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美文:难道所有的分手都是因为不够喜欢吗

爱情美文:难道所有的分手都是因为不够喜欢吗,第1张

解答如下。。

就像徐志摩之于林徽因,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对16岁的林徽因一见钟情,从此沉沦在爱的河流中无法自拔。

他虽然已经成家有了美丽贤惠的妻子张幼仪,可是他却仍然义无反顾的热烈的追求着林徽因,每天一下课就跑去她的教室等她,就为了多看她一眼,和她多说一句话。放学了,就替她打好饭菜,然后两个人有说有笑的吃一顿愉快的午餐。

虽然林徽因也知道徐志摩已经有了家室,可是还是被徐志摩的博学多才和浪漫多情深深打动,和英俊潇洒的徐志摩走在了一起。

在与林徽因热恋期间,徐志摩更是不断地写出了许多浪漫的情诗,每一首,都是真情流露,每一首,都写满了对林徽因深深地炙热的爱意。

后来,他们在一起的事情被徐志摩的家人知晓。徐志摩的父亲曾多次写来书信,命令徐志摩斩断情丝,和林徽因分手。还说他的妻子张幼仪在家里贤惠体贴,是一个难得的好女人,要徐志摩好好珍惜她。

可是徐志摩却对父亲的反对置若罔闻,仍然我行我素的坚持同林徽因在一起,并且还大胆的回信给父亲,称自己要和张幼仪离婚,并要风风光光的迎娶林徽因。

徐志摩的父亲眼看自己的威胁劝告都没有用,就安排儿媳张幼仪远渡重洋去了英国找徐志摩,这样,他们夫妻生活在一起,就不会再有什么节外生枝的事情了。

但是,尽管徐志摩每天都和妻子张幼仪生活在一起,张幼仪前后也为徐志摩生下了两子,后小儿子得病夭折。此时的张幼仪还身怀六甲,却每天一个人在家里做繁琐辛苦的家务活,经济拮据,也仍然坚持做好吃的饭菜给徐志摩。

她对丈夫,爱的深,爱的辛苦。明知徐志摩对自己没有一点爱,只有夫妇的名义,还在他们婚姻期间爱上了别的女孩,她对他,却依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并一心一意的想着徐志摩能够发现自己的好,盼望他能够回心转意。

可是徐志摩还是对林徽因念念不忘,每天照旧在学校和林徽因你侬我侬,爱的死去活来。

后来,在张幼仪即将临盆的时候,徐志摩更是心狠的提出了离婚,并不管妻子张幼仪如何苦苦哀求他,他都斩钉截铁的要求离婚,还说他们的婚姻就是一场错误。

可是,当徐志摩离婚以后,对林徽因苦苦追求,并多次向她家父提亲的时候,林徽因却选择了退缩回避。

不管徐志摩对她如何情深意切,付出了多少惨痛的代价,她对他,却始终都是不够爱而已。

徐志摩爱她爱的死去活来天昏地暗,愿意为了她付出一切,背叛一切,可是林徽因对他,却总是爱的那么理智那么清楚。

后来,林徽因更是无情的拒绝了徐志摩的求婚,选择了梁思成。

林徽因说,徐志摩爱的其实是他幻想出来的那个林徽因,那个林徽因很完美,却不是真正的林徽因。

可是我却认为,林徽因明明就是不够爱徐志摩而已。

一个帅气多金的男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又能吟诗作对,而且还对林徽因用情专一。

为了她,他更是忍受众人的谴责非议,选择与家族作对,选择离婚抛妻弃子,只为能和她日夜相守,永远在一起。

你们说,如果一个如此优秀如此爱你的男人在苦苦追求你,你又如何能够做到无动于衷还狠心拒绝他呢?

林徽因对徐志摩,这不是不够爱,是什么呢?

作者:陈康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就为什么当年林徽因不接受徐志摩,其实并非不爱,而是因为徐志摩是有妻有子的人,林徽因是官宦世家,又是京城名媛,虽留过洋,但骨子里还是有传统思想的,她如何会去嫁给有妇之夫的徐志摩。后来,徐志摩为在金岳霖、吴经熊的见证下与妻子张幼仪离婚,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虽然离婚了,或许对于高傲的林徽因来说,也是接受不了的吧,又或许,她冲破不了世俗的藩篱。于是她逃离了徐志摩,随父亲林长民乘“波罗加”船回国。

林徽因刚从一段恋情中逃离出来,且在国内与梁思成重逢,梁思成对林徽因展开追求,而林徽因也许为了忘记徐志摩,也并没有拒绝。何况,林梁两家本来就有意撮合二人。主要在林徽因自己,她是冷静而现实的,比起徐志摩的浪漫,她当时更想要的是梁思成给他的安稳。

他们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林徽因终究还是爱徐志摩的,只是她没有勇气去奋不顾身的爱一个人。徐志摩死后,她伤心欲绝,而在她生病疗养期间,你最常思恋的人也是徐志摩。

个人觉得,林徽因不敢接受徐志摩多少受到了童年时候她父母不幸的婚姻影响。

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文/ 猫里奥

01

沈性仁漂亮是公认的,对于沈性仁高雅的仪态与魅夺人心魄的容貌,有名的林徽因也是羡慕又钦佩。就连暗恋林徽因暗恋一辈子的金岳霖,初次见到沈性仁时,不写诗的他也题赠沈性仁的一首藏头诗: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老金以婆娑的竹影与兰花之香来形容沈性仁的美,真是令人神往。

文学家朱自清搭个船看见她,都写到“船中见一妇人。脸甚美,着肉丝袜,肉色莹然可见。腰肢亦细,有弱柳临风之态。”

但和林微因、陆小曼不同,沈性仁没有叫人难忘的爱情故事,早早的嫁个一位尊重她的丈夫,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她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解放了当时父权社会的女性思想,还通过自身的作品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白话文运动,后世的白话文深受她的影响。

02

1895年,沈性仁出生于浙江嘉兴的沈家,沈氏三姐妹中,性仁排行老二,最美,也最有才。

清末民初,兴起了一阵留学热潮,在父亲的支持下,沈性仁远赴日本求学。后来因为父亲沈秉钧病重归国,随后便进入北京女高师学习。在学校认识了在当时贵为北大教授的陶孟和,两个人兴致相投,一拍即合。两个人最终在1917年结婚,并生下大女儿陶维正,小名取小芳。

沈性仁嫁过去之后才发现,堂堂北大教授竟然连房也买不起,之后还当上了负债累累的“房奴”!

当时因为工作原因,陶孟和看上了位于北新桥小三条胡同的一处居所,但是由于房主只卖不租,沈性仁正怀着二女儿,陶孟和又需要供养天津的老母亲和一个未出嫁的妹妹,不得不举债买房。

陶孟和虽贵为北大教授,却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不懂得里子一些规则,加上当时北洋政府哭穷,屡屡欠薪,家中生活上颇为拮据,有时候连房租都会成为一个麻烦。往往是被房东催着好几日,出门都要躲着,只敢在天黑之后才敢回家。受过新型教育的沈性仁可过不惯这种藏头露尾的生活,她不甘愿做一辈子只懂柴米油盐,抠着微薄薪水算日子的妇女,她想有份工作,还清债务维持家用以及实现自我的价值。

陶孟和尊重沈性仁的决定,在他的影响下,沈性仁走上了文学之路,一是为了维持家计,准备译书售稿。二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03

1918年九月,沈性仁因为生下二女儿身体虚弱病倒住院。在病院里,闷极无聊,陶孟和又没有时间去陪伴他,就拿王尔德的《温夫人的扇子》给她解闷。沈性仁喜欢这出戏里的故事,尤其对故事里的女性问题着迷,她认为在现在的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认识就两种,一种贤妻良母的妇女,一种是放荡堕落的舞女,但是她看完这本书后她却认为,天真的女人不一定好,世故的女人也不一定坏。

同时,未经民故的女人习于顺境,反而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的女人深谙逆境,反而宽以处世,她想利用这本书来消解两者对立的做法,建立新的女性思想观点,让人们正视女性问题,同时提出女性也应该拥有自由民主的婚姻爱情和自我选择的生活,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生活都不应该被人投以有色眼镜,人生来不会歧视,歧视只是社会不断变得迂腐的繁衍物。

翻译这本书的愿望在她内心越加强烈,出院后就没日没夜的把书翻译了出来,另起了具有东方风格的名字《遗扇记》。并在1919年“五四”时期,把翻译好的《遗扇记》发表于《新青年》,轰动一时,大家都对女性解放是归来还是出走做出了各自的讨论。各大报纸统统都在报道沈性仁是第一人提出解放女性思想的文人。

沈性仁认为女性解放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就应该继续做下去,她想让全国的女性都了解,爱情婚姻和生活可以是相对立和自由的,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时,沈性仁的思想也对当时封建的父权社会进行了博弈。

由于《遗扇记》猛烈抨击了父权社会的专制呼吁解放女性思想,这本书在上流社会的女性之间一时成为茶余饭后的读物。随后此剧被译为《少奶奶的扇子》或《温德梅尔夫人的扇子》,搬上舞台演出。这是外国话剧最早的白话语体翻译剧本之一在中国发表,也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源头。正是在这一探索性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运动。

就连当时被誉为“民主先生和自由男神”的胡适,也看中了沈性仁骨子里独有的女性思想光辉,甚至还硬着头皮写信给家乡的母亲,说自己特别爱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交谈。言下之意便是看中了沈性仁,实则话里尽是对包办婚姻的不满,认为自己是被众人敬仰的自由男神,嘴里谈的是恋爱自由,婚姻民主,竟然还会有包办婚姻这一事,认为这事丢了面子。

可胡适的母亲并不理会,也未回信。倘若当时沈性仁是未嫁之身,那胡适恐怕是要对沈性仁展开激烈的爱情攻略,可能随后便没有陆小曼的事情了。

04

1922年秋,徐志摩自海外归国,在北平发起了一个文学沙龙——新月社,徐志摩邀请了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其中有社会、政界名流,可谓一时俊彦,大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声势。虽然身份地位不同,话题也尽不一致,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新文化的运动和白话文的推崇。徐志摩还邀请了当时红极一时的沈性仁与陶孟和加入。

就连深深爱着林徽因但并不常作诗给她的金岳霖,与沈性仁相识后,也因对沈氏高雅的仪态,独具魅力的自由思想与沉鱼落雁的容貌一反常态地作起爱情诗来,他在题赠沈性仁的一首藏头诗中写道:

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

以婆娑竹影与幽静兰花来比喻“性仁”之风采丽姿,其倾慕艳羡之情溢于表里。作为女性的林徽因既羡且佩服。

对于沈性仁的才华,徐志摩也同样十分看重,按捺不住内心的徐志摩便写信给沈性仁,信中称呼沈性仁为陶太太,且不惜为赞美她而放低自己:“听见几个电话都没有打着,也不为别的,就贺你的小说写得好,至少比我的高明多了,这并不是恭维!我一连念了三四遍,有朋友进来我就念,谁都说写得活灵有味,要是这真是你的初试笔,你的小说家前途正远着呐!可话说回来,你非得给我副刊写一篇不可,限一星期出货。”信的最后一段,徐志摩还很顽皮地“威胁”沈性仁帮他写文章。像极了闺蜜间的悄悄话。

1925年,沈性仁去徐志摩家交稿,无意间发现了徐志摩翻译了一半的《玛丽玛丽》,看到后对其故事很喜欢,问了之后才发现徐志摩不想再翻译后半部分了,沈性仁便说由她翻译后半部分。

沈性仁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地位之间是否能产生爱情的一个问题解释,这本书讲述了出身于爱尔兰女佣家庭的小姑娘玛丽的初恋故事。玛丽朦胧地喜欢上一位威风的巡警,贫苦的家庭和卑下的地位让她百般矛盾,却抑制不住对爱情的憧憬。巡警大胆地求婚时,玛丽却胆怯地拒绝了。

作品译成后引起文化界广泛关注,虽然这是他们的无心插柳,但是也给现代文学史留下了一部精彩的作品。

沈性仁虽然不爱人多的地方,但她与浑然自在的人相处却一点不怕生。除了写稿子,其余时间尽在新月社里。金岳霖说,性仁和他一样不爱人多,但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探讨文学,整个人便神清气爽,就悔天黑得快,不能尽兴。金岳霖除了爱林徽因外,便是与沈性仁十分亲近,笔下新一代女性的模子便是沈性仁,说性仁独立,浑身散发着魅力,视她为自己的红颜知己。

1931年,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而去世。徐志摩遇难之后,几位太太聚在凌叔华家里,张奚若夫人流着泪说:“我们这群人里怎么能少了他呢!”陶孟和的夫人沈性仁悲伤地说:“这都是造化的安排!”

沈性仁实在不愿意相信徐志摩去世,她时常翻看徐志摩留下的文章,看到感触时想起徐志摩已经不在新月社,悲从中来,茶饭也不思,整个人消瘦了一圈。

05

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火一触即发,日寇铁蹄践踏了大好河山,文化人们开始了他们的流亡之路。陶孟和也带着家人一路向西撤退。

一次乘船的时间长达几十个小时,只能站着,双脚如同灌铅一般,沉重不堪,想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也没有一个能坐的地方,船上全是逃难的人,挤作一团,衣服上也尽是结了一层厚厚的油垢,气味极其难闻,好在是冬天,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季,恐怕是要了人命。

船上卫生条件极差,苍蝇蚊子扑面而来,丝毫不怕人,就直冲冲地撞你,偶尔想张口说话,也得防着苍蝇别飞进嘴里咕噜一声咽了下去。他们在桂林没有停留多长时间,又迁到昆明,不久又迁至四川南溪李庄。

虽然她是女性,但抗日爱国热情依旧高涨。一路上就参加了红十字会看护伤兵。长期颠沛流离又因吸入大量含硫量很高的煤炭烟雾,沈性仁也患了严重的肺结核,且日甚一日,几度卧床不起。陶孟和想方设法为其医治,但鉴于李庄缺医少药的现状,陶孟和本人甚至同济大学道业高深的医学教授都深感无能为力,只有看着俏丽文静的夫人一天天消瘦下去。

得知沈性仁病重,梁思成去信一封,提到林徽因给沈性仁的药并告诉陶孟和怎么吃药,“一茶匙,放入一深而高的大水罐内,罐内装满枉熟的水,用布蒙头,将蒸气深深吸入,能使喉部舒爽。”还画了一个图,告诉陶孟和水罐的形状。

在陶孟和悉心照料下,沈性仁的肺病暂时得到缓解。

06

1942年秋,因为要开发兰州,人员也需要一同撤退,在陶孟和看来,西北空气比李庄清爽得多,对患有肺病之人大有益处,加上兰州城的医疗条件更是李庄没法相比的,陶孟和便将沈性仁托付给钱昌照,乘坐他们的车,去兰州治病。

沈性仁来到兰州后,在其弟沈怡的安顿下,住进了当时条件比较好的小西湖中央西北医院, 呼吸着西北空气的沈性仁的肺病也好了一大半。

医院的小护士也是喜爱文学之人,看过沈性仁的几篇文章,特别喜欢沈兴仁提出解放女性的思想,总是在空闲之时替沈性仁去买一些新的杂志报纸给她消闷解乏。偶尔在病房还一人分饰两角,演《遗扇记》给沈性仁看,让沈性仁在治病的这段日子里总是乐趣不断。这让作为弟弟的沈怡喜上眉梢,认为这病是已经治好了。

沈性仁也写信给丈夫,说自己在兰州过得很好不用记挂,还问陶孟和何时来兰州一家团聚。

可好景不长,沈性仁因为一次小感冒,一连病了好几日,最后又牵连出肺病复发, 陶孟和却因为工作被牵制住,未能赶到沈性仁身边,沈性仁最终于1943年1月21日在兰州西北医院离世。

陶孟和哪里知道,这原本前几日还活蹦乱跳,谈起等病好了还要翻译更多解放女性思想的书,还要大力推动白话文和新文化的运动的沈性仁,就因一个小小的感冒被打败了。陶孟和始终不愿意相信这件事的事实。

远在昆明西南联大的金岳霖接到沈性仁去世的电报,形容自己当时就像坐很快的电梯下很高的楼一下子昏天黑地。因为,在八天前,沈性仁还亲笔给他写过一封信。金岳霖说沈性仁是“佛家的居心过儒家的生活……她是一个入山唯恐不深、离市唯恐不远,真正高雅、淡泊、风韵无边的人间女神。”

与沈性仁相濡以沫的陶孟和,没有像金岳霖那样专门写下怀念爱妻的文字,只是守在李庄,生活孤寂。

在夏季,他头戴大草帽,身着灰短裤,徒步往返于镇上与门官田。

闲时,陶孟和常坐在院内石凳上,看沈性仁写过的文章,看得激动时噙着声身体不禁颤抖,随后便可见书页上出现一颗又一颗的泪珠,浸湿了书上的文字,也把自己的思念湿润在沈性仁的世界里。

扭过头回望着空洞的书房,好像沈性仁坐在窗前提着笔含着笑深情注视着他。

——沈性仁去世前,共翻译作品17部,其中戏剧9部,小说3部,散文诗1部,非文学作品4部。对中国白话文运动和解放女性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林徽因生来是个艺术家,学的是建筑,职业是诗人。和梁思成一样,她也是在一位强有力的父亲(林长民)影响下长大的。他是一位艺术家,又是一位风流才子理也”,提倡“直指本心”的易简功夫。与朱子学派相对抗。,这两种因素也同样决定了她的性格。

林长民是一个著名的学者和官吏,他的诗作和书法在他的文化圈子里很吃香。他1876年生于杭州,二十一岁时通过了生员(最低一级)的考试,入杭州语文学校攻读英文和日文。家里为他办了一门亲事,可是当妻子无出时,他就纳了第二个妻子来给他生儿子和继承者。她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可是儿子在襁褓中、第二个女儿在孩提时代相继夭折。1904年出生的林徽因是唯一活下来的孩子。

父亲和他许多同时代的才子一样,东渡日本到早稻田大学读了几年书。1909年他得到政治经济学的学位而毕业。回到中国以后他把他的第二个妻子和女儿接到他的政治生涯开始的上海。

当时徽因五岁,她一直在杭州和她母亲住在一起,由一些成人包围着,可是没有父亲和兄弟姐妹。她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她父亲的归来一定使她很高兴,而她那敏捷、聪明、善感的性格也一定迷住了他。也可能是在上海的那些年使他们越来越亲近了。

1912年他们又搬家了,这次是搬到北京去。在那里,父亲在几届政府中升迁到很高的官职。但是有一段时间他仍然没有儿子来继承香火。他从福建娶了第二房妾,她很快就给他接连生了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

然后徽因的生活就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第二个妾和她的孩子们是住在他们北京的家里很大的一个前院里。这里充满了快乐的孩子们的喧闹。徽因和她母亲则住在后边一个较小的院子里。徽因的母亲对这第二个妾满怀嫉妒。她的后继者将是四个儿子的母亲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而父亲对她的偏爱又毫不掩饰更使徽因的母亲受不了。那善感的女儿是夹在当中了。她对母亲愤怒的悄悄话表示同情,同时又爱她的父亲,并且明知他也爱着她。他的第二家庭也承认她仍然是他最钟爱的孩子。

徽因生活中新的和十分重要的一章开始于1919年她十五岁的时候。林长民和梁启超成了好朋友。两人都在日本呆过一段时间,都在革命后的北京政府中任高级官吏。他们想用启超的爱子思成和长民的爱女徽因之间的婚姻把两家进一步联结在一起,这个想法是毫不奇怪的。1919年两个年轻人被“正式介绍”认识了。这对于那种必须经过媒人挑选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到结婚日才第一次见面的传统婚俗是一种明显的背离。那年徽因十五岁,思成十八岁,根据传统习俗,他们幼年结婚被认为是正常的,但是老梁启超对他们说得很清楚,尽管两位父亲都赞成这门亲事,但是最后决定还得由他们自己来作。这个决定作出之前又过了四年,而这当中两人都又遭遇了很多事。

1920年夏天徽因离开了北京,跟随她父亲走过半个世界到了伦敦。当国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创立之际,就像别处一样,中国也成立了国联协会。林长民是发起人之一,又成为协会总干事。他为了国联的事务而常驻伦敦,把女儿带去作伴。徽因在上海和北京的学校里学会的英文使她不仅是个悦人的伴侣,而且是个有用的助手。她在伦敦的圣玛丽女子学院恢复了学习,很快就学会了英语。

在敌对行动结束以后,世界各地的人们齐集伦敦。作为她父亲的女主人,徽因会见了许多前来向她父亲致敬的中国和其他客人。她的这种社交活动对她的影响显然和她的正式教育同样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来访者是徐志摩,梁启超介绍来的他的一位年轻门徒。他是浙江一位著名银行家的儿子,早年学过中国古典文学。他于1915年结婚,有一个儿子。他把妻子和孩子交给父母照看,在北京大学毕业并于1918年去美国深造。到底学什么似乎始终是一个问题。第一年他在麻省的沃切斯特的克拉克大学选修经济学和 社会 学,第二年他转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第三年,欧战已经结束,他就坐船去英国,一切从头开始。这一次他本来是要到剑桥大学师从他的新偶像贝特兰·罗素的。他在1920年10月越过大西洋抵达伦敦,却被告知罗素还没有从中国回来,而且更糟的是,他几年前已被剑桥大学开除了。怪不得徐志摩“非常懊恼,只好另找出路”了。

然而,在他的沮丧下面,过去曾经吸引过梁启超的那些性格特征仍然明显。这就是他的辨别力、他的魅力、他的爆发力、他的幽默、他的创造热情、以及他的戏剧性的表现。而使他出名的最重要的还是他那不可思议的本领,他能够发现和吸引同类人,并在周围的人们中唤起新的观念、新的抱负,当然还有新的友情。

林长民和徐志摩是属于同一类人,他们相识的第一眼一定就明白了。徐志摩成了这家的常客。林长民为徐志摩的友情所感动,最后对他产生了完全的信任。他把他的一些往事,包括他在日本做学生时同一个日本女孩子的早年恋爱故事也告诉了他。这可能把徐志摩自己的浪漫追求也唤醒了。这两个男子闹着玩交换“情书”,把他们的 情感 用文字表达出来,徐志摩装成一个已婚的女人,林长民则装成一个已婚的男人。

徐志摩差不多比林徽因年长十岁。作为一个“老头”,他原先的属意是在于父亲而不是女儿,这是两人都明白的。甚至有人说最早她曾叫他“徐叔叔”。她那纤细的美丽立即吸引了他的注意。她的艺术气质跟她父亲一模一样,她的活泼、她敏锐的洞察力、她的文学爱好都使徐志摩倾倒。他坠入了爱河。

在多年以后听她谈到徐志摩,我注意到她的记忆总是和文学大师们联系在一起——雪莱、基兹、拜伦、凯塞琳·曼斯菲尔德、弗吉尼亚·沃尔夫,以及其他人。在我看来,在他的挚爱中他可能承担了教师和指导者的角色,把她导入英国的诗歌和戏剧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时迷住的新的美、新的理想、新的感受。就这样他可能为她对于他所热爱的书籍和喜欢的梦想的灵敏的反应而高兴。他可能编织出一些幻想来。

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然而她只有十六岁,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她不过是一个住在父亲家里的女学生。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缺乏经验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应。他闯进她的生活是一项重大的冒险。但这并没有引得她脱离她家里为她选择的未来的道路。

通过林长民,徐志摩会见了英国文学家和中国爱好者高尔斯华绥·娄司·狄金森。他十分喜爱徐志摩,在1921年安排徐志摩进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了一名特别学生。狄金森既熟悉剑桥大学又熟悉英国前代和当代文坛巨子,这就给徐志摩开辟了一个新的认识领域。他对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的不懈追求,现已让位于对于诗歌研究和写作的长期献身。他的文学气质终于找到了他将倾注全部感情和使出全部才能的表达方式。浪漫派诗人徐志摩崇拜爱和美,但认为自由是同样重要的。他在徽因身上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他幻想着,和她生活在一起,他就能达到他创造力的顶峰。和这样一种前景相比,他对妻子和孩子的义务就轻如鸿毛了。

这样,当他知道他在中国的父母将让他的妻子到英国来和他住在一起时,他的反应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她在1921年春天抵达。他们搬进离剑桥大学六英里的骚斯顿的一所租来的房子里。他每天坐公共 汽车 到学院去上课和上图书馆。他又在门口的一个杂货铺安排了在伦敦的徽因可以寄信来的邮递点,他总是急切地找到这些信并迅速回答。他的妻子住过了夏天并且又怀孕了。秋天他建议她做流产,并去了伦敦,从那里捎话来说他想离婚。在这以后她很快前往德国,她的第二个小孩在那里出生,但很快就夭折了。

可能就在这时候,他对徽因说他想离婚,并向她求婚。她爱慕着他,并对他打开她的眼界和唤起她的新的感情和向往充满感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婚姻呢?不管这段插曲造成过什么其他的困扰,但这些年徽因和她伤心透顶的母亲住在一起,使她想起离婚就恼火。在这起离婚事件中,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弃,而她自己却要去代替她的位置。徽因的父亲也深深爱着志摩,他显然认为在伦敦住了一年多以后现在已是离开这里伤脑筋的生活、带着徽因回家的时候了。他们坐上船,经过穿越苏伊士运河和印度洋的长途航行,于1921年10月到家。

两个女人都离开徐志摩以后,他就回到了剑桥。“现在时间到了,”他写道,“我终于有机会接近真正剑桥的生活,同时我也慢慢地‘发现’了剑桥。我从来不知道有这样大的快乐。”他的交游圈子包括狄金森、依·马·福斯特、赫·乔·威尔斯、依·阿·里查兹、贝特兰·罗素、罗杰·弗来、亚瑟·瓦莱和把他带去见凯塞琳·曼斯菲尔德的约翰·米德尔顿·墨莱,那次会见使他感动不已。这一年中他特别高兴的是他可以独自和朋友在一起,独自和自己的想法在一起。独自和自然在一起。他的这种 情感 在显然是他的第一批诗作中抒发出来。他还为大学写了一篇深情的祝词,是这样开头的:“是剑桥打开了我的眼界,是剑桥激起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是剑桥培育了我的‘自我’意识。”古老的石头建筑和静谧的绿色田野的美迷住了他。他使用英语已很自如。阅读基兹、雪莱、拜伦、伍尔兹华思和斯万伯内的浪漫的诗作使他陶醉。伟大的英国诗人们在他身上唤起的渴望、理想以及浪漫的幻想迫使他把它们用他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他是从青年时代就熟知的。这种本国语言他当然一生都在使用,而很少有中国的青年学者能像他那样成功地把它用作诗歌的手段。他之所以能把诗歌作为他的 情感 的一种自然的抒发方式是并不奇怪的。他那来自本地的源泉加上剑桥的激发而流淌出来的诗歌,在未来的一个世纪中将发挥特别大的影响。

在剑桥度过逍遥自在的整整一年以后,他打道回家,于1922年10月15日抵达上海。

一代名媛林徽因和一代大师钱钟书之间,流传的各种传说。最多的一个传言是钱钟书对林徽因如何不屑。钱钟书曾写过一篇小说《猫》,传言者称钱钟书在猫一文当中,用李氏夫妇影射讽刺林徽因:

“李太太从小对自己的面貌有两点不满意,皮肤不是上白,眼皮不双。第一点还无关紧要,因为她根本不稀罕那种又红又白的洋娃娃脸,她觉得原有的相貌已经够可爱了,眼皮呢?确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李先生向她求婚,她提出许多条件,第18条就是蜜月旅行到日本,一到日本,她进医院去修改眼皮儿附带把左颊的酒窝加深……李太太花500日金新买来的眼睛,好像美术照相的电光,把她原有的美貌都焕影烘托出来了。”

这篇《猫》,不是匕首胜似匕首,夹枪带棒,极其刻薄:如果属实,林徽因那双迷人的大眼睛,居然是手术后的人工作品!

传言人并煞有其事地说,钱钟书笔下的李氏夫妇,极其符合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的相貌体态和家世背景。

钱钟书的这篇《猫》并不止步于此,还有更厉害的描述:

”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友最广。最重要的是,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

这一段,已经是暗示女主人风流多情,几近荡妇。在传言者释读里,又根据想象,直指林徽因的人品了。

钱钟书的猫文,被越传越玄,成为奇谈,直到现在只要打开百度,度娘林徽因和钱钟书,就会出现成篇累牍有关钱、林之间的矛盾云云。

钱钟书的这篇文章,比冰心的那篇《我们太太的客厅》,对林徽因的杀伤力更大。

在传言者煞有其事的解读当中,那些参加过林徽因周末文人聚会的那些名人们,也在钱钟书《猫》文里,一一对号。

一个民国名媛,一个民国名人,他们之间的故事,这是真的吗?

我们先看一下钱钟书林徽因的各自人生履历。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而这一年,1904年6月10号出生的林徽因,任教于沈阳的东北大学。

1935年,钱钟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携妻子杨绛,奔赴英国牛津留学。

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随同中国营造学社,赴山西五台山一带考察古建筑,这一年的钱钟书获得牛津大学爱珂赛特学士学位。

1938年钱钟书从法国归国,任教西南联大,半年后,钱钟书借故外出,结果去往国立蓝田师范学院(湖南)任英文系主任。而这一年,林徽因居住在昆明巡津街九号,后至昆明西山杨家村,此期间的林徽因因肺病复发,苦不堪言。

1941年,钱钟书从广西乘船去往沦陷中的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

此时的林徽因正在四川长江边,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千年古镇李庄卧病不起。

1945年抗战结束后,钱钟书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并在此后三年出版了多部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围城》获得巨大轰动。

1946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跟随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乘坐西南联大包机飞往北平,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可以看出,这一期间林徽因和钱钟书生活轨迹基本上没有什么交界。

钱钟书的《猫》一文,是发表在1946年创刊的《文艺复兴》上。此时身在重庆的林徽因,病体缠身,被美国医生诊断的结果是只能活五年。在钱钟书那篇《猫》文发表时,林徽因根本没有气力去开什么太太的客厅。

而且林徽因也从没有去过日本。

因此说,把钱钟书的那篇猫文,与林徽因相对应,基本可以确定,是夸张的以讹传讹。

有研究林徽因的学者称:

”把公众敬仰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歪曲丑化成小说中的李先生,李太太对林良并无多大伤害反而会令学贯中西的钱钟书自己受损。聪明的钱钟书为何肯为此下策呢?”

这位学者同时分析说,猫文里,  取沙龙女主人的身份,已成误导。钱“未必没有半点后悔,悔其顾此失彼,轻率孟浪。”

种种资料表明,1946年猫文之前的钱钟书和林徽因两家,没有什么交往和过节。

但钱钟书确实因猫和林徽因产生过纠葛。

1949年夏,正在上海的钱钟书接到清华大学的聘书,于8月26日到达清华,就职清华教职。

在清华分配给学者的教授楼群里,钱钟书和林徽因两家比邻而居。钱钟书和林徽因都是爱猫如命,而且彼此家里都各养了一只小猫,钱钟书家的猫是钱钟书的命,而林徽因家的猫是林徽因家里"爱的焦点"。但钱钟书家里的猫,在和林家猫儿打架时屡战屡败,于是钱钟书特地准备一根长杆,天天夜晚竖着耳朵听,只要一有猫儿打架,钱钟书无论多晚,都会跳出热被窝,拿起长杆儿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

杨绛后来说:“我常怕钟书打猫而伤了两家和气,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任性的钱钟书却不以为然,说理论是不实践人写的。后来钱钟书在下放地,也曾拿起武器和自己年轻的邻居战斗,对方看钱钟书人老避开了。

钱钟书对林徽因家的猫,暴力相向,林徽因如何反应不得而知。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钱钟书被调入北大人文学研究所外文组,后调入中国社科院,搬出清华园,与林徽因家就此分开。

1952年的林徽因刚设计完国徽,开始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保护景泰蓝工作,因身体上的疾病日益严重,经常卧床不起,已经没有精力和钱锺书打口水官司。

而那只引发钱钟书和林徽因两家矛盾的小猫,却被记入历史。杨绛自己的传记“我们仨”一文中,特地注明了此猫的结局----在钱钟书工作调动时,“装在一只又大又深的布袋里,我背着,他们两个一路抚慰着猫儿,我只觉猫儿在袋里瑟瑟地抖,到了新居,他还是逃跑了,我们都很伤心。”

时光如梭,转眼几十年过去,钱钟书和林徽因这两位星辉 灿烂的名人都已作古。他们之间,或真或假的故事,却一代代流传下来,越说越真。

不知道在另一个世界里,钱钟书和林徽因作何想法。也不知道在另一个世界里,二位名留青史的名人,是否依然养着自己疼爱的猫儿。

文/大熊飞罐

徐志摩是诗人,他的感情肯定比一般人更充沛、更丰富、更细腻,也就是说,更有爱的能力。陆小曼和林徽因,他肯定都是爱的。徐志摩在第一位妻子张幼仪怀着他的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断然提出离婚,可以看出他一旦发现真感情,在婚姻这方面绝对不能将就,所以他一直追求林徽因,并和陆小曼结了婚,从这两点可以证明,这两位女子都是他爱恋的对象。

如果比较一下徐志摩更爱哪一个,我觉得更爱的是林徽因,陆小曼多少有些“备胎”的感觉。为什么这么判断?可以看看徐志摩为两个人都做了什么。

1离婚

1920年在英国,徐志摩先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其后才认识林徽因。当时林徽因只有16岁。徐志摩很快为林徽因倾倒,经常去林家和林徽因聊文学。两人有共同的爱好,林徽因年轻美貌有才华,还善谈,都是吸引徐志摩的优点。

1921年,徐林两人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林徽因在给徐志摩的信中说自己“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徐志摩由此打定主意要离婚。虽然后来林徽因主动斩断情丝,离开英国,但徐志摩显然并未死心,还是坚定地离了婚。

2 写诗

向林徽因求婚遭拒绝,这是徐志摩成为诗人的直接原因。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徐志摩提到,他在24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

徐志摩为林徽因写了不少情诗,比如下面这首流传很广的《偶然》:

1931年,林徽因发表了她的代表作之一《那一晚》,可以看出是对上述徐志摩的诗的回应: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3找机会接触

林徽因回国后,徐志摩又继续了一段时间学业,之后也回国了。徐志摩回国后组织了“新月社”,拉林徽因进社。后来又一起接待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都是为了增加接触的机会。可惜的是,林徽因此时已经下了决心,选择了梁思成。1924年,两人一起去了美国留学。

4  念念不忘

林徽因去美国之后,徐志摩与她仍有联系,比如徐志摩日记中记载的发电报事件。林徽因因为梁思成的家人反对他们在一起而心生郁闷,便求徐志摩发电报给她,让她“宽宽心”,徐志摩立即照做。

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两人虽然都结了婚,但仍然来往较为密切。林徽因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因不耐寒冷而患病,就是听了徐志摩的劝告,离开梁思成去了北京养病生子。

徐志摩之死与林徽因也有直接的关系,1931年11月19日,正是为了赶回北京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徐志摩才坠机遇难的。

从1920年相识到1931年去世,11年时间内,可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一直念念不忘。

1 婚后也未中断与林徽因的往来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第一任丈夫王赓同为梁启超弟子,因为王赓忙于公务,让徐志摩陪伴陆小曼,两人因此相识、相熟。

1924年,徐志摩与林徽因排演泰戈尔的诗剧时,徐、林分别为男女主角,而陆小曼只是演出时站在门口招呼观众的导引员。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学,徐志摩才彻底绝望,转而追求陆小曼。所以,从一开始,陆小曼就有“备胎”的性质。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并未中断与林徽因的来往,这从上述林徽因一段文字中即可以看出。

2 亲口告诉陆小曼去妓院的事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徐志摩曾不止一只告诉陆小曼,他与某某人一起去了妓院。就在遇难前几个月,徐志摩还曾告诉陆小曼,他和胡适等人一起去了妓院,并详细讲述了同去朋友的有意思的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妻子是女神一样存在的林徽因,徐志摩会讲这种事给她听吗?

3 相爱的时间不长

徐志摩与陆小曼相识的时间没有与林徽因相识的时间长,相恋的时间则更短。

不能说徐志摩没有爱过陆小曼,从徐志摩死后陆小曼整理出版的《爱眉小扎》等书可以看出来,两人确实曾经热恋过。要不然,陆小曼也不会冲破重重障碍,毅然离婚再嫁徐志摩。但是,两人爱情维持的时间并不长。

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前后差别非常大。结婚后,陆小曼几乎天天中午起床,晚上出去过夜生活到很晚。这样的不上进,与徐志摩的观念肯定是格格不入的。

而陆小曼的奢侈生活,也让徐志摩过得很辛苦。当时陆小曼不仅花钱大手大脚,家里还养着佣人、厨师、车夫共十几个家仆,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几所大学任教——当时大学教授的工资是非常非常高的。

徐陆结婚后没有多久,大概在1928年,翁瑞午就出现在他们两人的生活中。翁瑞午和陆小曼有共同的戏曲爱好,给陆小曼推拿按摩,教陆小曼吸鸦片。

这样的陆小曼,徐志摩对她能爱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想见的。

因此,若问徐志摩更爱陆小曼还是林徽因,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从无数的爱情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生真正投入的爱情也许只能有一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4084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