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进)最近两百年推理侦探小说的主要流派及分别的代表人物和格局

(懂得进)最近两百年推理侦探小说的主要流派及分别的代表人物和格局,第1张

约翰狄克逊卡尔

约翰狄克逊卡尔(1906~1997),美国籍作家,出生于宾州,毕业于哈维佛学院,曾远赴巴黎留学,但随即转往英国定居。作者另有其他笔名,其中狄克逊卡尔最著名。卡尔的推理小说中俯拾皆是“密室谋杀谜团”与“不可能的犯罪”的情节,世人推崇他为“密室大师”。

他是“本格派”推理小说中最擅长“密室推理”的小说家,所谓的“密室推理”,指的是小说的案情必须包含了一个以上完全封闭的空间,理论上处于无法进入或脱出的状态,然而小说案情中却发生必须有进出活动的事实。

重要作品:《三口棺材》、《歪曲的枢纽》、《亡灵出没在古城》(即《连续自杀事件》)、《女巫角》、《宝剑八》等。

莫里斯勒布朗

1907年,"福尔摩斯热"的浪潮已经影响了法国的出版界,他受法国侦探小说家爱弥尔茄波里安的影响,开始涉足侦探小说。巴黎一位出版商邀请勒布朗为一份杂志写侦探推理小说,并讲明要塑造一个法国侦探,来与英国侦探福尔摩斯比个高低。这个要求是有难度的,但也是诱人的,这对勒布朗来说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个挑战。他决定尝试一下,并想标新立异,塑造一个不是侦探但同样令人喜爱的文学典型。勒布朗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侠盗。他的《侠盗亚森罗宾》问世以后,果然大受欢迎,好评如潮。这部小说的成功,奠定了勒布朗的文学地位,使他信心大增。

在世界侦探小说史上,勒布朗以50多本《侠盗亚森罗宾》引人注目。

勒里奎因

艾勒里奎恩是费雷德累达奈与曼里德李合作的笔名。其代表作是《罗马帽子之谜》《希腊棺材之谜》《法国香粉之谜》和《荷兰鞋之谜》。1932年问世的《希腊棺材之谜》曾获得爱伦坡奖(这是美国推理小说家协会所发的年奖,相当于**界的"奥斯卡奖"),他们两人合作,一共创作了50多部侦探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艾勒里奎恩的地位相当于英国文学史上的柯南道尔。

范达因

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是《本森谋杀案》(1926),书中侦探菲格万斯首次登场。由于博学多识的侦探菲洛万斯大受读者欢迎,范达因写了十几部以他为主人公的侦探小说。不过,还是初期的6篇质量较高。尤其是《主教杀人案》和《格林老宅谋杀案》,堪称古典侦探小说的杰作。

乔治西默农

他最初写暴力色情通俗小说,1931年-1972年创作了82部以梅格雷探长为主角的侦探小说,广受欢迎,被译成各国文字并拍成**电视,被誉为法国的福尔摩斯。1952年,西默农被选为比利时皇家文学院院士。

西默农用17个笔名写了431部小说,是20世纪最高产的作家之一,作品被译成87种语言,销量超过5亿册,被改编成55部**和许多电视剧。西默农的作品文笔简练,善于营造气氛和心理分析。

主要作品:

《幽灵》、《人命关天》 《贝热拉克的疯子》、《梅格雷警长》 《淹死鬼客栈》、《探长与女郎》 《蜡泪》

横沟正史

横沟正史(1902-1981), 一九零二年生于神户市,毕业于大阪药专(旧称),曾任《新青年》、《侦探小说》的总编。他在一九三二年辞去工作,开始写作的生涯。一九四七年以“本阵杀人事件”一书获得第一届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奖(即现“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此外,还有“狱门岛”、“恶魔的彩球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五七年由松本清张带动的社会派文学兴起,令横沟一度停笔。到他晚年时重新执笔,一九七六年,更以一部“犬神家一族”的**造成轰动,引起各界注意。横沟正史笔下一系列的解谜推理小说,提升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推理小说水准,更缩短与欧美原有的差距,开创了战后日本推理小说后来居上的盛况。

(我个人比较喜欢他)

主要作品:罪恶的拍球歌 本阵杀人事件 迷宫之门 犬神家族 女王蜂 恶魔吹着笛子来 八墓村 狱门岛 名琅庄 假面舞会 恶灵岛 幽灵男 黑猫酒店杀人事件 古井奇谈 门后的女人 夜光怪人 迷雾山庄 夜行 鹰巢海角惨案 真珠塔

夏树静子

原名出光静子,笔名五十岚静子。1938年12月21日生于日本东京。日本庆应大学文学系毕业。大学期间,即获日本“江户川乱步候补奖”,并开始为日本广播协会(NHK)撰写剧本。1969年,《天使消失》再次获得“江户川乱步候补奖”。1973年3月,《蒸发》获第26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享有“社会派推理小说女旗手”的称号。

主要作品:《W的悲剧》《M的悲剧》《C的悲剧》 《光之崖》《丧失》《雾冰》 《来自悬崖的呼叫》《伊吹山庄凶案》 《同班同学》《蒸发》《变性者的隐私》

内田康夫

主要作品有《天河传说杀人事件》《户隐传说杀人事件》《反切引氏》等多数作品,至1999年6月出刊的《黄金石桥》为止总共有115本着作,作品以名侦探浅见光彦系列最受好评。

作品风格属于本格派,尤以《旅情推理》最著称。推理评论家中岛河太郎说:“他的作品以解谜为中心,同时具备了人性、社会性和现代性,又有独特的浪漫情怀。”人们戏称只要有内田康夫与浅见光彦,日本的推理小说就可以保持繁荣与安定。

内田康夫笔下的侦探浅见光彦,与明智小五郎、金田一耕助等人并列为日本三大侦探。

岛田庄司

1948年10月12日出生,日本推理小说界“本格派”推理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本格推理《占星术杀人事件》初试啼声。从此技惊四座。 被誉为“日本推理小说之神”的岛田庄司,在日本推理小说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代所谓‘新本格派’的推理作家,没有一个不受到他的影响,绫辻行人甚至把他尊为师。

岛田的推理小说主要有两大系列,一个以占星师御手洗洁为主角,代表作包括《占星术杀人魔法》、《异邦的骑士》、《魔神的游戏》等;另一个则以刑警吉敷竹史为主角,代表作包括《异想天开》、《北方夕鹤2/3杀人》等。除此之外,他还有不少备受好评的单篇推理杰作,例如《被诅咒的木乃伊》等等。

还有像东野圭吾,有栖川有栖 ,等。我没看过,不好说什么。

绫辻行人的馆系列

手藉盾创作,推理评论暨小说家:基亭(H·R·F·Keating)

著名的推理小说评论家、奥古斯特侦探俱乐部的总裁、皇家文学会社的成员、福尔摩斯

学的研究专家、英国作家协会的主席、以及杰出的推理小说作家,这麼多显赫的头衔,加起

来却指向同一个人,那就是基亭(HRFKeating)。

以学术研究之心,撰写推理经典评论

1926年,基亭生于英格兰东南部的萨西克斯郡(Sussex)。他受教于墨茜特学校及都

柏林大学,中途曾一度被拉去陆军服役,但整体的求学阶段还算顺利。1953年起,基亭展

开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七年之间先后在《电讯报》及《泰晤士报》两大报业工作。

1960年,基亭决定转为自由作家,直到1967年,他才重回《泰晤士报》担任犯罪小说的书

评家。基亭对于推理和犯罪小说所付出的苦心研究,使他成为该类型小说中首屈一指的评论

家。其著作包括《Sherlock Holmes,The Man and His World》(1979)、《Crime and

Mystery:The 100Best Books》(1987)、以及非常重要的推理写作指南《Writing Crime

Fiction》(1986)。

另辟新径,印度探长异军突起

在小说创作的方面,基亭的功力也是倍受肯定。他的作品以严谨的布局、优美的词藻取

胜,因此无论是看热闹或看门道的读者,皆可从中获得阅读的满足;即使是位居偏狭乡下地

区的读者,也能在基亭熟练的生花妙笔下,不禁对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兴趣与认同。1960年

初期,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推理文坛中闯出一条新路,也为了打入广大的美国市场,基亭突发

奇想,决定将故事背景设于西方人好奇的东印度国家,并杜撰一位其貌不扬的印度警探为主

角,这就是后人所熟知的孟买刑事调查局探长沟帖(Inspector Ghote)。这位害怕失败、

但绝不莽撞行事的印度探长,首次出现在1964年的《The Perfect Murder》,这部作品一

发行上市,就让老美轻易接受沟帖既笨拙又大智若愚的行径,而且分别登上英美两地最重要

的推理大奖:美国爱伦坡的最佳新人奖、及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颁赠的金匕首奖。

从浪漫派到写实派,细观东西文化冲击

一炮而红之后,基亭开始编写一系列的警方办案程序小说,书中的主角沟帖跑遍全印

度,甚至可以直闯佛门圣地查案。不过,基亭自承在创作的头十年里,他从未涉足印度这块

土地,所以故事情节难免因天马行空的想像而失真。后来他屡次造访印度,作品因而逐渐趋

近于真实,是故日后沟帖可以飘洋过海至英格兰伦敦追查线索(《A Remarkable Case of

Burglary》,1976),或是捞过界到洛杉矶缉捕逃犯(《Go West,Inspector Ghote》,

1981),这些都是基亭迎向写实风格的转变。

沟帖系列小说与其他名探系列小说的最大差异处,在于基亭对东西文化的两相冲击下所

衍生的文化转变现象,有深度且迷人的刻画描写;特别是,我们在书中看到当时的印度上流

人士,完全继承了英国统治主权的西式作风,而这项对社会观察的特色,遂将通俗的推理小

说提升到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林。这即是基亭能够享有推理大师地位的首要原因。

其他重要作品:

《Inspector Ghote Plays a Joker》,1969;

《Filmi,Filme,Inspector Ghote》,1976;

《The Sheriff of Bombay》,1984;

《Dead on Time》,1988;

《The Iciest Sin》,1990。

手藉盾创作,推理评论暨小说家:基亭(H·R·F·Keating)

著名的推理小说评论家、奥古斯特侦探俱乐部的总裁、皇家文学会社的成员、福尔摩斯

学的研究专家、英国作家协会的主席、以及杰出的推理小说作家,这麼多显赫的头衔,加起

来却指向同一个人,那就是基亭(HRFKeating)。

以学术研究之心,撰写推理经典评论

1926年,基亭生于英格兰东南部的萨西克斯郡(Sussex)。他受教于墨茜特学校及都

柏林大学,中途曾一度被拉去陆军服役,但整体的求学阶段还算顺利。1953年起,基亭展

开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七年之间先后在《电讯报》及《泰晤士报》两大报业工作。

1960年,基亭决定转为自由作家,直到1967年,他才重回《泰晤士报》担任犯罪小说的书

评家。基亭对于推理和犯罪小说所付出的苦心研究,使他成为该类型小说中首屈一指的评论

家。其著作包括《Sherlock Holmes,The Man and His World》(1979)、《Crime and

Mystery:The 100Best Books》(1987)、以及非常重要的推理写作指南《Writing Crime

Fiction》(1986)。

另辟新径,印度探长异军突起

在小说创作的方面,基亭的功力也是倍受肯定。他的作品以严谨的布局、优美的词藻取

胜,因此无论是看热闹或看门道的读者,皆可从中获得阅读的满足;即使是位居偏狭乡下地

区的读者,也能在基亭熟练的生花妙笔下,不禁对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兴趣与认同。1960年

初期,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推理文坛中闯出一条新路,也为了打入广大的美国市场,基亭突发

奇想,决定将故事背景设于西方人好奇的东印度国家,并杜撰一位其貌不扬的印度警探为主

角,这就是后人所熟知的孟买刑事调查局探长沟帖(Inspector Ghote)。这位害怕失败、

但绝不莽撞行事的印度探长,首次出现在1964年的《The Perfect Murder》,这部作品一

发行上市,就让老美轻易接受沟帖既笨拙又大智若愚的行径,而且分别登上英美两地最重要

的推理大奖:美国爱伦坡的最佳新人奖、及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颁赠的金匕首奖。

从浪漫派到写实派,细观东西文化冲击

一炮而红之后,基亭开始编写一系列的警方办案程序小说,书中的主角沟帖跑遍全印

度,甚至可以直闯佛门圣地查案。不过,基亭自承在创作的头十年里,他从未涉足印度这块

土地,所以故事情节难免因天马行空的想像而失真。后来他屡次造访印度,作品因而逐渐趋

近于真实,是故日后沟帖可以飘洋过海至英格兰伦敦追查线索(《A Remarkable Case of

Burglary》,1976),或是捞过界到洛杉矶缉捕逃犯(《Go West,Inspector Ghote》,

1981),这些都是基亭迎向写实风格的转变。

沟帖系列小说与其他名探系列小说的最大差异处,在于基亭对东西文化的两相冲击下所

衍生的文化转变现象,有深度且迷人的刻画描写;特别是,我们在书中看到当时的印度上流

人士,完全继承了英国统治主权的西式作风,而这项对社会观察的特色,遂将通俗的推理小

说提升到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林。这即是基亭能够享有推理大师地位的首要原因。

其他重要作品:

《Inspector Ghote Plays a Joker》,1969;

《Filmi,Filme,Inspector Ghote》,1976;

《The Sheriff of Bombay》,1984;

《Dead on Time》,1988;

《The Iciest Sin》,1990。

作家:玛格瑞·艾林罕(MargeryAllingham)

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那麼,在一个众人皆作家的家族中,再多产生一个作家又有

何意义呢?英国女作家玛格瑞·艾林罕(MargeryAllingham)是否曾经如此质疑过,我们不得

而知。然而,1904年出生于一个作家、编辑群聚的家族里,艾林罕的确这样表示过:“我

的族人将写作视为打发时间的唯一可行方法,并且也当它是维持生计的唯一来源。”这位后

来成为推理大师的女子,自小就接受这种想法,并浸*于创作鼎盛的家族风气之中。于是,

年少的艾林罕很快就崭露头角,19岁芳龄即发行了自己的处女作《BlackerchiefDick》,

这虽是一本历史惊悚小说,却是她迈向20世纪伟大犯罪作家之一的生涯起步。

婚后创作力大增

23岁那年,艾林罕下嫁艺术家暨杂志编辑PhilipYoungmanCarter,此君其实与她渊源

颇深,数年前那本《BlackerchiefDick》的封面设计,即是由他亲手完成。此正是“妇唱夫

随,其乐融融”。昱年,艾林罕的第一本悬疑小说《TheWhiteCottageMystery》问世;再相

隔一年,她完成了《TheCrimeatBlackDudley》,并在此书中介绍她最富盛名的神探出场,

此人就是艾伯特·坎比恩(AlbertCampion)。从此后,坎比恩便成为艾林罕系列作品里,

打击罪犯的代言人。

创作三部曲

艾林罕早期作品的风格,着重于纯粹惊悚的情节渲染,然后逐步揭开国际犯罪阴谋的真

相;而后,主要人物坎比恩其怪异滑稽的特性逐渐被淡化,艾林罕的笔触转向人物内心的刻

画,以及办案过程的细腻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林罕投身于社会道德重整与战后重建

的募款等活动,使得她的作品呈现了人道关怀的面貌:在此阶段里,神探坎比恩退为陪衬的

背景人物,罪犯反而跃身为整个故事舞台的中心。多年来,艾林罕独具的幽默感,一直是她

作品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但是,随着她年岁渐长,幽默的特质越显黯淡,因此,艾林罕

在战后的1952年作品《烟中之虎》(TheTigerintheSmoke)虽严肃深沈,却是她评价最高的

作品,也是推理小说史上公认的经典钜作。

因了解而关怀人物角色

整体而言,艾林罕的作品中看不到轻蔑嘲笑他人的犬儒主义,也不会带有排斥愚民的菁

英思想,更不会充斥着对低级趣味事物的陈述。艾林罕关心她笔下的人物,并且打从心里去

喜欢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1966年,艾林罕因癌症不治而逝世,她的先生Philip执笔协

助完成其遗作《CargoofEagles》。1970年,Philip也跟着撒手西归,神探坎比恩的传奇故

事于此终告落幕。重要作品包括:

《TheCrimeatBlackDudley》(1929)、

《甜蜜的危险》(1933)、

《DancersinMourning》(1937)、

《TheFashioninShrouds》(1938)、

《InTraitor’sPurse》(1941)、

《烟中之虎》(1952)。

间的大文豪:葛兰姆·葛林(GrahamGreene)

作品数量甚丰、文采多才多艺,是长篇小说家、短篇故事作家、剧作家、也是新闻评论

家,文本中总是以政治脉络为背景来铺陈,呈现出道德矛盾与挣扎的主题,这就是葛兰

姆·葛林(GrahamGreene)的文坛地位与风格。

阅历无数,著作等身

葛林的家族中,可能流着优质作家的血统,他的表哥RobertLouisStevenson,也是享

有盛名的小说家(《金银岛》、《变身怪医》)。Stevenson曾十分看好表弟将成为一流的

说故事高手,不过,葛林的成就远超过他的期待,因为葛林的笔法多变,悠游跨越于各种小

说类型之中;甚至,葛林文本中探讨的议题深度,足以让他超越一流,成为永垂不朽的伟大

作家。

1904年10月2日,葛林生于英格兰的Berkhamsted小城,他毕业于名校剑桥大学后,

先后于《诺丁汉日报》(NottinghamJournal)、《伦敦泰晤士报》(LondonTimes)担任记

者的工作。1929年,葛林发表了小说《TheManWithin》的处女作,随即离开《伦敦泰晤士

报》,转往《观察家报》(Spectator)改任影评和文学编辑。二次大战期间,葛林在英国

外交部担任极重要的职位,战后他卸下公职,四处旅行,足迹遍及南美、东欧、非洲、和亚

洲,同时以自由投稿人的身分继续发表著作。

内疚与救赎的拉锯,邪恶对纯真的冲击

葛林被世人认定为20世纪最重要的卓越作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小说世界里,充斥着苦

难的考验、人性的冲突、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不过,葛林的前三部小说并未引起注意,

直到1932年的《史坦堡特快车》(StamboulTrain)问世后,他才赢得应有的名声。葛林作

品中最著名的标记,就是如恶梦般不断纠缠重复的主题-内疚与救赎的拉锯、邪恶对纯真的

影响。这种刻画正邪交融而对立、善恶共存又对峙的文学特质,我们可以在他的小说看到佐

证:1938年的《BrightonRock》,主角是一对雌雄少年杀手,男的冷血粗暴,女的却是神

圣纯情;1940年的《ThePowerandtheGlory》,描写逃亡的牧师与恶棍之间的冲突斗争;

1950年的《TheThirdMan》,RolloMartins必须面对贪图不义之财的商人HarryLime,谁知

这奸商竟然是战争爆发前的儿时恩人!

天主教义的宗教色彩,散发娱乐的阅读享受葛林作品中的另一个特色,是蕴含着宗教色

彩,常见以天主教义为中心主题。由于葛林并非天生的天主教徒,他是在处女作发表前两

年,才突然转为信仰天主教,因此有人质疑,葛林是否为了取得合理的“执照”而加入天主

教派。然而,葛林和GK却斯特顿虽同是改信天主教的叛徒,但其立意却完全不同:却斯

特顿在信仰危机中,从天主教寻得自由解放的自我快乐;但葛林(或是他笔下的人物)若隐

若现地在每部作品中坦露受苦烦恼的经过,而这些挣扎所架构的剧情故事,却为读者带来了

阅读上的娱乐效果。

诺贝尔文学的肯定,推理文坛的重视

葛林非常在意自己作品的定位。他自己将题材较为严肃的归类于“艺术小说”,其他则

界定为“娱乐作品”。有趣的是,这样的认知却因人而异,譬如有些美国评论家把

《BrightonRock》视为通俗的娱乐作品,但在英国,它反而是一本广被认定为深奥渊博的严

肃小说。葛林虽非正统的推理小说家,但《TwentiethCenturyCrimeandMysteryWriters》却

统计列出关于葛林著作的传记、评论集、和书志学文献,至少有31部之多,可见他对推理

文学的贡献,决不可等闲视之。葛林晚年长住法国尼斯,1991年4月3日死于瑞士,他生

前获奖无数,光是诺贝尔文学奖就提名他21次,可惜总缺了临门一脚,始终未能如愿以

偿。

“字母女士”:苏·葛拉芙顿(SueGrafton)

提及冷硬派私家侦探这类的狠角色,一般读者想到的都是那豪气干云的铁铮铮男子汉,

彷佛这个职业领域是男性的特权、女性的禁地。不过,到了推理文学的近代史,成见陋规终

于被打破了,一波由女性私家侦探主导推理案件的浪潮汹涌袭来,而掀起此70年代革命狂

潮的是美国女作家MarciaMuller,因而造就了开花结果大丰收的80年代。其中,在这十多

年女英雌人才辈出的黄金时期里,苏·葛拉芙顿(SueGrafton)所创造的女神探金西·密尔

虹(KinseyMillhone)注:台湾译名为金丝梅芳,堪称是最杰出的小说人物之一。

虎父无犬女,跨足小说创作与电视编剧

1940年,葛拉芙顿生于美国肯塔基州,长于路易维尔市。有道是虎父无犬女,葛拉芙

顿日后会走上推理文坛,正是因为她有个写推理小说的老爸CWGrafton。1967年,这个小

女儿以处女作《KeziahDane》崭露头角,两年后的第二部作品《TheLolly-MadonnaWar》被

**片商相中搬上大银幕,葛拉芙顿自己还参与了改编剧本的工作,这个意外转折导致她除

了小说创作外,还跨足电视**的编剧事务。80年代末期,她曾将克莉丝蒂的英国作品,

成功地转换为充满美国风情的电视剧集。

AtoΖ的字母排列游戏

葛拉芙顿最为推理�说迷津津乐道的,即是她“字母女士”(thealphabetlady)的着

名称号。从1982年起,葛拉芙顿每一部金西·密尔虹探案系列的书名,皆按照英文字母的

排列顺序来命名,如早期的《AisforAlibi》、《BisforBurglar》、《CisforCorpse》、

《DisforDeadbeat》……到新作《NisforNoose》,她以此设限来增加自己创作上的难度,

且乐此不疲,而读者也和她培养出私密的默契,在对她每年出炉新作的引颈期待中,臆测她

又如何以字母来大作文章。事实上,葛拉芙顿这样的奇异作风并非自己首创,而是师法其父

运用歌谣连续行列来为小说取名的模式,因此,金西·密尔虹系列不仅是葛拉芙顿的代表

作,更是她向父亲致敬的作品。

真实与虚拟的差别

在喜爱葛拉芙顿的读者眼中,金西·密尔虹根本就是她自己的化身。然而对葛拉芙顿来

说,她可没有意图在虚构的小说世界里,虚拟一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人物,来满足不切实际

的英雄式幻想。葛拉芙顿自承,和密尔虹相较之下,真实的她年岁比较老迈、身材没那麼纤

细苗条,甚至连危机处理能力都较为迟钝;此外,葛拉芙顿也不像密尔虹是个独行侠,她和

第三任丈夫结缡二十多年来,夫妻感情一直是鹣鲽情深,而且环绕于她生命四周的还有两个

孩子三个孙子、多支时而顽皮时又驯良的猫咪、以及花团锦簇的华美庭院;最重要的是,葛

拉芙顿爱好美食与烹饪,这和以汉堡或罐头食物为主食的密尔虹相比,完全是大相迳庭。

时至今日,葛拉芙顿俨然已是国际知名的畅销推理作家,她的小说被译为26种语言版

本,发行至全球28个国家,销售记录已达数百万本之多。这位刚毅的女作家用自己果断的

笔触,证明了我们所处的世界里,除了法院之外,街头依然有正义的存在。

活的惊悚大师:汤玛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

出版界虽属文化事业,却仍免不了商业气息浓厚的炒作烘抬伎俩。譬如说,一旦成为畅

销排行榜上的名字,作家必在出版经纪商的安排下,上尽各类传媒以增加曝光率,抑或是举

办演讲、座谈会、签名会等活动来促销新作。于是,作家也变成如闪烁明星般的知名人士,

然后在出版商"打铁趁热"的藉口催促下,只得像赶鸭子上架似地匆忙挤出下一部新书-难怪

许多畅销作家通常也是多产作家。然而,汤玛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可不是这么一个

受名利摆布牵绊的作者,在创作生涯的25年当中,他仅仅只有3本小说问世,但光靠这3

部掷地有声的作品,足以让他成为近代最重要、最杰出的惊悚类(Thriller)小说家之一;

因为,哈里斯的作品不但大受欢迎,而且对后继的创作者,有极深远的启发和影响。

情节布局严谨,气氛诡谲骇人

哈里斯是美国籍作家,生于1940年,其个性和作品一样是惜字如金、沈默如金,所以

他不但极少曝光,更不喜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侃侃而谈。在正式投身专职写作之前,早年哈里

斯曾于德州担任记者工作,主跑社会新闻及刑事案件,后来转到纽约市的美联社

(Associated Press)任职编辑。这些专业背景奠定了哈里斯在说故事方面的非凡技巧,并

且练就他对情节架构的经营与角色的塑造发展,有着深思熟虑的洞灼远见;同时,哈里斯还

是严格要求精致细腻的风格家,他可以从某个细微的人物或旁枝末节,有组织地编排酝酿出

暴力与恐怖的氛围,并逐一渲染而扩及整个情节主干,然后置读者如同身历其境,感受那毛

骨悚然的火苗一发不可收拾的强大戏剧张力。难怪哈里斯的小说一直受到**编导的青睐,

三部作品全都被改编搬上大银幕。

独创正反角色的原型

哈里斯的处女作《Black Sunday》出版于1975年,2年后即被拍成**,故事叙述阿

拉伯恐怖份子计画在超级杯美式足球决赛当天,引爆炸弹轰掉满场81000名球迷与亲临现场

观战的美国总统。问题是:炸弹究竟藏在哪里?出人意表的答案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炸

弹就设于漂浮现场上空的Goodyear小型飞船内!哈里斯在此书中独创了今日看来已成既定

模式的角色原型:愤世嫉俗的越战退伍军人、金发蓝眼的美艳女暴徒、以及粗鲁冷酷却讨人

喜欢的警探,而这部《Black Sunday》也在灾难-惊悚的类型小说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经

典境界。

探讨连续杀人魔的成因,开创惊悚小说的新局

哈里斯的第二部小说《Red Dragon》发行于1981年,5年后也被视觉影像化(**片

名更改成《Manhunter》),这回故事描写的是一位拥有辨识变态心智这种特异功能的联邦

探员,受命委托去追捕一名心智异常的连续杀人犯的经过。这部《Red Dragon》最重要的成

就,便是介绍了一位身兼精神病患和FBI顾问双重矛盾身分的人物出场-汉尼拔·雷克特医

生(DrHannibal Lecter),又称"食人医生"。这位正邪并容一体的食人医生拥有超凡智商

和高格调艺文品味,是虚构的惊悚小说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之一,于是他的邪恶力量

到了哈里斯的第三部作品《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中,获得淋漓尽致的释放与发挥,

哈里斯藉着这个角色,开创了惊悚类型的新局,他一手助长“连续杀人案件”成为热门的流

行话题,并探讨了变态心理现象的来龙去脉,而且沿线回溯到震惊50年代的连续杀人魔Ed

Gein的犯罪学研究。这部小说当然也被随即拍成**,那就是一口气囊括多项奥斯卡大奖

的《沈默的羔羊》,叫好叫座的回应使得小说和同名**双双列名“连续杀人魔”惊悚类型

中的经典之作;英籍男星安东尼霍普金斯也因演出食人医生一角,荣获该年度的最佳男主角

大奖。

算一算时日,蛰伏已久的哈里斯也差不多该有新作发表了。且让我们拭目以待,瞧瞧这

一次哈里斯(或DrHannibal Lecter)会变出什么把戏,来把读者吓出一身冷汗!

家、广告人多样才情于一身的时代新女性:桃乐丝·赛儿丝

(Dorothy L Sayers)

在推理小说史上,桃乐丝·赛儿丝(Dorothy L Sayers)是一个伟大的名字。她的风格

无人能模仿;她的作品无人能取代。她创造了永垂不朽的业余神探彼特·温西爵爷(Lord

Peter Wimsey),也撰写多部精彩绝伦的推理文学评论。她的小说,绝大部份都在推理史上

的黄金时期(1920-1940)内完成,因此堪称是最具备古典时期特色的代表杰作。

打破性别藩篱的牛津高材生

1893年,赛儿丝出生于她锺爱一生的牛津,父亲是当地的教区牧师。自小,赛儿丝就

展现不凡的才智,7岁学拉丁文,而后再习法文。进入大学后,她依旧光芒四射,以优异的

成绩毕业于牛津。在当时保守的传统下,女性只能前往女子学校就读;因此,赛儿丝是第一

批突破性别限制的时代先驱、也是取得牛津学位的少数女性高材生之一。

雅俗共赏的推理文学作品

1920年,赛儿丝更上一层楼,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同时间,她还在多所学院任教。

1922年起,她在伦敦的班森广告顾问公司任职长达7年,文案功力是业界公认的翘楚。期

间,她的首部温西爵爷探案作品《Whose Body》(1923)问世,甫发行立刻一炮而红,从

此奠定大师级的地位。对于赛儿丝的侦探小说,评论家们的看法是泾渭分明:有的认为其着

作是质感极佳的高格调文学;有的却指出她的小说一昧埋首于大英帝国俗不可耐的绅士气

派,由此反应出赛儿丝对上流阶级的热中与溺爱。然而,管他评论家如何吵得天翻地覆,一

大票读者可爱死她的小说;甚至,在众多近代崛起的英籍推理作家心目中,赛儿丝的1934

年作品《The Nine Tailors》,被公认是30年代高居榜首的推理巨作。

场景描绘细腻,人物呈现鲜明

赛儿丝的文笔甚佳,她对故事中场景的描绘,总是巨细靡遗、栩栩如生,让读者深刻地

感觉彷佛置身其中;此外,赛儿丝描写人物也是一绝,她创造的角色个性鲜明活泼,连配角

的戏份都各有所长,例如包打听功夫一流的老处女科琳森**、耿直的苏格兰警探帕克、神

经兮兮的丹佛公爵,以及温西身边忠心无二志的侍仆包特。这群配角以温西爵爷为中心称职

地围绕在他周遭,一次又一次架构起教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情节。时至今日,赛儿丝的推理小

说未曾被后起之浪淹没,反而是大受年轻读者的青睐;她塑造的杜撰角色、编写的严谨布

局,以及所引发讨论的善恶道德议题,皆是现代推理迷关注的话题。

引入真实情境,历久不衰的经典

赛儿丝对推理文坛的贡献,即是将推理小说从“纯粹解谜过关”的泥淖中拉拔出来,并

提升跻身到现代主流小说之林。在她的改革下,20世纪的推理文学有了真实的血肉面貌,

而不再只是虚无飘渺的抽象命案。1940年之后,赛儿丝停笔创作推理小说,也许在她自己

的想法中,她已经完成了历史的使命!此后,赛儿丝转写儿童书和宗教剧,并且为BBC完成

多出广播剧。1957年死后至今,赛儿丝的推理作品一直是后人所崇敬的最高经典。

快笔名家:乔治·西默农(Georges Simenon)

一般来说,世人对创作的定论,很少将多产作家和优秀作家划上等号。不过推理文坛上

有一个例外的,他的作品量多产到超过四百部,但毫不损害其高评价的美名。甚至,他被誉

为法国最杰出、最受舆论赞赏的作家之一;他所创造的探长角色梅格雷(Inspector Jules

Maigret),也是推理史上不朽的名探。这位不可思议的快笔作家,就是乔治·西默农

(Georges Simenon)。

快,快到三天写完一部小说

1903年,西默农出生于比利时的列日(Liege),他是保险业务员与寄宿舍房东之子。

父亲过世后,西默农从事过多项工作,包括面包店、书店,然后到地方报社。虽然他从未受

过太多的正统教育,但凭着一手好文笔,很快为自己挣得一块专栏。除了写得好之外,西默

农下笔速度飞快也是一绝。从十六岁开始写作,对西默农而言,三到四天完成一部小说简直

是稀松平常的事;后来,他才刻意压抑自己一个月“只要”写完一部即可。

爱,一生爱了两万多名女子

1923年,西默农移居巴黎,此时他的写作量大增,平均一天的目标是八十页的篇幅。

西默农因而赚了大把的钞票,拥有一辆顶级的雪佛兰名车与豪华游艇。然而不久,西默农便

对他的工作感到倦怠不悦。于是他决定乘着游艇出外旅行,藉此增广见闻,充实人生历练。

西默农如愿以偿,他从此热爱生命,尽情享受人生,在1970年出版的自传小说《When I

Was Old》中,他宣称一生曾与两万多位不同的女子发生性关系,其中几位后来还成为他的

妻子。

念,因思念而让神探重出江湖

1929年,当时西默农旅居荷兰,他于此时此地塑造了让自己名流千史的神探梅格雷,

并于1931年发行了第一部梅格雷探

一看就放不下的,推荐文泽尔的五个推理长篇:

第1弹:《冷钢》[连载完结]

http://cache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584922shtml

第2弹:《千岁兰》[连载完结]

http://cache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590821shtml

第3弹:《特奎拉日升》[同步连载]

http://cache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604504shtml

第4弹:《白矮星》[同步连载]

http://cache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604505shtml

第5弹:《黑暗的女儿》〔同步连载〕

http://cache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606032shtml

新华书店五本都有卖的,阅读快感绝对保证

作者介绍:

文泽尔,旅居德国的侦探小说作家,现居斯图加特,以文泽尔为主要人物著有文泽尔系列侦探小说。文泽尔系其笔名,真名不详。

目录

1 笔名由来

11 笔名的秘密

12 其它关于笔名来源的疑惑

2 作品列表

21 文泽尔系列侦探小说

22 其它贡献

3 出场人物介绍

31 系列主要角色

32 系列其他角色

4 关于系列

41 系列特色

411 整体风格

412 自由意志市

413 墓志铭式结尾

42 系列各篇相关介绍

421 让最后一缕光芒消散

422 无弦小提琴

423 白矮星

424 黑暗的女儿(又名Erinyes)

425 冷钢

426 千岁兰

427 特奎拉日升

5 参考资料及注释

6 外部链接

笔名由来

笔名的秘密

“文泽尔”的笔名本身包含多重含义:

德语Unser Detektiv中Unser的音译。Unser是德语的物主代词,意为“我们的”。“我们的侦探”——此处暗自文中主角文泽尔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原创侦探角色。

文言文“以文泽尔[1]”的一部分,意为“以文章(系列小说)使尔等(你们,读者们:此处无贬义)受到恩泽(获得收获)”。

作者所在城市的足球队VfB斯图加特队有一位为此队效力十多年的、名叫Timo Wenzel的后卫,而德文姓氏Wenzel的一种译法即为“文泽尔[2]”。

作者自称,“此笔名之下尚隐藏着一个关于我本人的谜题,只有真正了解我的人才能破解。”[来源请求] 。

其它关于笔名来源的疑惑

Wenzel是一个典型的德语国家姓氏,但依照该侦探系列的背景设定,此名字应是作为主角的名[3]出现。

另外,系列中的主要人物(即文泽尔,塔芙妮,汉迪克,莫斯曼四人)均不说明姓氏——系列文章中,每到需要说明姓氏的时候,作者都使用叙述性诡计来回避。详见系列主要角色。

作品列表

文泽尔系列侦探小说

《冷钢》(北方文艺出版社)第一版封面。封面题辞“天堂总禁锢在我们的苦难中 地狱却丢失在我们的乐园里”为《冷钢》的收尾诗:这也是该系列的特色之一。截至2008年1月的代表著作有

2003年-《让最后一缕光芒消散》(中篇),《无弦小提琴》(中篇)

2004年-《白矮星》(短篇),《Erinyes》(中篇)

2005年-《冷钢》(长篇)

2006年-《千岁兰》(长篇),《特奎拉日升》(长篇)

2007年-《白矮星》(长篇[4]),《黑暗的女儿》(长篇[5])

其它贡献

文泽尔本人亦为新兴的网络电子杂志《推理恐怖研究》(简称tky)的创始人及现任主编,为杂志撰写过诸多专稿,计有

《天使离地狱如此之近》(2006年2月号)

《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2006年4月号)

《充分写实的浪漫主义——文泽尔谈侦探小说写作》(2006年7月号)

《论集体歇斯底里》(2006年9月号)

《来自科塞尔的不死之爱》 (2006年11月号)

《透过指纹抚摩你》(2007年1月号)

《弥赛亚的前世今生vol1》(2007年3月号)

以及一些和推理恐怖主题相关的影评

出场人物介绍

系列主要角色

文泽尔(Wenzel,姓氏目前不详) 整个系列的主角,以冷静推理闻名于自由意志市的私家侦探。曾任自由意志市第11警察分局探员,因不满在该市警界普遍存在的官僚作风和完全依赖于舆论的权力监督模式[6],于1992年3月辞职[7]。并且因为一笔意外得来的赏金,得以实现自己成立独立侦探社的愿望。文泽尔只吸万宝路烟(在小说中通常使用原文Marlboro),烟瘾较大。在中学时期选修的第二外语为拉丁语[8],会说汉语[9]。关心时事,平时看《自由意志报》,但会让助手预先挑出文艺及时尚类版面[10],以节约时间。对葡萄酒和欧洲历史略有研究。最喜欢喝的鸡尾酒是摩吉托(Mojito),但自己不会调酒[11]。

塔芙妮(Taphne,姓氏目前不详) 父母因空难而死亡(或许并不准确)[12],自小由默特尔姑姑抚养长大。毕业于自由意志大学商学院,却因为不明的原因而选择成为一名侦探助手。她是尤莉雅(文泽尔前往南非之前的助手)的继任,但却并不能成为如尤莉雅那般令人信赖的帮手——实际上,塔芙妮的日常工作多为问询记录,整理档案,负责联络,结案总结这类琐事。但她显然对这个现状不满,并经常尝试去独立调查案件:即使结果多半令人沮丧,甚至经常因此而陷入到困难的境地之中,文泽尔也总是以符合冷硬派主角的行为方式,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此二人之间的关系,自2003年侦探社爆炸事件[13]之后开始逐渐升温。爱好是逛街购物,和艾米一道喝下午茶,以及观看自由意志市出品的连续剧(通常是由FW5台播出的)。

汉迪克(Handick,姓氏目前不详) 文泽尔的好友,是他在第11警察分局任职时的同事。汉迪克是一个力图表现得处事圆滑的老实人,在警局的各项公务中但求自保,时刻担心惹麻烦上身(这也是自由意志市老资格探员的一般特征,但也有例外)。但对于好友文泽尔因为探案需要而提出的各种请求,却总是无法干脆拒绝。总局高层时常利用汉迪克和文泽尔之间的朋友关系,将麻烦的案子暗中推到11分局汉迪克所辖的部门,汉迪克也乐意将这些案子委托给文泽尔办理:这些案子多半都能顺利解决(至少是以令总局高层满意的方式),汉迪克也因此受到分局的器重,并屡次晋升。目前任十一分局刑事科科长,离异,喜欢收藏名贵葡萄酒。

莫斯曼(Mossman,姓氏目前不详) 文泽尔的好友,在小说中作为侦探社的固定咨询人,负责调查和所涉案件相关的各类资料信息。在大学期间就已经表现出黑客方面的天才,曾服过兵役,擅长编写木马和蠕虫程序。无业,独居,不修边幅,是一个典型的大龄宅男形象。身为沃蒂阿姨最小的孩子,时常为母亲的热心拜访感到烦恼(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而母亲显然还当他是小孩子)。和一般的宅男表现类似,莫斯曼极少出门。虽然没有过分的社交恐惧症,但在和女性的交往上仍然存在些许问题:不过,对于熟识的朋友,他的表现相当正常,甚至愿意外出参加在文泽尔家举行的好友聚会。喜欢甜食。

汉斯·穆斯卡林(Hans Muskarin) 在系列的第一作《冷钢》中各个证人的证词里反复提到的“汉斯探长”,于该文末尾向主角投递了信息神秘的邀请函,正式在系列中登场。他经常在系列各篇的序章或末尾中出现——在序章中出现,说明该篇和秘密组织“反七(NEVES)”有关系;在末尾则偏好用酒吧闲聊的方式,解释本应结束的案件中仍令侦探感到疑惑的地方,甚至一举将之前的结论全部颠覆。汉斯的谈话技巧相当高超,擅于捕捉对方的想法,并适时给出恰如其分的回应,亦懂得巧妙回避敏感问题和选择转换话题的最佳时机。言谈举止上更趋向于一位和善的老者。文泽尔在每一次和汉斯的较量中均处于下风。

艾米(Amy,姓氏目前不详) FW电视台知名的九点档新闻主播(有时也出外景),塔芙妮的闺中密友。她们自大学时代起就是朋友,即使各自的工作十分繁忙,也依旧保有仅属于她们自己的下午茶时间。除见面外,艾米还经常和塔芙妮以各种方式聊天(电话,手机,icq甚至直接通过新闻播报时的暗语)。艾米为人精明,善于交际和察言观色,但对待朋友却十分真诚,不抱任何私心。赞成塔芙妮和文泽尔交往。

卡尔·诺纳(Karl Neuner) 总局的杰出黑人探长,喜欢在案子中和文泽尔较量,但可惜总是比文泽尔少一点细心。最近有被“反七”收买的迹象

积格勒·埃佩尔(Siegle,姓氏英译目前不详) 在老吉姆案之前曾和文泽尔有过短暂合作,蓄大胡子,是个风趣踏实的老探长。

关于“反七(NEVES)”的宗教意义,请参阅七美德及七宗罪。

系列其他角色

哥本哈根公爵(英译不详) 绰号或封号,第一辑《黑暗的女儿》的篇尾出现,是一个身高两米多的巨人,曾经是自由意志市美德隐修会的首脑。曾拉拢汉斯加入美德隐修会,原因不明。

普丽西拉(Priscilla,姓氏不详) “反七”的成员,据称是“反七”目前最老资格的成员,第一辑《黑暗的女儿》中出现,特长似乎是考古学知识以及文物仿制。曾拉拢汉斯加入美德隐修会,原因不明。

海森贝格·安内洛雷(Heisenberg,姓氏英译不详) 化名,第一辑《白矮星》及《黑暗的女儿》中的活跃人物,霍得菲恩的法语和天文学老师。虽然在《白矮星》的末尾似乎已经死去,但文中却有相当多其人尚在人世的暗示。

霍得菲恩(英译不详) 一个内向的13岁女孩,孤儿,第一辑《白矮星》中的角色。

高桥由加利(英译不详) 芳汀夜总会的老板,原籍日本大阪,第一辑《白矮星》中的角色。

费米·莫林(英译不详) 自由意志市前工会副主席,第一辑《白矮星》中的角色。

沙尼达·斯戴恩(英译不详) 投机商,候选议员,第一辑《白矮星》中的角色。

格蕾丝·艾德蒙兹(英译不详) 芳汀夜总会的高层工作人员之一,高桥由加利的朋友。第一辑《白矮星》中的角色。

雷斯兄弟(英译不详) 芳汀夜总会的保安,可能是西班牙人。第一辑《白矮星》中的角色。

格里芬·普劳斯教授(Griffin·Prowse) 神秘的高个子先生,知识渊博。在第一辑《白矮星》和《黑暗的女儿》中登场,设置为一个百科全书式人物,“反七”的成员之一。目前已知精通古代枪械和浮世绘知识。

捷尔特·内格尔博士(姓氏英译不详) 医学博士,第一辑《千岁兰》中的角色。

约翰·贝恩斯(姓氏英译不详) 知名调酒师,第一辑《特奎拉日升》中的角色。

西尔斯·多纳多(英译不详) 调酒师,第一辑《特奎拉日升》中的角色。

奥古斯特·多纳多(英译不详) 邮差,第一辑《特奎拉日升》中的角色。

埃玛·赫塞尔(英译不详) 路修斯·赫塞尔的妻子,爱喝自由古巴,第一辑《特奎拉日升》中的角色。

路修斯·赫塞尔(英译不详) 调酒师,原名英戈(Ingo),可能是“反七”的成员之一,第一辑《特奎拉日升》中的角色。

海因纳(英译不详) 酒界人士,和两位朋友一道经营酒庄,第一辑《特奎拉日升》中的角色。

普雷斯曼(英译不详) 海因纳的两位经营酒庄的朋友之一,第一辑《特奎拉日升》中的角色。

克卢(英译不详) 海因纳的两位经营酒庄的朋友之一,第一辑《特奎拉日升》中的角色。

雅玟·布兰琪(英译不详) 西尔斯·多纳多的德国女友,第一辑《特奎拉日升》中的角色。

罗特(英译不详) 探长,第一辑《特奎拉日升》中的角色。

沃蒂阿姨(Waitty) 莫斯曼的母亲——此名取男子名Walter的昵称Watty及英语单词witty合成:意为“机智诙谐的”

英斯(英译不详) 总局的笔迹鉴定专家,第一辑《特奎拉日升》中的角色。

关于系列

系列特色

整体风格

文泽尔侦探系列的主角,形式上遵循冷硬派元祖雷蒙·钱德勒对于私探的设定,实际则颠覆以往“正义使者”的侦探形象,更符合一个真实存在人物的特性:侦探不是万能的,相反常常会被击倒;即使逻辑严密,也会因为手头线索和调查的局限,产生不可预料的错误:这些错误有些会被侦探及时改正,有些甚至到小说结尾也没能被主角发现。因此,小说中的真正犯罪者们“逍遥法外”是十分常有的事——但因为他们亦非简单作为“正义的对立面”而存在,因此就使得故事更趋于人性化。即使对于侦探和犯罪者们进行了如此的限定,考虑到过分舞台化的台词和情节,该系列小说也不应归入到社会派当中。

对于本格派所推崇的诡计方面,该系列在诡计设置上相当在意动机的重要性。即使作案的目的是出自强迫症等精神疾病,也会在行文中进行严谨的说明。该系列并不特别在意诡计的华丽程度,更多是在为可行性考虑。因此,某些诡计在细节上就演变得十分复杂。

文泽尔系列中的反派人物,常常得到比主角更多的笔墨描写,以诠释这些“社会人的真实断面[14]”。对于小说中的死亡场景,作者偏好于使用细致且富于浪漫主义的笔触,并经常将重点放在尸体所呈现出的表观特征(流动的血液,骨折,腐败,破损的脏器,撕裂的皮肤及子弹弹孔)上,不加掩饰——这种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结合的方式,构成了文中描写的主要基调。

对话方面,运用黄金时代流行的舞台剧风格台词,不偏向白话文,对话精致且富于条理[15]。常通过对话和场景变换来实现叙述性诡计,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切换十分频繁,倒叙和插叙经常在文章中出现,各篇的结构均相当紧密。

由于系列数篇中均涉及大量与历史、宗教、玄学、哲学、艺术及西方文学史相关的内容,含明显“炫学”的成分,或可将之与安伯托·艾柯的《玫瑰之名》或约瑟芬·铁伊的《时间的女儿》归作一类。鉴于其与目前各种推理小说分类之间的差别,某种程度上,称该系列为“反推理小说系列”也未尝不可。

自由意志市

自由意志市交通区划图,全图。该区划图以斯图加特市交通区划图为蓝本,左上角为自由意志市交通公司“fct”的标志。本图的简体版本以书首黑白拉页的形式出现在《冷钢》(北方文艺出版社)中。作为架空类型的侦探小说,文泽尔系列并未采用诸如科幻推理或者惊悚、灵异推理等新本格式的背景设定。虽然故事中人物所处的城市是虚构的,除了一些刻意设定以便和现实相区分的特点之外,自由意志市和任一个欧洲大城市之间并没有太大区别。

墓志铭式结尾

系列中每篇小说均以寥寥数行(2到3行,通常是2行)的寓言诗格式结尾。因为第一辑前三本的结尾均为篆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故称之为墓志铭式结尾。系列结尾的寓言诗通常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总结,但也经常是对结局发表的感慨——因为系列的故事多带有浓重的悲剧气息,墓志铭式结尾读来也使人感到内心沉重,并能引发读者对文章内蕴的反思。 以下罗列系列各篇的墓志铭结尾:

注意:下文记有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内容,可能降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这是为了防止剧情透露的情况。

《冷钢》(正文)

天堂总禁锢在我们的苦难中

地狱却丢失在我们的乐园里

《冷钢》(番外)

三个魔鬼本不该那样死去

你看过我的标注,我的朋友

我们会再见的

《千岁兰》

不朽踩在死亡的边缘

凋零的生命纷纷哭泣

《特奎拉日升》

酒精最擅于迷惑人

死亡最富于戏剧性

《白矮星》

今晚你懂得仰望天空

明早星辰将知道你的存在

《黑暗的女儿》

仇恨弃绝了神的公义

黑暗却将一切尽数忘却

系列各篇相关介绍

让最后一缕光芒消散

本作品为文泽尔的侦探小说系列的第一部,完成于2003年12月,并于2006年夏季开始对其进行大幅的修改,计划于2006年8月底修订完毕。文中描写一个和西班牙酒密切相关的古怪命案,是典型的“暴风雨山庄”式案子。警察虽然在中途介入,但所起作用不大。

无弦小提琴

本作品为文泽尔的侦探小说系列的第二部,完成于2003年12月。作者于2006年夏季开始对其进行大幅的修改,并计划于2006年8月底修订完毕。在这个和名小提琴“瓜奈利”以及伦勃朗的名画“读书的米勒瓦”相关的案子中,自由意志市的侦探小说家夏哀·哈特巴尔先生初次登场。

白矮星

本作品为文泽尔的侦探小说系列的第三部。初稿完成于2004年,全文仅两万余字。作者自2006年夏季开始对该篇进行大幅修改,并于2007年7月修改完毕。改写后的《白矮星》全文达到二十万字,仅沿用了初稿的构思,内容和初稿有较大的区别。《白矮星》主要讲述了一起和自由意志市哥伦比亚黑帮及三合会势力相关的连环谋杀案,并且塑造了一位名为海森贝格的、身兼黑帮成员和中学天文学/法语教师双重身份的人物。虽然海森贝格在小说末尾被人在Evian酒吧射杀,但根据作者的后记和文中表明的态度,此人的生死依旧未明。而在随后的姐妹篇《黑暗的女儿》中,也没有对其生死进行明确的说明。 该作品中涉及大量与狙击手及黑手党文化相关的内容。

黑暗的女儿(又名Erinyes)

本作品为文泽尔的侦探小说系列的第四部,完成于2004年。长篇,十四万字左右。本案作为《白矮星》的姐妹篇,承接上一个案子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在三合会被警方剿灭后,哥伦比亚黑帮内部发生的一起神秘卡片连续杀人事件。

冷钢

本作品为文泽尔的侦探小说系列的第五部,完成于2005年,于2007年5月在中国大陆出版(北方文艺出版社)。长篇,十四万字左右。文中主要描写一个1985至1992年间发生的连续杀人案,文泽尔以十一分局探员的身份登场,对主要人物的关系由一些预先的交待,是一个前传类型的案子。

千岁兰

本作品为文泽尔的侦探小说系列的第六部,完成于2006年,于2007年6月在中国大陆出版(北方文艺出版社)。长篇,十二万字左右。本文别出心裁地采取二段式的剧情构建,前半段为平面推理,后半段转型为现场推理。

特奎拉日升

本作品为文泽尔的侦探小说系列的第七部,完成于2006年,于2007年8月在中国大陆出版(北方文艺出版社)。长篇,十一万字左右。也作《酒会谋杀案》,是作者第一个正式的暴风雨山庄式案件。

为了防止剧情透露的情况,记有情节或结局的内容在此处结束,下文与情节无关。

文泽尔是一个关于作家、诗人、文学家等人物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625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