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5篇

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5篇,第1张

1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说理念

 高中生,其心理特点是处于发展成熟期,思维特点是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而这节课刚好是高二化学必修教材中的第三章铁和铁的化合物中的专题课,因此,设计这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席位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在设计这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人人参与,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说教材

 化学说课稿铁和铁的化合物铁,是已经发现的金属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化合物也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最普遍的物质,这一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学大纲的重点,还是每年高考的重点,在这节课中,其难点在于对铁及其铁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应用,因此掌握这节课就是要掌握这些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掌握铁及其铁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他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如钠、镁、铝等金属的认识和应用,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将获得的知识在问题中得到应用。

 3、情感与创新,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和探索,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教学反复市,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导入新课,层层深入,不断地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铁和铁的化合物的物性和化性完整地被体现出来。同时,我采用“反馈教学”的方式,设计大量的练习,不断反馈学生掌握所授知识情况,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发挥其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样也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结合互动,调动气氛,发挥学生主题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两个主体”的效果,体现现代教学的思想。

 五、说学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的是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又表及里,又浅入深,使他们能更形象深刻地接受新的知识并得到应用,使他们听得明白,思考透彻,说得清楚,写得明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考题,测试其获得知识的速率和效果,学生可以首先跟着我的脚步走,接受我的灌输,然后在练习中体现出来。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系统得联系前后知识,顺着学生想知道新课题的内容的心理来引入。

 2、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划分清楚,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将难点变简单,掌握重点。

 (1)铁的化学性质,同不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产物都不同。

 (2)铁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同铁单质的比较,不同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也不同,且抓住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采用课堂实验的形式。

 (3)不同家台的铁离子的检验

 这些情况应该明确地提出概念,分析性质变化的过程,在里的同时,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讨论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

 3、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增加课堂互动性,反馈教学信息,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

 总之,这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实例引入和反馈教学及其他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着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性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的宗旨,设计该教学方案,我想,通过本节课,100%的学生都能充分掌握所授知识。

3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4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

 ⑴把时间留给学生;

 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

 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5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XX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导语: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以下我为大家介绍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是常见的气体氧气的性质新授课,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三部分。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介绍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习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把化学中纪实内容和理论概念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通过学案的抽查和批改,了解到学生对本节内预习情况基本可以,重点内容理解也可以2对本节内容存在的知识障碍点是对现象和结论描述难以区分,对火焰和光不好区分,对氧化反应中的氧和氧气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理解

 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联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学过程:引入:大家知道对人和动植物呼吸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是什么?我们经常和氧气接触,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

 导入演示: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大家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呢?这瓶气体就是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第二位的氧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展开课题

 一.(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2)想一想:氧气有味吗

 (3)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二[提问〕 如何检验氧气?

 提问:氧气能和哪些物质反应

 1.察硫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注意现象有何不同

 2.碳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在氧气中产生的是光还是火焰(3)反应后倒入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

 3.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思考]①什么集气瓶底要装少量水或细沙?②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③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根作用是什么?

 三结合上面文字表达式归纳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四氧气有哪些用途呢

 [回答〕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总结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

 2.学会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由一般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欲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一.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1.氧气的检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2.硫的燃烧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硫+氧气---→ 二氧化硫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碳+氧气---→二氧化碳

 4.铁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三.化合反应: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氧气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气化反应

 四.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坚持燃烧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记分员,对每名学生回答给予打分,然后组内成员分数累加,小组之间再评比优胜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正确分析,能较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水 55%

 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 2、称量; 3、配制; 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操作:装瓶,贴签。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 )g,液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 ) 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1高三化学教案优秀范文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

 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

 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2高三化学教案优秀范文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高三化学教案优秀范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4高三化学教案优秀范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过程

 温习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化学方程式

 热方程式

 相似点

 不同点

 学习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练习

 已知:H2(g)=2H(g);△H1=+4318kJ/mol

 1/2O2(g)=O(g);△H2=+2443kJ/mol

 2H(g)+O(g)=H2O(g);△H3=-9179kJ/mol

 H2O(g)=H2O(l);△H4=-440kJ/mol

 写出1molH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CO2(g);ΔH2=-393.5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ΔH=?

 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习

 1、在101kPa时,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kJ的

 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L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800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5高三化学教案优秀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通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有关初三化学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有关初三化学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三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绚烂的花,广袤的草,等等,成千上万种的动物植物,还有人造的物品。这些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和了解吧。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1——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课学习

(一)有机化合物

(1)展示物品的种类,(实物和)学生回答由什么材料组成。

根据经验,大家能说一说这些材料哪些是有机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余下的是什么材料。接下来我们先学习什么叫有机合成材料,什么叫有机物?

写出化学式,组成元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合作计算,可用计算器?

讨论:(1)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都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 。通过分析表中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引入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什么是有机材料,学生回答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纸条,帮助进行课堂学习:

(1)完成下内容;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S=32 Na=23 Cl=355

(2)根据上表讨论:

①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呢?哪些不是?

课件展示: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 CO2 Na2CO3 CaCO3(碳酸盐)属于无机物。

讨论: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两组中是前者还是后面两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些:

了解化合物的分类以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二)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化合物中,有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有的却非常大。我们先来了解一篇小资料。

由学生自己阅读,得到关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认识。接下来看看这些物品大家是不是见过,用过,你了解他们吗?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机物的组成元素特点,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与其它原子的结合方式的说明有机物数目异常庞大的原因

从刚才的有机物的结构可知,有些有机物组成原子个数少,相对分子质量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百万如:淀粉和蛋白质。引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讲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类

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

展示:有机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

为什么都是合成材料,它们的性能和用途有明显不同?原因是这些合成材料的结构不相同。用实验去发现一些规律,学生实验活动。学生拉扯塑料,加热聚乙烯塑料。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和发现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有机合成材料的热塑性和热固性:

实验:点燃不同的线,刚才实验过程中发现棉,羊毛,锦纶腈纶在加热时有什么区别?如何鉴别一件衣服是纯棉还是合成纤维做的?

(三)环境问题

塑料和合成橡胶的有很广泛的用途: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塑料和合成橡胶的广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会带来什么问题?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3

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公民应该如何做?

通过讨论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重要的方法。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个科学家,你最想在发明什么合成材料来解决,生活,生产,农业,工业,电子,国防的问题或困难?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几种新型的合成材料。

了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认识了有机化合物,知道了什么是高分子合成材料,也知道了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一定的麻烦。也就是白色污染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为环保和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三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 反应原理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 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

(2)干粉灭火器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

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播放生活中的,设问:

1、 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 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

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知识拓展

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

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播放录像:煤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 混合物

2、 焦碳、煤焦油、煤气

3、 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

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

2、混合物,因为其中含有多种成分。

3、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是物理变化。

让学生说出石油炼制的各产品与其用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过渡

投影: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烧

引出天然气

让学生知道: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

1、人类大量开采,将使化石燃料最终被耗尽。

2、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初三化学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习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堂探究

自主学习1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阅读第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海水氧气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自主学习3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初三化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419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