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丁香花园的舞蹈特点是通过精确动作设计,四位主人公的空间变化,以及急切压抑的舞台氛围,将该有的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告别传统芭蕾舞剧哑剧手势,被舞评家们誉为“心理芭蕾”的开山之作,为芭蕾领域新添一种表现手法。
世界上著名的芭蕾舞剧有如下十部:
10、《魔法师之恋》
——西班牙作曲家:法拉
舞剧作于1914年, 音乐素材来自西班牙当时最伟大的歌唱家、舞蹈家帕斯卡拉演唱的歌曲;剧情取自西班牙的吉普赛传说,由当时西班牙著名诗人戈里奥"马丁内斯"谢拉撰写。
9、《堂吉诃德》
——奥地利作曲家:明库斯
故事根据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名小说改编,并浓缩成得更紧凑完美; 该剧配乐的明库斯也名声大震,受赐俄罗斯皇家御用芭蕾作曲家。
8、《罗密欧与朱丽叶》
——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
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剧情浪漫,扣人心弦; 这是一部动感极强、表现手法外露、夸张的舞剧。由著名舞蹈家拉甫洛夫编导,有群众节庆活动的舞蹈,有少女细腻心理变化的舞蹈,有波澜壮阔的广场械斗,又有缠绵的双人舞,大小场面结合对比强烈。
7、《林中仙女》
——法国作曲家:得利布
《林中仙女》是法国浪漫芭蕾舞剧的处女作和早期代表作,也是芭蕾史上开脚尖舞之先河的里程碑之作;意大利芭蕾巨星M塔里奥妮于其中第一次将脚尖舞的技术提高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高度,并与过膝的白色纱裙一道,为浪漫芭蕾时期开创了“白裙芭蕾”这种轻盈飘逸的舞风。
6、《葛蓓莉亚》
——法国作曲家:得利布
根据霍夫曼的《睡魔》故事改编,这部作品也称为《珐琅眼睛的姑娘》。是古典芭蕾舞剧中少有的喜剧; 剧中音乐活跃,其中的主要旋律就是剧中的《玛祖卡舞曲》,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5、《海侠》
——法国作曲家:亚当
取材于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诗作《海盗》;剧中那段最有名的“花园之舞”,展现了男女舞者的力与美,更考验舞者的技巧,其旋转与快板充分展现了人体的极限;剧中由数十人表演的层次多变的群舞更为历年来芭蕾舞台所少见。
4、《吉赛尔》
——法国作曲家:亚当
舞剧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芭蕾的代表作和顶峰;作曲家阿道夫·亚当首次使用了主题旋律贯穿的手法,使整个舞剧的音乐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胡桃夹子》
——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三部芭蕾舞剧代表作品之一,被称为百年不衰的“圣诞芭蕾”;舞蹈演员的服装也很变化多姿,不同情境下舞曲不同,服装也不同。
2、《睡美人》
——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
俄国最杰出的芭蕾舞大师马留斯·彼季帕编导;柴可夫斯基将戏剧性标题交响乐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舞剧音乐创作中去的卓越成果。
1、《天鹅湖》
——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
黑天鹅有一段经典独舞——32个被称作“挥鞭转”的单足立地旋转,这一绝技由意大利芭蕾演员皮瑞娜·莱格纳尼于1892年独创。至今保留在《天鹅湖》中,成为衡量芭蕾演员和舞团实力的“试金石”;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所作,堪称传世经典的音乐。
《吉赛尔》被誉为“浪漫芭蕾舞的代表作”,是十九世纪浪漫情怀的缩影,令人动容,赚人热泪,其凄美的题材洋溢诗意,扣人心弦。它的故事极具感染力,当中蕴含爱与痛、背叛和悔疚、以至无限的柔情。
作曲家亚杜夫·亚当 (Adolphe Adam 1803-1856)创作的芭蕾舞音乐超过十四篇,其中“吉赛尔”是他成名之作。他以流畅动听而节奏多变的管弦乐章,奏出跨越生死的神髓和意象。
故事简介:
故事讲述豆蔻年华的农村少女吉赛尔得知自己误用情于一位玩世不恭的贵族子嗣亚尔巴特后,深受打击以至精神崩溃,并自刎于亚尔巴特剑下。亚尔巴特在吉赛尔墓前致祭时,被死去的幽灵缠绕,幸得吉赛尔的幽灵守护,直到破晓。故事表现了少女的纯洁善良对求爱者的感染和对其灵魂的净化。
看林人希来里昂一心追求单纯、美丽的姑娘吉赛尔,但吉赛尔却爱上了乔装成农民到村里游玩但已经订婚的的贵族亚尔巴特。其未婚妻也随后而至。希来里昂翻出了亚尔巴特象征贵族身份的佩剑,企图说服吉赛尔不要受骗,却事与愿违。但亚尔巴特的未婚妻拿出了的订婚戒指,使吉赛尔万念俱灰,悲愤而死。
林中墓地,一群被未婚夫遗弃的薄命女魂四处游弋,每遇误入的青年,便与之跳舞,直至对方力竭而亡。亚尔巴特也来到吉赛尔墓前忏悔,群女灵又要置之于死地。幸有善良的吉赛尔保护,亚尔巴特才得幸免。黎明,吉赛尔随群灵散去,亚尔巴特无限悲伤,他永远失去了一个少女纯洁、坚贞的爱。
故事大纲:
第一幕 莱茵河畔小村庄
农村少女吉赛尔爱上了亚尔巴特伯爵,但却以为他只是个叫莱斯的村民。另一方面,猎场看守人希来里昂对吉赛尔倾心,却未获垂青。在葡萄丰收的时节,吉赛尔未有理会希来里昂,只一心一意与心上人共庆丰收。
亚尔巴特得知宫廷狩猎队伍将至,异常紧张。希来里昂看在眼内,心生怀疑,便偷偷潜入亚尔巴特的小屋,发现一把刻有特别徽号的剑。狩猎队伍由高朗公爵带领,同行的女儿芭蒂狄正是亚尔巴特的未婚妻。狩猎队伍在吉赛尔的小屋休息,吉赛尔在众人前翩翩起舞。芭蒂狄为吉赛尔的舞姿打动,便赠予她一条项链,以示赞赏。高朗公爵下令将一把打猎号角留下,让一众随臣陪女儿多留一会。希来里昂看见号角上的徽号,与他先前在亚尔巴特屋内发现的剑上所刻的徽号相同,对亚尔巴特的身份顿起疑心。
在丰收典礼上,吉赛尔获加冕为“丰收之后”,这时希来里昂即场揭发亚尔巴特的身份,而芭蒂狄更宣称亚尔巴特为自己未婚夫。吉赛尔乍闻噩耗,大受打击,登时发狂,想起自己对心上人一往情深,换来的却是一场骗局,悲痛莫明,遂拿起亚尔巴特的剑,自刎而死。
第二幕 林中吉赛尔墓地
午夜时分,希来里昂及亚尔巴特同时来到吉赛尔墓前致祭,却遇到一群酷爱跳舞但在婚礼前夕死去的少女幽灵。她们在幽灵之后玛华率领下,进行祭奠仪式。 为了报复负心的男人,玛华号召众幽灵纠缠希来里昂至死,然后转移对付亚尔巴特,企图迫他不停跳舞,直至筋疲力竭而死。
吉赛尔催促亚尔巴特走近她墓前的十字架,以求庇荫;但玛华命令吉赛尔以舞蹈诱使亚尔巴特离开十字架。吉赛尔拼命保护亚尔巴特,希望他能支撑下去,但随着长夜的流逝,亚尔巴特已疲倦不堪。正当亚尔巴特濒临死亡之际,黎明到来,粉碎了幽灵的魔力,众幽灵逐渐消失,吉赛尔也在晨光下幻灭,留下惆怅孤独的亚尔巴特。
舞剧《仙女》
(1) 简介
《仙女》1832年3月12日首演于巴黎皇家音乐舞蹈院(即巴黎歌剧院),编剧努利,作曲什涅茨霍菲尔, 编导菲利浦•塔里奥尼,由玛丽亚•塔里奥尼、马季里耶等主演。
( 2)取材
这部舞剧取材于1822年发表的诺季埃的短篇小说《灶神特里尔比,又名阿尔加尔的家神》,但作了较大的改
编。
成功原因
编导充分考虑到了主要角色扮演者的形体条件和技术基础
玛丽娅•塔里奥尼的天赋条件并不理想,但在父亲菲利浦的严格训练下,她掌握了高级娴熟的技巧,以此弥 补外形上的先天不足。在此基础上,菲利浦设计了西尔菲达这个角色的舞蹈,突出大跳、脚尖功,从而塑造了轻 盈飘逸,超凡脱俗的仙女的形象。
得益于高质量的剧本
情节的展开清晰易懂,同时又为舞蹈提供了广阔天地,虚构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观众无时无刻不感到情节真 实可信。在这里,舞蹈不需要寻找生活的依据,主人公生活在舞蹈的世界里,舞蹈成了刻画他们性格的主要手段。 这正是浪漫主义芭蕾比之启蒙主义芭蕾所具有的一大长处。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仙女》受到《关不住的女儿》《梦游者》《花神与风神》等作品和抒情舞剧的创始人狄德洛的影响。
特点
“脚尖功”和'‘脚尖鞋”
塔里奥尼运用“脚尖功”成功地塑造了仙女的形象,后人竞相仿效,脚尖功成为“女舞蹈家表演不可缺少的 部分。”
舞裙的沿革
法国舞蹈家卡马戈大胆剪短了拖地长裙,露出了脚踝。
舞蹈家沙莱抛弃了鲸骨裙,改穿轻便、朴素的细棉布裙。
在诺维尔时代,女演员们普遍穿着希腊风格的“图尼克”长袍。
1832年拉米才为塔里奥尼设计了 “塔里奥尼舞裙”,它符合塔里奥尼的体型,又能突出仙女的飘逸轻盈的 性格。这一创造后来一直被沿用,作为浪漫主义芭蕾的象征。
1909年福金按《肖邦组曲》编舞时采用了这种白纱长裙,在法国演出时佳吉列夫还把这部舞剧定名为《仙 女们》。在美国,巴兰钦同样采用这种浪漫主义风格的服装编排自己的交响芭蕾作品。在欧洲,这类作品统称为
“白色芭蕾”,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舞蹈风格。
“芭蕾 ”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
ballet一词,源于古拉丁语ballo。最初,这个词只表示跳舞,或当众表演舞蹈,并不具有剧场演出的含义。
芭蕾的历史,最早的肇端可追溯自欧洲文艺复兴鼎盛时代的意年大宫廷,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处所的宫廷里。每当成婚喜庆,接见外国元首,或其他年夜庆典,即表演这种舞蹈以示祝或助兴。
芭蕾成长史上第一部斗劲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上演于1581年,当洛蕾娜(Lorraine)的玛格丽特蜜斯和凡尔赛(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成婚瞬息,这场芭蕾舞的音乐曲谱迄今仍保留,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乐。 芭蕾至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时代而臻极盛,路易十四本人是一位卓绝的舞蹈家,且喜爱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创立了历史上第一所舞蹈黉舍——法国皇家舞蹈学院,专门教授舞艺。这所黉舍此刻属于巴黎歌剧院。而沿用至今的四肢行为的五个位置和一些美妙的芭蕾舞姿则是1700年在这里确立的。
在皇家舞艺巨匠博尚(Beauchamp)和音乐家贝弗(Cambefort)及吕利(Lully)的鼎力倡导下,法国芭蕾舞在文化和音乐上的主要性年夜增。于是芭蕾酿成了良多新的宫廷舞的来历;诸如:加沃特舞曲(Gavotte)、巴斯皮耶舞曲(Passepied)、布雷舞曲(Boree)、里戈东舞曲(Rigaudon)等。在这些舞曲之中,最主要的要算小步舞曲(Minuet),吕利于1653年,起头加入法国宫廷的芭蕾勾当,而达到高涨。他那时正与莫利哀(Moliere)合力建造戏剧和芭蕾混成的所谓芭蕾喜剧(Comedie Ballet)。
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确立了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和七个手位,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动作和体系。
1760年揭晓的《小绅士》(Le Bourgeois Gentilhomme),可算是这类舞剧最闻名的代表作。吕利又把芭蕾应用于他所作的歌角逐,他的两位后继者康普拉(Campra)和拉莫(Rameau)也如法炮制。
尤其是拉莫的作品,因同化有墨西哥、健康和中国等的外国情调而更富滑稽。这当然和他的个性与布景有关。英国方面又缔造一种非凡的芭蕾,名之曰“假面舞”(Masque)。到了17世纪后半期,维也纳已成为芭蕾表演的中心。然而那时欧洲芭蕾舞正处在“传统”与“刷新”的争论,“严酷”与“抒情”间的争论,“纯粹舞艺”与“问题舞艺”的争论,以及“芭蕾”与“近代舞”间的争论中。这些不美观念在20世纪的今天,多多少少还有它的余波,时而争论不休。
年夜1789年起头,呈现了《关不住的女儿》等一批早期(又称前浪漫时代)芭蕾舞剧的代表作。而到了19世纪,先后在巴黎呈现了“浪漫芭蕾”这个芭蕾史上的黄金时代,推出了以《仙女》(1832)、《吉赛尔》(1841)和《葛蓓莉娅》(1870)为代表的传世之作,然后在俄国进入“古典芭蕾”这个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时代,留下了以《睡佳丽》(1890)、《胡桃夹子》(1892)和《天鹅湖》(1895)这“三年夜舞剧”为首的一多量经典剧目,年夜催促使人们形成了“舞剧乃舞蹈的最高形式”的不美观念。17世纪70年代芭蕾演出开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宫廷剧场。演出场地和观众观看角度的改变,引起了舞蹈技术和审美观点的变化,演员站立的姿势越来越外开,由此正式确定了脚的5个基本位置,这5个外开的位置成为发展芭蕾舞技术的基础。专业芭蕾演员应运而生,并逐步取代了贵族业余演员,职业女芭蕾演员也开始登台演出,舞蹈技术得以较迅速地发展。芭蕾演出从基本上是一种自娱性的社交活动逐步转变为剧场表演艺术。这个时期的芭蕾是从属于歌剧的,宫廷作曲家JB吕利在歌剧中加入芭蕾场面,实际上是一连串舞蹈表演,剧情反而显得无关紧要,这时称为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叶。18世纪的芭蕾大师JG诺韦尔是芭蕾史上最有影响的舞蹈革新家。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节芭蕾的主张,强调舞蹈不只是形体的技巧,而属于戏剧表现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诺韦尔的理论推动了芭蕾的革新浪潮,在他和许多演员、编导的持续努力下,芭蕾从内容、题材、音乐、舞蹈技术、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使芭蕾终于能够与歌剧分离,形成一门独立的剧场艺术。
在芭蕾发展史上,主要有两种美学观点一直在起作用。一种观点认为,芭蕾是纯粹的舞蹈,16世纪的意大利舞蹈教师、《王后的喜剧芭蕾》的编导博若耶认为芭蕾是几个人在一起跳舞的几何图案组合。这种观点完全着眼于芭蕾的形式美,几乎完全不考虑芭蕾的内容或情节,往往导致单纯追求技巧的高超、华丽。18世纪中叶以前,这种观点在芭蕾创作中居统治地位。另一种观点强调芭蕾是戏剧性舞蹈,诺韦尔的情节芭蕾理论最集中地代表这种观点。他认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上述两种主要观点至今仍在起作用,不少编导致力于创作戏剧性的或有情节的芭蕾作品,也有的编导热衷于无情节芭蕾,注重形式美,两类作品中的优秀剧目都是观众所欣赏的,并作为保留剧目经常上演。20世纪以来,各种文艺思潮对芭蕾创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
创作一部芭蕾作品,编导是关键人物,他根据文学剧本(或一个故事、一首诗、一部音乐作品)构思出舞剧结构或舞蹈结构,再由演员来体现。编导和演员都必须掌握芭蕾语言(或芭蕾语汇)--芭蕾技术技巧,以及运用芭蕾语言表现特定内容或情绪的能力,编导应该深谙它们长于表现什么,不能表现什么;而演员则应该训练有素,能适应并创造性地体现编导的构思,只有具备这些基本条件,芭蕾创作才能进行和完成。芭蕾结构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编导运用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间舞蹈)、现代舞等,按上述形式可以编出多幕芭蕾(分场或不分场,如《天鹅湖》)、独幕芭蕾(如《仙女们》)、芭蕾小品(如《天鹅之死》)等。芭蕾的这种结构形式在19世纪后期发展到高度规范化和程式化,以致影响和限制了芭蕾的发展。在20世纪编导创作的大量芭蕾作品 中,这些规范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断出现新的探索和创造。
世所公认的一流古典芭蕾舞团有七个:前苏联的基洛夫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年夜剧院芭蕾舞团,美国的纽约市芭蕾舞团和美国芭蕾舞剧院,英国的皇家芭蕾舞团,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和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今世芭蕾呈现出空前的普及和繁荣,代表性人物和集体为捷克人伊日·基里安(1947— )和他的荷兰舞蹈剧院以及美国人威廉福赛特(1949— )和他的德功令国法公法兰克福芭蕾舞团。
巴黎火焰 这是—部特殊的舞剧音乐。音乐中充满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激越奋进的音调。可以听到不懈进击的《马赛曲》;可以听到昂扬有力的《共和党歌》;可以听到宏伟雄劲的《大家向前进》;也可以听到那个时代许多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的音调。 有趣的是,就连作曲家本人写出的音符也鲜明地打上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烙印。这位作曲家就是前苏联著名音乐学者兼作曲家阿萨菲耶夫(1884--1949)。1984年,在他百年诞辰之际,前苏联发行了—枚印有其肖像的邮票以示纪念。阿萨菲耶夫曾经写过多部芭蕾舞剧。充满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的这一部舞剧叫作《巴黎的火焰》。这部舞剧首演于1932年11月7日,时值苏联十月革命十五周年。这是一部歌颂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舞剧,它的情节背景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 剧情:马赛兵营的指挥员菲利浦率领部队向巴黎进发。部队在农民加斯帕尔的房子旁边停下休息。这里附近住着国王的亲信包列加尔侯爵。这天,侯爵打猎归来,惊异地看到农民的孩子比耶尔拿着一面旗子。这面旗子是马赛人制作的,上面写着:“把和平带到茅屋里,把战争带到宫廷里”的革命口号。于是,贵族和农民之间发生了冲突,农民武装起义爆发了。起义的队伍手持武器向巴黎进攻。最后,以人民大众占领了巴黎忒勒利宫、以欢庆胜利的结局而告终。在前苏联发行的一组芭蕾舞剧邮票中,有一枚正是以《巴黎的火焰》的这个终场场景为图案的 阿萨菲耶夫的这部舞剧为了反映风起云涌的群众斗争,运用了戏剧性的音乐写法,烘托出了情节的紧张度,表达了人民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同时,又以壮伟的大合唱揭示出人民斗争的宏大场面。这部舞剧被视作苏联舞剧的“开山”之作。此后,前苏联作曲家在继承俄罗斯古典舞剧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舞剧。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