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中的先秦诸子散文

中国文学史中的先秦诸子散文,第1张

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儒家经典。孔子弟子编纂。反映孔子思想(礼治),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2)《孟子》:儒家经典。孟子著,反映孟子思想(仁政),7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人,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唯物主义),32篇

荀子,名况,后人尊称“荀卿”,赵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兼爱),53篇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

(5)《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无为)81章

老子,名耳,字伯阳,道家创始人 。

(6)《庄子》:即《南华经》,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清净无为),33篇

庄子,名周,宋国人,道家学派重要人物。

(7)《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韩非著,反映韩非思想(法治),55篇。

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8)《孙子》:即《孙子兵法》,孙子著。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1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人,我国古代军事家。

(9)《吕览》:即《吕氏春秋》,杂家代表著作。吕不韦集门人编写,160篇。

吕不韦,韩国商人,曾为秦的相国。

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儒家经典。反映孔子思想(孔子,名丘,儒家创始人。)

(2)《孟子》:儒家经典。反映孟子思想(孟子,名轲,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反映荀子思想(荀子,名况,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反映墨子思想(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

(5)《老子》:道家经典。反映老子思想(老子,名耳,道家创始人 。)

(6)《庄子》: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庄子,名周,道家学派重要人物。)

(7)《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反映韩非思想( 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8)《孙子》: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 孙子,名武,我国古代军事家。)

(9)《吕览》:杂家代表著作。吕不韦集门客编。(吕不韦,曾为秦的相国。)

一、治学的意义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xi 酸而蜹rui 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君子立身处世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荣辱都是自己品行、德行的象征表示。草木多了才有禽兽居住;林木茂盛了才有樵人提斧来砍树;有大树阴才能供众鸟栖息;酿足够多的醋才能吸引来各种虫子。说出的话可能给自己招致祸患,行为举止不当可能给自身招来侮辱。所以君子谨言慎行,治学上要有所选择:知道什么该学,什么学了会招来祸患。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u (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蓬麻、白沙与黑沙、槐与芷根,这些都是受环境影响而改变自身的例子,我们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容悲剧的时候常用"兰艾同焚",形容好的坏的放在一起时说"兰艾同盆、良莠不齐",形容好坏不相容时说"薰莸不同器",君子与小人不能放在一起如同香草同毒草恶草不能在一起。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而且要接近正直淳朴的人远离邪秽。

二、治学态度  专一、积德(结于一兮)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乎?

瓠hu 巴鼓瑟时能让流鱼游出水来听,俞伯牙弹琴时可让远方吃草料的马儿仰起头来听。故好音乐以及好乐师好才华不会被埋没,一定会被伯乐如钟子期发现的。到某座山时,若是那里草木润泽,那山中必藏有玉石,玉石的温润可影响当地草木温润度;到某处山崖时,若是山崖上植物茂盛、又多动物且经冬不枯,那渊泉里必有蛟龙吐珠来供养着整片崖林崖柏。你积了多少德或是造了多少冤孽毒邪哪有不被人察觉的道理呀?

三、学习内容与方法与贤师的作用

《 礼》、《乐》:法而不说 (有方法无具体说明)

《 诗》、《书》:故而不切 (久远而不切实际)

《 春秋》:约而不速 (快了而不易理解)

老师讲课可与以下几种人: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瞽:盲目行事

荀子讲述了先王遗训以及儒家言行积善成德、避灾远祸等,反映了先秦教育重道德轻知识。同时《劝学》结构严谨;论据充足、善于用日常生当论据、旁征博引;运用了大量比喻,增强了文章形象性;铺陈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乐性强;语言犀利透避、说理性强。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顶楼上。本人是荀子的脑残粉,自认为荀子的基础性理论,比如性恶论等,是不过时的。就一些具体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借鉴意义更多一些,不是那么适用。

《解蔽》,分析了百家学说,对于研究理解先秦诸子很有帮助。《正名》,阐述了名称制定的方法和各种名称的由来,算是初级的逻辑学了。《天论》,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认为是初级的政治唯物主义,也就是政治不应当掺杂迷信。《礼论》,分析了社会的形成模式,解释了礼法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算是最早的社会学了。《议兵》,有点“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意思。其它各章,有的分析什么地位该怎么做事,有的驳斥那些歪道,有些论述国家的样态,有些是讲个人修养的。

刘向的整理不是尽善尽美,篇与篇的逻辑性有断层,内容也多有杂糅交错。

荀子解析了社会秩序的构成原理,这是我最佩服的。后来的汉朝的社会秩序,可以看到荀子理论的影子。

况哉!荀卿!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赵国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记录了荀况的自然观、认识论以及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涉及面较广,内容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军事、文学等方面。《荀子》很多文章每篇专论一个理论问题,标志着专题论文的出现。

每篇有一个揭示主旨的标题,而且围绕中心观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这种以论为题的文章,成为后世“论”文体的鼻祖。

《荀子》的论文具有多种显著的特色,文章立意统一,体制宏伟,不但结构完整、构思绵密、论证周详、条理明晰,具有极强的逻辑性,而且气势磅礴。

《荀子》的文风平易朴实,亲切自然,讲道理不以巧辩和气势取胜,而是侃侃而谈,反复申说,有一种温文尔雅、谆谆教导的意味。《荀子》论述时特别重视运用修辞艺术,时常引物连类,设喻说理,呈现出一种儒雅之气。

此外,《荀子》还善用整齐对称的排比和骈偶句式。排比与骈偶结合,紧凑纤密,富于气势。有时很注意节奏感与整饰性,表达充分而畅达。有时配合以和谐的音韵,组成整齐排句,形成了具有音乐性的句法。

《荀子》代表着议论散文的成熟,从《荀子》开始,议论散文才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构成散文中的一个重要的部类。

荀子是怎样总结先秦哲学的

荀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实际上已经开始诸子百家的融合了

论先秦哲学的天命观。

天命观在先秦时期特别盛行。

天命这一名称是由周人提出来的,但它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帝”这一神灵的信仰。周人以“天”来替代此前的“帝”或“上帝”,并从中引发出一些新的有别于“帝”的观念。

三代文化中,天命中“天”的内涵大致有三项内容:一是指独一的最高主宰上帝;二是指泛化的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和祖先亡灵的鬼神;三是指人。三代对“天”的认识,具有一种从一神(帝、天)到泛神(天地鬼神)再到无神(自然现象、人)的下移过程。《礼记·表记》以“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而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信仰发展线索:从敬上帝,到拜鬼神,再到尊人崇德。

中国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神本到人本的发展过程,这一顺延的选择方向决定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此后的中国儒家文化都是在这一人本主义的方向上延伸与发展的。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这一人文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没有宗教传统的独特特点。

中国先秦哲学特点

第一类是子思所记孔子言论,包括《表记》、《坊记》、《缁衣》全篇和《中庸》以孔子语单独成章的部分,属于《论语》类文献。

《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隋书·音乐志》引沈约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对于这种说法,后人多持怀疑态度,以为这几篇不过是后人之假托。现在,郭店竹简的出土,证明上述记载是完全可靠的。首先,《缁衣》就是郭店竹简的一篇。其次,郭店竹简《天降大常》篇的一段文字又见于《坊记》。从行文看,显然是《天降大常》引自《坊记》,这说明《坊记》的成篇早于《天降大常》。

第二类是子思门人所记子思言论。竹简《鲁穆公问子思》为子思与鲁穆公的对话。《穷达以时》杂有孔子语,可能是子思对孔子思想的阐述。故此二篇当为子思所记子思言论,性质相同。它们的竹简形制一样,亦可证之。

第三类为子思的著作。《中庸》以孔子语单独成章之外的部分,则是子思本人的著作。《五行》显然是子思的著作。一则史载子思倡导五行之说,二则此篇的范畴概念和思想与《中庸》多有相合。《唐虞之道》与《穷达以时》思想较为一致;《忠信之道》将忠信归结为仁义,显然与《五行》有内在联络。故这两篇很可能亦为子思言论或著作。

第四类为子思门人的著作。《天降大常》、《尊德义》、《性自命出》和《六德》四篇不但竹简形制一样,而且思想一贯,当出自一人之手。《天降大常》曾引用《坊记》,故作者晚于子思。另从思想上看,此四篇上承子思,下开孟子。故其作者当为子思之后学、孟子之前辈。另外,马王堆帛书《五行》所附《五行说》的作者亦当属子思门人。

从这些文献看,子思学派曾经提出许多不为后人所知的卓识创见。

例如,心、性、情虽然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但在儒家传统中,一直到宋明理学才直接地、明确地讨论三者关系。现在,这批竹简的发现改写了这段历史。关于性与情的关系,《性自命出》说:“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关于性与心的关系,《性自命出》说:“金石之有声,槌弗击不鸣;人虽有性,心弗取不出。”这与1500年以后朱熹提出的“性,本体也;其用,情也”,“心以性为体”,“须有个心,便收拾得这性,发用出来”之论何其相似。理学家虽无缘见到这批竹简,却提出相似的见解,亦令人叹服。

《论语》、《论语》类文献与孔子自宋人首开疑古之风以来,研究孔子的著作虽不可胜数,但所引据的材料多半没有超出《论语》、《左传》、《史记》等书。人们对其他古籍中所储存的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或讳莫如深,或斥为赝品。

更有甚者,最近有人提出《论语》到汉代才结整合书,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郭店竹简有助于打消这种疑虑。

关于《论语》的成书,两汉学者如刘向、刘歆、匡衡、王充、郑玄、赵岐等都有记载。被广泛征引的是刘歆的说法:“《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

从《论语》关于子张在听到孔子的教诲后“书诸绅”的情况看,孔子弟子确有作笔记的习惯,这正是日后结集《论语》一书的基础。

刘歆说《论语》的原始资料虽为孔子弟子所记录,但其结集者为孔子门人,是正确的。这从书中曾子、有子、闵子等孔子弟子被称为“子”可得到印证。

具体言之,《论语》是何时结集的呢?该书所记时代最晚的一件事是曾子之死,而曾子死于公元前436年,所以这一年可以定为《论语》结集时代的上限。现存直接提到《论语》其书并引用其文的文献是《坊记》。如上所言,《坊记》确为子思所记孔子语,而子思死于公元前402年,所以这一年可以定为《论语》结集时代的下限。因而,《论语》当结集并命名于公元前436—公元前402这34年之间。从这个时间看,《论语》的结集者当仅限于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

孔子弟子三千,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故当时一定有大量记录孔子语的笔记。而孔子去世后,后学即分化,“儒分为八”,故所谓“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一定只是各小集团之内的事情。

由此可知,当时一定存在许多结集孔子言行录而成的《论语》类文献。

当然,各小集团在结集孔子言行录的时候,是以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取材的。今本《论语》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由此可以推知,此书是由孔子德行科的弟子门人结集的。

那么,《论语》之外那些《论语》类文献的下落如何呢?在现存西汉以前的文献中,常常见到集中记载孔子言行的文字,从上下文看,绝非私家著作的征引。这就是《论语》类文献的佚文,其史料价值与《论语》不相上下,如今本和帛书本《易传》中的有关文献、《孝经》、定县竹简《儒家者言》和《哀公问五义》、《荀子》中的有关文献、大小戴《礼记》中的有关文献、《孔子家语》和《孔丛子》中的有关文献等。现在,《缁衣》出土于战国楚墓,说明这种论断是可靠的。

综上所述,孔子及其思想需要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就孔子思想的发展而言,实由礼学而仁学进而易学,这三个阶段分别属于孔子的早年、中年、晚年。这整个过程就是孔子本人所说“下学而上达”的过程。孔子对易学的最大贡献是,在形式上,将过去的占筮之学转化为哲学;在内容上,将过去的乾坤二元论提升为易一元论。所以,过去那种认为孔子思想中没有形上学甚至没有哲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各学派之间的关系

(1)儒家和道家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儒道对立,势若水火。

竹简《老子》一出,方知两派本是同根生,旨趣亦贯通。从竹简《老子》看,老聃不但没有批评儒家思想,而且对儒家所遵奉的观念如圣、仁、义、礼、孝、慈等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从各种史料看,孔子对老子也是非常推崇的。而儒道之间的对立,始于战国时期。

这从太史儋和庄子对儒家的贬黜以及孟子和荀子对道家的攻击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

郭店竹简《语丛》四种值得注意。历史上有小简写杂记之说,而《语丛》皆为短简,且言简意赅,其性质为墓主东宫之师的札记,故应更名为《东宫之师札记》或《札记》。这部竹书兼综儒道,内容涉及墓中儒道两家的著作,故当为墓主阅读所藏儒道两家著作的读书札记,其中既有原书抄录,亦有个人感想,而《语丛四》可能抄自别家文献。这是现存最早有意识地将儒道熔为一炉的作品。

(2)道家和兵家的关系。早有学者指出,道家和兵家关系密切。

今观竹简《老子》,并无兵家影响的痕迹。因而,今本《老子》与兵家相通之处,乃太史儋对兵家思想的吸收,而权术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3)道家和法家的关系。有人指出,战国法家出自老子。但他们既没有注意到对法家发生影响的是太史儋而非老聃,也没有意识到两家之密切关系尚有地理上的原因。

权术是道家与法家的接合点,此乃太史儋思想之特色而为老聃所未及,故战国法家实出自太史儋。太史儋入秦后,促进了当地法家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法家活动的主要舞台。因而,韩非子之作《解老》、《喻老》并非偶然,这是法家承继太史儋之统绪的明证。

先秦哲学的特点及其演变

先秦思想的发展有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发生在殷周之际。对这次转变的性质问题,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大致认为这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我以为,这是一场宗教批判运动。其实质,是摆脱传统宗教,开创人文精神。这不是宗教内部的变化,而是以人文取代宗教的过程。这场宗教批判运动的深层面的思想根源,应该归之于祖先崇拜。一方面,在先民的观念中,天帝的旨意是通过祖先神来传达的,而祖先神当然首先要保佑本族类,这使天命带有一定的任意性。另一方面,祖先神这个中介,拉近了人与天帝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和性。所以,当一些特殊事件发生,如殷之代夏,周之代殷,便使人们比较容易地对天命发生怀疑并进而肯定人的价值。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质是在殷周之际奠定的。由此看来,中国哲学史的开端问题需要重新考虑。过去,胡适先生从老子写起,冯友兰先生从孔子写起,影响很大。我认为至少应该从文王、周公写起。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先秦时期,儒家侧重于伦理说教,道家侧重於哲学探讨,这已成定论了。

但简本《老子》的出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检讨这一成说。尽管简本《老子》中也有一些讨论形上学的段落,但其大部分内容,却是在阐述伦理价值,这正与《论语》相似。此外,这部《老子》的风格相当古雅、朴实,又与《论语》相合。这就是说,侧重伦理价值、风格古朴是当时哲学的共同特点。然而,进入战国,哲学之风大变。就哲学问题而言,人们已由对伦理价值的侧重,转向对天道、心性等深层问题的侧重。其风格也随之由古朴转向高远玄妙。不管是儒家的子思、子思后学、孟子,还是道家的太史儋、关尹,抑或隐逸家的庄子等人,都是如此。因而,侧重天道、心性问题,风格玄奥,是战国哲学的主要特征。这个时期的哲学,更加抽象了,或者说哲学意味更浓了。这是中国人理论思维的一次大飞跃。

从古朴、简易到抽象、精致,符合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本文对简本、今本《老子》时代和作者的推断。先秦哲学这种转向的转折点就是孔子晚年所建立的易学。老聃思想和孔子早期思想皆重人伦而鲜及心性及天道,孔子的易学基本上是一种天道之学。

而战国哲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填补并深入、广泛地挖掘了介于人伦与天道之间的心性这个环节。仅此一点,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就需重新评价。

先秦哲学存在的价值化

从哲学的定义看,狭义哲学指的是西方哲学,而广义哲学在生活中都有,不分东西

所以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老子道德经是在探讨哲学,而且很浅,很原始

在以后的中国是没有哲学的

老子道教对中国的影响就是其价值

其影响了中国产生了一种向稳的事态,以形成一种平衡

在历朝历代维稳时期大多可以看成是老子思想的影响,也就是其价值

演讲:中国先秦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亲 快哦! )

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

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⑥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求告知 对话先秦哲学 好过么

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这要看楼主对哲学定义的理解了。

倘若哲学定义顺西方来,是一种依据逻辑、有体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那么中国古代思想就鲜有可称得上哲学的东西了(有还是有,但不是二楼说的儒家思想,而是重逻辑的墨家与名家思想)。

但是哲学重点应该还是对世界与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活动(这是我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秦诸子除了兵家、农家等具体技术学派以外,应该都属於哲学。

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来中国时曾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但中国有思想和智慧。”但是包括他自己的现当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已经不断地突破著传统西方哲学体系化的定义了,如果说中国古代思想不属於哲学,那西方最源头的思想、现当代的哲学也会出现“是否是哲学”这样的危险。

因此中国学界一方面强调不要过分重视中国思想是否是“哲学”这样一个资格问题,因为这终究是个文化差异导致的话语权问题,哲学是西方词汇,不应该降低我国古代智慧的价值;另一方面普遍认为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思想包括先秦诸子思想是哲学,起码是能够引发人们哲学性思考的智慧,而且作为与西方哲学传统不一样的、在当代处于边缘地域文化体系,它的时代价值更应值得人们重视。

希望采纳

先秦哲学家,文学家有哪些?

先秦十大哲学家包括: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惠子、邹衍

先秦文学家包括:

屈原,《离骚》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庄子(庄周),《庄子》玄远、高深的哲学思想迄今无人超越,同时在文学上也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庄子的文章,想像力无比强大,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左丘明,《左传》,一气呵成之势,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

孔子,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此外还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对话先秦哲学 庄子的三言指的是什么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现存的《庄子》文字是谁整理的A郭象 B庄子 C孔颖达 D王弼

庄子的三言是什么交流方式 A直接 B间接 C都不是 D都是

孔子的思想具有现代性 是 否

1、A郭象

2、文学上,庄子开创了“寓言”“重言”“卮言”三言并用的手法

C都不是

3、这与如何看待儒家思想有关

我个人选否

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庄子•寓言》)。

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

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200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