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主要经历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主要经历,第1张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DavidFriedrich1774-1840)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1794~1798年就学于哥本哈根美术学院。1816年起在德累斯顿学院任教。其作品常带冷寂虚幻的情味和神秘的宗教气息。主要作品有《山上的十字架》(1807)、《雪中的修道院废墟》(1810)、《两人观月》(1819)、《冰河中航船失事》(1822)等。

中文名: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外文名:CasparDavidFriedrich

国籍:德国

出生地:德国格雷夫斯瓦德港市

出生日期:1774年9月5日

逝世日期:1840年5月7日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哥本哈根美术学院

信仰:信仰新教,是虔诚派信徒

主要成就:他的风景画在今天是浪漫主义的代名词

代表作品:《冰河中航船失事》《橡树林里的修道院》《海边修士》《巨人山》《北极冰海遇难船》《在帆船上》

代表作品:云海中的旅行者、海边看月出

生平简介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DavidFriedrich1774-1840)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1774年9月5日出生于德国格雷夫斯瓦德港市,早年在哥本哈根美术学院学习,后来定居德累斯顿。

那里他过着平静的活,有时会去波西米亚的山区和湖泊旅行。性格忧伤而内省,喜欢依靠己的沉思来唤起创作的灵感。曾说:“当你闭上肉体的眼睛,你就第一次能够用心灵眼睛观察你的绘画。”他一开始用铅笔绘制风景,直到1807年才进行油画创作。

他的题材开辟了风景绘画新的领域,发现了人们从未发现的新的自然:无穷无尽的海洋或山脉、大雪覆盖的山地,以及照在上面的阳光或月光。他很少用宗教形象,但是风景画传达了崇高的精神力量。19世纪晚期随着象征主义的兴起,他的艺术受到人们高度评价。

他的风景画在今天是浪漫主义的代名词。对于他来说,关键的不是机械地模写,而是自由地创作,通过"颜色和造型表达出言语所不能表达的东西。"弗里德里希生活在在19世纪被成为"浪漫主义的郊区"的德雷斯顿。作家诺瓦利斯,让·保尔和史雷格尔兄弟和他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在他死后百年,他的风景画才获得广泛的认同。在国内外举行的他的作品的回顾展在今天是被参观地最多的展览。

弗里德里希早年衣食无忧,尤其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由于贸易受阻,当地的肥皂价格飞涨,别人家生活受到影响,而弗里德里希家却收入颇佳。当时正值他求学从艺时期,完全没有受到生活窘迫的干扰,本应该在艺术中表现出欢娱情迹,然而,事实是早在他7岁母亲去世开始,就接二连三地遭受人生不幸。母亲去世后1年多姐姐伊丽莎白也随之去世,5年后哥哥克里斯多夫又在一次滑雪运动中丧生,直接原因是哥哥为了救助即将淹死的弗里德里希送命的。

1791年他的另一个姐姐又不幸去世,这一系列生活悲剧在他心灵中烙下浓重阴影,并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或许,他作品中对大自然的崇拜之余,对人面对自然时的渺小、无奈的悲观情绪就是来源于此吧。

另外,弗里德里希家庭信仰新教,是虔诚派信徒,讲求自我内视,他也受家庭影响,早在十五六岁时就在文章中表述过社会教化的内容。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画中的神秘的宗教气息,而这股宗教气息在《海边修士》中尤为突出。

弗里德里希20岁时到哥本哈根艺术学院求学,深受尼古莱·阿伯拉·阿比尔德加教授影响,奠定了沉静忧思的艺术情调。

1798年春天,他迁居到德雷斯顿。德雷斯顿虽然不是非常繁华,当沿着易北河流域有优美的风景区,因为这里有一所艺术学院吸引着艺术家来到这里,所以有较浓的艺术气氛。从这时起到1808年是弗里德里希绘画风格的形成阶段,他在1807年展出的波西米亚祭坛板油画《山上的十字架》标志着他的风格已经成熟,他基本上告别了单色画,领略到了色彩与光的魅力。

他常利用自己对自然景物勾画出的素描,进行高度个人化的演绎。他的画粗略看去似乎平常无奇,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极丰富的奇特内涵。他的艺术思想是与德国的民族情感和宗教相连的。这段时期正值拿破仑于德国战争,虽然他的作品色彩丰富,但并不是快乐风格,而是悲观忧郁的。

他认为地理环境对某个民族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自然条件也会影响人的文化特质,每个地区自然环境不同,人们的气息也不会相同,每个民族只适合在自己的土地上生存。因此,他一生中的不间断旅行写生都是在德国,尤其多在中部和北部,因为他的故乡就在这里。他与布莱克有相同之处,他们都带有浓厚的唯心思想,然而又都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和人道精神,是他们作品中的精髓所在。

1810年开始是弗里德里希的黄金时期。这一年,他在柏林美术学院展出了《海边修士》和《橡树林的修道院》,画面浓郁的阴沉忧郁气息震动了观众。这两幅画是他的艺术进一步成熟的标志,也是感情基调据许沉降的显示。

1816年,德雷斯顿艺术学院把他选为学院院士,标志着他的艺术得到了承认,他多年悬浮不定的心终于稳定下来,也开始卖出画作了。

1818年,他与克里斯蒂安·卡洛琳·邦梅尔结婚,从此,他的画中多了一分温馨。

1810-1834年是弗里德里希的黄金时期,到了1835年,他中风瘫痪,再也没有画油画,而是一些小幅的墨水壁画。这些画的内容更直接描绘死亡与永恒的话题,如乌鸦、猫头鹰、坟场、棺材、十字架等。

1840年5月7日,弗里德里希在德雷斯顿去世。

他死后,很快被人们遗忘,对他的艺术成就很少给以肯定。只到20世纪初,才重新引起艺术界的重视。弗里德里希的大部分作品都由德累斯顿博物馆和大学收藏。

1985年9月在中国北京举办的19世纪德国绘画展览会上陈列了他的几件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弗里德里希的代表作有1807年完成的标志他绘画风格成熟的《山上的十字架》,1810年展出的《橡树林里的修道院》和《海边修士》,1815年完成的《云海中的旅行者》,1816年完成的风景代表作品《巨人山》,1818-1819年,也就是在婚后完成的《在帆船上》,1821-1822年的《海边看月出》,他表现永恒精神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一幅是1824年的《北极冰海遇难船》。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主要兴趣是寄情自然,他往往通过象征性和反传统的工作来传达对自然世界一种主观情感化的反应。

1920年代,他的画作被表现主义者重新发掘。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初超现实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经常从他的画中汲取灵感。

弗里德里希作品欣赏:

柯罗

柯罗(JeanBaptisteCamilleCorot,1796~1875),法国写实主义风景画和肖像画家。出生于巴黎,早年师从古典派画家贝尔坦,因学业的优秀而获奖金,到罗马留学,在那里住了七八年。回国后在巴比松村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画了很多风景。

中文名:柯罗

外文名:JeanBaptisteCamilleCorot

国籍:法国

出生地:巴黎

出生日期:1796年

逝世日期:1875年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斯依斯学院会

代表作品:《兰衣女》《纳尔尼河上的桥》、《罗马的农村》等

人物简介

他安贫乐道,乐观豁达,不倦地全力投入创作。他贴近自然而不抄袭自然。他爱画那朦朦陇陇的暮色与晨像那颤动的森林、那明洁的湖水、那珍珠般银灰色的天空用笔松动而富有韵致,虚实相生而见妙理。他那梦幻与现实相间的独特诗意难以言传。在风景画的发展史中,他是不朽的丰碑。此外,他还画很多表现质朴内在美的肖像画,同样具有高雅的气质。

他将自己的画分成两类,一类是送往沙龙展出并获得声誉的作品,如《林中仙女之舞》;一类是不出示于人的悦己之作,如《夏特大教堂》,《海边的帆船》等

人物生平

从26岁开始才正式从事绘画的柯罗,主要师法自然,他热爱大自然,先后三次去意大利旅行。还去过荷兰、瑞士、美国,至于法国更是走遍各地。

直到去世前一年,77岁高龄的画家仍坚持到库布隆、阿拉斯、桑斯等地,目的就是为了浏览风光,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在自然的启示下作画不辍。由于他怀着深厚的感情去仔细的观察,对大自然加以认真的体味。因此,他的风景画朴实无华中蕴含着浓浓的诗意。

他的风景画不事夸张,不施艳丽色彩,描写的大部分是色调柔和的清晨或傍晚,有时画面还笼罩在轻烟薄雾之中,其寂谧、优美之感有如梦境。有些风景画中还加上了一些神话或传说中的人物,为画面增添了活力。

以风景画见长的柯罗堪称法国19世纪中期描绘风景的大师。是使法国从传统的历史风景画过度到现实主义风景的代表人物。

艺术特点

从40年代中起,特别是1850年以后,人物画成了画家关注的题材,他的人物画兼有古典派和浪漫派的特色,笔触轻柔细腻、手法洗练,不论画面上的女人是笑,还是沉思,乃至稍显忧郁,她们的思想都是纯净的,心地都是善良的,尽管他的人物画不如风景画那样杰出,但有些作品比如《戴珍珠头饰的女郎》很为观众喜爱,尤其是《兰衣女》,其精美绝不在专门从事人物画的画家之下。这类画作在进入20世纪以后,受到了高度的评价。

柯罗的作品《纳尔尼河上的桥》、《罗马的农村》于1927年即在沙龙展出,此后近30年,几乎每次沙龙中都少不了他的作品,奇怪的是对于他的作品,几乎无人加以褒贬,直到1855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买下了他的《马库西的回忆》后,才好似一颗拂去尘埃的珍珠,突然在画坛上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自此不仅画商、顾客盈门,而且作品一再为官方所收购,价格也一路飙升。《加德湖》以800法郎卖出,20几年过后,市值为23万1千法郎。

柯罗性格活跃,朋友众多,常和他一起作画的画家杜比尼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地说道“到了天堂也要去看看我的朋友柯罗。”他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即使是在早年不得不接受父母经济支援时,还常常资助更为困难的人,有时为此不惜借债。在日子富裕后,他更是不忘身处困境的友人,他是画界有名的“善良的大叔”。

在当时艺术界出现的具有先进思想的流派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的斗争中,一般看不到柯罗的身影,对于一些使同时代的人感到激动的政治事件,他大多是避而远之,当1871年3月份巴黎无产阶级起义,已安放不下他平静的画架时,他离开了巴黎到外地旅行作画。尽管公社时期柯罗是美术家协会的名誉委员,也支持了该会主席库尔贝的工作,但大体上只是一位旁观者。

在柯罗的艺术方面,评论家指出,他的风景画多为银灰调子,严格说来显的单一,且有雷同之感,一些回忆风景画,是他根据当时的写生回到画室再加工画就的,有的由于相隔时间较长,很难保留现场感受,不能不影响到它们的魅力。

人物年表

青少年时期

1796年7月16日,柯罗生于法国巴黎。父亲贾库·路易·柯罗是经营呢绒批发业务的商人。母亲是一家有名的妇女帽子店老板,这是一个经济上没有任何困难的家庭。夫妇二人还有二女,即年长柯罗4岁的姐姐奥库达维、及日后24岁即去世的妹妹安娜。由于夫妇二人都忙于商务,无暇照顾子女,出生后的孩子一律送到近郊的布列奴尔村寄养。

柯罗4岁那年,才回到父母身边。母亲是一位有相当规模的葡萄酒批发商人的女儿,在凡尔塞长大,她不仅仪表优雅,而且办事洗练,在她经营的商店里,经常出入的是贵妇、淑女。后来的日子里,柯罗在朋友那里提到自己的母亲时,总是称它为“那位漂亮的妇女”。柯罗从幼年时代起,就喜欢绘画,由父亲所掌管的母亲商店的出纳薄的空白处,充满了孩子的铅笔画。

1803年,柯罗进入了寄宿学校。

1807年,父亲将儿子送到了卢昂,住在一个朋友森奴光的家,在那里,柯罗进入了有名的卢昂中学。森奴光将柯罗视为自己的孩子,照顾的很好。这位先生对自然的热爱也深深地感染了柯罗。整个卢昂中学时代,养成了柯罗终生不变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不过,对自然的频繁接近,却影响了他学业的长进,入学时成绩中等的学业逐渐呈下降趋势,加上任课教师的不理解,终于在第4个年头里,因成绩不好而退学。离开卢昂中学的柯罗,进入巴黎近郊波瓦西的寄宿学校,二年后毕业。

1815年,回到家里的柯罗,在不能公开声明想成为画家的情况下,被父亲送到另一位呢绒批发业老板那里去见习。往来与商会之间。因为这只是父亲的一相情愿,柯罗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他常常抛开按时发送商品的工作,热中于到外面搞速写或素描。

到了1817年,他在继续见习的同时,晚间开始到斯依斯学院会,去参加正式的绘画学习。这一年中,父亲在距巴黎西南大约15公里左右一个有树林、有水池,风光明媚的地方——维尔·达布列买下了一所别墅,在得到许可后,柯罗将自己的寝室作为画室,每逢休假日,他就将自己关在画室里作画,有时他也到附近散步,使自己溶入自从离开卢昂以后,长时间没有接触过的大自然。自此以后,直到晚年,柯罗多次在这里逗留、作画,留下了记录这里风景的多幅作品。

1830年以后的沙龙,描述该地的风景画几乎成为必然的展品。最终,这里还是他去世的葬身之所。在当时这种想成为画家的愿望日益强烈,而又不得不遵从父亲勉强从商的情况下,转机终于在1822年出现。这一年的9月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这就是已经结婚的二妹妹安娜的爱子死去,由于过度悲痛,安娜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成为画家

转过年来,鉴于女儿的突然死亡,本来希望儿子继承自己事业的父亲,看到柯罗不仅对于准备叫给他的10万法郎经营资金不感兴趣,6年的时光,也并未培养出他的经营才能。柯罗仍旧只想成为画家。因此,他不再坚持自己的要求,认同了儿子的选择,还将以往每年给女儿的补贴全部转给了柯罗。

由于解决了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柯罗从此专心致志地投入了自己心爱的事业。虽说正式出道的时间晚了一点,但这样的境域,还是许多画家所不可比拟的。欣喜若狂的柯罗,此时立即到了与自己同龄的风景画家阿希尔·埃托纳·米夏隆那里,作为弟子向他求教。开始在米夏隆的指导下,画写生风景画,按照要求将眼前所见到的景物细心地、全部表现出来,据柯罗说这就是老师唯一给予他的忠告。

不料几个月后,米夏隆突然去世。于是他又到了米夏隆的老师让·维克多·贝尔坦的门下。这一年,他自己修建了住所,并有了自己的画室。

1825年,柯罗又师从两位新古典主义风景画家,为了接受传统绘画教育,他去了意大利,一直到1828年据说家里同意他这次出行的条件是为家里成员画好肖像,在完成任务后,才得动身。在到达罗马后,他下榻与西班牙广场附近,以次为据点,到意大利各地旅行。

留学3年后,在1828年的9月回到巴黎。由他创作的两件处女作《纳尔尼河上的桥》《罗马的农村》于巴黎的沙龙展出。

1829-1830年,柯罗往来于枫丹白露、诺曼底等地搞创作。在7月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中,他离开了巴黎,到沙特儿、诺曼底作画。有名的《沙特儿大教堂》就是这时的作品。

1831年,在布列塔尼、莫尔旺等地画画。这一年沙龙展出他的作品《枫丹白露的树林》。《拉·切尔瓦拉》等4件作品。

1833年,在沙龙展出的,《枫丹白露的树林浅滩》获二等奖,该奖给了柯罗以极大的激励,而且使望子成龙的父亲也感到高兴。

1834年,他的《意大利的大地》、《海边风景》等三件作品在沙龙展出。由于1833年的获奖,柯罗2次去意大利的旅行,顺利的得到了双亲的认可。在意大利,他并不是去学习艺术大师们的技法,也没有临摹名作,而是游历了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等地,以大自然为师,直接写生。这位大师一生未娶,他说:“我一生钟爱大自然永不变心。”他还说:不要模仿别人,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描绘大自然。

展出作品

1835年,他继续在法国各地进行旅行创作。这一年,在沙龙展出了他的《沙漠的夏甲》、《里沃的风景》。

1836年,在法国中部的奥维尔地方,阿维尼翁、蒙彼利埃等地旅居期间,画了《狄安娜与阿克泰翁》。

1837年,在沙龙展出了《圣希埃洛·姆斯》、《夕阳》等三件作品。其中的《圣希埃洛·姆斯》,赠送给了维尔·达布列教会。

1838年,在沙龙展出了《希来努斯》、《沃尔特拉风景》

1839年,在沙龙展出了《意大利的土地》、《黄昏》。法国诗人、小说家、评论家高尔为《黄昏》的构思写了诗。自从1827年他的作品首次在沙龙亮相以来,十二年中,几乎每次沙龙都有他的作品,奇怪的是,既没有受到过什么责难,也没有什么褒扬。几乎没有人作过认真的评论。不过,在高尔及内尔瓦等浪漫派文学运动的斗士那里,他是倍受欢迎的。多年来,这位画家的生活费用,主要靠的是家里父母的支援,开始是每年1千5百法郎,后来增加到2千。他自己的生活十分简朴,但对人慷慨、仗义、助人为乐。巴黎穷苦的年轻艺术家,经常受到他的周济。为此,他还要向父亲那里借钱,并许愿在卖出自己的作品之后悉数归还。遗憾的是在1839年以后,居然没有一位顾客出资买他的画,年内,总算由奥列昂公爵买下了他的两件作品。

1840年,柯罗为一位司法官宅邸墙面装饰了意大利的风景画。此外,为罗斯尼教会创作《了圣经》中的故事油画《出埃及》,包括这件作品在内的三件作品在沙龙展出。其中的《小羊倌》由政府收购后,送到梅斯美术馆收藏。这是由政府收购被收藏于美术馆的第一件柯罗的作品。

1841年,沙龙展出了柯罗的《拿波里附近的地方》、《德谟克利特与阿古德拉的人们》。1842年,他到了朱拉山、萨瓦等地旅行,这一年的沙龙,展出了他的《养羊人》、《意大利的土地》,后者被政府收购,前者由柯罗送给了父亲故乡塞缪的美术馆。1834年,沙龙展出作品《水浴的女人们》、《黄昏》。《所多玛的火花》被审查员投票否决。从这一年的5月到秋天柯罗与画家布里泽一起到意大利旅行,此行柯罗带回的作品是《蒂沃利的维拉底斯特庭园》等。1844年,应政府的要求为巴黎的圣·尼古拉·夏尔多尼教会创作了《基督的洗礼》,于1847年完成。

1845年,沙龙展出了他的《霍梅洛斯羊倌》、《达夫尼斯与枯洛埃》、《风景》,其中的《霍梅洛斯羊倌》是根据法国诗人安得烈·希埃尼埃的诗《盲人》而构思的,受到高度赞扬。这件作品在1863年由画家自己送给了圣·罗的美术馆。1846年,柯罗被授予5等荣誉勋位勋章。由于有些评论家并不真正了解柯罗的艺术,对于他在作品中不用夸张的色彩,不作过分渲染,而认为是平淡。因此,对于他的获奖感到意外。以致当他将勋章捧给父母看的时候,二老才相信这是事实。以次为契机,一些评论家的目光开始集中于柯罗。波德莱尔、商弗勒里等诗人、评论家也对画家表示了善意,形势发展对于柯罗十分有利。此后,他的作品也打开了销路,而卖画得到的钱,使他能够更多地支援穷苦的画界同仁。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不是按质论价,而是看当时的需要,当朋友们有较大的困难,他的画就高一些,有时价格就很低。这一年的沙龙展出了他的作品《枫丹白露的树林》。

1847年,沙龙展出了《山羊与被戏弄的羊倌》、《傍晚的钓鱼人》。年内,经友人介绍,著名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到柯罗的画室进行了访问,据说当时谈到法国最伟大的艺术家时,这位比柯罗还小两岁的大画家,竟然当仁不让地提出当数他本人,接着又对柯罗说道“还有你”。

1848年,在共和政府时期,在免检的沙龙中,展出了柯罗的9件作品。其中《意大利的羊倌》与《意大利的土地》被政府收购。

1849年,政府买去他的《橄榄园的基督》后,送给了郎古列美术馆。在这一年的沙龙展出的作品有《罗马斗兽场的风景》、《维尔·达布列风景》、《沃尔特拉风景》、《里姆桑的土地》。

画风转变

从1850年起,柯罗的风景画突出地向着幻想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他开始关注人物画。自1849年开始,连续在沙龙展出的作品有《早晨·宁芙的舞蹈》、《契罗尔的土地(里沃的风景)》、《日出》、《维尔·达布列习作》。其中的《早晨·宁芙的舞蹈》被国家收购。自从双亲亡故后,阿拉斯的丢替犹一家给与柯罗的温暖情同一家,由于丢替犹的女婿阿尔弗雷多·罗布为柯罗写传记、整理作品目录,而与柯罗亲如父子。这一年在沙龙展出的作品有《拉·罗歇尔港》、《休息》、《夕阳》。

1853年,继1852年之后,第2次与杜比尼一起到瑞士旅行。在这一年里,柯罗对玻璃版画产生了兴趣,并动手试作。应友人委托,他以市场售的石版画为题材,开始制作《基督的纪行图》。年内在沙龙展出了作品《圣塞巴斯蒂安》、《夕阳》、《早晨》。1854年,与丢替犹一起到荷兰、比利时旅行中,接触到了伦勃郎、鲁本斯等大师的画作。1855年,在巴黎举办的万图博览会上展出了他的《狄安娜的随从们》、《春》、《黄昏》、《意大利的回忆》、《傍晚》等6件富有诗意的风景画。审查委员会由于存在重大分歧,最后,将展出的40多件安格尔的作品,35件德拉克罗瓦的作品买下,柯罗则获得了最高奖。在兴奋未消之际,展品中的《马库西的回忆》,又被当时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看中买下。柯罗作品的知名度随之提高。印象派代表画家之一的毕沙罗,在博览会上看到柯罗的作品后,很受感动,专门到画室拜访了柯罗。由于名声远扬,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应接不暇、1856年,柯罗前往阿拉斯与诺曼底等地旅行,从几年前开始着手的维尔·达布列教会的壁画完成了4面,全部是意大利绘画的模仿、复制。

1857年,柯罗观看了许多戏剧与歌剧,画了大量速写。从此开始,他的人物画增多,在沙龙展出的作品有《所多玛的大火》、《宁芙与阿摩尔》、《田园的奏乐》、《夕阳》、《落日》、《维尔·达布列》、《维尔·达布列的早晨》等。

1858年,柯罗拿出38件作品参加拍卖,收入14233法郎。

1859年,在沙龙展出《化妆》(当时标题为《有人物的风景》)、《但丁与维尔基利斯》、《马库贝斯》。自从1860年柯罗移居巴黎后,长时间在枫丹白露作画。

1861年时,印象派女画家贝尔托·摩里索成为他的弟子,柯罗把自己的画交给她临摹。同年,他的《宁芙的舞蹈》、《日出》、《奥菲士与尤里迪斯》在沙龙展出。

1862年,在伦敦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1件作品,7月间在伦敦的1周,创作作品3件。

1863年,沙龙展出《日出》、《维尔·达布列》、《梅里》。同年内,在瑞士各地进行了旅行、观光。

1864年,柯罗的杰作《回忆莫尔托芳特》在沙龙展出,莫尔托芳特位于巴黎东北60公里,是深埋于雾中的湖沼地,该作当即为政府所收购。入藏枫丹白露的宫中。在沙龙展出的还有《阵风》。

1865年,为德米多夫亲王的客室画了两幅装饰壁画《迎光的奥菲士》、《睡眠中的狄安娜》。沙龙展出《早晨》、《涅米湖的回忆》等3件作品。1866年,在沙龙的展品《孤独》被拿破仑三世大公妃买去由个人收藏。另外展出的作品还有《夕阳》、《罗马附近》。年内为风湿所苦,只是在画室内创作了多幅人物画。1867年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作品7件,获得二等奖。并被授予4等荣誉勋位勋章。在沙龙展出作品有《阵风》、《伯威附近玛利赛的教会》。

1868年,在沙龙展出作品《维尔·达布列的早晨》、《浅滩·夕阳》。此时,由于生活极其困难的现实主义画家杜米埃付不起房租,柯罗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开始是为他出钱买了家具,然后,委托住在杜米埃附近的另一位和柯罗一起作画的风景画家杜比尼,从房东那里将房子买了过来,送给了杜米埃。然后为了表示对杜比尼的感谢,柯罗又与杜米埃一起为杜比尼画了家庭装饰画。

1869年,在沙龙展出《读书的女人》等二件作品。

1870年,在沙龙展出《有人物的风景》、《维尔·达布列》,有人认为《有人物的风景》就是将1859年沙龙展出的那一件作品中的人物,改为《戴珍珠头饰的女郎》中的模特儿贝尔多之后,加工而成的。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色当战役法国失败,拿破仑三世向普军投降。不久,普军包围了巴黎,留在巴黎的柯罗,依然埋头于他的创作,并向那些由于战争原因而生活上出现了困难的人给予了支援。从1869年着手创作的《戴珍珠头饰的女郎》,于此时完成。在1871年1月,法国与普鲁士签订停战协定。3月份巴黎无产阶级起义时,柯罗离开了巴黎,到了法国北部旅行。在杜埃画了有名的写生《杜埃的钟楼》

老年

1872年在沙龙展出《阿拉斯的附近》、《纪念维尔·达布列》。此时的柯罗虽然已76岁高龄,但依旧精力充沛地在法国各地旅行。由于他的宽容,在他的巴黎画室经常有募捐人、画商、顾客来访,蜂拥的人群,使得他不得安宁,无法作画。于是在1871年去过的蒙菲美犹附近匿名修建了画室。在这一年里,沙龙展出了他创作的《船夫》、《牧歌》。1874年,沙龙展出了他的《阿尔的回忆》、《夕阳》、《月光》。7月,经过3次修改完成了《桑斯·大教堂内部》。10月份,柯罗发现已经患上胃癌,在病痛的日子里,老画家仍然倾心于《兰衣女》的创作。

1875年1月6日,柯罗的症状急速恶化,卧床不起。当12日接到在巴比松去世的米勒的告后,立即给未亡人送去2千法郎,以示慰问。22日,柯罗在自己住宅的画室中去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是他的绘画,他南南地说道“衷心希望天堂里也有绘画”。在圣·托努教会举行告别仪式后,葬于佩尔·拉雪兹基地。同年的沙龙以柯罗作品为题,展出了他的3件作品《樵夫》、《夕阳的欢乐》、《毕比利斯》。

答案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知识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

关于西方艺术史,尽管不少老师多次强调它对于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夯实美学基础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大学课堂并未讲授,我只能自己到文艺书厅翻阅那些精美的画册,感叹于《泉》那样优美的裸体绘画,还有出土的断臂维纳斯、恢宏的罗马斗兽场、巍峨的哥特式教堂,等等,都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因此常常神往像叶芝那样《驶向拜占廷》:“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青年人/在互相拥抱……我就远渡重洋而来到/拜占廷神圣的城堡……请尽快把我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在金树枝上歌唱/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给拜占廷的贵族和夫人听。”

一、寻找西方艺术史

我一直没有系统读过西方艺术史,因为书架上的教材、读本大多被翻得残旧难看,还有一股难闻的尘味,我屏住呼吸翻了几页,见理论太多、插图太少,就兴趣索然,宁愿继续去翻看提香笔下的那些健硕裸女。作为一个刚满18周岁的成年男子,知慕少艾,却未谙女体,此时与其说是欣赏西方艺术,不如坦白招出自己好奇的性心理。

欧洲的天才人体画家们常常将仙女绘成专食人间烟火的欲女,如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让美神成熟的裸体斜躺于榻上,两眼含着渴望、期待、挑逗、茫然和无所谓的神情,既像思春的贵妇人,又像*荡的妓女,仿佛在等待着情人或顾客的来临。那时我听说过一点古希腊艺术的知识,就以为表现性与肉欲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特点,却忽视了提香在维纳斯后面画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双膝下跪似在祈祷,代表了画家的某种宗教情怀。对此画的理解,要将诱人的肉体和背后的祈祷联系起来才算完整。

若干年后,我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版本,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的《西方艺术史》,图文并茂,几乎每页都有艺术作品的插图,看起来清爽多了,唯一的缺陷是理论诠释过于简略,许多地方看起来似懂非懂。幸好我曾零星看过一些艺术赏析的书,所以勉强能接受。

此书由四名欧洲学者编撰,原名“The history of art”——艺术史。这种欧美中心论的治学方式钩起了我心理的一点不快,毕竟书中只有欧美的艺术,相信译者看了也有这种感觉,所以转译为《西方艺术史》。

二、文艺复兴之前

西方艺术起源于何处?文艺复兴期间有一幅名画叫《维纳斯的诞生》,刚从海洋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站立在一只蚌壳上,两位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时辰女神拿着花斗篷前来迎接,天空下着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澜。这大概就是艺术诞生的隐喻。

神话传说、祭祀、狩猎、性爱、生育、史前洞穴……沿着时间的脚印巡礼西方艺术,可以发现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原始绘画也充满了抽象、象征的意味,令人想起印象主义和现代的某些画风。

尽管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中海沿岸地区都对西方艺术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无疑是伟大的古希腊文明。希腊人除了给我们留下动人的神话故事,还有雅典娜、宙斯、赫拉和巴底农等立柱式的神庙,因其对石材的广泛应用而保存长久;至于人体艺术,他们更是鼻祖。在中国人在艺术创作中羞涩地隐藏起自己的胴体时,他们很早就提出人体的最佳比例:身高7至8倍于头长;并奉献出了《掷铁饼者》等大量完美的裸体雕像。即使在希腊化时代,也有一只极其帅气的亚历山大大帝头像,实在想不到他就是那个曾经纵横欧亚大陆的军事统帅,和神话中的阿喀硫斯一样战无不胜,可惜英年早逝。希腊时代的人体艺术品,无论男女,在体型、气质方面都达到了无可企及的美境。

罗马帝国的艺术承自希腊,但《披甲的奥古斯都皇帝》繁琐的衣甲抑制了人的生命力,自以为是的领袖架势已显造作,美感远远逊色于希腊裸男。中世纪无论是拜占廷、罗曼还是哥特艺术,除了建筑风格尚可欣赏之外,那些神祗和人物画看起来很气闷,这是欧洲的阳萎期,而同期的唐朝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唱响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

三、文艺复兴之后

直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才使西方艺术重新勃起。达芬奇、提香、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天才重拾希腊精神,将西方艺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蒙娜丽莎》不必多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也是世界艺术史罕有的杰作:大卫这个《圣经》里的英雄充满自信地站立着,向人们展示了他的健美身材,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面容英俊,双目有神,英姿飒爽,身体中积蓄的强大力量似乎随时要爆发,代表了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此雕像的复制品至今仍屹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市政广场,原件则在博物馆严加保存。可惜书中仅选了多纳太罗的《大卫》雕像,虽然也不俗,但比米氏差了一个档次。

文艺复兴向前演变,就产生了“巴洛克”、“罗可可”等术语。前者原指形状不规则的东方珍珠,后词义变宽,表示思想和表达方式的独特、个别、任意性,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对感官、喜庆、浮华和激情的突出。后者原指对岩洞、贝壳和钟乳石的模仿,后被引入室内装饰,日益走向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世俗化。这个时期的西方艺术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等宗教建筑和巴黎贵族的沙龙以及装饰豪华的宫殿,还有伦勃朗的自画像。

伦勃朗有画自己的嗜好,共画了近百幅,我看到的是他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三张自画像。青年时期他身穿华丽服装、意得志满、嘴唇充满肉感,看起来玉树临风,可以想像他应是一位风流才子。中年时期他眉宇显出疲倦,衣着朴素,已经发福,人到中年百事忧,看来他也难免俗。老年时期他穿着尊贵的服饰,胸前还挂着类似怀表的饰物,清澈的眼睛透出哲学般的深思,嘴角的撇起和隐隐的微笑表示自己已经世事洞明,看清楚了就无所谓。人生的三个阶段,在此得到了充分概括。

四、19世纪的西方艺术

19世纪最先出现的是新古典主义,《马拉之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等作品告诉我们艺术辞典中离不开责任、宏伟和庄严等词。油画《马拉之死》表现了马拉这个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和染红了浴巾的鲜血,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纸条。作者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来表现了古典主义的献身精神。《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以罗马历史上的英雄荷拉斯三兄弟向老父亲作出征前的宣誓,表现对国家的忠诚和荣誉感,而旁边妇女们的哭泣哀叹强化了他们刚毅神武的英雄形象。

对于浪漫主义,我们首先要记住雨果的名字,他从理论上阐述了浪漫主义,并在文学和绘画等方面作了重要探索。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闻名于世;画作《涡石灯塔》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灯塔塑造成了为浪漫主义狂飙大声疾呼的旗手。还有载入过中学历史课本的《自由指引人民》(作者:德拉克罗瓦),画中自由女神敞胸露乳、高举旗帜带领革命者向光明前进,非常激动人心。德拉克罗瓦的另一幅画作《萨达纳巴尔之死》表现了国王在围城内准备与所有财宝、骏马和女人一起自焚殉国时的情景,火红的宫床、绸缎、缰绳、辔饰、长幔,国王的眼光从上方倾斜而下,右下角的妇女惨遭割喉,整个画面惊心动魄,具有巨大的艺术爆发力。这幅画就像德拉克罗瓦在日记写的那样:“色彩就是眼睛的音乐,它们象音符一样组合着……无法达到的感觉”。

此后的现实主义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平民的普通生活,如米莱的《捆干草者》、莱勃尔的《教堂里的三个女人》等。库尔贝的《画室》应是代表作。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画作:“这幅画分为两个部分,我处在中央,正在作画;右边是所有股东,也就是说朋友、艺术界的工作者和爱好者。左边是另一个平凡生活的世界,普通百姓、悲惨的人、穷人、富人、受剥削者、剥削者以及靠死人生活的人……一名女裸体模特儿站在我椅子后边。” 这幅画极具象征性,画中的画家仿佛就是圣父,用他的画架分开了善恶,进行着最后的审判。

最令我震撼的是其后出现的印象主义。摄影技术揭示了表象的多样性和直接捕捉真实感觉的重要性。印象主义更强调画家的主观感觉和捕捉瞬间的的能力,他们确信风景是依时刻、季节、气候不同而变化的,这种短暂、瞬间的诱惑把他们引向逐渐消逝和无穷无尽的艺术幻想。一般认为这一画派的奠基人是马奈,他的《草地上的午餐》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愉快地聊天、聚餐,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率真、自由的世俗生活方式的向往,其鲜艳明亮、对比强烈的画法是对传统的突破。

“印象派”一语由莫奈的《印象,日出》所引发,他描绘了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一轮红日投射在海上,海水被染成淡紫色,天空微红,水波淼淼,摇曳的小船朦胧模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这来临自他从一个窗口凝望产生的瞬间印象,笔触大胆新奇,开创了一代画风。

梵高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斯通的《梵高自传》已有具体描述。他不是正宗的印象派,但却是真正的天才,就是普通的向日葵也被他画出了生命的真谛。欣赏那幅不朽的画作《向日葵》,可体会到画家像熊熊火焰一样炽热的激情和旋转不停的运动感,还有单纯强烈、粗厚有力的色彩对比,那种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充分体现了他心灵的震颤和激情。这时的向日葵不再是静静的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喷发的生命体。他画的草鞋、工人等也闪烁着天才的光芒,流露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与印象派相关的大师还有高更、塞尚等。

五、现代艺术的困境和嬗变

20世纪是工业化集大成的时代,钢筋水泥成为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在强调美观的同时,更具实用性和世俗性。欧式高楼大厦随全球化走遍世界,五大洲处处皆是,这在城市化的中国尤为泛滥,造成诸城的千篇一律。而我喜欢的经典之作如悉尼歌剧院和贝聿铭为卢浮宫入口处设计的金字塔等在国内非常罕见。

在都市森林中,在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在意识形态的幻变中,艺术亟需变革。受到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等各种思潮影响的毕加索开辟了立体主义的新天地。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受X光透视等现代科技启发,立体主义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多个角度去观察,把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毕加索在《阿维尼翁的姑娘们》中,把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右边两个女子的面孔酷似非洲的硬木人面具,右下角的女子双腿分开令人联想起性和生育,画面下方还有几只水果,充满象征和暗喻,至今仍是个未被说明的秘密。这反映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特点:作者只提供一个空间和可能性,让读者参与创作,主题在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中产生(甚至,根本就是无主题)。

康丁斯基更将现代艺术引向了大抽象,使人们对事物外表的的审视转变为“内部参与”。他的作品《带黑色的弓形,154号》中,特定的主题和视觉的判断都消逝了,只借色彩和形状的搭配营造出一种猛烈冲突的动势和紧张,令人想起世界大战或罢工。《白线,232号》以一种松散和气氛性的手法来处理的,色块被一种强烈的直线条图案和规则的曲边所强调,也许想表现宇宙空间和星系的相互作用。

随后的艺术家们越走越远,那些奇思妙想的几何造型和极度抽象的色彩组合令人越来越费解,艺术家企图突破传统,却越来越陷入迷宫,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五花八门的术语掩饰不了审美的混乱,至少我对这阶段的艺术并不喜欢。当然也有些艺术家在回归传统,关注现实,以简洁的象征来表达主题,但成就与前两个世纪尚有差距。

至于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读图开始优先于读文,声光特技和电脑制作的发展使创作变得更含混,一切尚在嬗变中,我混乱的脑袋尚未清晰,无定的寻觅中只能欣赏当下和回眸以往。

霜冷长河之际,缪斯也无言。

出自《简·格雷女士的死刑》

这幅画是1833年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家保罗·德拉洛克(1797 - 1856)绘制的名画。

简·格雷是多塞特侯爵亨利·格雷和弗朗西斯·布兰登(亨利八世小妹妹的女儿)的女儿,照理说也是英国豪门,从小受到优越的教育,知书达理,算是个不错的女人。以新教立国的亨利八世死后,其子爱德华六世即为,但这位仁兄身子太弱,很早就患上了肺结核,眼看不可能活到成年。好在亨利八世留下有话,如果爱德华六世没有子嗣,那么就由他的姐姐玛丽·都铎即位,接下来的继承次序依次伊丽莎白,简·格雷的母亲排在第三位,简·格雷本人位列第四。这个继承顺序原本可以平平安安地把皇位游戏玩下去,结果偏偏权臣权臣诺森伯兰公爵不愿意,他不想让信奉天主教的玛丽即位,于是唆使病榻上的爱德华六世指定一位新教徒新君,经过一番经营,诺森伯兰公爵终于从继承名单上销掉了玛丽和伊丽莎白的名字,最终让简·格雷成为第一继承人。不久爱德华六世驾崩,简·格雷成为英国女王。这幅画描绘的是简·格雷在伦敦塔内的一间牢房被斩首前的一幕:被蒙住双眼的简·格雷在神父的导引下伸出双手摸索断头台的位置,好把自己的头枕在上面,断头台前放着一堆干草,用于吸纳受刑者喷溅的鲜血。一旁的刽子手扶着利斧等待着——这把斧子今天仍然陈列在伦敦塔里,左侧的两名侍女因过度悲伤不能自已。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画鹰》

《东山亭》中:“晚云几处水墨画,秋树数番红绿缬。”国画自古至今大多都是空灵、洒脱的,人们看国画时,大多都会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会让人们感觉这幅画有一种超脱世外之感。我国的国画大多数情况下,都仅仅只采用了水墨,里面没有任何化学物质,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危害。我国很多家庭富裕的人们,都会在家中挂几幅寓意不错的国画,偶尔欣赏欣赏,还能提升自己的涵养。

《画中女郎》

国画讲究的是超脱物外,而西方的油画却偏向于解剖人物的内心,这是中西方绘画时最大的区别。国外有一名女画家创作了一幅奇特的“鬼画”,表面上来看,这幅画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地方,可是当有人把它买下来带回自己的住处时,这幅画似乎就会出现一些奇特的作用。也正因如此,这幅画卖出去了3次,却都被退货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幅鬼画是乌克兰的一位美女画家——斯韦特兰娜捷列茨的成名作品。这位乌克兰画家无论画什么样的画,都非常喜欢在画中隐藏一些心理学的元素,虽然画表面上呈现的是一种美感,可实际上却会通过表面的无害,将人的思维深深地诱导到一个压抑而又封闭的狭小空间内。人们长时间的观看她的作品,就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导致了她的画很少会有人欣赏,不过她的作品也并没有导致特别严重的后果。直到2006年,鬼画《画中女郎》的出现,让她一跃成为世界上知名的作画家。

斯韦特兰娜捷列茨作品

《画中女郎》在挂进画廊之后,很快便被一位单身的女老板看中了。这位女老板爽快地付了钱,可是没过半个月,这位女老板打电话给女画家,再三请求退了这幅画。那位女老板在给女画家打电话的过程中,声音哆嗦而又惊恐,甚至惊慌地哭泣着。这个反应根本就不像是因为这幅画损坏或者有质量原因才要求退货的,斯韦特兰娜捷列茨询问女老板原因,女老板告诉她,自从买了这幅画回家以后,她夜夜无法安睡,总觉得家里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另一个人的存在。甚至她时常感觉到屋外有脚步声和敲打墙壁的声音,她的精神状态近乎崩溃,甚至不敢再碰那幅画,不断的要求着作家尽快过来把画拿走。

斯韦特兰娜捷列茨作品

自己的作品被退货,女画家本人并未过多的上心,因为她的画本身就属于这种风格,以前买过她的画的人也都并没有退货,这一次退货可能只是客户的个人原因。她继续将画放在画廊出售,很快又被一位年轻的男士购买下来。这一次斯韦特兰娜捷列茨并未接收到任何要求退货的电话和联系,可这幅画在没过多久被男士自己送回了画廊,男士并未要求退款。男客户只是告诉她,自己买回画以后,画中的那位女郎经常进入他的梦中,这样的情况让男士感到了害怕。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既然已经有两个人退回了这幅画,并且原因非常的相似,那便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这幅画本身有问题了,斯韦特兰娜捷列茨便决定不再出售这幅画。可这件怪事很快便在圈子里传开了,有一位中年男子找上门来,表示自己愿意购买这幅画。斯韦特兰娜捷列茨再三犹豫,最终决定将这幅油画卖给这位男士,她并不确定这幅画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她也想再试一次。

可惜卖给这位男士最终只能向这位女画家证明这幅画真的有问题。这位男士表示,画中的女郎有一双没有眼仁的白色眼睛,好像在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盯着他,他的情绪莫名因此而容易激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能退回这幅画。3买3退的情况让当地的专家也介入了调查,但最终并未能查出任何有指向意义的因素,只是有很多人推测,斯韦特兰娜捷列茨或许在画布上做了手脚,才让这幅画变得如此诡异。但专家鉴定了这幅画的确存在着危害性,便将其列入世界禁画,从此这幅画再也不能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参考资料:

《东山亭》

《西游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560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