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气质和风范的涵义绝对不等同于中国传统意义的礼教名词,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女人在仪表、谈吐、举止、思维上和行为习惯上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女性魅力,真正表现出女人纯洁、温柔、真挚的人格魅力的方面。并且在内心方面很善良,很有修养!
中国传统礼教思想束缚下的淑女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它抹煞了女人应有的魅力和价值。我们今天所提倡做的淑女是在传统美德基础上又不失现代社会价值的淑女,是新文明、新文化、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新女性。提倡做淑女,总比提倡做“野蛮女友”、“作女”好。这并不意味着复古倒退,不合时宜,束缚个性,而是使女人更具有个性、魅力和品位,恢复女性的本来面目。
淑女首先在气质上要体现优雅。
淑女也是明清时期嫔妃等级中宫人的一个等级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女儿,个个兰心蕙质,才艺过人。其中,又以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最具代表性。林妹妹既是“作女”的代表,又是“淑女”的形象。对于黛玉而言,其贤淑的一面,表现的是优雅。如果优雅女人能被冠以“黛玉”的称呼,这说明她首先是一个比较有女人味的女人。
黛玉,艺术化、忧郁、喜欢阅读和写作,她才貌出众,高人一等,对爱情有着异常执著的追求;柔弱多病,先天不足,行动辄如弱柳扶风;黛玉守
贞,奉守“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信条。
“黛色之玉”,“愁凝歌黛欲生烟”,“花飞花谢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个满口诗香、崇尚经典阅读、手执罗帕轻掩淡唇的如烟女子,引得多少代人怜香惜玉、叹息垂泪。她的忧郁、唯美和经典,她冷冷的淡淡的爱与哀愁,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始淑女的形象。她外表柔弱,内心却充满睿智。她生活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大观园中,追求雅致情趣和孑然处之,她的灵魂,是敏感、聪明、忧郁的综合体。
林黛玉是一个天真率直、喜欢浪漫、崇尚自由的女人。在那种“女人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偷偷地看《西厢记》,并且达到了一种如痴如醉的程度。《西厢记》中的经典台词她常会脱口而出,确实有点过人的才华。
淑女应像黛玉一样是个感情丰富的女人。在心爱的男人面前,内心保持着最柔软的不可触摸的疼痛,保持着善良而多情的心灵,有着所有女人对爱情的渴望。
她们时而情感流溢,时而娇羞万千;时而如水温柔,时而天真可爱;时而风趣盎然,浑身散发着女孩的清纯气息。
当然也会因落寞而难过,也会因感动而掉泪。更要知道什么是适可而止,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出现,知道该如何表现自己的美丽。
黛玉虽得贾母宠爱,但过分纤细的敏感提醒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怕被人耻笑了去。为了保证自己的“身子是干净的”,为了“出淤泥而不染”,“质本洁来还洁去”,就连死了,她还是想着要离开——“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黛玉是水做的骨肉,内心敏感、情感脆弱。生命的易逝,人情的冷暖,使她深邃的眸子中满含忧世之伤。她与宝玉感情上的挫折,更是让她痛煞心肺,每日相伴的诗书琴画,春来春往,都会让她忧郁哀伤。
当“黛玉葬花”的纤弱身影出现在大观园中,她那多愁善感的复杂情感,是把自己的遭遇联想其中,担心年华老去,她是在割舍一种情怀,一段岁月。 黛玉,是一个痴情的女人,这一点与淑女形象极其相似。但淑女绝不会在风花雪夜里快活地谈着一场绝望的爱情,因为现代淑女的爱情不再是惟一,她还有人生的另一半——事业。
大凡淑女的命运不会像黛玉一样付出了一世的真情,却只能宿命;尝尽了一生的眼泪,却挽不回爱与伤痛。
黛玉确实是一个别有滋味的女人。她可以在你的面前经常地使一些小性子,把你的胃口吊得酸酸的,使你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但如果选择黛玉做典范是现代女性的一大错误,因为黛玉是传统淑女的典范,而不是现代淑女的典范。
淑女的最佳选择是:选择黛玉的优雅,保持黛玉守身如玉,“质本洁来还洁去。”
淑女的谈吐要真正做到优雅动人,在拥有永恒的微笑和磁性声音的同时,必须铭记与人谈话十忌和交谈中的避讳。 与人谈话十忌
1打断他人的谈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
2忽略了使用概括的方法,使对方一时难以领会你的意图。
3注意力分散,使别人再次重复谈过的话题。
4连续发问,让人觉得你过分热心和要求太高,以致难以应付。
5对待他人的提问漫不经心,使人感到你忽略和轻视对方。
6随便解释某种现象,轻率地下断言,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
7避实就虚,含而不露,让人迷惑不解。
8不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细枝末节,使人厌倦,感到窘迫。
9当别人对某话题兴趣不减之时,你却感到不耐烦,立即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
10将正确的观点、中肯的劝告佯称为是错误的和不适当的,使对方怀疑你话中有戏弄之意。 交谈中的避讳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凡人皆有长处,也难免有短处。人总是有自尊心的,往往不愿别人触及自己的某些缺点、隐私、不愉快事等。因此,在人际关系中,讲话人须讲求避讳。对谈话对象涉及到一些敏感的、特殊的事情时,应多为对方着想。
1生理上的缺陷。说话时都要避开人的生理缺陷,不得已采取间接表达方式。如对跛脚人应客气说:“你腿不方便,请先坐下。”
2家庭不幸。像亲属死亡、夫妻离异等。如果不是当事人主动提及,不宜唐突说起。
3人事的短处。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短处、不体面的经历和现状,这些都是不希望他人触及的敏感点。
4入乡随俗。“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对于社交成败至关重要。
身为淑女不要觉得你天生就招人喜欢,跟别人说话,注意避讳,其实是理解人、尊重人、讲文明、有修养的表现。如果能尽量避免不愉快产生,人人皆大欢喜。
事实证明,淑女优雅动人的谈吐,会有助于社交,有助于体现淑女的个性美,会为她的美丽平添几分姿色
淑女如果没有了大气,魅力就变成了俗气,贤淑通达就无从说起了。大气的淑女可以略施粉黛,也可以素面朝天;可以华衣美食,也可以箪食瓢浆;可以安居广厦,也可以寄居茅舍;可以颐指千军,也可以举案齐眉。
在生活中,天然大气息会在一些女人身上显示超凡脱俗的优雅气质,浑然与天地一体,流露无限生机。 大气者在于识大体。识大体就是不以一己之好恶评论世事,而是以包容之心善待众生。有此美德之女人于乖巧伶俐之外,又平添一种雍容典雅、从容不迫的风韵,爽如清风,皎 似明月。
大气表现在穿衣戴帽,也见诸于举手投足,更流露于眉宇和谈吐之间。
淑女如果能在享受每一鲜活瞬间的同时,锻造自己那经霜不凋、生死不渝的大气品性,那么,天地间不只是多了一道亮丽的美景,而是又多了一位人伦楷模。这样的楷模越多,世风日上的可能性就越大,淑女的品位也就越高尚纯粹,令人赞叹不已。
大气首先要学会宽容,允许他人不同生活理念的存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间万象,本来就没有对与错的绝对概念。也许身边的朋友通过嫁人从而衣食无忧,而你偏偏坚信女人要自立自强,不能成为男人的附属物。这本该是人生观念的差别所在,你不会因此而鄙视她、唾弃她吧
智慧的淑女不会这样,她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首先要考虑这样做是否伤害别人,怎样才不失淑女通达的本色。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方式,也许殊途同归,最终大家共同达到一个目的。
淑女不是格格不入、自命清高,而是能够包容他人,懂得尊重别人的选择,也能认可不同人的生活方式。 大气还要表现为热情。美国文学家爱默生曾写道:“人要是没有热情是干不成大事业的。”大诗人S乌尔曼也说过:“年年岁岁只在你的额上留下皱纹,但你在生活中如果缺少热情,你的心灵就将布满皱纹了。”
淑女有了热情,就会把陌生人变成朋友,就能真诚地宽容别人,就能充分利用余暇来完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能有心情锤炼本该贤淑的一面。
淑女的热情,会让你变得心胸宽广,抛弃怨恨;会让你变得轻松愉快,甚至忘记病痛,当然还将清除心灵上的杂草。
现代淑女的性格应是内柔外刚、刚柔相济,在柔情似水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坚强的心。她们不再是传统淑女的软弱,也不是令人望而却步的女强人。
现代淑女深深懂得,刻意追求的强悍,与女人真正的内心世界反差太大,是毫无韧性的坚硬。
因此,现代淑女用最温柔的方式换取最优厚的待遇。而且,她们从不抛弃生活与爱情,而是理性地去爱,充分享受爱情的甜蜜;她们真诚地去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作为时髦词汇的淑女是指"假小子"或"女强人"的反面。中国的淑女与西方的lady虽然各自继承了迥然不同的传统,但是,两者之间本来就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在这个日益国际化的当代社会中,它们竟殊途同归,代替它们的两个词汇也互为对译。
中国淑女面对的是君子,西洋lady而对的是绅士,在绅士的观念中,永远"lady first。lady作为主流社会的弱者形象受到特殊的关爱与呵护。在紧身胸衣与裙撑盛行的时代,教养良好的淑女都懂得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昏晕过去,让身边的绅士英雄有用武之地。淑女在女性范畴中是校使者,在男性范畴中则须扮演弱者。这其中的分寸便是作淑女的要领了。
现代淑女不必工于女红,不必笑不露齿,但她们仍然应该是娴静温柔优雅的,是举上形体中矩中规的。淑女在本质上是一种规范。百余年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逐渐地远离淑女精神。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反传统运动以及由此衍生的"超短风貌",给淑女偶像以重重一击;80年代穿着宽宽垫肩的西装套裙的白领女性,以其强悍而具有同样的破坏性。直至90年代潮流改向,人们怀念昔日的女性,时装界重新树起的女性主义其实应该叫作淑女主义。
人在社会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当代社会给了女性前所未有的选择。当代淑女更注重的是外表,是形象,假如女强人穿上淑女装就成了淑女。世纪末淑女形象可以用简约主义的或新浪漫主义风格的时装来妆扮。女性们扮成淑女时软语娇笑莲步轻移,小口啜饮料,但这并不妨碍她们换上牛仔短裤去跳迪斯科,或穿西装去打天下赚世界。
说 淑 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千年前,我们最早的文学开篇就是对淑女的赞美。
尽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但总起来看,无论哪个时代的淑女都必须具备美善的品质,这个总要求是没有改变的。唐代的女人以肥胖为美,宋以后,风尚逐渐把女人引导到以人工摧残的小脚为美,虽然社会对女人的外表在审美观念上出现了严重的畸变,但对她们内在品质的要求,却总是大体一致的。
从现代社会来看,生活瞬息万变,时尚日新月异,许多观念也竞相更新,可我敢断言,人们对淑女的认识并没有变到哪里去。
最近有媒体介绍说,英国人心中的淑女标准很重要的一条是注意修养,举止有仪。并举“秘书族”的淑女为例,说她们大多出身名校,忠于职守,默默工作,礼貌文雅,生活简朴,却没有飞黄腾达的升迁之心,对同事不说三道四,对上司不巧言令色。
淑女,是极其珍贵的矿物质与后天精心雕琢的结晶,对于更多的男子来说,只能是一种内心的向往。
摘 要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中国两千年的文学史,女性实际上处于历史的盲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女性觉醒的自我意识使她们要求独立存在,争取独立人格。从五四开始,就有大量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这样的女性形象。但由于社会的局限,这些追求独立的女性有的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有的也没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随着社会进步,作品中独立女性行象趋于完善。但到现代社会中,独立意识在传承过程中有所失,而文学作品中独立精神可以启发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复苏 。
关键词女性地位;文学作品; 独立
在《汉乐府》中脍炙人口的词句:“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它讲述的是一位女子的山盟海誓,充分提炼了自由恋爱的精神和敢爱敢恨的态度。也许很多人是从琼瑶阿姨的作品中了解其中的情怀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 这样的情怀却出自先秦和汉代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能印象中古代就应该是充满了性别歧视和礼教压抑的 但其实这首诗就能反映出这种地位差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相敬如宾 至死不渝 相濡以沫等形容男女相敬相爱的词汇 就足见性别歧视本身始终存在于我们文化当中。
应该说性别问题是带有社会性的 ,一方面是男性在社会分工中逐渐占据了非常主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也跟汉武帝独尊儒术后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礼教建立有关。 但是便如此,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不能完全抹去那些自由浪漫的诗篇。
从先秦到汉唐 ,封建社会的如日中天, 也从根本上淹没了诗句的美好意义 。从而进入了一个男尊女卑, 天经地义的时代。
应该说,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 对妇女的迫害和歧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男性在婚姻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男方在婚姻关系中占据绝对地位, 对感情不忠的量刑差异也颇为巨大。 更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女性本身被物化。
五四之前,中国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她们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捆绑着,又被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戒律禁锢着思想,成为封建宗法制的一种没有人格的机器。她们无论怎样努力,都只是社会和家庭的附属品,这是历史悠久的封建文化背景和社会造成的。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科学民主的新思想不断涌入,妇女的思想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五四时期,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女性主义高峰。这时期的女性思想,不仅传承了近代的女权运动,使女性对其社会、家庭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初步唤醒了处于封建父权压迫下的中国妇女寻求独立人格的意识,而且直接培养了鲁迅,周作人等五四女性解放的同谋者和女性作家写作的滥觞。五四及以后的作家作品中的女性都受新思想的影响,不断从封建家庭中走出来,追求自身的独立和解放。
有着先进女性观点的鲁迅,对女性的解放问题有着长期、深入地思考,对女性的不幸遭遇和在社会中的悲惨处境给予充分的揭示其中,受到良好教育和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子君便是他唯一一篇爱情小说《伤逝》中追求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子君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教育,有着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觉悟。由于这种先进思想的驱动,使她能够很容易接受涓生与她交谈的事物“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也正是这些新思想、新偶像促使子君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求独立,离开束缚她的封建家庭,成为一个摔门而走的娜拉。
鲁迅在倡导女性解放时,强调的不是参政权、教育权而是经济权。在娜拉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时,鲁迅就写下了《娜拉走后怎样》来说明:从事理上推想,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吧,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卖掉。 经济独立是女子寻求自由获得人格独立的首要因素。从子君结局也可以看出鲁迅意识中女性经济独立的重要。他在《关于妇女解放》中进一步说:“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所有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认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 ”
而女作家在反映女性生存与独立时,大多则以精神层面讲述女性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执着于女性的精神追求从而达到人格的独立。丁玲笔下的沙菲就是个性独立与精神追求的代表。沙菲以自我保护的胜利反抗了异化的爱情,保住了女性的尊严。她追求在完整意义上的女性存在价值,充分理解人,特别是对劣势女人的理解和尊重。沙菲喊出了女性自己的声音,将女性思想追求呈现出来,大胆的反叛男权文化对女性思想的抹杀和忽视。沙菲的选择就是丁玲最终对女性的自我理解。丁玲说:“我感到寂寞,苦闷,我要倾诉,我要呐喊,我没有别的办法,我拿起笔,书写我对旧中国封建社会愤懑与反抗。” 丁玲及其笔下的沙菲都有较高的精神追求,想使女性真正被尊重,实现人格独立。但在当时社会,最终仍然是陷入了“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处境。
无论鲁迅笔下的子君,因经济不独立而被迫走回封建家庭,还是丁玲笔下有着较高精神追求却找不到出路的沙菲,她们都未真正获得人格独立。伴随着对女性独立人格的思索,历史进入五六十年代。此时,在继承五四思想的基础上,女性更进一步认识自己,执着于真正独立的探索。杨沫的《青春之歌》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女性形象,她在经历了和子君、沙菲一样的苦闷后,最终找寻到自己的事业——走向革命,真正实现了女性的独立。林道静意识到不能向子君一样在经济上依附于男人,故而不断追求经济独立;也不能向沙菲一样将精神追求只停留在空想上,继而通过行动找寻到自己理想的出路,林道静最终真正冲破封建男权社会的禁锢,以女性意识为主题,坚守着不断探索经济独立和精神追求的信念,成为女性追求的典范。
综上所述,三个女性追求人格独立的道路启示着现代女性:要独立自强,就要养成独立的性格,并具备谋生的能力,在经济独立的同时,还要不断的自我完善,按照自己的精神追求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而达到经济独立。将男性视为生活的伴侣而不是依附对象,由经济上的独立走向社会角色的独立,最终达到人格的独立。
更是在现在社会中,“女强人”的魔咒给现代独立女性带来了颇大的社会压力 这都促使了当代中国女性重新的 自主的思考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 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已经有了更加豁达的想法 无论是选择成为贤妻良母、专职太太 还是选择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 不卑不亢态度 独立个性的生活追求 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旁 这也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女性形象更美好的遐想
如今在中国, 女性应越来越多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担负重要的责任了, 不说诸如护士之类的服务性行业和文艺领域是女性垄断的行业。 现在女性也越来越多的从事技术研究 ,行政管理等职务 ,甚至在军队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行业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事实上,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在人格独立的问题上有些迷失。一些女性在心理上对男性依附和对社会的依赖并没有完全消除。在市场竞争中,她们比男性往往更缺乏适应能力和心理准备,遇到困难和冲突,不是寻找自救而是寻找依赖的对象。总之,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在不断追寻中确立,发展到现代社会却有部分迷失,这个过程是复杂的,这种精神不会因一个时代而结束,是要靠女性不断探索更新。重读经典,从子君,沙菲,林道静身上体味这种女性独立人格是必要的。总的来说 ,中国女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 最终走向了独立和解放 。未来这样一种思想, 必然在不断的传承中发展深入 。中国女性将在祖国的繁荣发展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 。也必然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徐敏女性主义的中国道路——五四女性思潮中的周作人女性思想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鲁迅关于妇女解放 鲁迅全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 张永泉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女性,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一支队伍。古希腊神话里有女神维纳斯,中国古代有西施,昭君,貂蝉,杨玉环四大美女。可见女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前些日子,跟一个朋友到饭店吃饭,朋友是个满嘴跑火车的花花公子,有几分姿色的女生都喜欢去挑逗搭讪。给我们点菜的服务员很年轻,也挺漂亮,点菜的过程中,我的这位朋友一直在拿她开玩笑,其中还说了有点下流的话。当时我就制止他,并且跟服务员道了歉,他满不在乎的说:玩笑而已,至于这样吗?他有点不开心,最终饭也没怎么吃,就这么离开了。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强调他的作风问题,开玩笑要分清场合,什么人,不然别人不会接受你的玩笑,他才反应过来,自我检讨。
发生了这件事,我总结了这些年网络兴起的段子,大多数是以歧视女性,拿女性做文章的荤段子。所以今天写了这篇文章,为广大的女性朋友澄清。
一个男生,频繁的换女友,今天跟这个女生看**,明天给另一个逛街,大多数人都觉得没什么,觉得是男人的典范,甚至也想成为这样的男人。可是如果一个女生,今天跟这男的约会,明天换另一个,大家就会说:这女的怎么这样啊,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甚至会有更难听的,说不守妇道,到处勾三搭四。 这世界都怎么了,凭什么女性就会受到谴责,男人就理所当然。
与其说在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底下,不能读书,必须缠足裹脚是封建陋习,倒不如说今天社会对女性的歧视造成的伤害更大。
女性身上的亲和力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男人没有的,本应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赞美,现在反到成了闲聊调侃,玩笑取乐的对象。在这里,我提醒广大的男性读者,当你们身边的女性朋友受到恶意中伤,甚至是侮辱时,要勇敢的站出来,维护女性的尊严。而女性朋友受到不平等待遇时,也别委屈,把腰板挺直,相信这个世界还会有正义存在的。
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但毫无疑问,社会还是由男性主宰着。在家庭中,现代女性的地位又是如何?是什么影响着女性在家庭这一领域中的地位?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与此相关,如何看待所谓的“男性衰落”的趋势?相信仔细考察了决定女性家庭地位的各个要素会对我们认识这些问题有所助益。
就现在来说,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社会文化共同决定着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这以观念已成共识。至于这些因素如何发生作用、各要素之间如何互相影响,文章中将会逐一分析。
经济地位对于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影响,常被摆在首位,事实似乎也是这样,男女双方,谁挣的钱多,谁的话语权就更大。可是,就一些调查统计的资料来看,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甚至无法断言,在多数情况下前者对于后者的决定性关系。知识理论越是发展完善,经济决定论提供的单一视角越是无法满足学者甚至是一般人对于现象的认识。随着女性解放和更多的女性在职场上的成功,女性和男性收入上的差距正在减小,收入增加对于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支撑作用是无法否认的。但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不少收入不菲的女性,甚至是女强人,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据调查,女强人们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并没有发生变化。谈到家庭角色,男与女的差异似乎源自天然的生物本性的差异,稳定的居于一地的采集工作和女性在生育过程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似乎注定了女性应当在居住地担起抚养孩子还照顾老人的责任。男女之间本来的精力差异并没有世人所想的那样大,只是女性同时还要负担家庭生活的重担,原本就有限的精力无法满足工作女性相对庞大的角色集。如此,社会上许多岗位的招工要求“限招男性”便容易理解,社会并不是不承认女性与男性有着相同的工作能力,而是深知女性无法像男性一样拿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职场。另有资料显示,尽管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社会,女性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的角色,也仅限于管理而不是支配。男人把工资交给妻子,作为日常开支和储蓄用,而家庭经济中的重大决策却在多数情况下由男方主宰,这不能不说是男权社会的骗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独生子女的出现,拥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无法对子女进行财产继承的选择,女性较从前更容易得到父母的馈赠,这无疑是女性地位提高的助力,通俗的说,有了钱,女性说话腰杆更硬气。
论及女性的社会地位,人们更多的联系到职业地位,职业对于人的社会地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现状是,女性虽然有了空前的职业地位,但在职场中,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的现象依然严重,说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任然是男性的社会多半也是基于此。参与行业的不同,同行中男女职位的差别,让我们对女性的职业地位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试比较现代和古代甚至是更早时期的职业需求特点,不难发现,现代的职业对于性别要求的苛刻程度在下降,越来越的岗位不需要高强度的劳动,换言之,女性所能胜任的职业在增多。但是女性的整体职业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显著的提高,至少是提高的过程并没有理论预测的那样理所应当。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女权主义者强调,社会的权利把持在男性手中,处于弱势的女性很难像男性一样从社会中取得权利、金钱或是荣誉,这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有些人解释,女性社会地位的现状,是男女差异的本质造成的、具有其必然性。这种用结果来做原因的行为,很难为男性地位提供支撑。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和知识女性的增多,女性职业地位的上升是不可逆的必然趋势,而只有在女性和男性取得相等职业地位的时候,男女家庭地位的平等才成为可能。避孕措施的推广,使得女性对于生育的自主权更大,这无疑是对妇女权利的解放,不受妊娠影响的女性,职业竞争力随之提高。
“干的好不如嫁的好”、“男主外,女主内”、对于传统家庭浪漫分工的向往,文化对于女性家庭地位的影响是巨大的。受种种观念的影响,不少女性自己不想在职场立身,把“立业”的任务完全移交给了另一半,也就是自动放弃了可能的话语权。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德的要求,总是要求女性做出各种牺牲,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投入明显多于男性,却由于整个社会伦理的舒服而自动放弃了对自身权利的诉求。可以说,社会伦理对于女性的约束如不放松,妇女很难无顾虑的走出家庭,而平等也就无从谈起。在男人中流行一时的择偶标准“江浙人,普通话,新思想,旧传统”正是反映了不少男性对于女性的基本诉求中包含了要求女性容忍家庭地位的不平等。传统文化对女性思想的麻痹,其直接的作用就是削弱了社会和家庭两性关系的对应,否则女性在家庭中遭遇的情形不会比在职场上遭遇的更遭。中国的女性,缺少对自身解放的自觉,缺少反抗的意志,这或许是苛求,也可能是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在短期内很难动摇。拥有知识又勇于反抗的新女性,整个社会对问题的正视和反省,中国的女权运动才能获得突破。
在社会对家庭两性地位的影响中,经济、社会、文化三股力量纠合着,提高女性的家庭地位,仅从一面着眼着力很难收到实质的效果。首先分析现象的本质,承认要素的联系,才能做出成效。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现代婚姻制度中女人的角色与历史上常例的角色对比,意在说明,在现代婚姻制度下,女人虽然半边天的地位日益彰显,但女人获得的家庭幸福的压力空前高涨。在传统家庭中,女人完成所担负的生育、教育、赡养老人等家庭任务,就基本可以说得到了稳定的家庭地位,稳定的主妇角色带来的安定幸福感。而现代婚姻家庭中,女性不但要完成这些传统的家庭任务,还有进一步提高自身对于社会的适应性,要学会利用开发自身的所有资源,来抗衡婚后面对的种种潜在的危险,为自己谋求最大化的家庭幸福。从而,平添了许多辛苦与付出,甚至会出现付出与回报不能比例的现象。
婚姻,指的是男女双方依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如法律、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 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婚姻关系的确立标志着一个新家庭的正式成立。其具备的特征,从某个角度讲,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婚姻家庭的模式与质量。当一对男女通过一些方式,最后结合,组建家庭,意味着:这种关系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建立这种关系的双方还产生了权利和义务《首先是性权利》,并且因婚姻而产生的各种权利也得到了社会《包括法律、道德、文化习俗等》的认可。
人类社会经过了几千年的进化和发展,其婚姻模式也几经变迁。历史上大致出现的婚姻模式:
1原始社会的掠夺婚:女女子以武力夺女为妻。
2私有制出现后的买卖婚:男方以金钱和财帛等买女为妻。
3中国封建社会的童养媳:女儿在未成年的时候送到男方加抚养,成年后择日完婚,一般童养媳年纪大于丈夫,是为了更好的照顾丈夫。
4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指腹为婚:儿女的婚姻由父母在怀孕期间定下。
5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换婚:两家父母以其女换为子妇或男子各以其姊妹交换为妻。在我们现在某些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有个别家庭还发生换婚现象。
6服役婚:男方上女方家为其服务一段时间后,与该女结为夫妻。我国的云南地区、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曾在历史上存在过这种婚姻模式。
7自由婚:是当代主流的婚姻方式,是男女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并得到法律和其他伦理道德认可的一种婚姻关系。
大家从上述的婚姻模式可以看出,其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是很低下的,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甚至与商品一样,去进行交换。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为女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带动提高了女性的家庭地位。女性,可以平等自由的选择婚姻中的伴侣与生活方式。
今天的女人,从事着过于繁重的工作,承受着过于紧张的压力,她们在一周内至少有五天要用来工作,下了班,还有继续整理房间、做饭、洗衣、照顾孩子,还有强颜欢笑且不失浪漫的迎合自己的丈夫。现代这个社会,女人的地位虽然提高了很多,但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女人做的实在太多了,使她们的内心都要分裂了。
上班时候,女人需要按照传统的男人行为规范行事,回到家里,必须调整过来,变成那个传统温柔、勤快的女人。很多女人会抱怨:一天的劳累后,我们也想放松的,被人伺候。甚至连现在仍呆在家里的主妇,也比上代人有了更多的麻烦事情,因为其他的家庭主妇大多去上班了,现代的三口之家使得她再也得不到昔日那种来自其他女人的陪伴和支持了。
从前,女人呆在家里做贤妻良母,会感觉很自豪,而现在,如果有人问她“你在做什么工作”时,她会羞于出口,会觉得孤独,今天的女人,虽然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从各方面得到了提高,但是,她比以往的任何时刻都需要更多的帮助,与此同时,男人也感到,让他们的伴侣感觉幸福越来越难了。
现代家庭双职工的模式,在提高了家庭经济能力的同时,男女双方也正蒙受着双职工婚姻所造成的重大损失。从前男人下班一进家门,终日在家料理家务的妻子总是迎上前来,对他一天的辛苦表示发自内心的感激。妻子很高兴地照顾他,因为她没有其他的压力,也不指望得到太多的回报。可是现在,一直作为男人安乐窝的家庭,顷刻之间陷入了困境。
许多男人开始抱怨,现在的女人要求太多,太不容易满足,做一个男人太累,做一个好男人更累。而,女人们却觉得自己最委屈:“我干的工作一点也不比他轻松,为什么我要赞许他,伺候他哪?”她已经筋疲力尽了,所以无法给予男人过去那种感情和方式上的称赞和耐心。同时,希望从男人那里得到更多的关心、支持、肯定。
例:
32岁的王女士曾任某公司的总裁助理。丈夫经营一家加工厂,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为了丈夫的事业,她辞掉了年薪十几万的工作,帮着丈夫跑业务,拉客户。在她的帮助下,丈夫的生意逐渐好转起来。但是好景不长,二年后,丈夫因为生意上的事情,第一次对她拳打脚踢,直至鼻青脸肿。虽然丈夫事后很后悔,但从此以后,总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妻子,而且,每天查看妻子的手机,并时常对其妻子说,他非常爱她,如果有一天不小心把她杀了,他的心也永远属于他。每次听到这些,王女士都不寒而栗。可是以后的路如何走,她一脸茫然。
这个例子中的女人非常能干,并且因为很爱自己的丈夫、家庭,放弃了自己的空间,和丈夫一同奋斗,但是,成功后,不但没有得到丈夫的认同肯定,还失去了丈夫的信任与温柔。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男人的失落感,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卑,他们习惯了传统男人的一家之主,被女人所依赖所崇拜的模式。突然,知道身边的女人比自己还要能干,虽然自己是直接收益者,但是,心态失衡了,虽然口口声声的说爱自己的妻子,但方式上却采用了偏激暴烈的家庭暴力。
女强人们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并没有发生变化。谈到家庭角色,男与女的差异似乎源自天然的生物本性的差异,稳定的居于一地的采集工作和女性在生育过程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似乎注定了女性应当在居住地担起抚养孩子还照顾老人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德的要求,总是要求女性做出各种牺牲,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投入明显多于男性,却由于整个社会伦理的舒服而自动放弃了对自身权利的诉求。可以说,社会伦理对于女性的约束如不放松,妇女很难无顾虑的走出家庭,而平等也就无从谈起。
现代婚姻制度下,女人虽然半边天的地位日益彰显,但女人获得的家庭幸福的压力空前高涨。在传统家庭中,女人完成所担负的生育、教育、赡养老人等家庭任务,就基本可以说得到了稳定的家庭地位,稳定的主妇角色带来的安定幸福感。而现代婚姻家庭中,女性不但要完成这些传统的家庭任务,还有进一步提高自身对于社会的适应性,要学会利用开发自身的所有资源,来抗衡婚后面对的种种潜在的危险,为自己谋求最大化的家庭幸福。现代社会,女人的地位日益提高,可是她们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观念和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模式冲突之下,很多女人觉得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如古代女人幸福哪。
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由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而伴生并发展着。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不断变化,女性主义艺术也由初始的对抗状态日渐趋于融合。女性主义及女性艺术家在当下的环境中呈现出的创作状态和作品已经与传统的女性艺术相去甚远。北京草场地艺术区荔空间7月举办的《“无差别”当代艺术展》所遴选的若干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便呈现出“去性别”的作品样态。展览开幕前,荔空间有意在对外宣传时隐去了这是一次全部由女性艺术家参加的展览这一信息。展览后续的“变化与差异”学术研讨会中,参展艺术家及关注女性艺术的众多批评家就女性和女性艺术在当下时代的变化与差异展开了讨论,现场来宾就展览话语权和预设逻辑的质疑,对展览主题设置的质疑,对艺术评论的概念化和反概念化提出的批评和质疑,对女性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等展开讨论,场面精彩热烈。
顾振清:谢谢各位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来参加北京荔空间的“变化与差异”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缘起于荔空间近日举办的《“无差别”当代艺术展》。女性艺术家在我看来是一个群体,而不是美术史的一个章节,或者创作队伍里面的特殊人群。女性特殊的敏锐度、对人性经验的早熟式的积累,包括她们相对轻松的经济负担决定了功利主义的压力对她们起的作用小了一些,这一切造就了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女性艺术的创作和态势。好多女性艺术家认为她们是无性别的,我们希望通过“无差别”展览,和其中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抛砖引玉。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她们非常勤奋地创作,质疑和反思2005年到2012年商业化对当代艺术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王端廷:有一位德国的艺术评论家说,当代艺术是不被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当艺术进入博物馆里头,意味着它已经成为历史了。尤其在中国这么一个资本主宰艺术、艺术几乎完全被资本下的状态更是这样。但是还有这样一些艺术家,尤其是女性艺术家,在这儿勇敢地探索一些新的艺术形式,这是令人敬佩的。在当代艺术界,男性、女性、白人、黑人、黄种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大家平等地来思考人类当今社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每个人心理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意大利的瓦妮萨·比克罗夫特(Vanessa Beecroft),她做艺术表演艺术,这个时候她的女性的表演不再是把女性形象的美感作为一个作者所有关注的焦点。她用非常漂亮的女模特作为焦点,实际上表达的是人性的一种冷漠,透过美丽的外表表达的是人性的冷漠,是整个人性的一种表现。我觉得女性艺术家需要自己的坚持,同时批评、学术界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顾振清:王先生所说的女性主义,又称为女权主义,当时强调两性冲突的一种词汇。概念可能随着“冷战”的借助,社会开始走向更多的融合,各种以前对立的一些人群、阶级、种族、性别都已经走入了一个新的语境。可能我们愿意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来描述它,也可以用当代语境来表述它。我想提醒的是,这些艺术家,包括这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跟很多调查所获得的一些数据不一样。我昨天碰到了一些艺术基金会的人,他们用一些美学特征来调查2005年到2012年的艺术,他们发现最受藏家欢迎的作品的特征就是两个字—“甜美”,除了甜美以外还可以加上两个字—“清新”。也就是中国社会对中国艺术的一种接受度首先是徘徊在“甜美”和“清新”这两个美学诉求上。可能在我们这个展览上比较少看得到,这些也可能成为我们一个讨论的话题。
杭春晓:这个展览的名字叫“无差别”,是想设置一个陷阱,在对公众的宣传行为上不想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女性艺术家的群体展,然后试图让他们到现场以后自我发现这是一个女性艺术家的群体。刚才提到收藏家用甜美、小清新,当然这两个是容易被接受的。就像最近“凤姐”跑到美国去以后比较踏实地做洗脚姑娘,而且很坦然地说我就是一个洗足的工人。你想她在中国装疯卖傻,跑到美国去以后成为了勤劳的劳动者,这就是话语环境导致的结果。这种话语环境在中国女性话语一直都会产生,严格地说我们有没有女性艺术都是一个问题。今天的展览,艺术家在创作和阐释上发生的问题,如刚才文芳的作品的骨头和头发,如果一定要被阐释为女性艺术,也很容易被阐释。你看她做出是笤帚,笤帚是什么?拖把是什么?是一种家务劳动工具。这种家务劳动工具的被使用和被展示,骨头和头发作为人的生命的残留物,象征着女性在家庭劳动空间中的被剥夺和被压制,这也可以转化来说。但是文芳本人想说的是“尘归尘、土归土”,人的生命在这里面的程式问题。这里又有两个话语条件,一个是人类生物学的研究,人最后的消亡,只会保留骨头和头发,这个作为基础;另外一个基础:她用了中国传统中所谓的人世就是尘世,人是用来清扫的。关于生命、死亡的浪漫想象,这样的浪漫想象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和被书写过程中,放在所谓“有差别”的东西,完全可以倒向另外一个理解。这里面,可能这种阐释方式屏蔽掉了非常具有直接化个体经验的东西。这是当代艺术最可贵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在话语条件下阐释的预设逻辑。比如艺术家对伤疤的移植,以身体作为一个媒材相关联的时间段,和作为一个观看艺术的现场链接。她把自己身体部分和现场的链接,个人经验和公共空间的讨论。男性艺术家也可以这样做,不是女性艺术家才能做。同样的道理,耿雪的作品是把文字、字母编译为一个花。实际上她可能讨论的是我们所有的世界都有一些潜在的规则化和规律化,是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导致了世界万物的某种成像。人可以陈述这种规定性,借助字母组合是强调字母组合过程前后次序和生长性,这种东西可能与女性完全无关。从这些作品回过头来看,“无差别”就是无差别,这里面甚至可以有一、两个男性艺术家又怎么样呢?倒过来又形成另外一个话语陷阱,大家说着说着就说成女性艺术家。在这样一个判断结果下,每个人被迫地又回到原来的问题上。这也是一个权利,也是一个规定性,规定这个展览全部是女性艺术家,最后还是导致“无差别”指向一种差别性。回过头来,女性主义或者是民族性这些成为二十世纪以来当代艺术的一个话题,背后都是对话语条件、话语权利的反思性。当话语权利成为一个反思,开始的时候他完成了对话语权利的反思,之后成为一个方法、一个策略本身又构建了新的权利。我非常理解一些艺术家,有时候她强调我不是一个女人的时候,实际上她是被成为女性艺术家的权利的再次挑战和游离。最终指向个人经验的开阔,和对理性思考的编码转译思考方法的转换,或多或少渗透着某种个人化经验和体验。
中国淑女面对的是君子,西洋lady面对的是绅士,在绅士的观念中,永远lady first。lady作为主流社会的弱者形象受到特殊的关爱与呵护。在紧身胸衣与裙撑盛行的时代,教养良好的淑女都懂得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昏晕过去,让身边的绅士英雄有用武之地。淑女在女性范畴中是校使者,在男性范畴中则须扮演弱者。这其中的分寸便是作淑女的要领了。
现代淑女不必工于女红,不必笑不露齿,但她们仍然应该是娴静温柔优雅的,是举止形体中矩中规的。淑女在本质上是一种规范。百余年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逐渐地远离淑女精神。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反传统运动以及由此衍生的超短风貌,给淑女偶像以重重一击;80年代穿着宽宽垫肩的西装套裙的白领女性,以其强悍而具有同样的破坏性。直至90年代潮流改向,人们怀念昔日的女性,时装界重新树起的女性主义其实应该叫作淑女主义。
人在社会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当代社会给了女性前所未有的选择。当代淑女更注重的是外表,是形象,假如女强人穿上淑女装就成了淑女。世纪末淑女形象可以用简约主义的或新浪漫主义风格的时装来妆扮。女性们扮成淑女时软语娇笑莲步轻移,小口啜饮料,但这并不妨碍她们换上牛仔短裤去跳迪斯科,或穿西装去打天下赚世界。
《致橡树》
作者:现代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75年的一天晚上,舒婷陪蔡其矫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当时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女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赏析:
《致橡树》运用了抒情主体拟人化这一表现手法。抒写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又独辟蹊径,不直接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而用了一连串精妙的比喻从各个角度反衬木棉的种种品格、信念和抱负,接着从心理和性格上加以刻画,这样就从四面八方、里里外外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
在艺术表现上,这是把反映式变为表现式的写法,显得更为浓缩、凝练、概括、集中。另外,诗人改造了传统的赋、比、兴的手法,避开了铺叙,加入了现代诗常用的内心独白方式,更易表达抒情主体的主观感受。《致橡树》强调爱情世界中个体精神独立的重要性,使这首诗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心声。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代表作有《神女峰》、《惠安女子》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