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和讲学,看到延安军民崭新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深受鼓舞,同年12月写下了这篇赞颂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著名散文。 《风景谈》中一幅幅散发出活力的生活图景,它反映出延安人民革命生活的风貌,它不仅是对黄土高原雄伟壮观的景物的抒写,而且是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是对延安精神的崇高景仰。作品正是以谈风景为名,讴歌了延安战士博大的革命胸怀,赞颂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生活。作品名为风景谈,确也是一种深刻有意义的“风http://iasksinacomcn/b/5032822html
不知觉,离开家乡一晃近三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乡愁,一种落叶归根的思绪,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迫切。那就是,等女儿大学毕业有了工作,能自理了,我就结束这在外漂泊的日子,我要回家,回到那个生我养的故乡——延安。
我曾无数次的给老公说,等孩子大了,我们老了 ,咱就回家。在临山建一处四合小院,院子里栽上桃树,梨树,杏树,还有石榴海棠,再种上满院的花草,养上几只鸡鸭,清晨听延河流水,黄昏坐在院子的葡萄架下看书写字,冬天你闲不住时上山打野兔山鸡,我在家把土炕烧得暖暖的小米粥滚滚嘟嘟在窑洞里香气四溢,炊烟袅袅缭绕在村子上空等你回家。老公总是笑着说人家都盼着住高楼,你这好,盼回家住窑洞。
其实,这么多年,这种思乡之情一直缠绕着我,无时无刻。
记得,刚来这个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那时我二大身体还健康,每晚都爱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看完天气预报就去睡觉。每次看完天气预报,总是要对大家说:延安要降温了,或延安要下雨了。时间长了我们都不吱声,他像自己在对自己说,自言自语似的,我不觉好笑。如今想想,那时交通网络都不发达,也就只有中央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每天可以看见“延安”这两个亲切的字,从那里可以看到关于家乡一些信息。
我二大十三岁就参军离开家乡,我笑着说我二大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天气预报。我二妈说,他最大的爱好是回家。早上上班还好好的啥也没说,下班简单收拾一下说他回家去了,就自己走了,他的工资都扔给回家的路上了。我们都笑,不以为然。如今这样的话老公也说了好几次,说我回家把他一辆车回没了,钱都贡献道路交通事业了。每逢节假日,是最想家的时候,所以最怕过节,心里空落落的,无处安放。那个远方的家永远那么亲切那么和蔼那么迷人那么充满诱惑。那山那水那门前的大槐树,还有腰带一样缠绕在村前的小溪,还有母亲熬得浓香四溢满院飘香的豆钱钱米汤,金灿灿的油糕油馍馍,叫人没有理由找不出理由的想奔向她扑进她的怀抱,那乡音是那样美妙,比任何音乐都动听,回家的温暖惬意由头到脚的舒心,那是由心而外的幸福包裹。
所以出来这么多年,我从来没安心把家安置在外,时刻准备着回家。所以一直租房住,床是大哥给他结婚时的老式铁架板床,橱柜是大哥和姐们不用的旧橱柜,自己买几个简单的灶具,够生活用度就好,这样一凑合就是十多年。电视也买了个便宜黑白的,女儿三四岁时老往邻居家跑,她说邻居家的彩电好好看,有一回小小瘦弱的女儿高举一块砖头,站在电视机前,嘟着小嘴皱着眉头喘着粗气做出很生气的样子,我赶紧问谁惹你了?她说邻居家阿姨和叔叔说,我舍不得买彩电,要是她拿砖头把电视砸了我就会买大彩电。我把女儿揽在怀中,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女儿上中专在山东本省,节假日离家近,都可以回家,但是新疆,甘肃,黑龙江等外地学生小小年纪只有假期才可以回家。有一次女儿电话的声音很低说:妈妈同学们都想和我来咱家玩,可是,咱家很乱很旧。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只顾想自己儿时的家,却忘了给女儿一个可以骄傲可以无限温暖的家。于是我赶紧买房置办家具,但还是尽量简单适用就行,我给女儿说等回延安了,我会用最好最时尚的装潢,买最好最时兴的家具,把那个家置办温暖温馨豪华时尚。那才是我一生最终的落脚安身之处,那时才是心落到地的踏实的自己的家呀。
女儿曾经反驳说,那个穷山沟有啥好的,你这样惦记。我第一次冲女儿发火,那也是你自己的家不许你这么说!女儿一脸无辜说,她说她生在山东长在山东为啥还要说她是延安人?我说因为你的根在延安,无轮你到哪里你都是咱们延安人呀!
我二大瘫痪在床17年,他不爱说话,但一和他聊起老家,他的话就格外多。到他病重的最后两年,他病得大白天红日头嚷着要开灯,晚上一遍遍的喊着要开电视,我们回去看他都不认得了,有时连唯一的孙子都说不认得,但一问他,“你是哪里人呀?”“麻池河”,他几乎不假思索回答出来。问她“你想回家吗?”“想呀!”。被我们这样一提醒,一连好多天和孩子样的闹着说要回家。他临去世前一天,我们去看他,他已经不他能说话,问啥几乎没有任何表情,有时清醒时问他话,也只是点头摇头。我问他,“二大你想回家吗?”他突然睁开眼睛,看着我和老公,点点头。老公说,你说话呀到底是想回不想回?他酝酿了半天吃力的嗓子眼里面发出一个低弱沙哑的声音“回!”,霎时泪水夺眶而出,老公擦拭着眼泪。我知道唯有我们漂泊在外的游子才如此的日思夜念那个远方的故土,才会如此的令人肝肠寸断的思念啊。
这些年家乡变化很大,农村家家有电话了,想家了打个电话,想父母了可以视频,回家的次数就少了。母亲说回来吧,现在农村,村村都是柏油公路。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父亲不用再挑水了。黄河区域治理规划,山上都种上树,也没有多少地种了。现在果树都挂果了,给你留了苹果回家来吃吧。记得第一次新闻说延安通火车了,我就急急地回了趟家,街道完全变了个样子我找不到记忆中回家的路。街道两边商铺繁华热闹,仿佛一夜间窜起了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儿女大喊,妈妈!延安有两层的巴士哎!街道车水马龙,行人如海,好是繁华。抬头看宝塔山苍翠巍峨,新建了不少亭台楼阁。回家的道路宽广笔直了,记得那时去延安要拐七八个大弯,一上车就给转晕车了。一路放眼望去,每个山头都是绿的,正值一场雨后,天上飘着洁白的云朵,女儿拿着相机拍个不停,说妈妈,老家天和云南,贵州的天一样,是那么蓝,那么清澈。记得每次回家,都要走一段土路,女儿说妈妈咱打个的士吧我说这里哪里有啊?乖乖走路。后来回家条件好了打个电话哥哥姐夫侄子们骑着四五辆摩托车来接,老公说哎呀好壮观的摩托车队呀!如今我们打的士就到了家门口,村里的孩子也上幼儿园,校车开到家门口来接。村里都建新式窑洞,双玻璃的窗户,屋内和现在的楼房一样装修一新,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枣园回来的途中,儿女突然说,妈咱就在延安买套房吧,同学群里看到她发的照片都羡慕死了,说延安真的好美!
有一天晨练,在公园听到几个老太太谈话,有人正在问一个陕北口音的老太太,“最近不见去哪儿了?”,陕北老太太说:“回老家了。”“回延安呀?延安好穷呀!”,陕北老阿姨提高嗓门说“谁说的?,我们延安现在和小香港似的!你们都该去延安看看!”。我不由得笑出了声。
是啊,我们延安和小香港似的,多好多贴切的比喻。我突然有种想冲上去拥抱她的冲动。我们延安正在与时俱进,正在迈着矫健的步伐,以怎样决心和毅力一步一个脚印的印证一个一个不朽的传奇!
有人说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回家路上,无论你在哪里,都在心和灵魂回家的路上!
延安,我的故乡,你一直在我心和灵魂的地方,而我一直在回家的路上。
1 有关延安的诗句
秋日送曾公子实卿之延安书扇头
作者:杨文卿
车马翩翩送汝行,离愁遽逐海云生。
三杯篱落菊花节,一路蛩螀豆叶声。
荒草浊河连古戍,悲笳明月动山城。
鲤庭趋后劳相报,婚嫁如今累尚平。
延安守岁
作者:向敏中
律管风生消暮景,塞原烟静绝妖氛。
坐移残烛光阴变,故旧年华一夜分。
延安道中作
作者:司马光
羁旅兼边思,川原蹀血新。
烟云长带雨,草树不在春。
细水淘沙骨,惊飚转路尘。
今朝见烽火,白首太平人。
依韵和延安庞龙图柳湖
作者:范仲淹
种柳穿湖后,延安盛可游。
远怀忘泽国,真赏即瀛洲。
江景来秦塞,风情属庾楼。
刘琨增坐啸,王粲斗销忧。
秀发千丝堕,光摇匹练柔。
双双翔乳燕,两两睡驯鸥。
折翠赠归客,濯清招隐流。
宴回银烛夜,吟度玉关秋。
胜处千场醉,劳生万事福
王公多雅故,思去共仙舟。
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
作者:范仲淹
优游滕太守,郡枕洞庭边。
几处云藏寺,千家月在船。
疏鸿秋浦外,长笛晚楼前。
旋拨醅头酒,新炮缩顶鳊。
宦情须淡薄,诗意定连绵。
迥是偷安地,仍当饱事年。
祇应天下乐,无出日高眠。
岂信忧边处,胡兵隔一川。
自延安回道中作
作者:晁说之
延州红胜洛州花,打剥工夫阿那家。
我亦劳心添病骨,悔将黄卷负年华。
自延安回道中作
作者:晁说之
多谢芳樽与献酬,只将万斛醉吾愁。
春花来作人间梦,梦到鸦啼不得留。
自延安回道中作
作者:晁说之
未驾羸骖返故乡,且寻拙笔傍书窗。
默嘲流汗野猪岭,绝胜伤心朱雀航。
延安江汉堂上怀范五丈龙图堂是五丈所建
作者:晁说之
煌煌斗柄垂南北,浩浩斯人江汉堂。
横吹三川秋月远,雅歌九姓暮天长。
颇闻病后精神好,最是秋来饭食强。
谁识得名因伯氏,飞鸿送尽更茫茫。
2 关于延安的古诗词有哪些1、《趋延安过野猪岭》
宋:晁说之
堑峭十月寒,一步不得整。
如何骑鲸客,来度野猪岭。
遥语谢康乐,尔辈易清省。
2、《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
宋:范仲淹
优游滕太守,郡枕洞庭边。
几处云藏寺,千家月在船。
疏鸿秋浦外,长笛晚楼前。
旋拨醅头酒,新炮缩顶鳊。
宦情须淡薄,诗意定连绵。
迥是偷安地,仍当饱事年。
祇应天下乐,无出日高眠。
岂信忧边处,胡兵隔一川。
3、《延安道中作》
宋:司马光
羁旅兼边思,川原蹀血新。
烟云长带雨,草树不在春。
细水淘沙骨,惊飚转路尘。
今朝见烽火,白首太平人。
4、《延安守岁》
宋:向敏中
律管风生消暮景,塞原烟静绝妖氛。
坐移残烛光阴变,故旧年华一夜分。
5、《秋日送曾公子实卿之延安书扇头》
明:杨文卿
车马翩翩送汝行,离愁遽逐海云生。
三杯篱落菊花节,一路蛩螀豆叶声。
荒草浊河连古戍,悲笳明月动山城。
鲤庭趋后劳相报,婚嫁如今累尚平。
3 关于“延安”的古诗词或名句有哪些望海潮•咏府谷文化巨变
府州形胜,偏离枢纽,长时风雪交融。丘废岭荒,支离破碎,古来难慰英雄。三秩骥飞腾。促旅游旺盛,文化繁荣,歌舞开心,赖诸公奋力前行。
维修古迹头功。虎山披绿茵,绝壁文宏。城雉补坍,七星庙俏,长城石堡闻名。游客贯长虹。更喜文苑馥,燕舞莺鸣,曲赋诗词越境,文化润升平。
念奴娇•咏府谷高寒岭森林公园
府城西地,众山托长岭,天低蒙晋。万里河山开望眼,气象腾挪谁孕?山路蜿蜒,溪流跳涧,狐兔穿林奔。蜂缠蝶应,天人和睦遵信。
遥想跃进当年,锯贪斧愚,松柏屠几尽。 时序荏苒终癔梦,植绿栽花一镇。异景纷呈,人间仙境,童话留人品。陕蒙风味,游人直呼过瘾。
注:高寒岭,国家3a旅游景区
高阳台•诗词名家进府州
塞北初秋,诗仙降瑞,迎来文苑名家。椽笔神挥,诗坛府谷奇葩。走南践北寻灵感,画诗词,齐放虹霞。留精篇,万众吟咏, 唱响云崖。
从来府邑边关地,概闻胡笳调,文墨难夸。诗赋荒凉,哪寻词曲精华?今朝石破天惊地,办报刊,网络群发。大河潮,诵风抒怀,乐了琵琶。
贺安康——府谷铁路通车
闻道钢车府谷临,神龙昂首走三秦。
巴山初放追风马,煤海招来得胜军。
观日能求即兴雨,赏天又现悦心云。
乐逢盛世危途改,一曲长歌万里亲。
府谷实施15年义务教育
十五年来德政兴,惠民兴教作先行。
频施雨露花含笑,普照城乡月有情。
常供不愁营养缺,独支真见世风清。
我从心底殷殷祝:李白桃红各有成。
大学生女交警
城市街头添一景,娇躯凛凛傲苍穹。
指挥车辆循方向,疏导人流享顺通。
哨起清蝉甜脆响,腮匀玉露粉红融。
英姿不用良工绘,一朵芙蓉日色中。
个人简介:
王守贵,笔名石滔,陕西府谷人。生于1958年,中文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安徽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诗词作品百余篇。
4 结合诗句谈谈回延安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是一首感情充沛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无限的热爱,对延安人民无比深厚的感情。
诗人采用的形式,是陕北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信天游”,可读可唱;所用的语言,是陕北带有泥土气息的语言,生动活泼。 诗分五段,第一段写初回延安见到亲人们的激动的心情。
开头两句:“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要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这种急于要看到延安的激动心情,一下子就把读者抓住了。
只有一个革命者对延安有了血肉相联的感情,才能表现得如此真挚,如此动人。看到了延安,就“手抓黄土”,表现了对延安土地的热爱,而又抓住“不放”,感情又深了一层。
又把它“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感情就更深了。这并不是在表现手法上故意如此,而是诗人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回到延安,自然想起过去“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表现了诗人在十年阔别中,对延安无限的怀念。
“搂定”二字用得很好,不仅气魂大,还因为是在梦中,怕它跑了,所以要紧紧地搂定,以显出感情的深厚。今天是真的回到了延安,诗人情不自禁地“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意思就是说:我到底回来了!不再是在梦里了。
你看:“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延安的山川、村落和红旗,对诗人也有深厚的感情。
它们唱,它们笑,它们招手,表现了对诗人的热烈欢迎。同时,从这两句诗中,也反衬出诗人回来的一种喜悦心情。
延安的亲人们对他又是怎样呢?“亲人们迎过延河来”,说明对诗人的感情是深厚的,也说明了诗人过去和延安群众的密切关系。诗人在久别重逢之际,千言万语难以表达,“一头扑在亲人怀”这一具体行动,最能表现感情,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给读者的印象是深刻动人的,比千言万语还有力量。
第二段写回到“家中”后的感想——回忆自己与延安的深厚关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延安培养了自己,怎么能忘记呢:“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通过陕北的生活特点,反映自己与延安血肉相联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概括力很强,概括地反映诗人过去在延安的生产劳动、革命斗争和学习生活。
使人读后,可以想象到很多东西。诗人是热爱延安的生活的,为了解放全中国,“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这就把延安和整个革命事业联系起来了。
离开以后,用“天南海北想着你”一句来表现对延安的无限怀念。究竟怎样“想着你”?这里没有写,也没有必要写,因为在前段中写了“梦里回延安”,已足够表明对延安深深的怀念了。
结构衔接紧凑。感情表达有回旋的余地,并和前面互相呼应渗透。
第三段写和群众相见谈心的场面。“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诗人与群众亲密无间的关系,实在令人感动。
群众来的很多,炕上坐满,窑里围满,可是“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这说明群众还在陆续不断地来。见面的群众挺多,作者并没有一--一去写,只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件:一个是“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为什么气喘得紧?可见他是跑来的,心中急于想看到亲人。作者善于抓住人物表情上的特性,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作者与群众的深厚关系。
一个是“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放羊娃当了社主任,这变化多么大。
通过农村干部的成长,也可看出农村的变化。一个是“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十年前,这些娃娃刚出世或者还未出世,但也都和大人一样,争抢着来握手,这表现了新的一代与作者难以分割的关系。 第四段写延安的新貌。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我们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革命圣地的变化,延安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这两句诗味很浓,浸透了诗人对这种新的变化。所产生兴奋的情感。
第五段写延安的历史功绩。你看:“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这就把它对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巨大作用概括地表现出来。
诗人在结尾突出延安历史功绩的描写,用意在让读者回想过去的延安,看到现在推想将来的延安:“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诗人满腔热情地离开了延安母亲。还期待着重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诗句终了,诗意却未完,其余味无穷。
艺术特点 第一,诗作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选取黄土高原和延安的典型事物入诗,洋溢着浓浓的陕北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为适应信天游的形式,诗人在表现手法上恰当使用比兴、拟人、夸张、对偶、迭字等,在用韵、建行、分段时,努力体现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求整齐的特点,增加了民歌味道和表现力。
诗人还把“宝塔山”、“延河”、“羊肚子手巾”、“窑洞”等引入诗作,令人想起当年的斗争生活,读起来自然,亲切。 第二,用比自然贴切,将革命圣地延安喻为哺育诗人。
大豆落土的一刻,黄润的光晕蜷缩在土窝里,瞬间便被犁铧卷起的泥土覆盖。惜土如命的庄稼人总是将土地利用得恰如其分,两行豆子一行玉米,很有条理地填充了田地的空白。
一场夏雨,蓬蓬勃勃一地绿苗,遮盖住 的大地。一株株手牵手,额抵额,齐刷刷的平整。在农人的精心照顾下,迎风沐雨,吸取日月精华,大豆和玉米暗暗地较着劲生长。在长到三四尺高时,大豆便停止脚步,开出一簇簇雪青色的小花,沿着茎干一直朝上,一节一节的,细细琐琐。而性急的玉米则马不停蹄地继续前进,很快便将大豆甩在身后,老远看去,这一地似乎只有玉米的身影。但大豆并没有气馁,透过玉米枝叶的阳光雨露,就已够用。那些雪青的花兀自开着落着,一层一层地成熟,不久,末梢就结出青涩的豆荚。毛茸茸的豆荚膨胀而狭长,重重地垂在枝上,摇摇曳曳,彰显着清闲和自豪。就在那圆圆的豆叶下面,总躲藏着一些如食指大小的豆虫,它们如蚕一样,贴着豆干,蠕动着绿色的身子,将豆叶啃噬得破烂不堪。也许因为太多了,也许有好生之心,对于豆虫的放肆行径,农人们总是以默认的方式去对待。
一场立秋雨,让大豆的身子如足月的孕妇,膨胀得呼之欲出。此时,母亲总会摘一篮豆荚回来,用盐水一煮。不一会儿,一盘清香扑鼻的毛豆便会端上来,随手拿起一个,用嘴一抿,一股时蔬的鲜嫩便破豆而出,浸润了五脏六腑。
当然,更多的大豆依旧站在田野里,守望着秋的到来。一场秋风,给大地换上了金装。随着季节的走深,砍倒玉米的田地里已经变的异常疏落,所有的秘密都暴露无遗。豆叶已经脱落殆尽,豆荚如一位久经风雨的老人,显得更加矍铄。一阵风来,便弹奏起欢快的曲子,热闹了农人倾听的耳朵。走近豆田,就会听到豆荚爆裂的“哔啵”声响。不敢懈怠的农人抓紧时间,赶紧收割。很快,场院里就溢满了大豆的清香。在日光的发酵下,这味道变得更浓。随着噼里啪啦的连枷声,早已等不急的豆子应声而出,滚得满地金黄。扬场、筛簸、晾晒之后,一颗颗滚圆的豆子就完成了从田野到乡村的旅途。
俗话说,能舍芝麻不舍豆。对于田地里偶尔遗落的豆角和炸裂的豆子,勤劳的农人都要抽空一颗颗地捡回。而一场雨后,场院里撒落的黄豆,被雨水浸泡得耀眼夺目。捡回去,无论是煮粥,还是炒菜,都是美味佳肴。
素有“田中之肉”美誉的大豆,有增强机体免疫、防止血管硬化、促进骨骼发育和延续衰老等作用,颇受人们喜爱。很多年前,大豆是乡村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煮熟的金黄豆子,配着红萝卜丁、芹菜粒调拌好,美其名曰五香豆。红、黄、绿,色泽丰富,是农人最好的下酒菜。虽然现在人们已不再吃这道菜了,但无论是收秋时,还是年末吃“五豆”和开春的“二月二”时,大豆都是村人必不可少的过节必备物。特别是金灿灿的“如意菜”——黄豆芽,让人百吃不厌。而做豆豉、打豆浆,更是让大豆的香在人们的舌尖上尽情演绎。更多的人会吃豆腐。凝聚了泥土精气的大豆,不管是卤水点,还是小葱拌,一清二白,弥久芬芳。
一粒大豆,从落入泥土到秋天收割,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行走;一段人生,从播种耕耘到收获硕果,结束了一次劳动的旅程。大豆因为行走,而繁衍不断;人生因为劳动,充实而饱满。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祁念曾 :
1963年至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1969年至1980年陕西省宝鸡铲车厂新闻干事,1981年至1991年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1992年至1993年广东惠州晚报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深圳市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深圳市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教授。 姓 名: 祁念曾
笔 名: 祁星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46/12
民 族: 汉族
诗集《火红的战旗》(197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诗集《春天的歌》(1982年秦岭诗丛)。诗集《人生之恋》(1991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散文集《红烛之歌》(198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高等写作教程》(198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宝鸡漫游》(1988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千秋业》(报告文学集)(199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新时期文学》(评论集)(1992年河北大学出版社),《苏轼凤翔诗文赏析》(199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艺术家的脚步》(1997年京华出版社),《三秦儿女在深圳》(报告文学集,1998年三秦出版社)。
延安相关资料: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山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全诗共六节。第一、二节写追求延安精神的急切心理;第三、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节写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重大意义。
延安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写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三、教学建议
1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延安精神呢可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为了使讨论更有针对性,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再围绕重点、难点归纳出几个问题,如,作者到底追寻延安的什么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象征着什么“永远告别”与“却忘不了”、“丢掉了”与“却不能丢”是否矛盾?通过讨论,应使学生领悟以下几点。
(1)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意思是继承、发扬中国***和中国人民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可结合《为人民服务》中所讲的内容去领会这种精神的内涵。也可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收集的资料,具体讲讲什么是延安精神。
(2)全诗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颂表现出来的。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具体事物所包含的意义。延河水,实际上讲的是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枣园曾是党中央所在地,实际上讲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实际上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会场,那里曾召开过多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会议,实际上讲当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温热的土炕,实际上是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顶天立地的脊梁,指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3)第三、第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中的“永远告别”与“忘不了”、“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照。意在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革命精神要发扬。
2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首诗感情饱满,词句工整,节奏鲜明,适于诵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把韵脚“ɑ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3有条件的地方可指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增加学生对延安的感性认识。
四、参考资料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延河南岸。1937年到1947年,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所在地。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等不少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当年这里大生产运动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三公里。有中央大礼堂和中央办公楼,中国***的许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1945年4月,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了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一踏入这片黄土高原,我就被许多沟壑围住,以至于两眼迷乱,弄不清究竟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
不止一次,向地叩问。心门已叩痛,答案并没有出现,展现在我面前的,仍是陕北那生命挣扎与痛苦的迷幻世界。土地是黄褐色的,物象呆滞而凝固,行走已是一种生命的奢华。拥有的美好总怕失去,何况养育我的那方水土。我有一种隐隐的担忧。已是暮春,沟壑苍老,残涧干枯,不甘死去的是路边的树和草,生命的搏动,借助一个姗姗来迟的季节,挣脱了尘封的厚土,冒出了点点脆弱的新绿。一切都不堪忍睹。我甚至怀疑,是自己的观照习惯出了问题。是不是生长于天府之国,山青水秀,四季如春,连绵不尽的春,掩盖了太多的伤痛?而眼前所见,才是生命的真实。就像尼采说的那样,生命的本质是痛苦。是的,我此刻感受到的是痛苦,自然的痛苦,大地的痛苦,陕北的痛苦。这种痛苦,通过沟壑呈现出来,刀刻斧劈般深刻,凝重,残酷,不容怀疑。除了沟壑,还是沟壑,似伤口,很深。有的已经结疤,有的还在愈合,有的则刚刚生成。不需要在百度中去寻找,就在此刻,在我们的车窗之外,新沟旧壑,交织在一起,一条连着一条,一片连着一片,重重叠叠,没有尽头,互相纠缠,难解难分,覆盖了整个陕北。它们以一种伤痕的姿势,依附于黄土,呈现于高原,主宰着高原的一切;它们没有因春天的到来而消失,不知是不是要让我们敬畏与警醒。关于生命,我们有太多的忽略,太多的误解,太多的肤浅与粉饰。
记得,还在飞机上,我就发现了这些沟壑。
带着成都平原的气息,梦是绿的,没有面朝大海,仍然春暖花开。飘浮于万米高空,竞忘了身在陕北高原。透过舷窗,还有脚下稀疏的云,不再是绿野万顷,而是连绵不断的沟壑,替换了大地的页面。伤痕累累,令人震撼的伤痕累累。曾有瞬间的怀疑,怀疑这大地是否像我的电脑,也遭受了xx攻击,感染了病毒。空中**温柔而细软的介绍,没有让我的绿梦延续,却把我唤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哦,我们正置身于陕北高原,天没有变,地却变了。仓促走进记忆的仓库,搜索那并不多的存储。可翻箱倒柜,我还是难以找到与现实中的对应,分不清脚下的土地,究竟是延安、洛川、长武,还是横山、神木,是黄土还是大漠,更分不清一连串属于陕北的词,比如散文家史小溪笔下的塬、沟、涧、湾、台、渠、梁、峁。便请教同行的小刘。小刘是陕北人,从小生在黄土地,长在窑洞里,与这些词相处了二十多年。小刘的解释条理很清,也很学理化,却仍没有破解我心中的迷惑。理论是灰色的,概念与现实,竞相差那么远。小刘说,虽然都是高原,都是黄土,都是沟壑,但它们的特征是有区别的。就像同一语系,有不同方言;同样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从地域地貌特征看,延安以北地面,因风雨切割严重,破碎了连绵的梁,形成以峁为主的沟壑丘陵区,绥德、米脂一带最为典型;延长、延川等地,则是以梁为主的沟壑山丘区;西部因有较大河流为分水岭,大起大伏,逶迤延绵,铸成了大面积的梁状丘陵;而延安以南,因以塬为主,构成了典型的塬梁沟壑区。还是不懂,关于峁,关于梁,关于塬。不因师道,高原的传说,并没因我的到来而解惑。
好在,此刻正行进在陕北。高远澄明的天空,连绵不绝的沟壑,还有巍然屹立的峁、梁、塬,夹杂交错于天地间,都是眼前的景象。解读很方便,可以说稍一走近,就可触摸到它们的气息。于是,请师傅停车,在一个高高的峁上。说是峁,也只是我的揣测。是一堆硕大的黄土,不是刻意的堆砌,应与分割与乱剁有关,沟壑对山梁的分割乱剁。东一刀,西一刀,南一刀,北一刀,再一些乱七八糟的刀法,就剁成了这个样子。很容易令人想起大厨制作泡粑,切来剁去,就只剩下一块厚重而丑陋的堆块。眼前的峁,突兀于天地间;一堆黄土一块高坡,铸成坚守的象征。如果有一眼窑洞,蛰伏于峁之下,那就是三生有幸了,可免却多少被风吹走,被刀切走,被水卷走的命运。
当然,此刻我的停留,并不是要追忆似水年华,不是要分辨是风的威力大,还是水的搬运切割更残酷。我是要寻找一种血脉的关联,关于生命,关于历史和现实,黄土高原的那么多概念,究竟谁是大地的主宰,谁在创造着奇迹。土地是干枯的,一些尘土,不时被来往的汽车卷起,又被风吹散,飘落于异地。有两棵树,伫立于峁之巅。枝头无叶,却有团团簇簇的花,洁白、细碎而紧密,缀满枝头,要不是几只蜂蝶,令人真要怀疑它的真实。不知其名,只有一种由衷的敬意,从内心升起,为这峁上绽开的小花。我对黄土高原的解读,就站在峁之巅,树之间,花之下。排除杂念,只让灵魂呼吸。不需要翻阅词典,也不需要小刘式的生活经验,我要用我的方式理解高原。我终于发现,黄土是高原的肌肤,塬是高原的祖籍,梁是高原的筋骨,峁与台是高原的旅途,河与涧是高原的血脉,而沟壑,则是高原的皱纹。更为重要的是,峁与塬与台,是孤立的,梁与湾是杂乱的,河与涧是稀缺的,天与云是遥远的,树与花是短暂的,唯有沟壑之于高原,才从未曾缺席。我不得不说,沟壑才是高原真正的灵魂。
就这样,一个信念在我的内心生成:从沟壑出发。我相信,每一条沟壑,都可通向高原的生命世界。
到达延安已是下午四点,顾不上休息,大家就急着要去宝塔山。入住的圣通大酒店,就在宝塔山对面,没几分钟,汽车就径直把我们送到了山顶。宝塔山之名,闻名的名,不在山,而在宝塔。这是一尊典型的唐代建筑,与普通的唐塔并没有多大区别,区别仅在它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富有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与塔崖范仲淹的“胸中自有数万甲兵”题刻相互映照,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但此刻真正吸引我的,还不是塔,而是延河。延河就在宝塔山下,自北向东,流淌不息。我以俯视的角度看去,它平缓安静,绕塔而行,富有美丽的抒情诗意。可是此刻,我却无法抒情,无法风花雪月,小桥流水。黑格尔说过,生命与水流同源。河流几乎哺育了全人类全部的文明,何况延河。面对饱经沧桑,负有太多承载的延河,我内心充满了凝重与敬畏。
当然,我注目延河。并不是因为它的壮阔。要讲壮阔,它远比不上我们四川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不是因为信天游和剪纸,一方一俗,那些陕北的乡俗文化,不一定适宜于我。我也不是冲着贺敬之的《回延安》来到的,“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已属于过去。我们的使命是创造未来。
注目延河,我是冲着沟壑而来的,陕北之魂的沟壑。
是的,我是以沟壑的眼光,看待延河,审视延河的。不,我坚信,延河原本就是一条沟壑,硕大的沟壑,横卧于陕北大地。而且,它当是陕北的沟壑之母,有了它的包容、吸纳与呵护,陕北高原那些众多的沟壑,才得以延续。我还相信,沿着那静静流淌的延河,往深处追溯,用不着多么费心,就可追溯到它的源头。不是自然的,而是精神的。自然的源头用不着追溯。延河全长不过300公里左右,还有更长的无定河、洛河排在前面,无定河的身旁还有黄河。就从脚下的延安出发,向北而进,经安塞镰刀湾乡,进入榆林市靖边县,就到了延河出生的地方。看见的并不是奇迹,仍是陕北平常的黄土、窑洞、沟壑,还有梁、塬、峁等等。向下更短,经过延长县,在南河沟乡的凉水庵附近,它就注入了黄河。即便在不远的黄河,在那一种声势浩大,蔚为大观的奔流中,你也分不清哪一滴水珠,属于延河。
延河精神的源头,要追溯就难了。
毫无疑义,有水才有河,或者说,河是水的杰作,水是河的血液。这就注定,延河是一条向死而生的河,从一出生开始,就与死亡为伴。这不是故弄玄虚式的危言耸听,也不是环保主义者的警示,而是由长期生长的母体决定的命运:延河流域年均495 - 6mm的降水量,9℃的气温;90%的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还有火焰山河谷;河床最窄处不足10米,最宽处不过百十米;频仍不断的旱灾、霜冻、冰雹、暴雨。对于一条短促而弱小的河,能生存下来,不能不说就是个奇迹。我想,这除了延河本身的执著坚韧,也许还要得力于那些密集的支流,得力于杏子河、平桥川、西川河、南川河、蟠龙川等。这些被叫作河或川的东西,实际上也是沟壑,它们是比延河更小,比许多短促的沟壑更大的沟壑。是它们在源源不断地为延河输送着血液,才让在这片枯竭苍凉的黄土上行走了千万年的河流,没有消失于岁月的尘烟里。
我们的行走显然要快捷得多,平坦得多,舒适得多。没有坎坷和险恶。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高速公路更是穿山跨壑,为我们营造了一往坦途。可是,这并没有消解我走近沟壑的渴念。时间不断流逝,车却可以停留。我曾走近杏子河边,在它与那些更小沟壑的交接处,发现了一户人家。司机随即更正道,不是一户,而是一个村庄。附近有二三十户人家,有窑洞,也有房屋,陕北的村庄,就是这个样子。哦,好,好,这正是我想要寻访的陕北。我窃喜。窑洞坐落在塬一侧,洞口与杏子河相对;山塬的四周,都是沟壑,大似天槽,小如斧痕。大大小小的沟壑,几乎都是上窄下宽,上对天,下对地,在地一端,以开阔流畅之势,与杏子河对接。按照简单的地理知识,我知道这些沟壑,实际上是暴雨切割而成的。要么干旱连绵,黄土龟裂;要么暴雨成灾,搬沙推土。因而,这些脆弱的沟壑,不是没有水,它们是雨的最早接迎使者;而且它们把生命的希望,把自己守望了一年的所获,都奉献给了河。从小涧到小河,再到延河,黄河。不断的沟壑接力,生命才没有走失。
走进一户人家。说是人家,其实也就一位孤老男人,守于一眼简陋的窑洞。老人黝黑清瘦的脸庞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皱纹,看上去酷似沟壑。我相信,这是一个浓缩了的陕北高原。窑洞内幽暗清凉,洞壁上赔着一幅陈旧缺角的剪纸,从构图看,似乎是一个福娃。炕头有一盏煤油灯,灶头是土垒的,锅里碗里有一些剩饭剩菜。老人的老伴死了,死于泥石流。暴雨后,一场突发的泥石流,顺沟壑倾泻而来,几乎卷走了沟壑下的一切。沟壑给老人留下了永久的痛,却没有动摇他对这里的依恋和坚守。窑洞是后来修的。子女读书的读书,打工的打工,也都走了,离开了沟壑,离开了杏子河,离开了窑洞。只有老人一人,仍顽固地坚守在这里,憨憨地,呆呆地。这些是老人告诉我们的。其实,老人很木讷,并不健谈,几乎是我们问一句,他答一句,或问几句答一句。我问老人,为什么不随子女进城。他回答,习惯了,还是这里好。其实,老人更深的隐秘,还在沟壑。他怕一走,沟壑的水就乱流,杏子河的水就干了。这是我从老人的眼神中捕捉到的信息。对话中,老人特别强调,他父亲和父亲的父亲,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是这样叮嘱他的。我曾说过,家是“放”心的地方,因此我想,老人的坚守是有道理的。
我终于理解了沟壑,明白了延河。一条几经易名的河流,为什么最终要以延河命名。都是与水有关,无论战国时的“区水”,还是南北朝以后的“清水河”。据说,那时的河,两岸茂林蔽日,修竹护道,河水宽阔,清澈见底。后来战火不断,加上滥砍滥伐,导致生态失衡,清澈的河水日见浑浊干涸。人们怕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走失,才以延河之名,祈求它永续绵延。
还是因水,生命之水,我们选择了舍近求远。
延安至黄河壶口,南泥湾是必经之路。起先并不知道,当司机不经意地随口而出告诉这个消息时,我真有点喜出望外。一直是很想去南泥湾的,不需要理由,那些儿时的红歌,在灵魂里烙下了太多的仰望与神秘。可是,此行的原有计划,并没有这里,只有宝塔山、杨家岭、枣园,延河也是顺带见到的。黄河壶口在另一个方向,并不顺道。不好明说,线路是领导安排的。本想就这样,把遗憾埋在心里,留待以后去解。没想到,改变竟在偶然间。车已经启动,热情的司机说,其实,返回西安的线路有两条,一条经甘泉、黄陵直达,一条经壶口,汇合点都在黄陵,绕道也不多。说罢,又补充道,如果大家没去过壶口,可顺便去看看,挺壮观的,还可经过南泥湾。哦,既然如此,经常跑的师傅都没嫌麻烦,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对南泥湾,我是怀着朝圣之心的。到了才发现,其实所谓南泥湾,也就是一道普通的湾,陕北随处可见。并不只是陕北,也许只要有山丘的地方,就有湾。我家乡的川西,就有许多湾,比如李家湾、鱼儿湾、沙湾。儿时经常喊它们的名字,作文时也没少写这样的文字:过了一道湾又是一道湾,可是,对湾的来历、含义、历史,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思考过,没有真正清晰的理解。到了南泥湾,面对一种神圣,才感到一种缺失,令人震惊的缺失。我首先把湾与沟壑联系在了一起。对,沟壑,陕北无处不在的沟壑。甚至武断地在心里下了结论,认定湾就是一种沟壑,比那些塬旁梁畔的沟壑更宽更长的沟壑。当然是以南泥湾为例,从一种神圣走向一种平凡。通常的概念,是指一个地区。资料显示,南泥湾地区为丘陵沟壑区,土壤为黄绵土,汾川河起源于此,流域达365平方公里。这正好与一年的天数相等,不知是巧合,还是本身就包含了某种天意的隐喻。当然也有区别,那就是这里的土地,由于经年的开垦与耕作,已不再是**,而是黄褐色;湾底的沟壑,已不再是自然零乱,布满暴雨洪流冲刷后的伤痕。不,准确地说,是伤痕已经缝合,被那一段难忘的大生产运动营造的平整缝合,满湾的江南诗意。
自然又想到创口与伤痕,关于沟壑与缝合。倒流的时光并不遥远
选自《新叶》(双月)2011年5期
原刊责编邓海燕
一是在参观学习中体会延安精神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一)延安精神就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这几处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都是我党我军的最高***,住的却是普通的窑洞。他们住过的窑洞,映入眼帘的是他们曾经用过的木椅、木床,非常的简陋。而窑洞附近一般设有防空洞,工作的同时他们还要时刻提防敌人的轰炸。而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有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诞生了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二)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门口赫然立着毛主席题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纪念碑;我们看到了正茁壮成长着的水稻,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这正是陕北的小江南的真实写照。踏上这片土地,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自然空气,不禁看到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在这里屯垦的画面,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这是一个多么悲壮、浪漫而又振奋人心的故事啊。这个故事源于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源于国民党要“困死、饿死八路军”的边区封锁,于是毛主席号召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盼望着,盼望着,九月十五日终于盈盈地向我们走来。二〇一八年九月十五日是我的母校延安中学八十岁寿辰。多少延中学子怀着激动的心情,急切地期盼着为母校庆贺八十华诞啊!
十四日晚,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雨来。秋雨潇潇洒洒地下了整整一夜,大家都担心着十五日的庆典会不会被这秋雨搅了局。然而,这老天爷似乎还算有点怜悯之心,它好像明白学子们的拳拳之心,它似乎理解那些年逾花甲、两鬓斑白、拄着拐杖、坐着轮椅的老校友们牵挂母校的心情;它好像还有点体恤之情,体恤那些孩子们为了母校八十寿辰,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地准备节目的艰辛。天亮时,雨停了,人们揪着的心放松了。早饭后,原先厚厚的翻滚着的乌云渐渐地散开,人们的心情也随着乌云的散开而渐渐地亮堂起来。
六点四十,在职的教职工来了,在校的学生也来了,学校领导也来了。他们按照安排到各工作点守候着,准备迎接退休教职工、由四面八方而来的历届校友和各级领导、嘉宾。
七点钟,退休教职工们来了。他们当中有满头白发者、有头发花白者,还有刚刚加入退休行列者。他们有坐着子女推着的轮椅来的,有住着拐杖来的,有相互搀扶结伴而来的,也有独自而来的。不论他们是怎样来的,他们都怀着同样激动的心情,心潮澎湃地来参加自己为之工作、付出一生的母校的寿辰。往日难得一聚的老同事、老战友们聚集在校门内广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又是合影留念,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你看那87岁的王生文老师,虽然白发多,黑发少,但他依然精神抖擞;你再看看原副校长郑建华,虽然满头白发,但他依然身体健康、性格沉稳;你再看那刘毓芗老师,虽然满头银丝,但依然笑声朗朗,精神绝佳;你再看正在大家共叙离别之情、思念之意的时候,突然人群像潮水一般向一位老者涌去,原来是老校长高世好来了。白发老者们纷纷伸手与高校长握手、问好。正在此时,又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者,他便是原校长董延生。董校长上前与高世好校长握手、问好,之后与大家一一握手。随后,原校长李思温也来了。三任原校长同时现身退休教职工群体当中,令大伙好不激动、好不开心!在职的部分中老年教职工也凑过来与他们熟悉的老同志打招呼、共叙友情。有些老校友专门来到退休教职工阵营,寻找他们的老师,共叙师生之情。你看王生文老师,与他的老学生林爱民在一起,笑得的多么开心。这笑容,这开心的模样告诉我们什么是师生情,什么是老师的幸福!
七点半左右,历届校友代表来了。他们当中有年逾九旬的老校友、原延安地区副专员徐金山,有校友、国务院参赞、中国作协副主席忽培元,有校友、原市委副书记、市关工委主任刘兆年,有校友、原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妇联等单位领导郝宇、冯毅、张勋仓,石俊贤等,有校友、现任市政协副主席申延生、有中科院无人机研究所所长马晓平,有校友赵彦辰、曹立、张燕、宋彩玲、李琳等校友,还有2014年高考全省文科状元苏悦。他们都是国家各行各业的栋梁,也是母校的光荣与骄傲。老中青三代校友齐聚母校,为母校恭贺八十寿辰。
还有一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毕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校友,他们和那些驰名校友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也是母校的光荣。
能亲临庆典现场的历届校友屈指可数,他们只是众多校友的代表。因各种原因未能亲临现场的历届校友为表达他们对母校的祝福,纷纷发来贺信、贺电。建国前的校友谢子长之子、原国家科委副主任谢绍明、原国家建设部部长林汉雄等四位部委级校友代表建国前的全体校友为母校八十华诞发来贺信,表达了他们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和深深祝福;建国后的驰名校友、长征五号大推力火箭总设计师李东等也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恭祝母校八十华诞。
正当庆祝大会就要开始的时候,体育馆南看台上就坐的63届校友群突然轰动起来了,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原来从下面过道上进来一位头戴鸭舌帽的白发老人。老人边缓慢行走,边向看台上的校友们挥手致意。原来白发老人是63届X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李正祖。学生们见到久别的老师,激动不已,宛如自己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狂热地喊着“李老师!李老师!!”看台上面的有些学生兴奋地站起来,弯着腰,把手伸下去抢着跟李老师握手。李老师看到学生们如此热情,激动的泪水难以控制,默默地从两颊流了下来。见此情景,李老师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顾频频地向同学们挥手。这种兴奋、喧闹的场面一直持续到主席台上宣布大会开始时,才静了下来。这时,坐在看台第一排的两名老校友硬把老师拉着坐在他们中间。坐下后,李老师还不时地用手擦着脸颊上的泪水。有些在职青年教师看到这一幕,才慢慢地感悟到做老师的幸福。老师的幸福是什么?老师的幸福就是满园桃李,老师的幸福就是学生的成就,老师的幸福就是几十年不断的师生真情!
庆祝大会的主席台上,坐了两排领导、嘉宾和历届著名老校友。除了个别省、市领导和嘉宾外,清一色的都是学校现任领导、延中曾经的老领导和延中的老校友。令人惊喜的是从1983年以来,延中的6任校长,就有5位校长同台出席学校80周年的庆典。现任市教育局和学校领导都将前排位置让给了历届老校友、上级领导和嘉宾就坐。八点十分,校党委书记姜晓丽宣布大会开始,校长王文涛代表学校致辞,并向各级领导、嘉宾和校友汇报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省教育厅马副厅长带来了省教育厅对学校的热烈、诚挚的祝贺、殷切的希望;市长薛占海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学校的历史,肯定了学校的辉煌业绩,并希望延安中学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再创新的辉煌;校友马晓平、赵康太代表建国后的校友们发言,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表达了他们对母校的崇敬之情、感恩之心。
未能出席庆典的校友、著名作家刘成章发表文章《青青延中草青青》,回忆了他在延中上学的岁月,表达他对母校的培育的感激之情。他把自己比作“小马驹”,说是“青青延中草”喂养了他这匹“小马驹”。昔日的“小马驹”依然眷恋着“延中草青青”的校园。
庆典大会结束,各位领导、校友、家长都移步“延安精神”广场和操场,兴致勃勃地去观看学生综合素质展演。在“延安精神”广场,学生的红歌合唱和小品节目表演正在有序正进行。从体育馆出来的领导、校友、家长都围拢过来,把演出台围得水泄不通。你看那合唱队的指挥,身材亭亭玉立,指挥节奏明快,节拍有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她是用心在指挥合唱,通过指挥来表达她对学校的盈盈之情,她要用指挥给学校长脸;合唱队员们随着指挥的节拍,歌声嘹亮,节奏整齐有力,歌声或如潺潺流水,或如万马奔腾,赢得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充分展示了延中学子的艺术素养和表演水平,为学校增光添彩,充分显示了他们对学校的无限热爱。
再看那大操场上,千人合唱队已经准备就绪,随着主持人话音的落下,合唱队指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走向指挥台。随着指挥的双手挥舞起来,乐声响起,领唱声随着乐队的伴奏声而起。《延安颂》的歌声顿时响遍操场,响彻云霄,其节奏整齐,宛若一人歌唱,旁无杂音。这歌声如滔滔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激情荡漾,满怀深情。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同学们用心、用情唱出自己的心声,唱出了他们对母校的浓浓情义。
合唱队刚刚退场,随着一声雄壮有力,如牛长啸的陕北长号响起,十几面大鼓大钵响起了“咚咚”、“哐哐”的声音。这鼓钵之声震天动地,惊天地,泣鬼神,回荡在山谷里,响彻在天地间。秧歌队在锣鼓声中闪亮登场。看,那身着鲜红秧歌服的女孩子们,身段优美,婀娜多姿,衣袂飘飘,舞姿妙曼,眉目传神,韵味十足。她们手里握着的一对对彩扇在空中灵巧地翻舞着,如彩蝶轻舞,似孔雀开屏。扇子队的同学们满怀激情,心怀挚诚,用心扭着,用心舞着,心中唯有一念,就是要把她们的热情和真诚献给各位来宾和各位校友,献给我们的母校八十华诞!
再看,那身着洁白秧歌服的男孩子们,面带微笑,眉目传神,身姿矫健,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右手高擎花伞,手舞足蹈地扭动着,表达了延中人的自信;花伞在他们手中一会儿旋转,一会儿上下跳跃,一会儿迎风行进,展示了延中人风雨无阻,锐不可当,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整个表演过程,体现了表演者们对来宾的敬意之情和对学校的深情与钟爱。
当秧歌队扭得正欢的时候,六名壮实的陕北汉子吹响了唢呐。他们头戴白羊肚子头巾,面部焦红,两腮一鼓一鼓的,双手掌控着唢呐,唢呐头斜倾上扬,吹出了欢快的曲子。在这悦耳的唢呐声中,腰鼓队在一片喊叫声之中加入到秧歌队当中。顿时,操场上传来“喯、喯、喯”的腰鼓声。这声音正如白居易在《琵笆行》中所描述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随着腰鼓声声,腰鼓手们发出了“嗨嗨嗨”的吼声。腰鼓队中有女孩子,也有男孩子。男女同拢白羊肚子头巾,共着白色衣裤,金**白羊毛边马褂。在锣鼓声的伴奏下,女鼓手们打鼓的动作轻盈柔和,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有秧歌之风;而男鼓手们一会儿踢打,一会儿跳跃,一会儿旋转,一会儿腾空飞跃。整套表演粗犷豪放,剽悍威武,浑厚雄壮,流畅飘逸,有张有弛,变化多端,群而不乱,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你看那面从后场缓缓前移的巨鼓上面,一个男子正在鼓面上蹦跳、旋转,奋力击鼓,忽而双腿腾空,忽而单腿踢空,舞姿优美,潇洒大方,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腰鼓队、秧歌队,一会儿相互融合,一会儿彼此分离,各自为阵,独立表演,配合得自然流畅,协调一致,天衣无缝。最后在一阵急促、热烈的锣鼓声中,表演达到高潮,然后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腰鼓队的孩子们以激情无限的腰鼓表演表达了他们对各位来宾的深情、敬意和对学校的绵绵情意。
庆典活动结束,人们都还舍不得离开。历届校友都围拢在自己的老师身边与昔日的老师们合影留念。你看他们笑得多么灿烂,笑的多么开心,仿佛他们又回到了过去的学生时代。 你再看那些老师们,看到他们原来教过的那些淘气的孩子们,如今也都华发满头,岁月的痕迹刻在了脸上,还能对老师如此敬重,老师们乐在心里,写在脸上。在校的一些老师们围着历届老领导们,与他们话短拉长,嘘寒问暖,共忆往事,并争着与他们合影留念。老领导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幸福与快乐!
校友是母校靓丽的名片,母校是校友们永恒的温馨家园。每位校友充满对母校的敬重,充满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充满了对母校的殷殷之意,来恭贺母校八十华诞,使母校倍感自豪和骄傲。昔日学子以校为荣,今日母校以学子倍感自豪!拳拳学子心,殷殷延中情。这种情恰如延河之水,源远流长,正如宝塔,永立心头!让我们共同祝愿:母校延中,光明在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