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将装饰性与纪念性的要求巧妙结合起来。作为纪念碑,它应庄严、雄壮,具有伟大的气概;但作为凯旋门墙壁上的浮雕,又需要与建筑的要求统一起来,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难题在于高唱马赛曲前进的勇士们,必须有种运动的前进感,而门侧这块面积不宽的墙壁上的浮雕又需要稳定和完整感。吕德不愧为伟大的雕塑家,在表现队伍的场面时让队伍不是从观众的右方走出来,而是从墙的深处走出来。
吕德所作的著名高浮雕《马赛曲》是一座歌颂法国革命的纪念碑,它磅礴的气势非常震撼人心。艺术家将一座石墙变成了一个英雄史诗般的幻想,织成火焰般的意境。《马赛曲》被安放在法国明星广场的大凯旋门上,是法国人爱好自由的象征。
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全部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人权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则一经确立,就意味着封建贵族的王权将被永远废除。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欧洲邻国封建统治者的不安和敌视,他们企图以武装干涉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法国恢复国王的权力。法国逃亡贵族在国外招募军队准备复辟,瑞典、俄国、西班牙、撒丁王国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宣战。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锋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两个月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人法国,在远离斯特拉斯堡的法国最南端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巴黎进发。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马赛军。歌曲的激昂气势振奋了人们,马赛结盟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百年沧桑
《百年沧桑》:此曲在“迎接97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活动中,获管弦乐作品唯一的金奖,是一部恢宏的史诗性力作。全曲采用交响诗常用的单乐章结构,根据其情绪转换,分为五个持续展开段落:入侵——苦难——觉醒——抗争——胜利、欢庆。
第一段:入侵 以打击乐轰鸣的音响为主题、弦乐和木管阴沉的音调为衬托、铜管尖锐刺耳的喧闹声为背景,描写中国人民那不堪回首的往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节节失利;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八国联军掳掠北京城……
第二段:苦难 由小提琴奏出如泣音调,真切地描绘出在帝国主义压迫下人民的苦难。这一主题来源于**《风云儿女》插曲——《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曲作于1935年,当时国土沦丧、国民饥寒交迫,聂耳以深切、委婉并富有民族风格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到处流浪、尝尽人生苦难的悲怨心情。
作曲家用现代技法对此歌音调做变形处理,调性游移不定,使音调更加辛酸与凄楚,加上中提琴的模仿、低音提琴的加入,把人民无所适从的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觉醒 长笛和低音大管奏出苦难主题变形后,低音单簧管和双簧管的对话式旋律,引出小提琴奏出的激昂音调。这一主题源于歌曲《满江红》。1925年“五卅”运动后,杨荫浏在一首古曲上填上岳飞的《满江红》词。此歌曲调淳厚,豪放有力,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爱国精神,后来逐渐成为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
作曲家运用主题倒置的复调手法,在弦乐中分别奏出《满江红》的变形,形象化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与殖民主义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第三段“觉醒”的另一音乐动机来源于**《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随着影片《风云儿女》的放映,《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它成为一支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典型战歌。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作曲家运用《义勇军进行曲》的动机,表现人民的呐喊和斗争。
第四段:抗争 在小军鼓铿锵有力的鼓点后,弦乐奏出“抗争主题”,这一主题来源于影片《逃亡》主题歌《自卫歌》。
《自卫歌》的变形音调,与圆号奏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变形音调交错,穿插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吟唱的“苦难主题”,再与圆号奏出的《满江红》变形音调形成三声部对位,形容人民反抗斗争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锐不可当。最后,乐队全奏,意味着人民“前进!前进!前进!进!”的磅礴气势,使全曲达到最高潮。
第五段:胜利、欢庆 以钟管齐鸣的璀璨音响作先导,乐队奏出辉煌的胜利赞歌。“胜利、欢庆”主题谱例见课本。
作曲家一改前几乐段中各种无调性或调性游移的主题变形手法,尽情抒发了胜利的欢乐和豪迈。这种由变形到原形的写作方法,使我们不仅感触到历经沧桑的中国人民终得胜利,而且也体会到作曲家技法“回归”的艺术构思。
马赛曲雕塑简介:
马赛曲雕塑分为两个部分:上部以一个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带翼女神为中心,她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张开的羽翼,飞舞飘动的衣裙和召唤性的内在激情,表现出急速的运动和奔放的革命热情;两腿大步向前迈进,更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女神占据整个浮雕的上半部,正从人们头顶上疾驰而过。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在女神的热情号召下蜂拥前进。其中心人物是一个有着大胡子的战士,他带领自己年轻的儿子一起参加战斗,少年依傍着父亲,走得更加坚定有力。和这个跃跃欲试的激动少年相对应的,是走在其后的沉着刚强的老人,他仿佛多次为自由而战,今天为了祖国又从容奔赴疆场。行列的最前面,号手正在吹响进军号,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战士,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这些细节预示着战斗即将开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示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
《马赛曲》的艺术构思简洁而宏大:人物不多,只有6名志愿兵和寓意女神组成,内容是表现志愿军在女神的指引下不畏艰险,不惧死亡奔赴前线保家卫国。但其艺术构图,却匠心独运。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联想和呼应的手法,人物间互相半掩着,把图中所有的人物都编入了一个复杂的构架中,而且每个人物动作夸张中蕴涵着真实,姿态活龙活现,结构鲜明严谨,不错不乱。由于人物间彼此交错遮掩,整个人物队伍仿佛活动起来,好似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该雕塑从平面的墙上向观众涌来,使人有种向上升腾的感觉;雕塑中所有道具的细节,如长枪头上的雄鹰、愤怒长嘶的马头、军人胸前的狮爪、盾牌上的狮形立体图案等等,都与人物浑然一体,增加了雕塑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真实感,渲染了气氛,既烘托了千军万马之势,又保持了稳定和完整统一。
马赛曲雕塑创作背景:
1836年,为了宣传革命,宣传法兰西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德以《马赛曲》(《马赛曲》是1792年奥国军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威武雄壮地开赴巴黎战斗时所唱的爱国歌曲。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以后,被决定用作法国国歌)作为浮雕的题名,在凯旋门建筑物上创作了这座象征人民民主思想的雕塑。
马赛曲雕塑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吕德(Francois Rude, 1784-1855),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在雕塑上,他与另一位浪漫主义雕塑家德拉克洛瓦并驾齐驱,与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刻家乌顿、罗丹等人齐名。其代表作即是巴黎人民妇孺皆知的那块装饰在巴黎凯旋门上的群像浮雕《马赛曲》。在浪漫派雕刻史上,他这尊浮雕被认为是不朽的。 吕德是一个富商的儿子,23岁时进入巴黎雕刻家皮埃尔·卡特里埃的工作室学艺。1809年和1812年曾两次获"罗马奖"。但都因法国政治局势不稳,国库空虚而未能去意大利深造。拿破仑称帝时,吕德参加了当时的帝政活动。帝政垮台,他也被迫流亡到比利时。12年的流亡生活使他备感痛苦,从此政治上渐趋成熟。回国后,在法国人民革命浪潮的激励下,他很快成了一位浪漫主义的雕刻家。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也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
关心人民、热爱艺术、热爱大自然的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吕德(1784—1855)的《马赛曲》镶在巴黎大凯旋门上。巴黎的大凯旋门,原为拿破仑当皇帝时所确定修建,1835年完成时,设计者已去世20多年了。
它是一座朝向四个方向的单拱门,正面大门两侧各设浮雕巨作《战争》与《和平》。《战争》一作由吕德承担,1833年开始设计,1836年完成,题目是《1729年义勇军的出征》。表现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马赛的一支以码头工人为主体组成的义勇军,唱着一支进行曲,徒步向巴黎进发的情景,所以这件作品也被巴黎人民亲切地称呼为《马赛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