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技艺有剪纸艺术、鼻烟壶、彩绣、皮影戏、口技、布袋戏、变脸、捏面人、绣花鞋、吹糖人、核雕等。具体介绍以下几种:
1、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技艺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
2、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3、捏面人
捏面人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技术。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4、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5、布袋戏
布袋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闽南地区)、广东潮汕与台湾等地区流传的用布偶来表演的传统地方戏剧剧种。
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
台湾生活习俗
--------------------------------------------------------------------------------
按台湾“文化资产保护法”定义,民俗是指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节、娱乐及其他风俗习惯。台湾生活习俗与祖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而且保留着更多的闽粤古风。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元宵、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湾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观为台南盐水镇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龟”等。
台南盐水镇在元宵节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数万只冲天炮制作而成的鞭炮,每一个冲天炮的炮芯连结在一起,一炮点燃,万炮连响,火花四射,声光齐作,震耳欲聋,蔚为壮观。“蜂炮”已经成为台湾一个旅游景点节目。
放天灯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部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状像一顶孔明帽,而又称“孔明灯”。相传在台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早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互报平安的讯号,现在已成为一种娱乐与祈福的活动。
澎湖元霄节的“乞龟”习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节一到,澎湖大小庙宇的供桌上,摆放各种各样的“龟”,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龟”;有用线面制成的含有“长寿”之意的“面线龟”;有以面粉与鸡蛋等原料制成的“鸡蛋糕龟”;有用黄金打制而成的“金龟”等。民众纷纷前来祭拜,“乞龟”,即通过祈寿获得神灵的默许后,“乞龟”人向庙方执事报账,插香,索得所乞之“龟”,以求得神灵的保佑与恩赐。
台湾的婚丧习俗,与大陆也有类似之处,在今天台湾特别是农村仍保持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同姓不结婚在台湾依旧流行,而且“周、苏、莲”、“陈、胡、姚”、“徐、佘、涂”等各三姓,以及“萧、叶”、“许、柯”等各两姓,被认为属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婚礼仪式虽有改变,方式逐渐多样化,但仍较重视中国传统的婚礼。民间丧葬习俗较为繁琐,充满迷信,从临终、发丧、入殓、居丧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传统的做法。至今,台湾民间仍流行土葬,选择墓地重风水。台湾民间还有“捡骨”之俗,即俗称“捡风水”,也称“二次葬”,即在第一次丧葬时比较简单,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后再择吉日开墓,捡拾遗骨,重新正式安葬。在台湾西南沿海,“捡骨”属于一种专门行业。因此在台湾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即改葬次数愈多愈好。不过如今,台湾的喜庆婚丧较流行现代的“花车艳舞”。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还有一些:
台湾文化盛会
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因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同时,在台湾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欣赏到荷兰、日本所留下的历史古迹。
--------------------------------------------------------------------------------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中心,除了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国历代文物之外,也可以从以下各个面向窥探:
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富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此外,除了可以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於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台湾的**与表演团体,近年来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次展现出中国传统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台湾的原住民族属於南岛语系,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种上属马来人。台湾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区,分为:赛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十族,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目前正面临同化与文化保存的问题。其中,台湾外岛兰屿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绝,是最晚与汉人接触的一支,进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
你可以在台湾的许多角落,看到过去殖民时代的影子。淡水的红毛城,是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占领台湾的遗址;台北人声鼎沸的迪化街、桃园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见日据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巴洛克建筑,现在台北的许多日据时代的重要建筑,例如:台北西区的总统府、行政院、旧台大医院…等,都加了夜间照明以展现其古典婉约,成了点缀台北夜空的装饰,让台湾少了历史悲情,多了份艺术人文的浪漫风情。
这就是台湾,一场文化飨宴。浪漫、传奇、庄严、趣味……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你打开参考资料的连接,还有。
参考资料:
1、民间刺绣
民间刺绣,又称针绣”,“扎花”,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之一,分为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种,应用稀针、手针、侧针、拉绣等针法制作,应用于衣饰、香包等。
刺绣针法传统有稀针、手针、侧针、拉绣,近人更创新出滚针、游针、扇形针、网绣、锁丝、刮绒、戳纱、纳锦、铺绒等。并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以及顾绣、京绣、瓯绣、闽绣、苗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种。
2、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北京故宫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结婚时的花烛洞房。按照满族人的风俗,宫殿前后窗的窗纸都是裱糊在外面的。
3、铁画
铁画,指用铁片和铁丝锻打焊接成图画的一种工艺品,一般涂成黑色或棕红色。铁画有国画黑白相间的风韵美,也有西画层次分明的立体美。铁画的种类很多:有人物木石,山川风景,花鸟草虫,总之凡能在纸上画出来的,铁画均可一展其风韵。
至今人民大会堂还悬有巨幅铁画《迎客松》。铁画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4、中国结
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它身上所显示的精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中国结不仅造型优美、色彩多样,这些,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顺风”与中国结组配,都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是赞颂以及传达衷心至诚的祈求和心愿的佳作。
5、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德志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民间刺绣
-中国剪纸
-铁画
-中国结
-面塑
此时期佛寺建筑有新发展。但经过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和后代的毁损,除个别殿堂如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外,没有成组群的完整寺院存留。从唐代道宣所撰《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绘带有理想化性质的佛寺图像,以及相关文献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的佛寺建筑是在通用型即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型化并有所发展的。特点是:
一、主体建筑居中,有明显的纵中轴线。由三门(象征“三解脱”,亦称山门)开始,纵列几重殿阁。中间以回廊联成几进院落。
二、在主体建筑两侧,仿宫廷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净土院、经院、库院等。如,著名的长安章敬寺有四十八院、五台山大华严寺有十五院。各院间亦由回廊联结。主体与附属建筑的回廊常绘壁画,成为画廊。
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变为独立。大殿前则常用点缀式的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常为实心的双塔,或于殿前、殿后、中轴线外置塔院。僧人墓塔常于寺外别立塔林。这些都与当时佛教界渐趋教理经义的研究而不重视拜塔与绕塔经行有关。
四、此外石窟寺窟檐大量出现,且由石质仿木转向真正的木结构。供大佛的穹窿顶,以及覆斗式顶,背屏式安置等大量出现,这些都表现了中国石窟更加民族化的过程。
五、唐代寺院俗讲、说因缘带有民俗文化娱乐性质,佛寺中并出现戏场,更加具有公共文化性质。
六、寺院经济大发展,生活区扩展,不但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斋堂、库、厨等,有的大型佛寺还有磨坊、菜园。许多佛寺出租房屋供俗人居住,带有客馆性质。
唐长安大兴善寺复原鸟瞰图
唐代壁画中的五台山佛光寺院落
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大量唐代佛教寺院壁画多是反映西方极乐净土辉煌、欢快的景象。这些壁画虽然只表现了佛寺中主要部分的,但已显示出大唐佛寺的组群布置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整体形象宏大开朗,单体形式多姿多彩,用色丰富但不俗艳。当它们呈现在你眼前时,仿佛你的精神也随之升腾,同众飞天一道融进色彩的漩涡,直上极乐世界,沐浴在佛光之下。这种格调欢乐而华丽的佛寺,无处不洋溢着唐人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肯定和健康向上的精神。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佛寺院落 盛唐第48窟南壁弥勒经变
敦煌第72窟北壁 观无量寿经变 敦煌第72窟南壁 观无量寿经变(临作) 敦煌第27窟 观无量寿经变 非常遗憾的是,壁画中瑰丽的唐代寺院在华夏大地上没有任何遗存。日本现存的平等院凤凰堂,建于05年(日本平安时代),其形制尚保留敦煌壁画中唐佛寺之韵味。凤凰堂设计构思仿造极乐世界的净土,形式和色彩力求辉煌欢快。其平面摹似凤凰飞翔之状因之得名。正殿为凤身,左右廊为风翅,后廊是凤尾,平面富于变化和动感。正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两翼檐下加装饰性平坐,转角部分升高作攒尖顶。正殿屋顶正脊两端各置一铜凤,门上和檐下缀各种铜饰,殿内有精美的绘画和雕刻,还用金箔、珠玉、金属透雕等多种工艺手段作装饰。当时贵族向往佛教中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而这种华丽的唐式佛寺建筑得到了发展。 净土宗佛寺实物――日本 平等院凤凰堂 凤凰堂虽然精制有余,但似乎缺少些正宗唐代建筑的豪劲感。可喜的是,几年前我国和日本在香港合作兴建了一座仿唐佛寺“志莲净苑”,其设计取自莫高窟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佛寺格局――疏朗大气,俊美平和的唐式寺院在000多年后终于重现神州!仿唐佛寺――香港志莲净苑
志莲净苑天王殿
唐长安大兴善寺复原细部
殿堂
唐建筑单体内质外美,非常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真实,造型浑厚质朴,多采用凹曲屋面,屋角起翘十分柔和大度,重视本色美,气度恢宏从容,内部空间组合变化适度,可以“雄浑壮丽”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高峰!
西安青龙寺空海纪念堂 (初唐风格,补间用人字拱,为现代复原建筑)青龙寺空海纪念堂立面图 >此时期建筑歇山顶延续了南北朝的“两段式”形制,但曲线变得更加柔和,同时又不乏力量感 青龙寺空海纪念堂剖面图 >侧立面饱满、稳重,层次丰富;斜撑和人字拱尽显结构之美
唐画《仙山楼阁图》中的楼阁建筑
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旁。该寺创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明间装板门,次间装直棂窗,转角处额不出头,阑额上不施普拍枋,斗为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用材颇大,唐代作风明显。此殿体量虽小,但让人感到内力深蕴;好似一名昂首挺立的战士,蓄势待发,充满自信与力量!
南禅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复原立面图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47―499年)。隋唐时期,佛光寺寺名屡见于各种传记,按五代时记载,寺内曾有三层七间高九丈五尺的弥勒大阁,依地势推测,阁可能建于现在的第二层平台上,为全寺主体,当时与东大殿并存,极为兴盛。从寺内遗迹看,宋、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修建。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或齐)唐墓塔、石雕交相辉映,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东大殿是该寺的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大有俯瞰全寺,压倒一切的气派。
佛光寺东大殿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677平方米。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大殿出檐深远,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二吻虽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制。檐柱头微侧向内,角柱增高,因而侧脚和生起都很显著。殿的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分为内外两槽。外槽檐柱与内柱当中,深一间,好象一圈回廊;内槽深两间广五间的面积内别无立柱,内槽大梁(即四椽),是前内柱间的联络材。殿的梁架,分为明和草两大类,明在天花板以下,草不用斧斤加工,在天花板以上。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相当我国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例证。平梁上面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是唐时期建筑固有之规定。柱头卷杀作覆盆样,前檐诸柱的基础上均有覆盆,以宝装莲花为装饰,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总之,东大殿的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它虽然比南禅寺正殿晚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佛光寺东大殿立面图奈良唐招提寺
奈良唐招提寺是著名的鉴真大和尚(688~763)东渡日本后,759年圣武天皇为其敕建。现存金堂是鉴真去世后弟子如宝建立的,它气势雄伟,仍保存盛唐风貌,即日本天平时代的建筑特点,和稍晚的中国佛光寺大殿非常相似:同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只是其占去一间做前廊,故室内空间显得局促;此外,其屋顶为近代改建,比原有的唐式屋顶陡峻;它的斗拱结构、墙壁处理及其它也与佛光寺东大殿有所不同。
唐招提寺金堂
963年为纪念鉴真大师圆寂200周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扬州大明寺仿照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造了鉴真纪念堂。纪念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梭形立柱,柱头施斗拱,单檐庑殿顶,正脊两端饰以鸱尾。堂内有方井仿唐彩绘天花,正中供鉴真大师像。
鉴真纪念堂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风格。
开元寺钟楼
五龙庙正殿为唐大和五年(83年)建造,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架椽,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只有五台山南禅寺可相比拟。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
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虽然瓦件和墙壁为后世改造,并缺乏修缮,但毅然无法掩盖大唐建筑的风骨。
五龙庙正殿河北正定文庙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面积65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坡度平缓,柱子卷刹明显,柱头不施普柏枋,仅用栏额。柱头斗拱奇大,补间铺作无华拱,只有柱头枋,上面刻影拱。梁架由驼峰及斜柱构成。933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察文庙大成殿后认为此殿为唐末至五代的遗物,并说“建筑构架如此的简洁了当,如此的合理化真是少见”。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
山西平顺的大云院建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原名仙岩院,宋改今名。院内的大佛殿系初建时遗构。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单檐歇山顶,配琉璃鸱吻。
大云院大佛殿山西平遥镇国寺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系皇家敕建。布局严谨,其万佛殿为五代遗物。万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施六椽伏两层,上设四椽伏和平梁,四椽伏对后乳伏,通檐用三柱,柱头斗拱与明次问补间斗拱为五铺作双抄,转角斗拱出斜拱斜昂,圆柱方额,出檐深远,斗拱总高超过柱高的三分之二,形制古朴,手法规整。
万佛殿整体梁架结构严密,用材规格,符合力学原理,工艺精湛,作工精细,000多年来岿然如故。
镇国寺万佛殿
福州华林寺大殿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为寺内仅存宋代遗构。958年文物普查发现,一度定为南宋建筑,其后几经考察,确认其风格型制颇具隋唐遗风,建造年代不会晚于五代末北宋初。这与宋代《三山志》等史书记载,吴越国占福州时郡守于钱氏十八年(964年)拆除五代闽国宫殿等建筑用于修建华林寺等佛庙相吻合。故笔者认为此殿建造年代虽为宋,但更能反映五代建筑的特征。
华林寺大殿大殿坐北朝南,高28米,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殿的前部设了一个敞廊,平面略呈方形,单檐歇山顶,八架椽屋前后乳对四椽用四柱。外檐铺作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重拱造,柱头及补间铺作均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拱偷心造,斗底作皿板形,用材硕大。除转角铺作出跳用足材外,其余均用单材。梁、、前檐阑额均为月梁造,以粗大的原木制成,断面近圆形,额上不施普柏枋,前檐补间铺作栌斗直接坐于阑额上。
华林寺大殿立面图大殿中的8根木柱皆为梭柱,檐柱比例肥短,柱高尚不足柱径的8倍,而且沿用更古老建筑中的柱式,中径大,底径和上径小的两头卷杀的做法。此种形式曾在南北朝盛行,隋唐之后在国内极为少见。不对称曲线形成自由流畅轮廓的云形驼峰在梁上的运用,动态盎然。昂嘴曲线砍作三段,沿曲线轮廓微刻线脚一道,活泼自然。装饰构件与浅雕团窠及彩绘的巧妙结合,线条简洁粗犷,皆具有独特风格,为国内罕见。大殿,材等级高――三间殿所用斗拱断面高度在30至34厘米不等、特殊的达37厘米,实测足材高47厘米,标准足材高45厘米;构件尺度大――前檐柱与内柱径64-675厘米,柱头栌斗68厘米见方,脊檩和月梁的直径均在50厘米左右,外檐转角铺作昂身长达8米多,云形驼峰长者近3米、高在米左右;结构灵活多变――如山面中平檩缝出际梁架,与山面中柱铺里转,处理的大胆巧妙,大量运用插拱和云朵状驼峰等。
大殿保留早期手法多拱头卷杀无瓣,皿斗的应用,梭柱卷杀,形式多样的驼峰造型等等,皆为宋代木构少见,有的可上溯至隋唐、六朝,或在相当于隋唐时代的日本早期建筑中找到先例,有的已不见于北方唐代建筑遗构中,可为国内少有。华林寺大殿系江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建造手法在中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2世纪末)的“大佛样”、“天竺样”建筑有很大影响。
下篇:
雕塑技术是中国众多民间文化之一。它的出现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砖雕技术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撒拉族、回族和东乡族。他们将砖雕技艺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变得精致。下面东乡文化给大家带来东乡砖雕文化。让我们看一看。
1历史:砖雕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建筑雕刻艺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始于秦汉时期的砖雕。人像砖采用接触印刷的方法在砖坯上形成浮雕图案。说:“所有技能都很优秀。甘肃省临夏市位于陇南夏河之畔。这里的砖雕艺术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融合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临夏砖雕艺术是由汉代祠堂、墓葬、宫殿等建筑中的砖雕、石雕演变而来。据考证,临夏地区的砖雕艺术起源于北宋初期,成熟于明清,完善于近代。
由于战乱、名人迁徙等原因,早期临夏的砖雕很难找到。目前主要指临夏出土的宋代金砖墓葬,如邓家庄通江村宏远路、和县杨马家庄等。但1980年在临夏南龙出土的禁军王绩墓,却是木顶方瓦的单室砖雕。飞檐下、拱门下、滴水下有各种动物和人的场景。其中,花卉和动物最受欢迎,如莲花、牡丹、奔马、火龙、飞鹿和独角兽。这主要是中国民间吉祥图案的心理表达。
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砖雕,风格古朴,内容丰富多样,工艺精细。临夏砖雕在西北地区享有盛誉,展现了撒拉族、回族、保安族组成的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正在中国兴起。撒拉族、回族、保安族擅长雕刻技艺,将汉族传统雕刻技艺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砖雕艺术风格。临夏砖雕主要用于拱北和清真寺的装饰,但大多数人也适用于自己的房子。它是贺州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明清时期,商贾云集。因为他们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老百姓的房子不允许使用拱门和彩色装饰。”即使你有更多的财产,你也不敢用先进的材料建造装饰性的房子。你必须以砖为材料,做出各种设计来安装房屋、清真寺等。为了炫富,客观上促进了临夏砖雕艺术的发展。
砖雕在民国时期达到顶峰。制砖和砖雕都有相当的规模。临夏砖雕吸收了中国画和木雕的技法,风格变得精致复杂。一件作品可以从几个层面雕琢,构图严谨。较大的作品需要突出的背线。它被非常漂亮的几何图案包围着。近代保存相对较好的作品在临夏东方公馆。原来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河西回族政治人物马的私宅。房子的结构以四合院为主。它的墙上有189对大大小小的砖雕。设计很多,促销,花鸟,山水。其中《福志》为代表作。这件作品长25米,高2米。它由24块方砖组成,厚7厘米,宽25厘米。它位于天堂墙中央阴影中最大的砖雕的中心。
画面一片火红的天空,江河绵延千里,群山挺立,苍松繁茂,波光粼粼,白帆点缀,展现了一个绵延千里的壮丽祖国。另外,在画面四周的影壁上,上面是砖顶,下面是雕花底座,四周是大字。整部作品因其恢弘的篇幅、丰富的画面和高超的技巧而令人印象深刻。
二、技巧:在技法上,采用雕与雕的结合,或圆形或半圆形的雕刻能使其跃出画面,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然而,次要的部分和场景被视为浮雕。在概念上,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来表达情感,融合场景。所用材料取自专门用于窑炉烧制的精致“棉布”。制作这种砖需要生土。先将砖在麻布或细网上用水洗净除去杂质和沙子,拌成泥状,然后用木模制成坯体,晒干后入窑烧制。用这种土制成的砖,密度极高,硬度适中,是雕刻花纹的好材料。
制作过程包括选材、打磨、构思、成型、雕刻、精磨、浇水。主要分为揉捏和雕刻两种。揉捏是用加工过的泥料,用手或模具做成所需的图案,一般以龙凤花鸟为主,然后直接入窑烧制。用在墙角和屋顶时,通常称为“脊兽”。第二步,在已经成型烧制好的青砖上仔细雕刻。用雕刻刀雕刻各种图案或花纹,从构图到具体的雕刻形象,都需要严格细致的要求。以这种方式创建的图像非常精致,纹理丰富,通常尺寸较大。所以要几块小砖拼接在一起。建筑的平面是雕花的,主要用来装饰影壁、走道、树桩、门道。
雕刻工具主要有:雕刻刀、刨子、铲子、凿子、锯尺等。其中,刻刀、铲、凿根据重量、大小、长度、宽度、刃口厚度等工艺要求分为不同类型。每个工具都有自己的用途,没有具体的规定。根据厂家喜好和实际操作自由选择。砖雕的特点是浅圆雕和浮雕。
在临夏宏远广场北端,有一条长80米、高8米、面积600多平方米的砖砌走廊。整件作品由数十件高约2米、长约4米的大型砖雕组成。是孔德良、陈龙、穆等老师创作的大型群雕艺术精品。以孔德良设计的“贺州”为主题,画面生动展现了贺州的全貌,有湖,有山,有石林山峰。画面两侧以贺州“新八景”为内容,艺术地展示了临夏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生产建设的巨大成就。整个团队和谐,雄壮,气势磅礴。
3艺术特色:明代苏州砖雕较古拙砖雕古朴,以东山名山堂、艾瑞堂、天官坊为典型代表。清代康、甘以后,风格逐渐细腻、丰富、复杂,强调情节内容和构图。临夏的砖雕是明清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回族、东乡族。他们在汉族传统砖雕的基础上,吸收了伊斯兰文化,将中国山水画与阿拉伯文字和图案融为一体。到了近代,又吸收了木雕、泥塑的工艺特点,采用了高度的浮雕技术,实现了内容、形式、风格的统一与和谐,发展出了以临夏地区为主的独特的民族艺术。
砖雕通常用于装饰入户门、面壁、山墙、影壁、五宫墙、圆形旋转门、底座、锤子、花坛、兽首、丘头等。演出主题丰富多样,富有诗意,充满生活气息。灯饰和嵌墙的主题多为代表长寿的松、鹤、鹿的图案,代表高洁之意的梅、兰、竹、菊。传统文人喜欢表达的主题也与临夏对吉祥幸福的美好祝愿有关。
临夏的现代砖雕大多宏伟、幽静、古朴。有些砖雕虽然从浮雕型发展到了装饰型,里外三层装饰,但缺少了过去那种简洁的线条和摇曳的韵味。此外,在艺术思想上,它遵守伊斯兰教法,反对偶像崇拜,不见砖雕中的人物,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
临夏砖雕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一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体。表达了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伊斯兰人民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向往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也展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艺术技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