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示范实验:酸硷彩虹玻璃管(Acid-Base Rainbow Tube)
一支装有绿色溶液的玻璃管,在其一端滴入酸液、另一端滴入硷液,然后翻转数次,整支玻璃管就能呈现出完整的七彩颜色,犹如空中的彩虹。
好像用广谱试纸泡水搞到指示剂水溶液,然后找一条长玻璃管,灌入,一头滴酸一头滴堿。
最麻烦的是玻璃管吧……
实验效果比较美丽或者浪漫的化学实验有哪些值得
1、易燃易爆的药品远离火源,避免将腐蚀性药品沾在衣服或皮肤上
2、进入实验室前,应明确实验任务、步骤及注意事项
3、实验前,要检查用品是否齐全;实验进程中,要将实验用品按顺序摆放整齐。
4、不要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严禁品尝药品。
5、做实验时尽可能佩戴护目镜;加热操作中,不要凑近被加热仪器进行观察,不要将试管口朝向他人或自己
6、实验剩余药品既不放回原瓶,也不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7、实验完毕后,及时洗涤所用器皿;仪器、药品归类整理,放在指定位置
8、注意安全用电和节约用水、离开实验室之前,务必关闭电源和水源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反思3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反思1
中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学生的创造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是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比较平淡,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实验目的只是为简单化地验证化学原理,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学生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不能联系实验过程与所学知识。 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究性及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趣味性,必须改变师生头脑里固有的实验模式。传统的实验模式是强调“训练”有素,整齐划一,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现成操作设计和规定。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显然本来“教”的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被“填”的“鸭子”。只有接受的权力而无选择权力,这样的实验只能令人发困,令人讨厌! 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趣味性,关键在于实验中多一些启发性和探索性!
一、倡导自由与开放式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
如果仔细研究初中化学教材里的许多实验,的确都有编辑合情合理的设计安排,紧紧抠住基本原理,倘若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做一些改进革新,增添趣味性,则启发兴趣,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观察实验的动力。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按部就班的规范操作,不厌其烦地强调要防止试管炸裂,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试管炸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只能按照教师的说法强记,其实他们很想看到炸裂的现象过程。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安排时间,不妨故意设计一个试管炸裂的破坏性实验。
器材:玻璃片(若干)、试管夹、试管(一只)、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胶皮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水槽、水。
实验过程:将玻璃片蘸上水,不擦干,用试管夹夹持加热,观察是否炸裂。试管夹夹持干玻璃片加热后,滴上几滴水,观察是否炸裂。
将连好玻璃导管、胶皮管和单孔橡皮塞的试管安放在铁架台上,导管末端浸入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先撤酒精灯,后慢慢地撤导管,观察水槽中的冷水是否倒吸到热试管中,引发炸裂。 实验前不少人缺乏生活常识,以为“炸裂”等同于“爆炸”,现在明白这只是热量传导不均匀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原先错误的先觉经验得以更正,满足了好奇心。此实验可安排在制氧气实验之前,也可安排在后面的实验仪器介绍中。
推导燃烧两个条件的实验时,盛有热水的烧杯上放个红铜片,将两小块白磷分别放在水中和铜片一端,取一小块红磷放在铜片另一端。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里的氧气充分接触又吸热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其它两个都缺少一个燃烧条件,而不能燃烧。得出结论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些爱动脑的学生可能联想到实验室制氧的实验,提出向热水中吹氧气使白磷燃烧的大胆假设。其实这一设想以前的习题里出现过,但一直没人重视也没人做过实验。我们可将书上的实验拓展,设计一个制氧气和白磷自燃的联合实验。
器材:实验室制氧气全套装置、烧杯、胶皮管、三角漏斗、塑料眼药水瓶、玻璃支管、锥子、白磷。
操作过程:
1、用玻璃导管直接向热水里的白磷吹氧气,发现热水里白磷已熔化成极易流动的液滴,氧气气泡没等遇到白磷,白磷就移动了,无法与氧气充分接触,不能燃烧。
2、启发学生针对白磷液滴易流动逃逸的特点,怎样才能使两者充分接触。 可能学生提议将三角漏斗的下端管口连接在胶皮管上后倒置于盛有热水的烧杯内,这样可产生比较大的气泡,增加与白磷接触的面积,只要水温达到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实验证明不可行,气泡大导致水对流显著,白磷流动加剧,无法与氧气接触。 也可能有学生提议将胶皮管接在三角漏斗的下端管口,漏斗里注入一半热水,放入一块稍大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可能要浮动,但由于漏斗内壁是光滑斜面,它还会落到管口处,再与氧气接触,反复循环,就可断断续续地燃烧。通过实验证明可行,白磷能时断时续地燃烧。 有的学生另辟稀径,取一只塑料眼药水瓶,表面刺满小孔,底部挖个能放进白磷的空洞,白磷放入其内,瓶口连上导管,然后倒置热水里,通氧气,果然白磷运动空间狭小,与气泡相遇机会增多,时断时续地燃烧了。 虽然教师实验课备课量多了些,但对每个学生来说是受益非浅,学到了追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二、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研究实验气氛。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是说明探究式教学优越性好例子。 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做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物,而不用其它的物质哪?学生会觉得问题很难。不过教师再提示学生以前学习过哪些产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化学方程式。教师让学生总结出如下反应: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单质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会认为它们都行,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一排除: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太快,碳酸本身不稳定,单质碳和甲烷燃烧产物一定混有空气氧气杂质,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苛刻实验室实现不了。
相比之下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 又提问此实验采用石灰石能不能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草木灰等代替,稀盐酸能用稀硫酸代替吗?教师找若干名学生到前台协助完成下步实验。 每人发一只试管,分别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药品:块状石灰石、粉末状的碳酸钙、草木灰等,再同时滴入稀盐酸,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其他学生也全神贯注,看到只有石灰石固体反应速率较适中,容易控制,其它的反应太剧烈无法控制,甚至溶液溢出试管,或反应速率太慢。
每人再发一只试管,同样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药品:块状石灰石、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同时滴入稀硫酸,同样看到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反应速率过快,剧烈无法控制,但石灰石固体反应表面生成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中止。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同样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一个顺利进行,另一个反应中止呢?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个解释的草图,说明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时,生成一种难溶的化合物硫酸钙覆盖在表面,慢慢积累,内部的'石灰石跟外部的稀硫酸隔绝,故反应中止。 由此得出反应物应当采用块状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
结合实验特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设计实验方案。在探讨研究的平和气氛中,蕴涵着无穷趣味,在教师的一步步的严谨逻辑关系引导下,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联想的思维流畅性,学生的智能得到健康发展,优良的思维品质就会慢慢形成。
在教材和习题集中不乏出现有趣的又耐人寻味的问题,若能真正做一做实验,既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题意和化学基本原理,又能全面激发他们研究化学的兴趣,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初衷。 很多学生对于金属与酸反应的差值计算问题的解题方法感到不解,怀疑它的正确性。教师在教学中自然费不少口舌,不得不讲解数学的相似比、合比性质、等比性质等问题。其实如果配合一个实验效果会更好,更有趣儿。 比如这样一个问题,今有一烧杯盛有足量稀硫酸,总质量是50g,投入一根镁带,剧烈反应后,镁带无剩余,静置一会儿后,再称量烧杯和剩余溶液的总质量,得522g,试求反应中放出多少氢气?消耗多少镁带和纯硫酸?生成多少硫酸镁? 提出问题后设计一个小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证明差值法计算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器材: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剪刀、刻度尺、等宽等厚的镁带、稀硫酸。
操作过程:
1将镁带剪成长度适中,若干等长的小段,以保证个体差别很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2、称量出每一段镁带的质量,求出平均值M0
3、取一只烧杯,注入足量的稀硫酸,称量烧杯和酸的总质量,记录数据M1。
4、把一条镁带投入酸液中,等到镁带消耗殆尽,静置2分钟后,称量烧杯和剩余溶液的总质量,得数据M2。
5、重复3和4步骤三次以上,分别做记录。
6、求M1和M2的平均值。
7、求出溶液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利用差值法,求出镁带的质量M3
8、比较M3和M0的大小。 理想的结果是M3= M0。通过实验学生们体验到差值法的在实际实验中的灵活应用,确信差值法的科学性,更加明白化学的确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三、“就题论题”,主动设计趣味性实验,用实验解决问题。
其实化学实验的具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像根据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利用蛋壳和漏试管等器材设计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一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到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分析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现象;又如在铁盘上涂上少量蜡油,中间插上一只浸满油绵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只要仔细琢磨研究,就会发现趣味化学存在我们的身边。 上实验课时学生往往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说明学生还是喜欢实验这个实践活动。挖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提高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意义重大。 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教学符合当前提倡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这门科学精神动力的需要,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是新一带化学教师造就一带英才的法宝!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反思2摘要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工学科。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全面深化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化学教学自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大责任。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更要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现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现状,深入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及其反思。
关键词 :核心素养;实验教学;初中化学;好奇心;自主学习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所拥有的终身学习所需的品格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核心素养”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并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深度参与、创造实践、协作探究等精神特质。作为一线化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化学实验的本质,理解和感悟化学实验的奥秘,使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始终,进而明确化学实验的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说,任何一条化学原理、结论、规律、公式,无不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对这样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若忽视了实验教学,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尽管已经记住了实验得出的公理和结论,但却感到晦涩、模糊,致使自身无法在实际习题中加以运用。事实上,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需知化学教学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正是有了实验教学的存在,才使化学理论向纵深推进,并为人类认识和学习化学打开了一扇窗。从这个视角看,学生们唯有具备了较强的实验探究意识,才能有条不紊地培养起核心素养。而实验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循序渐进,才能稳步取得丰硕的教学、学习效果。实验意识的增强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分不开的。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维相对活跃、心智发育趋近成熟,同时,自尊心较强,有着年轻气盛且不服输的性格特征。同时,经过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学生们早已保有一份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精神特征,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与此同时,利用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设,使广大学生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培养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始终对化学教学保有一份热情和期待。例如,学习“分子是不停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在学习化学理论前做一个演示实验———“铁树开花”。该经典实验需要借助浸有酚酞试液的脱脂棉团,大烧杯、浓氨水、玻璃板等实验器材,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们便可观察到“铁树由下而上依次开花”的“奇观”。这对于青春萌动、饱含实验探究热情的学生而言,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学生们在课堂上会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太奇妙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成功地激发起来了,势必迫不及待地探寻、查找、确认背后所蕴含的化学原理,进而拉开“微粒是不停运动的”学习“帷幕”。可见,把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和兴趣成功寓于鲜活的实验之中,有助于促进教学创新,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潜质的形成奠定牢不可破的根基。
二、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型课堂
自主探究学习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搭建新型化学课堂的重要途径。试想一个完全自主的课堂环境中,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开辟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转化的进程中,怎样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秉性,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内生动力,成为化学实验教学必然要考虑的重大课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以“不放心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担心学生做错”为理由拒绝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反地,要将实验课堂归还给学生。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不能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始终是“襁褓中的婴儿”,要变成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学者。例如,在做物质的鉴别实验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实验素材,使学生们倍感实验设计的“接地气”。就拿生活中离不开的食盐和纯碱作为素材,两种物质都是白色固体,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用以准确鉴别它们,使之始终符合化学原理。教师可以2—4人为一个实验探究小组的方式,通过汇聚每位组员的智慧,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仅仅十分钟不到的时间,有的小组想到了用盐酸溶液去鉴别,有的小组想到了用氯化钙溶液去鉴别,还有的小组打算用石灰水来鉴别。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设计、操作实验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进而得出相关化学原理的能力。
三、运用前沿的实验手段和器具
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学校及年级要配备完备的、全新的、先进的实验器具,同时还要配备与新型实验课堂相协调和适应的计算机、投影仪及录像设备等。采用这一系列实验教学器具旨在破除以往实验课堂的局限,缩短学生同抽象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带给学生直观的化学知识及学科体验,充分体现化学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和养成积累硬件资本。例如,学习二氧化碳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播放有关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案例,如汽车尾气排放等。使学生们先在头脑中对二氧化碳这类气体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为今后相关的实验操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铺垫和理论积累。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并非短期内就能具备的,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教师要严格秉持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按照新时代国家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要求,把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全体学生都能具备过硬的核心素养,并能终身获益。
参考文献:
[1]吕敏。浅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xx(12)。
[2]潘凤娟。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xx(8)。
[3]陈灶阳。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xx(20)。
[4]潘凤娟。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的研究[J]。才智,20xx(5)。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反思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三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为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9%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例如,在§2-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四、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NaCl溶液和蒸馏水的鉴别为例:学生在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将两种物质鉴别开来,并写出鉴别的方法和结论。学生起初会从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考虑,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蒸发溶剂法,用这种化学法将两者区别开来。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从本质上分析二者的差异:饱和Na2Cl溶液存在Na+、Cl-和水分子,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这些差异导致了二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上的不同。学生通过发散性思考,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1)物理法----称重量法;电池导电法;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测量法。(2)化学法----蒸发溶剂法;溶质溶解法。(3)生物法----品尝法;新鲜蔬菜失水法。
2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CO2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CO2)逸出。但怎样演示“CO2溶于水”的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这就是我任教以来对化学的工作总结,希望大家多多提宝贵意见!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4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1
一强化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基本操作是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不懂实验操作,实验就无从下手,实验就是盲目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更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实验操作的强化,一开始就让他们得到规范的要求和科学的训练以及良好的开端,在他们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基本操作原则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
二强化课堂演示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实验。演示实验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使概念、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受到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强化学生实验
仅仅只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学生亲自实验,学生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基础知识,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独立从事实验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技巧,同时巩固验证,加深和适当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2中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学生的创造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是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比较平淡,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实验目的只是为简单化地验证化学原理,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学生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不能联系实验过程与所学知识。 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究性及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趣味性,必须改变师生头脑里固有的实验模式。传统的实验模式是强调“训练”有素,整齐划一,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现成操作设计和规定。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显然本来“教”的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被“填”的“鸭子”。只有接受的权力而无选择权力,这样的实验只能令人发困,令人讨厌! 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趣味性,关键在于实验中多一些启发性和探索性!
一、倡导自由与开放式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
如果仔细研究初中化学教材里的许多实验,的确都有编辑合情合理的设计安排,紧紧抠住基本原理,倘若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做一些改进革新,增添趣味性,则启发兴趣,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观察实验的动力。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按部就班的`规范操作,不厌其烦地强调要防止试管炸裂,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试管炸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只能按照教师的说法强记,其实他们很想看到炸裂的现象过程。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安排时间,不妨故意设计一个试管炸裂的破坏性实验。
器材:玻璃片(若干)、试管夹、试管(一只)、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胶皮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水槽、水。
实验过程:将玻璃片蘸上水,不擦干,用试管夹夹持加热,观察是否炸裂。试管夹夹持干玻璃片加热后,滴上几滴水,观察是否炸裂。
将连好玻璃导管、胶皮管和单孔橡皮塞的试管安放在铁架台上,导管末端浸入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先撤酒精灯,后慢慢地撤导管,观察水槽中的冷水是否倒吸到热试管中,引发炸裂。 实验前不少人缺乏生活常识,以为“炸裂”等同于“爆炸”,现在明白这只是热量传导不均匀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原先错误的先觉经验得以更正,满足了好奇心。此实验可安排在制氧气实验之前,也可安排在后面的实验仪器介绍中。
推导燃烧两个条件的实验时,盛有热水的烧杯上放个红铜片,将两小块白磷分别放在水中和铜片一端,取一小块红磷放在铜片另一端。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里的氧气充分接触又吸热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其它两个都缺少一个燃烧条件,而不能燃烧。得出结论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些爱动脑的学生可能联想到实验室制氧的实验,提出向热水中吹氧气使白磷燃烧的大胆假设。其实这一设想以前的习题里出现过,但一直没人重视也没人做过实验。我们可将书上的实验拓展,设计一个制氧气和白磷自燃的联合实验。
器材:实验室制氧气全套装置、烧杯、胶皮管、三角漏斗、塑料眼药水瓶、玻璃支管、锥子、白磷。
操作过程:
1、用玻璃导管直接向热水里的白磷吹氧气,发现热水里白磷已熔化成极易流动的液滴,氧气气泡没等遇到白磷,白磷就移动了,无法与氧气充分接触,不能燃烧。
2、启发学生针对白磷液滴易流动逃逸的特点,怎样才能使两者充分接触。 可能学生提议将三角漏斗的下端管口连接在胶皮管上后倒置于盛有热水的烧杯内,这样可产生比较大的气泡,增加与白磷接触的面积,只要水温达到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实验证明不可行,气泡大导致水对流显著,白磷流动加剧,无法与氧气接触。 也可能有学生提议将胶皮管接在三角漏斗的下端管口,漏斗里注入一半热水,放入一块稍大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可能要浮动,但由于漏斗内壁是光滑斜面,它还会落到管口处,再与氧气接触,反复循环,就可断断续续地燃烧。通过实验证明可行,白磷能时断时续地燃烧。 有的学生另辟稀径,取一只塑料眼药水瓶,表面刺满小孔,底部挖个能放进白磷的空洞,白磷放入其内,瓶口连上导管,然后倒置热水里,通氧气,果然白磷运动空间狭小,与气泡相遇机会增多,时断时续地燃烧了。 虽然教师实验课备课量多了些,但对每个学生来说是受益非浅,学到了追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二、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研究实验气氛。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是说明探究式教学优越性好例子。 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做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物,而不用其它的物质哪?学生会觉得问题很难。不过教师再提示学生以前学习过哪些产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化学方程式。教师让学生总结出如下反应: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单质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会认为它们都行,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一排除: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太快,碳酸本身不稳定,单质碳和甲烷燃烧产物一定混有空气氧气杂质,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苛刻实验室实现不了。
相比之下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 又提问此实验采用石灰石能不能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草木灰等代替,稀盐酸能用稀硫酸代替吗?教师找若干名学生到前台协助完成下步实验。 每人发一只试管,分别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药品:块状石灰石、粉末状的碳酸钙、草木灰等,再同时滴入稀盐酸,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其他学生也全神贯注,看到只有石灰石固体反应速率较适中,容易控制,其它的反应太剧烈无法控制,甚至溶液溢出试管,或反应速率太慢。
每人再发一只试管,同样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药品:块状石灰石、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同时滴入稀硫酸,同样看到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反应速率过快,剧烈无法控制,但石灰石固体反应表面生成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中止。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同样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一个顺利进行,另一个反应中止呢?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个解释的草图,说明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时,生成一种难溶的化合物硫酸钙覆盖在表面,慢慢积累,内部的石灰石跟外部的稀硫酸隔绝,故反应中止。 由此得出反应物应当采用块状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
结合实验特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设计实验方案。在探讨研究的平和气氛中,蕴涵着无穷趣味,在教师的一步步的严谨逻辑关系引导下,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联想的思维流畅性,学生的智能得到健康发展,优良的思维品质就会慢慢形成。
在教材和习题集中不乏出现有趣的又耐人寻味的问题,若能真正做一做实验,既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题意和化学基本原理,又能全面激发他们研究化学的兴趣,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初衷。 很多学生对于金属与酸反应的差值计算问题的解题方法感到不解,怀疑它的正确性。教师在教学中自然费不少口舌,不得不讲解数学的相似比、合比性质、等比性质等问题。其实如果配合一个实验效果会更好,更有趣儿。 比如这样一个问题,今有一烧杯盛有足量稀硫酸,总质量是50g,投入一根镁带,剧烈反应后,镁带无剩余,静置一会儿后,再称量烧杯和剩余溶液的总质量,得522g,试求反应中放出多少氢气?消耗多少镁带和纯硫酸?生成多少硫酸镁? 提出问题后设计一个小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证明差值法计算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器材: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剪刀、刻度尺、等宽等厚的镁带、稀硫酸。
操作过程:
1将镁带剪成长度适中,若干等长的小段,以保证个体差别很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2、称量出每一段镁带的质量,求出平均值M0
3、取一只烧杯,注入足量的稀硫酸,称量烧杯和酸的总质量,记录数据M1。
4、把一条镁带投入酸液中,等到镁带消耗殆尽,静置2分钟后,称量烧杯和剩余溶液的总质量,得数据M2。
5、重复3和4步骤三次以上,分别做记录。
6、求M1和M2的平均值。
7、求出溶液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利用差值法,求出镁带的质量M3
8、比较M3和M0的大小。 理想的结果是M3= M0。通过实验学生们体验到差值法的在实际实验中的灵活应用,确信差值法的科学性,更加明白化学的确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三、“就题论题”,主动设计趣味性实验,用实验解决问题。
其实化学实验的具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像根据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利用蛋壳和漏试管等器材设计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一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到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分析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现象;又如在铁盘上涂上少量蜡油,中间插上一只浸满油绵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只要仔细琢磨研究,就会发现趣味化学存在我们的身边。 上实验课时学生往往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说明学生还是喜欢实验这个实践活动。挖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提高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意义重大。 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教学符合当前提倡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这门科学精神动力的需要,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是新一带化学教师造就一带英才的法宝!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3化学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要充分挖掘,尤其是它的育人潜能如何通过教学实验体现出来仍需研究。从化学教育现代化来看,化学实验是个突破口和生长点,现代化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教材可以在实验中体现和应用,这同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引进和研究。从对化学教育工作者来说,从事实验研究应该是基本功。
在中学基础课中的化学实验一般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直观性和可靠性。经过无数次重复,人们积累了大量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按说应该达到“炉火纯青”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实验仍然在不断被完善、改进和补充。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随堂实验或家庭实验。可靠性强,这是作为演示实验非常重要的要求,在课堂上演示的失败,再加上教师不善于科学地说明实验不成功的原因,给教育教学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实验改进中提高成功率是教师非常关心的事。便于操作,直观性强、适应性强、合理节约时间等都是化学实验研究的方向。重视化学实验和对其进行研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让化学实验在育人方面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我认为要切实做好下列几点:
一、不能看热闹
有些同学觉得化学实验很神秘,有些同学甚至把做实验看成是耍魔术,很好玩。由于他们只注意看“热闹”,而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这样就难以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其结果就难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二、要全面观察
一些同学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只注意明显突出的现象,而忽略那些不太显著的现象。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还包括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全面观察到实验的现象。
三、要细心比较
观察实验不能只观察一个大概,特别是对相似的实验,更应细心比较。
四、既观察又思考
观察化学实验,不仅要动眼睛和其它感官,还要开动脑筋去分析和判断。
五、弄清概念
有些化学实验的概念容易混淆,若没有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就易出现张冠李戴。如“光”与“火焰”、“烟”与“雾”、“浑浊”与“沉淀”、“溶解”与“熔化”等概念极易混淆,只有注意了它们的区别,才能正确描述这类实验现象。
六、不能用结论代替现象进行描述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有联系、但不能相互代替,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之一是“有黑色固体产生”,而不能描述为“有四氧化三铁产生”。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4摘要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工学科。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全面深化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化学教学自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大责任。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更要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现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现状,深入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及其反思。
关键词 :核心素养;实验教学;初中化学;好奇心;自主学习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所拥有的终身学习所需的品格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核心素养”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并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深度参与、创造实践、协作探究等精神特质。作为一线化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化学实验的本质,理解和感悟化学实验的奥秘,使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始终,进而明确化学实验的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说,任何一条化学原理、结论、规律、公式,无不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对这样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若忽视了实验教学,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尽管已经记住了实验得出的公理和结论,但却感到晦涩、模糊,致使自身无法在实际习题中加以运用。事实上,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需知化学教学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正是有了实验教学的存在,才使化学理论向纵深推进,并为人类认识和学习化学打开了一扇窗。从这个视角看,学生们唯有具备了较强的实验探究意识,才能有条不紊地培养起核心素养。而实验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循序渐进,才能稳步取得丰硕的教学、学习效果。实验意识的增强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分不开的。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维相对活跃、心智发育趋近成熟,同时,自尊心较强,有着年轻气盛且不服输的性格特征。同时,经过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学生们早已保有一份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精神特征,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与此同时,利用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设,使广大学生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培养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始终对化学教学保有一份热情和期待。例如,学习“分子是不停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在学习化学理论前做一个演示实验———“铁树开花”。该经典实验需要借助浸有酚酞试液的脱脂棉团,大烧杯、浓氨水、玻璃板等实验器材,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们便可观察到“铁树由下而上依次开花”的“奇观”。这对于青春萌动、饱含实验探究热情的学生而言,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学生们在课堂上会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太奇妙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成功地激发起来了,势必迫不及待地探寻、查找、确认背后所蕴含的化学原理,进而拉开“微粒是不停运动的”学习“帷幕”。可见,把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和兴趣成功寓于鲜活的实验之中,有助于促进教学创新,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潜质的形成奠定牢不可破的根基。
二、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型课堂
自主探究学习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搭建新型化学课堂的重要途径。试想一个完全自主的课堂环境中,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开辟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转化的进程中,怎样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秉性,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内生动力,成为化学实验教学必然要考虑的重大课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以“不放心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担心学生做错”为理由拒绝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反地,要将实验课堂归还给学生。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不能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始终是“襁褓中的婴儿”,要变成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学者。例如,在做物质的鉴别实验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实验素材,使学生们倍感实验设计的“接地气”。就拿生活中离不开的食盐和纯碱作为素材,两种物质都是白色固体,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用以准确鉴别它们,使之始终符合化学原理。教师可以2—4人为一个实验探究小组的方式,通过汇聚每位组员的智慧,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仅仅十分钟不到的时间,有的小组想到了用盐酸溶液去鉴别,有的小组想到了用氯化钙溶液去鉴别,还有的小组打算用石灰水来鉴别。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设计、操作实验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进而得出相关化学原理的能力。
三、运用前沿的实验手段和器具
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学校及年级要配备完备的、全新的、先进的实验器具,同时还要配备与新型实验课堂相协调和适应的计算机、投影仪及录像设备等。采用这一系列实验教学器具旨在破除以往实验课堂的局限,缩短学生同抽象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带给学生直观的化学知识及学科体验,充分体现化学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和养成积累硬件资本。例如,学习二氧化碳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播放有关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案例,如汽车尾气排放等。使学生们先在头脑中对二氧化碳这类气体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为今后相关的实验操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铺垫和理论积累。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并非短期内就能具备的,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教师要严格秉持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按照新时代国家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要求,把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全体学生都能具备过硬的核心素养,并能终身获益。
参考文献:
[1]吕敏。浅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xx(12)。
[2]潘凤娟。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xx(8)。
[3]陈灶阳。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xx(20)。
[4]潘凤娟。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的研究[J]。才智,20xx(5)。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第一节课起就激发和培养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乘胜追击,把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落实到行动上,就一定会事办功倍,取得好成绩。 1.上好第一堂课,努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有趣即是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某种方式表现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经验告诉我,第一堂化学课尤为重要,它背负着为学生开启化学之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任。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如果能把第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兴趣就会被点燃。 2.做好各种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教学是九年级化学教学的一块重要阵地,是化学学科教学的 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不仅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因此,要利用这块阵地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大做文章。 3用幽默的课堂教学方式,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实验是生动有趣的,但化学原理和化学计算却是枯燥无味的。为了保持学生在实验中培养的兴趣,采取幽默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能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深思联想,深入浅出的说明问题,引起学生愉悦的心理反应,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总之,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出来的结果。应该要利用一切机会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使学生把兴趣转化为乐趣,进而转化为志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乐学”,就一定会学好化学这门功课。 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各门知识的重要条件,学习化学同样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才是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呢?以下4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1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专心听讲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所接受的知识都是新知识,所以在上课前预习课本内容就更具必要性了,正如启蒙学生上过学前班一样,听起课来就不感到茫然,且胸中有数,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的讲授,还可随时向老师发问,这样可极大地提高听课效果。 2课后坚持复习,然后完成作业 课后第一件事,应该把本节课的内容加以复习,然后独立完成作业。复习时要注意: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少花功夫,比较模糊的内容要重点复习,以弥补课堂上未能完全理解的部分知识。通过预习、听课、复习,使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做起作业来才能得心应手。做化学作业要认真仔细,注意规范,特别是化学用语(学科术语)必须标准,如元素符号要写端正,该大写的大写,该小写的小写。 3细致观察实验,积极动手操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不论何种实验,都要仔细观察,绝对不能抱着“看热闹”、“好玩”的态度。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不仅要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还要看出溅落的黑色固体,集气瓶中事先加入了少量水或铺了一薄层细沙,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所用仪器的名称、操作的步骤、反应的原理都要一一思考。自己动手时,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掌握操作技能。 3学会阶段小结,注意知识积累与迁移 知识是互相联系、循序渐进的。初中化学内容多,学习时间仅有一年,需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因此,每当学完一个单元或一章后,应及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辨析等方法,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自己动手,运
#报告# 导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意识倾向,可以始于趣味性实验,是主观上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而且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思维的不竭动力,是求知欲望得以调动的源泉。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在探究性学习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是激发及加强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我们都知道,实验现象往往是千变万化的,是将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唤起的有效途径,因而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实验现象的千变万化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
2、有助于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
所谓化学概念也就是运用简练的语言对知识进行高度概括,主要涉及到化学反应规律、化学原理和化学定义等等。要想使学生的思维中有化学概念形成,感知是首要因素,而化学实验则是借助于学生的嗅觉、听觉以及视觉来形成感性方面的认识,通过在感官上的直接作用所进行的真实实验,能够帮助学生逐步的形成思维,并且加深对化学概念诸如化学反应物质特性等的理解。
3、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课程中,做“分组实验”亦或是“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循循善诱,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适当点拨,以及逐渐的培养深入、全面且具体认识物质及其内在规律、变化本质,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由表面上升到本质层面,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主要策略
1、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想得以有效实施,那么教师所设定的实验教学程序就应当是获得科学结果的一个过程,所体验的化学实验科学必须是客观且真实的,并且落实的学科素质是有效扎实的。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情境上,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出互动、和谐、民主和宽松的一个实验氛围,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学生能够自主的、充分的自我调配、自我支配实验活动,而且还可以借助于互相间的争论、交流、讨论以及意见综合等,养成知识获取的探究能力,养成合作学习、探究位置的良好态度,进而将所学知识意义的整体性建构最终完成。
2、演示性实验教学策略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开展演示性实验性教学的主要要求是要有较高的可见度以及成功率,在教师对实验进行演示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实验方法、分析实验过程和讲解实验原理。具体来讲,演示性实验教学策略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补充与加强演示实验;将演示实验的可观察性提高,改进及改善实验装置;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下放”实验;突破难点与重点,“提升”实验;转变演示性实验的主体,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勇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等。3。验证性实验教学策略初中化学教学中验证性实验教学要想得以有效实施,需要学生切身的参与到化学实验当中,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合理的搭配类型不同的学生,合理科学的创建实验小组,在化学实验中促使每一位学生均有事可做,并且限度的将自身的特长发挥出来,进而在技能、知识、能力、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均能有程度不同的收获。具体而言,教学策略涉及到的内容有:实验目的的明确、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同时还要注重实验中所出现的异常现象;要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实验、动手操作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中要重视实验过程和学生操作,正确引导学生探寻结论,体验过程,感受实验;要大力的鼓励学生对实验结果及其过程的个性化理解、独特视角;要延伸化学实验至课外,而且还要加强实验习题的实验性等。
三、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1、开展趣味十足的实验活动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的开展趣味性实验,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可以以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为趣味性实验的素材,运用所学知识作为趣味性实验的背景,因为这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为贴近,而且方法比较新颖独特,能够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欢迎。比如,在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实验学习以后,在课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鸡蛋跳舞”的趣味性实验,也就是在食醋中放入鸡蛋,鸡蛋会不断的上下浮动,验证了碳酸盐是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此类寓教于乐的实验活动,不仅能够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出来,而且还培养了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比如在对实验室制取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学习以后,可以让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与方法进行分组讨论且归纳总结,并且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效方法进行设计,具体包括所需要的有哪些仪器、哪些药品,如何装配,如何验满、收集等等。经过深入的探索和认真思考后,最终有实验室制取氢气及二氧化碳共识的形成,但是仅仅可以通过向上排气法进行收集。另外,在初中化学教材当中,氢气的制取装置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无法随时停止反应过程,而且回收锌粒与酸液非常不便等,而为了对这些不足予以弥补,将多种装置设计出来,可以将试管更改成侧支试管,用铜丝所编制的“篓子”将锌粒装起来,并且使用另外的一个铜丝将其挂在试管口,这样就可以实现实验反应的随时停止,该过程能够提供给学生了自我创造、自我思考的一个好机会。总而言之,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在训练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态度的培养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上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当对化学实验教学提起高度重视,并且开辟出开展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及质量。
篇二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利用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实验探究,学生对实验现象怀有幻想、期待、新奇、刺激,对实验结论可事先进行猜测和推断,实验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对比、讨论和推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学习“燃烧”、“自燃”、“着火点”等概念时,我先给学生演示“扇风点火”的实验,用扇子轻轻地对着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扇风,大家目睹白磷着火了,感到惊奇,顿时哗然:“怎么不用火柴点,仅用扇子扇就能使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呢?”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中找到“谜底”悟出道理,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如讲到“酸碱指示剂”时,用滤纸(先用酚酞试液浸泡晾干)和针(用氢氧化钠溶液湿润)为道具,用针穿透滤纸产生“一针见血”的效果。把成语与化学现象联系起来,生动有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讲解酸碱指示剂显色原理后,学生“跳一跳就摘到了‘苹果’”感觉“味道美极了”。生动、鲜明的趣味实验和演示实验能把学生带入神奇有趣的科学世界中,学生从奇妙的实验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从兴趣盎然的观察中发现有趣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想。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而言,就会感到化学的浓厚趣味性和神秘感,于是一个个“为什么”油然而生。凡有实验,学生的兴趣就会特别高,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课堂印象特别深刻。实验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诱惑着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再加上老师的启发、诱导、点拨,使他们认真观察、分析,促进了他们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利用探究性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同方面的探究性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去思考分析问题,搜集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和做出推理,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例如在实验“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中,我给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1)观察蜡烛的颜色与状态分别是什么?(2)能闻出什么味道?(3)切一小片蜡烛放入水中,下沉还是上浮?(4)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亮暗之分。(5)在火焰上方置一干燥的冷烧杯(或其它可行性用具),观察到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手感如何?(6)把烧杯倒转过来,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发生?(7)用嘴吹灭蜡烛,会发现什么?用火柴点燃,还能看到什么现象?(8)杯底有发黑现象是怎么回事?(9)烧杯罩住蜡烛一会儿,会自动熄灭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暂且把它叫做“拐杖”,因为学生不能真正如科学家那样完全靠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提出大胆的假设,然后用实验来证明,因此老师要给学生“拐杖”,围绕问题学习探究,给学生以抓手。然后将学生四人一组,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可能的实验方法,要求学生对每一种方法都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回家利用家中的材料进行实验。这个实验成本低,实验步骤简单,现象明显。经过独立设计实验,学生不但学到了不少初中教材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设计出了许多老师也想不到的方案。如有的学生用白瓷碗观察有碳黑生成,有的学生用碎玻璃片或干燥的玻璃杯观察水的生成,有的学生在筷子上涂上石灰水等。在实验中,有的学生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说每次吹灭蜡烛的时候,总有一股白烟,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又产生了新的探究。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当遇到用课本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会主动超前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若离开了实验过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绚丽的实验过程,更能体现化学的魅力,凸显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素养。所以妥善规划实验过程的教学,使实验跟科学探究融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还可使他们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从而使他们形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总之,为了更好地在化学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每位教师都应该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记录自己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反思、自我完善,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篇三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现状调查
笔者于近期作了一次调查(问卷和座谈)。罗列了初中化学课本课外实验共计八个,对农村初中四个辅导区九所初中646名初三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其中一个实验也没有完成的占282%,完成1-2个实验的占422%,完成3-4个实验的占213%,完成5个以上但未全部完成的占81%,全部完成的占0%。调查结论:1近30%的同学一个课外实验也没有完成。2全部完成实验的人数为零。3仅有70%的同学完成了一小部分的实验。4另外,统计分析,学校间也存在着不平衡。5通过座谈,还了解到部分教师用课件来代替实验,学生很少能完成一份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反思:调查结果让人震惊。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化学实验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状却让人如此堪忧。震惊之余沉思,为什么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层面:(1)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老师认为:只要把课内实验完成好了就够了,甚至少部分教师对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如电解水实验),都是以讲代做,以课件来代替,何况课外实验呢(2)自身素养不高、研究不够。部分教师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比如在定量称量、制作玻璃弯管的基本功竞赛操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当实验现象与书本不吻合时,敷衍了事。少部分教师甚至都不清楚有哪些课外实验,怎能指导(3)部分教师认为,有些实验太简单,学生自己能看懂,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做。例如石墨导电性、生成炭黑的实验等。(4)部分教师只布置不检查、不交流、不反馈,从而使课外实验的落实成为一句空话。2学生层面:(1)认识不到位。学生学业负担较重,认为课外实验可做可不做,因而视而不见。(2)动手能力不强。对于课外实验,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是有兴趣的,但对有些实验的设计、组装不知从何下手,茫然者众多。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推测鸡蛋壳的可能成分等实验。(3)惧怕发生安全问题,有畏难情绪。例如酸或碱能改变花的颜色的实验。(4)有些实验往往不成功,失去了兴趣和耐心。例如自制白糖晶体、自制的叶脉书签等实验。(5)表述不规范,难以完成一份像样的探究(或实验)报告。例如有关保鲜膜的实验。3其他方面:(1)少数实验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条件上的制约(仪器、药品)。例如自制汽水等实验。(2)缺少一定的氛围。缺少家庭、学校的支持。
三、解决策略
1教师要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实施建议意见。摒弃应试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多看报刊杂志上有关实验改进的文章介绍,苦练基本功。
3强化学以致用的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比如通过水的净化、自制汽水、有关保鲜膜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化学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要提供给学生有效的指导。从实验的设计、仪器的选择、装置的连接、问题分析等方面给予指导。可建立兴趣小组,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克服学生畏难情绪。设立班级仪器角,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瓶瓶罐罐。如输液用的塑料瓶、吸管、玻璃片、废电池中的碳棒等。收集好身边的药品。如醋、苏打、酒精、生石灰、化学肥料、漂白粉等。
5创造机会,搭建展示平台。可以通过实验结果汇报、仪器装置展示、化学实验竞赛、专题趣味实验讲座、化学园地评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6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时间去动手、去探索。定期开放实验室,把实验室作为主阵地,增加实验型作业,并及时量化、评价。帮助学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注重分析。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形成资源共享等。
7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和规范表达的能力。能较为完整地完成一份实验探究报告。
8适当拓宽课外实验的范围。教师要注重收集、设计更多的课外实验供学生选择、动手操作和研究。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水下蜡烛燃烧、白纸显字等。
9帮助学生克服安全问题上的焦虑与担忧。如注意酸碱的使用,爆炸性的实验要适当换成容器口大一点的纸质容器等。化学课外实验不仅仅是一个实验、一点课外知识,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品质,是科学的素养,这一点我们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浪漫的樱花落实验原理属于化学原理。根据查询网上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浪漫的樱花落实验原理是毛细现象和结晶现象,属于化学原理。磷酸二氢钾溶液通过毛细作用顺着纸做的树干往上浸润,到了树梢的地方,水分挥发较快,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于是析出晶体形成樱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