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风俗的资料

关于民族风俗的资料,第1张

壮族的节日

1、吃立节

“吃立节”是龙州、凭祥一带壮族特有的节日。据说中法战争时,当地壮族人民因忙于抗击外国侵略者而顾不上过春节,直到正月三十才凯旋而归。为了庆祝胜利,补过春节,当地人便把每年正月三十作一个节日来过,此后相沿成习。

2、歌婆节(歌墟)

壮族人民的歌婆节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举行。它是壮族地区传统性的群众活动。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届时,青年男女从各地汇集在固定地点,每次一天或数天不等,一般有数百乃至数千人参加。

各三五成群互相对唱,这一组同那一组问唱,那一对同这一对唱答,并多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据文献所记,“歌墟”始于宋代,明代的“歌墟”已与今接近。

3、娅拜节

广西者宁、索乌的壮族每年4月属兔的那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48条鱼,到娅拜山上祭奠壮族传说中的妇女娅拜,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百姓与压迫他们的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

众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定名娅拜山。每年到她遇难那一天,壮家人都要祭奠她,表达怀念之情。

4、青歌节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假日,本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也是广西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

5、牛魂节

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是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的。这一天,农家会给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

村老们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这一天,各家各户先把牛喂饱,然后全家人才吃节饭。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人(今江苏宜兴),生活在宋元更替、改朝换代的动乱时期,生卒年月不详(也有后人考证当在1235~1300年间)。度宗咸淳十年(1274)举进士,元兵于1276年攻陷临安后隐居不仕,元大德间有人举荐他做官,坚辞不就。

蒋捷的《竹山词》仅存94首,其中《贺新郎·兵后寓吴》、《贺新郎·秋晓》、《虞美人·听雨》、《一剪梅·舟过吴江》、《女冠子·元夕》、《燕归梁·风莲》、《梅花引·荆溪阻雪》等篇章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均堪称上品。

下面先就《贺新郎·兵后寓吴》,简要谈一下读后感。可以说这首词是国破家亡后,作者流浪生活的自叙。上片从过去幸福安宁的生活写起,接着写战乱中的"东奔西走",独自流落他乡,最后借寒鸦归林对比自己的无家可归。下片写他艰辛的流浪生活和觅食无门的处境。词中对南宋王朝寄与了深切怀念,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守节不移。在宋末遗民词人消沉暗淡的亡国之音中,稍能有所振作的,当推蒋捷的《竹山词》。

再就《虞美人·听雨》作一简述。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全词概括出三个典型特征的听雨地点和环境,写出了一生的生活经历,表现了各个时期的不同心情。少年时浪漫冶游,不知忧虑;壮年时身遭离乱,漂泊流浪,心情愁苦;晚年时经历过了巨大的悲欢离合之痛,把一切都视之等闲。在词的结构上打破了分片的限制,把三个不同的片断组织在起,以国家兴亡之感和身世遭遇之痛贯穿共中,浑然天成。

蒋捷在创作上不拘 一格,敢于尝试,有的自由奔放,近于辛(弃疾)词;有的清劲含蓄,近于姜(夔)词。后人推其为"长短句之长城",从艺术上肯定其"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并对其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给与了高度赞扬。总之,蒋捷的词作值得研究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68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