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文教学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文教学教案,第1张

篇一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文教学教案

 《地图的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篇二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文教学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活动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P11图114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中国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分别是: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昼夜更替3、时间的差异。

篇三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文教学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一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 种植 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_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 方法 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二

 《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德育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新课教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三圈环流(板书)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

 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

 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1)低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

 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_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

 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

 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

 在河里或海、湖里 游泳 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

 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三、季风环流(板书)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季风

 1季风的概念(板书)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图220“亚洲季风”,看看季风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风向怎样变化

 2季风分布及其风向(板书)

 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正如歌曲“黄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实际上指的就是东亚季风。

 问: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如何形成的

 3季风形成原因(板书)

 亚欧大陆是世界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见图220),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读图220,同学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怎样

 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问: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我国气候深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季风也给我国带来一些好处,请同学们看“活动”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举例如下:

 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亚、北非。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所以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主要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课堂练习:

 住在海滨或去过海滨旅游的同学,都会有这种体会:盛夏白天,站在海边,只觉海风习习,暑热尽消。为什么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解析:如图所示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如左上图),陆地增温快,在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海洋增温慢,相对形成近地面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由于近地面是由海洋高压指向陆地低区,所以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这就好比东亚夏季风的形成。

 夜晚(如右上图),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在近地面形成冷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海洋则正好相反,在低空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因此,在低空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所以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这种形成过程好像似东亚的冬季风的形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中典型意义的是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首先,要求同学们明确三圈环流的形成同样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结果。

 其次,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

 再次,掌握季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变化情况,以及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三

 三个经济地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 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图110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 高中必修三地理第五章特色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

★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大全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第一节 日本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课件日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旅游胜地

 [读图75-77分析完成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

 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

 国家 人口数(亿)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 13 960万

 日本 127 377万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平 (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填海造陆”、有关大阪的鸟瞰。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

 1出示国旗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

 经济概况部分:

 农业大国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工业大国部分:

 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近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人口部分:

 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图8-48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导游。

  课后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

 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8-5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的平原。

 读8-5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的热带雨林。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教师在教学可以运用展示学生熟悉的地理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一

地理是初一学生刚接触的新学科,在教学中是通过大量的幻灯,从学生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入手,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地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亲近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初步知道学习的方法,就是我这节课的主要目的。

本节课分三大模块来进行:

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我国东汉王允对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记述”。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我们居住的地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对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的科学。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质、天文、水文、气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种、宗教、城市、经济等合作探究:谈谈我们身边的地理

二、“为什么要学地理”

(一)解开地理之“谜”

运用展示学生熟悉的地理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教学中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我国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为什么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主要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入手,重点列举了欧洲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风车”,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荷兰农牧业的影响。

想一想:建设服装厂、乳品加工厂该如何选址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从服饰、体育活动等入手观看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在授课时,我以“阿拉伯服饰”为重点,分析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对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乡随俗”。

三、“怎样学习地理”

地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提出必要的学习要求:

1、课前:准备好《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

2、课堂上:

(1)会听,根据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听讲,听重点、难点。

(2)会看,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途径,养成“一手书一手图”的习惯

(3)会记:对重点知识做好标记,同时也要做好笔记。

3、课下: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认真完成作业。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二

对于刚刚从小学走上初中的学生来讲,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课对学生的来讲就更为重要。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以疑激趣

教学片段一:(同步展示)——

教师问: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人们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大家说为什么呀

学生1:他们那地方很穷,修不起房子。

学生2:不对,沙特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穷。

学生3;老师,是不是因为那地方环境优美,住在屋顶可以尽情地欣赏周围的风光,站的高,看的远。

学生4:不对,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老师:同学们,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学习地理,学好了你的知识自然就丰富起来了,你就能解释了这些奇怪的现象。

学生们:老师,我们现在就很想知道沙特阿拉伯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

老师:好吧,请同学们看地图,沙特阿拉伯位于热带、__带地区,终年气温很高;气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学生们:啊原来如此呀!

教学片段二:——

老师问:来自非洲东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经常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他们没有鞋子穿,已经练出了赤脚走路,所以跑起来快。

学生2:不对,没有鞋子穿与跑的快没有关系。

学生3: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常追赶野兽练出来的。

学生4:是不是因为他们经常没有水喝,锻炼出了忍饥挨饿的本领,在跑步中不觉得渴、饿。

老师:大家思维很活跃,老师感到很是欣慰,不过,你们说的还是没有科学的依据,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学好地理。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为什么。请看图,非洲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含氧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这也是来自东非高原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通过探究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学习地理这门课好不好呀有趣没趣呀

学生:好,很有趣。

评析:

教师提出了一些的问题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疑激趣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老师让学生先七嘴八舌地发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谈话、聊天的形式来和学生对话,体现了师生关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方法

教学片段:

教师问:同学们,既然地理课能让我们内知道很多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地理课呢

学生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2:及时做作业和复习

学生3:上课认真听讲,不说小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学生4: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日晒网。

教师;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现象,你还的必须首先知道它们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去分析产生一些现象的原因,对不对呀

学生们:对

学生5:老师,像我国南方为什么就热,北方为什么就冷,这要看地图才能分析出来。

学生6:为什么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人烟稀少,这也的看地图就能分析出来。

学生7:如果不看地图,我们就不知道西藏在什么地方,美国在什么地方。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学习地理离开了地图,就等与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想学好地理的确需要大家做好课前语系、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你们说的这些道理是学习每一门课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学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得重视学会读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评析:

长期以来,所有的课程的学习都好似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一言堂,根本没有学生发言的权利,以上对话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课堂充满了民主的气氛,从对话中也能感到学生的认识问题的能力还是很强的,那种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知道的陈旧的观念在这里荡然无存。

案例反思:

本课以“聊天”、“谈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尽量利用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维、积极发言,学习有兴趣。坚持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的思维在前马脚市的点拨在、评价在后”的原则,使学生树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三

一、分析本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位置

本节课放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的第一节,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二、分析教学对象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化,往往给心理上造成了不适应。为了扭转这种情况,除社会、家庭、学校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外,作为地理教师也应从心理学、教育学、地理教学法上入手,从这节课开始就使学生认识地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教育他们认识地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三、分析教材内容

1教学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强烈__和兴趣。②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地理课的方法,为学生学好地理课指出正确的途径。

2知识结构(如下表)

3教学重点介绍学习地理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4教学难点教师要用“磁性效应”强烈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5教学思路①采用提问、讲解、读课文等综合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告诉学生,学习地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②通过“想一想”,利用彩__片、地图册、电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演示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初步掌握从5个方面思考的学习地理方法。③课后组织课外地理兴趣小组。从课外阅读、看电视、看**、听广播中增加地理知识的学习。办地理小专刊、黑板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地理课外兴趣小组。

6课程类型阅读欣赏课。

7课时安排1课时

8教具准备①自制本课知识结构图。②自制学习地理五步法图表(贴在教室)。③收集有趣的地理知识2~3张。

9学具准备课本、地图册、填充图、红蓝铅笔。

10组织教学(3分钟)

四、教学过程

教师用信任的目光,将学生看一遍,然后充满__地向学生讲道:“宁静的夜晚,我们看到天空密密麻麻的星星,它们每一个都像地球一样,甚至比地球大得多,满天的星星组成了庞大的银行系,银河系外面还有更大的河外星系。地球仅是银河系内的一个成员,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如果说,河外星系就像我们的学校,银河系就像我们的班级,太阳系则是班上一个小组,地球就是我自己”。我们今天就学习地理课第一节‘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①为什么要学习地理(13分钟)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的真正面目还认识不清楚。例如,我国“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测量出我国大陆每年向东偏南运动8毫米;科学家预言地球轨道正面临陨石进入的高峰期,美国科学家自1994年开始利用卫星控测陨石突破大气层后的轨迹;我们附近的小造纸厂给我们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这些问题都是地理课中要研究的问题。教科书中讲了7个地理学中学生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就可以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教师板书7个问题将在地理课本中的那些章节详细讲解:地球运动──气候──地形──地壳运动──资源的利用及工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环境保护等章节。

教师小结:地理课的内容远比这些问题广阔的多,中国的、外国的、本地的,同学们在初中、高中、大学的地理专业学习的内容都有很大差别,学习研究的目的都是了解认识人类之家,让人们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②看彩图,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地理知识(8分钟)

引导学生看彩图:火山喷发

东方明珠香港

初中地图册

让学生想一想: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旅行、书报、看电视、天气预报、筑路、治理环境等等”

③怎样学好地理(13分钟)教师将学好地理应思考的5个方面贴在黑板上引导讲解。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同人类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处理好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会阅读地图,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形成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引导组织地理课外活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办地理小专刊,收集地理自然景观等,以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兴趣。

④地理小游戏(3分钟)话说世界稀奇事。活动内容始终围绕地理题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课后小结(5分钟)

讲地理科学的发展前景。培养热爱“人类之家,建设人类之家──地球”的远大情怀。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5篇》,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2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3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大家看看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4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5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八年级下地理教案篇1

“日出之地”――亚细亚洲(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 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 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 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5、了解亚洲的人口与经济状况。

情感,态度目标

1、 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气候

一、亚洲气候类型:

1、分布最面积广泛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2、最典型的气候:季风性气候

3、主要的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一)特点:

1、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 季风气候显著

3、 陆性气候分布广

(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二、亚洲的人口与经济:

1、亚洲的分区: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六个分区。

2、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总人口数3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

3、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6个):中国、印度、孟加拉、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

4、亚洲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在多数国家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八年级下地理教案篇2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教学重点

1准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养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

教学手段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彩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讲授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承转到省级行政区的学习

板书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 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

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1)认形状:教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掌握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注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转入行政区简称的教学

板书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

讲授 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

展示投影 简称和全称连线。

学生练习。

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

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

(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八年级下地理教案篇3

教具:有关。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黄河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八年级下地理教案篇4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 河流和湖泊的概况

二、江南大河—珠江

三、京杭运河

教学设计 方案3

教学重点: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叫外流区、内流区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

2什么叫河流的水文特征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有哪些相同之处这些水文特征主要受什么影响

(导入)上节学习了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那么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

(提问)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哪个气候区那里的气候有何特点

(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学生对照图讨论。

(展示并总结)在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上画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并出示乌鲁木齐的气温降水图,得出结论: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非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少雨。

(提问)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内流河的河水主要来源于哪里(高山上冰雪融水。教师可补充:部分来自山地降水。)

(提问)根据内流河河水的来源,分析内流河的水量在一年中有什么变化(春季随气温逐渐增高,冰雪融化,河水增多;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水最丰富;秋季冰雪融水减少,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最少,甚至断流。

(讲述)正是由于内流河流经非季风区,这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所以内流河的流量小,水位变化大。而且河水被大量蒸发流量迅速减少。因此内流河的流程短,很多河流中途消失。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识认季节河的符号,并且在内流区中找出弱水和塔里木河两条季节河。

(学习我国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在内流区中找出我国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景观两幅。塔里木河位于我国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仅次于原苏联的伏尔加河(3530千米)、锡尔——纳伦河(2991千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乌拉尔河(2428千米),为世界第5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它的汛期短,在7~9月水量;10月以后水量大减;由于上游源于高大山地,干流沿山麓地带分布,下游多季节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的灌溉两幅。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各水文站不同年代径流量表格。从表格上我们看出了什么呢(径流量逐年减少)近年来,由于上中游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来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开荒,又大量的浪费了水资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胡杨树的两幅。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树被世居于此的维吾尔族人称为“英雄树”,有“长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烂一千年”的说法。而如今塔里木河流域几十万亩胡杨林枯萎死亡。除此之外,还有大面积的沼泽、芦苇和红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趋势逐年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危及下游5万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积由60年代的5万公顷,减缩到现在的14万公顷。由此可见,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学习南方大河——珠江)

(过渡)我们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我国大江大河的分布、分类及特征。在众多的大河中,长江、黄河跨地区范围广。我们将在以后两节中详细了解。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南方的大河珠江。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景观图。珠江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水系示意图。珠江水系由西江、东江、北江汇合而成。

(提问)珠江的位置有何特点结合地形、气候,想一想,珠江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因而雨季长,所以珠江的风期最长,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七倍。珠江流经地势二、三级阶梯,加之水量丰沛,因此水能丰富。)

(提问)目前建立了哪些水电站(答案略)

(提问)珠江不仅水能丰富,而且航运价值也很高,为什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回答很可能会多种多样,但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如南方水量丰沛,利于航运;经济发达,需求航运沟通海洋,海河联运,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地处对外的前沿等等都应该鼓励赞扬。)

(学习京杭运河)

(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的人工河流。其中有一条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人工河就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展示)京杭运河景观。从图中使学生了解运河河道的宽阔、航运的繁忙、沿岸经济的发达。

(展示)京杭运河图。边演示边讲解京杭运河的起始点、长度、流经的省市、沟通的水系等内容。

(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就在公元前485年起开凿邗沟,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奠定了大运河的初基。这段运河的开凿至今已经有2400多年历史了。到了隋朝,隋文帝建都长安(今西安),由于供给京师的粮食主要靠黄河运输,而黄河上又有三门峡阻隔,运粮十分不便,京师的粮食供应有很大的困难。一遇荒年,京师军民就没有饭吃。公元594年,由于连续几年的荒年,隋文帝不得不带领京师军民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当时已迁都洛阳,为了从外地调运粮食到京师,并到扬州看“琼花”,就征集几百万民工,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长安到扬州沿渠修筑御道、离宫。同时还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连接卫河,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达北京。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又拓宽浚深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直达余杭(今杭州),两岸宽达十余丈,能通“龙舟”。至此,南北大运河全部开凿完成,成为我国历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展示并讲解)展示京杭运河地图(多彩地图)。京杭运河历曾经是中国漕运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交通起过重要作用。但因流经地区地势高低悬殊,黄河泛滥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9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的运输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废弃。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运河南端还延长了7千米,使运河船只可以进入钱塘江。目前,运河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它的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学习内流湖和外流湖)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各类河流的特点,最后学习我国的湖泊。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内流湖,什么是外流湖。

(讲述)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等之称。湖泊也有内流湖区与外流湖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八年级下地理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有所了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有关世界“人”的特点,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

课标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感还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只是初步学会了看图的基本方法,还不太熟练,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学会;二、三章的学习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学习第四章时,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应比较熟练的掌握读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这一任务学生是可以比较轻松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八年级下地理教案篇6

第五节 寒潮 台风和水旱灾害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探究活动

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

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分组讨论三种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基本规律;接着三组再作为北京、广州及乌鲁木齐的政府部门,结合刚才总结的规律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案,最终以建议书的形式呈交给教师。

活动二

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习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095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