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gangSawallisch,是谁

WolfgangSawallisch,是谁,第1张

WolfgangSawallisch,

Wolfgang·Sawallisch,译作沃尔夫冈·萨瓦利希,又译沃尔夫冈·萨瓦利什(1923年8月26日-2013年2月22日),生于慕尼黑,德国指挥家、钢琴家;

1953年成为亚琛歌剧音乐总监;1960年-1970年任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兼汉堡爱乐乐团音乐总监;1970年-1980年成为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71-1990年担任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1993年执棒费城管弦乐团;他的演出目录很广,包括古典、浪漫、后浪漫主义均有涉及;作为钢琴家,他曾为费舍尔-迪斯考和施瓦兹科普夫伴奏;晚年建立促进年轻音乐家的教育基金会;2013年去世。

中文名:Wolfgang·Sawallisch

外文名:沃尔夫冈·萨瓦利希

别名:沃尔夫冈·萨瓦利什

国籍:德国

出生地:德国慕尼黑

出生日期:1923年8月26日

逝世日期:2013年2月22日

职业:德国指挥家、钢琴家;

毕业院校:慕尼黑高等音乐学校

主要成就:具有纯正德奥风格的指挥大师之一

代表作品:擅长指挥德奥音乐家(舒曼、贝多芬、瓦格纳等)音乐作品

人物简介

Wolfgang·Sawallisch(沃尔夫冈·萨瓦利希),1923年8月26日生于德国慕尼黑,11岁开始学习钢琴,后入慕尼黑高等音乐学校就读;

毕业后在奥格斯堡歌剧院和亚琛歌剧院任指挥,这一期间的工作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7年从该校毕业以后,他便在当时的奥格斯堡歌剧院中担任助理指挥;

1953年他担任了亚琛歌剧院的音乐指导。

萨瓦利希1957年在拜伊罗特音乐节上成功指挥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从而名声大噪。

此后从1958年到1971年间,他先后在威斯巴登歌剧院(1958—1960)、科隆歌剧院(1960—1963)、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1971)担任音乐总指导,开始在德国音乐界中占据了稳固的地位。

于此同时,他还在1970年至1978年兼任了瑞士罗曼德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为这个历史悠久的著名乐团在业务上的复苏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此外,在1960年以后的10年间,他还曾担任过维也纳交响乐团和汉堡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同时他还是斯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等著名乐团以及拜罗伊特音乐节和萨尔茨堡音乐节上经常出现的客席指挥;

1993年他又与美国的费城管弦乐团签定了合同,担任了这个乐团1993—1994年度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

萨瓦利希的指挥风格富理性而又冷峻,在流畅的音乐线条下面展现出无比明晰的层次;他最为杰出的演奏是对德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的精彩诠释,其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作品的录音堪称无人能出其右,此外他指挥的许多部歌剧也是精彩纷呈。

萨瓦利希和许多其他指挥大师一样,是一位身兼指挥家和钢琴家身份的双料艺术大师,作为钢琴家,他早在青年时代就显露出了很高的才华,而且在音乐学校上学时还曾主修过这门专业;

1949年,他曾获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的二重奏一等奖,更值得一提的是,萨瓦利希还经常在音乐会中作为钢琴独奏家和指挥家,同时演奏和指挥过许多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充分显示出了他那多才多艺的艺术风格。

萨瓦利希是二十世纪中、晚期几位最活跃的、具有纯正德奥风格的指挥大师之一。

在人们的心中,他是一位谦逊和蔼、永不知疲倦的艺术家,他那对艺术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的严肃态度和认真精神,都与“指挥帝王”赫伯特·冯·卡拉扬十分相似,因此有人便他称为“卡拉扬精神的后继者”,这种赞誉对于一位艺术上取得高度成就的指挥家来说,应该说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最高评价。

2013年2月22日逝世,享年90岁。

人物评价

萨瓦利什是一位风格十分严谨的指挥家,他的指挥有着异常稳健和沉着的特点,他的指挥常被人认为是偏重于理性化的,那是因为他作为德国指挥家而非常善于指挥思想内涵深刻的作品的原故。其实他的指挥在给人以干净、洗炼、纯正、生动的感觉以外,又从不失其细腻和抒情的特征,这一点仅从他能够非常出色地演释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这方面来看,就显得十分清楚和有说服力了。

萨瓦利什和许多指挥大师一样,也是属于“全能型”指挥家范畴之内的,在他指挥下的作品中,包括着大量的歌剧和交响乐作品,当然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是德奥体系的作品,他被认为是德奥音乐作品最为出色的现代解释者之一。

萨瓦利希在歌剧指挥方面是一位著名的瓦格纳权威,在指挥瓦格纳的歌剧时,能够以他那理智而又冷峻的态度,将瓦格纳作品中的深刻的内涵和奇特的精神世界完好地体现出来,这种特性,在他以后所陆续指挥的《汤豪塞》、《漂泊的荷兰人》等歌剧中,都有着十分显著的体现。

萨瓦利希在交响乐作品的指挥方面有着更加广阔的范围和领地,但其中最为拿手的还是要数德奥体系作曲家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他对于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交响曲,有着极其富有特色的出色演释,对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则具有更加令人折服的理解能力,无论是对早期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还是较晚期的布鲁克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他都有着非常深邃的理解和拿手的诠释处理。

特别他在指挥舒曼的作品时,又能够将作品中细腻的旋律勾划、柔美的和声进行以及带有浓郁诗意的浪漫主义情调尽情地体现出来,这样的功力的确是一般人所很难具备的。

人物录音

沃尔夫冈·萨瓦利希在其一生之中,指挥录制的唱片数量很多。

他曾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录制了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全集,指挥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录制过舒伯特的第5、8交响曲及舒曼的第1、4交响曲,此外还有包括贝多芬的第4、5、6、7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9“自新世界”交响曲和门德尔松的第4“意大利”交响曲等作品。

而在歌剧唱片方面,他则录制过包括《汤豪塞》和《漂泊的荷兰人》在内的一系列精彩的瓦格纳的歌剧作品。

  Malice Mizer(マリスミゼル• ; marisu mizeru 1814年) ,日本摇滚乐团以及部分国家的视觉基运动。他们活跃1992年8月至2001年12月。形成的mana和közi ,乐队的名字缩写"怨恨/恶意和痛苦" ,提取他们的答复, "只不过是一个被恶意和苦难" -他们回答"人是什么" ? 。他们早先音乐和主题进行了表征其强大法语和古典的影响,后来逐渐远离故意法国浪漫主义并纳入哥特-维多利亚方面几经遭此惨剧的乐队。尽管原型说明,Malice Mizer是最好确认为彻底原有的实体。

  Malice Mizer为著名的音乐作为他们的生活表演,展出历史奢华的服装和舞台布景,短暂沉默剧院件preluding各种歌曲,异想天开的舞蹈套路,甚至尤为显着,例如该歌手降地球(第一阶段)作为一个天使倒下,只有天皇结束时,再演唱。在其整个历史中,乐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阵容和三个形象急剧变化。

  对2001年12月11日,据宣布,Malice Mizer将继续无限期中断。

  Malice Mizer 成立于1992年的mana和közi与tetsu对声乐,双方的mana和közi对吉他/合成,Yu~Ki是贝斯,而Gaz是鼓手。从一开始,乐队成立了自己的商标"双吉他"的声音,让两个吉他发挥不同旋律创造复音。Malice Mizer的声音在tetsu时代是一个混合岩, 80年代初莲,并强烈经典的影响。其首次正式发布了"这首歌的速度绝望的"关于编制1993年 Brain Trash。在此之前,他们已释放了演示磁带所谓的sans logique含有没有主唱。公布后不久Brain Trash,Gaz气离开乐队加入kneuklid浪漫,而浪漫kneuklid的鼓手卡米反过来加入恶意攻。 1994年,乐队发表自己的第一张专辑,Memoire,对人群的新成立的独立唱片公司的Midi:Nette,不久后重新发布,它具有一个额外奖金轨道, "(Baroque)巴洛克式"的标题下,该Memoire的DX 。仅几天后,歌手tetsu离开乐队。虽然确切原因不明, tetsu还采取了不同的方向,在他的工作。乐队的继续使用他的歌词,歌曲,他们继续履行与后来歌唱家推荐平和分裂

  Gackt era (1995–1999)

  1995年,经过一年的锻炼,Malice Mizer招聘Gackt作为自己的新歌手。一个新的概念所造成的mana ,乐队的音乐变得更加进取和复杂纳入更强古典,电子和仪器使用像手风琴纪念法国流行音乐的19世纪。视觉上,乐队放弃1980 09:39寻找多彩的服饰,历史总是具有哥特式感觉。 1996年,MM发表第二张专辑,远航的sans 〜原始〜 。乐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在1997年签订了哥伦比亚唱片,他们在那里发表了若干成功的单曲,短片(Bel Air ~Kuuhaku no Shunkan no Naka De~ de L'Image) ,并在1998年,他们的第三张专辑,梅尔维耶山谷。乐队甚至有自己的广播节目到了这个时候。 1999年1月,在高空MM的成功,Ga离开乐队,并在一年后开始独唱生涯。MM离开哥伦比亚返回的midi : nette 。

  几个月后,Ga的离开,鼓手Kami死于一种蛛网膜下腔出血对1999年6月21日,留下一小撮歌曲,乐队终于释放部分许可证/视频boxset新和。Kami从未更换;从这一点上,MM只会使用支持鼓手(即树,谁不是表现在乐队的后最终音乐录影带,也不计入)和Kami将记为"永恒血亲"对所有将来发布。

  klaha时代( 2000-2001 )

  MM 期间klaha时代(从左至右: Yu~Ki, Mana , Klaha和Közi ) 。在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初,MM -仍没有一个正式歌手-释放了一些单打开始工作,对新专辑。最终,他们招募klaha (实名masaki haruna ) ,歌手darkwave乐队的骄傲心态。届时,乐队放弃了轻松的流行音乐声中的Gackt的时代,一个戏剧性的混合物古典音乐,哥特/ 09:39和重金属音乐,并通过详尽的葬礼09:39看看。在2000年夏天,他们所释放将其最后一张专辑,没有巴拉尼日尔,随后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文艺和生活展展出烟火,唱诗班修女面纱和缩小大教堂作为舞台道具。 2001年,MM 主演的一个特征长度吸血鬼**(Bara no Konrei ~Mayonaka ni Kawashita Yakusoku~) ,并释放三名单打: "Gardenia", "Beast of Blood", and "Garnet ~Kindan no Sono E~", "Gardenia" and "Garnet"的一个相当轻松的语气比以往的专辑,这标志着开始一个新时代的乐队。不幸的是,这些数单打都是世界将看到的又一次重生恶意攻,作为乐队成员决定去自己单独的方法, 2001年解散,留下讯息,他们的官方网站上,镜子,还可以看今天。分裂是口语化作为"(hiatus )悬空" ,所以不排除未来的改革。

  Moi dix Mois 是独奏项目 Mana, 以前显要的日本人的领导和吉他弹奏者 视觉Kei 带 当前的联盟是如下:

  Mana - 吉他

  Juka - Vocals (被留下 4月24 日 )

  Kazuno - 低音

  Tohru - 鼓

  K - 吉他, 旁边vocals

  Moi dix Mois 的声音与那是有些相似最新工作 : 疾驰的管风琴和大键琴、电吉他, 歌剧的男性(和女性) vocals 和斋戒, 重打鼓混合在一起创造复杂, 新和非常精力充沛的声音某处在新古典主义之间和 Goth 金属 跟上一个独奏项目的概念, Mana' s 抒情诗为Moi dix Mois 是更加个人(和更加黑暗的) 比那些他写了为毒心Mizer, 改变方向在忧郁浪漫主义和深刻的消沉和绝望之间。

  历史

  在 , , 大约三个月在终止以后 , Mana 宣布了他的形成独奏项目, Moi dix Mois 。 除弹吉他之外, Mana 由Moi dix Mois 的音乐组成所有, 写抒情诗, 安排, 导致, 设计阶段服装和行动作为整体艺术性的主任。 与Mana 的早先带对比, Moi dix Mois 明确地被发单如同Mana 的独奏项目; 当项目成员输入了在音乐的表现和录音期间, Mana 根本上确定带的艺术性的方向独自。 所有Moi dix Mois 的音乐被发布通过Mana 的自己 音乐标签, Midi:Nette 。

  几乎没什么为人所知关于其它"项目成员" 在他们加入的Moi dix Mois 之前, 除了Tohru 过去经常是一位鼓手与JILS 并且K 是一个吉他弹奏者以盛大零(以Takeru 名义) 。

  带名字有特别意思对Mana 。 Moi dix Mois 是"我十个月" 用法语。 名字象征Mana 的月在子宫和他的生日, 如同带被创造了在他的生日。

  Moi dix Mois 寸演奏了他们的第一个音乐会在日本境外在2005 年3月 (德国) 并且 (法国) 作为他们的开创性一部分"邀请到*邪游览" 。 在游览的最后的订婚以后 4月24 日 , 歌手Juka 留下带, 但Mana 宣布Moi dix Mois 将继续它的活动。

  官方网址:http://midi-nettecom/mdm/

婚礼吃饭背景音乐 1_10

1Serenade03:47Joshua BellRomance of the Violin

2肖邦:夜曲,Op9,No105:48李云迪Portrait

3肖邦:夜曲,Op9,No204:25李云迪Portrait

4Salut D'amour03:00David GarrettClassic Romance

5Carmen Suite No 2 - III Nocturne05:42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Bizet: Carmen Suites 1 & 2; Grieg: Gynt Suites 1 & 2

6夜曲升C小调遗作-萧邦 Nocturne No20 In C Sharp MinorOpPosth03:34李云迪encores

7Brahms: Serenade No2 in A, Op16 - 4 Quasi menuetto - Trio05:07

8Dohnányi: Serenade in C for string trio, Op10 - Romanza04:

9Serenade for Strings, Op48, II Walzer03:59TchaikovskyMcIntosh Audiophile Test Reference

10Elgar: Serenade for String Orchestra in E minor, Op20 - 2 Larghetto06:06

 

婚礼吃饭背景音乐 11_20

11Serenade for strings in E flat, Op6 - 3 Adagio08:44Los Angeles Chamber OrchestraUltimate Classical: Chill Out

12Nocturne from String Quartet No 2 in D Major06:38Joshua BellRomance of the Violin

13Nacht und Träume D82703:49Christoph PrégardienSchubert Lieder von Abschied und Reise

14The Lark Ascending16:19Hilary HahnElgar, Vaughan Williams: Concerto for Violin/The Lark Ascending

15天使小夜曲04:53群星胎教音乐

16忧郁小夜曲09:41薛伟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

17Nightingale Serenade05:53André RieuSongs from my heart

18Fantasia on a theme by Thomas Tallis (for String Orchestra)15:13

19Tchaikovsky: Nocturne in D minor for Cello and Small Orchestra, Op 19, No 405:00Zuill BaileyRussian Masterpieces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婚礼吃饭背景音乐 21_30

21Delius – Hassan (Arr Lionel Tertis): Serenade (violin Solo) 戴流士:小夜曲02:34Various Artists100 Best Violin

22Serenade03:40André RieuDreaming [Polydor]

23Fantasia on 'Greensleeves'04:12Vernon Handley/英国皇家爱乐乐团Vaughan Williams Symphonies Nos 6 & 9, Fantasia on 'Greensleeves'

24Nocturne in E Minor Op72 No104:27Wojciech KilarThe Pianist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25Serenade03:36David GarrettVirtuoso

26Drigo: Serenade05:08Boston Pops Orchestra100 Fiedler Favorites

27Chopin: Les Sylphides - II Nocturne (Nocturne in A flat major, Op 32/2)05:59赫伯特冯卡拉扬Complete Recordings on Deutsche Grammophon (Vol 21 1959-1965)

28Chopin: Nocturne No21 In C Minor, Opposth02:48Maria Joao PiresComplete Solo Recordings

29Nocturne(Suite)03:22Janine JansenJanine Jansen

30Nocturne No 5 in B-Flat Major, Op 3707:20Sally PinkasGabriel Fauré - Nocturnes

 

婚礼吃饭背景音乐 31_40

31Massenet: La Navaraisse - Nocturne03:29Richard Bonynge/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Most Essential Classical Chill Out Music

32Felix Mendelssoh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p61 Incidental Music, English version - No7 Notturno

33String Quartet No2 in D - Notturno07:43英国皇家爱乐乐团Ultimate Classical: Chill Out

34Edvard Grieg: Lyric Pieces, Op54 - 4 Notturno04:06Alicia De LarrochaUltimate Classical Piano

35Notturno Romantico03:49Rondó VenezianoConcertissimo

36'Haffner' Serenade K 250 - 248b: Menuetto04:35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Eine Kleine Nachtmusik / Serenata Notturna

37Elizabethan Serenade03:13MantovaniThe Very Best of Mantovani

38Frédéric Chopin: Nocturne No15 in F minor, Op55 No104:57Vladimir AshkenazyUltimate Classical Piano

39Gadfly, Suite Op97a: Nocturne03:55Theodore Kuchar/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UkraineShostakovich Edition: Symphonies, Concertos, Suites, String Quartets, Chamber Music

40Violin Concerto No1 in A minor, Op99 - I Nocturne - Moderato10:56Dmitri ShostakovichComplete Concertos

lacrimosa乐队(安魂弥撒)

专集

http://wwwvvpocom/google/po_11494htm

参考资料里有下载和介绍

乐队/艺人: Lacrimosa 查看该乐队全部信息 给乐队打分

风格: Goth Metal(哥特金属) Goth Rock(哥特) Heavy Metal(重金属)

瑞士,美丽的中欧国家,独立厂牌Hall of Sermon就来自这里,旗下仅有9支签约乐队,却诞生了一支伟大的乐队,Dark Wave/Gothic/Orchestra音乐领域中真正的天皇巨星-Lacrimosa。如同乌云后一抹最华丽的闪电,暗夜中一颗最耀眼的流星,Lacrimosa用饱含压抑又极富激情的声音,悲观艰涩却灿烂无比的音乐,讲述着无法逃避也不愿忘怀的宿命悲剧和希翼,指引着破碎的灵魂,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Tilo Wolff, Lacrimosa的灵魂,闪耀着宿命悲观色彩的完美主义艺术家,现年只有28岁,而其音乐中所追求的唯美感,总是令人动容1972年Tilo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8岁时就发表了自己的首张作品,1991年开始以Lacrimosa的名义推出处女专辑ANGST,令人窒息的阴郁伤感音乐氛围,词曲极具创新,迷人的神秘古典主义气息,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至今仍有乐迷对该张专辑推崇备至

仅隔一年Tilo就推出了其第二张专辑EINSAMKEIT,那貌似欢快的民间曲调之中流淌出的情绪,难以言喻,令人动容;其更在第五首歌中加入了近3分钟的神秘宗教的咏颂,音乐氛围悠远深沉。1993年Lacrimosa 的新歌Alles Luge登上了德国独立音乐排行榜(DAC)。同年新专辑SATURA推出,这时Tilo对音乐驾驭能力已经炉火纯青,阴森晦涩的音乐情绪的铺排繁杂精密,更见心思,音乐理念依然伤感,自省,冷漠,内敛

1994对Lacrimosa来说有着非凡意义,因为女歌手兼键琴手Anne Nurmi(原Two witch)加入了乐队,这为TILO音乐理念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1995年经典专辑INFERNO推出,其音乐在各个环节上都已完善,形式更丰富,特点更鲜明1997年推出的STILLE时乐队所面对的听众已经更为广泛,音乐更加气势恢弘,更加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这张专辑中的TILO开始显露出其非凡的编曲能力,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交响段落的时候而Anne美妙的女高音和Tilo在声音的配合上也精妙无比,音乐的张力及表现力更趋完美,在音乐元素中引入北欧的Dark Metal的很多手法及配器方式,音乐效果更为华丽,色彩更为丰富浓郁,极具爆炸力,气势如虹的重金属吉他与Tilo和Anne的伤感凄美的键琴配合,更烘托出Lacrimosa 的迷乱沉重的悲剧音乐氛围 随后98年的LIVE现场双专辑体现了乐队精湛的技艺 1999年,Lacrimosa推出了惊世骇俗的概念专辑ELODIA,整张专辑的制作历时14个月,参与制作的音乐家多达187人(专辑中可以听到来自伦敦交响乐团的演绎),大家共同创造了这张无与伦比的摇滚歌剧 Lacrimosa: 在黑暗中潜行的悲剧之皇,当其神秘伤感的音乐充满了空虚的房间,在那份挥之不去的沉沉的伤感中,音乐变得更加完美透彻,用极度悲怆的古典主义气质交响抒情诗,延续着凄美但终将泯灭的宿命悲剧

乐队历史:

197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Tilo Wolff,约在1990年时组成了Lacrimosa,并于91年发表了乐团的首张专辑 <Angst>,主唱兼键盘手的Tilo Wolff是Lacrimosa的灵魂人物,Lacrimosa的音乐可说完全是由Tilo一人所主导,因为Lacrimosa所有的专辑作品,几乎由Tilo包办了全部的词曲、乐器的编曲创作,甚至在Lacrimosa开始加入管弦乐、唱诗班之后,所有的管弦乐器、唱诗班编曲仍是全部出自Tilo一人之手。Lacrimosa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女主唱兼键盘手Anne Nurmi于94年时加入乐团,从此成为Tilo的最佳搭档,而Anne加入乐团后,在Tilo的协助之下,也开始参与少部份的创作。

乐队于1991年推出的处女专辑Angst,令人窒息的阴郁伤感的音乐氛围,极具创新的词曲,迷人的神秘古典主义气息,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至今仍有乐迷对该张专辑推崇倍至。

1992年Lacrimosa推出了其第二张专辑EINSAMKEIT,那貌似欢快的民间曲调之中流淌出的情绪,难以言喻,令人动容;其更在第五首歌中加入了近3分钟的神秘宗教的咏颂,音乐氛围悠远深沉。

1993年Lacrimosa 的新歌Alles Luge登上了德国独立音乐排行榜(DAC)。同年新专辑SATURA推出,这时Tilo对音乐驾驭能力已经炉火纯青,阴森晦涩的音乐情绪的铺排繁杂精密,更见心思,音乐理念依然伤感,自省,冷漠,内敛

1994对Lacrimosa来说有着非凡意义,因为女歌手兼键琴手Anne Nurmi(原Two witch)加入了乐队,这为TILO音乐理念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1995年经典专辑INFERNO推出,其音乐在各个环节上都已完善,形式更丰富,特点更鲜明

1997年推出的STILLE时乐队所面对的听众已经更为广泛,音乐更加气势恢弘,更加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这张专辑中的TILO开始显露出其非凡的编曲能力,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交响段落的时候而Anne美妙的女高音和Tilo在声音的配合上也精妙无比,音乐的张力及表现力更趋完美,在音乐元素中引入北欧的Dark Metal的很多手法及配器方式,音乐效果更为华丽,色彩更为丰富浓郁,极具爆炸力,气势如虹的重金属吉他与Tilo和Anne的伤感凄美的键琴配合,更烘托出Lacrimosa 的迷乱沉重的悲剧音乐氛围 随后98年的LIVE现场双专辑体现了乐队精湛的技艺

1999年,Lacrimosa推出了惊世骇俗的概念专辑ELODIA,整张专辑的制作历时14个月,参与制作的音乐家多达187人(专辑中可以听到来自伦敦交响乐团的演绎),大家共同创造了这张无与伦比的摇滚歌剧 Lacrimosa: 在黑暗中潜行的悲剧之皇,当其神秘伤感的音乐充满了空虚的房间,在那份挥之不去的沉沉的伤感中,音乐变得更加完美透彻,用极度悲怆的古典主义气质交响抒情诗,延续着凄美但终将泯灭的宿命悲剧

2003年初,Lacrimosa推出了新的专辑《Echos》,属于Lacrimosa的味道完全没变,流畅的编曲、优美的旋律、罗曼蒂克的合声,一个都没少,低糜矜持与激奋情怀交相辉映,与此同时,偶尔加入的电子鼓效果为专集注如了现代气息,因而多少偏离了巴洛克音乐倾向。唯一需要批评的是:应该让Nurmi的嗓音更多的出现在Lacrimosa的作品中!

2005年乐队推出了新专辑《lichtgestalt》以泪洗面乐队德国新古典歌特,阴暗交响金属的代表,恢宏磅礴中蕴涵着一份凄美诡艳,古典浪漫主义色彩浓重

到目前为止,正式专辑有12张(不包括单曲,EP,现场)

1991年的Angst

1992年的Einsamkeit

1993年的Satura

1995年的Inferno

1997年的Stille

2000年的Elodia

2001年的Fassade

2002年的Durch Nacht und Flut

2003年的Echos

2004年的Stolzes Herz,Lichtgestalt和B-Seiten Single Collection

一、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也有人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其为“严肃音乐”。于是,“古典音乐”又被戴上了“严肃”的帽子,让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义的人一定没有好好查字典,因为serious的第二条义项是这样给出定义的:(指书、音乐等)启发思考的,不仅为消遣的。因此我们知道原来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当我们听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说到欧洲古典音乐,我们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音乐!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是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却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欧洲音乐开始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的不稳定,教廷的威信与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萌芽,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个领域里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是在那时,欧洲传统的大小调式逐渐形成!

欧洲到了160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巴洛克时期,那时候不仅产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尔等伟大的作曲家,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

当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后,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那时候,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乐圣”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

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作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当时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时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等,都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

时间进入19世纪,出现了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音乐表现极具色彩化,和当时的绘画风格有相同之处!

在浪漫主义后期,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了最辉煌也是最后的时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马尼诺夫,马勒等作曲家,他们把欧洲传统作曲法发展到了极致,当然也包括新的尝试,出现了象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合唱》这样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采用多调性,为以后的传统作曲法到先锋音乐的过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间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当时的勋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电子音乐,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音乐,这时候的音乐已经动摇了人们对音乐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论化,产生了象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等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乌拉尔的伏特金斯,父亲是矿业工程师,十岁入法律学校。1859~1862年在司法部任职,同时勤奋学习音乐,尝试作曲,并成为新成立的彼得堡音乐学校的首届音乐学生。1862年辞去官职,投身音乐事业。1866年应鲁宾斯坦之邀到刚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达十一年之久。这时,开始了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他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舞剧《天鹅湖》即在此间诞生。

1877年,柴可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衰弱症。在这期间,柴可夫斯基结识了一位贵族遗孀枣梅克夫人。她非常喜爱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可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由此使柴可夫斯基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精力全部投入创作。从1877年到去世的十多年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四、五、六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曲。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涉及题材范围极广,其中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些交响曲中以《第六交响曲》(《悲怆》,1893)最为著名。这部悲剧性的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响曲中最反映创作个性及特点的作品。它以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及悲剧性的构思作为基调,在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中,以悲剧性的结局预示出作者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矛盾。

1893年10月底他亲自指挥演出第六交响曲之后不几天,突然去逝,死因不明。一说患霍乱,一说自杀。

二、 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 当音乐自你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国民乐乐器的特有魅力。体会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悠久长远。在现代重金属流行音乐盛行的喧嚣声中,来听听具有传统风味的丝竹乐器,相信您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在西洋乐作品中常见的体裁有以下几种:

交响曲的前身是意大利歌剧序曲,在剧院中演奏。到了18世纪后半期才脱离了歌剧,成为在音乐会上演奏的独立的音乐体裁,常用来反映比较重大的主题,有一定的哲理性。它一般有四个乐章:通常用奏鸣曲写成的快板是第一乐章;表现沉思、幻想意境的抒情的慢板或行板是第二乐章;表现舞蹈、休息、娱乐等画面的稍快而活泼的谐谑曲或雅致的小舞曲是第三乐章;而第四乐章一般是热烈的快板,大多是群众性庆祝斗争胜利,英雄凯旋的欢乐场面。

协奏曲是采取某一件独奏乐器和交响乐队协同演奏的形式,在思想内容的挖掘上没有交响乐那么深,强调的是表现独奏乐器的个性,发挥它的技巧。如果说交响乐以戏剧性、哲理性见长,协奏曲则以抒情性、技巧性取胜。

在这种体裁中,最流行的是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

热情的快板,多用奏鸣曲式,在结束以前有一个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段是第一乐章;叙事性、抒情性的慢板是第二乐章;快板,活泼、欢快的舞曲形式是第三乐章。

交响诗是只有一个乐章的管弦乐曲,规模不如交响乐那么宏大,但思想深度不一定比交响乐差。它常取材于诗歌、戏剧、绘画、传说等,有明确的标题或文字说明,属于标题音乐范畴。

序曲有两种,一种是歌剧的开场音乐,如歌剧《威廉·退尔》序曲;一种是为音乐会演奏而创作的独立的器乐曲,并且有标题,如我国作曲家聂耳创作的《节日序曲》、柴科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门德尔松的《苏格尔山洞》序曲等。

组曲由歌剧、舞剧或戏剧音乐中选出若干段乐曲(或咏叹调的旋律)连接而成。如我国作曲家李焕之的《春节组曲》,比才的《卡门组曲》,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此外,还有专门根据特定内容谱写的标题性组曲,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交响组曲等。

小步舞曲是三拍子的舞曲,优美、含蓄、典雅,古典派作曲家的交响乐第三章常用它。

谐谑曲沿用了小步舞曲的三拍子,但更活跃,更有气势,更富于变化,具有幽默、风趣的效果。

主要的词汇有

Adagio: 慢板

常见于交响曲或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也可以是慢速乐曲的名称,如albinoni的Adagio。

Aria:咏叹调,抒情调

配有伴奏的独唱曲,是歌剧或清唱剧里的歌曲,有时用于抒情的器乐曲上。

Cadenza:华采乐段

协奏曲或歌剧咏叹调接近尾段时,由独奏/唱者卖弄技巧过门。十九世纪以前协奏曲的华采乐段都是即兴演奏的,但自贝多芬以后多是作曲家或独奏者事先撰写的。

Cantata:清唱剧

以宗教文字为歌词,配以器乐伴奏的乐曲,但也有极少数是宗教的世俗清唱剧。

Chamber Music:室乐

三至十五件乐器合奏的器乐曲,如三重奏(Trio),四重奏 (Quartet),五重奏(Quintet)等。

Chamber Orchestra:室乐团

约十五至二十五人组成的小型管弦乐团。

Chanson:歌曲

法文歌曲的意思。

Chorale:圣咏曲

德国新教或路得教会的一种感恩赞美诗歌。

Coda:尾奏

拉丁文尾巴的意思。一个乐章/曲的终结乐段。

Concerto:协奏曲

巴罗克时期发展出来的曲种,通常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 合奏的乐曲,有时独奏乐器会有两至四件。

Concerto Grosso:大协奏曲

独奏协奏曲的先驱。比古典或浪漫时期的协奏曲结构 规模较小,大协奏曲的独奏乐器通常都有两件或以上。

Etude:练习曲

原指一些为针对某一种演奏技巧而作的简短乐曲,但在浪漫时代也有作曲家写作极为艰深的练习曲在音乐会中演奏。

Fugue:赋格曲

源自拉丁文fuga,即逃遁的意思。赋格是复音音乐的重要曲式,同 一旋律反复出现,互相重叠,或互相“逃难”对方。

Gregorian Chant:葛丽果圣歌

葛丽果一世在第六世纪提倡的一种教会仪式音乐, 由男歌手或男声合唱团演唱,经文全是拉丁文。

Homophony:主调音乐

一个声部为主调,另由和弦(Chord)声部伴奏。

Impromtu:即兴曲

浪漫时期的一种音乐类型。是一种主要为钢琴而谱的短曲,具有即兴感,但并不是现场即兴演奏的。

Libretto:歌词,剧本

小册子。指大型声乐作品(如歌剧)的歌词本。

Lied:德文艺术歌

德文歌曲的意思,众数则称为Lieder。 Magrigal:牧歌 没有乐器伴奏的声乐作品,歌词大多数与感情有关。

March:进行曲

为进行或游行而作的儿拍子短曲。

Mass:弥撒曲

以天主教弥撒中经文为唱词所写的大型声乐作品。

Minuet:小步舞曲

原是一种法国舞曲,在十七世纪开始发展成艺术音乐的一部分, 常见于巴罗克时期的舞曲或古典时期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Monophony:单音音乐

只有一条旋律线的音乐。

Motet:经文歌

源自十三世纪。是一种没有乐器伴奏的复音歌曲,以宗教文字为歌词。

Nocturne:夜曲

浪漫气氛丰富的缓慢乐曲,大多数夜曲都是钢琴曲。

Opera:歌剧

谱成音乐的戏剧,音乐,台词和剧情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四百年歌剧艺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严肃歌剧(Opera Seria),诙谐歌剧(Opera Buffa),美声歌剧(Bel Canto Opera),轻歌剧(Operetta),德国轻歌剧(Singspiel),乐剧(Music Drama)和法国喜剧歌剧(Opera Comique)等。

Opus(Op):作品编号

拉丁文作品的意思。作曲家或音乐出版商以此编排作品, 通常作品编号愈小,亦即是作曲家愈早期的作品。

Oratorio:神剧

原意是指祈祷室,十六世纪发展成的一种音乐类型。与歌剧相似, 但唱词均以圣经为蓝本,也没有舞台布置或服装。

Orchestra:管弦乐团

十五人以上组成的乐团。Orchestra不一定混合管乐和弦乐, 纯粹的管乐团或弦乐团也称为Orchestra。

Overture:序曲

法文开放的意思,是歌剧或神剧等同类作品开始时的器乐前奏。 浪漫时期发展出音乐会序曲(Concert Overture),是一种独立的管弦乐作品。

Partita:组曲

原是一种主题与变奏(Theme and Variations)的曲式,巴罗克 时期演变成组曲的意思。

Plainsong:素歌

(请参阅Gregorian Chant)。 Polyphony:复音音乐 两个或以上独立声部组合的音乐。

Prelude:前奏曲

浪漫时期用于歌剧或芭蕾舞剧每一幕的前奏,有时更取代序曲。 也是一种没有明确形式的独立乐曲,通常是十分简短的钢琴曲。

Programme Music:标题音乐

以纯音乐描述一个标题甚至故事的乐曲。

Recitative:宣叙曲

在歌剧或神剧中以歌唱方式说话。与咏叹调比较,宣叙调重叙事,音乐只是附属性质。

Requiem:安魂曲 天主教礼仪为死者送葬的弥撒曲。

Rhapsody:狂想曲 浪漫时期一种形式自由的曲种,经常以既有的旋律为基础写成器乐曲。

Rondo:回旋曲

古典时期一种节奏轻快的曲式。其中的主要乐段会与其他乐段轮替出现。回旋曲大多出现于协奏曲或奏鸣曲的终结乐章,但也会独立乐曲的形式出现。

Scherzo:诙谐曲

意大利文玩笑的意思。十九世纪由贝多芬发展出来,取代小步舞曲 (Minuet)的地位。

Serenade:小夜曲

意指夜间的音乐。十八世纪时一种多乐章组成的器乐曲,经常是为庆祝活动而写的。

Sonata:奏鸣曲

意大利文声响的意思,有别于歌唱的声音。奏鸣曲是一种专为某种乐器而写的音乐。除了钢琴奏鸣曲以外,大多数的奏鸣曲都有钢琴伴奏,但也有巴罗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是为三件乐器而写的(其实是四人合奏的, 但伴奏者不算在内)。

Sonata Form:奏鸣曲式

古典时期发展出来的一种曲式,常有于交响曲或协奏曲 的第一乐章,由呈现部(Exposition),发展部(Development)和再现部(Recapitulation) 组成。两个风格不同的主题在呈现部出现,在发展部变化,最后于再现部重复作结束。

Suite:组曲

巴罗克时期的组曲大多是由一系列舞曲组成的。在浪漫时期,组曲也会是由歌剧或芭蕾舞剧改编成的乐曲,或独立的音乐会组曲(Concert Suite)。

Symphonic Poem:交响诗

浪漫时期的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

Symphony:交响曲

古典时期发展出来的重要曲种,其实就是管弦乐奏鸣曲,通常由四个乐章(也有三个或五个的)组成的大型管弦乐曲,有时也会加入声乐。

Tempo:速度

意大利文时间的意思,泛指乐曲演奏时的速度,常见的有:Largo(宽广 的),Adagio(缓慢的),Moderato(中庸速度),Andante(行板),Allegro(欢乐的快板) 和Presto(非常快)。

Theme and Variation:主题与变奏

(请参阅Variation)。

Toccata:触技曲

意大利文触碰的意思,是一种表现演奏者技巧的器乐独奏曲,大多数是键盘乐器而作的。

Tone Poem:音诗

与交响诗(Symphonic Poem)同义。

Variation:变奏曲

以同一主题(Theme)作一连串变奏的乐曲。在每个变奏中, 同旋律会以不同和声,节奏,速度,加减音符甚至倒弹出现。

Voices:声部,人声

人声可依音域分成大类:女高音(Soprano),女中音(Mezzo-prano),女低音(Alto),男高音(Tenor),男中音(Baritone)和男低音(Bass)。 每个音域中还有特别的区分,如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和抒情男音(Lyric Tenor)。

  IL divo

  应该是这个

  美声男伶IL DIVO的诞生是英美音乐工业一个赤裸裸的阳谋,这次下手的对象是全球的少奶奶、阔太太们,而幕后黑手就是POP Idol(流行偶像)、American Idol(美国偶像)等选秀节目的制作人——Simon Cowell。

  2001年,为了撬开成熟女性紧捂的荷包,Simon Cowell从美国、法国、瑞士和西班牙,找来四位年轻的帅哥歌唱家,组成了四人乐团IL DIVO(IL DIVO是意大利语中“男声乐家、男伶”的意思)。很不幸的是,在IL DIVO精心包装的“型男、古典、美声、浪漫、异国情调+4P”攻势下,各地的熟女、**们相继拜倒在他们的Giorgio Armani西裤之下:矜持的英国妇女首先缴械,2004年11月,IL DIVO的首张同名专辑未经任何单曲促销,就直接杀入英国金榜的冠军,并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席卷了超过百万英国妇女的钱袋;2005年4月,IL DIVO进军美国,放荡的美国女人根本没做任何抵抗,就把IL DIVO送上了Billboard跨界古典的冠军宝座。下一步,IL DIVO的目标是全球的成熟女性,而杀手锏则是新专辑『Ancora』。

  抛开IL DIVO的男色不谈,做一张好的跨界音乐(Crossover)专辑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就是选曲方面,跨界古典音乐要赢得普罗大众的欢心,在曲目的选择上就必须兼顾美声与通俗,以往通常的做法是“古典为体,流行为用”,以经典易懂的歌剧、意大利民歌等为基础,然后在唱腔和配器上做通俗的演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跨界歌手的选曲空间其实非常有限,象IL DIVO的两张专辑里的“Nella Fantasia”、“Ti Amero”、“En Aranjuez Con Tu Amor”这些名曲,几乎都快被Russell Waston、Andrea Boceli、Sarah Brightman甚至Hayley Westenra小妹妹给唱烂了,大凡是个跨界古典乐歌手都要来上两首,就象我们一到国庆晚会就必唱“团结就是力量”一样。

  Russell Waston在推出“Encore”时就坦呈,其实自己在做到第三张专辑“Reprise”,就发现可以用来做跨界演绎的古典名曲越来越少了,连他自己都不晓得当时是怎么完成第三张专辑的。狭窄的选曲空间,一是易造成听众的审美疲劳,再则就是容易让掏钱的冤大头从撞车的曲目中听出演唱者的高下来,比如“Nella Fantasia”,如果你听过Russell Waston的版本,就会发现IL DIVO唱的是多么的单薄和平淡了。另外,大家一窝蜂在古典SOLO上做道场,作为后来者就很难有所突破。

  不过这些在IL DIVO都已不成问题,Simon Cowell毕竟是电视人出身,知道那些爱看肥皂剧的女人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作为一个四人组合,IL DIVO比独唱的乐手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相同的歌曲,通过和声和四人不同音色、不同语言的衔接,就能唱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来,比如第二张专辑里的“Heroe”,几乎已经听不出任何Mariah Carey原唱的痕迹,完全是一副新古典乐的味道了。在配乐上,IL DIVO也极尽奢华,丰富的管弦乐在很大程度上丰满了他们的演唱,同时也让他们的专辑更具流行性,比如“Hasta Mi Final”里就加入了Celtic音乐元素。

  IL DIVO彻底从传统跨界歌手的选曲空间中解脱出来,更多地从流行乐中挖掘改编曲目,象Toni Braxton的Unbreak My Heart、Mariah Carey的Hero,Westlife的How Does It Feel、Celine Dion的Because You Still Love Me都被IL DIVO旧瓶装上了新酒,“I Believe In You”干脆就直接拖上Celine Dion一起开唱。到了第二张专辑,古典几乎已成了配菜,流行才是正餐,也许这就是Simon Cowell更愿意把IL DIVO的音乐称为POPERA(流行歌剧)或CPOP(古典流行乐)的原因吧。

如果你爱上了古典音乐,想较为系统地购买一批CD收藏及欣赏,如何入手才是捷径呢?如今是商品空前丰富、供大于求的时代,跑进唱片行,只见各种牌号、各种价格的古典音乐CD琳琅满目,令人有无所适从之感。如果瞎买一气,很可能将来后悔。笔者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向刚开始收集古典音乐的朋友们做如下建议:

第一步,着手建立基础曲目CD库

不要单凭杂志书刊的零碎推荐无系统地乱买一气。所谓基础曲目,也就是历来最受欢迎、音乐厅演出次数最多、灌录CD次数也最多的那些经典曲目,如贝多芬、勃拉姆斯、老柴的交响曲、4大小提琴协奏曲、10大钢琴协奏曲、歌剧“茶花女”、“卡门”,等等等等。这些最经典的曲目还是喜欢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必备的,即使你现在觉得不喜欢某位作曲家,但他最伟大的作品还是应该收藏的。即使您觉得没必要收藏,很有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心智的成熟,你终究还是会爱上他!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不要盲目的轻易购买一些不是很熟悉的作品,尤其是在你并不熟悉这个作品的作者,指挥及演奏的情况下,因为这样很有可能你买来就会发现其实它根本就不适合你,而且更惨的是它丝毫没有收藏的价值。

建立基础曲目库时,我的建议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买大牌唱片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或者拿索斯的CD,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覆盖面。曲目最好全面地覆盖巴洛克、文艺复兴,古典过渡时期、晚期浪漫派时期、民族乐派,经典歌剧等等古典音乐的各个发展时期的各种风格。

所谓“廉价双片系列”,是指大牌唱片公司推出的廉价系列CD,如德国唱片(DG)的双子星系列、荷兰菲利浦公司的DUO系列、小天使系列等。这些系列的CD都是一套两张,只卖一张正版CD的价钱,它们之所以便宜,一是因为里面的录音都是已出版过的老版本,版权费相对较低,所以厂商的利润比较容易满足;二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家知道,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不同,往往老是录音反而比新近的更精彩。特别是一些经过时间考验被证明是优秀的经典版本,出现在“廉价双片系列”中时,尤其值得购买收藏,比化大钱买新近的录音合算得多。

前面提到的各个大牌唱片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大致来说水准都是很高的,指挥家、演奏家和乐队也大多为名家,保险系数很高,说得再详细一些的话,DG的特色是德、奥作曲家的曲目,而且它的演绎几乎都是德、奥学派的演奏家、指挥家和乐队,但总的来说DG的录音素质不算超群。荷兰菲利浦的DUO系列录音水准超卓,音色精美、气氛亲密,最精彩的要算小编制的室内乐,几乎张张都够得上精品。室内乐爱好者应该多关注DUO系列。DECCA的特长是大场面的音乐以及歌剧,其60年代的录音有音效杰出而闻名,喜欢大型交响乐和歌剧的朋友可以把注意力多放在Double Decca上。EMI的录音效果比较中庸,多半是温暖厚实的风格,Forte系列里宝贝很多,演绎、曲目都比较经典,虽然价格比其他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贵一些,但还是物有所值。

最廉价的拿索斯CD要专门说说

许多乐迷、特别是部分资深乐迷对拿索斯CD一向存在某种偏见,认为演奏家和乐团都没有什么名气,录音也参差不齐,还不如买大牌公司的廉价双片。我也同意这些顾虑不无道理,但总的来说,拿索斯近年来的录音地素质是越来越好了,凡是1992年后制作的较新的录音,水准许基本可以放心,很少败数,尤其是小编制的作品,精品不少,大编制的大型交响音乐相对来说稍差一些,但也有不少成功之作,可以参考英国权威性的《企鹅唱片指南》里的评价,凡被评为三星级的,一般都不会失望。

至于演奏家,大家要知道,拿索斯CD之所以便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依靠尚未出名,但水准优良的演奏家和乐团。他们的要价比大牌明星低得多,但很多时候艺术水准并不在大腕之下。很多崇拜大腕明星的乐迷只听大腕的表演,还没有听,明星效应已经先入为主地对他做了“大师的演奏一定精彩”的心理暗示,结果即使大师发挥得不好,他也会肓目叫好。如果撇开心理暗示,不带任何偏见地去听一些拿索斯CD的精彩演绎,我们应当承认,拿索斯里确实有不少好东西!

买拿索斯CD系列前一定要搞一本拿索斯的CD目录,因为里面很详细地注明了每张CD获得的评价和奖项。这些信息是选择购片的重要指南和参考。毕竟在精品为主的群体范围之内也会存在着一些不为人所爽之处。

建立基本曲目库时,还要特别当心那些包装很花哨历数万千精品于一身的所谓“精选集” (Best of XXXX)。不是说这种“精选集”不能买,而是要注意鉴别。很多精选集CD里的曲子确实很经典,但它是把每部作品里抽取一小段,如一个乐章,有的甚至一个乐章也不全,拼揍成一张曲目似乎很多、似乎内容很丰富的大杂烩。这种断章取义式的“精选集”我不建议买,因为几乎可以肯定你将来会后悔、会把它丢在一边。即使有自己很喜欢的曲子,为了那一俩首曲子来花一大笔资金也是投资过大,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得不偿失。

古典音乐的欣赏是讲究完整性的,把每部作品里抽出一段(往往是最好听的一段)拼凑在一起,初看好像很浓缩,很适合“初听者”,但初听者肯定是要成长的,肯定是要成熟起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对古典音乐不求甚解的初级阶段上。一旦初听者成熟起来,他就必然要知道作品的完整全貌,必然要听整部作品。那时,这些七拼八凑的“精选集”就失去了价值,只能被打入冷宫了,岂不浪费很得?倒不如一开始就买比较完整的“精选集”,这样,这张CD将来还是有价值,还是有欣赏的机会。

所以我推荐大家购买的,是那些收集完整曲目的“精选集”。菲利浦DUO系列这点做得很好,里面有很多Best of XXXX的CD收的都是完整的作品,而且选曲非常精密,反映出唱片制作人的水准,值得称许。

第二步,也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缩小范围。

在古典音乐的茫茫大海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大家知道,在建立基本曲目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接触到古典音乐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很多作曲家的东西,同时也会对很多一流的乐队、指挥家、演奏家和演唱家有所了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听的同时作些心得记录,并参考一些介绍音乐家和音乐史的辅助书籍读物,不必是很艰深的专业读物,只要浅显的入门书籍即可,就会在建立基本曲目库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各位作曲家作品的特色,以及表演艺术家们的演奏特色,以便从中选择你所喜欢的作品及演绎,避免你所不喜爱的。一本笔者十分推荐的经典读物是已故的杨民望编著的《世界名曲欣赏》 (上海音乐出牌社)。

慢慢地,你就会把古典音乐从17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线条串起来:从洋溢着勃勃生机的复调风格占主导地位的巴洛克时期(巴赫、亨德尔),到淳朴典雅的早期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到开辟出一个新天地的乐圣贝多芬,再到优美清新的早期浪漫派全盛时期(舒曼、李斯特),发展到19世纪末的铺张绚丽的晚期浪漫派(瓦格纳、布鲁克纳和马勒)与回复古典风格的勃拉姆斯之间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你不可能喜欢所有这些,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从中找到最合乎自己性格的那一部分。这样,以后的购片和欣赏就可以大大缩小范围。

慢慢地,你还会知道,乐团的风格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德国乐团的风格是厚重、沉稳、大气,善于表现德、奥经典曲目,法国乐团和意大利乐团风格比较散漫自由一些,或者说“浪漫”一些,美国乐团豪放粗犷,偏向热烈外向,不如欧洲顶尖乐团细腻、讲究音色(但也有例外如波士顿交响乐团)。慢慢地,你还会分辨海菲茨、斯特恩、格鲁米欧等小提琴大师音色和演绎差别,鱼宾斯担、里赫特、塞尔金、肯普夫、布伦德尔们的钢琴艺术的不同……。

虽说欣赏古典音乐是欣赏作品本身,从道理上讲演奏家应该是次要的,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演奏家的魅力历来一直是吸引乐迷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乐迷们、特别是有经验的资深乐迷们,不仅要听作品,还对演奏家特别地讲究。近年来,一些世界知名的演奏家纷纷来国内演出,特别是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音乐厅,已留下了帕尔曼、朱克曼、斯特恩、穆特、郑京和、夏利、迪图瓦等指挥名家的足迹。当这些大牌演奏明星来访举办音乐会时,你说是冲着演奏曲目而去听的乐迷多,还是冲着演奏家而去的乐迷多呢?

随着对音乐演奏家熟悉程度的渐渐提高,你还会懂得一个道理;没有一乐团、一个指挥家、一个小提琴家是全能的,能完善地表现所有的古典音乐。每个音乐家、每支乐团都有自己的特长——鲁宾斯担弹奏的肖邦远比他的贝多芬有魅力、海菲茨拉浪漫派时期的作品好于他拉古典乐派、欣赏傅聪的钢琴艺术基本上只能听莫扎特和肖邦、美国作曲家的作品最好还是听美国乐队演奏……等等。知道了这些,你在挑选同一曲目的不同演绎版本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找出演绎较好的版本。当然,诸如《企鹅CD指南》之类的读物在这个方面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第三步,也就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有目的性地选购“由你所喜爱的演奏家表演的你所喜爱的作曲家的作品”。

到了这时,购买CD应该已经成为一种方向性很明确的行为,不再像第一步“建立基本曲目库”时那么盲目。因为你对古典音乐作品、古典音乐演奏家都已经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合乎自己口味、什么不合自己胃口,也知道谁适合演奏谁的作品。就以我自己为例,小提琴家中,我特别喜欢海菲茨、米尔斯坦、格鲁米欧等几位早已作古的前辈大师,所以就有选择性地买他们各自最擅长的曲目——如海菲茨演绎的勃拉姆斯、维尼亚夫斯基、格拉祖诺夫、格鲁米欧拉的莫扎特、巴赫、贝多芬、米尔斯担表演的古典乐派作品等等。

注意一点,我不推荐买某位演奏家的“海菲茨全集”、菲利浦出品的“格鲁米欧全集”等,除非你钱多得用不掉,或者对某位演奏家的已达到狂热的程度。原因很简单:没有一位演奏家是全能的,全集录音中必然只有一部分精彩的演绎,必然包括一些“鸡肋”。

最后希望初入古典音乐殿堂大门的朋友们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购买唱片的时候能够少走弯路,祝大家永浴在古典音乐的长河中!

歌特金属哦··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定义先说说新古典吧有一部分的乐队把创作精力集中于原音乐器的音色表现力上,这就是新古典(Neo-Classical)和小型室内乐。这是大家很自然就可想到其音乐风格的支流。十九世纪的新浪漫主义古典乐对他们影响至深。这是一派几乎纯以弦乐表演的乐队。他们作品中的思古之幽情和淡淡的忧伤感是其他音乐风格所无法比拟的。而其中又以美国厂牌Projekt的老板乐队兼厂牌旗舰Black Tape For A Blue Girl为最高境界(但不能否认BTFABG中同样包含有Ambient的运用)。 Dark Wave —— …… 歌特音乐/文化是在英国开始的,但它的繁衍和壮大却是在欧洲大陆,或者是因为那里有更丰厚的文化土壤吧。毕竟欧洲的悠长历史,兼之它的宗教氛围、中世纪文化的经验,都是滋养这些依附着宗教信仰的低调文化的重要元素。在这样的历史文化氛围下,歌特音乐很快就催生出另一种更为阴暗的、更具宗教文化渊源的音乐——Dark Wave。

至于乐队Stoa,Ophelia's Dream是新古典的代表。哦,忘了说,新古典所表达的是古典感觉《而非“古典”》而古典乐器也可制造出大量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乐队,如淳朴的Anima In Fiamme,邪恶悲苦的Sopor Aeternus等。 PS,这里的非主流不是中国的!!这点很重要,不然会误导你进入到中国的非主流就不好了。早期原形歌特乐队:

  Bauhaus(包豪斯)、Christian Death(基督之死)、Southern Death Cult(南方死亡崇拜,后改名为The Cult)、Joy Division (快乐分裂,但他们的外貌看起来并不太歌特)、Sisters of Mercy(仁慈姐妹)、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苏克西与妖精);

准原形歌特乐队:

  The Fields of The Nephilim (比之上面的乐队资格稍嫩了点,但比新乐队又太老了)、The Mission(UK)(他们早期的作品被传媒认为很歌特)、Sex Gang Children;

  柔和歌特乐队:

Dead Can Dance(死亡之舞)、Xmal Deutschland、Danielle Dax;

  金属/工业歌特乐队:

  Creaming Jesus (金属倾向的一支乐队)、James Rays Gangwar (依靠采样器的一支乐队)(很多歌特族很喜欢听Ministry,但Ministry却不是真正的歌特乐队);

  实验/民谣化/神秘(Occult)歌特乐队:

  Current 93、Death In June、Sol Invictus;

  新歌特乐队:

  Nosferatu、Rosetta Stone 、Shadow Project(Christan Death的一个分支)、Clan of Xymox (一支依靠合成器的乐队,很有舞曲味道)。

哦··好像跑题了,不好意思。有问题欢迎追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818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