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
沈从文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不同的是沈从文的艺术追求,艺术风格以及贯穿在作品中的至善至美的文学理想和探求人性的文学立场
1934年沈从文写出了其最富有魅力的中篇小说《边城》。小说的故事凄美、单纯,语言质朴、清淡,整个故事诗意盎然、人情浓郁。因其巨大的艺术魅力,《边城》已翻译成多种外文文本,受到世界文坛的青睐。一方面,《边城》吸收传统小说技法,运用白描、双关、情景交融等手法赋予了故事别样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作家博采众长,吸纳了鲁迅等人的乡土小说的神韵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艺观念,大胆创新,运用边地鲜活的方言、口语,通过反复叙事等叙述技巧,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明显的诗化、散文化倾向。
沈从文早年只上到小学便投身行伍,没有受过系统而扎实的语言训练。为了寻求一种“全然的独立”,他只身来到京城,凭着满腔的热情与倔强,以一只秃笔在凶猛的城市默默打拼出一条文学之路。沈从文起初受周作人、废名、鲁迅以及一些外译小说影响,笔法简拙,情感稍显轻浮,大多作品表现其家乡湘西一种蛮荒而自然、原始粗砺而又生气勃勃的社会状况。及至到1928年之后,⑴其小说日渐成熟,有意识地围绕“湘西”构建起一个浪漫而玲珑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的《边城》气氛清新、温暖,笼罩在一片和谐而纯粹的诗情中。在《边城》之前,鲁迅以其《朝花夕拾》等回忆幼时乡村印象的叙事体散文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而其后废名的湖北乡间、芦焚的果园城都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乡土视角。作为“京派”代表的沈从文,其小说代表着“京派”作家典型、同一的思想观和美学观。根据吴福辉《〈京派小说选〉前言》,“京派是文学研究会滞留北方,始终没有加入左翼文学联盟的分子”。又据“京派”对左翼文学的批评,说他们‘投机取巧’、‘见风使舵’与‘情感主义左倾’。⑵由此可见,“京派”作家和左翼作家在艺术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当然也就不会写左翼作家那种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从阶级立场出发的“革命”之作。而更多地,京派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描摹社会人生,用爱与美来美化人生,净化道德,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个人情洋溢、和谐圆融的“世外桃源”。 沈从文自己就说,“他要将文学的‘希腊小庙’建立在政治旋涡之外”。由此不难理解,其小说的唯美倾向与左翼文学“积极改造现实”产生的矛盾,以至走到不同的方向。从艺术上讲,《边城》作为沈从文的最佳作品,它从本质上整体地体现了作家的文艺理念和艺术追求。
《边城》用浪漫包裹现实,以饱含诗意的语言和散漫而自然的结构为主体,用模糊飘滑的象征、活泼生动的口语、方言以及反复叙事的技巧交织成一片清幽、渺远的气氛。就像蒋京宁对“京派”概括的总体意象为“树荫”一样,《边城》宛如一块“浅蓝的水晶,有着圆润、婉转的形状”。《边城》是一块蓝得悲哀圆得可人的水晶,在充满乡土气息的“树荫”下由一个伤凉的梦幻化而来。
“沈从文的笔特别甜,墨特别饱”,《边城》语言在自然中饱含着作家的独特用心,慢慢咀嚼之后顿觉余香盈盈,意韵渺远。而这样的效果主要由自小说无穷的诗意。这种诗性超越社会功利的范畴,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的审美要求。
下面将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对《边城》“诗意”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美感作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首先,从单纯的语言层面来讲,《边城》的诗意体现在人物对话的蕴藉、活泼以及气氛浓郁的景物描写、风俗描写上。
《边城》第九节写到祖父进城后回家少了酒壶,翠翠就说“爷爷,你倒大方,请副爷同船上人吃酒,连葫芦也吃到肚里去了!”翠翠的夸张一方面反衬出祖父的豪爽大方,一方面也微微透露出自己对爷爷晚归的埋怨。接着,二老送酒葫芦来。祖父为了撮合二老和翠翠,便站在岩坎上喊“翠翠,翠翠,你上来歇歇,陪陪客!”翠翠因无人过渡,本打算上屋,可爷爷这样一叫喊,她反而不去了。
翠翠为什么就不上去了呢?最好的解释是:翠翠担心爷爷的老实和简单使二老误会。翠翠认为她和二老的爱情应是一种自然的事情,倘若她立刻去陪二老,她的这种“配合”将掺进一些虚伪的成分。所以,翠翠不去陪二老除了少女的羞涩外,更多的是翠翠那微妙的质朴的爱情观。
翠翠不去,老船夫就开始和二老聊了起来。老船夫一味地称赞二老,“二老,这地方配受人称赞的只有你,人家都说你好看!‘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全是特为称赞你这个人好处的警句!”这更就显出了这老头子的憨厚几近于傻了。在渡二老过溪时,船一下子撞到了岸上,可以看出翠翠与二老在一起时的心慌意乱,说明她知道这个人就是二老,而且她也喜欢二老。可是,作者用“陌生人”三个字来代替“二老”,这样委实写出了两人爱恋的含蓄、蕴藉。⑶沈从文曾说,“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语言太多了。”⑷《边城》里的人物对话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表面上平白简单,但实际上作家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加工,把人物内心的冲突转折与浓浓的感情从容不迫地渗透到了人物的话语中,仔细品味起来煞有意味。
再如《边城》第十五节老船夫回答孙女的问题。“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小管子的人呀?”老船夫道,“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正如一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他们认为《边城》的不真实之一是沈从文没有给他的典型人物配上恰当而合乎身份的语言。但事实是沈从文仅仅想建一个“希腊小庙”,把乡村生活看成高于城市生活的人生形式,“向原始文明淳厚朴实的乡村唱一支美的哀歌”。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老船夫的确说不出这样富有诗意的话,但作为小说,对现实描摹的逼真程度绝不是确定小说成就高低的唯一标准。像《边城》这样代表山水风物、人性民情诗意化特征的小说作为一种理想的乐土定有其独特的艺术取向。
除了对话,在单纯的语言上,《边城》的诗味更体现在小说中那些饶有韵味的景物描写和风俗描写上。
在小说的开头部分,由于交代环境的需要,环境描写的段落较多。例如第一节某一段叙述:“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文字虽简短,给人的印象却是那么新鲜而明媚。首先,它交代了翠翠身边的具体自然环境:有山有水有竹,且深翠可人,一个“逼”字,完全写出了那一派生气与清新。接下来,小女孩的名字又被他的祖父“拾取”而来,“翠翠”两字,自然而随性,浸洇着亲近自然的浓浓诗意。
在描写翠翠外貌上,“翠翠在风里长养,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俨然一个小兽物。”不难看出,沈在描写上总喜欢让有关人的事物和自然发生联系,使两者相互渗透,互相交糅,把人的性情赋予给黄狗、山水,让人的品性染上大自然的特质。这样就使得物我一体,生出许多微妙的情调、意绪。“移情作用替宇宙造出一个灵魂,把人与自然的隔阂打破,把人和神的距离缩小”。⑸从中国古典诗学来看,我们的先人有深于取象、精于意境的古典美学传统。情境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作为一种传统的表达手法承袭了几千年,对我们这泱泱诗国来说,《边城》语言凝练、简约、清寂的古典味儿,正是这一传统的诗性特质在小说中的发扬。
其次,从叙述的层面来讲,《边城》的故事显出一种“不紧凑”的散文化倾向,这主要应从作家采用的“反复叙事”等叙述方式来探讨。
“起伏很小,有时完全散文化了,没有高潮,没有戏剧性的场面”,这是八十年代《学术研究》对《边城》评述。《边城》“不紧凑”的散文化倾向确实存在,这种倾向使读者不容易把握故事的总体脉络。这种倾向不是作家有意为之的,这主要是由于作家采用的叙述手法和语言风格所致。比如,作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究竟纳入了多少非情节内容(细节描写、内心独白、抒情议论等),还有就是作家对待时间、空间的态度,这具体牵涉到叙述中插叙、补叙、倒叙的采用以及是否对故事进行了时空交错的叙述技巧。这两个方面都可能导致小说“散文化”。
小说的“散文化”是摆脱古典小说单纯叙事的有力方式。在“散文化”过程中,由于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抒情议论性文字的增加虽冲淡了小说的故事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内蕴,特别是抒情和心理描写的增加使小说愈来愈诗化。另外,在时空上的自由操作也使小说在意义上断裂、模糊,更多地增加了小说的诗味。
而结合沈从文的《边城》,导致其小说散文化、诗化的一个明显的叙述手法是“反复叙事”。⑹反复叙事主要是指一个句群中主语模糊不清、游移不定,或者不确指行为施行者,而通过一组行为、表现、状况按特定的关系直接陈述出来。《边城》中采用反复叙事的地方有好几处,例如第二节第四段,从“不拘谁个”到“这人”,在到“大哥、副爷”,以至“男子火焰高一点的”,⑺主语都没有确切指定,事实上也没有必要指定,因为作家采用这一手法的目的只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大体而模糊的印象和气氛。尽管这样的交代模糊而不明确,但缺少了这样的交代则会使小说的气氛减弱,使得作家想要凸显出来的事实缺乏基调。这犹如画布上的底色,缺少了就显得单调而没有对比性、烘托性。
而在《边城》里,反复叙事的采用主要是起到了交代和烘托气氛的作用。具体来讲,《边城》第二节第四段目的是想交代故事发生地的各类行当及其业主,一方面让人觉得故事真实,一方面能了解到那儿具体的经济状况、人情风貌。另外,这一整段的叙述把这个边地小城淳朴厚道、宁静安适的印象留给了读者,为后面老船夫、翠翠、顺顺等人的具体行为(当然是与他们的善良、朴实等美德联系在一起的)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基调,以求凸显出来。
爱情美;亲情美;乡情美;心灵美;人性美。 ` 《边城》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独运匠心结撰至思之作。在这部中篇小说里,沈从文不仅由衷地缅怀了边地过去民风的淳朴,如画地描绘了川湘边境那个苍崖翠竹、白塔与碧溪和往返的渡船交相辉映之美的风景,而且如歌似泣刻画出了生活在那小山城附近劳动人民之间的人性美。本篇论文,意在通过初探《边城》之艺术风貌,来展现《边城》那穿越斗转星移的时间之流,而冲淡不了的不朽的艺术魅力。 从小生活在湘西边远地区的沈从文,有他自己独特的,往往带着传奇色彩的生活经验。这种由斑斓瑰丽而且也多为外地人所不熟知的生活所积淀而出的作品,往往叫人称奇而不忍释手。《边城》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曾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我以为,这部作品是沈从文凭籍小说的形式,以真实自然而美丽的文字,来剖白自己对人生对性灵对社会的感悟。他把对淳朴自然、古风犹存的湘西的爱和思考,俨然化作了摆渡人那一滴滴醇酒,融进了字里行间,融进了有血有肉有情爱有死亡的《边城》。“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崇楼杰阁,给人的印象都是伟大而华丽的,然而,沈从文却只希望选取山地石头作为基础,建造希腊小庙------即最原始最基本的材料作为对象,那就是“人性”。《边城》的主题也就是要表现人性。《从文习作选集代序》中,沈从问表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 的人生形式。(《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健康、自然、优美,《边城》中的角色翠翠、老船夫、天保、以至过度河的乘客,都是充满人性之美。在作者心中,人格理应是“正直、真诚”的,而这些人格,正是作者的理想人性。 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的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一、《边城》通过主人公翠翠与傩送的悲壮爱情来体现了人性中最自然、最纯朴、最真切的爱情美。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 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二、《边城》通过翠翠与老船夫祖孙俩体现了人性中最古老、最纯朴的亲情美。 作品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翠翠的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的内心世界,及到长大,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有时心里完全充塞一种不分明的心绪,但体味到许多原未想到过的东西。她不知道这是应该快乐的还是应该忧愁的,即使愁绪袭来,她也沉静地咀嚼它,仿佛连愁绪也是生命所必需的。翠翠是自由的,又是惘然的。她是湘西那古老生活下的姑娘,她只是依着古老的法则和既有的节奏安分的生活。如作品中描写到: 在风日清和的日子里,无人过渡,翠翠陪着祖父坐在溪边大石头上静静地晒 太阳,或把木头丢在溪中,唆使够下水把它衔起来,或缠着爷爷用竹管吹迎亲送 女的曲子。(《边城》) 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方位来欣赏,这都是一副绝妙的祖孙同乐图,一副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祖孙同乐图。这些细节的描写,无不体现的人物心灵的美好与纯真。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三、《边城》通过邻里之间的互爱体现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乡情美。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四、《边城》中人物的行为切合个性,从描写生活细节中来体现人物的心灵美。 首先,主人公翠翠的行为是那么地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垌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能领会歌声的缠绵处。睡梦中,她的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可是,当二老把老船夫的酒芦送来时,翠翠被二老望着,翠翠有点不好意思,溪边有人喊过渡,翠翠却借故走开了。随着她一天一天地长大,她热切地希望着幸福,盼望着爱情的来临,但是当爱情悄然来临时,她又似一只受惊的小兔,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她只是依着古老的法则和既有的节奏安分地生活着。李掖平说:“她把自己爱情的心埋藏得极深,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达到了美丽的令人忧愁的境界 其次,老船夫的语言行为都体现了这个“乡下老人”善良、淳朴的心灵美。文学作品中老船夫形象的塑造是近于白描手法的,他憨厚,质朴而厚道。他的语言简捷,三、五个字,切让人回味无穷。他的语言精练,却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老船夫渡船将拢岸时,老人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却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山头不见了。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不必出钱,有的人心中过意不去,抓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人就一一拾起来,塞回那人手上去,俨然吵嘴的样子:“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给钱的,老人却情不过,就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垌去买茶叶和烟草。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草烟则被一扎一扎挂在老人腰带边,过渡人谁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估计过渡人中有注意到草烟的,老人总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式!”。老人质朴,厚道的性格为所有过渡人称赞。对于翠翠、老人总是那么迁就,不折不扣地让小孙女体验到父爱,通过老船夫,作者讴歌的是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在碧溪咀,船是老人的劳动工具,几十年如一日,过往的行人随叫随到,把凡是要过渡的人总是热情地迎来送往。老人是桥的化身,从老人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宽宏,搏大的美。老人用自己一双老茧的手建起了一座桥,这桥联结了碧溪两岸,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情谊。同时,老人用自己的双肩承起生活的重担,让可怜的孤雏“奇迹”般地长大,老人创造的是另一种美。老人是渺小的,然而老人是最伟大的,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人化,使人化的自然更合乎人们的理念。 再次,顺顺是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由于脚疯痛,他回到家乡后,把所积蓄的一点钱,买了一条船,租给其他人运货。后来又与一个略有产业的白脸黑发小寡妇结了婚,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天保,小的叫傩送。他大方洒脱,喜欢交结朋友,慷慨大方,乐于助人。他年青时就是一个泅水高手,下河捉鸭子,在任何情况下总不会落空,再加之他处事公正无私,正直平和,又不贪财,所以大家公推他作了码头的执事。 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二老傩送聪明而富于感情。兄弟俩结实得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远路。父亲顺顺对俩人的管教相当严厉。轮流派遣他们二人到各处旅行。向下行船时,多跟着自己的船只充当伙计,落桨时挑最重的,拉纤时选头纤二纤。吃干鱼、辣子、臭酸菜、睡硬邦邦的舱板。向上行就跟着川东客货,走南闯北做生意。不论严寒酷热,一定穿了草鞋按站赶路,并佩带短刀,准备交战或自卫。让他们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在父亲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下,成长为健壮、豁达的年青一代。两人都仰慕老船夫的为人正直、爽快。大老天保真心喜欢翠翠,但羞于开口,希望通过媒人的介绍来获取翠翠的欢心。而翠翠的心中早已有了傩送。后来,兄弟俩为公平起见,约定每夜轮流为翠翠唱歌,由胜者娶翠翠。后来大老天保不幸遇险,二老不再到碧溪咀对岸高崖上唱歌。但二老的心中仍然深深地爱着翠翠。他只身下了了桃源。 马兵,翠翠父亲昔日的战友,早先他深爱着翠翠的母亲。在一个近似戏剧性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而如今,他又成了这可怜的孤雏唯一可信托的人,陪伴着翠翠,一同生活在碧溪咀。这一切成全了碧溪咀,使它成了人们心中的一方净土,一块圣地。 《边城》正是从翠翠、爷爷、船总、大老、二老等众多的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美,包含着人的潜意识和共同性,这种美朴实纯真,令人向往,有着陶渊明似的“世外桃源”之美。这种在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所体现出的“人性美”,实际上就是作家所追求的理想的美与善,是作家内心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是作者与现实社会的隔膜的反映。《边城》不愧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篇章。从以上四方面的陈述中,我们可看见作者那“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的“希腊小庙”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
这个,都很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觉得作为“湘西派“的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为重要,艺术性更高。
但我更喜欢看《围城》
《围城》的思想更为贴近现代,有现实意义,《边城》只是描绘了一个风景美丽,民风淳朴的边城,艺术性高于思想性
以上仅个人意见
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