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豪徐志摩,他夫人和后代子女结果怎么样?

民国文豪徐志摩,他夫人和后代子女结果怎么样?,第1张

说起民国的文豪有很多像,徐志摩,鲁迅,郭沫若,胡适等等,而在民国的这些文豪里边,最让人乐于谈论的那就是徐志摩了,徐志摩生在一个富豪之家,他的父亲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他们徐家世代经商,他们家是远近文明的首富,可见徐志摩在众人的眼里本身就自带光环,再加上他又是胸中有文墨的文人,在选择配偶上自然他就是一个香饽饽。本来在民国的时候自由恋爱刚刚开始,徐志摩还没开始恋爱,就被家里边安排了婚事,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

虽说徐志摩家家境比较好,但张幼仪的家里也不差,张幼仪家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这样的家境对于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就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嫁到浙江徐志摩家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他自然就答应了,后来徐志摩出国留洋,随后在张幼仪哥哥的安排下,她陪在徐志摩的身边,后来产下儿子徐积锴。

徐志摩在留洋期间认识了林徽因,因为一些情感的事情,他最后决定要和张幼仪离婚,当时的张幼仪已经怀了第二个孩子,当时的张幼仪可以说是晴天霹雳,林徽因知道徐志摩的家庭问题,最终选择结束他们短暂的恋情。最终徐志摩还是离了婚,后来张幼仪带着一个孩子怀着一个投奔了她的哥哥,后来生下第二个儿子,不幸的是小儿子在3岁夭折了,最后在哥哥的帮助下回了国。

之后张幼仪就回了国,也将幼子的骨灰带回,葬在海宁硖石,墓上有梁启超题字:徐德生之墓。可能是为了纪念他出生在德国,所以才取这个名的吧。徐志摩坠机身亡,尸首运回后,也安葬在海宁宁硖石,与小儿子墓地原本隔有一段距离,但后来因工程施工,要迁移徐德生墓。徐氏宗亲决定迁到徐志摩墓下方,并“维持原型”,以便“父子相依”。

后来张幼仪出任一家他哥哥的服装公司的总经理,衣食还算无忧,也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后来结识一位医生苏纪之两人最后结婚,两人在一起生活了18年,苏医生病逝,之后张幼仪就搬到了纽约去住,直到1988年去世,她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最长寿的一位。

她的儿子徐积锴出身于1918年,现如今已经100岁了,他一直生活在美国,他是一位非常乐观的人,谈起他的父亲他毫不避讳,他曾说他的父亲是一位命苦的人,人到中年就去世了,要是活到80岁依然会有很多女人喜欢他,因为很多女人倾慕他的文采。徐积锴曾多次回乡祭祖,晚年的时候,还带上了一家老小,一家人很是和乐。

而徐志摩离婚后的第二任妻子就是陆小曼了,她是一位画家又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就是因为她与徐志摩的婚恋成了近代的著名人物,让后人熟知,她和徐志摩的婚姻没有生下子女,徐志摩就因飞机事故去世了。陆小曼在1965年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2岁。

徐德生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二子,小名彼得出生于1922年,同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彼得两岁时病死於德国。他去世后, 徐志摩十分愧疚难过,写过感人的悼文《我的彼得》彼得的墓后葬于海宁硖石西山白水泉畔,如今和诗人形影不离的只有他的小彼得徐志摩有个儿子叫徐积锴,现已83岁。由于政治原因和个人的禀性,长期以来,对其父亲之事,不愿张扬,也很少公开露面,以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徐积锴13岁时,徐志摩坠机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他小名叫“阿欢”。由于是徐家单丁独传,全家上下对之都寄予厚望。出世百日,家人在他面前摆了裁缝用量身尺、小算盘、铜钱和一把笔,让他“抓阄”。阿欢看了片刻,眼睛先瞅着算盘,继而扫到尺子,最后盯上一样东西,伸手便抓起--哟,那正是徐志摩用过的毛笔。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先生喜出望外,把孙子高高举起,连连道:“又是一个读书人!我们家孙子将来要用铁笔!”这“铁笔”,是指官府重要文告上常用语“铁笔不改”。徐老太爷希望孙子从政入仕(积锴之名亦与此有关),哪里料到,徐积锴后来的生活道路,却与祖父希望大相径庭。徐志摩死后不久,他中学毕业,为便谋生,遂入交通大学念土木工程。1947年徐积锴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科技大学攻读经济和土木工程,先为土木工程师,后从商,跟笔墨生涯始终无缘。对于徐志摩的了解,他只有点零星模糊记忆,更多是从书上得来的。他说:“我对父亲印象说不上来”,“根据书上写的,他很热情,对朋友很真心,喜欢派对”。这也难怪。他出生时徐志摩在外读书,接触不多。后来父母都去国外留学,由祖父母照顾。13岁时徐志摩就坠机身亡。但造化赐给世人的骨肉之情,使他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同情与理解。许多人认为,徐志摩的死,无异于是种“解脱”,因为徐志摩在他视为超乎生命的爱情上,已处于进退维谷,甚至身心俱疲的境地。而他又极向往能有拜伦、雪莱那样短促然诗名显扬的人生,以及那不同凡俗的死。更何况,徐志摩是那么迷恋“飞”和“云游”,甚至还取了一个“云中鹤”的笔名。因而,有人认为,徐志摩之死,是刹那间如愿以偿,“羽化登仙”。但徐积楷却另有所见。他以一句话概括徐志摩的人生:“我觉得,我父亲命太苦!”苦什么?大概不是指徐志摩由英国带回的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以及创作中至善尽美苦心追求的艰辛。他是别有所指的。徐积锴在美国跟父亲的老友胡适、梁实秋等人以及顾维钧、孔祥熙后人均有来往。他目睹父亲诸好友多享尽天年,备尝天伦之乐,个人感情生活也不像父亲那样历经磨难,以致酿成惨剧,感慨万端。徐积锴说,父亲几个老朋友都有女人缘,都有女朋友。他跟胡适一起吃饭,还见胡适带了美国女友来。徐积锴慨叹道:“父亲如果不死,活到八九十岁,相信还会有女人要他的”,“很多女人倾慕父亲的文采”。噫嘻,能这样善待体味亡父个人的感情世界,在人子之中,也算罕见。60年代,正逢“文革”,徐志摩作品在内地几近绝迹。台湾虽有出版,但辗转翻印,错讹百出。为此,梁实秋愿出面编辑全集。徐积锴即专程到台湾,鼎力协助,并在美国各大学图书馆搜集徐志摩作品,历经一年艰辛,终由台湾“传记文学社”印行了全集。这位经商的土木工程师,终究还是跟文墨打了点交道,为留存徐志摩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了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一般人只知道徐积锴,但未必知道徐志摩幼子徐德生(又叫彼得)。徐德生在1922年出生于德国,三岁就因病夭折。骨灰罐由张幼仪带回硖石安葬。墓上有梁启超题字:徐德生之墓。徐志摩坠机身亡后埋在硖石,与幼子墓原有一段距离。1998年因工程施工,要移徐德生墓。徐氏宗亲决定迁到徐志摩墓下方,并“维持原型”,以便“父子相依”。如今,徐志摩子嗣均远在异国他乡,徐志摩大概没有料到,在硖石西山,悲秋残阳下,凄风苦雨夜,是他只见过一次的幼子,日复一日地跟他那游荡的孤魂,紧相依,长相伴。“徐志摩儿子不会作诗”前不久,徐志摩的一位族亲送我一张徐积锴合家欢照片。当我的视线移到照片上一青年男子脸上时,神经好像被蜇了一下:哎呀,好面熟哇!搜索枯肠,终于想起了。于是搬箱倒柜,翻检资料,最后找到一张照片,那是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毕业时照的。对照着合家欢照片上那个年轻男子,我不知不觉中渐入幻境,把徐志摩脖上那黑底白点的蝴蝶领结系在那个年轻人的领下,再反复端详。上苍简直是再造出一个年轻的徐志摩!你看,那相似的分头,长型脸,同样架着黑边眼镜,隆起的鼻子,尤其那抿着的宽嘴和长下巴,简直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我查了文字注名,才知道,这年轻人是徐志摩的孙子徐善曾。他们竟如此相像,这大概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隔代遗传”现象吧。由于职业关系以及对徐志摩诗艺的偏爱,我更希望徐志摩的文学禀赋也有个神奇的遗传,结果却大失所望。徐积锴幼时“抓阄”抓的是徐志摩的毛笔,可他却拙于文墨。学生时代,他爱足球、网球,对父亲的文学事业相当疏远。他说,自己青年时“没什么特别兴趣,对文学完全不行”。成年后,看到别人写自己父母,只能“望文兴叹”,并表现出一种诚实的遗憾,说:“照理应该我来写,可是我又不会写!”在美国,他不时也读中文书,最爱的是张恨水的言情小说。他对文学的欣赏,大概只在消遣的层面;对父亲的作品,也没什么研究和深刻的理解。他沉静、平和、朴实,也无意从父亲那里得到什么真传和荫庇,他老老实实承认:“我对文学是一窍不通。徐志摩儿子不会作诗。”在美国,他甚至连“国语”也说不多,主要讲英语和上海话。徐积锴现有一子三女一孙子。我问徐志摩侄徐嘉先生(他跟徐积锴一家有过数次接触),他告诉我:“徐志摩后人中,无从事文艺工作的”,“除徐积锴大女儿外,其余均不熟汉语,满口洋话”,而且,多是从事商业工作。回想当年,徐志摩父亲是硖石殷富能干的商会会长,一心希望徐志摩能“子承父业”,但徐志摩却偏要醉心于写那“分行的韵文”。没想到这第三代以后,又一个个跟着老太爷,走上从商的路子。这可算是另一种“隔代遗传”吧。]

徐志摩逝世于空难,徐善曾是徐志摩的孙子。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

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关于他遇难的原因,除直接原因林徽因外,还与陆小曼迟迟不肯答应北上,以及大雾影响、主机师王贯一前晚准备女儿婚事忙到很晚,飞行时精神太差有关。

蔡元培为其写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扩展资料: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徐志摩

人民网-徐志摩孙辈访祖父旧居 了却心愿

徐志摩之母跟金庸之母是堂姐妹,所以这两人的关系应该是表兄弟。

细看金庸的亲戚网,可以发现他的亲戚都特别厉害,除了表兄徐志摩外,还有表外甥女琼瑶、姑父蒋百里、表姐蒋英、表姐夫钱学森、堂兄弟穆旦。

徐志摩

他的名声,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近代有名的诗人、大才子,只不过因为个人感情生活不太端正,像有抛弃发妻张幼仪等事,所以在这方面,徐大才子的评价并不高。金庸作品中的“表哥”一向都很“坏”,据说这一点其实就是在影射徐。而这两人因为极大的年龄差(徐死时,金庸才7岁),所以现实中的关系应该挺疏远的。金庸在回忆参加徐的葬礼时,也是寥寥一笔就带过了。

琼瑶

与金庸一同成名的言情作家琼瑶,居然是他的表外甥女!不得不说,这家人的文学基因真是太好了,接连出了好几个文坛大家。据悉,金庸的堂姐是琼瑶三舅的妻子,所以他俩也算远房亲戚了吧。

蒋百里

民国军事学家,他的第一任妻子叫查品珍,是金庸同族的姑母,所以金庸该叫这位姑父。只不过,他姑母跟蒋百里的关系并不好,所以之后蒋另娶了个老婆,是个日本人叫佐藤屋登,他俩生下五个孩子,其中一位便是歌唱家蒋英。

蒋英

也就是金庸姑父蒋百里之女,两人血缘上没有关系,但名义上还是表姐弟。而两人关系也非常好,私下时常会有来往。

钱学森

蒋英之夫,因为这样,钱学森就成了金庸的表姐夫。

穆旦

中国著名的诗人跟翻译官,与金庸以堂兄弟相称。不过,除了都姓查以外,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交集。

艺术­

《船歌》的旋律再次响起,钟跃民做深呼吸,眼睛半合,把嗓子的音域调整到低沉的中音区∶"先生们,女士们,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的主要赞助人,指挥大师卡拉扬的恩师和引路人,著名的音乐评论家钟跃民先生特地从意大利的米兰不远万里赶到中国,临时担任音乐扫盲班教授,钟跃民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早在三十年代……" ­

袁军不耐烦了∶"你丫怎么这么贫呀?还他妈意大利呢?你撑死了也就是从非洲逃荒过来的……" ­

周晓白笑道∶"袁军,你别捣乱,让他讲。" ­

钟跃民丝毫不受影响,他的情绪已经进入了一种氛围:"……好的音乐都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画面,我看见的画面是这样,先是俄罗斯风光的大背景,……辽阔无垠的草原,绮丽的外高家索风光,波涛汹涌的伏尔加河,圆顶的东正教堂,我的耳畔似乎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这歌声忧郁而深遂,让你心里酸酸的,忍不住要流泪……" ­

周晓白愣了,她没想钟跃民的语言具有如此的感染力,寥寥几句话,竟勾勒出俄罗斯深遂而广袤的大背景,此人真不可小视。­

音乐声在回荡,钟跃民富于诗意的语言几乎感染了所有的人,大家似乎都进入了他的语言所描绘出的画面和意境。­

周晓白用手支住下巴,静静地望着钟跃民,她眼睛很明亮,目光清澈如水。­

"……一个幽静的湖泊,岸边是茂密的白桦林,深秋的白桦林色彩斑斓,秋风轻轻掠过,白桦林飒飒作响……我们的小船静静地划动,桨声轻柔,水波荡漾,林中的夜莺在婉转歌唱……此时,你的心里没有悲伤,也没有欢乐,只有一种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惆怅……你的眼眶里贮满了泪水,但它不会滚落下来,泪水会渐渐被眼球所吸收,会自己干涸……在如此氛围下,你的心中只有感动,只有柔情,还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小船渐渐远去,桨声在消逝,涟漪在水面上消失,带走了感动,带走了柔情……还剩下什么呢?只剩下那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惆怅在心中久久徘徊……" ­

­

爱情­

1周晓白­

周晓白突然问道∶"跃民,你和我说实话,当年你提出和我分手,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

"我不是在信上和你说了吗?" ­

"不对,我不相信那是你的真实想法,我也不太相信那个叫秦岭的女人有这么大的魅力,能使你不顾一切,事实上你们也只是相处了很暂短的一段时间,然后她连影子都不见了。" ­

钟跃民骂道∶"这都是郑桐和你说的?这个重色轻友的混蛋。" ­

"你别冤枉郑桐,我问过他,他一个字不向我透露,是蒋碧云说的。" ­

"嗯,这还差不多,现在我来回答你的问题,你这个人太"轴",知道什么叫"轴"吗?这是北京人形容爱钻牛角尖的人常用的一个词。我告诉你,就是因为你这种"轴"法儿我才和你分的手,你把我吓着了,我还没向你承诺过什么,你已经要死要活了,咱们要是接着走下去,我敢说,你早晚会因为我的原因把命搭上,晓白,你是个对爱情很执着的女人,也许在很多男人眼里,这是天大的优点,但我敢说,你对我并不合适,我不是个守着老婆孩子过小日子就能心满意足的男人,我也不是个安份守己的人,我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如果一种生活方式过腻了,那我会马上再换一种生活方式,在我看来,当年插队时要饭和现在当兵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无所谓哪种好哪种不好,这两种生活方式我都会高高兴兴地投入进去,我把它当成游戏。如果这两种游戏都玩烦了,我会再换一种游戏玩,总之,要玩得高兴。晓白,如果我和你生活在一起,你能理解我这种玩法吗?你能和我一起玩吗?" ­

周晓白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能,尽管我很爱你,我只能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

"我知道,结婚,生孩子,教育孩子,将来考大学,大学毕业后再帮助孩子找个好工作,孩子有了孩子你再帮着带孩子……你可真行,幸亏没和你结婚,不然我早烦你了。" ­

"照你这么说,你把我甩了是为了拯救我?我还应该感谢你是不是?" ­

"当然了,你以为呢?除非你也和我一样,自愿选择过一种'在路上'的生活,你行吗?我的周大夫,你是那种还没出生就已经被父母安排好一生的人,就象个案板上的小面团儿,父母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把你做成馒头还是烤成面包,要不再加点儿棒子面做成混合面饽饽都由父母说了算……" ­

"去你的……"周晓白给他一拳,也笑了。­

"晓白,你知道将来和我过日子的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吗?我告诉你,如果我去要饭,她会兴高彩烈地和我一起去,我们还会坐在草堆上边晒太阳边互相捉虱子,就象动物园猴儿山上的猴子一样。如果哪天我突然觉得安稳日子过烦了,忽发奇想,打算去神农架找野人,去尼斯湖抓怪兽,她都会高高兴兴和我一起玩……" ­

"呸!你找去吧,这样的女人恐怕还没生出来呢。" ­

­

2秦岭­

"可我从来没打算嫁给他呀?这就是和你的区别,因此我受伤害的程度要小得多,我可以做他的情人,不要他为我负任何责任,你能做到吗?这是个游戏人生的家伙,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只有过程而没有目的,他在品尝各种人生的滋味,连坐监狱都可能成为他人生的资本,我估计,此时他在里面快活得很呢,这种体验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的。" ­

­

知识­

郑桐­

郑桐的眼睛望着远方,沉思道:"知识……真是个好东西,它能使人清醒,使人大彻大悟,就象在漫漫长夜中的火把,给你光明,给你温暖,当你进入一种境界以后,世俗的东西就不太重要了,你无暇去考虑物质生活的富足与贫困,你获取知识,是为了进行一种思考,一种自我完善。" ­

"那么你在思考什么?完善什么?总之,你想做个什么样的人?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

"当年陈寅恪在悼念王国维先生的悼文中提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真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令人高山仰止啊。" ­

"郑桐,难怪他们说你怪,连我都快不认识你了,你思考的问题中,有什么具体的东西。" ­

郑桐闭上眼睛喃喃自语道∶"以史为鉴,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实中的一切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参照,我在想,人类大概是最不长记性的一种动物。那天的傍晚,我就坐在这里看书,我看的是《第三帝国的兴亡》,我看着看着突然猛地抬起头来,发现太阳正在下山,西边的山峁上洒满了落日的余晖,天地都是金灿灿的,象是在燃烧,面对如此辉煌的落照,我竟然感到周身寒彻,就象掉进了冰水中,历史的画面何其相似,我想起了六六年的红八月,那个记忆中的八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一种鲜红的色调,这不是红旗、红袖章、红语录本,而是受难者的鲜血……那个娇阳似火的八月,映入眼帘的,到处是鲜血呵,为什么会这样?这发生的一切都有些什么理由呢?难道我们这个民族天生就以杀戮为乐事?在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整个民族的理性都到哪里去了,一个人疯狂了可以原谅,但一个民族疯狂了,失去理性了,这个民族就是不可原谅的……"蒋碧云震惊地搂住郑桐:"天那,你想得太出圈儿了,不要再想了,你的胡思乱想太危险,你该不是想故意表达一种深奥吧?" ­

郑桐仿佛沉浸在一种意境中,他目光迷离地凝视着远方,嘴里在喃喃自语:­

……我是肉体的诗人也是灵魂的诗人,­

我占有天堂的愉快也占有地狱的苦痛,­

前者我把它嫁接在自己身上使它增殖,­

后者我把它翻译成一种新的语言…… ­

蒋碧云听出来了,这是惠特曼的诗,郑桐曾说过,他最烦的就是徐志摩、戴望舒这类的诗人,他们的诗句甜腻腻,哼哼叽叽的,很容易使男人阳痿。他喜欢惠特曼的《草叶集》,那才是饱含着理性的诗,是男子汉的诗。­

郑桐似乎是在梦呓:­

……啊,我的灵魂,­

我们在破晓的宁静的清凉中找到了我们自己的归宿。­

我的声音追踪着我目力所不及的地方,­

我的舌头一卷就接纳了大千世界…… ­

郑桐凝视着暮色沉沉的黄土高原,宝蓝色的苍穹上,一勾残月已经升起,信天游的歌声飘零处,衰草凄迷…… ­

蒋碧云迷茫地望着远方起伏的山峦,耳边传来郑桐低沉的声音:­

……我把自己交给秽土,­

让它在我心爱的草丛中成长,­

如果你又需要我,­

请在你的靴子底下寻找我…… ­

­

对高考,郑桐的兴趣不是很大,他认为大学教育对培养理工科人才是有益的,也是必须的。而文科,尤其是文史哲类学科则不一定要进大学,听老师拿着教材照本宣科还不如在家自学,对于学文科的人来说,上大学不过是为了张文凭,这张文凭充其量相当于厨师的资格证书,以此来证明自己有资格从事厨师工作,不至于把砒霜当成白糖放进菜里。除此之外,用处就不大了。­

­

­

人生­

钟跃民最不爱听这种话,他反驳道∶"这是俗人的想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不是为了建功立业。首先他是不得不来,因为他没有选择的权利。既然来了,那就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快乐地度过一生。如果你二哥认为当官快乐,那是他自己的事,但谁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认同自己的价值观。" ­

钟跃民合上眼睛,仿佛已经睡去,在这个世界上,何谓光明,何谓黑暗?人人都认为自己在寻找光明,以为自己找到的就是光明,这才使这个世界复杂起来,这是人性使然,人性将这个世界对立起来,这个世界才有了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对于这种种对立的事物,究竟谁才具有评判权呢?罗曼。罗兰曾做出这样的判断∶"要是一个人,听了器乐美妙的和弦,或是听了温柔的歌声,而不知道欣赏,不知道感动,不会从头到脚地震颤,不会心旷神怡,不会超脱自我,那么这个人的心是不正的,丑恶的,堕落的。" ­

自由

跃民,你是个男人,你要去做男人应该做的事,用你的话说,你不是喜欢玩吗?那么我告诉你,你应该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了,也许你会遇到很多好玩的事,人生不过是一连串的游戏所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你不妨害社会和他人,游戏人生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从这点上看,我们是有共同语言的,因为我们都不喜欢平庸的生活。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做乖孩子的,钟跃民就不愿意。他认为这只是老师和家长们一厢情愿,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所有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前途时,几乎都带有一种功利色彩,“养儿防老”这句话就是证明。在钟跃民看来这简直是一种投资行为,为的是将来的回报。好比农民种庄稼,目的是为了收获,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那你干嘛不种草?这种投资行为的恶果,就是孩子们倒了霉,因为来到这个世界上,根本不是他们的主观愿望,他们是被迫来的,来了就马上被告之要好好学习,做乖孩子。上中学时,学校走廊里挂满了爱因斯坦、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这就是明白无误地告诉你:长大要做这类人。钟跃民常为此愤愤不平,谁规定的他必须要做爱因斯坦?他从来不崇拜这类大师们,小时候读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他突发奇想,认为长大做个海盗船长也不错,不过他没敢把这个愿望告诉父母,只是埋藏在心里。

钟跃民真正把这个问题想明白时,已经是成年后了。他开始这样理解,作为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什么时候人们才能只听凭于心灵的召唤,而不被肉体的欲望所控制?走在人群里,钟跃民长长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人的心灵还和中国历史一样,在功利主义和隐逸之间茫然地徘徊,使人世变成没有理智的掠夺,使出世变成失败的藏身之所。在这样的群体里,最容易形成时尚和潮流,所有潮流的流向,都是一元化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的心灵总是一架失控的马车。

特权

你听我说完,我的观点是承认特权的存在,但不能过分。我说过,如果一个社会连看小说和逛公园都要体现特权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太糟糕了。我主张有限度的竞争,什么叫有限度的竞争?譬如经商,你应该允许有有志于此的人去经商,但不是每一个经商的人都能成功,因为每一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同,教养、才能、气质、机遇,包括社会关系,这都是你的资源,在这点上绝不可能有什么平等,你必须要承认这里的差别。末代皇帝溥仪从战犯管理所被释放,该是个普通公民了吧?这位老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社会的贡献未必比蹬板儿车的板儿爷多,国家干嘛还要给个高新养着?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曾经当过皇帝,他就不能和板儿爷一个待遇,这就是溥仪的社会资源,从他一出生时就注定了身份,亡国之君也是君,别人有气也没有用。我认为,一个社会总要有些特权阶层,我们要承认这是个事实,就像英国人承认女王的特权一样,大家都心平气和地认可这个事实,把它视作一件很平常的事就行了,英国女王整天什么事儿不干,对国家没有半点儿好处,还享受着极高的俸禄,这可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就这样也没见哪个老百姓非要和女王讲平等。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贵族阶层是不正常的,这是个常识,关键是你要把道理讲明白,千万不能用大话去糊弄人,老百姓其实是通情达理的。你既然享受着特权就老老实实承认,并且要证明享受特权的合法性,如果你一面享受着特权一面又自称‘公仆’,高喊什么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的社会人人平等,这就是糊弄人,而糊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老百姓相信了你的话,真以为人人平等了,那么你享受特权的合法性就要受到质疑,老百姓就会认为这个社会不公平,就会有怨气,这是说谎的必然代价。”

(八戒读金庸第12期)

有人说天龙八部是部佛家小说,作者是带着悲悯眼光对待书中角色的,所谓“无人不怨,有情皆孽”,每一只头有犄角嘴有獠牙的怪物,都被安排了一段月色下的悲伤往事,都曾被强横的命运肆意强奸,接受来自乌云的暗黑打击和雷电的霹雳摧残,因此看到最后,掩卷长叹,在飒飒萧萧的秋意中,只觉众生皆苦,你我皆如蝼蚁,对那些“恶人”原本想胖揍一顿,可读到最后却发现,原来“恶贯满盈”段延庆,居然是一个被打成残疾、离乡去国的血泪太子,“无恶不做”叶二娘,居然是一个被杀了孩子、锥心泣血的可怜母亲,“凶神恶煞”南海鳄神,则是一个轻喜剧的可爱浑人,那这些悍恶外表下蜷缩着的脆弱灵魂,寡人我再也恨不起来。

可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全书唯一真正的恶人,就是“四大恶人”的老四”穷凶极恶“云中鹤,一个*贼,名言是“ 我早就想杀其夫而占其妻,谋其财而居其谷”。 你看他,长得就是一张欠揍的脸!

据考证,这个*贼云中鹤,原型居然是金庸的亲表哥—— 徐志摩!

“云中鹤”三字,原本就是风流才子徐志摩的笔名!

徐志摩嘛, 真正的文人骚客,其文风流俊逸,云霞满纸,其人热情浪漫,一代名骚。虽然二十来岁才开始写诗,但天才卓著,甫入诗坛即搅动风云,真可谓“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康桥

少年时奉父母之命娶了张幼仪,后来遇到了“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春风动春心,开始段誉式痴缠,令狐冲式苦恋。这边厢对原配张幼仪各种嘲笑挖苦,说她是“乡下土包子”,公开叫嚣“我要离婚”,怀了孕也要让她打胎,甚至把怀了孕的老婆一个人留在德国不管不顾,可是,林徽因笃信一点:谈恋爱搞风花雪月,不妨找浪漫诗人,结婚过日子,还是找块儿榆木疙瘩靠谱,于是一咬牙一跺脚,四月天选择了木讷的工程师,远离了”一张口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人。

追求不成这个,咱再找下一个呀,子曾经曰过哒:失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青黄不接。于是找到了陆小曼,在《爱眉小札》里,徐志摩是这样喊陆小曼的:“小龙”、“爱龙”、“龙龙”、“我最甜的龙儿”,哎呦,牙好酸啊。《爱眉小札·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眉你真玲珑,你真活泼,你真像一条小龙。

于是《神雕侠侣》中,有了“小龙女”。

和陆小曼结婚后,还是迷恋林徽因——文人嘛,就是如春风挑逗,似秋雨缠绵,像夏月博爱普照,似冬雪愿和每个人白头偕老,所以他坐上飞机去看旧情人的演讲,结果“逝如轻烟,鸿飞冥冥…”

“逝如轻烟,鸿飞冥冥”这八个字很熟悉是吧?天龙八部里的原话,叶二娘形容*贼云中鹤的:“ 我一生之中,可从来没见过似你这般了得的轻功,云中一鹤,当真是名不虚传。逝如轻烟,鸿飞冥冥…” 当然,叶二娘口中的“逝如轻烟”不是逝世的意思,可是用到徐志摩的头上,不是毫不违和吗?

诗人的死,应该如尼采所说:“如一缕孤独的青烟,去把天空追寻”。活着是诗人,死了是诗鬼,死去活来都要有一种范儿!像李白,绝不能平庸老死,一定要“捞月而死”,徐志摩死在天上,和白云作伴,与流星为伍,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才是诗人的正确死法啊!

徐志摩是金庸表哥,在他的葬礼上,金庸出席了,并且写了一幅挽联:“ 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 ”。用唐代诗人杜牧(司勋员外郎)、徐州守将(检校右仆射)张建封与歌伎关盼盼的典故,表达对这位滥情表哥的婚变不满。

于是,就把这位笔名”云中鹤“的表哥请到了《天龙八部》,客串起了一位十分敬业的*贼。

八戒读金庸第12期完

八戒与你畅读金庸,暂时远离庸俗世界,一起拥抱古典情怀!

冰心(1900生)跟林徽因(1904生)是同乡,祖籍都是福州人。冰心的丈夫吴文藻、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都是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的杰出才子,而且住在同一个宿舍里,为同窗好友;后来又都是卓有贡献的大学问家。冰心跟林徽因两人则都是遗世独立的美人才女,年华风貌相近、学历境遇相仿,然而个性各异,为人为文的格调,更大不相同。 1925年暑期,留学时代的冰心与吴文藻在康奈尔大学补习法语,刚过20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也趁假期前来访友。两对恋人在美丽的绮色佳相会,冰心与林徽因还留下一张野餐聚会的合影,“作为友情的纪录”非常珍贵。(原照片载入《冰心全集》第二卷)这是冰心与林徽因最初的友好交往,给她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直到60多年以后,1987年冰心写《入世才人灿若花》,列举五四至今的著名女作家,文中赞美林徽因,还提起这次聚会说:“1925年我在美国的绮色佳会见了林徽因,那时她是我的男朋友吴文藻的好友梁思成的未婚妻,也是我所见到的女作家中最俏美灵秀的一个。后来,我常在《新月》上看到她的诗文,真是文如其人。”也就是说,冰心垂老时欣赏林徽因文如其人——俏美灵秀。这四个字恰如其分! 但是20年代末她们两对才子佳人各自返国后,由于专业不同、兴趣各异,就很少交往的机会了。或许相互之间互有看法甚至偏见吧,但是这并不能说“二人结怨并成为仇敌”啊! 林徽因向来是“京派”文化人圈子里面一个灿烂夺目的中心。无论久仰她艳丽丰姿的崇拜者们,还是有幸登堂进入她家沙龙的宾客们,通常得到的影像,总是一群精英才子们如壁脚灯般地凝眸仰望着她,用敬佩而温情的目光烘托着她,愈发显出林徽因的顾盼生辉、光彩四射。让人欣然神往的同时,也难免会让人悄然神伤。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时就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位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女子,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里,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引自《费正清对华回忆录》译文) 当时居住于京城北总布胡同四合院内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周围聚集了一批中国杰出的文化精英,如诗人徐志摩、文化领袖胡适、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物理学家周培源、考古学家李济、作家沈从文等;自美国来华的学者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等也加入了,更具有“国际俱乐部”的特色。这些文化精英常在星期六下午,陆续来到梁家聚会,按照西欧习惯品尝“下午茶”并且聊天,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著名的“文艺沙龙”。每逢相聚,风华绝代、思维敏锐的林徽因,擅长提出和捕捉话题,具有超凡脱俗的亲和力,调动客人们的诗情画意。梁家的沙龙影响深远,曾激发许多文化人的灵感、引起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学青年的心驰神往。 1933年秋,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连载。小说一发表,就引起平津乃至全国文化界的密切关注。冰心以温和婉转的笔调,加以幽默的调侃;然而,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会理解:冰心毕竟写的是小说,并不是影射某个人。 但当时尚是中学生的文洁若在《林徽因印象》一文中说:“我上初中后,有一次大姐拿一本北新书局出版的冰心短篇小说集《冬儿姑娘》给我看,说书里那篇《我们太太的客厅》的女主人公和诗人是以林徽因和徐志摩为原型写的。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注意:徐志摩死于1931年)后,家里更是经常谈起他,也提到他和陆小曼之间的风流韵事。” 更有一篇挑拨离间的“评论”竟然写道:“文中无论是‘我们的太太’,还是‘客厅’中的诗人、哲学家、画家、科学家、外国的风流寡妇,都有一种明显的虚伪、虚荣与虚幻的鲜明色彩,这‘三虚’人物的出现,对社会、对爱情、对己、对人都是一股颓废情调和萎缩的浊流。冰心对此做了深刻的讽刺与抨击。”还有人籍此斥责“30年代的中国少奶奶们似乎有一种‘不知亡国恨’的毛病”。影射诽谤林徽因“明显的虚伪、虚荣与虚幻”、“是一股颓废情调和萎缩的浊流”、“不知亡国恨”,这样的无端辱骂算是什么呢?太不象话了吧?! 我反复仔细地研读了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收入《冰心全集》第三卷第21—39页)以后,做了文本分析,我认为,必须实事求是,不要哗众取宠地歪曲事实。小说只是幽默地调侃,而根本没有什么“抨击”的成分。诗人徐志摩早已在1931年不幸遇难,冰心怎么可能到1933年还要把他作为现存的人物加以“抨击”和丑化呢?再说,冰心跟林徽因两位,以她们的教养、以她们“同乡兼同伴”的关系,只能“惺惺相惜”怎么可能相互“抨击”呢?要说“相互有点意见不合”是恰如其分的,但若夸大为“二人结怨并成为仇敌”则太过分、且有侮蔑之嫌了! 李健吾回忆:“我记起她(林徽因)亲口讲起一个得意的趣事。冰心写了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因为每星期六下午,便有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种种现象和问题。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用。”意思说,林徽因当时就“反击”冰心“吃醋”嫉妒。实际上这里有开玩笑的成分,林徽因和冰心都不是那种心胸狭窄的小女子!李健吾的一面之词,是孤证,可存而备考,但不可偏信。即使如此,也并不是成为仇敌呀! 冰心果真“吃醋”、“嫉妒”林徽因吗?我认为,无论从冰心的人品、文品,还是从客观的实际看来,都没有这样的情况。犯不着! 1992年,文洁若和萧乾同去看望冰心,也问及徐志摩跟林徽因的所谓“恋情”,冰心断然回答:“林徽因认识徐志摩的时候,她才十六岁,徐志摩比她大十来岁,而且是个有妇之夫;像林徽因这样一位大家闺秀,是绝不会让他为自己的缘故打离婚的。”(见1992年第1期《随笔》杂志)这观点是公正的。 又,冰心晚年(92岁)接受采访时,正好发生一件“小说影射侵犯名誉权”的文坛大案子,冰心借此机会表白:“《太太的客厅》那篇,萧乾认为写的是林徽因,其实(原型)是陆小曼,”冰心特别举出一个证据:小说描写“客厅里挂的全是她(陆小曼)的照片。”此话是1992年冰心对两位来访者说的,存有记录稿。可见《太太的客厅》乃是以当时北平交际场为题材的小说,并不是“影射”或纪实文学;小说可以有“原型”,而冰心实际上解释这主要“原型”取材于陆小曼!当然也可能有取材于林徽因家的成分(陆小曼家客厅里挂的全是陆小曼的交际花照片,而林徽因家并非如此,可见冰心没有影射林徽因)但并不是“纪实或报告文学”那样完全记录真人真事。我们应该从文学评论的公正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形象,而不应该庸俗地、意气用事地侮辱已故的林徽因徐志摩,甚至企图在林徽因、冰心两家后人之间挑起事端。人心不至于如此险恶吧?! 林徽因和冰心两位,乃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两朵奇葩,是后代淑女佳人的楷模啊!他们都早已成为故人,“死后是非谁管得”呢?近年来“二人结怨并成为仇敌”的夸大流言风行,且波及后辈,这可能是冰心与林徽因当时都始料不及的。

金庸小说的研究者刘国重曾撰文,认为小龙女的名字来自徐志摩之妻陆小曼,因为“金庸的表哥徐志摩《爱眉小札》对陆小曼的称呼计有:‘小龙’、‘爱龙’、‘龙龙’、‘我最甜的龙儿’四种。徐诗《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忍含着一眼悲泪——我想着你,我想着你,啊小龙!’。” 又以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惊世恋情与杨过小龙女之恋颇多相似之处而认定小龙女知名来源于陆小曼,而杨过的原型则是徐志摩。

  小龙女可能出于陆小曼,但杨过却未必就是徐志摩。

  徐志摩遇难那一年,金庸也不过七岁而已。徐志摩于1926年与陆小曼成婚,时年金庸三岁。徐陆二人的恋情再如何不受祝福,再如何惊世骇俗,到金庸懂事之时,大约已经趋于风平浪静,那一番与世俗礼教争斗的光景金庸是决不曾见过的。因而,若说杨过这个人物原型就是徐志摩,未免牵强。结合金庸的个人历史来看,杨过的原型是金庸的可能性更大。

  “1936年,少年金庸在故乡海宁袁花镇的龙山小学堂毕业,考入嘉兴中学。美丽的南湖、古老的烟雨楼从此成了他挥之不去的一个梦。数学老师章克标、国文老师王芝簃等都让他终生难忘。可惜一年后,卢沟桥的烽火刚起,“八一三”的炮声响了,上海已是硝烟弥漫,嘉兴、海宁地近前线,都进入了战区,杭嘉湖平原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嘉兴中学先是迁到北部的新塍镇继续上课,这是撤退到后方的必经之路。

  “1937年11月5日拂晓,20万日军在大雾的掩护下从杭州湾金山卫、全公亭一带登陆,大肆烧杀,嘉兴危在旦夕,数百名无“家”可归的学生还留在学校,一时人心惶惶,陷入了一片混乱。校长张印通在危难之际,不顾经费不足和前途艰辛莫测,毅然挑起重担,带领师生南迁,甚至顾不上安置好自己上有老、下有少,同样处于危险与困境之中的家庭。11月11日,他们匆忙离开新塍,踏上了千里流亡之路。”

  这一段讲述的是少年金庸,这时候金庸十三岁。《神雕侠侣》中杨过出场时也大约是这个年纪。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大约也反映在了书中。

  1940年,金庸在学校发表文章讽刺学校的训育主任。这种精神与杨过的言语戏骂赵志敬等人、反叛重阳宫也有颇所相似之处。

  1941年9月4日,金庸在“笔垒”发表第一篇文章:《一事能狂便少年》。 这个“狂”字自然是赞美包括金庸本人在内的少年,而小说《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后来称号叫做“西狂”,不能不说跟金庸的少年心气有莫大的关联。在冷夏、辛磊所著的《金庸传》中,还有金庸抱打不平被勒令退学的记载。

  1950年,金庸来到北京寻找他外交官的梦想,在与当时的外交部实际负责人乔冠华倾谈过之后,金庸知道以他的背景——地主阶级是不可能完成这个梦想了。小说中的杨过是叛国者杨康的儿子,却最终成了大英雄。

  1953年,金庸与第一任夫人离婚,1956年与第二位夫人结婚,在这中间的1954年,一位女演员夏梦结婚。1957年,金庸进入长城**公司任编剧。有说金庸是为了追求夏梦。这个无从考证,不过金庸心仪夏梦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金庸笔下的众多女子包括小龙女在内,都有夏梦的影子 。24岁的夏梦号称“长城大公主”,早已是当红的明星,年轻美貌,是香港众口皆碑、大名鼎鼎的“美人”,有香港演艺圈里的“西施”之称,是票房卖座率的保证。名导演李翰祥赞美她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最漂亮的女明星。气质不俗,令人沉醉。” 。夏梦退出娱乐圈移民加拿大之后,金庸撰文以“还于幽谷,遁世独立”来形容,这恰恰与《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与杨过的归隐结局相似。而早在金庸进“长城”前,夏梦就已在1954年“嫁作商人妇”,这种遗憾,大约也是小龙女为尹志平所污的现实来源。

  1959年,金庸离开长城**,离开夏梦,作《神雕侠侣》。

楼主 回复

  

杜十三 2008-04-14 17:31

  弗洛伊德说:“作家的工作与孩子游戏时的行为是一样的。他创造了一个他很当真的幻想世界——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他以极大的热情创造的世界——同时他又严格地将其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 在《作家与白日梦》(1908)中,弗洛伊德以他强大的理论,让人信服“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的白日梦”。作家以其作品构筑的幻想世界来满足其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满足的那些欲望。而我们则通过阅读作品和作者的历史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找到佐证。

  从金庸的传记看来,金庸所遭受的重大挫折有四个:

  一是少年时期的千里流亡;

  二是外交官梦想的破灭;

  三是父亲的死;

  四是追求夏梦而不可得。

  这四大挫折被金庸一一写进了小说之中,并在小说之中得到了欲望的满足:

  少年时期的流亡,事发仓促,在日军的追杀之下仓皇而逃,一路上不知多少辛苦劳累,在杨过的身上则奇遇迭起,本来是凄苦的旅途却变得十分写意。

  金庸没能做成外交官,但杨过却屡次游走与蒙古和大宋之间,并最终成为一个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金庸对父亲的感情很是深厚。“回到香港《大公报》重操旧业,受伤的心渐渐得到平复,不料却传来了他父亲以“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罪被处决的噩耗,他哭了三天三夜,有半年时间他都沉浸在痛苦之中。” 杨过从一个懵懂无知乡野少年,最终成长为一代大侠,为国为民,小说《神雕侠侣》中多出杨过关于父亲的疑问诸如“我父亲是坏人吗”之类,其实是金庸的无意识之语,杨过寻找父亲的路上,其实浸满了金庸对父亲的感情。并且,对于杨过来说虽然生父早已死去多年,但却在无意识之中认同了另一个父亲——郭靖,这或许是金庸在无意识之中为他那因“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罪被处决的父亲试图做一个平反。

  小说中,杨过与小龙女几经波折,最终能够携手归隐,留给江湖一段佳话。这未尝不是金庸在他的白日梦中为他自己和夏梦创造了一个最为美好的结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518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