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世纪欧洲绘画正处在一个20世纪流派纷呈的大爆炸前夜,几乎没有一个统一的特征可寻,只能逐一分析。
18世纪(尤其是后半叶)是多种艺术潮流交织的时期,例如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时间上就有重合之处,有时甚至在同一作品中就有反映,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19世纪。对于洛可可(约1700-1775年),有些学者认为是一种独立的风格,有些则认为是对巴洛克的继承或者是一种精巧化的发展而已。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一度盛行于宫廷的洛可可风格随着封建王朝的动摇而越来越日薄西山,艺术家们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中开始寻求一种复兴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理想(如秩序、明晰和理性等)。他们热衷于用古典的形式来表达自身对勇气、牺牲和爱国等的理悟,往往带有强烈的伦理含义,与社会的观念变化联系在一起。
18世纪后期发展出浪漫主义(到19世纪中叶),特点是强调个性、自发性、主观性、激情、想象、超越性、心灵的真实和自由等等,不屑于古典主义的形式经营(诸如秩序、平静、和谐、理想化以及理性的法则)的束缚,自信于自我,普遍赞美高于理性的情感,高于智性的感受性,重视内心的冲突,崇尚天才、英雄和超人,尽情地挥洒这种自由的精神。
19世纪中期,由库尔贝的一次由于画作落选而作的一次不成功的画展,而引发的写实主义。,画家们描绘和推崇自然,直接关注和评判社会现实本身,体现出特别的执着和勤奋。因为他们,绘画不再局限在学院派的“历史性画面”或浪漫派的“理想”之中,艺术敞开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楼上的巡回展览画派就是属于写实主义)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了印象主义(一直延续到20世纪早期),他们强调光线和色彩所形成的视觉的效果,夺人眼目的是绚丽缤纷的色彩,透明的或颤动的空气感,那些变得稀疏、朦胧的事物和人物显现出更加鲜活的气息,将绘画的调子看得高于一切。后印象主义(1880-1905)则是对印象主义的一种反动,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心灵世界的表现。而新印象主义(修拉、西涅克)则是把印象主义画家的经验和直觉的再现方式用科学和分析的基础上表现出来。
码了一个小时的字,虽然回答得有些散乱,但希望能够帮得上忙。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西班牙画家--戈雅(Francisco de Goya ,1746至1828)是一颗耀眼的星辰。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P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18世纪: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是以一种更精美、更柔和、更充满曲线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宫廷艺术。是法国王室的末代风格。沿袭了巴洛克时期的技术和风格、柔和的线条和色彩。但巴洛克主要描绘了圣经和古典艺术中的高贵形象,洛可可风格则充满了感官和享乐主义的氛围,多以浪漫的爱情为主题。
其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 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
19世纪: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当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浪漫主义艺术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
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多描写独特的性格,异国的情调,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还往往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的题材。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浪漫主,义画派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
进入18世纪,意大利各派艺术出现了衰落的倾向,这时只有威尼斯画派还继续保持了一定的繁荣,但仍然是流派繁杂,主要有晚期的巴洛克、古典主义、罗可可和卡拉瓦乔主义等风格流派的艺术。
左·马·克列斯比(G.M.Crespi,1665—1747)是波伦亚画派的画家,由于他在绘画中善于表现光线的变化,人们常叫他是意大利的伦勃朗。他早期受学院派的影响,后又受卡拉瓦乔主义和威尼斯画派的熏陶,在艺术创作上很重视刻画人物的内心,画上的人物常常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画的几幅《抓跳蚤的女人》就是这样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描绘了一个正在抓跳蚤的女人,表现得十分诙谐、有趣。他的代表作还有《自画像》(约1700)。《圣约瑟之死》、《屠杀婴儿》、《洗衣妇》、《基督受洗》(1712)等。
18世纪有一位活跃在伦巴底地区的名叫贾·弗·齐培尔(F·Cipper,生卒年代不详)的画家。从姓氏来看,他的祖籍可能是德国。他主要创作活动在1705—1736年间。他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画家,他专门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环境完全是写实的,具有质朴的乡土风味,代表作有《皮鞋匠》、《纺织女》、《磨刀匠》、《母与子》等。
阿·芒雅斯柯(A.Magnasco,1667—1749)是热那亚画派的画家。他的艺术具有一种浪漫主义和戏剧性的色彩,受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他大多画一些骚动不安的局面或一些急风暴雨式的风景。在这些场合下,人物有点变形又大多表现出一种急躁的情绪。他的《海岸风景》、《基督受洗》(1730)。《山地风景》、《调教喜鹊》等就是这样的作品。
18世纪威尼斯画派仍然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蜚声欧洲的艺术家。
乔·巴·皮亚采达(G.B.Piazzetta,1682—1754)是威尼斯画派中明显带有巴洛克倾向的画家。他早年在威尼斯学画,后曾从波伦亚的克列斯比学艺,1750年成为威尼斯美术学院的院长。他善于作色彩绚丽、构图宏大的天顶画。除天顶画外,他的架上绘画也十分精美,这些画,色彩瑰丽晶莹,显然是继承了威尼斯画派的传统。在一些画面上从物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架上画的代表作有《女卜者》(1740)、《井旁的利伯加》(1738—1740)、《年轻的旗手》(约1743)等。他还是一位很不错的插图家,曾为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一书作过插图。
18世纪威尼斯画派更为杰出、更具有知名度的画家是乔·巴·提埃波罗(G.B.Tiepolo,1696—1770),他是威尼斯画派中对欧洲绘画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擅作天顶画、架上绘画和版画。他出生在一个船长的家庭,早年从格拉扎里尼学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曾给他以有力的影响,他非常崇拜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人。1717年,他对岁时便崭露头角在意大利各地作画,1731、1737。1740年3次去米兰,此外还到过贝加莫、维琴察等地,他在这些地方都创作过大量的天顶画和祭坛画。他第三次去米兰为当地的克列里奇宫作的天顶画《太阳神在奥林匹斯山》(1740),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作品,画面金碧辉煌、空间开阔,很富有想象力。画面上描绘了太阳神正驾着马车从奥林匹斯山出发,只见霞光四射,冲破黑暗的天空,太阳神的马车像是要破壁而出,其动作有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在40—50年代,除完成了众多壁画外,还创作了一些精美的架上画,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祭坛画《背负十字架》、《梅采纳特把自由的艺术献给奥古斯都大帝》(约1743—1750)、《阿姆菲特丽达的凯旋》(约1740)、《时间揭示真理》、《坚忍和智慧的寓意》(1743—1745)、《西风神和花神的凯旋》等。1750年前后,他为威尼斯的拉比官所作的壁画十分驰名,在这里他描绘了古代罗马的历史场面,其中有一幅是《克娄巴特拉女王的饮宴》,画面上的情节是女王正在宴会上向罗马名将安东尼表达爱情。有趣的是画面上的人物穿戴着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衣物,背景的建筑物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这表明画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16世纪威尼斯的光荣历史抱有怀念的情绪。1750年12月提埃波罗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应邀到德国维尔兹堡作画,他为这里的主教官创作了著名的壁画、天顶画。为主教宫的帝王大厅所画的天顶画、壁画取材于中世纪的一段历史,在这里描绘了日尔曼皇帝巴巴罗萨的婚礼和封赠仪式。随后他又为主教宫的前厅作了天顶画,别出心裁地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世界上的四大洲:骑在大象上的妇女代表亚洲,象征非洲的妇女骑的是骆驼,象征美洲的妇女骑的是鳄鱼,而象征欧洲的妇女则威严地端坐在大理石的宝座上,此外,还画了中国人、印度人、摩尔人。维尔兹堡的作品使他得到很大的荣誉。1753年底他回到威尼斯,1756年又被推选为威尼斯美术学院的院长,1762年4月名望很高的提埃波罗被邀去西班牙。在西班牙首先为王宫的王位大厅作天顶画,名为《西班牙王朝的凯旋》,在这件作品中歌颂了王朝的统治和威严,将天主教的神和异教的神祗画在了一起,这种做法是很大胆的。此外,他还为王宫作了一系列天顶画和壁画,也为教堂作了一些祭坛画。1770年3月27日他逝世于马德里。提埃波罗的作品题材极其丰富,除了宗教、神话、历史题材外,还创作了一些风俗画,这类风俗画往往带有幽默感,如《走江湖的人》。他同时还是一位极有特色的铜版画家。
罗·卡尔耶拉(R.Carriera,1675—1757)是一位很出色的威尼斯女画家。她是蜚声欧洲宫廷的色粉肖像画家,艺术风格抒情细腻,轻柔婉约,具有罗可可艺术的特色。1705年她成为罗马圣路加学院的院士,此后又相继被选为波伦亚学院和巴黎雕刻、绘画学院的院士。1719—1721年曾在巴黎活动过,她的才华在当时受到华托的称赞。代表作品有色粉画《狄安娜》、《舞蹈家巴尔巴里娜·卡巴妮肖像》、《自画像》(约1730)等。
乔·巴·皮道尼(G.B.Pittoni,1687—1767)也是威尼斯画派的一位罗可可画家,他的作品常常被误认为是提埃波罗的作品。他于1727年被选为波伦亚学院院士,是欧洲各国宫廷很受欢迎的画家之一,1758年曾任威尼斯美术学院院长。他曾创作过许多色彩鲜明的天顶画和架上绘画,代表作有《狄安娜的沐浴》和《狄安娜和恩底米翁》等。
接近罗可可风格的画家还可以举出雅·阿米高尼(J.Amin.goni,1675—1752)和皮·朗吉(P.Lonshi,1702—1785)等人。朗吉善于描绘上层阶级的悠闲生活,作品风格朴实。优雅、风趣,代表作有《音乐会》(1740)、《舞蹈教师》、《犀牛》(1751)、《占卜者》等。
18世纪威尼斯画派的风景画特别驰名,涌现出一系列著名的风景画家。当时,威尼斯兴起了一种描绘城市风光的风景画,这种风景画专门描绘城市的建筑物和乡土人情,它被叫作维都塔(Veduta)。维都塔式的风景画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但是到了1 8世纪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趋势,而且更加成熟。
在风景画的画家行列中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安·卡纳列(A·Canale,1697—1768),但人们常叫他的绰号卡纳列达(Canaletto)。他20多岁时到过罗马,以后两次去英国。他的绘画对英国的风景画有一定的影响,并曾获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称号。卡纳列达的风景画风格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具有威尼斯地方的特征。代表作有《威尼斯迎接法国大使》(约1724)、《在威尼斯圣·乔凡尼·埃·巴勒教堂前的广场》、《石匠的料场》(约1730)、《远眺圣米歇尔岛的风景》等。他还常常把他的作品制成铜版画。
卡纳列的外甥或是侄于贝·别劳陶(B.Bellotto,1720—1780)也是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他主要活动在德国、奥地利和波兰。他的作品以清新、明快见长,代表作有《德累斯顿风光》(1748)、《德累斯顿新市场》(1747—1755)。《维也纳俯瞰图》(1760)、《华沙风光》(1779—1780)等。
另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法·瓜尔第(F.Guardi,1712—1793),他的风格有点独特,作品更多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他十分善于描绘外光,其外光丰富的变化造成了画面上晶莹的色调。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威尼斯潮湿的天空,其中有大气流动,阳光偶尔从云层中透出,温和地照耀着这水上之城。他的代表作有《威尼斯广场与宫殿风光》、《威尼斯风光》(1780)、组画《放气球》(1784)、《咸水湖上的贡都拉》(约1787)、《音乐会》、《浅水海湾》等。
18世纪末最著名的古典主义雕刻家安·卡诺瓦(A.Canova,1757—1822)是个向19世纪艺术过渡的人物。17681774年他在威尼斯学习艺术,老师是托尔列蒂。进入80年代,他的艺术蜚声国内外。1810年他被选为罗马圣路加美术学院院长。他曾为拿破仑作过数件肖像雕刻,受到拿破仑极大的赞赏。他早期的风格受晚期巴洛克影响,后来在1779年前后转上了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道路。他的作品除肖像外,多以神话题材为主,这些作品形式典雅、庄重、优美,所雕刻的人物具有线条圆润,流畅,静中寓动,姿态自然等特点,他的名作之一《丘比特与普绪喀》(又名《丘比特之吻》)(1796)就是这样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教皇克里门特十四的陵墓雕刻》(1787)、《教皇克里门特十三的陵墓”雕刻》(1792)、《柏修斯》(1801)、《装扮成维纳斯的宝琳·波拿巴·波尔盖兹》(1808)等。以上这些作品全部是用大理石制作的。
人称画家中的莎士比亚的画家(Shakespeare
of
the
brush),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哥雅(Francisco
Goya,
1746-1828)
原因:
哥雅创作的主题多关于人类生命的问题,创作的内容非常广泛,故被喻为画家中的莎士比亚的画家。他和莎翁一样拥有过人的天份,作品涉及各种主题与内涵,诸如肖像画的、风景画的、神话的、真实故事的、象徵性的、悲喜剧的、讽刺画的、神魔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17—18世纪的欧洲美术是美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欧洲美术,特别是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美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个流派纷呈、民族画派繁荣的局面。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欧洲的19世纪。17世纪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影响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和立体派美术等;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影响了后来的罗可可艺术,影响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至20世纪的野兽派和表现派 ;17世纪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对后来的18世纪市民艺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产生在反宗教改革时期的意大利,发展于欧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区,以后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亚洲国家。巴洛克作为一种在时间、空间上影响都颇为深远的艺术风格,其兴起与当时的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