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中深切的浪漫主义

理性中深切的浪漫主义,第1张

曾经的很多朋友在认识我一段时间后都说我是一个感性的人,甚至有一段时间,受我个人的情绪化影响以及我所做出的部分决定也让我觉得我是一个情感占上风理性占下风的人。

直到我的朋友笑着打电话跟我说“这不在你曾经的考虑范围”。

(他后来说“曾经那个小姑娘,你真的长大了”)

于是我开始认真回想我曾经考虑的范围究竟是什么。

(大概就是当下我觉得我期待然后就去做了。)

之前特别讨厌长期理性思考人,总觉得他们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激情与冲动,当然更不屑于他们的说教。以追求浪漫终身为目标的我,一直以为我人生所追求的势必是那瞬时的热烈,热烈的浪漫、热烈的奋斗、热烈的爱情为什么要考虑那么多与当下毫不相关的事情?很高兴在我青春的某一段时光里,我曾固执地追求着我想要的那份热烈。

可是原来热情褪去后,疲惫和迷茫也会随之而来。那种感觉很不好,就好像很多细丝不断地在拉扯着你的情绪和生活,你却挣脱不了。偶然一次,我大概是尝到了所谓“考虑、考量”的甜头。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在你客观分析事情利弊作出有利决定时;在你不断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萎靡不振时;在你不仅考虑当下期待,而是稍微迈出去一小步去思考未来的自己是否需要时

这大概从来都无关浪漫与否,不过是我之前的自以为。理性并不是杜绝红玫瑰的诱惑,而是在不属于自己的花束面前微笑say “ no thanks”。

我就是个浪漫主义,同时是纯粹理想主义,极端原则主义,前不久还是唯理论者,我当然也可以看到自己将来的结局,我想那应该是悲剧收场~~~!!!

浪漫对应于现实,是在精神上对现实的理想化处理,所以往往与现实起冲突~~~!!!

浪漫主义的悲剧性就在于,他们在精神上生活在理想世界中,但他们终究还是生活在现实中,他们心中的理想世界也是基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于是,心中的理想总要和现实互动,便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冲突,而这冲突,也必定以现实的胜利而告终~~~!!!

而人,从来都不是物质存在,而是精神和物质的混合存在,当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产生对抗并最终以现实世界的全面胜利为结果时,那个精神便会就此瓦解崩溃~~~!!!

我早已看到自己可能的结局,但终归无能为力,我既然是一个浪漫主义,也就只能接受这么一个现实~~~!!!

浪漫主义更激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情多一些(拜伦,雪莱,雨果)现实主义在表达不满的同时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社会,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待到批判的目的,笔锋更加冷峻理智(巴尔扎克)

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职场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职场的生活占据了生活中很大的比重。而对于一些职场人士来说,职场转型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认为这场转型切忌走浪漫主义路线,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可能会面临很多的事情,而且每一个人在职场中都会有不同的状态以及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我们的日常生活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就很容易想要尝试转型,其实这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是非常普遍的。而很多人在职场上其实也是抱有一些期待以及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但是我认为这场转型的时候切忌走浪漫主义路线,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浪漫主义路线是比较不切实际的,只能是一个比较渺茫的愿望。因为人生和幻想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所以我觉得浪漫主义路线在职场上并不适用,因此职场转型不应该走浪漫主义路线。

在职场中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也要给自己确定一些目标,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更好的进步,而我们在面临职场转型的时候,也一定要做足功课,并且也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建设,在转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浪漫主义其实是不太适合职场的,因为浪漫主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毕竟职场上还是比较要求工作效率的,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职场转型不应该走浪漫主义路线。

综上所述,我觉得职场转型切忌走浪漫主义路线的原因是因为职场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地方,而且也是比较讲究效率的,所以不应该有太过于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浪漫主义路线在职场上应该也是不容易走通的。但是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那么你们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浪漫主义的归宿是自我分裂吗?

这本书读完以后,发现结尾是很俗气的“大团圆”叙事,反而有一些失落。最后主人公认为自己即将再次陷入精神危机,但是由于掌握了“良质”,并且跳出了从前的思维误区,因此不再害怕即将到来的各种问题和状况。

以这样的论述结尾,才能给读者一个安置。在书封上有很多推荐语,商业化的图书销售总是把书的功能吹的神乎其神,类似你读完这本书,就能走出心灵的误区,你读完这本书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一本书。

一本书读进去,只是因为这本书走进了你的心,书和作者都来到了你的生活中,和现在的你发生连接,这种连接可以是向往,或者是憎恶,或者是交流,总而言之,你选择了他,他也来了。打开书的时候,好像进入了茶室,两个人对坐,他开始说他的理论。你时不时回应,时而困惑,时而聚精会神。

说完以后他还要继续他的生活,你也是一样。合上这本书,他走了,你似乎若有所悟,更多的是你依旧在自己的混沌中继续摸索。我们似乎看到一些方向,但最终要走到哪里去,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设定。

说是“心灵之旅”似乎有鸡汤嫌疑,这都是话语的标签在起作用。故事的主人公用了一个旅行的场景和“肖陶扩”的方式把生活与哲学串在一个表述框架里。

旅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引出关于“良质”的探讨。按照最后作者所说,“良质(Quality)”类似柏拉图的“善”,解释认为“伦理道德”在希腊语中的意义是“卓越”,那作者所说的“良质”其实简化成很容易理解的,“好”。而这种所谓的“好”、“对好的追求”、“希望变好”,是先于本质与形式的,也是先于一切创造的。这种感觉模糊不可说,却存在而无法自证。我们在“好(quality)”的指引下才创造了神话。

问题就明白一些了。作者表述了几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 与时代相关:科技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寂寞。

“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人类的知识太过复杂,结果每个人都变成专家,然而却造成了彼此之间的疏离感。”

“传统的理性越来越无法处理现有的经验,因而造成目前世界上价值十分混乱的现象,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超越理性的世界。比如占星术、神秘主义等等。因为他们觉得传统而又严谨的理性无法处理现实之中的经验。”

“造成寂寞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科技产品。但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所带来的一种趋势,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 看问题要从本质和内涵去看,停留在情感和直觉上于事无补。

“很多问题不是表面上的经验性状况,而是有着更本质的原因。一些生活中的小分歧,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比看到的要严重的多。就像约翰夫妇一直对修理摩托车不上心,根本在于他们对科技的逃避和厌恶。因此他们像旁观者一样,对真正的维护系统正常运行毫无兴趣。”

“看问题有两个粗糙的层次,第一是情感、直觉、当下,第二是理智、知识、科学。约翰之所以对维修那么厌恶,是因为他从直觉和当下的角度去看,而作者从内涵入手,看到的是金属的所有科学的特性,是分析各种关系、各种组合以及事物之间的原委。”

“你如果一直向前看,或者只看到目前的状况,对你并没有任何意义。一旦你回顾以往,就会看到一种模式隐隐出现。如果你由这个模式出发,那么很可能会迸发出一些东西,刚才有关科学和艺术的见解,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一种超越,我想那是别的许多人也想要超越的。”

“不要逃避被卡住的情形,这是达到真正了解之前的心灵状态。要接纳这个现象。要解决人类价值和科技需求之间的冲突并不需要逃避科技,方法在于打破传统的二分法,进而真正了解科技的本质——并不是窃用自然,而是把自然和人的精神融合为一。”

“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的行动,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事人内心的宁静。”

“一个人如果能在安静当中,真正看见、听见、感受到真实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会充满了进取心。进取心不是某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第三, 学校教育可能在扼杀我们想要的创造力,而科学与理性可能缘木求鱼,走向反科学的空地。

“科学的方法有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从观察开始,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但演绎法则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而这两种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你能够准确的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不会误入歧途。”

——但是:科学的方法建立在问题和假设之上,时间推进,假设越来越多,需要验证的也就越来越多。当你想要借着科学方法接近真理,实际上你根本没有任何进展,甚至离它越来越远。科学把人从唯一绝对的真理,引向多元、摇摆不定、相对的世界,是造成社会混乱、思想价值混淆的主要元凶。而这一切现象原本是科学要消灭的。

——科学反而制造出反科学的混乱。

“同样,知识上的死胡同还包括——你的理性原本是让事情更容易理解,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如果理性摧毁了自己的目的,那么它本身的结构势必要有所改变。”

“论文总像上帝在谈论永恒一般严肃。然而情况不是这样的,人们应该了解,这只不过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时空和环境背景下发表的他的看法,情况仅止于此。”

“确实有些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受教育而来学校,但是学校里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很快就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当你是为了追求真正的知识,就不需要别人强迫她去学习,他的动力来自于内在。一旦转变成这种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大的爆发力。如果学生能找到自己,就会发现自己曾经空空如也。求知,也是为了自我反省。”

第四, 良质才是一切的发源。

“究竟是什么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缺少真正的关心,缺乏“良质””

“良质是无法被界定的。凡是有创意的人都有那个神秘而属于个人的内在目标。”

“读了一会儿书,但是梭罗并没有到我们中来,书中谈论的是另一个时空下的事情,只提出科技的恶果,而不是解决的办法,所以他并不是在对我们说话。”

“为什么你所喜爱的是不重要的?因为它来自于非理性的情感。”

“良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因。是主体和客体相遇所产生的结果,他们是由于良质这事件所产生的。”

“传统科学不曾教导你如何自己摸索着解决。它让你清楚地知道身在何处,也能够验证你拥有的知识,但是它无法告诉你该往何处去,除非你的方向只是过去方向的延续。因此,创意、原创力、发明、直觉等全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外。”

“真正的知识火车并不是静止的状态。它总是要朝向某个方向行进。而它的铁轨称作是良质。美国政府不是今天的,如果我们不喜欢它的现状,就可以寻求某种更好的方法。所以美国政府不会受限于任何僵化的教条主义。(中国呢?)”

“在一切开始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进取心。钓鱼回来的人往往从世俗的眼光中看来浪费了时间,但回来以后他会充满热忱,有力量面对几个礼拜前他厌恶至极的事物。最重要的是保有这样的热忱。”

“进取心有两种陷阱,其一是外在环境——挫折。其二是内在环境——忧虑。内在因素的陷阱有三个——第一个会限制情感的理解,叫做价值陷阱。第二个会阻碍认知的理解,叫做真理的陷阱,第三个会阻碍精神运动行为,叫做肌肉的陷阱。其中价值的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

——价值陷阱中常见的:价值僵化

——真理陷阱常见的:二元论,忽视无的状态。

——精神运动的陷阱:工具的不足。

“神话是一辆装满意识的列车。良质是引导这辆列车的铁轨。”

“那位无辜的学生低着头看着桌子,涨红着脸,然后用双手捂着脸,斐德洛看到他受窘的情形十分气愤。他在自己班上从来不会这样对待学生。原来这就是他们芝加哥大学教古典文学的方法。斐德洛现在认清了哲学教授的面目,但是哲学教授却没有认清他。”

“骑摩托车旅游要的就是身临其境,而不是冷眼旁观,暴风雨自是不可避免的一环。”

事实上我们时常抨击时代病态,或者形式主义,但很可能我们根本无法脱离形式主义给我们的禁锢,这似乎是一种永恒。如果我们想要脱离客体,主体就无所依附。那凭什么认为良质就是主体和客体相遇时候的必然呢?

按照这样的推断,理性的分析会走进死胡同里,浪漫主义的路走向的是精神分裂。苦苦追索的意义到底又在哪里?“良质”似乎提供了一种热忱的状态,使我们摆脱浑浑噩噩的僵尸状,但我们真的能摆脱吗?热忱过后呢?有时候也只是一地鸡毛吧。

是。dr是一生唯一真爱,是DarryRing(DR戒指)品牌的理念,也是每个信奉唯爱主义的人都相信的爱情信条,因此是浪漫主义。DR钻戒,全称迪阿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到今天的专为相信真爱的人定制求婚钻戒,对钻石的4C等%%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中国诸子百家里面也没有浪漫家,在中国的封建思想里面,人们都没有过多的自由,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从官僚制度到科举制度,所有的条条框框已经把人们的思想限制了,我们很难逾越超脱。就浪漫主义诗人来说,就李白比较鲜明,首先他是个官,住在皇宫里。比较悠闲,然后他爱喝酒,喝了酒的人就飘飘然,可以把自己看得比天还高,可以暂时无视当世的烦恼事。但这样的人也只有在繁盛而开放的唐朝才能昙花一现。到了今天,中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足够开放了,为什么浪漫主义思想没有成为一种思潮呢?因为中国的福利还没跟上,人们的生活还没得到保障,为了房子,为了结婚,还有父母孩子,生活把人压得喘不过气,何来的浪漫?要浪漫,首先要让人们的心放轻松,不要有太大压力。你觉得中国现在做得到吗?这样的教育制度,这样的就业压力,这样的国民经济。想浪漫,还有很长的路。

看看这个吧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令人深思而又为研究者长期回避不谈的理论之谜,这就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过早夭折。新时期以来,由于文学的主体性与人的精神主体性逐渐得到强调与走向深层的认识,这个文学史之谜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摆在研究者的面前,需要阐释与破解。罗成琰《论五四新文学浪漫主义的兴衰》、王富仁、罗纲《前期创造社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等论文的发表,率先在现代浪漫主义文学领域中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它们翔实考订了现代文学史尤其是五四文学运动中的确出现过浪漫主义文学,它们有自己的理论主张、美学体系以及独特的创作风格、题材兴趣,因而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不仅是作为一种具体的创作方法,而且是(甚至可以说主要是)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学思潮而存在,并对社会产生影响。其次,他们充分估价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第三,他们也注意到了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不正常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成因作了说明。由于这些研究者的努力,现代文学学科领域中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认识,较之建国以前与建国以后的几十年中,确实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及主要作家作品堂堂正正地回到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中;浪漫主义文学过早夭折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公开讨论的一个尖锐的理论问题。 确实,浪漫主义思潮早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就已在中国滥觞。林纾翻译西洋小说以司各特为其重点。梁启超编译的西洋政治小说充满了传奇与乌托邦色彩。曼殊大师崇奉雪莱拜伦,不仅翻译过他们的代表作,而且所创作的小说以其超尘脱俗的高妙理想,凄艳婉丽的情感缠结,开了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先河,以至有人认为曼殊“以老的形式始创中国近世罗漫主义文艺”,“跳了一个大的间隔,接上创造社罗漫主义运动。”①五四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在留学日本的青年时代,所推崇的全是浪漫主义作家,不仅大力鼓吹拜伦、雪莱等“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恶魔诗人,他所译述的《斯巴达之魂》取材异国,意想淋漓,情思激昂,洋溢着充沛的浪漫情调。本世纪初文学浪漫思潮的滥觞,无疑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呼唤勇毅精神、沉宏人格与激烈飞扬的爱国情绪这一时代要求有关。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开始,与整个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相似,科学意识与理性主义在文学思潮中处于主流地位。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隆盛便是科学意识与理性主义介入新文学创作的结果。它一方面加强了文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一方面也疏远甚至抑制着文学与个人精神世界的融通,个性解放这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在新文学中得不到具有强大冲击力与突破性的展现,于是就有了创造社的“异军突起”。这一批主要是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文学青年,崇尚天才,讴歌创造,鼓吹灵感,礼赞自然,拒绝平庸,蔑视一切陈规陋习,也蔑视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压抑。他们在艺术创作上一切听从自然心灵的声音,一切听任精神扩张的需求,情感的放纵,想象的飞骋,意识的奔突,以及个体心灵毫无遮拦、毫不羞怯的自白,成为他们创作的本质特征。而且他们一进入新文坛便弘扬起“表现说”的大旗,与文学研究会的“忠实反映说”相抗衡,造成一种雄视千古的理论气势。在创造社周围的文学团体如弥洒社、沉钟社等亦深受其影响,一时间使二十年代初期的新文学阵营显得热闹空前,异彩纷呈。创造社的崛起是富有挑战意味的。它一方面往上承接了本世纪初由梁启超、苏曼殊、鲁迅等掀起的浪漫主义思潮的滥觞,一方面对以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初期的实用理性主义的琐屑直露作风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拨。在胡适以及文学研究会诸作家那里,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大抵是停留在知性层面,以现代科学的方法与建筑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的现代理性主义去分析、解释世界,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但这些价值体系是在人的认识能力可及之内的,而对人的经验范畴之外、人的认识能力尚不能达到的事物则回避不顾。创造社在美学原则上把感性强调到十分突出的地位,从而使新文学中人的主体性由跛足的发展完善为全面与整体的发展,五四新文学人的解放的主题也就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的互补中得到由外及内、由浅入深的充实与丰富。很可惜的是,这股浪漫文学思潮仅仅持续了不上十年的时间,二十年代末期以后,整整二十年的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除了在个别作家那里(如徐yú@①和无名氏)留有某些遗风余绪外,作为一种与现实主义颉顽的思潮已不复存在。代替浪漫主义名词的只是关于想象、传奇与夸张等等具体的创作方式与技巧罢了。 为什么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象冲天的爆竹,亮出一个美丽灿烂的烟花之后,便再也不见踪迹?浪漫主义文学的一蹶不振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究竟是值得庆幸的好事,还是必须引以为鉴的教训? 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我们也注意到了新时期十年来一些研究者观点以及研究方式所发生的变化。其中具有倾向性意义的,第一是在浪漫主义文学消逝原因寻觅方面由外在和表层向内在与深层的转变。在八十年代初期,有的论者在分析五四新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衰落原因时,首先着眼于社会根源的探讨,认为其兴在于五四时期中国民族资本获得较大发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十月革命展现出新世纪的曙光,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本身就充满理想与高昂的情绪,具有浪漫性质;而其衰颓则是“五四运动过去了,人们所面对的现实仍是黑暗和严峻。这时,美妙的理想、憧憬已成为海市蜃楼,……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得不开始更清醒地观察现实,剖析现实,批判现实…”②即使谈到文学思潮自身的原因,其着眼点还是在于指出五四中国新文学的浪漫主义思潮所承继的欧洲近代浪漫主义本身是资产阶级走向衰落腐朽时期的精神产物,对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需要并不十分切合。八十年代后期,研究者开始转向浪漫主义思潮的倡扬者与弄潮儿们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与思维方式等内在与深层因素的探讨,有的论者在分析浪漫主义思潮中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即个性解放为什么会逐渐淡化时,就尖锐而独到地指出了中国传统的群体意识对作者思维方式的制约,以及家族社会中成长的中国作家害怕孤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第二在明确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功能时观察视角由纯粹的政治功利视角扩展到了艺术与文化发展自律性的本体视角。在新时期初始,论者大都从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密切关系出发,指出在二十年代末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已进入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斗争阶段,集体主义是革命斗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实事求是是革命斗争取胜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方面的保证,所以,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鼓吹个性主义,弘扬理想与扩张想象,在反封建道德与美学原则方面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沿着这种思络推衍过去,浪漫主义文学的消逝就不仅具有了合理性,而且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近来一些学者则从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自身建构以及艺术在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的本体功能着眼,指出浪漫主义文学的早夭对新文学的发展实在是一大损失。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反映了近年来人们对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认识水平的提高,也反映出学术研究在突破一些理论束缚上所做的努力,对我们检讨现代文学史著中关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有关论述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记得采纳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404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