙身”起伏。街道上的有些坑洼里还遍布着绿茸茸的青苔,透着古旧的气息。而老街的房屋则多系青瓦顶、木板墙,悬山式、穿逗式木结构,形成了另一种锈蚀的风景,给人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最让人感叹的是老街的屋檐,它们全都由碗口粗的圆木柱支撑着,在木柱的底部,又由一个敦实的青石来垫基。这种朴实而实用的建筑风格,不仅充分展现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也充分展现了此地建筑受川、渝、黔三地影响而形成的独特风味。我们来到老街的时间正逢赶场天,窄窄的老街,人群熙熙攘攘:老者们肩背背篼,白帕缠头;年轻的姑娘小伙们则是花枝招展,服饰新潮。在敞开的老式门铺面里,传统的草药铺、蔑匠铺、铁匠铺、剃头铺、小吃摊和现代的家用电器、百货用具商店交相辉映,古今相融……
清源宫里的香樟王
沿着老街,拐进古巷的深处,就是名闻遐迩而且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庙宇――清源宫。据《石蟆乡志》和有关碑文记载:清源宫建于明代正德5年(公元1510年);继建于清代嘉庆18年(公元1813年);培修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距今已有500年历史。
坐北向南的清源宫,占地8000多平方米,这栋风格独特的建筑呈复合院布局。在庙宇的两边,有着10米高的风火墙相隔,显示出渝文化的特有风貌。此外,抬梁式的砖木石结构,镂刻浮雕,飞檐翘角,青砖绿瓦,而三殿一院加戏楼则又表明它受到黔文化的浸*。而清源宫两边对称的男女宾楼,前正后三殿则由32根大圆石柱支撑,体现的则是明清特色。尤其让人感叹的是:庙宇周围那古树参天的景象,其中最大的一棵樟树高达30米,胸径22米,需要5人环手方能合抱,是重庆市一级保护树,人称“香樟王”。
清源宫的来历颇为传奇,早在隋朝,青城山道士赵昱被朝廷征召做了嘉州太守,任上以道术斩蛟龙、平水患,力保蜀地平安,所以百姓建祠祭奠,奉为神明。自隋入唐之后,唐太宗亲封赵昱为神勇大将军。其后唐明皇入蜀,加封赵昱为赤诚王,宋真宗时又加封赵昱为道教真神,赐名“清源妙道真君”,清源宫便是祭祀清源妙道真君的道观。数百年来,这座清源宫都是渝、川、黔三地善男信女们共同膜拜的场所。
清源宫内最富传奇色彩的文物是一座石山,石山长3米,高2米,厚1米,有草有木,千姿百态。当地人说,在清朝道光年间,宫廷有位叫做卞世纯的太师,原籍为江津稿子龙井湾,本来,卞世纯是道光皇帝的老师,但由于他和道光皇帝的母亲(嘉庆皇帝的妃子)有染,所以告老还乡。离开京都的时候,卞世纯依依回首,道光皇帝就问:“爱卿,还有何求?”卞世纯一时无言答对,这时候他正好看见屏前有座石山,便惶惶答道:“石山可爱。”于是,道光帝就以石山赐赏。没有办法,卞世纯只好不辞万里之遥,将石山由北平运至稿子龙井湾落座。解放后,有关部门视这座石山为珍贵文物,迁徙到石蟆清源宫内,供游人观赏。
柿子园:刘伯承元帅的避难所
除了香火鼎盛的清源宫之外,石蟆境内古寺庙、古庄院很多,除清源宫外,较有名的还有登云寺、慧佛寺、宝鼎山、张氏祠、龙井湾卞家宅等等。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刘伯承元帅当年在石蟆避难的处所“柿子园”。
如果你在古镇见到这样一座宅院,在两侧厢房的尾端矗立着抗击匪患的碉楼,那么这一定就是柿子园了,也就是刘伯承元帅曾经避难的地方。
1932年,泸县起义失败之后,被国民党追杀的刘伯承躲进了石蟆镇开明绅士程正安的家里。程家把刘帅安置在了防卫森严的柿子园,还专门安排了两个排的家丁日夜站岗。整整半年的时间里,小小的柿子园保住了***最擅用兵的一位统帅。
今天的柿子园已经不见了当年那种紧张与血腥的气氛,碉楼慵懒地挂着斜阳,注视着街巷里的种种行走叫卖。碉楼之下,许多古老的生产、生活习俗随处可见,比如川剧坐唱、钱枪调、狮子龙灯舞、赶庙会、祈神求雨、结婚坐轿、土法制糖、酿酒,一切的一切都在显示着石蟆古镇因为受到三地文化共同影响后所形成的迥异气质。
婚嫁回马车和石蟆新街
众多的民俗中,古镇的婚嫁最有意思――比如新娘坐花轿时,花轿停在大门口要举行完“回车马仪式”,新娘才能下轿。所谓回车马仪式,就是叫礼先生手持一只公鸡,在摆好香案的花轿前,口中唱着词杀鸡,然后再围绕花轿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点血,当词唱完之后,叫礼先生再插上香烛,抓起一把米向花轿撒去……完成这些仪式后,才能请新人下轿拜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回车马婚仪的唱词很具民间色彩:“手祭鸡冠一点红/新人子孙富贵隆/鸡冠点在东/夫妇儿女吉无凶/鸡冠点在南/儿孙满华堂/鸡冠点在西/富贵万年兴/鸡冠点在北/子女富贵客/鸡冠点在中/子孙鱼化龙/鸡冠点新门/迎接新贵人/新人下轿/富贵同到/相亲相爱/百年偕老。”从这些繁琐的仪式和唱词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渝人的传统习俗,也能瞥见巴黔文化的蛛丝马迹。
据当地人介绍,每到有人婚嫁,古镇人往往还喜欢“莲花闹”,也就是俗称的打“快板”。快板的唱者一边唱、一边敲。走街串巷,口若悬河,见啥谈啥,比如遇到几个人在一起谈天,他就唱:“唉――莲花闹,有福份,来在佛门多安庆/几个老爷坐得近/坐起好摆龙门阵/爷娘打个光脑壳/神仙没得你快乐。”若是遇到妇女在做鞋,他又唱道:“唉――莲花闹,两块牌,滴滴答答敲起来/三元开,五佛抬,闯到大娘在做鞋/先做底/后上邦,做好两只成一双/自己穿,或送人/千针万线总劳神。”
在惬意地把玩和欣赏了独具风味的民风民俗之后,我们一行人在石蟆朋友的引领下,沿着一条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拐进石蟆新街。只见街道宽阔,绿树成荫,新楼高耸,与之前所见大异其趣。在街心转盘名为“风调雨顺”的雕塑旁,石蟆朋友不无骄傲地介绍说:近年来,该镇实行“高规划,大发展”,使城镇面积由02平方公里扩展为3平方公里,形成了古场镇、新街区相得益彰的“三纵三横、七路一街”的格局。
�别石蟆时,嚼着当地人喻为“致富果”的橄榄,一股酸涩的鱼水情清香顿时溢满心头。那滋味恰如石蟆场上飘逸的古风,既透着巴渝历史的沧桑与古朴,又蕴涵着时代的变奏图腾。借着悠悠古韵,石蟆镇作为渝、川、黔毗邻地区文化商贸重镇,集三地文化之精华,成为了重庆渝西经济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