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的整理~人教版,

求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的整理~人教版,,第1张

考点梳理

(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

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

结论: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3)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 即150/小时或4分钟/10 ,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V= 2πcosΦ R(周长)/ 24小时(时间)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

★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 和零时经线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 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

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计算公式推导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分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

传统四季:四立划分

(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4.补充

(1)根据经度数值判断两点的东西方向。

①两点如在同一经度区内有两种可能:一是同在东经度地区,那么经度数大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二是同在西经度区内,那么经度数小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

②两点若处不同经度区内:两地经度数之和,若小于180°,则处东经度区的点在东方,西经度区的点在西方;若大于180°,处西经度区的点在东方,东经度的点在西方;若等于180°,既可说是东方也可说是西方。

(2)物体的影子

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

影子朝向与太阳入射方向相反。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日影最长,南半球夏至日正午日影最长

请说说下图中各点此时日影的朝向和正午日影的朝向: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1°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αkm。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

(4)太阳升落方向:

一年中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5)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①对任一地而言:太阳轨迹是平行的;当地地理纬度:北回归线以北(原因)

读下左图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向、白昼长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②读右上图描述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作法

③下图为四个地点二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图,读图思考四地可能所在半球和节气。

三、重难点剖析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遇到的日照图有两种,一种是球面日照图,另一种是平面日照图。球面日照图又可分为侧视日照图和极视日照图。日照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地理知识,成为考试中必选的题目,因而很有必要对日照图中涉及的考点进行分析、总结,寻求解题窍门,掌握答题规律,提高答对率。教学中通过反复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考点范围(常考查的知识点)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4判断日期、节气(季节)。5.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7.判断晨线和昏线。8.考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9.判断相对方向。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11.计算区时(地方时)。12.计算昼夜长短。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二、考点解析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1)东西半球:明确20°W和160°E两条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2)南北半球: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互垂直。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要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要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1)纬度位置:根据现在的教学要求,有三种情况,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上,判断的依据是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

4.日期、节气(季节)

由日照图确定日期和节气(季节),日期主要有四种: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日期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节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处应注意节气和季节的区别。判断推理的过程是:由极圈内的昼夜状况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再到日期节气(季节)。

5.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o,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首先要明确两个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的纬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和该地间的纬度差,可用线段法分析计算)。

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就教材的要求而言,主要考查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同时还要分清回答昼夜状况还是昼夜变化趋势,这就要注意以下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7.判断晨线(黎明)或昏线(黄昏)

首先明确图中给出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太阳光线的方向,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向着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如果地球自转方向背向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8.日出、日落

(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2)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先计算出该地昼长的时间,然后以正午12时为起点,减去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出时间,加上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落时间。

9.判断相对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向着北极是北方,向着南极就是南方;纬线指示东西,即左西右东。

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

(1)自转:自转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2)公转:夏至日速度较慢且还在变慢,冬至日速度较快且还在加快,因为地球公转,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速度最慢,1月初经过近日点时速度最快。

11.计算区时、地方时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再结合图中给出的经度信息,可计算区时。

12.计算昼夜长短

计算某地的昼夜长短,首先应明确过该点的纬线圈在昼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经度,按每隔15°为1小时可计算出昼夜长短

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

气压带的移动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气压带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说明,夏至日日照图可表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至日日照图可表明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夏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低压,北太平洋气压是夏威夷高压,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冬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高压,北太平洋气压是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

例1:读“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图5),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与极圈,ABC代表晨昏线,黑粗线OE和OF为日期分界线,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

解题思路: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解题时关键是要充分利用题干和极视图提供的信息: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ABC为晨昏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或者极夜现象(这是解题最重要的隐性信息)。NE和NF为日期分界线——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由NF平分晨昏线可知:NF应该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另一条粗线NE就是180°经线。隐性信息被挖掘出来后,后面的解答就比较容易了:此时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时间应该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正好与0时所在经线NF组成经线圈。因为NE为180°,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及经度分布规律可知太阳直射的经线应为135°W,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的地理坐标为:23°26′N和135°W。最后由135°W地方时为12时可推算出北京时间为6月23日5时。

例2:图6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6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A.7日4时 B.8日8时 C.7日8时 D.8日4时

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日期分界线的基本特征——通过南北极点的经线,首先确定出通过南北极点的那条虚线为日期分界线,再结合题干中“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时北极地区为极昼),推知该虚线应该是180°经线(昼半球不可能出现地方时为0 时的经线)。再进一步推出另一条虚线为晨线。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按常规思路解题:甲的经度为150°E,晨线与赤道在120°E处相交,则120°E的地方时为6时,甲地地方时应为8时。因为180°经线西侧日期总是早一天,日期应该为8日,即8日8时。当北京时间为6时时,通过计算就可以推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例3.读图3 回答1—4题

1.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自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区的区时为

A.19日19时 B.20日5时

C.19日21时 D.20日21时

2.中山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2070千米 B.2270千米

C.2570千米 D.2670千米

3.与中山站相比,长城站所在地

A. 白昼时间长 B.自转速度慢

C.自转周期长 D.正午太阳高度大

4.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湄公河 B.莱茵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解题思路:1题,根据经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判断长城站位于西四区,与北京相差12个时区,当北京时间为11月20日19时,长城站的区时为19日21时。

2题,读图可知中山站的纬度比较接近700S,与南极点的纬度差为200,地球表面纬度相差10其实际距离约为111KM,通过计算并与备选项比较,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3题,长城站的纬度比中山站低,其正午太阳高度总是比中山站大,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夏半年其白昼时间总比长城站长。

4题,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赞比西为汛期,湄公河为枯水期,莱茵河与亚马孙河分别流经温带海洋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没有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

答案1.C 2.B 3.D 4.A

四、命题意向

1、近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本专题考情分析

年份及试题 考察内容 题型 分值

2006 北京文综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选择题 4

天津文综 日出日落方位 8

全国卷(2) 昼夜长短 12

重庆文综 正午影长的季节变化 4

2005 北京文综 自转速度与昼夜长短 选择题 4

天津文综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方向 12

2004 全国文综 昼夜长短及变化 选择题 4

北京春季文综 地球公转速度 4

天津文综 昼夜长短及变化 12

2、规律总结:

(1)从考核内容上看,重点考察晨昏线、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学科基础知识。2006年新增加考查了日出日落方位的确定,如天津文综第1、2题。从命题趋势来看,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核有强化趋势。

(2)从考查形式上看,第一,多以选择题方式出现,文综卷中尤其如此;第二,试题多以图文结合、图表结合的方式呈现,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3)能力上,注重考查读图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试题具有综合性、分析性和实用性。

 将课堂重要知识点记录成笔记,是日后复习的好资料。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 高一地理 必修1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1笔记: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 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 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 春分 日和 秋分 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一地理必修1笔记: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一地理必修1笔记: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修1笔记: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 高一地理必修1笔记

2 高一必修1地理复习笔记

3 超有用的高中地理笔记

4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5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重点归纳

6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如果这一道题你选D,你以后千万不要和人说你高中时学过地理。

2、我地理学的不好。 所以即使你离我离的再远。 我也只会模糊的定义成坐上颠簸的客车然后呼呼睡一觉, 醒来就可以看到你的酒窝。 所以我什么也不怕。

3、地理上的距离不是难题,心的距离才是利器;时间不是苦药,爱的时间才是真谛。

4、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作者:罗曼罗兰

5、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6、与其不透彻地理解许多事,不如理解的事不多,但都能彻底。作者:法朗士

7、因为春天下雨,所以秋天落叶。科学家说秋天落叶,按道理春天下雨。天文学家说春天下雨,地理学家说秋天落叶

8、脱离语境或社会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理解语言,往往会笑话百出,甚至不知所云。

9、以勤奋锤炼自己,用挫折萃取智慧。知天文、晓地理、通文史,只待他日激扬文字;专数哲、擅经济、精外语,时刻准备着,纵横天地。

10、读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书中重新发现生活,更准确地理解生活的艺术。作者:莫洛亚

11、记得那是暑假的一天,骄阳似火,偶尔才有一小缕略带闷热的风吹过脸庞。我正在电脑前打文章。嗒嗒嗒我奋力敲打着键盘,幻想着自己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天才,正在创作着一篇千古绝唱,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12、这一学期我升入了初中,虽然我学习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我的成绩还是不大理想。我的语文考了96分、数学87分、英语考了100分、历史98分、生物93分、地理91分,政治分数还没有公布,估计在90分以上。最让我不理想的是数学,在卷子发下来以后,有好几道题我都不会做,就因为这几道题,拉了我的分数。

浪漫的地理现象

浪漫的地理现象,世界上的地理现象有很多,有些地理现象是很神奇的,有的现象能够给人营造出很浪漫的景象。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浪漫的地理现象的相关信息吧,大家一起来看看。

浪漫的地理现象1

1、海平面不是平的。

随着现代卫星测量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其实海洋和陆地一样,有着一定的起伏。最大落差居然有112米。据卫星调查显示,世界大洋的海面有三个较大的隆起区,分别位于澳大利亚东北的太平洋、北大西洋和非洲东南的印度洋。还发现三个较大的凹陷区,其中凹陷最深的是印度半岛之南的印度洋,其次是加勒比海,还有一个是美国加利福尼亚以西的太平洋。这个主要和各个洋域的潮汐,海底地形,海水密度,洋流等因素有关。

2、海底存在着泊(what?你没有听错,真的存在海中湖,它叫海底盐湖)

在深海,存在着一些卤水池。它们因为密度过大,在海底的低洼处聚集。于是乎在海底形成了如同地面上的连片的水池一样的景观。这种景观被称为海底盐湖(盐池)。

3、你可能听过黑洞,也可能听过白洞,但是你听过蓝洞吗?

事实上,蓝洞分陆地蓝洞和海洋蓝洞。我们说的蓝洞最主要的还是指海洋蓝洞。蓝洞,顾名思义是蓝色的洞。蓝洞是海底突然下沉的巨大深洞,其名字源于海面之上观看对比周边的水域时,蓝洞的海底呈现出昏暗和神秘的深蓝色基调。蓝洞有数百英尺,而且其下部极度缺氧。可能是缺少水循环,无法支持海洋生命的存在。对于其产生,学术界认为可能与冰川活动有关。而在我国西沙群岛上便存在着蓝洞,被称“龙洞”。(蓝洞也可以理解为是巨大的蓝色深坑)

4、一般的海水是无色透明的。并不是我们看到的蓝色。

总有人看到蓝色大海会以为海水是蓝色的,事实上,海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解释说,海水的蓝色是因为反射天空的蓝色。事实上,海水呈蓝色,最主要还是与其反射的色光有关。当白光照射海洋( 白光指阳光,阳光由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组成,其中可见光又可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而每种物体对七种色光的吸收和反射都不一样。海洋,吸收红光等色光,对蓝光和紫光起反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的海洋呈显蓝色。

5、鲸的陆上近亲是河马。

通过研究发现,鲸与河马同属一个祖先。鲸与河马的共同祖先生活于5000万至6000万年前,然后在大约4000万年前分成两支。其中的一支进化成为鲸,并最终告别了陆地;而另一支是一种外貌有些像猪的厚皮四蹄动物,被称为石炭兽类,是所有偶蹄动物的祖先。

哇咔咔。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探访。今天就到这了。喜欢我的分享,麻烦点赞。谢谢。

浪漫的地理现象2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阿塔卡马沙漠是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区,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南北绵延约1000千米,主体位于智利境内,也有部分位于秘鲁、玻利维亚和阿根廷。阿塔卡马沙漠虽然沿海,但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离岸风和秘鲁寒流综合影响下,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的“干极”。有些地方甚至有记录400多年不曾下雨。但2015年的厄尔尼诺现象给阿塔卡马沙漠带来了一场超乎以往的大雨。沙漠土地里休眠的各种花朵种子瞬间发芽、生长、开花,在这以往死寂的沙漠绽放。

世界雨极 -乞拉朋齐

世界雨极指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密邦的乞拉朋齐。因为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水汽,使这里的6~9月降雨显著增多。卡西丘陵,长约250千米,海拔约1500米,东端和缅甸西部南北向的阿拉干山、那加山相接,形成了一个宽广的漏斗状谷地,向南敞开。暖湿的西南季风进入这个谷地时,被迫抬升,形成惊人的雨量。1960年8月—1961年7月一年里下了26461、2毫米的雨量,夺得了世界“极”雨的称号

尼罗河水定期泛滥

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在苏丹北部通常5月即开始涨水,8月达到最高水位,以后水位逐渐下降,1至5月为低水位。虽然洪水是有规律发生的,但是水量及涨潮的时间变化很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这两条河的水源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季节性暴雨。尼罗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提供的,其余的水来自东非高原湖。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来,尼罗河河谷一直是棉田连绵、稻花飘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夹持中,蜿蜒的尼罗河犹如一条绿色的走廓,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乞力马扎罗的雪

乞力马扎罗山(Kilimanjaro)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及东非大裂谷以南约160公里,奈洛比以南约225公里,赤道与南纬3°之间,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分水岭,非洲最高的山脉,也是同时是火山和雪山。该山的主体沿东西向延伸将近80公里,主要由基博、马温西和希拉三个死火山构成,面积756平方公里,其中央火山锥呼鲁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点。

由于全球变暖,乞力马扎罗山的冰雪消融,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山顶有积雪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因为一般而言,每高1000米,气温就下降6度。

北海道渔场

世界有四大渔场,英国北海渔场,秘鲁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以及日本北海道渔场,而北海道渔场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寒流交汇的海域附近,寒暖交汇可以使海水扰动将海盐等营养位置漂浮在上层这样海底的生物就会繁殖的很快。海底生物资源丰富,是世界四大渔场中最大的一个,海域主要盛产的有鲑鱼、狭鳕、秋刀鱼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720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