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是中国导演界的异类和奇葩。这可不是骂人的词语,反而使我本人对姜文导演的肯定,而且没有比这两个词更合适且贴切的形容他了。姜文相比于他的请兄弟姜武,他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导演,都无时无刻不散发出天赋的创意和魅力,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昆汀·塔伦蒂诺我认为名副其实。
之所以说姜文是奇葩,是因为相比于靠黑色幽默起家,并靠葛优发家的冯小刚,姜文多了一丝霸气和果断;相比文艺为先格局宏大的张艺谋又多了一点秀气和细腻。所以我们很难讲姜文应该属于哪一类导演,他有点类似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的荒诞派艺术家,又时时表达着自己的无奈,又发出了对社会和人性的哀嚎。
姜文通过饰演农民马大三已经可以看出他对这种矛盾的人物深刻的理解和诠释。面对突然塞进自己手里的两个鬼子,马大三身上既有中国作为人的怜悯和善良,又有对遭欺骗后的对日本人的仇恨和反抗。可以说还没有亲自做导演的姜文已经对自己的艺术风格有了想法。
后续姜文自导自演的《让子弹飞》即使为了商业效果做了妥协,但仍然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姜文在其中影射讽刺的社会现状的镜头应接不暇,值得思考的点直到今天还具有十足的话题性。我们可以看到姜文将众多文化元素糅合到一起并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表现效果,也足以看出姜文的功力。
这部风格奇特的影片,是姜文导演奠定商业地位的代表作,也保留了他一贯极致的艺术特征。就像影片台词所说,这是一部铿锵有力,能“站着把钱挣了”的**。如果要评选“2000年后华语**榜”,被列为五强之内应该没有争议。甚至对很多人来说,它也可以是近三十年中最好的华语影片,可以和《霸王别姬》扳下手腕。
因为这部影片的成功,姜文导演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神话。
**开场,一声声吟唱将观众拉到了戏中。
长亭外,古道边, 本是闲情雅致,开着火车吃着火锅唱着歌,可这几公里外的枪眼正瞄准奔腾的马匹蓄势待发。
三人中只有马邦德和本应上任的汤师爷夫人还活着,马邦德顺水推舟,谎称自己便是汤师爷
而张麻子也将计就计,打算冒充镇长的身份前去上任去捞更多的钱;
这个开场非常的戏剧化,无论是用马匹拉动的火车,麻将款式的面具,还是那个偌大的火锅。 都是使用夸张符号,将喜剧的荒诞进行到底。
《让子弹飞》是一部让人难以定义、分类的**,姜文这个导演有独特的个性,他创作的**确实能看出他的创作才华,这部影片有独一无二的个性特质。很难给这部作品下定义,这部**不是常规作品,对它的解读也是五花八门。
我们确实可以认可姜文的创作才华,也认可这部**中所有演员的演技,这部作品是一部不完美的影片,老戏骨飙戏确实过瘾,幽默的人物和语言让这部**看起来很轻松,但情节方面和叙事方面不够合理,有些地方有明显的硬伤。就像一部优秀的真人卡通**,把一个成年人的幻想做的天真烂漫又正气凛然。
《让子弹飞》演员境况,姜文爱老婆更爱姜武,葛优与老婆不生子。
“彪子“是山东沿海以及辽东半岛地区的方言。
根据,“彪子”基本含义为“傻子”,亦可形容一个人做事不受约束,很厉害。
就凭姜文这彪悍的人生,我喊他一声“彪子”,不过分吧?
他的家风就是, 能用武力解决的,绝不哭哭啼啼。
“我妈成天拿我爸开心、玩儿,不会用糟心的方式对待生活。”
所以姜文直来直往,能怼。
或许是家中长子的身份,母亲对姜文寄予很大希望,并且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认为只要教育好老大那么老二、老三就不会歪,所以姜文小时候经常被母亲“教训”。
有一次半夜十二点多了,姜文又被母亲叫起来打,并问姜文错了没有,即使没错姜文都要说错了,哪怕自己不知道错哪了,相反弟弟姜武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姜文的母亲曾说过,姜文小时候很直愣,干什么全在明面上,而弟弟姜武小时候有点“蔫淘”,看上去老老实实的,有时候犯了错,还不觉得是他,总以为他是好孩子。
从小到大,梗着脖子挨打的姜文给弟弟兜了不少事儿,作为家中老大,“长兄如父”不知何时就刻在骨子里了。
有一年春节,父母都住进了医院,姜文就自己和了肉馅,给弟弟妹妹包饺子过年;上学的时候,姜文靠配音的活儿挣到人生第一笔钱,一半上交给了母亲,另一半都给了姜武,说“这钱咱哥俩花,放你这儿”。
母亲回忆,如果姜文有五个包子,一定会先给姜武仨,等到姜武三下五除二吞下肚,第四个也搁到他手里了。
因为少年老相,姜文甚至给姜武开过家长会。
作为内地公认的喜剧第一人,葛优曾为观众们奉献了无数难忘的荧幕喜剧人物。
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葛优饰演的李东宝诙谐幽默、吊儿郎当,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20年后,他那懒散、颓废的坐姿,还能在网上掀起一浪新潮流,获封“葛优躺”,笼络信徒无数。
而在《甲方乙方》中,葛优又塑造了一个脑洞大开的创业者,满脸滑稽的他硬是靠着真诚,抱得美人归;
他是戛纳首位华人影帝,是大腕,是表演艺术家,但是大家更喜欢喊他平民影帝或葛大爷。他身上自始至终都透着经典小人物的平民气,不争名逐利。
有一次《纽约时报》要采访他,换做其他人早已欣喜若狂,他却推脱有事谢绝了。
从《编辑部的故事》的李东宝,《不见不散》中的刘元,《没完没了》中的韩东,再到《非诚勿扰》中的秦奋……葛优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值得爱的好男人角色。
实际上他自己,也是不折不扣的好男人。
事业上默默无闻,在爱情上,葛优的终身大事也还没有着落。
将近30岁了,却还是在打“光棍”,让父母也是非常着急。
1985年,经过朋友的介绍,葛优结识了女教师贺聪,并且开始交往。
然而,这段感情却遭到了贺聪父母的阻挠。因为贺聪父母看到葛优,都快30岁的人了,依旧没什么钱,人也焉了吧唧的,看上去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而更关键的是,从事的还是演员这个职业,出于对这个职业的偏见,贺聪父母觉得,这小子一定不干净。
没想到,一向温文尔雅的葛优这回急了眼,说贺聪父母这种想法就是封建意识。在两人一再坚持之下,终于修成正果,顺利结婚。
只是葛优和贺聪一开始就约定好不要孩子。所以时至今日葛优和贺聪依然过着甜蜜的二人世界。
两人刚结婚那几年,每逢葛优在外拍戏,都会和贺聪保持通信,互诉相思之情,基本一周一次。之后,贺聪为了让葛优安心拍戏,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先是在葛优开的饭馆里帮忙,后来直接做起了葛优的助理。
虽然贺聪算不上是美女,甚至有点其貌不扬,两个人还是丁克,但结婚多年间葛优一直把老婆贺聪捧在手心上、宠着、爱着、呵护着。
“当时我们的经济基础特别不好,谁也不图谁什么。我们是在没名的时候就在一起,这么多年我们是同甘共苦一起走过来的,我做不出再婚换人那种事。”
葛大爷还是当年那个葛大爷。
从一个“猪倌”到现在的千面影帝,演过草根,演过市井,演过忠臣,演过流氓……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葛大爷太接地气。
葛优说,人生就是四个字:
“上山下山。”
成名后的葛优,依然把妻子视若珍宝,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以至于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葛优男。
形容像葛优饰演的经典角色一样,表面上不正经,实际上真诚靠谱。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史铁生 《我的地坛》
第一次看完姜文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心理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把他解读出来,到如今,算起来已经看了不下五遍了,对于整个故事却仍旧是一种懵懵懂懂的认知。
前几天重新观看《路边野餐》的时候,倒是很清晰的直到毕赣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因为《路边野餐》的故事,是发生在现实中的错落有致的梦境,尽管零零碎碎,但他仍是现实的写照,仍通过非常具象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而到了姜文这部片子里,我甚至已经找不到与现实的哪怕一丝一缕的联系了。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
我认为,在《路边野餐》里,故事的主色调虽然是蓝色的、梦幻的,长镜头的展现也是在表达梦的无序性和重复性。
而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片子,虽然整部片子梦境的桥段不多,比较经典的就比如以下两条线的平行蒙太奇,通过两个单独看下来的镜头的有意识的组接,来让镜头达到叙事的效果,同时,也让现实和梦境两条线交叉在一起,组成了故事错乱荒诞的核心。
简单的来说,《路边野餐》是在讲一个包裹着梦的外衣的现实的故事,而《太阳照常升起》则恰恰相反,是在讲述一个存在于现实外衣下的梦的故事。
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猜测,认为关于精神病人的描述被当做是正常人梦的一种颠倒表现。
意思就是精神病人在现实世界的主观活动和精神刺激都是来源于正常人梦中的理解方式,也就是说精神病人的世界非常类似人平时做梦的世界。
我们暂且先不去讨论这种猜测的科学性,而是将其作为这部影片的“前提”的话,很多在剧中看不明白的剧情就迎刃而解。
故事的开头起源于一场梦,而在故事的结尾又结束于与梦相反的现实。看过**的朋友都知道,这部**是由四个小故事组成的,我们如果将其命名为1/2/3/4的话,其实看完**的你会发现,真正的顺序,应该是4/1/2/3,也就是说,这又是一个环状结构的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故事。
故事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关于唐老师和梁老师的现实线,而另一条则是疯妈的梦境线。
在故事真正的开端,也就是第四个故事里,故事发生在1958年。
里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妻和疯妈一起到西部,寻找自己心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在走到了一个尽头/非尽头的牌子的时候两人分道扬镳,唐妻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然而却发现自己爱的人爱上另一个女人,还是一个名叫喀秋莎的苏联女人,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阿廖沙,在整理遗物的时候,疯妈发现,阿廖沙其实并没有死,他只是借助死这个借口永远你的离开了疯妈。
在之后剧情里,我们知道疯妈的丈夫的名字原名叫做李不空,在之后剧情里,我会用阿廖沙来代替。
在唐妻最终在一个名叫尽头的地方见到了唐叔,两人抱在一起,唐叔说唐妻的肚子像天鹅绒,这同样也是唐叔对唐妻爱情的最深的印象,身体上的交流往往会造成最深的印象。
之后两人在边疆结了婚,入乡随俗,两人和众人一起跳起舞来。
而在另一个镜头里,疯妈所乘坐的回去的火车喷着白烟急速前进。
而在最后的一段蒙太奇里,表现了疯妈追逐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第一个故事里演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在第一个故事里我会作解释。
仔细观看以下两个镜头,你会发现,本来这个铁轨上是不存在鲜花的,而是在疯妈的奔跑下,这些鲜花才慢慢增多,直到遇到了从火车上掉下来的婴儿的时候,鲜花已经长满了铁轨。
这里鲜花的寓意是在表达疯妈精神层面的变化,也隐喻出了疯妈的精神已经开始不正常了,这种魔幻的表达手法将疯妈抽象的想象变成了具象的、实实在在的猎奇画面,通过这样的手法来让人物的性格转化和精神过渡不至于显得太过突兀。
所以,在影片的开头里,疯妈一开始就是以一个疯的形象出现的,准确的说,她的生命是活在梦中的。
接下来,是影片的开头,也是故事所讲述的一个故事。
故事里最精彩的,也莫过于疯妈的梦境线了,而时间,是在1976年。
故事中疯妈和儿子李东方追逐戏,如果过度解析一下的话,其实他也是疯妈追逐李东方父亲的一种映射,在第一个故事里,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用奔跑来代替时间的过渡的,疯妈的疯也其实是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诗意体现,我们知道“梦是欲望的满足”以及“疯”是梦的影射这两个前提,就自然也不难对故事中荒诞和片段式的对话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理解了。
故事中带走了疯妈鞋子的鸟儿口中说着:“我知道我知道”,是对李东方父亲的一种影射。
而这双黄须子鱼鞋第一次出现,是在疯妈的梦中。
所以这双鞋,同时也代表着疯妈的青春和贞洁,从这只鸟叼走了黄须子鱼鞋的那一刻起,就象征着疯妈就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和贞洁。
这也隐喻着在现实中李东方父亲夺走疯妈贞洁的过程。而故事在之后也有过较详细的解释。
这段独白其实是疯妈与李东方父亲的第一次邂逅,之后疯妈将第一次给了男人,随着男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疯妈的男人,就叫他阿廖沙吧,阿廖沙伪造了自己的死亡,离开了疯妈,因为忘不了,也因为太熟,所以阿廖沙跑了。
李东方在一次偶然的外出中,发现了疯妈搭造的石头小屋,而这个小屋里的所有东西,都是有关于李东方和阿廖沙的,这个屋子可以理解为是疯妈忘不了的一种象征。
而李东方的几个喷嚏之后,大部分的回忆都被毁掉了,这是第一个故事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了。
故事的结局,是以疯妈的失踪而结束的,疯妈离开时是赤裸的、干干净净的,她把所有东西都留了下来,甚至是身上穿的衣服。通过这样的离开,来换取真正意义上的重生。
而在故事中关于李叔的支线,疯妈说他死了,而真人确确实实的活着, 这里我猜测很大程度上是疯妈的潜意识的转移,将阿廖沙的故事强行嫁接到了李叔的身上了,这种手法在**《穆赫兰道》中也有过展现。
而第二个故事,则是一个关于性欲和自由的故事。时间也是在1976年,不过是在夏天。
故事在一开始的镜头就着重在腿、屁股、身材上,通过这些细致的局部特写,将抽象的欲望通过具象化展现在镜头前,呈现给观众。
陈冲的表演非常到位,很生动的演出了片中中年女性林大夫的性感和妩媚。
第二个故事,同时也是关于现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黄秋生扮演的梁老师,在故事的最开头,也就是第四个故事里,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梁老师是一个十分自由、风流的一个人,他最喜爱的一个活动,就是摸别人屁股,这也是他本我的一种释放方式。
然而在第二个故事里面,梁老师在经历了一场抓流氓的闹剧之后,突然发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自由了,他被人追赶,摔断了腿,同时还要承担摸屁股耍流氓的责任。以前想摸就摸的屁股,现在就成了决定丑恶的关键。在性欲、自由与名誉、隐忍面前,梁老师最后选择了后者,递交了坦白信,承认自己摸了女同志的屁股。
而这封坦白信,表面上看是承认错误的一封信而已,但从更深层次来看的话,这封信,就是梁老师尊严的象征,当这封坦白信交上去的同时,梁老师的自尊就已经荡然无存。
所以在故事继续发展,直到搞清楚流氓是谁之后,虽然梁老师被免除了怀疑,但是那封坦白信仍被烧掉了,而这里的“烧掉”,并不是故事的结局,相反,而是梁老师尊严消失的不归点——承载着梁老师尊严的坦白信,在经历了一番闹剧之后,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也从另一方面映射出对梁老师尊严的不屑一顾。
而在这个故事里面还有一条非常不起眼但是很重要的支线,就是关于唐老师和林大夫的爱情线,唐老师每次吹号,林大夫都会准备出现,用脚跟敲击三下地面,算是暗号。
而且在抓流氓的当晚,梁老师还碰巧看见了他们的捉奸现场,而刚刚逃出来的林大夫,甚至连澡都没洗完。
梁老师的最后结局是上吊而死,这样的结局其实不能说是悲剧。
因为梁老师是笑着死的。
为什么梁老师死了还笑呢?
虽然这个体制下的社会已经将他完完全全的排斥出去了,他知道自己无法适应这样的被束缚的生活,所以在故事结尾,他以一个非常奇特的姿势结束了自己荒诞的一生。
但是双手插进口袋的这个动作,虽然是在行为上的对社会制度的客观接受,但这个动作我理解为梁老师因为管不住自己的手,所以选择了死后将手放在口袋里来达到管束的目的——同时也将他的外部冲突(与自己摸屁股习惯的冲突)完美的解决了。
最后梁老师解决了自己的不能控制自己手的大冲突,得到了圆满。
所以,这个故事的结局应该说是这四个故事中最完美的。
在故事的开头,梁老师的出现是伴随着《美丽的梭罗河》开始讲述的,而在故事的最后,也是伴随着这首歌的曲调而结束的。梁老师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就像在**《钢的琴》和《霸王别姬》里所表现的时代更替所带给人的一种精神上的和身体上的双重打击,梁老师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一个沉浸在旧时代(性的自由和开放的时代)无法走出来的人。
每一个喜剧的背后,大部分隐藏着悲剧的内核。
而第三个故事,也就是这部**的真正结局,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关于家庭的问题。
故事,发生在与前两个故事相同的1976年。
在这个故事里面,讲述了下乡改造的唐老师和他的妻子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导演通过几个短小的故事段落将唐老师和他妻子的矛盾表现了出来。
在故事的开头,正值第一个故事的结尾,也就是说,疯妈的离去是在1976年的秋天,那时候,姜文所扮演的唐老师恰巧来到这座孤僻的小城。
唐老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已经在第二个故事里面见识到了——他是一个习惯性出轨者,借着与自己妻子多年分居的机会拈花惹草,也就造成了他与林大夫的性的交媾。
就像故事里面唐老师在北京的朋友所描述的那样:你这不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吗?
而作为与其妻子发生性关系的疯妈的儿子李东方,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追随者,追随谁呢?
**是一种蒙太奇的艺术,所以在镜头与镜头的组接上就需要在充分了解两个镜头衔接的意义之后才能有意识的去创作两者的关系,而作为以上的三幅图来说,很明显的在暗示着:李东方在想念他的母亲。
为什么会思念母亲呢?
因为母亲神秘,母亲是未知的,是他这一辈子的梦魇,也是他这一辈子追随的唯一的一个人,母亲在他心目中就是在约瑟夫坎贝尔的书籍中所提到的古典英雄历程中的女神阿尼玛形象,赋予了他关于性和爱情的兴趣,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启蒙者。
而在后来,李东方与唐婶的初次性体验,让唐婶称自己为阿廖沙,其实也是希望能从父亲的视角来看待父亲与母亲的那段神秘的爱情。
凭借这样的方式与父亲融为一体并继承他的遗产来完成属于自己的使命。
而在最后,唐老师本来想要饶他一名的时候,他说:你妻子的肚子不像天鹅绒。之后李东方死在了唐老师的枪下。
这里主要是因为唐老师的关系:唐老师与唐婶的爱情起源于这场浪漫的对话,而李东方的话恰恰打破了他与妻子之间的虚伪的爱情,也将他本身的伪善和自私揭露了出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唐老师必须在明哲保身和视而不见之间选择一种结果,他最终选择了第一种。
同时也是对自己自尊的维护。
唐叔和疯妈的这两条线的穿插,让整个故事变得妙趣横生,同时大量的隐喻和精致的特写镜头让故事充满了欲望和荒诞的色彩,同时也表现出了存在于人心中的一种奋发的蓬勃的野性美,这种美存在于所有人的心理,所以他会深深的感染到我们,即使有时候我们看不懂。
但就像疯妈所说的: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在**里,其实还有很多我没发现的故事细节和隐喻,但是即使只有我所看出来的这些,依然是震慑着我的心灵的,大多数人都在做一场关于生活的梦,这个梦里的我们活的太“现实”了,所以看不懂,但不能说我们没看见。
**始于一场现实中的梦,结束于一场梦中的现实,周而复始,其若循环,想不透,说不清。
也忘不了。
谢谢观看。
这是一位带着强烈雄性味道的极具个性的导演。他是一位有才情,有个性,也是极有思考力的导演。我对于姜文的欣赏,不仅仅限于“导演”这个角色,更欣赏于“强烈个人色彩导演”这个感知。我觉得他是一个内心强大的男人,又是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玩味的男孩。这一切组成了他“全面雄性味道的导演”,这个他给予我的独特的印象。为此,我愿意为他的任何**买单,甚至已经加了“宠着他”的成分了。他这个导演,在我这里,是独一无二的。
姜文,他讲故事是“叛逆式”的。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描写了一个火辣辣的青春。在一个大商品的时代,金钱成了社会躁动的主题。而姜文却在那个时代,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当然,作为处女作,他的主题,还是从自我生活环境入手,从思考刚刚过去的青春入手。他成功了。在这里,我看到的马小军,更像是姜文自己,拥有一个恣肆而躁动的青春。年轻人的精力是旺盛的,却无处发泄,逃学,溜门撬锁,吸烟,打架,一切让贫乏的精神世界的荒芜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于欲望的不可自持,让青春少年不断地想要突破一切既定无形的条条框框。“叛逆”的寻求个性,不惜走到“道德卫士”的边缘跳舞,于是姜文无可避免的对青春期的“性”有了那么朦胧的描述。用意识流的手法,展开的画面,却把一种时代躁动与逆反推到了极致。从这部**开始,喜欢上了姜文拍摄**的手法,恣肆的表达与出格的思想,以及观影中如何也逃脱不了的“刺激”。这种“叛逆”,这种姜文的个性语言,一旦理解了,认同了,必将沉浸于姜文塑造的世界里,迷恋于他强烈的个人魅力中。
姜文,他的“讽刺”是辛辣的。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还有些华而不实的大男孩的自我忧伤,那么《鬼子来了》就以势不可挡的姿势告诉你,什么叫“猛男式”的冲击与狂吼。这部片子以黑白影片的方式拍摄,却在最后以血红色激烈地冲击了观众的感官。即使在黑白片里,也以灯光变换、拍摄角度,把各个人物的嘴脸拍摄的深入人心,时而精明时而鬼魅。并以毫无“以其礼还其礼”的讽刺贯穿整部**。阿Q式的中国人,死于愚昧。罪恶的日本人,死于自大。甚至最讽刺的是,最终马大三死在了国民党的刀下。整部片子,荒诞不羁,就连笑点都是带着痛和血的,终将黏在嘴角,怎么也化不开。就像“奋起的驴子”那段,等你笑的时候,会发现那笑是带着黏性的,是带着咸涩、辛辣味道 的。这样的一部喜剧,不仅让大家感叹姜文真是个天才。
姜文,他的“批判”是幽默式的。这一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让子弹飞》了。2012年,《让子弹飞》是姜文沉寂五年后的作品。当初那个可以把唾沫摔倒你脸上的姜文,在这部**里,突然温和亲切了好多。邀请葛优,周润发,冯小刚的出演,这些大众熟识,拥戴的演员的出现,自然就把姜文的**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习惯了他的辛辣,突然,姜文告诉你,他玩腻了。让子弹飞一会儿,让观众的心立马松弛了好几度。突然间,姜文就在观众心尖开始对各种社会现象“批判”了。潜移默化吗?但又觉得是狂风暴雨。民国吗?又像某种现实。游离在一阵又一阵的笑点里又觉得有个重锤时不时地给心脏一击。我们看的是**?也看的是我们的生活。捉摸不定,又觉得处处都是生活。姜文在《让子弹飞》里,长大了,不在玩味镜头,玩味意识流。表面上,他虽然平和了很多,但是内里却发现男性荷尔蒙肆意横流。姜文依然是那个姜文,即使微笑着讲一个故事,依然能感觉到他身上旺盛的活力与挡不住的才情。
姜文,他的“妥协”也是嘲笑式的。《一步之遥》算是姜文的一个滑铁卢。影评人的各种批判不说,观众突然表示“看不懂姜文了”。《让子弹飞》的追捧还没多久,突然就开始嘲笑起“姜文玩脱了”。更有甚开始嘲笑起“姜文的大男子主义欣赏的大白腿”了。姜文才尽了吗?不。他虽然也自己站出来解释过《一步之遥》,但是这部**依然成了“姜文式失败”。但是,这是姜文,他是一位洞悉一切又喜欢掌握规则的导演。《邪不压正》,姜文说“压着速度呢”。他中规中矩的参加**宣传,毫无吝啬的推捧着“小鲜肉”,在**里,让当初被讽刺的大白腿的所有主角都出场,然后各种打了一嘴巴子。让影评人当了看门的,还给了一个穿糖葫芦。姜文调笑着这个世界的“**规则”,嘲笑着所谓各种“看不懂的大众”要求的规则。他低着头,向喊话,我压着速度呢(就怕你看不懂)!但他还是那个不羁的姜文,依然是恣肆的。看着他的调笑,看着他的嘲讽,突然想更加平和地接受他的才情与任性。
姜文就是这样一位有才情的导演,他经常会让人感叹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但是他又是一位熟识现实规则的导演。他恣肆的表达着自己,既不固步自封,也不会世故油滑。他就是这么以男性的视角玩味着,思考着,生活着的世界。为了他的才情,为了不可多得的人才。我愿意宠着他。他就是这样一位,可以用魅力征服你,并让你乐意包容他一切的男性导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