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6 晴
五月一开启就真的是夏的味道上午工作下午闲散
日志随时都在写不过最近习惯静躺在备忘录
许久不联系的普通朋友打来电话也能闲聊琐碎
他说看我的朋友圈已经成了习惯和日常
最近情绪化严重夜晚的梦被童年缠绕
偶尔含泪醒来我不是玻璃心也会有悲观不安
日志没发出来也会有人在问我的近况
似乎他们都是从我的日志里去了解我的近况
觉得生活不如意学着不要一直钻牛角尖去读书
和书中的人物共历悲欢当了解了不一样的人生
收获了不一样的思想慢慢会发现眼前的困难
都是暂时的人也就蓄满了重新出发的力量
我从不后悔去遇见谁也不会因为看走眼(工作)
而失去相信美好存在的意义感恩你让我明白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最后谢谢你教会
我如何不改初心的生活不动声色的勇敢生活
我会继续按自己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好好生活
我相信即使有人亏待了我时间也不会亏待我
人生更加不会亏待我喜欢阳光好像什么都
可以重来车很慢阳光很暖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
承载着岁月的沧桑2022年注定不平凡的一年
疫情蔓延一切正常的生活都被打乱每天不是
在做核酸的路上就是在排队中做核酸
因为要保住绿码才能得以去公司上班进入小区
成年的世界都在自愈世界不会因为谁而停止运转
生活依然日出而始日落而终没有选择
我能有的选择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
落落大方去接受生命带给我所有的悲欢离合
继续去驱光向阳的自己带着一份纯粹的信念去生活
做人坦坦荡荡从从容容不要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
就算是一根儿筋也要让自己拥有快人快语的快乐和力量
这是我对往后的生活最满意的选择和奔赴……
医院在老城区中间我爱极了杂乱的氛围
有喧嚣有生活有向上有热情有扎堆的老人和小孩
今天星期五年轻人都集中在每个写字楼或自己的岗位
能闲下来扎堆唠家常的只有老人和被脚下小虫子吸引的小孩
三十几度午后擦鞋的阿婆拿着一份旧报纸在打盹儿
我用脑袋记下来那个瞬间阳光普照大地疫情还存在
生活也还在继续身边其实有好多美好的事物
最近突然很想买房因为想要在这个城市扎根
我会去努力即便生活琐碎人间烟火身为
凡人的我们终究还是需要归于普通和平淡
就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带着自己的欢喜和感动
去填补生命的空白和漏洞让它在岁月的行进中
拥有更加强壮的体魄去抵御风雨人生多多去
爱自己的人才能寻觅到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它们只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联偶尔也会失落
但一直积极向上独立的在生活工作算是顺利
小姨说:年轻应该多吃点苦~
毕业后事业似乎还是一个蛮顺的状态
今天和姐妹聊天我说:“今天骑自行车去上班,我逼着自己勤劳点,毫不夸张一公里我都经常打车来忙,买一万左右的东西从来不会去犹豫,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也习惯了高消费生活。我说骑车的路上我发现周围都是忙碌的赶路人,写字楼里总有奔跑一路道歉并说:不好意思,麻烦让一让的人。我突然羡慕他们打卡上班的生活,起码可以自律有约束的生活……我说我羡慕上学做兼职一个月两三千的自己,我羡慕一份工作两个小时公交的自己,我羡慕那个买一份早餐都会觉得奢侈的自己。”
她说:“不要去羡慕,我们打卡上班每天更枯燥,像个机器人,我们并没有很热情很美好,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各种无奈……”
我道不清什么感觉我的工作很自由不用去公司
一个月的收入刚好养起自己的消费水平
我想接下来的日子我需要充实的是内心而不是外在
最后谢谢朋友们的关心每天都在用心生活
一个人却又不像是一个人因为被这个世界温暖
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各自的烦恼和压力
我谢谢稻盛和夫先生《给年轻人的忠告》
我谢谢池子映像里诗和远方岁月很美
我会在岁月静好中慢慢体会最为柔软的生存状态
让平凡的生活撒满诗意盎然的光点让枯燥乏味的日子
也能盛开出欢愉的花朵往后的日子只需要去
用心投入和付出我相信每一个阶段的时光里
都能展现出更多的笑颜和笑语意外和收获……
布拉格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地理上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2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
作为一个80后,布拉格是我生命中无法忽略的一个符号。是《鼹鼠的故事》,是卡夫卡,是《布拉格广场》,它们串起了我成长的记忆。这是一个与神秘和流浪画等号的国度,这是一片波希米亚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彩色风情。
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作为捷克的首都,布拉格囊括了自13世纪以来的各时期的建筑,文艺青年在这里能够找到无穷的共鸣。
天文钟
而作为普通青年的我,去布拉格图的却是蔡依林在《布拉格广场》中唱的“无人的广场,许愿池的希望”。所以一下火车,我直接按图索骥,奔向布拉格市中心的老广场。其时正值夕阳西下,广场四周的露天咖啡馆一点点记录下阴影扩散的痕迹。
柔和的夕阳照在对面大教堂的建筑上,任凭人羣穿梭奔流,教堂屹立不动,由着阳光一点点将其从亮**涂抹成昏**,再到暗红色,直至灯光开启,墙壁最终变成明黄,与深蓝的背景如壁布一样挂在广场一端。
而我,就是这一过程的观察者。叫了一杯名叫Pivo的捷克本地啤酒,点上一个名为Trdlo的甜面包圈,再配上一根捷克烤肠,就这样坐在大教堂的正对面,目睹人来人往,夕阳西落,眼前色彩变幻,虽然没有“那羣背对夕阳的白鸽”,那画面却依然“美得我不敢看”。
小鼹鼠
就这样坐了4个多小时,只站起来4次,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看天文钟的整点报时。每逢整点,市政厅下面的天文钟窗户就会开启,耶稣和12门徒依序出现。每至快到整点,天文钟下就会聚集等待报时的人羣,纷纷仰望大钟,等待神圣一刻的来临。天文钟建于15世纪,钟的两侧是象征性的雕塑。左边分别是死亡和欲望,右边代表空虚和贪婪。
晚上住在老广场青年旅社,遇上许多美国来的年轻人,这些跨越大洋来到欧洲的游客,几乎成为了布拉格旅游业的主体。即使走在街市上,周围也多是操着美国口音的旅行者,不知他们的集体记忆里,有没有一首类似《布拉格广场》的歌曲?
第二天一早,我直奔查理大桥和布拉格城堡。如果说在广场静静坐着是为了满足一份记忆的话,在布拉格城堡的暴走则是因为对这座老城的敬意。布拉格曾是欧洲文明的中心。即使到了今天,即使布拉格的知名度早已被纽约、伦敦、巴黎等大都市所湮没,它所代表的波希米亚文化和风情依然统治着这个世界的时尚观和生命观。
所以,要理解这座老城所代表的深刻内涵,一定要穿过查理大桥,一定要登上布拉格城堡,只有在俯瞰伏尔塔瓦河与布拉格城的时候,这座城市真正的灵魂才会闪现。
查理大桥建于1357年,这座欧洲最古老最长的桥上有30尊圣者雕像,是捷克17~18世纪巴洛克艺术大师的作品,所以查理大桥也被称为“欧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桥上的街头艺人努力地表演,招揽顾客;桥下的自由市场汇集了当地的小吃、饮料以及各种纪念品。
过了查理大桥,一直向山上走,建于9世纪的布拉格城堡,便出现于伏尔塔瓦河左岸的高岗上。与大部分大型城堡一样,布拉格城堡肃穆庄严,流露出一种让人不得不仰视的威慑力。但你如果就此判断布拉格城堡的不近人情,你便错了。因为在这座城堡的一个角落里,有一条小巷,小巷中曾住着一个人,他以布拉格的城堡为精神寄托,寻找生命的灵魂和意义。这条小巷名叫“黄金巷”,这个人,叫卡夫卡。
卡夫卡故居
黄金巷由一排小平房组成,每个房屋外墙都涂着明亮的色彩,远远看去,黄金巷犹如童话世界一样,小巧精致。虽然背靠大教堂,却丝毫没有沾惹到教堂的冷酷和严肃,反而像跟着大人的顽皮小孩一样,与那个庞然大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难怪卡夫卡会迷恋上这里,卡夫卡只在黄金巷住了一年,却在此完成了杰出的作品《城堡》,这部作品所表现出的诡异、张扬、略忧郁杂乱的写作风格正是卡夫卡在高大城堡与冷僻小巷的夹角中所体验的生命状态。顺便提一下,卡夫卡故居在黄金巷22号,如今已是一家小书店,主要的经营项目是——卡夫卡。
当然,布拉格可不是个纯粹的波希米亚风情集散地,作为曾经的欧洲中心,历史上许多重量级的科学家就在布拉格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其中的一位便是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在布拉格师从第谷,并继承了第谷的事业,提出行星轨道是椭圆形的全新理论,开启了现代天文学的新纪元。
黄昏下的布拉格广场
开普勒纪念馆位于查理大桥东侧一个小巷里,虽是一个只有一间房的博物馆,却设计得精致而严谨。展示牌上罗列了所有开普勒的成就,以及他的生平年表,模拟的地球和太空引领参观者走入开普勒的世界。
布拉格可看的东西太多,除了在广场上沉默的四个小时之外,几乎没有一样东西能让我驻足,不是因为它们不美,而是因为信息量太大,只得走马观花。但有一个例外,让我的脚步停留,它就是那只可爱的“鼹鼠”。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都会记得这只小鼹鼠,它个头不高,喜欢把土丘挖成梯形。它热爱生活,多少新鲜玩意儿都能玩出花样。它好交朋友,从小刺猬到小青蛙,都把它视为知己。捷克导演兹德涅克·米勒的《鼹鼠的故事》至今仍是我回忆中的经典,来到了布拉格,才发现原来鼹鼠在这里依旧非常受欢迎。
出生、成名在布拉格的小鼹鼠,如今犹如这座城市的吉祥物,几乎每个小店中都能见到它憨态可掬的身影。只可惜,不知是外国游客都太有钱还是鼹鼠的身价太高,一个手掌大小的鼹鼠玩具竟然卖到了600克朗(约合200元人民币)。
夕阳再次西下,我即将坐上离开布拉格的火车,我的耳机里依旧放着那首熟悉的歌:“琴键上透着光,彩绘的玻璃窗,谁谁谁弹一段,一段流浪忧伤。”这时,一个波希米亚女孩拉着行李从车站走出,嘴里轻轻吟唱:“I am ing home, ing home……”
攻略:
行:布拉格位于欧洲中心,从德国柏林、慕尼黑,奥地利维也纳等城市均有火车直达。捷克丢车率较高,若自驾车前往,请注意安全。
钱:捷克没有加入欧元区,不过布拉格城区到处都是换汇的点,1欧元约合25克朗,1元人民币约合3克朗。
住:老广场青年旅舍位于老广场,平均750克朗(约合250元人民币)/牀。
吃:布拉格广场一侧小吃摊有当地啤酒Pivo以及小吃Trdlo,平均60克朗(约合20元人民币)一份。
妻子的浪漫旅行被曝出节目组想要靠剪辑来炒热度,因为每季妻子的浪漫旅行都会请一个小鲜肉明星来助阵,结果在最新的一季中请来了金瀚,没有想到把金瀚的镜头剪得连10分钟都不到了。金瀚也是一个有热度的男明星,所以很多人都说,妻子的浪漫旅行节目组想靠剪辑来炒热度。没有想到的是娜姐霸气的回怼了节目组。娜姐一直是一个有话就直说的人。看到妻子浪漫旅行的剪辑,娜姐也在微博上回应了节目组。谢娜这样写道,看了第2期的妻子浪漫旅行好的不提,提点意见吧,金瀚来后与大家见面之后,为什么金瀚的表演唱歌和跳舞都没有播出?太可惜了,明明那么好玩的金瀚。怎么整期像没讲话的样子?娜姐真是霸气回怼呀。之后蔡少芬,胡可和张歆艺也纷纷在下面评论。同意谢娜的观点。妻子浪漫旅行,也因为这次事件上了微博热搜,所以好多人都猜想妻子的浪漫旅行是想通过剪辑来上热搜。一个节目是不是精彩,并不能靠剪辑来体现。如果一个综艺节目是非常精彩的,肯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热度也会更高的。希望妻子的浪漫旅行节目组能够吸取教训,注意剪辑上的问题。本身妻子的浪漫旅行就已经是一个很精彩的综艺节目了,已经办了这么多季,证明节目本身就非常的精彩,所以没有必要用这种办法来引起大家的注意。足够好的节目是肯定会受到大家的喜欢的。也特别喜欢娜姐的性格,敢第一时间就给节目组提意见,不会是霸气我娜姐。也希望妻子的浪漫旅行能够收视长红,娜姐带领着团队能够一直旅行下去。也会记得一直收看妻子的浪漫旅行的。
《月下独酌》是李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之一。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月下独酌,本是 月下独酌
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杯中之影、月下之影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体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总体分析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5]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徬徨。从他的诗里,读者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读者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钟跃民是个典型的浪子,他有着无拘无束,浪荡不羁、散漫自由的天性,同时又风趣幽默、善于在逆境中寻找乐趣,他很聪明,虽然年轻时候从不把聪明用在正路,他很坚强,遇到困难和挫折从来都是和血吞下,他很勇猛,可以以不文明对待不文明的方式来解决很多问题,有时候甚至走向极端,用暴力解决;他讲义气,是可以在患难中把一张烧饼掰成两瓣分给朋友的那种人,他对女人多情而又温柔,每个和他经历过的女人都爱他至深,可以为他做任何事。即使他成长的最重要时期是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那样的身份活却没有成为他人生路上的羁绊,相反,诸如插队、讨饭之类的经历却成为他人生骄傲的一种资本,同时,这种环境也更加造就了他的潇洒和坚毅。
作者在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大概是综合了很多男人身上吸引人的性格特质,即使这些特质用正统的眼光来看,并不都是可以作为优点宣传的典范,但它却能深深的把人吸引,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从钟跃民身边一群几十年来的男男女女朋友就可以看出,这些人是被他的性格所吸引,虽然有些人很讨厌他有时候的表现,但还是愿意和他做朋友。甚至可以做一生的朋友。很多男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这样随心所欲的生活,可以洒脱如鹰隼般自在,可以在开心时候放喉歌唱,不开心时开怀痛饮,可以有一群死党生死与共,可以有几个他深爱着也深爱自己的女人,有一身不凡的本领,可以保家卫国,也可以保护爱人,最关键,是要有一段经历丰富的生活,诸如武侠小说里浪子侠客般快意的生活。可现实生活的束缚,这些都只是多数人的梦想,只存在于脑海里偶尔闪过的火花。但可以通过观看别人这样生活的一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观看《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
周晓白爱了钟跃民20年,最后,却嫁给了同样爱她20年的张海洋,而张海洋却是钟跃民最好的朋友。周晓白虽然选择结婚来迎接钟跃民给她带来的所谓打击,但实际上,她仍然爱着钟,从很多小事就可以看出,比如煎饼摊一幕。她不想离他太远,或者说不想从他从她的生活中彻底消失,这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可是,张海洋却成为牺牲品,但张却是心甘情愿,他知道一切,但他愿意,他愿意接受所有的现实,原因只有一个,他爱周晓白。
周晓白出身显赫,也造就了她傲慢的性格。她一向认为只要是自己想得到的,她就应该得到,而且一定可以得到,包括钟跃民这个人。但她错了,因为他自以为非常了解钟跃民,却不知道他时而嬉笑、时而冷峻的表情下是一颗坚强的心,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无能,不能容忍自己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甚至是拖累别人,难受和痛苦,他愿意一个人承担。钟跃民不在乎晓白母亲的反对,在意的是自己生活在陕北农村那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的生活,在意这生活是否有意义,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周晓白。他决然选择分手,甚至在以后的所有场景中没有表示出后悔或者留恋的表情和想法,但这不能说明这些就是他真实的想法。
陕北的钟几乎是一个绝望的人,漫天的黄土堆里,看不到任何希望。但他在落寞中还能为自己寻找乐趣,也能为别人带来乐趣,虽然他内心依旧孤寞。秦岭突然走进他的生活,而且因为信天游两个人暂时走在一起,其实,不是因为信天游,而是因为彼此的寂寞。恋爱开始,秦岭的开场白很精彩,那几句话证明秦岭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也成为钟跃民心中永远的痛。秦岭的话只是不想让同样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的钟跃民在思想上有任何负担,虽然,她的坚强是是做给钟看的,内心仍然痛苦。钟跃民的突然离开,对秦岭来说就是一场抛弃,即使这样,许多年后,秦岭仍然把自己作为交换条件,救出了身陷大狱的钟跃民,这个她一生唯一爱过的男人。两个同样坚强、同样习惯把痛苦藏在内心把欢笑带给别人的人,注定是这样一种结局,即使秦岭可以和钟跃民四处漂泊,但如果他们结合,生活却未必幸福。而这种方式结束一段未结束的爱,的确是一种让人最难忘怀的方式。
张海洋出身、性格、际遇和钟跃民有几分相似,这两个老朋友只是在人生的岔道口做出不同的选择,但很快,他们就又沿着不同的轨迹汇合。他们的友谊在几十年的风雨中如磐石一般坚毅,如日出日落般持久准时,有过矛盾和磨擦,但同样作为强者的他们,看中对方的却不是彼此性格的瑕疵,而是对方的优点,是那种可以相互吸引成为一生朋友的特质。他们有时候也会掩饰,会可以去避免那种针锋相对矛盾的产生。张周婚礼,几个老朋友,周晓白当众翻脸,两个兄弟各自醉酒,一副不能走路的模样,可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两个人却马上恢复常态,表情是同样的辛酸,只是内容不同。两个强者在同样的时间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回避,是一种默契,一种心灵相通的默契。上阵亲兄弟,打丈父子兵。有过服役经历的朋友都知道,很多时候战友之间的感情甚至可以超越任何一种感情,尤其是共同经历过战场生死的那种,而他们,不但在战场上,就连在学校也是“并肩战斗”的兄弟。中间夹杂了一个共同爱着和爱过的女人,让这份友谊变得有些微妙,但难能可贵的是,双方并没有把这个芥蒂放大化,而是相互用一种退让半步的方式解决。兄弟间的情感最高境界也就如此吧。男人的友谊维持是靠各自性格里吸引别人的特质,一生能够交到一两个患难兄弟是种幸运,谁也不愿意去破坏这种情感,即使有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能够小心维护友谊的人,必将获得另外一部分朋友的尊重。
钟跃民的另一个兄弟宁伟,遭遇悲惨,经受的磨难和痛苦也许要远超过钟跃民。宁伟的性格较为阴暗,所以他容易走向极端。十几岁的时候,亲眼看见哥哥被“小混蛋儿”一刀刺死,这是促成他性格阴郁的主要因素,而后,他的际遇就更加悲惨,每一步都遭 “暗算”,就连见义勇为也成为被开除的理由,原本信任的朋友却让他倾家荡产,最为不幸的是,因此连累了钟跃民。这恐怕是宁伟一生最不愿意做的事情。虽然他脾气暴躁,却也是一个极能忍耐的人,监狱里遭受的耻辱,他居然可以忍受,虽然是另有目的,不过能够忍受那样的环境,不能不说是一种本事。他最后的结局是可以预见到的,一定是死在钟跃民面前,也许是张海洋动手,也许是他自己动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小说中悲剧色彩的人物很多,宁伟选择了冷眼看世界,但却有人逆境中笑对人生。
李奎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家里孩子多,从小就懂事,用他自己的话,整三年没吃过一顿饱饭,而后的下乡生活更是比别人艰苦十倍。李奎勇在最后回顾人生的时候故意回避了一段,那就是他和 “小混蛋儿”在一起混的时候,“小混蛋儿”是个纯粹的流氓,可他不是,“小混蛋儿”可以随意的拔出刀来杀人,可他也不敢,但为了“义气”,李奎勇仍然选择了和他站在一起,即使是面对100多人的围攻。这些事他并没有后悔。
李奎勇下乡的时候和钟跃民是邻村知青,对他的第二段感情前期非常之熟悉。回城之后,也是偶然才碰上钟跃民,也未能成为钟跃民核心朋友圈子里的人,但他在钟跃民心中,仍具有和张海洋等人同样的地位,因为他赢得了钟跃民的尊重。李奎勇虽然贫穷,可他却从没因此而绝望,相反,他却一直在努力,一直在玩命赚钱,最后阶段,他仍然没有后悔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表示如果有来生,一定还要再做一次李奎勇。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够这样来总结,即使人生不是非常精彩,但也已活出味道来。李奎勇的死对钟跃民出动很大,虽然在医院里他什么都没说,但他那失魂落魄的表情却说明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尤其是他第一次主动用力的抱紧高钥,说明他已经懂得开始珍惜生活,开始珍惜身边的一切。李奎勇用另外一种悲壮的方式让钟跃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感悟,让他领悟到,人生未必活得精彩,只要自己认为值得就足够。
高钥很幸运,也很不幸,因为最后她成为钟跃民身边的女人,虽然她爱他并不能超过周晓白或者秦岭,钟跃民爱她也未必一另外两个女人多,但最后确实他们走到了一起。高钥的爱是一种宽阔的爱,她选择爱一个人的方式和其他女人不同,那就是她给她爱的男人更多更广的自由空间,从来不用任何形式的束缚让钟跃民感到一丝不快乐。当跃民张口向她要两万块的时候,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问是为什么就把第二天营业用的钱拿出来。因为她爱这个男人,也相信他。
钟跃民之所以活的精彩,是因为他并没有让所有的俗事把他包围起来,虽然他总是置身其中,却总能以一种淡然洒脱超然的姿态轻松应对,可以说他的人生非常之精彩,精彩之处就在于有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男人和女人,许许多多的事,好事,坏事,而他好象在他的人生里和别人的生命旅途中飘游,可以随心而动,但实际上,那些多是无奈的举动,他在保护自己的同时,首先想到的却是保护别人,只是很多人并未能理解到这个层面。
血色浪漫,是一种红色的浪漫,说是浪漫,实际上更多的是无奈。钟跃民亲身经历了身边无数人的生死,虽然很多人的死和他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每一次死亡,每一次他的眼睛看到鲜血的时候,对他都会造成极大的触动,都会或多或少的改变他的生活,也会改变他的一些观念,包括对人生的看法。
对于爱情,钟跃民始终很无奈,过于厚重他无法承担,最简单的了结方式在很多时候是无奈的表现,对于爱情,他从来不能得心应手的驾御,但他善于改变,善于在爱情的夹缝中生存,他喜欢变化,不甘于平淡和寂寞,就注定他要寻找一个可以为他付出和等待,爱他胜过爱自己的女人,幸运的是,最终他找到了。
浪漫,男人女人都很期待,只是浪漫的代价不要太大,不需要用鲜血来染色,浪漫很简单,它存在于你的内心,只要简单的几句话,用你的双手,就可以堆砌让自己和他人感到幸福的浪漫。
众所周知,肖邦的直系前辈不多,他的艺术非常独立,富于自由创新,这在音乐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只有有限的几个音乐家具备这样的才能。对他有些影响的是我们现在不太熟悉的胡迈尔、费尔德、杜塞克等人,以及他所推崇的巴赫与莫扎特,尽管他和李斯特过从甚密,但是我们在作品风格中不太容易发现他受李斯特的很大影响,而李斯特却是贝多芬嫡传的一脉。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全音乐的全部和终结”
肖邦如是评价巴赫的这套作品。肖邦在书信集以及同时代人的一些回忆中有散论巴赫的一些言语,我们不妨抄在下面。
伦茨回忆录:
我问大师:“公演之前,您还要不要练琴呢?”肖邦回答:“我所做的准备就是整整两个礼拜闭门不出,只弹巴赫的作品,从来不练自己的曲子。”
缪勒夫人日记 :
一天上午,肖邦一口气弹了14首巴赫的前奏曲和赋格,我对大师这种非凡的记忆力赞叹不已,他却说:“巴赫的作品怎么能忘呢!”
杜布阿夫人回忆录 :
肖邦常说:巴赫的作品既是圣经又是哲学,也是取得进步的最好方法,研究
巴赫是职业音乐家发展事业并取得成功的捷径。
马蒂亚斯回忆录 :
肖邦的每个学生(无论程度如何)都必须练习克莱门蒂的《名手之道》和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大师说过:“要想有长进,这是最好的方法。”
德拉克洛瓦日记:
肖邦认为:巴赫的思想使贝多芬受折磨,这种见解使我感到惊奇。
我们试看这封比较重要的回忆:
我们谈起了音乐,这似乎使他感到很高兴。我请他说明,是什么东西使音乐给人以一种逻辑的感觉?他于是给我解释和声与对位,说明在音乐里面,赋格又如何与纯逻辑相适应,并让我了解,精通了“赋格”曲式就能理解音乐里的一切道理与旋律展开的因素。我想,要是我能懂得这些为那班肤浅的音乐家所断 然不懂的东西,我将会多么高兴啊。它使我领会到了一些真正的哲学家在科学中 发现的那种快乐,事情原来是这样的,真正的科学,并不象我们从它字面上所理 解的那样,好象是和艺术相当无关的一部分学问似的。不,它决不是那样的科学 ,根据象肖邦这样的人的看法和见解,它本身就是艺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艺术也并不象一班普通人所理解的那样,只是一种没来历的空洞的灵感,自己盲目地活动,或者只是表现了一种花花绿绿的东西,事物的外表而已。不,艺术是具有严密哲理,由天才人物所丰富、具有一整套章法,受着高级法则约束的东西。 这里,我再回过头来看看莫扎特与贝多芬之间的区别。正如肖邦对我所说的那样 ,“贝多芬之比较隐晦,看去缺乏统一性之处,倒也并不是如人们所想的那样, 系出于一种粗犷的特性(这原也是人们所羡慕于他一点长处),而是由于他不屑于理会那些永恒性的法则之故”。莫扎特却从来不这样。他的作品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节奏,各部之间虽也很和谐,但却能独自成章,恰到好处。这也就是对位,就是“一点对住一点”的意思所在。他又说,一般都是在对位之前,先学和声,这就是说,先从音符的承续学起,逐渐再学和声。在柏辽兹的音乐里,则是先弄好和声,然后他再去尽可能完美地填充乐程。
肖邦对于巴赫的重视可见一斑,巴赫的平均律曲集是他经常研究的,它在里面吸收了很多结构的技巧,肖邦的大量音乐语汇富于浪漫气息,可是精巧的结构安排几近于古典,这与巴赫不无关联。巴赫非常重视赋格的技巧,写了大量的赋格曲,平均律钢琴曲是几乎所有音乐家的必修,包括贝多芬,贝多芬年幼时便由老师传授巴赫的平均律键盘钢琴曲,这套曲集哺育了很多音乐家。赋格曲式,凡是听古典音乐的应该都比较熟悉。我自己的体会是,赋格简单来说就是在对位的基础上主题的一种发展曲式,但不同与奏鸣曲式,比奏鸣曲式更复杂一些,虽然二者有传承的关系,但赋格很大程度上节奏比较平稳单一,有时候听觉上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也难怪有人说赋格是八股文,奏鸣曲是小说。先不说赋格所表现的内容,赋格曲式却是音乐思维必不可少的,在那个时代,一个音乐家要是没有写出几首像样的赋格,那么会被视为缺乏音乐思维的表现,贝多芬因此年轻的时候被某些论敌借此讥讽过。赋格曲让人着迷的地方就是结构,主题不断地显现,不断地隐去,不断地发展变形,最后回归,形成以比较均衡的调性布局,给人一种非常立体的美感,相比奏鸣曲式确有非常大的优势。因此很多人极其耐心地品尝巴赫这些作品中的结构美,获得比听觉上更深入的享受。肖邦说只有赋格才是音乐中纯粹的逻辑,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肖邦的很多作品肢体脉络都是很精致,即使是一些即兴曲也是这样。他在研究巴赫德音乐中很大程度上获得的是肢体脉络的组织形式,并且把这些形式放在浪漫化的外表上了。肖邦作品的内蕴非常强,恐怕也得益于此,精雕细琢的让人每次品味都有新东西。听肖邦的音乐,五光十色的音色和旋律中有某种东西在控制着,想象力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游荡,那些很浪漫的夜曲也是如此,这些和声、色彩、旋律以及那些精灵般的装饰音都在比较平衡的调性上展开,并且很少越过界限。肖邦的音乐思维与巴赫确实很像,但是肖邦却又是独创的。深入肖邦的音乐,会感觉到一种比较高贵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具备鼓动性的感官特性,但是却深刻的让人心弦颤动,这是平衡匀称的结构加上特殊的音乐素材带来的独特美感,他的很多作品需要一种宁静的心情去体验,他写的似乎是情感的自白书,每一首作品都似乎是一种终结和遗言,诉说着心底最诚挚的感情,没有情感的嘈杂和不安,只有一种几乎安详的生命体验,这种内容不是贝多芬式的结构能表现出来的。
音乐的逻辑,这一点对于肖邦来说很重要,他探索的途径和贝多芬不一样。对于浪漫派作曲家来说,能否给大量的不断涌现的灵感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始终是个问题。古典音乐家一贯构造比较庞大的作品,浪漫派音乐家灵感都非常丰富,想象力非常自由,尤其擅长小规模的音乐表现模式,而钢琴无疑是首选。贝多芬选择了管弦乐,钢琴也是他的试验田,肖邦选择了钢琴,管弦乐只是烘托钢琴,不起到主要作用。这种选择是很正常的,也不值得奇怪。从哲学上讲,情感的肆意妄为会导致价值的紊乱和丧失,反映在艺术上就是漫无目的的遨游,这一点困扰着很多浪漫派文学家和音乐家,肖邦寻求音乐的逻辑,也是在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点,以使自己的音乐作品真正具备内涵和生命力,给人一种启发,美感是重要的,但是仅仅是美感还不够,美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触发,内在的价值才具备持久性,规范了的情感才具备值得回味的价值。贝多芬解决的方式很简单,力求使主题简短明确,越是干巴巴的主题越好,以便在结构的安排上和调性的布局上自由一些,这样造成作品的骨架非常结实,一触摸就让人感觉到力量的涌动,但这也却符合贝多芬的情感表达。肖邦的情感绝对不同于贝多芬,他比贝多芬更敏感、更为柔弱,他没有贝多芬的那种明确的指向性,即便是在肖邦最炽热的作品中,听众依然可以发觉那不是在呐喊发泄,实在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对美好的寄托,只是形式变化了一点而已,从这一点说,巴赫与莫扎特应该是肖邦的榜样,莫扎特是肖邦的神,巴赫是肖邦的形,经过肖邦的萃取,终于身形具备。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肖邦没有巴赫的那种热情的情感,巴赫有神的寄托,其虔诚的信仰是非常热烈的,肖邦却是孤独的,解救他的永远是那种对美好事物的依恋,肖邦临终的时候,画家克维亚特科夫斯基为他花了几张画,留下了这样的话:肖邦像泪珠一样的纯洁。我认为极其形象深刻地表达了肖邦。肖邦如果研究巴赫的B小调弥撒,我不知道他会作何结论,至少我认为,这部作品中的赋格尽管出神入化,但不符合肖邦的情感,而赋格的艺术和音乐的奉献,他肯定会非常垂青的。我们看到肖邦与贝多芬对待巴赫有着不太相同的态度,尽管两个人都非常崇拜巴赫。肖邦说巴赫的思想使贝多芬受折磨,这话也不是空穴来风。但我认为也不是很恰当,这取决于力图表现的内容。贝多芬力求突破赋格这种古老的曲式平衡的一面,融入奏鸣曲这种比较富于戏剧化的曲式中,但保留了赋格发展的逻辑和紧凑,使得作品更富于动力性,给人一种不同于一般赋格的奔腾活跃感,这也是结构变化必然带来的感官特点。我们知道贝多芬晚年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赋格,但是不同于肖邦所推崇的巴赫,是在奏鸣曲基础上的某种融合,但是贝多芬的音乐有着指向性,结构的安排始终不会像巴赫那么匀称。贝多芬有两首赋格非常值得注意,均出于他的弦乐四重奏中,一首是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三号的末乐章,一首是原定晚期四重奏第13号的末乐章,前者统称成小赋格,后者被习惯于称为大赋格,比较这两首作品与巴赫的赋格,很明显贝多芬动力性强,巴赫匀称性占优,巴赫的更精美,贝多芬的更粗犷。以肖邦的情感和理念,他不会赞成贝多芬的赋格吧。
我们看肖邦自己说的:艺术是具有严密哲理,由天才人物所丰富、具有一整套章法,受着高级法则约束的东西。
我们再看他对贝多芬的评论:贝多芬之比较隐晦,看去缺乏统一性之处,倒也并不是如人们所想的那样, 系出于一种粗犷的特性(这原也是人们所羡慕于他一点长处),而是由于他不屑于理会那些永恒性的法则之故。
我们一听音乐,就反反复复会遇到法则这个名词。从广义上说,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包括音乐,否则就是混乱。我们的情感凝结起来,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要符合音乐本身的法则,我想这一点是肖邦所力图贯彻的,因此巴赫和莫扎特始终是他的榜样,他们的音乐中存在着某种永恒的法则,规范着情感的表达。而贝多芬的音乐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法则的破坏,尽管他的音乐有一种巨大的结构美感,并且在剧烈的冲突中保持着平衡,但是却近乎一种音乐法则破坏后产生出来的怪物,这个怪物以专断的意志统一着整部作品,让人惊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让人难以忍受。肖邦说贝多芬不屑于理会那些永恒性的法则,这话说得尽管有些过分,但还是比较客观一点的。贝多芬的晚年,一切发生悄然的变化,“专制的暴君开始大赦天下”,奏鸣曲式几近瓦解,自由平衡逐渐复归,很多人说贝多芬的很多晚期作品富于自由浪漫性,但这些作品中精巧的结构安排,更富于肖邦所推崇的美感和趣味,那里面恢复了秩序和法则,音乐的气氛呈现出一片安然恬静,认真聆听贝多芬的钢琴曲,贝多芬的这一转变令人深深地感动。也许贝多芬的性格和经历,影响了他的情感表达,使得他经历了这个令人激动的过程。肖邦,自始至终谨守着自己的音乐理念,没有太多的冲突,一贯探索着符合永恒法则的情感表达方式,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汇。这也是音乐的不同走向而已。
浪漫派大量的音乐家对贝多芬推崇备至,他们把贝多芬中期的作品那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作为自己的先驱和榜样,寻求动力性的和声与结构,力求使得作品激动人心,肖邦守着自己的那片天地,寻求养育情感的最适宜的土壤,这些土壤无疑在巴赫与莫扎特那里最容易找到并且获得精心改良。肖邦的音乐似乎是良好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生长出来的鲜花和树木,但是我们能借此否定那些在沙漠中生长出来的仙人掌和胡杨么?贝多芬的作品结构很明显和巴赫、莫扎特、肖邦的不一样
在调性的布局上面,也非常明显地可以看出来
肖邦的作品赋予独立性,和贝多芬的传承关系并不是很多
但是不能否认贝多芬对肖邦没有影响
肖邦非常喜欢贝多芬的第12奏鸣曲,并且照搬了这首奏鸣曲的结构
写成了知名的第2奏鸣曲,而贝多芬这首奏鸣曲却经常遭到忽视,很少有人注意,要弹肖邦与贝多芬,从这两首奏鸣曲入手最合适不过了
月光奏鸣曲也是肖邦非常喜欢的,总之吧,肖邦不侧重于作品的动力性,所以结构安排的比较适中宽和,作品的听觉便不会像贝多芬那样充满力量和气魄,楼主最后总结出来的一段话我认为非常好,音乐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我还是比较侧重于沙漠里面的仙人掌和胡杨,原因只是品味不同。
现实生活的人都是脚踏实地,没有好高骛远的想法,或者把任何事情看的那么浪漫的人。为了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孩子,房子,车子整日劳累奔波的人。同样的,这样的人,可以偶尔过一下浪漫的生活,比如说到了周末,把孩子送回他爷爷奶奶身边,两夫妻吃一顿烛光晚餐,过一次只有两个人的二人世界,珍惜那难得的浪漫生活,过后,继续要过为这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操心的现实生活。
古典主义
(Le Classicisme)
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
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 莫里哀、 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
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
古典主义文学
布瓦洛的《诗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虽然《诗艺》中的理论已为前人所提出,作者并没有提出系统的古典主义理论,但古典主义的许多原则性的意见在《诗艺》中获得集中的阐述法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理论,是后世评论家分析古典主义各代表作家的作品之后经过归纳、概括而成一般认为古典主义文学有下列各种特征:
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
2 心中要有不变的原则,因为在一切变幻无常的现象后面,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一种关于“美”的绝对概念作家的使命在于尽可能表达这种绝对概念古典主义不着重抒写个人的思想情绪,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
3古典主义号召“摹仿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古典主义描述的对象主要是人性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自然”至于物质世界,古典主义作家几乎是视而不见的
4古典主义要求“逼真”,但并不要求写真实,因为真实的事物有时并不使人赏心悦目;与此同时,古典主义要求“得体”,意思是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必须使大家看起来都顺眼,而不致引起反感
5古典主义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道德说教,在于劝善
6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大作家,把他们的作品奉为圭臬
7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例如悲剧与喜剧不可混同(反对写悲喜剧),悲剧必须遵守“三一律”等
8古典主义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当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有密切关系;它是受这种政权的保护、鼓励与培植的,是为这种政权服务的路易十四用优厚的年俸供奉当时的著名作家,对待他们象对待贵族世家一样,优礼备至
古典主义美术
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一是古典主义画派作品:马拉之死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从狭义上讲,有把18实际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这种怀旧风格的回哈作为第二倾向,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古典主义,或成为新古典主义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的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
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
古典主义音乐
一、 指十八世纪下半叶之十九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古典乐派”以海顿(1732-1809)、莫扎特(1756-1791)、贝多芬(1770-1827)为代表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
深远影响
二、 泛指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专业音乐创作一古典以前时期:①如巴洛克音乐,代表人物有巴哈、韩德尔;②罗可可音乐,代表人物有如库泊兰、拉穆等大师们的典范作品二古典以后时期:①浪漫乐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舒曼、舒伯特、肖邦;②民族乐派,主要代表人物如格里格、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波隆贝斯库、西贝里乌斯、巴托克等大师们的典范作品③维也纳古典乐派,主要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大师们的典范作品在内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
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
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
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
,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
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
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浪漫主义美术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现实主义(realistic )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哲学传统和世界观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建立在它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悲观主义认识基础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进步的,他们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复出现的冲突,建立持久的合作与和平深表怀疑现实主义世界观更多看到的是人类本性中的恶,以及人类经验中周而复始的悲剧现实主义的这些哲学观点在修昔底德、霍布斯、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中就有了强烈的反映
现实主义文学
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R·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现实主义美术
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美术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和谢林为典型论的流播奠定了美学基础,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一个性格之所以引人兴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则"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会在一起,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据韦勒克的历史追溯,典型术语的最初使用者是谢林,意指一种象神话一样具有巨大普遍性的人物
现实主义音乐
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
现代主义(Modernism )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现代主义的派别和旗号很多,例如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意识流,黑色幽默,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体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主要作家有:托马尔斯曼,卡夫卡,萨特,加谬,贝克特,马尔克斯等等
现代主义的审美意识有着复杂的倾向许多作家对丑和恶采取愤怒的态度表现在作品里他们认为,个人无法改变世界,因此在作品里表现出颓废或玩世不恭的倾向,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这些作家倾心表现荒谬、混乱、猥琐、邪恶、丑陋等意识,使作品中的场景总有梦魇的特征他们的理由是表现“诚实的意识”表现“诚实的意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他们肯定美好的东西的存在,但他们又不愿意用那种虽然极为善良却是非常简单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世界,社会的不完美和恶势力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果还用一种正直善良的眼光把这个世界说得如何善美,即使不是有意的,至少是无力把握现实的结果,有什么真实可言呢!所以现代主义强调“从着魔状态下清醒过来”,是“天真状态的结束” 在形式上,正如索尔贝娄所说:“奇特的脚穿奇特的鞋”所以说,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形式,与传统的文学比较,它的特点是故意打破时空顺序,大量运用梦境,心理时间,黑色幽默及魔幻、意象、象征和意识流等手法去表现生活和人的性格他们认为,作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人的个性从集体意识中解放出来,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把人的个性和复杂的心理体验表现出来,传统的白描手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显得苍白无力也无法刻画现代人的复杂意识
现代主义美术
现代主义美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们对待现代科学和机械文明的心理和态度是复杂的在有些艺术家的实践(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中,试图反映社会的这一深刻变革,而在大多数美术家的作品中,对工业文明采取回避和超然的态度他们对工业社会人性的贬值、机械的升值表示不满但这丝毫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美术的主流与工业社会的进程相反事实上,工业、科技文明剧烈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变化
现代主义音乐
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然而,由于在近90年的时间里,西方音乐的风格、流派十分繁杂,演变也非常剧烈;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所创作的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并非指所有写于20世纪的作品因为某些作曲家(如СВ拉赫玛尼诺夫、J西贝柳斯等)虽然也在20世纪写下了不少重要的作品,但从总体风格上看,他们仍属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