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是什么?

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是什么?,第1张

浪漫主义服装艺术风格

 

  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风潮的历史背景是风云动荡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解放个性和心灵,浪漫主义者不仅反对一切与封建政权有关的事物,而且也希望摆脱学院派的古典艺术的刻板僵化和过分简朴理性。浪漫主义重视色彩和情感,也重视他们身体走动时的氛围和美感,这一切都在服装上强烈反映出来。

  一、浪漫主义风格及服装特征

  浪漫主义服装带来的全新浪漫、妩媚、性感、柔软以厦奢华气息,可以说是最原始最纯粹浪漫要素回归。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服装设计(古典主义的具体表现是反对繁杂、繁缛,美学思想较为严谨,崇尚质朴的、纯洁的、华丽的美感。在服装上所展示的是突出人体的美好。服装风格的形式法则表现为追求造型平衡、对称。具有合理、简洁、结构明确的基本规律。面料质朴,色彩图案单纯。),它更强调打破僵硬的教条,追求幻想异想乃至戏剧化效果。常用复古、怀旧、民族、异城等主题,造型追求夸张独特。线条或柔美或奔放,非对称和不平衡设计结构,成为与古典主义最为明显不同的地方。在色彩上也丰富多变,图案缤纷斑斓,面料追求自然和质感。装饰手段多用:毛边、流苏、刺绣、花边,抽褶、蝴蝶结、花饰等,也即是说只要能想到的新鲜华丽的元素都可以采用。

  20世纪初,西方开始关注东方并将东方的审美情趣融入到时装中。东西方服装开始碰撞出了独特谤人的火花,也使设计师在神秘中更增添了舒适灵活的宽松表现,羽毛、纱饰、披风、蕾丝被大量运用。20年代夏奈尔推出了上表下裙套装,在解放女性身体的同时,又带来了简单优雅的气息,当然这期间也偶有一些反叛意识的款式出现;30年代女性的线条被过分夸张,服装多为驶折垂挂式,被称为罗马柱式,低腰线时装也极度流行。到了60和70年代,少数民族风貌中有部分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出现,而70年代出现的花布与碎裮营造出的烂漫气氛,也对后来有所影响。

  服装的潮流一般表现为,或是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创造崭新的浪漫化面料外观;或是研究历史中的浪漫装饰,对其中的要素予以系统分析,抽取精华,来滋养今天,使简单的成衣具有浪漫而丰富外观。当代的服饰研究,已呈现出多屡面、多角度的倾向,服装设计也从功能性、艺术性、审美性等多方面体现出人类杰出的视觉创造能力,以及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观念,显示了人类视觉艺术思维和审美活动的不断升华。

  二、欧洲浪漫主义风格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服装的艺术化是我们对时代审美差异的一种及时反馈,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而且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对审美及时代变迁所映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首先,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已超越了其原有服装的传统格式,走进了全球化的现代服装模式,即工业化社会特有的批量生产的、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简洁、实用、舒适、便捷的服装风格。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里,文化的独特性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为此,历史中曾经辉煌过的种种服装风格,作为调节、丰富当代服装图版的基本手段,在服装设计师的手中得到不断的挖掘、应用和再现。在千篇一律的现代服装背景下。返回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风格丰富的装饰语汇,与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相组合,为流行注入了新的含义,它唤起了人们对装饰的向往,引发着人们对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自由的追求。

  其次,浪漫主义是历史上第一个涉及广泛的、较为完整的、样式丰富的装饰体系。它超越了思想的母题,将愉悦的视觉效果凸显出来,使文艺复兴时期的以思想为核心的形象,成为装饰形式十分鲜明的、较为纯净的审美对象。它使形式的细节从此丰富起来,可供视觉欣赏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由此铺垫出通往人性化的装饰之路。可以说,浪漫主义风格为人类建立了视觉审美的新格式、新需求,也奠定了西方近、现代装饰艺术的风格基础。

  第三,由于浪漫主义风格涉及广泛,使得设计作品都体现出特有的形式感。从各种的曲线结构、丰富的光影效果、材料的自由组合、大量使用的褶裥、花边、刺绣和蝴蝶结等装饰品上,可以看到这种装饰的普遍性。浪漫主义风格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手工艺劳作的结果,在当今被机器打造的物质环境里,浪漫主义艺术闪烁着细腻精致、淳朴浪漫的人性的光辉。它补偿了当代视觉的缺憾。正是这一点,才会引来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为当今服装流行的艺术调味剂。现代的浪漫主义风格服饰的时蓑不是简单地对西方17或18世纪浪漫主义服饰的翻版,而是既保留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同时还借鉴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先进理念,追求少即是多的现代时装设计原则,在贯通古今的现代时尚设计和审美表现中适应着人们不断提高的内在需求。

  现代时装借鉴了浪漫主艾风格重新回归优雅华丽的感觉,并把浪漫主义所有的形式美观念与装饰手法运用在服饰设计中,充满了娇柔的女性化味道。趋于自然的色彩运用,细腻的工艺,丰富多变的曲线,不对称、富有雕塑感的服饰结构。所有这些元素都诠释着现代服装设计者对欧洲古典华美的向往,给人以充满强烈动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及奢华印象。21世纪的新浪漫主义,在禀承传统浪漫主义的同时,还有着更新的演绎。新浪漫主义保留了传统浪漫主义的基本元素,如服装的流动和韵律,又适当加入后现代的速幻,以及嬉皮的颓废与都市实用,再加上艺术夸张和变异,使得服装展现出既简洁、美观又出人意料的面貌。

  三、结束语

  在21世纪的今天,形与神的结合,个性与风格的展示,已经更少了约束和限制。随着时光飞快轮回,流行也像不停转动的时针,作为个性视野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在向保持大自然原味的思想倾向发展着(新的式样、新的面料、更新的角度)。怀旧即是在设计中引入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旧有元素与形式,也是从过去中揭示未来,从传统中寻觅现代。人们往往可以从最时髦的物品中看到传统的影子,这是人们审美意识中喜新怀旧、喜新寻旧的心理反映,它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感性兴趣。德国历史学家伯伦哈姆曾在对遗物与传统的区别中,指出传统不同于遗物,它是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有的设计学者也清楚地表明对传统的看法: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溶于古物之中,而是在继承保全传统精神的同时进行再创造。怀旧的形式通过精心构思,巧妙借鉴,用现代材料、加工手法对其进行提炼、简化、改造和创新,已经是一种新的创造性呈现。而作为艺术袁现形态之一的浪漫主义再创造,也必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往昔所未曾有过的耀人眩目与美丽华彩。

  参考文献:

  [1]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叶立诚中西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具体地说,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浪漫主义更偏重于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在人物的塑造上,浪漫主义赋予人物理想的光辉,致力于虚幻形象的塑造;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往往都具有离奇现实主义诗人杜_的情节、奇特的夸张、磅礴的激情、多彩的语言等特色。在中国,浪漫主义最早见于屈原所作的《离骚》,而“诗仙”李白的很多作品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另外,浪漫主义还存在着消极和积极的区别。消极的浪漫主义一味地粉饰现实或留恋过去,积极的浪漫主义却能突破现实,预示事物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第一,偏重表现作家的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这种主观性是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着力描绘自然景物,歌颂大自然,大自然的意象成为重要的情感载体。第三,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第四,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1、首先,强调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黑格尔曾指出:“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浪漫派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2、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厌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的“回到自然”和18世纪感伤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绘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的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英国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点话题。

3、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4、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也强调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在所描写的“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抒情歌谣集》序言)。这样,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常常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浪漫主义诗人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和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布莱克在法国革命时期民主思潮的影响下,冲破了18世纪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自己写诗、自己配画、自己雕刻的诗人。他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这两组有关“人类灵魂两种相反的状态”的诗歌至今多受喜爱。而罗伯特·彭斯这个下地之余、自学成才的诗人长期致力于搜集、整理、改变苏格兰民歌、民谣,赋予其新的生命。这样他不仅发展了民歌的传统,又为浪漫主义做出了贡献,因为民歌的复兴也是浪漫主义的潮流之一。他的《往昔的时光》(Auld Lang Syne)、《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最出名、流传最广。

中期的浪漫主义作家是高举浪漫主义大旗的两个浪漫主义的奠基人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前者写自然、写人性,虽说文字极其普通,但是普通中的崇高让人敬仰,至今人们还在吟咏他的《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孤独的割麦女》(The Solitary Reaper)和那些关于一个名叫露西的姑娘的组诗;后者的超自然、神秘主义的诗歌,不同凡响,充满了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忽必烈汗》(Kubla Khan)和《克利斯特贝尔》(Christabel)是他的超凡的想象力的伟大见证。

在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诗才暗淡之后,不过十年,英国的文坛上就崛起了一代新的诗人:他们是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波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这三个诗人也都是在法国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开始写诗,都是民主派,都遭到社会的迫害,都是不幸的英年早逝。拜伦的《唐璜》(Don Juan,1818—1823)被雪莱坚持认为“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不朽的”。雪莱更是以他的一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被全世界铭记。济慈一生短暂,但他以惊人的速度创作了大量的杰作:《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1819)、《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1819)等颂词使济慈跻身于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列。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手法

1、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宽广,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

2、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3、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忧郁是浪漫主义者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既有贵族的怀旧式的忧郁,也有资产阶级不满现实的忧郁,“世纪病”即是忧郁病,勒内乃其典型。

长篇巨著《悲惨世界》发表于1862年,小说从立意到写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虽然有现实主义成份,但就其艺术基调来看,仍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理想”和“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2、美丑对照法的运用,这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3、人物的奇特经历、故事情节发展变化莫测。

我将从这三点出发,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回答问题。

01 把“理想”和“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里明确强调文艺必须是“真实”的。他指出:

“我们的时代首先是戏剧性的”、“戏剧的特点是真实。”

这里雨果强调的艺术真实和现实主义的反映真实是不同的。现实主义作家要求对现实生活集中、概括、典型化。浪漫主义作家则要求既从现实生活出发,又要根据作家的浪漫主义激情创造理想的图画。

他在《悲惨世界》里把“理想”和“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这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悲惨世界》通过对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描绘指控了当时不公道的社会和腐朽的法律。他在作品的“自序”中写道: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这段“自序”既说明了作家的创作意图,也反映了他同情走投无路的穷苦人,要求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积极寻求社会出路的思想。由于作品是针对严肃的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因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悲惨世界》以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到反对七月王朝的街垒战这一历史阶段为背景,以主人公冉·阿让异乎寻常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穿插了不同阶层人物的典型故事,展示了一幅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广阔画面。小说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反映了作家的理想和激情。

雨果对下层人民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的悲惨处境深表同情,他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观察到:

“在社会成员中,分得财富最少的人,也正是需要照顾的人,而社会对于他们,恰又苛求最甚。”

他通过一幕幕一场场令人心酸的画面真实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贫穷、痛苦;无情地揭露了整个社会的虚伪、无情。

诚实质朴的劳动者冉·阿让为了生存偷了一块面包,被罚苦役十九年,他的后半生虽然一直干着对社会对苦难者有益的事宜,但始终是司法机构追缉的对象,善良的劳动妇女芳汀为了生存和抚养子女而被迫卖身,过着凄惨的生活,竟被警方以冒犯一个绅士的罪名判刑六个月,穷苦的失业工人商马第因捡一个带苹果的树枝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要判终身苦役;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统治阶级、浪荡公子、绅士之流却消遥法外。

雨果面对社会严酷的现实,在小说中常常站出来发表议论以表达他的思想,他对不平等的法律表示愤慨:

“法律的条文是死板的。在我们的文明里,有许多令人寒心的时刻,那就是刑法令人陷气绝境的时刻。一个有思想的生物被迫远离社会,遭到了无可挽救的遗弃,那是何等悲惨的日子!”

雨果对社会的压迫慨叹道:

“芳汀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社会收买了一个奴隶”。“一般人认为在欧洲文明里,已经没有奴隶制度。这是一种误解。奴隶制度始终存在,不过只压迫妇女罢了,那便是娼妓制度。”

小说深刻地揭示出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社会与法律的种种弊端,并积极去寻求改造社会的途径。

雨果幻想以“爱”和“道德完善”、“办慈善事业”来改造社会,解决劳动人民的生活问题。

比如,卞福汝主教的仁慈、宽大胸怀改变了冉·阿让的生活道路。冉·阿让改名马德兰后成为蒙特伊市长。在这里,作者以奔放的激情描绘了蒙特伊这个理想的和谐美好的社会:人人丰衣足食,个个美满幸福。大家都有了健康的劳动生活。人与人之间融融和和,相互谅解、互相怜悯和同情。

这个劳动人民的理想的乐园显然是虚构的,是作者以浪漫主义激情为平民描绘出来的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蓝图。“善良”和“仁慈”万能的思想任作品中占着主导地位。

但是,雨果已经看到改造社会的暴力革命正在开展起来,他也相信暴力革命能推动社会迸步,因此在《悲惨世界》后两部中重点写了群众的革命举动。

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和街垒战的场面猫写得惊心动魄,鼓舞人心。圣安东尼街英勇奋战的画面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在起义的前夜,圣安东尼区的劳动人民已严阵以待,街头巷尾已经民怨沸腾,谣言纷起。作者在写起义的情景时,表现了炽烈的战斗热情。

他热情地歌颂街垒战中的英雄们,他把这些穿着破衣烂衫、遍体创伤的穷苦人写成了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革命巨人。

马白夫老爹,已经八十高龄,勇敢地去升起被密集的子弹打掉的红旗,流浪儿加弗罗什面对敌人的枪口,一边拾取子弹,一边高唱战歌,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还有群众革命的***安卓拉,他在街垒战危机时发表演说。

那番庄严而具有号召力的演讲充满了革命的激情,预示着朦胧的未来,进射着理想的火花。

在雨果的笔下人民起义的英雄们都是些非凡的理想人物,虽然他们倒在了血泊里,但他们的高大形象却永远活在读者的心中。

这些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达到了“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运的艺术效果。

02 美丑对照法的运用,这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雨果从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认识到,世界上有光明也有黑暗,有美好已有丑恶,他指出:

“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这就明确指出,对照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美”和“善”。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遵循着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塑造了两种类型的人物形象。

一类是理想的、善的人物。他们是崇高优美的化身,如卞福汝主教、冉·阿让、芳汀、街垒战中的英雄马贝夫老人、流浪儿加弗罗什等。另一类是否定的人物,是卑鄙和丑恶的代表,如沙威、德纳第夫妇等。

这两种典型人物,栩栩如生,互相映衬非常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雨果按照他的文艺理论进行创作,透过集聚物象的镜子,使人物形象的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更加分明,造成强烈的浪漫主义艺术效果。

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生活道路坎坷不平,在他身后站着两个影子:一个是警官沙威,一个是卞福汝主教。他们分别代表了法律偏见与宗教道德。

沙威和卞福汝主教在对待冉·阿让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沙威在监狱出世的,他是个恶人、鹰犬。作者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他的面部肖象:“有一个塌鼻子,两个深鼻孔,两大片兜腮胡子一直生到鼻孔边。”

雨果进一步通过议论抒发爱僧、褒贬的思想感情,小说中写道:

“初次看到他都会感到不愉快”,沙威不常笑,“郑重时的沙威是猎犬”,而“哭时的沙威是老虎”。

他“尊敬官府”“仇视反叛”。在上流人物和上司面前他奴性十足,能屈能伸,犹如盲从的信徒,是条忠实的走狗,对于悲惨的下层人民则非常坚决、严肃、残忍、狠毒、冷酷无情,是条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正是他像一条毒蛇一直盯逐、追捕冉·阿让。他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法律的凶狠和残暴。

品貌不凡的卞福汝主教是“仁慈”、“博爱”的化身。他年轻时风流倜傥是享受荣华富贵的贵族。大革命的暴风雨使他看破红尘变成了大名鼎鼎的主教。他自愿调换住宅,施舍穷人,过着简朴的生话;他救人于苦难,一向宽厚待人,从不以恶意度人,他的大量的善行义举处处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冉·阿让这个失业劳动者,为了嗷嗷待哺的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五年苦役,由于企图越狱加判重刑。这期间他的“心灵一面上升,一面也堕落了。”他认识到自己有过失,更痛恨社会法律的不公平。

出狱后为了报复社会继续行窃。冉阿让从收留他过夜的主教住宅偷走了一套银餐具,被警察扭送回来,主教不但不责怪反而为他掩饰,并将那对价值二百法朗的银烛台也一并送给他,并鼓励他去做一个诚实的人。

卞福汝主教的崇高的心灵,慈悲的心肠,圣洁的行为,使冉·阿让受到感化,从此,他皈依宗教,一心向善,转变成一个“人道的、宽宏大量的”人。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

作品通过沙威与卞福汝主教对冉阿让生活道路影响的对比,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世俗的资产阶级法律使人继续堕落,“仁爱”才恢复了人的良心,宣扬了宗教道德优于法律偏见,“爱”优于“恨”,“仁慈”优于“邪恶”的人道主义思想。

冉阿让朴实、真诚、善良,是作者极力美化的理想人物。他的经历、地位和生活方式都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苦役犯冉阿让改名马德兰后出现在蒙特伊小城,靠了一项技术革新,降低成本,发家致富,成了一位工业资本家。

这个有钱而不骄傲,幸福而不自满的人,出于他的善行义举被拥戴为市长。在他的努力下,改变了全市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扶弱济贫,同情失业女工芳汀,答应帮助他们母女团聚。他认为:

“最高的圣德就是为别人着想。”

为了救一位无辜的工人毅然到法院去自首。他以德报怨,释放被革命青年抓住并处死刑的沙威。冷酷无情的沙威发现了冉阿让背着马吕斯穿过下水道的迷宫逃命时,突然良心发现,投河自杀。冉阿让的“仁慈”、“博爱”达到了至美至善的程度。

在冉阿让身上非凡的能力与崇高的品德是一致的。他由苦役犯到成为市长的慈善家,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形成鲜明的对照。说明罪恶的社会使他的人性异化,在“善”和“爱”的感化下,一旦人性复归,便产生了无穷的力量。一个曾被社会遗弃,陷入绝境的人,一旦有机会服务于社会,他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

与冉阿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纳第夫妇。他们是属于那种爬上去了的粗鄙人和失败了的聪明人所组成的混杂阶级,下层阶级的某些弱点和中等阶级的绝大部分恶习它都兼而有之。

这对夫妇,在外貌上一个瘦小,一个胖大,形成对对比,在道德品质上,都是一样的自私和狠毒。他们为了追逐金钱,敲诈勒索、行凶抢劫、谋财害命、无听不为,残存到拿破仑战争年代的德纳第夫妇行动诡秘,无恶不作的可憎形象更突出地起了反面对比的作用,衬托出冉·阿让形象的高大。

芳汀和女儿珂赛特是悲惨世界苦难人民恶典型。冉阿让和德纳第夫妇在对待芳汀、珂赛特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展示出他们不同的道德规范和性格特征。

冉阿让出自对芳汀的同情,救出珂赛特,并把她抚育成人,帮助她成家立业。这里通过逼人于绝路和救人于危难的鲜明对照,有力地抨击了利己主义,歌颂了仁慈,博爱的崇高的社会风尚。

03 人物的奇特经历、故事情节发展变化莫测

《悲惨世界》中出现的大部分是经历奇特、能力非凡的人物。

卞福汝主教,是一个司法贵族家庭出身,年轻时混迹于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他为了躲避风险,逃到意大利,后来回到法国成为主教。从此过着清苦的生活,把自己的薪水大部分给了穷人和病人,他说:

“活在世界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的,而是来保护世人的心灵的。”

正是卞福汝主教的灿烂的光辉照亮了冉阿让的心灵,使他与卞福汝主教一起成了救世主。

主人公冉·阿让经历更加奇特,他从一个修树枝的穷工人、苦役犯一跃而成为工厂主和市长,从此一心向善、扶弱济贫。他有着超人的智慧、非凡的能力,外号叫“千斤顶”。

由于他的出现,改变了一个工厂的面貌;由于他被拥戴为市长,使小城繁荣昌盛;由于他的出现拯救了受凌辱的芳汀,救出了受奴役的珂赛特。此后他带着珂赛特在巴黎小心翼翼、神出鬼没地度日。这些不寻常的经历表现了冉阿让不同凡俗。

他的生活环境也很奇特。冉·阿让一生除了监狱的苦役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警察的追缉下度过的,他活动的时间主要是夜晚,活动的环境主要是监狱、法庭、修道院、下水道、坟场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奇异浪漫的特色。

非凡的人物不都是至善至美的形象,作者塑造的极丑的形象也是非凡的。德纳第夫妇从外貌到心灵都是丑陋的,德纳第在滑铁卢战役中是盗尸者,后来在蒙费郡开小酒店,欺诈成性。破产后,跑到巴黎继续行窃,无恶不作,是社会恶势力的代表,作者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出了一个非凡的丑恶的灵魂。

小说的情节发展起伏跌宕,曲折有致,富有戏剧性。冉·阿让不寻常的经历是小说的主线。当上市长后了解到芳汀的不幸身世并准备帮助她们母女团圆时,出现了商马第案件,冉·阿让自首第二次被关进监狱。这时作者安排了一个救海员的场面,冉·阿让果断地砸断了脚上的铁链,飞上战舰的索梯,救下了绕着横杠打转悬在空中十分危机的海员。

大家焦急地等待他安全返回,突然帆杠一摇晃落人海中。这个故意失足落水的镜头新颖、惊险、扣人心弦。突出了冉阿让过人的胆量和高超的技能,表现出他的举动是非凡的。

冉阿让带着珂赛特出现在巴黎,扮成乞丐模样儿的密探发现了他,尽管他机智、谨慎,仍然逃不出警察的追缉。一次他带着珂赛特被逼人一个死胡同,冉阿让浑身寒毛直竖,像是一头重入罗网的野兽。十分危机,警察距他只差几十步,枪刀铮铮作响,他急中生智,凭着“囚犯的技巧”,利用灯绳以迅捷、稳健、准确的动作越出高墙,溜进修道院,这时巧遇被他救过性命的老人,把他们保护起来。

一波未平,惊险的波澜又起,为了长期隐居修道院,必须先逃出修道院。在老人的帮助下躲进棺材出修道院的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别具一格,使读者拍案叫绝。计划是到了坟场,老人将埋葬工人灌醉,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顺利逃出。

但是,一进坟场,出现在面前的是一个陌生的埋葬工人,老人惊呆了,但他乘其不备智取卡片,迫使工人离开坟场,冉阿让才得脱险。

这些惊险动人的情节发展曲折有致,又有偶然巧合,富有戏剧性。通过夸张离奇的情节把冉阿让描写成一个神通广大、智慧、胆量都过人的超凡人物。

总之,在这部小说中,雨果把善与恶、美与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为了渲染气氛用了极度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揭示了尖锐复杂的社会冲突,表达了他具有宗教意味的人道主义思想。

回答完毕。

浪漫自古存在,广义上的浪漫很好理解:有理想,有情怀,对生活报以热忱之心。无论花前月下亦或仗剑天涯,都是浪漫。其作为思想的一种,本质上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之一,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一如历史塑造了包围我们成长的文化和道德。浪漫的概念同样也被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事件所影响着,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历史。

最早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展,是少有的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拐点

工业革命和浪漫主义,这两个词虽然看起来毫无关联,事实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当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的诞生打破了人类文明过去几千年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结构,也颠覆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崇尚科学,倡导理性。也就是那时,浪漫主义的轮廓开始显现了出来。

浪漫主义反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世俗化以及城市化,以及在当时所萌生的消费主义。同时,浪漫主义认为理性和感性之中必须存在一种平衡。相比起一味地理性,我们情感上的真实感受更为重要。因此,浪漫主义在当时代表了一种新的观念,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浪漫主义看作一种对于社会行为的反馈。它就像是一面镜子,镜子面前的则是当时大环境下的众生百态。

以上就是浪漫主义起源的大概背景环境。接下来分享一些浪漫主义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也是这些事件,一点一滴地构成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基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75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