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盛唐气象,请结合盛唐诗歌作品进行阐述

如何理解盛唐气象,请结合盛唐诗歌作品进行阐述,第1张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1] 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2] ;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它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这种盛唐气象

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像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李白《古诗五十九》(其四十六)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二首》(其一)

唐开国至“安史之乱”前,国家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已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种空前盛世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优越感诗人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放声歌唱,赞美这个时代,并决心献身这个时代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在他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盛赞唐玄宗,将其与古代圣明君王尧舜相比,进而抒写自己的报国热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以洞庭湖为喻,表明他生当盛世,又逢明主,就必须有为于天下,而不能无所事事地“端居”“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在他的《塞下曲》)中歌颂边塞战争的胜利,表明他对国家民族满怀信心,希望从戎征战,建立军功,而不屑做一个穷经书生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在他的《走马川行》中热情讴歌了西征军万难不惧万死不辞地勇过走马川后,又万般自信地预言敌军必闻风丧胆,捷报必立马传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其四)中慷慨激昂地代征战将士发出破敌的钢铁誓言在这种国富民强,群情振奋的时代,李白也写了许多表达自己慷慨报国,要赴边关杀敌的边塞诗如《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等但李白更多的是以古代著名的兴邦定国的大贤自比,表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再如《梁甫吟》: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再如《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再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对古代建有奇功的人极力盛赞,一方面表现出他入世的愿望,一方面还在入世的基础上表现出他对建立功业的渴望张良智勇侠豪,未随高祖前就为报效韩国,求觅壮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单是这一点,李白就异常敬佩姜太公以朝歌屠叟年八十而遇文王,辅佐武王建立周朝郦食其不过高阳酒徒,以三寸不烂之舌东下齐七十二城李白对他们的奇才奇智也是倾慕至极诸葛亮深居隆中,躬自耕种,出山之后跟随先主刘备南征北战,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奇功谢安野林逸士,东山复出,扫退数十万南下敌兵……他们都是时代的缔造者或局面的开创者李白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渴望建立这样的功勋在这种理想的驱动下,他由衷地开始崇拜这些古代英雄,并极力讴歌他们,在这些讴歌中寄托着他远大的政治抱负李白如此热忱地追求理想是他积极人生态度的延续,同时也是来自于这个时代精神的激励与鼓舞

李白的报国热情是浓烈深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放弃当入仕受阻时,他愤慨赋诗:“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诗五十九》其三十九)但不管他怎样慷慨陈词,怎样说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对自己的能力,对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他始终信心十足如他的《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不难看出,这里诗人虽然满怀失路的悲愤,却从未对前程丧失信心在诗中,他刚说到“冰塞川”“雪满山”,似已身临绝境,却马上又以姜太公、伊尹自比,认为曙光就在前边刚说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感到举步维艰,不知何往,忽又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示自己有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决心和信心再如《梁甫吟》: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

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咳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 屼当安之

诗人先言自己“欲攀龙见明主”,要辅佐明主建立一番功业,接着写自己的屡屡不得志如“阊阖九门不可通”“阍者怒”“白日不照”等,使人感到诗人已完全走投无路,但他突然又满怀信心地说:“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 屼当安之”表示自己不久将来定能像晋张华那两柄神剑一样化龙入水,像姜太公那样与文王君臣遇合,施展才智,实现抱负

二、诗人完美独立的人格与张扬的个性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2]在盛唐诗人群体中“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2]李白光彩四溢的魅力首先源自于他完美独立的人格,纯正的品质和傲岸的精神李白积极入世,热衷于功名,是为了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对于辱没身名而求跻身官场的行为,他是极鄙夷不屑的李白身居廊庙,却不屈于权贵,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诗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宣言,是积蓄已久的呼唤自由的力量的喷发,也是文人要求人格独立的强烈呼声,它是张扬的,是蕴涵着无限激奋和毫不畏惧的反抗精神的李白愤激立誓“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诗人宁死不屈,以死抗争,为的就是保持独立的人格李白傲岸的精神不仅仅在于他的不屈与耿介,还在于他有挣脱世俗束缚,藐视王侯的气概如:“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李白视万乘如僚友,与“五侯七贵”同饮酒,气凌豪士,醉轻王侯,在等级森严的仕宦官场中始终保持着潇洒自如的风度

李白的魅力还来自于他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李白不同与普通凡夫书蠹,汲汲仕途只为享受荣华富贵;他身处尘世,却不沾尘埃;希望功盖寰宇,却视富贵如浮云歌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他抛却俗世的喧嚣,不取富贵,不重财货,愿己之所愿,贵己之所贵李白人称“诗仙”,他必定有仙人的境界,他潇洒自如,游戏山水之间,超然尘外,不履高位,不牵于外物所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终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句显示出李白不累于物,不受世俗网罗的约束,寄情山水的脱俗气质李白的“仙”还在于他快意人生,达观乐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之了超越了世间之悲苦如:“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前有樽酒行二首》其一)“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前有樽酒行二首》其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他宠辱皆忘,穷达不顾,脱于外物,随意挥洒,有仙人之飘然超逸,又有烈士之豪情

李白的魅力还源于他极度张扬的个性李白持才任气,快意恩仇,有敢于冲破一切科条律令的胆气,这可以概括为侠客精神李白这种敢于“以武犯禁“,轻生死,重然诺的侠客精神使人感到英风激荡;他的诗歌因之获得一种难以抵御的力量和直冲霄汉的豪气;他的魅力更加光芒四射李白诗中极力歌赞那些挟武纵气,游戏尘世的侠客如:“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交托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行》)“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白马篇》)“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李白在描述剑客时他刻意追求自由与光辉用“笑尽一杯酒”,“三杯弄宝刀”为依衬,用“如剪草”作夸张比喻,将仗剑挥刃的行为刻画得异常潇洒无累李白《白马篇》的的侠客与曹植《白马篇》(“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的侠客形象均然不同,李白笔下的侠客逸气飞扬,曹植笔下的少年更勇武剽悍李白刻画人物喜用鲜亮的词语,如“凌轹”、“雄风”、“风采”等,他着意突显少年侠客光辉形象李白欣赏少年的任性与勇武,不顾及他们随时殒命的危险,却以赞许的眼光看待“托身白刃里”的勇气这是对张扬的个性的赞美,是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的崇尚

三、豪放风格中雄浑壮大的气势与昂扬浓烈的情感

李白诗中蕴藏着雄浑壮大的气势,洋溢着昂扬浓烈的情感“气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的气势与“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的气概是他豪放精神的生动体现李白有许多诗描绘自然景观,他笔下的事物绝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翻版和照相,他将自己的精神赋予自己描绘的对象我们从诗人描绘的对象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感,诗篇中蕴藏着一种抑制不住的热情,脱然欲出,意要拥抱自然李白完全投入到雄奇壮丽的锦绣山河中,忘我的赞美它们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再如《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再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望庐山瀑布》中,“日照”“紫烟”给瀑布提供了一个色彩鲜亮的背景;描写瀑布用一“挂”字,小字大用,化动为静,反衬瀑布的雄奇高阔;“飞流”洒脱自如地描绘出瀑布高阔轻盈的形态;“挂”“飞流”“直下”“落”把庐山瀑布表现得一派生机,充满青春活力;“三千尺”“落九天”任意夸张,驰骋想象,形象新奇而又真切,极能突出瀑布的雄伟气势《望天门山》诗人立足云端,望见两山对峙,如在天地间设立一座大门,大江回环,穿门而过,景观雄伟阔大;诗歌视眼开阔,境界高旷,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早发白帝城》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句轻快爽利;全诗色彩明丽,灵气激荡,挺拔飞动,充满朝气与激情,给人气势豪爽之感李白的山水诗蕴涵着无限热情,它明显的区别与齐梁山水诗,即便同处与盛唐时代却有着避世隐逸思想王维与李白风格也均然不同

李白喜欢歌颂雄浑、阔大的事物李白的诗中已经融入了他的性格,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如: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六首》其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其四)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横江词六首》其六)

在《北风行》中,诗人驰骋想象,大胆夸张,将雪花夸大犹如一丈见方的炕席,一片一片盖在轩辕台上,盖在人身上,硕大无比的雪花产生的压迫感令人惊恐失色《公无渡河》《庐山谣寄卢御虚舟》从高处着眼,远处落笔,描绘壮阔的大江的景象《横江词》以山比喻夸张浪涛之险恶最有代表的是《蜀道难》,诗人泼墨挥毫,艺术手法交错叠用,共同构筑蜀山险峻其句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语气词连用,惊呼蜀道之难,天下为最,“难于上青天”,夸张比喻造成奇势,具有不可抗拒的震撼力“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人描写山势险峻,借用神话传说夸张蜀山之高,连太阳都不能过,到这就折回去了;善飞的黄鹤不可飞;善攀的猿猱不敢攀;其险峻让人难以想象“百步九折萦岩峦”以数字对比夸张,表现山路的曲折艰险“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飞鸟悲鸣渲染蜀道阴森可怖,子规啼月烘托蜀道空寂苍凉,让人不寒而栗“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抓住一个景象特写,夸张蜀山绝壁连天,松树不得向上生长而只能向下倒挂,衬托山势的陡峭高峻一连串的夸张、比喻、渲染顿时勾勒出一幅险山叠嶂图以上几首诗中描绘的景象虽不同,但展现的特点却很相似,江波之壮阔,恶浪之凶险,狂风之猛烈,雪花之壮观,高山之崔巍,它们的美的特征是一样的,是大气磅礴的,雄浑有力的这是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趋,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去极力展现大自然波澜壮阔的一面,创造一种崇高壮丽的阳刚之美

李白诗歌常常运用比喻、夸张、想象等手法,创造雄浑壮大的气势与高阔宽广的境界他对比喻、夸张、想象的运用,往往能出其不意,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将进酒》中开篇急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以高不可测的立足点,无限广阔的视野,将黄河出于山上神奇夸张为出于高阔浩渺的天上,黄河水犹如天河倾泻,怒吼咆哮,直坠人间,撼天动地,势不可挡,一泻千里又而奔流入海,黄河的气势令人瞠目结舌诗人先创造出非凡的气势,然后妙喻迭出,将人生不再比作黄河一去不返 ,将人生易老夸张作朝青丝,暮白发黄河远来的气势与朝暮变更的急速,直震人心李白能将原本低靡惆怅的情感化作气势雄浑的物象表现出来如其表现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以“白发”喻愁,其愁也傲岸,有“白发三千丈”,白发如瀑,垂于天地之间;“三千丈”之夸张惊世骇俗,让人不敢想象;其愁也久远,已是“万古”之愁,绵绵不绝,延至今日;其愁也深沉,如滔滔江水,刀不可断,酒不可消李白表现客观实物时,对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更出神入化,不用说本来就气势非凡的大山大江,即便是细小事物在李白笔下也极度传神,另人惊叹不已如描绘音乐: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听蜀僧浚弹琴》)“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金陵听韩侍御吹笛》)诗人放弃了对对象实际形态的描摹,只追求感受上的相似一曲琴音,诗人感受到的力量却如同万壑松鸣;同样,笛子的声音对诗人来说也有万壑龙吟的震撼力夸张与比喻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音乐产生的强烈反应对于书法通常不过用“遒劲”、“刚健”等语来形容,但的李白的《草书歌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描绘书法,神光流荡他全用比喻来表现,气势如鲲鹏展翅,挥洒如风雨交加,笔画飞舞如龙蛇趋走,章法布局如楚汉交兵,未见其字,其神形已经夺人魂魄

四、诗人浓郁的浪漫气质和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李白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同时在艺术方法上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3](P147),他的诗歌富有瑰丽的浪漫主义特征,常常随着情感任意挥洒,精神任意遨游诗人完全脱离现实的束缚,表现现实中不所具备的景物,创造亦真亦幻的仙人境界如《怀仙歌》(“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直可轻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诗人表现出脱俗的气质,而欲与神仙相会再如《古风五十九》(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这是首游仙诗,李白驰骋想象,创造了一个美妙洁净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诗人看见玉女纤纤素手拈着一朵芙蓉,凌空而行,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扬玉女邀请诗人登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他们跨着鸿雁翱翔天宇之间诗人驰骋想象,把道家传说融入瑰丽奇伟艺术境界,使抒情主人公带上浓郁的谪仙色彩诗歌生动地表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更充分发挥了诗人非凡的想象力诗人在梦境与现实中来回转换,虚幻但并未完全脱离现实,在寄寓自己的情感时又随意驰骋想象,超越现实如:“海客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人从仙境起笔,从传说中的虚无缥缈的瀛洲转入云霞焕彩的现实中的天姥山这里的天姥山也并非诗人真正身临其境,而是通过夸张想象来描绘天姥山的挺拔峻峭从想象的山中,诗人转入梦境,描绘奇丽的幻境写道:“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飞落剡溪后,诗人看见了谢灵运当年的居处,他穿上谢灵运特制的的木屐,攀登谢灵运攀登过的青云石梯,正式进入山中“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不足为怪,还有更多奇怪景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诗人描绘的全然是仙幻之景象,巉岩古怪,山花迷径,山涧流泉声如“熊咆龙吟”,云烟清幽,水雾弥漫诗人想象的神奇瑰丽的景观已经够让人吃惊,但李白的浪漫不仅是身临仙境,还能与仙人相会“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伴随着雷鸣巨响,奇丽的神仙居处出现了,衣着华丽,车马鲜奇的仙人驾云乘车也纷纷降临彩霓、清风、神虎、仙鸾映衬在日月辉明的金银台上,又有仙乐和鸣景色华美,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正直仙境极乐时,诗人摔出了仙境,摔在人间冰凉的枕席之上,诗人怅然叹道:“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人情感一波三折,忽而欢乐至极,忽而惆怅无边,此时又坦然疏放地提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诗人建议及时行乐,骑白鹿,访名山,追求仙人的自由这首诗的空间很宽旷,从“瀛洲”到“天姥”又“天台”“吴越”“剡溪”在地域上几经转换,时间开拓至谢灵运,诗人也有谢灵运之逸气诗人在虚实两境中间来回遨游,纵横驰骋,情感悲喜变换莫定诗歌表现的形象极为丰富梦前有烟波云霞,瀛洲天台;进入梦境后有镜湖明月,沧海红日,清猿天鸡,仙山花径,岩穴林泉,山岚烟岫,金银洞天,云君仙人,清风为马,仙鸾驾车,彩霓为裳,神虎鼓瑟;醒后有青崖白鹿形象虚实结合,真幻难辨,纷然杂陈又互相渲染映衬,显得光怪陆离,神奇流宕渲染、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充分展示了浪漫主义的笔法特征

李白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他的精神境界,思想高度都是他人难以达到的,他一生追求理想,向往自由,成名于诗酒他以脱俗的浪漫精神,无限的想象与创造力雄踞我国古典诗歌颠峰

  唐之韵第四集边塞诗人赏析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王昌龄。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所以叫王江宁,或是因为他是江宁人,或是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比如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金属饱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种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哀愁,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是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不会回到这“烽火城西百尺楼”来了。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这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这边关上一去不复返。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己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诗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该怎样来避免这种历史悲剧的重演。他只能幻想出现飞将军李广,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但同时他也深刻地意识到“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就算能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也是“白骨乱蓬蒿”,同样是个悲剧,这首诗读起来特别上口,每一个音跟前后的音搭配的都恰到好处,我们着重从音调的和谐来读上一遍就会知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关既有征夫,内地就有怨女。他的《闺怨》就是写妻子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也是独出心裁的名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好朋友王之涣,年轻时以豪侠自命,爱击剑打猎,纵洒悲歌。他诗名很大,是边塞诗人中重要的一家,可惜他命运不济,诗集失传,只流传下来六首绝句。据记载,有一回他和王昌龄,高适等人到酒店唱酒,正好来了一批艺人,于是他们约定,等会儿这些艺人唱歌时,唱谁的诗最多,就说明谁的诗名最大,结果一个乐工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一个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之焕说:乐工唱的都是乡下人听的乐曲。等着瞧吧!果然,一个漂亮的歌妓起来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那个歌妓又连唱两支歌,都是王之焕的诗。从这个文坛掌故就可以看出来,他在当时的诗名有多大,这首《凉州词》是唐诗中的名篇。黄河从白云中滚滚流出,一座孤城被围绕在万仞高山之中,展示出边塞风光的荒寒壮阔。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既可指羌笛吹着表现征人思家的《折杨柳》曲子,也可指羌笛呜呜咽咽,似乎在怨恨塞外的杨柳不肯舒青涨绿来遮绿掩荒寒。全诗既表现了征人的辛苦,又有一种豪迈的气势。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鹊楼》更是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诗人登上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鹊楼,望着惨淡的日头西沉,滚滚的黄河东泻,视线向东西两向伸延,使视野无限广阔。后两句由实入虚,再推进一步,把视野再次拓宽。四句二十个字,字不奇,句不奇,景不奇,情不奇,但却展现出如此磅礴的气势,这简直是奇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时代的另一个诗人王翰,也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斟进夜光杯,还有随军乐队在马上弹奏琵琶助兴,即将开赴前线的将士怎么能不痛饮!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也有几分无可奈何,但压不倒那种豪迈的英雄气概,情绪仍然是乐观的。这种诗只有盛唐人写得出来,也只有盛唐人能这么微笑着来感受走向死亡的痛苦。“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另一个重要的边塞诗人李颀,也擅长写七言古诗。他不大看中功名利禄,却非常想做神仙,服食丹砂,期盼着白日飞升。王维在《赠李颀》诗中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不知从今去,几时生羽翼”。李颀最著名的诗是《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习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难能可贵的是,李颀不但同情“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的汉族士兵,同时还看到了“胡儿眼泪双双落”,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带来的苦难。“胡儿眼泪双双落”再用“胡雁哀鸣夜夜飞”来衬托,“胡雁哀”与“胡儿落泪”这两个意象叠印在一起,是多么钻心刺骨的审美刺激力!李顶的这种思想境界,是其它反战倾向鲜明的边塞诗人所没有达到的。就为了这句话,中华儿女也应当在心灵深处塑一个巨大的铜像来纪念他。

  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

  高适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很有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他在《别韦参军》中说自己“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盛唐即是出狂人的时代,自然不会只出李白一个。他才气没有李白大,但有实际政治才干。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的,官儿也做的最大的就数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抢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出飞瀚海,单于烈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行歌》写妻子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是从三国时期以后人人套用的老诗题。高适这一首虽然也还是写了“**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但冲破了这一传统题材的限制,从战士出征时的心态、战事的紧急、战争的残酷、到军中苦乐不均、征人思归与对和平的向往等等,都一坏扣一坏组织在一起。这首诗就像用打击乐器伴奏的进行曲,节奏强劲而又沉着,声势浩大,使人听了由不得会精神振奋起来。

  高适擅长写七言古诗,气势壮阔,开合动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七绝不多,但有几首也能于小中见大,具有丰富的内蕴,境界高远。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先极力渲染分手时环境的惨淡凄凉: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北风吹雪,大雁南归。在这种气候中与朋友分手,心情自然更觉沉重。但第三、四句突然一振,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色,使气氛一下变得轻松了。这正显示出盛唐人开阔的胸襟气度。“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更多出几分豪迈,多出几分自信。

  岑参是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在八世纪五十年代,他曾经两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他边塞诗的特点,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他是一个好奇的人,正如杜甫说的“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陵行》)。早年他就喜欢从出人意表的角度去发现诗。有了边塞生活的体验以后,他的好奇天性也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第二,岑参诗中的一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这也是其它边塞诗人所无法比拟的。他赞叹别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自己就是这样作为戎装的少年英雄驰骋在西北战场上的。他出塞时,才三十出头,正是充满锐气的年龄。王昌龄、高适等年辈稍长的诗人,随着开元盛世的逐渐萎缩,朝政的日益腐败,已经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非正义性的一面时,岑参却还在战阵上高呼驰骋显示英雄气概。这种心态和思想境界,就使他的诗和高适比较明显的区别。高适观察比较深入,更多的看到战士的艰苦,因而诗的色彩要淡一些。岑参则用绮丽的笔调来凸显西北地区冰天,雪地,火山,热海的异域风光,歌颂保卫边疆的战争,歌颂将士们不屈不挠,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有一种感人的奇情异彩。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拔,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铧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写“汉家大将西出师”,在“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恶劣气候中行军。光从这种气氛的渲染就能使人感觉到,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铁军,所以诗人信心十足地断定,“虏骑闻之应胆慑”因而要在“车师西门伫献捷”。这种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在其它边塞诗人的诗里很难找到的。

  《白雪歌送武判关归京》是诗人又一重要作品。这首诗,一开始就使人感到新奇。“胡天八月即飞雪”,按常情说,这种气候应当使人感到“愁云惨淡万里凝”才对。然而,作为盛唐时期一个好奇的年轻人,岑参却忽发奇想,认为压在枝头上的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至今还经常有人引用的诗句往这里一搁,就使阴暗的天空突然有了亮色,空气突然变暖了,从而也奠定了全诗豪迈乐观的基调。“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展现出一派异域情调。诗人眼尖,还特别注意到辕门上面那高擎的红旗,折雪衬着经旗,色彩对比是那么强烈。红旗应当是在风中飘动的,只不过偶然风停了,才垂挂着不动。这一特殊情况使诗人又设想入奇:似乎不是风逼着旗子一动也不动地展开,而是旗子冻僵了大风也吹不动。用好奇的目光来取景,用入奇的笔调来绘景,就使非常平常的送别场面,被描绘的那么绮丽豪放,使人百读不厌: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动荡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还应当提一提也以写古诗著名的崔颢。有人甚至说,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也就是八世纪上半叶,知名度最高的诗人就数他和王维。这至少说明他在当时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战斗,时时醉向酒家眠”。《雁门胡人歌》这首诗写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真是有声有色。不过,他的名字是和《黄鹤楼》这首不朽的七律诗联系在一起的,还不如径直来读这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朝第七任皇帝李隆基于——年引入,又名唐。从72年统治到756年。李丹的第三个儿子,唐睿宗的母亲窦德菲。唐太宗元年六月庚子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唐龙变法”杀死侯伟。1972年,李丹禅位于李隆基,后来赐死太平公主,获得国家最高统治权。前期注重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敬等圣贤,下了很大功夫。他的盛世开元是唐朝的全盛时期。在位后期,他宠信杨贵妃,疏于国事,宠信奸臣李、杨等。再加上安史之乱等政策失误和对安史之乱等朝臣的重用,导致了安史之乱八年,为唐朝的衰落奠定了基础。恒力在76年即位,他被视为皇帝的父亲。72年因病去世。人物简介李隆基:唐玄宗,又名黄明,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712年至756年为唐朝皇帝。唐太宗元年六月庚子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了“唐龙变法”,杀死了侯伟。公元712年,李丹禅位于李隆基,太平公主去世后,李隆基获得了国家的最高主权。他在位初期注重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敬等贤人,努力使国家富强。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在他统治的后期,他偏爱杨贵妃,忽视国家大事,偏爱奸臣李和杨等。并且决策失误,重用安禄山等朝臣,导致了八年安史之乱,为唐朝的衰落奠定了基础。公元756年,恒力即位,尊李隆基为皇帝。公元762年,李隆基病死。李隆基是怎么死的?唐中星君主,宗瑞的第三子。谥号又被称为明帝,因为他是至高无上的圣人,大明皇帝和孝皇帝。武术天赋异禀,文志统治时期的武术在开元时期达到顶峰,在世界上被称为“开元皇帝统治时期”。天宝后,他宠爱杨,并被封为贵妃。杨玉环的父亲和哥哥突然变得很富有,他们都在这个世界上。又反安史之乱,玄宗逃到马尾坡,六军不肯前进,说杨精通胡人,反安史之乱,玄宗下令杀忠报国。第六军不肯再前进,说杨是贵妃的表妹,有罪。表亲在所难免,贵妃被吊死在道观。玄宗投靠蜀,后肃宗在灵武,被尊为太上皇。在位四十三年。玄宗酷爱歌舞音乐,曾在梨园教授歌舞,因此被后世视为演员的祖师爷。死后寺名玄宗。唐开元二十八年十月,时年56岁的李隆基皇帝率领大批随从朝臣,摆出一副盛况空前的仪仗,离开京都长安,向临潼以南骊山西北麓的温泉宫进发。玄宗的温泉宫之行颁布了一道诏书,就是十八寿王李茂阳公主邀请自己出家。堂堂一个公主,为什么要从红尘富贵女道士出家为僧,并受皇帝亲传圣旨?唐玄宗有三十个儿子,长寿王李茂是第十八个。寿王公主杨,绝世美人,清纯华贵,体态艳丽,妩媚动人,精通音律和各种乐器。玄宗李隆基是个性情中人。他先后爱过许多女人。即使当他对杨玉环心驰神往时,他也忘不了梅妃江采萍。与此同时,有一个叫娘奴的美女一直在身边。后宫里有许多美女,但一个也没有

杨玉环出生在周树,很小就失去了父亲,被寄养在他叔叔家。她的叔叔是当时的河南省省长,所以杨玉环实际上是在洛阳长大的。杨家是隋朝宗室的后裔,世代生于官宦之家。开元二十三年,她17岁,被封为寿公主,与寿王在一起五年。于是寿公主被召入温泉宫。在这座典雅华丽的温泉宫里,玄宗和他的儿媳杨玉环形影不离,如痴如醉,一天也不能离开。唐玄宗也考虑到这个名字不太名正言顺的问题。几千年形成的伦理规范,让天子不敢公然娶媳妇,李却有办法。他给了皇帝这样一个政变:——年,第一个生日公主师洋是一个女道士。这本书是昏了头的把戏,因为它涉及到唐朝的一大隐私。原来,在人们心目中一直很威严的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父子。她做了皇帝后,也走了“曲线”出家为尼姑,死于红尘,然后“重返人间”,以父妾为媳妇。不过,这对于此时正陷入美色的唐玄宗来说,似乎是一个绝妙的计划。公元745年8月,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启发,长寿王李茂的妃子杨玉环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女道士,法名太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李隆基像他的祖先李治一样,把不同世代的女人送到寺庙里。不同的是,武则天出家近四年时被李治接回宫,但李隆基等不及四个月,就把杨玉环接进宫,使她重返红尘,与自己结为“夫妻”。不久,唐玄宗亲自下令授予杨玉环贵妃的称号,并在宫中召唤妻子,其礼数与皇后相同。玄宗对杨贵妃照顾得无微不至,整天形影不离,称赞她是自己的“释花”。爱屋及乌。有了杨贵妃的关系,杨家一族在飞黄腾达中开始腾飞。所以当时有民间子弟想当姑娘,将来要当小妾,荣耀家族。这可以从《长恨歌》“她通过帝国带给每一个父亲,每一个母亲,生女孩而不是男孩时的快乐”这句话中看出。为了讨贵妃欢心,唐玄宗使出浑身解数。杨贵妃喜欢衣服,700多人给她量身定做。为了让杨贵妃吃到她最爱吃的荔枝,玄宗下令打通从岭南到长安的千里朝贡之路,让荔枝及时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因为荔枝摘下来五天之内就会变坏。“红尘骑公主笑,无人知是荔枝”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有了杨贵妃,唐玄宗的奢靡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讨好皇帝,纷纷投贵妃一票,结果把让她高兴的人都提拔到了官位,刺激了更多的官僚、贵族相互巴结,争夺美味佳肴和名贵珠宝。在他姐姐的关系影响下,杨也升到了最高位,成了唐朝的宰相。杨贵妃的姐妹们也得到了好处:大姐名叫韩夫人,二姐名叫郭郭夫人,三姐名叫夫人。其他的哥儿们也有自己的特别奖,成为朝廷的高官。其中,杨的力量无与伦比,但两兄妹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直言不讳,创造了历史上为人称道的“新世纪盛世”。然而,他天生贪财,所以他娶了儿子的妻子,公然站在后宫之首,比他的祖父高宗更甚。唐朝的不雅历史在这一点上达到了顶峰。

  盛唐诗歌成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峰,虽然后世依然有诗,但唐朝的诗无论从质量、内容、数量,以及意境都到了一个制高点,可以说是古中华文化的一个最璀璨的时期。

  其原因,身处于唐朝,文武之风和谐发展的社会,相对自由的舆论环境,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机制完善的政策,都促使文化的繁荣壮大,和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唐代无疑是中国诗歌最为辉煌的时代。唐代诗歌绝不是奇峰突起,前此诗歌发展的积淀是唐诗成就其伟大的重要原因。

  我们习惯上把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来研究唐代的诗歌。

  初唐流行“上官体”。“上官体”的核心人物上官仪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内容空虚、相互酬唱的“上官体”风行天下。面对这种不良风气,“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担当起了引导诗歌摆脱歧路,步入正道的重任。他们各自以成功的创作完成了这一重任。杜甫写诗盛赞:“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文人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是千古传诵的佳构。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的神品,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昔人尝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这无疑是正确的。对于盛唐而言,这是一个特例。盛唐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诗坛也呈现出百花竞放的局面。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那么盛唐诗歌就是这座高峰的顶点。我们用“一个星座,两个流派,七位诗人”来概括这个时期的诗歌。

  “一个星座”指“双子星座”。这里的“双子”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李白一生渴望功名而又傲视权贵,狂放不羁的人格特色同人生追求存在着强烈的矛盾,这使他的一生成为以诗下酒,以酒赋诗的一生。杜甫禀承了良好的家学渊源,抱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去实现他的人生理想。但命运似乎在捉弄他,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于湘江渔船。尤其在晚年,身处草堂,心忧天下,体现了一位人民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两个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七位诗人”除李白、杜甫外,另外五位指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和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和王昌龄。

  东晋陶渊明和南朝谢灵运分别开启了田园诗和山水诗,到了盛唐,山水、田园诗合流。

  “诗佛”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艺术全才,除了精于诗歌创作外,在书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使他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苏东坡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是他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除山水田园诗外,王维还写下了一部分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爱情诗、甚至边塞诗。如《远元二使安西》、《相思》、《使至塞上》等。

  孟浩然同李白、杜甫一样,一生热衷功名,但是“欲济无舟楫”,只能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踏上隐居之路。他的著名诗歌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唐代鼓励文人投笔从戎,建立军功。文人也多抱定“宁作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人生理想。这样就使许多文人能够亲历军戎,甚至浴血疆场,从而形成了一个前代未曾有过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派。

  高适是军旅诗人的代表。他的《燕歌行》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作品,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称得上是“边塞诗双璧”。诗作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痛斥了将帅的荒*无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歌颂了士兵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反映了长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边塞诗以写景取胜。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写塞外雪景,可谓神来之笔。

  王昌龄诗名很高,人称“诗家天子”。他最长于写七绝,又称“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后来遭人排挤,连遭贬谪,李白惺惺相惜,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自己也写下了表白心迹的名作《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作者高洁人格的写照。

  此外,崔颢的《黄鹤楼》特别值得一提。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本欲赋诗,见到崔颢的这首诗歌后感慨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尽管平叛战争最终以唐政府的胜利而告终,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还是给唐政府以沉重打击。这次叛乱成为唐由盛趋衰的转折点。

  这次叛乱给民族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唐人开始以理性冷峻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个曾经如日中天的王朝。开元、天宝时期的重要诗人大都死于战乱。诗人开始把笔端指向了唐王朝躯体上的痼疾,去揭露、去批判、去治疗。

  中唐诗歌我们概括为“两个流派、八位诗人”。

  第一个流派是“元白诗派”。“元”指元稹,“白”指白居易。他们掀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散文、诗歌应该能够像乐府诗一样,反映时事,有补于世,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元稹尽管名列白居易之前,但成就远不如白居易。他的《行宫》和《离思》两篇,是五绝和七绝的上乘之作。

  以被贬任江州司马为分界线,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之前,少年白居易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干谒顾况,名动京师,仕途顺畅——达则兼济天下。之后,作者政治上遭受打击,心灰意冷——“穷则独善其身”。他的诗歌前后期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前期批判尖锐,“砭时事不留面子”,后期多闲适、酬唱之作,锋芒不露。他最优秀的诗歌是《琵琶行》和《长恨歌》。

  白居易写诗力求“老妪能解”,因而他的诗歌明白晓畅。但作者经常“卒章显志”,越俎代庖,画蛇添足,这就大大影响了诗歌的形象性和含蓄性,使诗歌少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韵味。

  第二个流派是“韩孟诗派”。“韩”指韩愈,“孟”指孟郊。在古文上,韩愈以复古的方式来创新,文起八代之衰,恢复了散文的优良传统。在诗歌上,韩愈同样力主创新,他的诗歌硬语盘空,以奇险怪诞著称,《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忠而被贬”,不怨天,不尤人,九死不悔,凛然不屈之气溢于言表。

  苏轼评价孟郊、贾岛“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名,“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炼字、炼句有余而炼意不足,使诗歌有句而无篇。《游子吟》和《寻隐者不遇》分别是两人的佳作。

  另外三位诗人是李贺、柳宗元和刘禹锡。

  “诗鬼”李贺才高而命短,仅仅走过了二十七个春秋便身归道山。他的诗歌在唐代独树一帜,具有神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柳宗元由于参加王叔文集团改革,失败后屡遭贬谪。《江雪》一诗中那幅寥廓清冷的画面,那位冒雪独钓的老翁,折射出了作者凄惨的境遇。

  刘禹锡和柳宗元可谓同病相怜,参加变革,同时被贬。二十几年后,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当中脍炙人口的诗句。值得注意的是,刘禹锡被贬巴蜀后,向当地百姓学习民歌,从中吸取了有益的养分。他的《竹枝词》,便是学习民歌写下的好诗。

  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是杜牧和李商隐。

  杜牧早年胸怀大志,曾研习《孙子兵法》并为之作注。举进士后遭人排挤,于是混迹扬州,风花雪月,纵情歌楼,“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名篇《赠别》便是抒写同歌女难舍难分之情的作品。

  虽然一生不得志,但赤子之情不改。杜牧最长于写咏史诗。《过华清宫》、《赤壁》、《泊秦淮》、《题乌江亭》都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党争是唐代政治体制上的三大毒瘤,进入晚唐,这三大毒瘤发展到了极端,李商隐便是这毒瘤的受害者。

  李商隐一生夹于牛党和李党之间,是晚唐党争的牺牲品。他是爱情诗的圣手,《无题》多是爱情诗的经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个中饱含情韵的佳句。他又是朦胧诗的鼻祖,“诗家只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许多作品寄兴遥深,如名作《锦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

  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唐诗壁立千仞,伟大的艺术成就确实给宋代诗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事实并非如鲁迅所言,宋诗还是呈现出了不同于唐诗的美学风貌。

  吸取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教训,宋王朝决定采用崇文抑武的国策,这就提升了文人的地位。印刷业和教育的空前发展使宋代文人的总体学术水平也远胜于前。杜甫自称“读书破万卷”,那在唐代是比较罕见的,在宋代,有不少诗人同时又是学者,“破万卷”者较多。上述历史背景使宋人好发议论堪称前无古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特点概括相当准确,即“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钱钟书先生则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蕴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词是两宋文学的巨大收获,也是诗歌百花园中一束绚丽夺目的奇葩。它的成长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隋朝。

  词起源于隋。它的诞生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是一种可以配乐演唱的诗歌样式,因而词的全名叫曲子词。后来词曲剥离,省称为词。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长短句。最初不登大雅之堂,文人偶尔为之,又称诗余。有人认为它源自乐府,又称乐府。

  词虽然起源于隋,但隋并没有词传世。现在发现最早的词是出自敦煌藏经洞的“敦煌曲子词”,属民间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出自李白之手,所以李白又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到了中唐,文人写词风气渐浓,如张志和、白居易等。

  到了晚唐五代,词的创作开始繁荣,词逐渐步入成熟。

  初唐诗歌 唐兴四、五十年间,社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然而历史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问题,则往往积重难返,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诗歌创作也还处在陈隋余光返照之下。号称“一代英主”的李世民,“而诗语殊无丈夫气”(王世贞《艺苑卮言》)。聚集在他周围的一批才人学士如陈叔达、虞世南、杨师道、李义府之流,诗思也基本未越出宫廷贵族生活的狭窄范围,写的大都是应制颂圣、艳情唱酬之作,稍后,更发展出“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其时虽有个别作家能自拔于流风习俗之中,如魏徵《述怀》骨气劲拔,导陈子昂之先路;王绩意趣澹远,为王、孟的前驱;王梵志诗语言通俗,别开生面,开寒山、拾得诗的先河,且影响到宋代诗人如黄庭坚等。但他们有的作品不多,有的地位不高,不足以扭转整个风气。

  大约在高宗麟德、乾封年间开始,诗歌创作的潮流发生了重要变化。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踏上诗坛,他们是一群地位不高而才名颇盛的年轻诗人,不满意于宫廷应制诗的空虚内容和呆板形式,热切要求抒写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从而推动诗歌题材“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闻一多《唐诗杂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元代杨士弘把“四杰”定为唐诗“始音”,承认他们开启了一代新风。

  将“四杰”的创新事业大大向前推进一步的,是武则天时代的诗人陈子昂。“四杰”的诗还没有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陈子昂则提倡“汉魏风骨”,主张继承建安、正始时期诗歌的现实内容和雄健风格,用以抵制和扫荡齐梁以来的浮靡习气,这样以复古为革新,从理论上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他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其文学主张,显示了创新的实绩。代表作如《感遇》、《登幽州台歌》等,指陈时事,深切著明,愤世忧生之情和当时流行的诗风迥然相异。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梁陈诗影响,到他手里才得到廓清。所以韩愈指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但陈子昂在大力反对颓风的同时,对于南朝诗人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和吸取,因而其诗往往质朴有余,文采不足。胡震亨说:“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正如伙涉(谓秦末起义的陈涉)为王,殿屋非必沈沈,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唐音癸签》)这话是符合实际的。

  与陈子昂约略同时而形成不同流派的,有经常出入武后掖廷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是一批御用文人,所作多半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的篇什。在他们写的其他题材诗篇中,虽然也有一些历来为人们传诵的优秀作品,特别是杜审言,风格遒上,气象开阔,颇为后人推重,但总的说来,其贡献主要还是在律体的完成方面。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对诗歌声律的种种探索,尤其是“四杰”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经验,“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实现了五七言律诗格律形式的定型化,为以后的作者提供了可以遵循的规范。从此,古近体各类诗才有了明确的界限,诗歌的体制更加丰富多样。正如胡应麟所说:“实词章改变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诗薮》)其意义不容低估。

  盛唐诗歌 陈子昂的“复古”和沈宋的“变新”,从不同方面为唐诗兴盛作了贡献,下一阶段的诗人在这个已经准备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诗歌全面繁荣的高潮便展现在人们眼前。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曾经用“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来概括盛唐诗总的成就,说明盛唐诗人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超越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

  这是唐王朝的鼎盛时期,逐渐发展着的社会矛盾,尚处在经济繁荣、国力富强、政权稳定、文化高涨等现象的掩盖之下,给人以充满希望的感觉。现实生活的无限丰富与广阔,开拓了诗人们的胸怀和诗歌的意境。许多著名诗人同时出现。高棅《唐诗品汇总序》说:“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此外,如张说、张九龄、张若虚、王翰、王湾、王之涣、崔颢、崔国辅、祖咏、刘眘虚等,虽艺术造诣的深浅、作品存留的多少不尽相同,但都能卓然名家,互不相掩。他们的诗歌,大都寓工力技巧于自然浑成之中,华美而不浓腻,精丽而不纤巧,雄健而不粗野,细致而不破碎,流利而不浮滑,清新而不僻涩,厚重而不呆板,沉着而不粘滞,兴象超妙,韵律谐和,表现了这个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战争和田园山水 盛唐诗歌的内容异常丰富,在大量流传千古的名篇里,描写边塞战争和田园山水这两方面题材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个时期的诗人,往往有一段边地从军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笔底,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洋溢着激昂慷慨的时代精神。由于具体情况不同,他们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的深度。这类诗人中,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他们的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采用七言歌行或七言绝句的形式。另一派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的代表诗人,则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把六朝以来的山水诗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其中尤以王维的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够以画理通之于诗。湛深的艺术造诣,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标志着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诗歌风格不同,但在艺术上同样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不容有所轩轾。严羽《沧浪诗话》曾指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持论较为平允。

  李白成为后人追摹难及的典范 李白的名篇,多半成于安史之乱前,亦有一部分作于变乱发生后,其中有对黑暗政治的大胆揭露,有对叛乱势力的严厉斥责,有民生疾苦的反映,有侠士、商人、矿工、农夫、戍卒、妇女等不同群体生活的描绘,有拯物济世的宏伟抱负的抒写,有个性自由解放的追求,有爱情和友谊的讴唱,也有祖国大好河山的颂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唐王朝由全盛向衰败转折期的社会生活与时代心理。诗篇气势雄放,想象奇妙,语言清新自然而又瑰丽多采,有强烈的抒情气息,形成天马行空、飘逸不群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人追摹难及的典范。

  杜甫的作品则为动乱时代的“诗史” 李白的诗歌主要是动乱酝酿时期的写照,杜甫的作品则为动乱时代的“诗史”。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揭开了大唐帝国繁荣富强的外衣,潜伏已久的社会危机,阶级的、民族的以及统治集团内部各种矛盾,象火山一样喷迸出来,一发而不可收。从此,藩镇割据、宦宫专权、朋党相争、边患频仍,经济的凋残衰敝和政治的动荡不宁,支配着唐代后半叶的历史,直至唐末农民大起义和唐朝灭亡。社会的剧变引起诗歌创作的重大变化,兴象超妙、声韵和美的诗歌意境,让渡于面向惨淡人生的沉吟悲慨。这一变化具体体现在杜甫的创作中,杜甫的诗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对受迫害者寄予深挚的同情,成为后来白居易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他善于把时事政治和个人身世遭遇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有生活场景的典型概括,又有主观情感的浓烈发抒,融理、事、情于一炉,包孕深闳,形成沈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创作经验,“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为后来诗歌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万户千门、大途小径。

  同时的元结,也曾经写过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诗,词意深挚,为杜甫所激赏。元结选有《箧中集》,提倡为人生的质朴的诗风,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入选的作者有沈千运、孟云卿等7人,诗24首,全是短篇五古,没有一首律诗。内容多半为愤世嫉俗和抒写个人牢骚之作。在风骨与声律兼祟、古体和今体并重的盛唐诗坛上,他们这种“好古遗近”的创作态度,代表着一种特异的倾向,形成一个小小的流派。

  中唐诗歌 刘长卿、韦应物和以钱起、郎士元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 杜甫之后,从代宗大历初至德宗贞元中的30年间,唐王朝处于大乱过后的衰落时期,诗坛上也很不景气。著名的诗人有刘长卿和以钱起、郎士元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他们多工五言律体,语言精致妥贴,韵度娴整秀润,诗风近似王维。但他们大半是权门清客,诗中有大量投献应酬和流连光景之作,内容浮浅,气象单弱。其中卢纶、李益有一部分色调苍凉、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尚可作为盛唐的嗣响。这时期比较杰出的诗人是韦应物,他的田园山水诗继陶渊明和王孟之后,“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乐府歌行则又接近杜甫、元结,“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诸家也各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成为从杜甫过渡到元、白、张、王之间的桥梁。

  白居易、元稹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围绕着以顺宗永贞革新和宪宗元和削藩为标志的政治改革浪潮的兴起,积衰不振的唐王朝,曾经一度给人们以中兴的展望。与此同时,诗坛重又出现大活跃的景象。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等一派作家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政治讽喻诗,在揭露现实的广泛性和批评时政的自觉性方面,继承杜甫而有所前进。张、王乐府精警凝炼,风格不同于元、白。元、白发展了叙事的技巧,剪裁集中,情节曲折,描写细致,《新乐府》中就有不少首尾完整的叙事诗,长篇歌行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又分明可以看出传奇小说的影响。与元、白舒徐坦易诗风相对立的,则有以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为代表的另一诗派。他们在诗歌艺术上,继承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标新立异,洗削凡近。韩气豪,孟思深,而皆能硬语盘空,精思独造。韩愈同时又是杰出的散文家,其诗有散文化的倾向,雄奇恣肆,挥斥自如,但有时不免矜才使学,斗险争奇,流于怪诞僻涩。这两者都对宋诗发生了重大影响。李贺的诗,在作意奇诡和思路峭刻方面接近韩孟,而旨趣幽深,色彩秾丽,又自与韩孟异趋,孕育了晚唐温李一派的作用。贾岛及其诗友姚合,则胎息于王孟及“大历十才子”摹写山水景物的短章,从其中吸取灵秀之气,加上字句的刻苦推敲,形成清奇僻苦的诗风。虽然格局狭小,也能自辟门庭,开宗立派。他如卢仝、刘叉等人,都以奇崛见长,各有名篇传世。

  两大诗派以外,卓然成家的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柳宗元一部分写田园山水的五言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风格近似陶渊明,与韦应物并称韦柳;而另一些政治抒情诗,则哀怨激越,富有楚骚意味。刘禹锡才力雄健,有“诗豪”之称。《竹枝词》诸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音调,成为后世文人学习民歌的范本;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则又往往在情景描绘中蕴含人生的哲理,对宋诗的讲求“理趣”有一定影响。“诗到元和体变新”(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这一时期诗坛上所呈现的创新精神,诗歌里所表现的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晚唐及五代诗歌 “元和中兴”的势头消逝后,唐王朝衰亡的命运逐渐逼临。反映在诗篇里,感伤颓废的情调和藻饰繁缛的风气逐渐增浓。

  李商隐,唐代诗坛的殿军 从文宗大和、开成到宣宗大中年间,杰出的诗人如杜牧、李商隐,诗作中充满伤时忧国的感喟,而哀怨深沉,给人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的没落感,毕竟缺乏鼓舞人心的力量。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技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尤工七言近体,律对精切,文词清丽,笔意宛转,情味隽永,开拓出声情流美、翰藻酭的胜境。二人中,杜诗俊爽,李诗深婉,各有千秋,而尤以李商隐的影响更大,成为唐代诗坛的殿军。由于时代唯美风尚的习染,其部分诗篇中存在着隶事过多,过于追求词藻精丽,文胜于质的情况,成为宋初西昆体的滥觞。同时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比较缺乏思想深度,格调不高,不能和李商隐相提并论。其他如许浑、刘沧、薛能、马戴、赵嘏、张祜等人,体貌各殊,也各有佳篇秀句流传于世,而“风容色泽,轻浅纤微,无复浑涵气象。求如中叶之全盛,李、杜、元、白之瑰奇,长章大篇之雄伟,或歌或行之豪放,则无此力量矣”(俞文豹《吹剑录》)。

  懿宗咸通以后直至唐亡的半个世纪内,社会动乱不宁,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普遍衰退的趋势。这时期的作者大多是前代诗风的追随者。如唐彦谦、吴融、韩偓学温、李的华美;李频、方干、周朴、李洞学贾岛、姚合的清苦;司空图、项斯、任蕃、章孝标学张籍的雅正;曹邺、刘驾、聂夷中学元结、孟郊的简古;皮日休、陆龟蒙学韩愈的博奥;杜荀鹤、罗隐、韦庄学元、白的通俗等等,虽然成就高低各有不同,然而“依人作计终后人”,总的说来,未能在艺术上超越前人有重大突破。其中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诸人用平易流畅的语言写的一部分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章以及罗隐的政治讽刺小诗和韩偓感愤时事的七律,为唐末社会变乱留下了真实的写照。

盛唐,是后世对唐王朝的赞颂之词。史学上盛唐指从唐高宗时代开始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大致相当于公元650年到755年。[1]

据《新唐书》记载:“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天子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2]

安史之乱前的中国物产丰盈,国泰民安,边疆稳固,物华天宝,一派盛世景象。那是唐朝相对最美好的时光,藩镇割据还未形成。此时的中国大致国泰民安,有治世景象。盛唐是唐代最强盛的时期,中国完全有能力震慑四方。

中文名

盛唐

外文名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Dynasty

史学释义

唐高宗到安史之乱前[2]

时间界定

650——755年[2]

史学

指唐朝从唐高宗继位的永徽时代到安史之乱爆发前这一时期。[2] 唐朝在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国力日渐兴盛。唐高宗秉承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的治世局面。这一局面在唐玄宗时达到鼎盛,后因安史之乱而衰落,但唐宪宗元和中兴使国势复振。这一时期政治开明,明贤辈出,藩镇割据还未表面化。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后盛唐成为尊颂唐王朝之词。

共3张

盛唐长安

文学

唐代自开元年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盛唐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为主,盛唐时期,朝廷弥漫着崇尚道家和道教的氛围,影响所及,道教诗歌兴盛。在唐朝道家既能对皇帝的政事产生影响,又吸引聚集了一批诗人,成为诗人与玄宗之间的桥梁。盛唐道教诗歌与前代游仙诗相比,在题材、风格、体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文学上的盛唐结束于杜甫去世。

共5张

盛唐神都

盛唐诗人主要分为山水田园派与边塞诗派两派。山水田园派以王维与孟浩然为首;边塞诗派则以王昌龄为佳;也可分成浪漫主义(李白)和现实主义(杜甫)。

盛唐,在文学上和史学上有着不同的定义,也是 后世 对唐王朝的 赞颂之词 。 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其中 盛唐指玄宗开元元年( 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 。王夫之《读通鉴论》:“唐自高宗以后,非弑械起于宫闱,则叛臣讧于肘腋,自开元二十余年粗安而外,皆乱日也。”欧阳修《新唐书》:“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天子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那是唐朝相对最美好的时光,藩镇割据还未形成。此时的中国大致国泰民安,有治世景象。盛唐是唐代最强盛的时期。

史学上盛唐指从唐高宗时代开始到唐宪宗时代结束的一段时期,大致相当于公元650年到820年 。此时的中国物产丰盈,国泰民安,边疆稳固,物华天宝,一派盛世景象。中国还完全有能力镇得住四方。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盛唐 外文名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Dynasty 文学释义 :唐玄宗开元时期(文学) 历时(文学) :713——766年 史学释义 :唐高宗到唐宪宗时代(史学) 时间界定 :650——820年 史学,文学, 史学 指唐朝从唐高宗继位的永徽时代到唐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唐朝在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国力日渐兴盛。 唐高宗 秉承贞观遗风 开创了永徽之治 的治世局面。这一局面在唐玄宗时达到鼎盛,后因安史之乱而衰落,但唐宪宗元和中兴使国势复振。这一时期政治开明,明贤辈出,藩镇割据还未表面化。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后盛唐成为尊颂唐王朝之词。 文学 唐代自开元年间,为 唐诗的全盛时期 ,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盛唐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为主,盛唐时期,朝廷弥漫着崇尚道家和道教的氛围,影响所及, 道教诗歌兴盛 。在唐朝道家既能对皇帝的政事产生影响,又吸引聚集了一批诗人,成为诗人与玄宗之间的桥梁。盛唐道教诗歌与前代游仙诗相比,在题材、风格、体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 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 。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 郁勃 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 ;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文学上的盛唐结束于杜甫去世。 盛唐诗人主要分为山水田园派与边塞诗派两派。山水田园派以王维与孟浩然为首;边塞诗派则以王昌龄为佳;也可分成浪漫主义(李白)和现实主义(杜甫)。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象。人们精神振奋,一大批庶族出身的文人更是跃跃欲试,希望为国家的强盛,为时代的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名扬千秋功垂史册的欲望,已成为一种当时的时代风尚。这种风尚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就是以豪迈乐观的情调,雄浑开阔的艺术境界,宏伟的气魄,明朗的风格为主旋律的时代大合唱。这就是文学史上的盛唐之音。

李白以其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经历,在诗歌艺术上的远见卓识与不断追求,使其诗歌有不凡的独创色彩,载入文学史册而千古不朽。这是李白的骄傲,也是时代的骄傲。盛唐孕育了李白这样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艺术成就又足以给盛唐气象增辉。

01

李白曾以高昂饱满的情绪,纵情歌唱自己的理想与希望。这种理想与希望,充满了浪漫情调,涂染了一层颇为浓厚的神奇色彩,放射出十分耀眼的光芒。理想的追求与碰壁,鹏搏青天的幻想与不得志的牢骚发而为诗,使之大放异彩。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怀着非凡的政治抱负,并对其政治才能十分自负,虽屡遭挫折而意志弥坚。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怀着“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以宰辅与帝王师自期,希望登上政治舞台,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而后功成身退。

他经常梦想着皇帝有一天忽然发现他非凡的才能,不次擢用,一步登天,爬上宰辅的地位,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每每用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以自比,大政治家吕尚、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都是他崇拜的对象,以为他们都是风流倜傥、有政治才能,并大都以偶然的机会,受到帝王的重用,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如果自己幸运,完全可以和他们一样载入史册而千古不朽。

他编织了美丽的颇为神奇的幻想的宏图,他相信这终将会变为现实。他是那么相信自己的政治才能,他热切期待着“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他纵情歌唱着“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他把安邦治国看得十分容易: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

他自以为有经济之才,对那些“白发死章句”的书呆子,予以无情地嘲讽。他以扶摇直上搏击风云的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得志可扶摇直上,展翅凌云;失志后仍有力量,对热嘲冷讽他的人以有力回击。“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为自己有才不遇而含恨终生。

平心而论,李白政治抱负往往是一种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美好的幻想。不期而遇作帝王师,不仅必须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且应是逐鹿中原群雄角胜之时。在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的情况下,政治上一步登天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他的想法是极不现实的。

然而,对他自己来说,这种想法却是真诚的、自信的,并非有意大言欺世或徒托空言以求重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

他之所以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是基于对政治才能的高度估价,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认识和掌握。李白这种高涨的政治热情,正是当时国力强盛所唤起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思欲为国效力的精神。

李白企图借助一些有力者的推荐,实现自己宏伟的理想,因而免不了干渴、乞援。他虽然有求于人,却不低声下气;他尽管处处碰壁,却没有挫伤他从政的锐气。他求人时胸怀坦然,不有意奉承,特意讨好;他傲骨嶙峋,对那些掌实权而又奸险的人,十分鄙视。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称赞他的傲岸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自己则说:“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一醉累月轻王侯”。在这种夸张的诗句里,表现出他桀骜不驯鄙视王侯的高傲性格。

李白这种坦荡的胸怀、傲岸的性格、不为利禄而改志的精神,反映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为气势磅礴,没有一丝一毫的卑靡之气。处于顺境时,他“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在处处碰壁的逆境中,也很少丧气灰心的情绪流露。

李白诗歌中那种豪迈、乐观、青春向上的情调,如春风飘荡,万物争荣,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无卑靡之气,无衰飒之容,真气内充,宏放自然。

这种诗风的形成,从客观上讲,由于当时国力强盛,整个社会显示出向上的景象,诗人陶醉于当时升平繁荣的景象中。虽然他也看到了时代的阴影,但这些阴影在他看来,譬如小小树叶,不足以掩盖太阳的光辉。

当时人们的精神、气质、风度都充分显示出乐观与自信,这就是包括李白在内的好多诗人纵情歌唱与追求功名的原因。因此,他们或奔走科场考试,或远走塞外参军,或任侠、隐逸,养望以待时,他们千方百计地要为时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诗人主观讲,这种诗歌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它充分地、突出地、鲜明地展现着时代的风貌。

如上所述,李白有着非常强烈地建功立业的愿望,他时刻幻想通过一条非凡的道路,创造非常光彩、一鸣惊人、光照千秋的奇迹,他想以自己的政治业绩光被万代而传诵不衰。他几次从政,政治才能都没有明显地显露,未能“颖脱而出”,干出足以载之史册的光辉业绩,只留下一桩桩傲骨嶙峋的轶闻逸事罢了。

历史无情地嘲弄那些想入非非不切实际的空想家,也给人以公正的裁判:李白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而是一位名垂千秋的诗人。他在政治上的低能以及对其政治才能的自负与自信,与他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李白一生的悲剧。

这生活的悲剧却成全了他的文学事业,使他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02

李白诗歌表现了诗人极其宏伟的气魄,这种气魄是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跳脱的语言见出的,诗人的浪漫气质也彰明较著。这种富于独创性地表现时代精神的诗歌,是盛唐时代特定时期的产物。

李白诗没有悲哀的呼喊,没有凄厉的惨叫,没有血色惨淡的描写,它壮伟、奇瑰,明丽天然,表现出自豪乐观的情绪。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人以宏伟的气魄,高昂的调子,挥毫落纸,写出这传诵千古的名篇。诗中描写的这种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可谓空前绝后,诗里充溢着雄浑健壮之美,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气度。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抒发别离之情,摒弃儿女之态,也无造情之诗。这种句明情真的诗句,是同时代的诗人无法比拟的。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诗人用美酒来慰藉深处异地的孤寂之情,以醉翁之态表达思乡之意。

“人道横江好,依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写横江风浪险恶,写蜀道崎岖不平,却令人感到壮观奇丽。诗人不凡的胸襟气度展露无遗。读这类诗,极能催生出人的豪情。

在表现上,李白极少流露出愁云满面的情绪。他个人虽然仕途不顺,在官场处处碰壁,但从未放弃,百折不回。虽然有时他也有悲怆情绪的流露,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读了却无沉压之感。

李白也写爱情,他的爱情诗,感情真挚、淳朴和深厚。

《春思》的“春风不相识,何事入岁伟”抒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北风行》的“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写思念久戍的丈夫;《远别离》的“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写别离之苦痛。

这些诗篇所表现的感情热烈、真挚、淳朴,没有丝毫的轻薄、浮艳,没有世俗的浅陋、庸俗。他用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作比,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描写,使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他写游仙诗,又是飘逸欲仙,犹如云中仙女,姿态轻盈。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登锦城散花楼》

“青冥倚天开,错彩疑画出……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云。”《登峨眉山》

诗人异想天开,志欲凌云,因此诗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他在游仙诗中表现的这种幻想,是基于一种天真的异想。自然,这种幻想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诗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乐呵呵的,他有时也有怀才不遇的牢骚,有时也有愤激的情绪,但并不悲观与失望。

“余亦能高泳,斯人不可闻。” 《夜泊牛渚怀古》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诗人胸襟开阔,心怀坦荡。写愤慨则“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写襟抱则“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写功名富贵之难久则“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李白无论写理想,抒抱负,念友情;还是画山水,谈人生。其诗或豪情壮志,或如清风明月;或狂风暴雨,无不情感炽烈。盛唐诗歌的典型风貌是清雄飘逸的风格,健翩凌云的气势,和谐自然的韵律。李白诗歌正是这一气象的最好表现。

03

盛唐诗人写诗时往往是兴之所至,痛快淋漓。诗人的感情或喜或悲,或哭或笑,或歌或舞,均是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所写的诗玲珑剔透,韵味天然。这样的艺术风格,如西子淡装,天然国色多似万壑松风,纯属天籁。

这种特色,在李白诗歌里表现得尤为突出。诸如《赠孟浩然》、《送友人入蜀》、《子夜吴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玉阶怨》、《静夜思》等,真是不胜枚举。李白之所以在各类题材中都有大量的这种风格的诗篇,是因为他对这种真至艺术境界的不断自觉的追求。

李白的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可以看出,清真、天然,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是李白自觉地努力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而他诗歌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这种绝妙的艺术境界。

注重艺术的独创性是诗歌上盛唐气象的又一突出特色,李白的成就,犹为卓著。他的七言绝句、七言古诗和乐府诗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前此诗人,由于过多的因袭和模拟,使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失去诗人自己的个性与风格,不曾对文学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盛唐诗人以前诗人不曾有过的宏大气魄,对诗歌艺术表现作了大胆地探索和尝试,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艺术上大胆地创新使其诗歌风采各异而名扬千秋。

如七言歌行可以溯源于汉魏,七绝滥觞于六朝,但其艺术上的成熟则是盛唐的事了。李白对这两种诗体的发展都有开拓之功,并推到高峰。他的七绝感情真挚,含情不露,言近旨远,一唱三叹。以情致见长,以韵味取胜,风情摇曳,往复从容,意境深远,一时推为绝唱。

他的言辞波澜壮阔,气势雄劲,句式的伸缩,韵的转换,以至章法结构,都奇突而自然。而他的乐府诗往往超出了乐府旧题内容的限制,自铸伟词,以写襟抱。而在艺术表现上,又极尽妙笔生花之能事。对此,以前的诗歌理论家极为倾服。譬如对《远别离》,杨载说:

“波澜开阖,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更不用说《蜀道难》、《梁甫吟》、《行路难》等蜚声诗坛传诵千古的诗作了。

盛唐诗人在艺术上不屑模拟和依傍前人,极力追求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因而在艺术风格上能够自立并独树一帜,从而在诗歌史上争得了自己的席位。

高适、岑参以边塞诗见长,高的七古雄劲整饬,岑的歌行奇丽多姿。王维、孟浩然以田园山水诗称绝,王诗雄浑,孟诗清丽。崔颢等人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出现在盛唐诗歌舞台。

李白则以真率的感情,雄豪的性格,浪漫的情调,创领袖一代的诗风。他的风格,过去有人用“飘逸”二字概括,颇能道出其中的三昧。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子美(杜甫)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飘逸”二字,指李白诗歌的风格而言。但说李白性格或处世态度“飘逸”也不无道理。李白一生栖栖奔走而在政治上无所建树,执著追求之理想不能实现可谓苦矣,然其性格之豁达浪漫,以求仙访道求解,将其郁结沉闷之气,化为飘然的态度,不愧“谪仙”的称号。

“沉郁”、“飘逸”在风格上恰好相反,前者适于表达一种深沉郁闷的感情,为精神上负担之沉压与痛苦之抒写;后者适于表达一种达观的情绪,为精神的解放与心情的舒畅,扬溢着飘然逸情。

风格即人,用“飘逸”和“沉郁”既能概括李、杜二人的性格,也能概括二人的诗风。这不特确当,而且他们本人一也乐于接受。杜甫在《进雕赋表》中曾用“沉郁顿挫”概括他自己的风格。李白虽然没有用“飘逸”概括自己诗的风格,但在《泽畔吟序》中赞扬其友崔成甫说:

“观其逸气顿挫,英风激扬,横波遗流,腾薄万古。”

可谓李白自道。拈出“逸气顿挫”四字,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未为不可。李白在诗文中,多次用逸兴、逸韵、逸气,用以自赞或赞人。“逸”在他的心目中,是一种很高的审美概念。

他自称“酒仙翁”,对贺知章称他“谪仙人”十分赞赏,得意之情常溢于言表。杜甫称赞他“飘然思不群”,“俊逸鲍参军”。

注重主观表现,着力刻画鲜明的自我形象,是李白诗歌具有盛唐气象的特色之三。

盛唐诗歌的又一特点是注重主观表现,通过鲜明的自我形象描写,表现人们的精神面貌,反映时代特征。盛唐诗人喜欢运用天真烂漫的笔触,写个人一刹那的真实感情,表现颇为浪漫的情调,因此诗味醇厚隽永。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盛唐诗人有着笼盖古今的气魄,他们充满了自豪骄傲与自信,自视甚高,政治热情澎湃,有着出将入相的强烈欲望和要求,这就构成了诗歌上盛唐气象的内容。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诗”。

盛唐诗人在政治上无所顾忌,没有必要用曲笔反映现实,写诗时的情绪是昂扬而饱满的,因而写出的诗色调明朗,神韵天然,自饶情趣。

李白是庶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是盛唐诗坛的领袖,以功业自许,自视甚高,他那高亢凌云的英雄赞歌,主观情绪十分强烈,表现出鲜明的自我形象。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汉上翁》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白马篇》

这是豪迈的英雄主义赞歌。他自诩为豪雄、壮士、游侠,诗里充斥着浓郁的主观情绪,跳跃着鲜明的自我形象。这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是典型的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豪迈乐观气质的再现。

在这里,诗人不是用冷静的客观的描写来反映现实,表现人生,而是以我为中心,用主观的热情去拥抱现实,赞美现实,通过对古代理想中人物的歌颂,直接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充分揭示诗人自我精神面貌,抒发内心无比强烈的感情。

可以说,诗人的主观世界就是他歌咏的主要对象,诗人的激情就是他诗歌生命的脉搏。因而诗人的自我形象就十分鲜明,呼之欲出。

李白这种感情强烈自我形象鲜明的诗篇,使百花盛开的盛唐诗坛,更加朝气蓬勃,芬芳艳丽。这也让他成为盛唐诗坛合唱队中的领唱者。他的诗歌是盛唐时代的最强音。

①政治上的盛唐

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后盛唐成为尊颂唐王朝之词。

②文学上的盛唐

指唐代自开元至大历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198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