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古代夫妻同房时,妻子要准备白布,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说古代夫妻同房时,妻子要准备白布,这是怎么回事呢?,第1张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这对女性而言是极大的不公。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更是为其奠定了理论依据。夫妻在结婚的时候,妻子还要另外准备一匹白布,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古代医学不够发达,人们往往没有合理的方式来验证成年女子是否是处女。女子将自己是否是处女更看作是贞操,丈夫对处女的贞德看得也很重。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情况:新婚之夜,须在洞房的卧榻上铺上一块白布。行房结束,如果白布见红,就说明新娘是处女;反之,新娘的麻烦就大了,她将面临质问甚至被休掉的风险。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描写过这样的片段:张生和崔莺莺行房事后,看着鲜红的手帕,得意得唱道:“春罗元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崔莺莺也回应道:“妾千金之躯,一旦去之,此身皆托与足下,勿以它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

如果丈夫有小妾,在和妻子行房的时候还会让小妾在一旁守候,这又是何意呢?说到底,还是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满足男性的欲望。小妾在一旁观看,也是为了学得圆房的经验,为日后所用。

虽说如此,但小妾与正妻的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小妾一辈子也没有办法成为正妻,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唐代的杜佑做得就比较过火,晚年以妾为妻,受到时人的诟病。在古代,妻子是能够记录进家谱,死后享受香火的;妾则没有这个资格。

正因为地位的巨大差别,所以有“宁做穷人妻,不做富人妾”一说。除了地位,小妾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忍受正妻的脸色、冷落,有时还会遭到非人的虐待。但在现在,“二奶”挤掉正妻,成功上位的屡见不鲜。

你对古今“小妾”地位的变化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古代流传着这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其实指的就是新婚之夜。那么,为什么要用洞房花烛夜来形容婚礼的景象呢?这还得从一个古老传说说起。

帝尧与鹿仙女一件钟情,帝尧苦苦追寻终抱得美人归。相传,帝尧有一次去慰问牧民。路途中,他偶然看到了鹿仙女,这一看,帝尧便动了真情。回来之后,帝尧十分思念鹿仙女,茶饭不思。于是,他决心找到鹿仙女。有一次,他去找鹿仙女的路上,被一条大蟒蛇拦了路。正在危急关头,鹿仙女及时出现,救了帝尧。在与帝尧短暂的相处之后,鹿仙女也芳心暗许,然后两人就顺理成章地结婚了。帝尧就近在鹿仙女的射仙洞结婚,在他们傍晚结合之时,射仙洞发出了一道光芒。从此以后,人世间就把新人的新房唤为“洞房”,晚上,人们需要点蜡烛照明。这样,洞房花烛就成为了新婚之夜的代名词。

我国周朝就有了婚礼,但是一直到了中唐才有“洞房”之说。人们的婚礼最初比较简单,没有欢庆、宴请宾客的规定,只是新人要在黄昏的时候行礼,随着时代的发展才有了各种婚礼仪式。在中唐以前,也并没有洞房的说法。到了中唐以后,人们开始用洞房来指代婚礼,从此“洞房花烛”成为了形容婚礼的景象。

帝尧和鹿仙女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上古时期,而人们把“洞房花烛”形容婚礼的说法到了中唐的时候才盛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帝尧的故事可能并不真实。只是人们对于各种习俗总是喜欢用各种传说来解释,因而才有了帝尧和鹿仙女的爱情美谈。

洞房听上去,让人想着古代人是不是条件太简陋,结婚的时候也只能住在山洞中,这样解释似乎也说得通,那么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这还要从远古的首领巢氏(又称 “有巢氏“”)说起。

古时候,人们没有掌握建造房子的本事,没有安全的栖身之地,即便是住在洞穴里面,也容易被山林中那些野兽袭击,因此人们每天还是会提心吊胆的。

于是巢氏就带着大家用山林中的断木建造房子,这样可以很好地规避野兽。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巢氏,就举荐他为部落首领。

至于为何把新婚夜叫做洞房,有下面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古代部落之间经常为抢夺食物和水源而发生争斗,一些光棍汉也会趁机半路抢亲。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他们就发明了盖头,将新娘容貌遮住,用轿子抬回家。

但是到家也并不安全,于是人们就在外面一些地方挖一个山洞,让在新婚夫妻在里面躲上几天,慢慢地这变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沿用下来。

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可靠的史料来证明,毕竟太久远了。

但是在一些古代母系社会时期遗址中,会发现古人生活在一种既像是山洞、又像是房子的地方,男女长到可以结婚的年龄,男方就会嫁到女方的部落中生活,女方那里事先准备好洞房,于是就有了洞房一说,这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文明刚刚开始的时候,条件十分的简陋,古人基本的生活都是依靠着上天赐予的东西,他们起初没有房子,为了遮风挡雨,只能先住在山洞中,后来慢慢的学会建造房屋,所以说最开始的婚嫁就是在山洞中完成的,这也是最初洞房的来历,即便是后来人们都搬离了山洞,但是这样的说法也被延续下来。

不过,洞房也完全指新婚。

司马相如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描写的是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汉武帝虽然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君王太多情,陈阿娇每天独守空房,明月照进洞房里,也只是一个人的影子。所以这里的洞房就不是新人成亲的地方,而是幽深寂静的深宫大院。

那么,男女入洞房前为什么要“拜天地”呢?

相传女娲在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一个俊俏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但孤孤单单一人,总觉的很闷,所以经常唉声叹气。

一天晚上,月亮圆了,明光光地挂在天上,小伙子触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对月亮说:“月老月老你细听,给我找个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领你的情!”刚说完,月亮一忽闪,一个白眉长须的老人,柱着一根龙头拐杖,来到了小伙子面前。“后生不要愁,我给你找个小帮手。”说完后,一阵清风,长须老人不见了。小伙子感到很纳闷。过了一个时辰,就见长须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悠悠地从云中落到了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我到女娲那里,让她又造了个女人,给你领来了。你们先认识一下,一会儿我给你们办喜事。”话音刚落,长须老人一忽闪,不见了。小伙子见姑娘脸腮绯红,像月季花一般清新美丽,于是,喜上眉梢;姑娘见小伙子眼睛明亮,诚实坦白,也觉的情投意合。两人四目一对,一见钟情。

小伙子壮了壮胆,结结巴巴地问姑娘:“你愿意跟我一起生活吗?”

姑娘听了,脸上飞起两朵红云,羞涩地回答:“愿意。”

“哈、哈、哈!”正在这时,空中传来一阵笑声。长须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了小伙子和姑娘的面前,指着两个老者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全都离不开他俩。现在我们给你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拜。”“一拜、二拜、三拜。”随着月下老人的喊话声,小伙子和姑娘对着天、地拜了三拜。

接着,月下老人笑着说:“我给你们两个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

“一拜、二拜、三拜。”小伙子和姑娘又对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刚拜完,三位老人就全不见了。从这以后,小伙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里干活。姑娘在家为小伙子烧火做饭,缝新补旧,两人恩恩爱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为了感谢天地的养育之恩,为了感激月下老人牵线达桥的情意,从此以后在结婚时必须: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父母,形成了结婚时“拜天地”的习俗。

在苏轼迎娶了王弗之后,新婚之夜写下了一首《南乡子·寒玉细凝肤》。这首词中的上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妻子如花般的容貌,以及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妻子的喜爱与赞美。而下篇也描写了他和王弗之后难忘的新婚之夜的生活,整首词反映了作者和王弗之间美好的爱情生活。苏轼作为北宋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在19岁时迎娶了正值豆蔻之年的王弗,而他对这位女子也是情真意切,所以在新婚之夜便写下了那首《南乡子·寒玉细凝肤》,为他们的新婚做纪念。虽然这份爱情最初也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促成的,但在之后两个人的相处过程中,也让彼此成为了对方最难割舍的爱人。所以在新婚之夜写下的这首词,每一句话都无一透露着对妻子王弗的爱恋。

那美丽的容貌,细腻的肌肤,动听的歌喉以及动人的舞姿让人印象深刻,每每想起,都让人如此牵挂,也让年少的苏轼懂得了爱情的滋味。而在这首词的下篇写了他们之后的婚后生活,是“以互爱为前提”,珍惜婚后的生活,去了解彼此,相互爱护,在互敬互爱的基础上也有那么些情趣。

所以即使在他的妻子王弗去世之后,他仍对妻子念念不忘。写下了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词中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对亡妻的思念和放不下,那份真挚的爱永远刻在了骨子里。即使“你”已去世多年,“我”仍能想到你坐在窗前梳妆的模样。

百年好合、百年之好、比翼双飞、琴瑟调和、琴瑟之好

一、百年好合 [ bǎi nián hǎo hé ]

解释:夫妻永远和好之意。

出自:清代 竹溪山人《粉妆楼》第一回:“百年和合,千载团圆恭喜!”

二、百年之好 [ bǎi nián zhī hǎo ]

解释: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妇。

出自:宋·罗烨《醉翁谈录·张氏夜奔吕星哥》:“今宁随君远奔,以结百年之好。”

译文:现在我宁愿跟随你远逃,以结为夫妇。

三、比翼双飞 [ bǐ yì shuāng fēi ]

解释:比翼:翅膀挨着翅膀。双飞:成双的并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出自:战国 无名氏《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译文:南方有比翼鸟,不成一对不飞,他的名字叫他鹣鹣。

四、琴瑟调和 [ qín sè tiáo hé ]

解释:琴瑟同时弹奏,声音和谐。比喻夫妻恩爱。

出自:周 孔子编订《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译文:妻子儿女和睦处,如弹琴鼓瑟

五、琴瑟之好 [ qín sè zhī hào ]

解释: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出自:周 孔子编订《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译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北宋时代欧阳修的诗词,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虽然相对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名气,相对于《醉翁亭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诗词地位要稍微弱了一些,但其中依然不乏经典之作。而且也正是他这些诗词的创作才影响了他的学生苏轼,这才开创出宋词独有的发展空间,给宋词史乃至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欧阳修的诗词内容比较广泛,我们接触最多的是那些表达相思之情的宋词作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写西湖美景的,还有一些勾勒平淡生活的。晚年的欧阳修泛舟西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咏叹西湖美景,抒发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都给苏轼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诗词当中引用前人创作的经典名句,也是欧阳修所擅长的。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这首宋词就是欧阳修的《南歌子·凤髻金泥带》,整体内容描绘的是新婚夫妇柔情蜜意的缠绵表达。古代人们评论人生四大值得高兴的事情,洞房花烛名列其中。而且新婚夫妇的柔情蜜意向来也是诗人们所表达的重要主题,在他们看来这是人这一生最值得高兴也是最值得记录的时刻。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上片主要写女子的梳妆,新婚夫妇早晨起来,戴好头饰梳理好头发,整理衣服,活脱脱一个新娘子的形象。欧阳修的这首诗词描绘的是新婚女子对丈夫两个人之间柔情蜜意的表达,其中的栩栩如生很是让人想起那个温馨的场景。由这个场景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非常好,天作之合也莫过如此。

《红楼梦》中,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贾宝玉与林黛玉青梅竹马,黛玉是从她母亲死后就搬到外祖母家里的,两人更是两小无猜。在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大婚之夜,林黛玉怀着对贾宝玉的误解死去。林黛玉用她一生的眼泪,报答了贾宝玉前世的恩泽。

当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去世的消息以后,痛哭了一阵子,但是转念一想到薛宝钗也是一等一的人物,内心也就释怀了不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对待林黛玉是“渣”的。那么,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之后,两个人同房了吗?前八十回中的很多细节都给出了答案,其中的七个字更是直接说出了答案。

按照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的描写,贾宝玉与薛宝钗即使结了婚,两人的婚后生活,既没有像薛蟠与夏金桂那样反目成仇,也不是幸福美满,而是相敬如宾、有名无实。薛宝钗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欲偿白帝凭清洁”暗示了贾宝玉与薛宝钗两人结婚之后,是没有同房的。

当时在婚礼之夜,作为新娘薛宝钗,这是她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但由于贾宝玉的疯狂,她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冷遇。她没有在新房子里和丈夫一起喝红酒,没有大红蜡烛,没有热情地说,也没有躺在床上的乐趣。她孤独地睡着,穿衣服,度过了婚礼的第一夜。

薛宝钗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一个人。但是她同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拥有封建传统家庭妇女落落大方,宽容大度的美德。然而,即使她有多么好的品质,贾宝玉仍然不喜欢她。所以在面临宝钗的讽谏,宝玉选择了“悬崖撒手”。这结局正如宝玉的酒令曾唱的“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宝钗的悲剧,很大程度是自己造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460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