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逗的一个儿童文学老师,我们那年刚开儿童文学的课,大家都比较新奇,也都不太愿意学习。然后上课也就吊儿郎当的听,那个儿童文学老师是我见过最温柔的老师,不听课也不拿话磕打我们,反正对我们来说,这样的老师就很仁慈。
因为我们都不学习,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就有点困难,然后求他给画一点题,给我们讲一讲哪道题分数多,和大题的分值。
他就粗略的讲了一遍,有些同学开小差开惯了,他讲第一遍的时候没听清,于是就一边复述,一边让老师听对不对。
我们可爱的儿童文学老师把眼睛退到额头上,摆了摆手说“不重要,那都不重要!”
我们被气的哭笑不得,但期末考试的时候还是很仁慈的又给我们复述了一遍。
我们有的老师普通话和板书也不是很好,但是他们的人格魅力真的足够吸引我去听他们的课。
国人尤其是文人更甚,都极其“爱面子”。穷人穷讲究,富人细讲究,文人都讲究。说好听点爱面子的行为放在文人这里就是指所谓文人风骨,文人气质。有这样一位教授,虽说是一位妥妥的文人,但是却丢了文人的风骨,这里面又有什么的故事?
文学教授戴建业
这位教授名叫戴建业,之所以被人所熟知,多亏了网络这个东西,在网络上,他也算是个网红。戴建业比不得余秋雨、冰心、老舍这样的文学大家,因为作品出众被人所熟知。他以诗歌出名,但是作品流行程度不算高。
1956年,戴建业出生在湖北一个小县城麻城。就读的学校都是些师范类学校,曾经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这两所学校。后来,戴建业在华中师范大学留校教学,主修古代文学。
戴建业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他对古文学研究很深,有一定的成绩。戴建业还出版了一些书籍和论文,虽然这些书籍并没有为他带来名利,还差点被调离了岗位。
戴建业虽然胸中有墨,但是嘴上无光。他普通话说的是相当的不好,甚至屡屡传出笑话。因为戴建业的说话问题,还让他错过了《百家讲坛》这样的好机会,校长甚至一度让他去做行政,不让他授道解惑。
最后,戴建业着急之下,拼着命跟校长掰扯,保留了这个教学机会。
戴建业继续在教学上发光发热,他确实是博学多才,虽说普通话不流利,但是他独特的风格堪称一股“教学界的泥石流”。戴建业授课讲究浪漫、魔幻,给人无限的遐想。比起来传统的一本正经的授课,他的风格可以说是很幽默,容易听懂而且好记住。许多同学很喜欢戴建业教授的课,还称他为文学界的“段子手”。
成为网红后四处走穴背后的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戴建业的授课视频传遍网络让他成为了一个网红教授。成名之后的戴建业并没有表现出正经文人的风骨,而是四处走穴,学着明星的样子四处捞钱。戴建业走穴的信息传遍文学界,被很多人不齿,那么他疯狂走穴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原来戴建业疯狂捞钱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为了自己的妻子。戴建业的妻子有疾病在身,但是他的工资根本就不足以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让妻子等死或者自己厚着脸皮出去捞钱,这就是他面对的问题。戴建业选择了丢掉风骨,只要金钱,或者说他只要妻子活着。
妻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花销也越来越大。癌症患者除了等死之外还没有更好的疗效,而且治疗费用非普通家庭可以承受。有一次,戴建业正在给妻子喂药,一不小心弄掉了药丸,一时找不到的他大哭了起来。那瓶抗癌药一瓶是五万元,只够吃一个月而已。
戴建业看病难,老百姓亦是如此
《我不是药神》曾经引起轰动的原因就是百姓看病看不起,吃药吃不起的问题。这部**中生动地描绘了底层老百姓甚至有钱人看病难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戴建业深有体会。
文人多痴情,戴建业就是如此。说起来,他和妻子的爱情并没有多么的伟大而感天动地,只是平凡生活中的相濡以沫和相知相守。妻子病后,一向在家庭中幼稚的他突然长大。风趣的戴建业在面对妻子的时候可以说是深情款款,经常对着病妻说些肉麻的情话:宝贝,我爱你……对不起,我爱你……
患难见真情,这句话永远不假。外面流言蜚语,各种批评不绝于耳,戴建业只关起门来面对妻子一个人的仰望就足够。此时,戴建业只是一个丈夫,也只想做个合格的丈夫。
流言止于智者,总还是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了端倪。他们为戴建业公开辟谣,站队在他这一边,认为一个只想着救自己妻子的教授疯狂捞钱并没有错,何况他赚钱凭的是本事。
戴建业已经64岁,算是个老人了,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开始颐养天年,但是戴建业却为了救妻子,延续她的生命还四处奔波。冲着他的这份深情,丢了所谓“文人清高寡欲”的风骨又何妨?
为了救妻子,戴建业已经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他在外面四处奔波,为了五斗米折腰。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戴建业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中国有句老话:大丈夫能屈能伸,戴建业便是这样的一位大丈夫。
作为旁观者,更应该关注什么
自古以来,鲜少有这样的文人出现,好在,我们眼前就站着一位戴建业。作为旁观者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看病难,药品贵的问题,而不是指责一位老人疯狂赚钱的问题。
在金钱面前,现实更可怕。一瓶药五万块,一个知名的教授尚且承担不起,普通的百姓就只能等死亡降临。网上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位母亲知道自己身患癌症,看着还没有结婚的儿子一直闭口不说自己的病情,并且被儿子得知后,以死相逼不肯吃药去医院,最后躺在儿子的怀抱里痛苦离世。
不知道戴建业的妻子是什么感受,丈夫如此深情努力地挽救自己的生命,她是否会因为内疚加剧这种病情?也不知道那位宁死不肯就医的母亲成全了她的伟大,作为活着的儿子心里又是什么滋味?
我们不是当事人,没有资格评论任何人的行为。有些事,不经历过,永远不知道那种痛苦的滋味是有多深!在面对外人的指指点点的时候,戴建业能说:没了爱妻,丢了文人风骨又如何。更多的人甚至都没能力说出这样的话,他们根本就没有捞金的机会。
结语
生而为人,有时候会感到抱歉。有的时候,一句话,一个行为也许会伤到身边人,希望每一个有素质的人不要随意地指点批评别人,因为换做是你,未必做得更好。
戴建业老师作为一个十分幽默风趣的老师,他在讲李白的一生的故事的时候,十分生动形象的讲述了李白车玩了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我虽然是听了很多的故事,但是在他的演讲中,我却学到了更多生活中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写诗能力一流
想必大家都知道李白最厉害的一点是什么,那就是他的写诗能力,无论是我们小时候朗朗上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还是高中我们要背诵的将进酒,这些都是李白最出名的诗句,也正是因为她的出名,让每一个唐朝人都喜欢这位伟大的诗人,于是他在吃喝玩乐的时候,身边总会有一群喜欢他的达官贵人,希望李白可以亲手为他们作一首诗。正是因为这样,李白吃喝玩乐从来没有缺过钱,甚至还能赚钱。从这一点里面,我就学到了人生的精髓。
精通自己擅长的事情
所以李白的事迹告诉了我们,我们必须要有一技之长,才可以在这个社会中脱颖而出。这个世界上平凡人最多,努力的人也很多。但是真正有天赋并且努力的人并不多,而李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仅有天赋,他在做诗领域上很努力,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就有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而我们也要学习像李白这样,拥有一个我们自己特殊的技能,我不禁想起了感动中国人物里面的大国工匠,用刀切割炸药只有零点零一毫米的误差,这一点连机器都做不到。我们就是要做一个这样的的人,这件事情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做好,其他人都无法做好,我们有精通自己擅长的领域,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这就是我在李白身上所学习到的东西。
所以现在的社会,我们一定要精通一门技术,才能让我们有落脚的地方。
前两年在武汉学习时,有幸听了戴建业老师讲的诗词课。戴老师语言风趣幽默,浓重的家乡话里面带着对唐诗宋词的深刻理解。课程结束后买了戴老师的一本书《瞧,这世道。》近期一直在狂扫自己以前买过的书籍,把这本书掂了出来。看了前几页才明白,为什么此书只能在香港出版。通篇没有一篇文章是“赞扬”,而是实实在在的批评。
在看文章中,常常会哀叹自己对时事的了解,好在现在互联网太发达了,任何事情在百度上都能解释的非常清楚。所以我是在边看,边找,边思考当中看完了这本书。其他一些涉及面非常广的言论,我就不在这里多多诉说了。说一说,我认为书中能讨论的几个点。
一,我们为什么喜欢“一”。
在《奥运杂谈》中,作者讲到对于奥运会运动员回国的不同待遇,中国举重运动员吴景彪,夺得了举重银牌,却在现场失控,泣不成声,连连三四次鞠躬表示歉意获得了银牌和铜牌,是多么对不起祖国的行为。
作者的怨气主要来自于对奥运运动员归国的不同待遇,金牌得主受到当地热烈追捧,铜牌和银牌得主无人问津,黯然神伤。不记得是哪位伟人说过,人们永远只会记住第一名的名字。比如:初次登上月球的一共有三个人,但是大多数人都记住了“阿姆斯特朗”,看来大家对于“一”的执念并不仅限于中国人。
体育竞技,从某些客观的意义上来说是最公平的。每个国家选出的运动员,是从全国的万千运动员当中优选出来,能登上奥运赛场,对每一个运动员来说都是对自己付出努力的肯定。但是究竟谁会得到金牌,需要实力,还需要一些运气。
我们宣扬丛林法则,优胜略汰,这样的环境大家会越来越崇尚第一名,优等生。喜欢第一名无可厚非,但是请不要冷遇那些虽然没有取得名次,却也有艰苦努力,不断超越自己的运动员。就像傅园慧获得铜牌时的发言:我很满意!真的,即使没有获得金牌,我们对自己的努力也很满意满意。没有对不起谁的感慨,也没有愧对于任何人的羞愧,站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已经拼尽全力。
二,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更多的是对于大环境的探讨,对于我国的国情特定格式下的思维模式。不能忽略的是,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和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从出生到长大我们听到的一种声音太多了,以至于受教育者感到父母和老师为自己规划的未来才是自己想要的未来,关于自我和个性的思索大部分被扼杀了。
前两天在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年,从小树立自己的梦想就是成为优秀的甜点师。十四岁开始,开始专业学习甜点制品,现在已经做到非常优秀。在观念上有这样决策的父母,但觉难能可贵。
从小我们要遵从的规则很多,需要不断的减掉身上的棱角,才能融入这个群居动物的社会。不然,你可能很小就会被人贴上不一样的标签。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判断,也是来源于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念。但是,你真的不一样么?并不是,也许。你只是更加坚持自我。
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言论的时候,也会无处述说。幸运的是,我国现在新时代的少年,他们会更多的表达自己,认同自己,不再把自己的未来和话语权交给别人。
三,我们怎样去全面看待一个人。
要懂得他人这么做背后的行为动机,我们之所以能接受别人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认为对方更懂自己。当你去正向解读时,你会看到积极的一面。比如:文中提到李娜,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典型“不成熟”的运动员,表现在哪里呢?从小在训练队不是“听话”的学员,经常以反叛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不公遭遇,获得奖牌时,没有表达对于祖国和党的热爱等等。在不同的人眼里,李娜的表现会有不同的解读。看过她自传的人,会理解她“黑脸”面对迎接她归来的省委领导,并没有恶意。
所以内心强大的人,从来不会因为某些人和事来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那我们这些小人物呢?分清生命中那些对你重要的人和事,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正确的事情,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戴老师说了这么多,我倒不觉得他是愤世嫉俗的“愤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也不年轻了,很想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用心读圣贤书。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叨念,这种叨念有点像看到孩子缺点的父母,恨铁不成钢的絮叨。反过来想想,如果遍地都是赞扬之声,再好的孩子也是要长歪的呀!
花心思在阅读上
读书、读人、读物,拓宽课程外延
一、读书
1晨诵,以唐诗宋词为主,每周两首
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引导学生多读,有一定素养的诗词积累。
浪漫要死,狂得要命,戴建业教授
董卿的例子,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喜欢上诗词,你所积累的诗词终有一天会变成你的气质涵养。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举例,学生讲纳兰性德,1502让诗词在青春中绽放,你点我背环节(194首古诗词),声情并茂。教师节表彰大会演出:
1现场抽背,配合动作,声调节奏把握很好,情绪饱满,气氛高涨。
2飞花令,主题字,雪
2午读,12:20前,主张给阅读一点儿自由,不固定读书篇目,每天有心灵放松的时间,在别人知识与心灵中散步。
惊讶于学生对书的理解,深刻见地,2014年午读才成为一种常态,形式多样,自由阅读,如听读。
共读的书有鸡汤,要喝但怎么喝,自己愿意喝,舒服且开心。
3、悦读课程,首开整本书阅读,指向学生素养。
四个目标,长知识、善表达,敢质疑、享乐趣,最后一个目标很重要。
生命教育
阅读、悦读、越读,和老师交流
孔雀东南飞,后悔离开,课业压力大造成没空读书,阅读也存在很大问题,如师资问题。
改写内容,扩写结尾,评语,批注,还有把书读出来,阅读+播音,身边同学的优秀作品。阅读+表演,读书知识抢答比赛。
表演课本剧,自导自演
二、读人,阅读+课程,人文类,体育类,健康类等四个方面,
1读人导读课程,走进经典
①丁香讲坛,读现实中的人
丁香讲坛,给点阳光就灿烂,宗璞丁香结,酝酿两年,每月一期邀请校外专家,关注社会,窗外声音,拓展思维。
爱国与爱党,运动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心理与健康,以校友为主专家
如痴如醉
②每月一影,读光影世界中的人
**和名人相伴相成
不要负担和长篇大论的解读
观影思考,学生喜爱贴近生活,而不是成人眼中的大片
三、读物
读书法、读舞蹈,读乐(合唱),读花(名花课程,十大名花,设计四个园,春、夏、秋、冬)、读球
全国青少年足球示范学校,足球明星的励志故事
校园文化节,丰富多彩活动
阅读交流平台,读书节、课本剧、图书义卖、点点书友会(20人之内)、我读你听,静悄悄影响一部分人,营造芬芳馥郁的书香校园氛围。
资源共享平台,老班俱乐部
经费保障机制,投入134万
需求征询机制
自由选择
最喜欢去的地方,取名点点,每天读书一点点
自主借阅,不需要管理员
握好世界的手,理好自己的田
学校不读书,校之不存,
严格挑选供青少年读的书,天下的父母老师大多持相,但大多指定推荐孩子不喜欢
——苏霍姆林斯基
随他们去吧,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
只要喜欢,不要装样子做给人看
融合发展机制,教育成长都在活动中
评价激励机制,莫言奖,好读书,读书好,宁缺勿滥,定制的奖杯和教育书券。
行动就有收获,读书也是一种冒险
教师发展,学生成长,齐头并进
举例说明读书会不会影响成绩。
最后分享几位人物结束
印象最深刻是老师每天早上读文章,中午读书
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新课标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深入学习研讨。原课标“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古诗文作为新课标重点改革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情怀。
课标和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在今日头条大会上分享如何欣赏古诗词时表示:诗词是古人表达个人情怀的一种方式,我们在面对古诗词时,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通读一遍,就能大概了解它想表达的大概意思了。
一、先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
盛唐时期,边塞战争和田园山水题材的诗词比较多,有“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高适,也有“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的王维,更有“诗仙”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到了晚唐时期,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感伤情绪的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言语中”-杜牧。因此,在学习诗歌的同时,要求我们对历史也要有清晰的了解。
二、通读诗歌并体会作者感受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也是汉语和艺术完美结合的精华。在拿到一篇陌生的古诗词后,通读一遍,认真体会才能明白其语言中表达的深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似写景色,在通读完全篇后,也可看出作者是在表达内心的孤独;“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这是李贺的《北中寒》,通过对北国冬日的景致描写,道出酷寒难耐的感受。
三、多读古诗词,培养自身的文化涵养
叫戴建业,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戴建业,男,1956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市麻城。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学科带头人。
戴建业同时也是一位专栏作家,近三年多来写有约400多篇文化随笔和社会评论,被网易评为“2012年度十大博客(文化历史类)”,被“爱思想”网列入“热门专栏”作家。先后出版《假如有人欺骗了我》《一切皆有可能》等多部杂文随笔集。
扩展资料:
最近,《人民日报》报道了一位62岁的“网红”教授,还在文章中引用了他的这段“名言”。这位风趣的老教授名叫戴建业,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系的教授、博导,在抖音上有近百万粉丝,他的一段抖音短视频,曾在一周内获得了超过3000万次的播放,100多万次网友的点赞。
据介绍,戴教授的抖音视频大多截取自七八年前的大学选修课内容,他自认为普通话不好,也不追求什么抑扬顿挫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都是选择聊天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解诗词知识。
这样的风格在抖音上也获得了网友们的好评,不少网友认为,戴教授注重重现古诗词的现场感,不装腔作势,不居高临下,有趣又接地气。
人民网-六旬老教授戴建业走红抖音,人民日报点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