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剧情片?

法国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剧情片?,第1张

推荐5部精彩法国的剧情**,喜欢的可以关注 @影局

1《放牛班的春天》

**反应了一些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确实需要一位马修这样的老师。孩子们的叛逆期需要更多的尊重,需要正确的引导,更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名字译得很巧妙,单是读着都漾出善意的笑。朴素流畅的影片,连颜色都很节省,尽是饱和度很接近的灰,让眼睛保存着气力帮助嘴角表露快乐或悲伤。真诚的**总是能牢牢抓着你,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灵魂才还给自己,任由你品评褒贬。豆瓣**Top250 排名14 墙裂推荐。

2《这个杀手不太冷》

豆瓣评分94 TOP250排名第三,好的**需要慢慢品读,有人评价这部**或许是很多姑娘大叔控的根源。自从遇见你后,我的胃,再也不痛了…**看的让人泪飙,这真是世上最温情的杀手。羡慕幸运的姑娘在12岁就遇到了真正的男人。叙事节奏清晰流畅,毫不拖泥带水,找不到比这个更喜欢的**了。

3《调音师》

同样是一部评分高达92的剧情片,本片荣获2011年卢纹(Leuven)国际**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短短不到十四分钟的短片,结构和创意都十分精彩的短片。主要是细节处理的太精致了,无论在影片里还是现实生活中,对于未知的命运,我们都是盲人,唯有依靠已知和经验去揣测。建议不要入戏太深。

4《触不可及 》

豆瓣评分94 TOP250排名第22,豆瓣92分的一部法国剧情/喜剧**。那一年的法国票房冠军。本片取材于真实事件,我想每个人都至少有这么一个挚友,在人生的拐点遇到,惊叹于彼此的不同或者相似,有过不少平淡无奇却值得纪念的时光,该**获2011年东京**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弗朗索瓦·克鲁塞与奥玛·赛分享影帝桂冠。

5《玛戈皇后》

聊到这部**先来介绍一下伊莎贝拉·阿佳妮:她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不得不说阿佳妮的脸就是一桩盛大的大众审美事件。她才华横溢,曾五次摘得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并捧得到戛纳和柏林**节女主角奖,并两次得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她被认为是法国影坛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演员。

**主要讲述了十六世纪后半叶,法国处于“胡格诺战争”时期,天主教和新教残酷战争不断。而宫廷内部也奢华*靡,腐败不堪。为了平息连年内战,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宫廷决定将玛格丽特公主(Isabelle Adjani 伊莎贝尔·阿佳妮 饰)嫁给新教徒的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Daniel Auteu il 丹尼尔·奥德耶 饰)。 1572年8月24日,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正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凯瑟琳皇后(Virna Lisi 饰)却下达命令,发动了一场针对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杀。该**史法国影坛的宫闱巨制,改编自大仲马的文学名著。推荐观看。

1、《这个杀手不太冷》

2、《触不可及》

3、《傲慢与偏见》

4、《阿德尔曼夫妇》

5、《调音师》

6、《碧海蓝天》

7、《两小无猜》

8、《终极快递》

钢琴家 The Pianist (2002)

豆瓣评分 90

**TOP250 排名no59

钢琴家是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影片,上映于2002年,改编自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钢琴家》通过讲述斯皮尔曼在二战时期饱受折磨,最终活下来的故事,真实的还原了战争的残酷和加之到具体某个人身上的痛苦,以小见大。这部**跟传统的二战**不同,他没有可以的渲染痛苦,大肆的拍摄战争场面,没有讲一个群体悲惨的故事,他用了一个极尽冷静克制的叙事方法,仿佛一个艺术家一样来讲这段痛苦的历史,观影过程中,我们没有发现类似之前二战片哪种群体痛苦挣扎绝望,在大环境下他把这种极端的战争现象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来展示,这种起伏落差,冷静的绝望才是最真实的反映战争的带来的真实感。

影片前段,**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敏感的身份,作为一个犹太人,其实有很多的限制,不过**开始还是很轻松风格的展开,犹太人也可以逛街约会正常生活。生活中的人也一样,没有经历压迫生命的事件一般人不会展现出动物一般的求胜欲望与难堪甚至穷困潦倒,何况**主角是一个艺术家。导演正是运用这种对比手法,在战争来临前跟战争来临后,群像的差异落实到个体的差异,这种强烈的反差带入感,无疑是高明的**技法。战阵来临后,即使性格开朗的主角却只能强颜欢笑,工作证救不了家人,无法弹钢琴,看到去偷物资的孩子像蒲公英飞走一样死去,这种绝望在淡然的苦笑下面,直接穿透了观众的内心世界。

影片的主题就是战争带来的毁灭,他可以让正常人失去理智,让艺术家流离失所,让同胞之间互相残杀,让人失去人性变成动物。这是从人格到精神最终到肉体的毁灭,能在战争里面活下来的人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有精神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呢?

**的最后在战争中活下来的钢琴家席皮尔曼坐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演奏,**虽然只有两个小时战争却贯穿了他的一生,希望世界和平。

最后我想说:

活着,即是最伟大的胜利。

向最高贵的灵魂,致敬。

巴顿将军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兵临城下

卡萨布兰卡

获奖最多的二战片:《桂河大桥》

  年份:1957年

  导演:大卫·里恩

  主演:亚力克·金纳斯、威廉·霍尔登

  知名度:★★★★★

  硝烟指数:★★★

  大卫·里恩执导的这部反战经典影片荣获第3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7项大奖。导演对角色心理的刻画独具匠心,他后来的《日瓦哥医生》与《阿拉伯的劳伦斯》功力亦有长进。

二战中最漫长的一天:《最长的一天》

  年份:1962年

  导演:盖伊·汉米尔顿

  主演:约翰·韦恩、理查德·伯顿、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

  知名度:★★★★★

  硝烟指数:★★★★

  老美投入人力规模最庞大的一部战争片,云集众多一线男巨星,阵容之强实属罕见。《最长的一天》以叙事为主,从盟军、德军和法国抵抗力量多方面、多角度全景式地描述诺曼底登陆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不成功便成仁,众志成城的盟军奋勇抢滩,从水上打到陆上惨烈战况的处理一气呵成。

最搞笑的二战喜剧:《虎口脱险》

  年份:1966年

  导演:盖拉德·欧利

  主演:路易·德·费内斯、特利·托马斯

  知名度:★★★★★

  硝烟指数:★★

  不论第几遍看这部喜剧经典,你我都会笑得肚子疼的。当年,《虎口脱险》在法国曾以创纪录的1700多万的入场人次成为法国影史的票房冠军,这样的成绩决不是现在100、200万人次的法国喜剧可以相提并论的。可爱的法国小老头路易#8226;德#8226;费内斯在《虎口脱险》中扮演一位自私热情的指挥家,他通过夸张的形体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刻画了二战时期失去家园和亲人法国小市民的典型性格:善良热情和自私多疑。上海译制片厂的配音也和《虎口脱险》配合得天衣无缝,对于这样的精彩我们只能期待昔日重来。

最佳的二战空战现场:《不列颠之战》

  年份:1969年

  导演:肯·阿纳金、安德鲁·马顿

  主演:迈克尔·凯恩、劳伦斯·奥立佛

  知名度:★★★★

  硝烟指数:★★★★

  大型空战影片,汇集众多一流英国明星,大量精彩的空战场面堪称经典。《不列颠之战》中的飞行和空袭场面拍得壮观逼真,在当时没有电脑特技的辅助下,可以做到这么出色真是难能可贵。

最牵挂的一幕二战场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年份:1972年

  导演: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马尔蒂诺夫、依莉娜·舍夫丘克、奥尔迦·奥斯特洛乌别柯、叶卡捷莉娜·玛尔柯娃

  知名度:★★★★★

  硝烟指数:★★

  前苏联出产过《攻克柏林》、《解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围困》等大量纪实性的卫国战争影片。和上述影片不用,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根据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改编而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对战时人性的描写和探究具有非凡的意义,影片传达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备受推崇。伟大的苏联人民在二战中蒙受的损失是最为惨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五位女兵和残酷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被中国电视人改编成了同名电视连续剧,据悉该剧将重新演绎当初被无情剪掉的女兵裸浴场景。

最感人至深的二战片:《辛德勒名单》

  年份:1993年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连恩·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恩斯

  知名度:★★★★★

  硝烟指数:★★

  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的演讲中,回忆了在以色列犹太人博物馆前的那句话“全世界的犹太人对于彼此都负有责任”。好莱坞的犹太裔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用自己的摄影机声讨和控诉万恶的纳粹德国。对犹太人伸出援救之手的辛德勒并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他只是个有良知有人性的普通商人。辛德勒指挥会计在打字机打出犹太人名单,“这不是名单,这是生命,这名单外面的世界,都是深渊。”凭借一幕幕令人心颤的场景,《辛德勒名单》顺利摘下6座奥斯卡奖。

最悲情:《红樱桃》

  时间:1995年

  主演:郭柯宇、徐啸力

  导演:叶大鹰

  影片讲述的是苏德战争期间两个中国红色孤儿在苏联遭遇的苦难故事。1940年冬,罗小蛮和楚楚被送进了莫斯科伊凡诺夫国际儿童院。随后儿童院被德军占领,罗小蛮和楚楚在战乱中分开后,当上了专门送发阵亡通知书的“黑色信使”。楚楚和儿童院的另一部分孩子遭受了德军的种种迫害。一位酷爱文身艺术的德国将军在楚楚身上文下一个法西斯徽章。

  《红樱桃》是少数记录二战欧洲战场中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影片,使得中国身影堂堂出现在二战的世界版图上。当年幼的楚楚看后背上留下的“法西斯印迹”,她所受到的一切苦难便一一浮现。影片结尾的寓意非常深远。

和老百姓最贴近的二战片(最贴近生活):《美丽人生》

  年份:1997年

  导演:罗贝托·贝尼尼

  主演:罗贝托·贝尼尼、尼可莱塔·布拉斯基、乔尔焦·坎塔里尼

  知名度:★★★★★

  硝烟指数:★★

  在二战阴云笼罩下的意大利,普通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受到纳粹势力的极大阻挠。“生命的美好”反衬恐怖的背景,贝尼尼所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是对人生最率真和最独到的见解。人的生命是有残缺,但从这种残缺中又透露出希望之光,从而使得内心的信仰渐渐变得坚定起来。假如现实生活中你深陷困境,爱会唤醒你内心蛰伏的光辉,真心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美丽人生。

最卖座:《拯救大兵瑞恩》

年份:1998年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汤姆·汉克斯、马特·达蒙、爱德华·伯恩斯

  知名度:★★★★★

  硝烟指数:★★★★★

  战乱对于所有人来说就是流离失所,斯皮尔伯格用八个换一个的血泪故事告诫世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就好比《角斗士》之于史诗片的影响,《拯救大兵瑞恩》开创了战争片的新纪元,跟风和模仿此起彼伏。诺曼底登陆大家不会陌生,但是子弹可以这么嗖嗖地射入人的身体,残臂断腿竟如此血腥地横飞直撞,影片特效带给观众的感官刺激前所未有。

尽管这部R级 “极度渲染战争的暴力片”勇夺当年最卖座影片,但斯皮尔伯格没有料到范·迪塞尔会走红好莱坞,不然也不会让他成为小分队里第一个吃枪子的好汉。

最名不副实:《珍珠港》

年份:2001年

导演:迈克尔·贝

主演:本·阿弗莱克、乔什·哈奈特、凯特·贝金赛尔

  知名度:★★★★

  硝烟指数:★★★★★

  只看这个片名,你恐怕不会想到这是一部套着战争外衣的爱情片。迈克尔·贝曾说超越《泰坦尼克号》是最低目标。可是,历史大背景和主人公的三角恋格格不入,爱情故事的做作,对历史的不尊重使得奥斯卡根本就懒得搭理《珍珠港》。当然,影片中40分钟的狂轰滥炸还是很有观赏价值的。

最令人失望:《风语战士/风语者》

年份:2002年

导演:吴宇森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亚当·比奇、克里斯汀·斯莱特

  知名度:★★

  硝烟指数:★★★★

  华人导演吴宇森按照美国教科书上的战例教育美国人搞民族大团结。描写凯奇扮演的海军陆战队保护纳瓦霍族兵(用印第安语言作为密码的通讯部队)的《风语战士》虽然打上了战争的标签,但其内质与警察保护证人的吴宇森港片没有任何区别,依然是一部兄弟情深的动作片。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对战争理解的差异,《风语战士》的失利是必然的,要是老吴有空回到国内拍一部我们自己的二战片应该不至于此。

最具童趣:《战鸽快飞》

年份:2005年

导演:加里·查普曼

配音:伊万·麦格雷戈、本·金斯利、约翰·克莱斯

  知名度:★★★

  硝烟指数:★★

  动画影片《战鸽快飞》是根据二战期间英法盟军之间的通过信鸽传递情报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

  二战题材过去在动画片里一直比较少见,这次的《战鸽快飞》正好填补了空白。《战鸽快飞》里鸽子的外表、着装以及军事训练、飞行表演都处处模仿了人类。惟妙惟肖的拟人化演出,笑料迭出的故事情节,加上没有血肉模糊的杀戮场面,小兵立大功的《战鸽快飞》也在欧洲**市场取得了高票房。

最X二战**

获奖最多的二战片:《桂河大桥》1957

二战中最漫长的一天:《最长的一天》1962

最搞笑的二战喜剧:《虎口脱险》1966

最佳的二战空战现场:《不列颠之战》1969

最牵挂的一幕二战场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

最感人至深的二战片:辛德勒名单/辛德勒的名单1993(见奥斯卡)

最悲情:《红樱桃》1995

最贴近生活:《美丽人生》1997

最卖座:拯救大兵瑞恩 1998(见金球奖)

最名不副实:《珍珠港》2001

最令人失望:《风语战士/风语者》2002

最具童趣:《战鸽快飞》2005

  悲剧的诞生

  ——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那里有湛蓝的天空,白色的云,那院子有大树环绕,后来还有了摇曳的秋千架。那里是盛夏的乡村,是理想中的乐园,但又的确是凶宅。那里,有无数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着,卑躬屈膝,只为苟延残喘,更有无数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你看到那漫天的浓烟么?那不是炊烟袅袅,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迟迟不肯落下。曾几何时,在《辛德勒名单》不也有这样的浓烟么,只是在这里,我们还闻道了那股呛人的臭味。

  活着,又如何?

  《辛德勒名单》中,你有没有听到儿童那欢快的叫声“GOODBYE JEWS!”在《钢琴师》,你有没有看到,只要是犹太人,活着,就无处可逃。本片中,编剧似乎给出了答案:“犹太之流诟吾族,诱吾族之敌”“笑吾族文学音律”“凡其所到之处,灾害不断”“吾国必因其而亡,不远矣。”这大概就是希特勒灭犹的缘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时看《北洋水师》,那里也有日本天皇的担忧,作为岛国的担忧。难道这就是侵略的缘由?

  我无法想象,德意志,那个哲学大师辈出,崇尚理性的国家,竟会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甚至还施行过种族灭绝的政策。是德国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还是担忧太多,以致无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儿童显然是未经思考,受了大人们的教唆的。儿童又真的那么无辜吗?不是。儿童本身固有的轻浮与好事,大概也是一个原因。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会不会也在其中,兴奋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你已经经历了沧桑,然后,你说:“那是我年少轻狂!”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不仅在德国。文革其间,诬蔑师长的,毁灭文物的,为了各式派别而争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年少又轻狂,无知又冲动,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蛊惑,托词不外乎如此。那么,行动背后的真正动机又是什么?要么基于从众心理,你这样,我也这样;要么,是自我的彰显。这样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会永远存在下去。

  但这不是真相。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人盲从。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

  真相在于人类创造了“我”与“我们”,而“我”与“你”便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我们隶属与这样集体,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许就是敌人,或者,就是那个不幸人中的一员。真相在于人类有了国家这一组织。库切在《凶年纪事》中这样说:“我们生而就有归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臣民。”“法律保护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对于国家的意志,从来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够更改的,那么,做个良民就意味着屈服与顺从。

  这不是真相。真相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国家意志。倘若国家意志是每个公民的意志,也许,就没有悲剧的诞生了。但经济学家已经给出了证明:这个美好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所谓国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数人的意识提炼出来的少数人的意志。少数人的意志就是这个国家的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你说犹太人不好,那么,人人都得说,犹太人不好,否则,便是以个人的力量来对抗整个国家。

  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即便它那么荒唐可笑(中国的大地不也曾上演过?罢黜马寅初,消灭麻雀)。倘若,有多种声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满,倘若,你是对的,国家又真的够虚心接受,那么,悲剧也就不会发生。关键在于个人的意志成为国家意识,而对于这种意志唯有俯首贴面,老老实实去执行。这便是极权主义。极权主义的罪恶在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为他人的意志,皇权时代,军阀时代,斯大林时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一个独裁者。极权主义的时代,你要么躲避,要么执行,要么就是牺牲品。

  但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诞生?真相在于,是谁选择了这样的独裁者。意志可以归结为个人的丑陋,但选择,却是民众的结果,受蛊惑只是一时,但图新鲜,为自己谋利不是大众选择的一个因素吗?所谓人生,不过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给自己选择一个最优解——基于精神或物质。人生来就有欲望,有些人终生郁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实现了愿望,却坑害了他人。就是这样。

  你可以不选择吗?当一个国家没有了领导者,你会心安理得,稳如泰山吗?你需要一个领导者,我也需要。我们都被奴役化了。几百年前,一位法国作家这样写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经是臣民的平民突然会彻底忘掉他们早先渴望独立的要求,以至于要唤起他们并重新获得这种信念已经不可能了;事实上,他们无需敦促就在尽心尽力地做了,做得相当自在,乃至有人会说,从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稳了奴隶。实情也许是,一开始,这种服役是不得已的,因为受到了外力的强迫;但后来那些无怨无悔尽心效劳的人,却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从事他们的前辈被强迫做的事。”

  悲剧的诞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是一个坏人,辛德勒但并不像**中所刻画的那样是一个近乎神圣的救世主形象。透过一本书《辛德勒名单》解读辛德勒这个人,还原了英雄也是人这个常识,辛德勒早就是纳粹党成员;辛德勒竟然是间谍,辛德勒本质就是资本家,辛德勒或许是疯子,诸如此类种种头衔。 富贾之子的辛德勒沉湎酒色,在战前作为间谍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从事侦察活动,他大发战争财,是当地有名的纳粹信徒。他也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哪怕20岁时的那场婚姻也是出于对方的丰厚聘礼,并以此来挽救濒临破产的家族企业。“二战”后,他又抛弃了发妻。从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兰克福的辛德勒,处境却极为悲惨。身无分文,蜗居在法兰克福火车总站附近的一个单间居室,且频繁酗酒,最终因烟酒过度而死。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辛德勒。 英国作家威尔逊说:“辛德勒是个骗子,一个酒鬼,一个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人的话,他也就没办法从纳粹集中营里拯救出上千个犹太劳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犹太人,但仅仅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却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经解读:“我对这个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堕落之人跟他们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间的斗争总是让人着迷。(辛德勒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曾不止出现过一次的特殊时代:在那些时代,圣人已经完全无能为力,对你已经没有任何好处,唯有那些讲求实际的无赖汉才能担当起拯救灵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写出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同时又竭尽全力要为辛德勒“去魅”,驱散笼罩在这个伟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犹太民族的“大义人”身上的光环和“迷思”,还他这个“如此含混复杂又如此崇高伟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去展现这个人物,但同时又“力避一切向壁虚构”,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琐碎的细节全部都有历史文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作为支撑,而且就算是当事人的回忆,作家也还要进行排比择选,只选用经过判断后认定为最符合历史事实的记述。事实证明,基尼利的这种创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实的力量胜过一切虚构,真实的面容也比一切设计都更精妙复杂,《辛德勒名单》不但将那段久已湮没不闻的伟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见耳闻般生动清晰地展现在当代读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奥斯卡·辛德勒这个真实人物无比复杂甚至矛盾的各个侧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细致地突显在你我的心中。

  至今没人能够否定辛德勒从纳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犹太人的事实。他善与恶之间伦理取向的骤然转变,让学者无法自圆其说,或许永远是个不解之谜。可我们又何必劳师动众地去揭开这个谜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单的真假亦无需考证、辨伪,只要他在险境中确确实实拯救过一千余条生命,此举足矣。并且,这是他在当初境遇下唯一力所能及的行动。

  我以为,只有国人才会对“高、大、全”式的人物钟情万分,才会为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而锱铢必较甚或无原则地打造、粉饰、涂金。从国外对《辛德勒名单》以及辛德勒本人的争议中,不难看出,“高、大、全”其实是一种普适的心理需求,造神运动并无时空的界限。这种普适性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诉求,更是人类对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过度补偿。

  一个一生清白的人或许对身边的世态炎凉从来漠不关心,而一个堕落放纵之徒或许曾经对身陷绝境者搀扶过一把。英雄没有必要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更没必要以神的标准来奢望他人。人类道德的恒古原则,一是无需极致,二是必须践行。"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在基尼利的笔下,真实的辛德勒的本来面目纤毫毕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是这样一个坏人,经过了种种磨难,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千三百多个犹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如普度众生”……我想,也正因此,历史才不至于仅仅成为一部征服和压榨史,不论在多么黑暗的时刻,不论邪恶的力量何等强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也总有人类的灵魂在成长。

  **开始,普通一犹太家庭围立桌旁圣咏进行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经过去,让我们拥抱来之不易的幸福。

  Schindler's List

  旧闻新读:东方早报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单”副本澳大利亚被发现,新南威尔士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整理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6盒旧手稿时,在一堆研究纪要和德国剪报中发现了这份“辛德勒名单”的副本。

  《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惊的程度。当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当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迹,也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轻易蒸发。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强迫我接受这个震撼——

  身处战争中的人,就如我们指尖下的虫蚁。

  为什么?为什么造物创造了人类,却又让我们如斯羸弱,不堪一击?而究竟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经历了那血肉横飞、支离破碎的二十五后,我以为我明白了。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坚持正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铲除奸恶。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冲上那名叫诺曼底的法国海滩与德国人作战时。我脑中想到的是中国古贤们所谓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抛头颅,撒热血”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为的是全人类的安宁与和平。依然活着的战士和倒在海水与沙滩上的尸体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然而,我错了。当我看到那位在两天中被战争接连夺去三个儿子的老母亲瑟瑟发抖地倚靠着门边时;当我看到原本挂在战士脖颈上,代表着他们生命的金属牌洒落满地时,我意识到:我错了!任何一个人都没那么伟大,任何一个人都恐惧死亡。生命的脆弱不仅仅体现于它能那么轻易的被打碎,更在于我们对于这种脆弱的强烈恐惧。为什么要派遣一组战士去寻找那一个名叫瑞恩的大兵?因为他是那位老迈母亲仅存的一子。答案简单但却真实。生命的维系,需要以生命的价值来换取。或许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我们恐惧死亡,但我们更恐惧自己所关怀、热爱的人被夺去生命!

  可是,我又错了。错在以偏概全,错在有失偏颇。直到影片后半程才终于出现的大兵瑞恩,在上级命令他离开战场的前提下,坚持留下完成任务,与战友们在一起;带领着自己的小队历经了生死考验的米勒上尉,在即将完成使命时,却决定战斗,用自己受伤的躯体与一支手枪,阻击敌人的坦克。还有其他那些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战士们。他们大义凛然,勇不畏死。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的神经与肉体?是什么使他们即使为之抛却生命,也无怨无悔?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在“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又都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同辈中最杰出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许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或许只是一个落水的儿童……但我们每个人的生之价值,决不会体现在那日日重复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会在我们一生中所仅有的几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闪现,而平时我们只是普通人。

  当我最终看完这部影片时,留于脑中记忆最深刻的,再不是开场的那二十五分钟。而是已经受伤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残垣断壁上,无力但却坚定的举起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击的镜头。

  还记得他战前的职业吗?而“那一刻”他已成为英雄!

  《美丽人生》——幸福的存在

  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他用尽全力,在集中营的悲惨世界里,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于是,他的儿子便有了足够的勇气,熬过那段水火的岁月,最后,当他坐上盟军的坦克时,他的幸福无可言语,而那种幸福,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的。他不放弃任何机会为他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飘过沉沉迷雾的阻挡,在黑夜里,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也让他们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气,共同经历灰暗的时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然后,枪声响起,他去了,而他的儿子与妻子终于获得解放,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丽人生》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犹太青年基度到一个意大利小镇上准备以开书店为生,在那里,他遇见了美丽的姑娘多拉,然后,是一系列充满了智慧、滑稽、阴错阳差、浪漫的轻松片段,终于,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镜头一转,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基度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

  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当基度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他的犹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营,而他的妻子,本来并不用去集中营,却毅然的随他们跳上了火车。最真挚的爱情,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连执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纵身一跃,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当中,演多拉的演员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种很克制的平静,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平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

  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额额额,这是四篇、加上楼上的1篇刚好5篇

  01、《莫斯科保卫战》

  80年代的鸿篇巨制,冷战末期获得美国**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苏联**,真实、恢宏的战争场面在现代战争片中无出其右者。《莫斯科保卫战》长达300余分钟,分《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拍摄过程历时两年,约有五千名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余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与其中。本作从德至苏、从高层决策至基层部署、从后方帷幄至正面战场,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战欧洲战场的首次胜利——莫斯科保卫战,讲述了德国法西斯不败的神话是如何被粉碎的。战争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词也来自该片——苏军连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领28名战士同几十辆德军坦克进行了4小时的艰苦战斗,在牺牲前高呼:“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02、《卡萨布兰卡》

  在无数影史最伟大的爱情**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乱世佳人》或《罗马假日》汗颜不已,作为二战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样毋庸置疑,第16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设在二战时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镇卡萨布兰卡,以反法西斯主义战争为导向,采用传统的正叙手法,通过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爱、别离的回忆,及男主角对女主角诉说愁肠苦衷,讲述了一段动人、美丽、崇高、宛如童话的爱情故事。无论剧本的改编、导演的掌控、演员的表现均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03、《巴顿将军》

  人物传记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乔治-斯科特戏里戏外均入木三分地诠释了角色——开篇6分钟的教科书级演说,其表现简直是“暴戾军神”巴顿的附体,而凭此片获奥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领奖,不懈地斥责好莱坞的盛宴不过是“荒唐的声色犬马”。本片据说是尼克松他最喜欢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肯尼迪、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国人对美国政体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而侵越战争的失败更使美国青年纷纷拒服兵役,当众烧毁兵役证。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扬牛仔精神的**,隐藏的政治动机不言而喻。尽管如此,仍不能抹杀这部出色的历史巨片的精良品质,而“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悲剧式英雄”的准确定位,堪称本片成功的关键。

  04、《钢琴家》

  *贼巨匠罗曼·波兰斯基根据维拉德斯劳·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而成,同时,又在其中大量回顾了自身的童年经历——作为一名波兰的犹太人,在德占区内生不如死、暗无天日的生活。阴郁无望的氛围、深沉悲凉的心境,在波兰斯基凄厉决绝的镜头下,愈显狰狞。纳粹令人发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艺术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紧牙关。最震撼的镜头既不是意念的钢琴演奏、也不是德国军官的良心发现;主人公听到脚步声远处的脚步声,急中生智扑倒在地,一队路德国兵嚣张地跑过,根本没在意他——镜头俯瞰:尸横遍野。

  06、《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与《攻克柏林》、《莫斯科保卫战》并称苏联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苏联**史诗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苏联政府的协助下,以几近完美的水准将欧洲战场的伟大转折点真实地还原,为20世纪苏联战争**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5 拯救大兵瑞恩

  年代:1998年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拯救大兵瑞恩》无疑是1998年最为重要的一部战争片。**奇才斯皮尔伯格再次执导二战类题材影片,相比起五年前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更为复杂的营救行动。主角不再是德国商人,被营救者也由犹太人改变为普通士兵,不过我们很难不去拿《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单》相对比!影片伊始在墓地的场景很容易便令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单》结束时同样是在墓地的场景,似乎斯皮尔伯格在刻意传承着自己对战争、人性和死亡的一种独特理解。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导演更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而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在生命与命令面前,孰轻孰重这恐怕是一个士兵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也似乎是在一场罪恶的战争中始终都无以回避的一个问题。

  4 美丽人生

  年代:1998年

  导演:罗伯特·贝尼尼

  国籍:意大利

  战争启迪:不论何时,永远笑对人生!

  这是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一服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一部拥有着温暖质感、自然清新、生机盎然的经典二战题材影片!与《辛德勒的名单》有所不同,意大利国宝级男星罗伯特·贝尼尼所自编自导自演的《美丽人生》全篇不带有一丝一毫的血腥和残酷画面。虽同属不折不扣的二战题材影片,但很明显《美丽人生》与许多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站在了截然相反的立场之上。整部影片都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进行,意大利式的浪漫主义完完全全的让我们规避了残酷的战争实相。即便是纳粹集中营的恐怖气息也未能使该片蒙上任何阴影。或许,相比起《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拯救大兵瑞恩》来说,《美丽人生》才真是那些曾亲历二战者在心灵上最适当的一次修复、一次理疗、一份慰藉和一份满含人性的祝福和关爱!

  3 钢琴师

  年代:2002年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国籍:波兰

  战争启迪:人性就像琴键,有黑亦有白!

  《钢琴师》,迄今为止最为客观真实且最具文艺气息的一部二战题材影片!话说十余年前,斯皮尔伯格曾将《辛德勒的名单》的剧本递交到波兰斯基的手中,寄希望于这位曾经亲历过二战的犹太艺术家能将《辛德勒的名单》拍成一部伟大的**。但罗曼·波兰斯基婉言拒绝了老友的好意,而理由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实在不敢回忆、不敢面对那段残忍而恐怖的经历和记忆!而十余年后,年近古稀的波兰斯基终于鼓起了勇气、提起了摄像机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段充满血腥、充满眼泪与嚎叫的华沙故事。

  对于战争的描写《钢琴师》做得非常成功,罗曼·波兰斯基对影片的驾驭能力在该片中亦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善恶、坚强与懦弱的交织在波兰斯基游刃有余的掌控下显出了黑暗而深沉的本色。《钢琴师》在风格上力求写实、力求还原历史真实,而在感情上却真挚饱满、洋洋洒洒、催人泪下。残暴的战争与优雅的钢琴永远是最不和谐的两个音符,但在罗曼·波兰斯基天才般的指挥下,它们却配合出最令人震撼惊愕的奇特效果。或许是因为波兰斯基曾亲身经历过二战的原因吧,他的《钢琴师》更像是警示世界、反思人性、救赎自我、安抚灵魂的一部人性战争**!

  2 辛德勒的名单

  年代:1993年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救一人就等于救全世界!

  在所有与二战有关的**印象中,《辛德勒的名单》绝对是最为难忘的一抹黑白色记忆!在第66届奥斯卡上,《辛德勒的名单》依据囊获了最佳**、最佳导演、最佳配乐等七项大奖,可谓二战**史上不可多得的盖世经典作品!

  在社会主义思想诞生的地方却首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在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组织进行恐怖的种族灭绝行动的时代却也存在着像奥斯卡·辛德勒这样伟大的仁人志士。《辛德勒的名单》一片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一种复杂人性的矛盾对立和终极冲突。是安逸享受财富所带来的荣华富贵,还是倾其所有尽到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很明显,奥斯卡·辛德勒无畏的选择了后者。在那充满迫害、充满死亡威胁的恐怖时期里,辛德勒散尽家财以工厂为依托保护了1200名犹太人的性命和安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证明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岸。在西方世界讲究“救一人就等于救全世界”;在东方国度讲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辛德勒的名单》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不仅仅属于好莱坞、也不仅仅属于美国和西方社会,而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世界每一寸曾燃烧过二战之火的土地!《辛德勒的名单》是全人类正视二战、反思二战、崇畅人性、拒绝战争共同的文化瑰宝!

  1 最长的一日

  年代:1962年

  导演:拉里·佐纳克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黑暗终将过去,D日终将到来!

  1944年6月6日,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天!我们惯性的称之为D日!在65年前的这一天,盟军与德军在法国的诺曼底海滩展开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海上登陆战斗。时隔18年,一部全景再现、真实描刻那红色一日的**展现在了全世界观众的面前。它就是《最长的一日》!

  《最长的一日》客观、细腻、真实的从盟军和德军两个角度再现了这对人类历史起着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一天,此片也堪称世界战争纪实类题材的巅峰之作。与此同时,其对战争的理解、反思、以及无与伦比的震撼效应直至今日仍未褪色。《最长的一日》也超乎了**的范畴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份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黑暗终将过去,D日终将到来!当二战度过了1944年的6月6日后,全世界也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931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