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代表诗(现代诗)

郭沫若的代表诗(现代诗),第1张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凤凰涅盘》

  序曲

  除夕将近的空中,

  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

  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

  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

  飞来在丹穴山上。

  山右有枯槁了的梧桐,

  山左有消歇了的醴泉,

  山前有浩茫茫的大海,

  山后有阴莽莽的平原,

  山上是寒风凛冽的冰天。

  天色昏黄了,

  香木集高了,

  凤已飞倦了,

  凰已飞倦了,

  他们的死期将近了。

  凤啄香木,

  一星星的火点迸飞。

  凰扇火星,

  一缕缕的香烟上腾。

  凤又啄,

  凰又扇,

  山上的香烟弥散,

  山上的火光弥满。

  夜色已深了,

  香木已燃了,

  凤已啄倦了,

  凰已扇倦了,

  他们的死期已近了!

  啊啊!

  哀哀的凤凰!

  凤起舞,低昂!

  凰唱歌,悲壮!

  凤又舞,

  凰又唱,

  一群的凡鸟

  自天外飞来观葬。

  凤歌

  即即!即即!即即

  即即!即即!即即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

  宇宙呀,宇宙,

  你为什么存在?

  你自从那儿来?

  你坐在那儿在?

  你是个有限大的空球?

  你是个无限大的整块?

  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

  那拥抱著你的空间

  他从那儿来?

  你的外边还有些什么存在?

  你若是无限大的整块?

  这被你拥抱著的空间

  他从那儿来?

  你的当中为什么又有生命存在?

  你到底还是个有生命的交流?

  你到底还是个无生命的机械?

  昂头我问天,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低头我问地,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伸头我问海,

  海正扬声而呜 。

  啊啊!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

  便是把金刚石的宾刀也会生锈。

  宇宙呀,宇宙,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你脓血污秽著的屠场呀!

  你悲哀充塞著的囚牢呀!

  你群鬼叫号著的坟墓呀!

  你群魔跳梁著的地狱呀!

  你到底为甚麽存在?

  我们飞向西方,

  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我们飞向东方,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们飞向南方,

  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我们飞向北方,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只好学著海洋哀哭

  凰歌

  足足!足足!足足!

  足足!足足!足足!

  五百年来的眼泪倾泻如瀑。

  五百年来的眼泪沐漓如烛。

  流不尽的眼泪,

  洗不净的污浊,

  浇不熄的情炎,

  荡不去的羞辱,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到底要向那儿安宿?

  啊啊!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好像那大海里的孤舟,

  左也是漶漫,

  右也是漶漫,

  前不见灯台,

  后不见海岸,

  帆已破,

  墙已断,

  楫已飘流,

  柁已腐烂,

  倦了的舟子只是在舟中呻唤,

  怒了的海涛还是在海中泛滥。

  啊啊!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好像这黑夜里的酣梦。

  前也是睡眠,

  后也是睡眠,

  来得如飘风,

  去得如轻烟。

  来如风,

  去如烟,

  眠在后,

  睡在前,

  我们只是这睡眠当中的

  一刹那的风烟。

  啊啊!

  有甚麽意思?

  有甚麽意思?

  痴!痴!痴!

  只剩些悲哀,烦恼,寂寥,衰败,

  环绕著我们活动著的死尸,

  贯串著我们活动著的死尸,

  啊啊!

  我们年青时候的新鲜那儿去了?

  我们年青时候的甘美那儿去了?

  我们年青时候的光华那儿去了?

  我们年青时候的欢爱那儿去了?

  去了!去了!去了!

  一切都已去了,

  一切要要去了。

  我们也要去了,

  你们也要去了,

  悲哀呀!烦恼呀!寂寥呀!衰败呀!

  啊啊!

  火光熊熊了。

  香气蓬蓬了。

  时期已到了。

  死期已到了。

  身外的一切,

  身内的一切!

  一切的一切!

  请了!请了!

  百鸟歌

  岩 鹰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么?你们死了么?

  从今后该我为空间的霸王!

  孔雀

  凤凰,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么?你们死了么?

  从今后请看我花翎上的威光!

  鸱枭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么?你们死了么?

  哦!是那儿来的鼠肉馨香?

  家鸽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么?你们死了么?

  从今后请看我们驯良百姓的安康!

  鹦鹉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么?你们死了么?

  从今后请看我们高蹈派的徜徉!

  鸡鸣

  昕潮涨了,

  昕潮涨了,

  死了的光明更生了。

  春潮涨了,

  春潮涨了,

  死了的宇宙更生了。

  生潮涨了,

  生潮涨了,

  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凤凰和鸣

  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一的一切,更生了。

  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

  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

  我便是你。

  你便是我。

  火便是凤。

  凤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光明,我们新鲜,

  我们华美,我们芬芳,

  一切的一,芬芳。

  一的一切,芬芳。

  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

  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热诚,我们挚爱,

  我们欢乐,我们和谐。

  一切的一,和谐。

  一的一切,和谐。

  和谐便是你,和谐便是我。

  和谐便是「他」,和谐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生动,我们自由,

  我们雄浑,我们悠久。

  一切的一,悠久。

  一的一切,悠久。

  悠久便是你,悠久便是我。

  悠久便是「他」,悠久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欢唱,我们翱翔。

  我们翱翔,我们欢唱。

  一切的一,常在欢唱。

  一的一切,常在欢唱。

  是你在欢唱?是我在欢唱?

  是「他」在欢唱?是火在欢唱?

  欢唱在歌唱!

  欢唱在欢唱!

  只有欢唱!

  只有欢唱!

  欢唱!

  欢唱!

  欢唱!

  一九二零年一月二十日初稿

  一九二八年一月三日改削

  郭沫若《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 X 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底 Energy (能量)的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郭沫若《晨安》

  晨安!常动不息的大海呀!

  晨安!明迷恍惚的旭光呀!

  晨安!诗一样涌着的白云呀!

  晨安!平匀明直的丝雨呀!诗语呀!

  晨安!情热一样燃着的海山呀!

  晨安!梳人灵魂的晨风呀!

  晨风呀!你请把我的声音传到四方去吧!

  晨安!我年青的祖国呀!

  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

  晨安!我浩荡荡的南方的扬子江呀!

  晨安!我冻结着的北方的黄河呀!

  黄河呀!我望你胸中的冰块早早融化呀!

  晨安!万里长城呀! 啊啊!雪的旷野呀!

  啊啊!我所畏敬的俄罗斯呀!

  晨安!我所畏敬的Pioneer呀!

  晨安!雪的帕米尔呀!

  晨安!雪的喜玛拉雅呀!

  晨安!Bengal的泰戈尔翁呀!

  晨安!自然学园里的学友们呀!

  晨安!恒河呀!恒河里面流泻着的灵光呀!

  晨安!印度洋呀!红海呀!苏彝士的运河呀!

凤凰同歌

啊啊!

火光熊熊了。

香气蓬蓬了。

时期已到了。

死期已到了。

身外的一切!

身内的一切!

一切的一切!

请了!请了!

春愁

是我意凄迷?是天萧条耶?

如何春日光,惨淡无明辉?

如何彼岸山,低头不展眉?

周遭打岸声,海兮汝语谁?

海语终难解,空见白云飞。

春寒

凄凄春日寒,中情惨不欢。

隐忧难可名,对儿强破颜。

儿病依怀抱,咿咿未能言。

妻容如败草,浣衣井之阑。

蕴泪望长空,愁云正漫漫。

欲飞无羽翼,欲死身如瘫。

我误汝等耳,心如万箭穿。

天狗

作者:郭沫若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 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巫峡的回忆

巫峡的奇景是我不能忘记的一桩。

十五年前我站在一只小轮船上,

那时候有迷迷蒙蒙的含愁的烟雨

洒在那浩浩荡荡的如怒的长江。

我们的轮船刚好才走进了瞿塘,

啊,那巫峡的两岸真正如削成一样!

轮船的烟雾在那峡道中蜿蜒如龙,

我们是后面不见来程,前面不知去向。

峡中的情味在我的感觉总是迷茫,

好象幽闭在一个峭壁环绕的水乡。

我头上的便帽竟从我脑后落下,

当我抬起头望那白云叆叇的山上。

轮船转了一个湾峡道又忽然开朗,

但依然是摩天的群峭环绕着四方。

依然是后面不见来程,前面不知去向,

虽然没有催泪的猿声,总也觉得凄凉。

我觉得人生行路就和这样相仿,

虽然所经过的道路,时刻,有短有长。

我们谁不是幽闭在一个狭隘的境地,

一瞬的昙花不知来自何从,去向何往?

那时候我还是只会做梦的一个少年郎,

我也想到了古代的诗人,他们的幻想:

有甚么为云为雨的神女要和国王幽会,

但我总觉得不适宜于这样雄浑的地方。

巫峡的奇景我只能记得个模糊影像,

我当年的眼睛实在也还是一个明盲。

有个机会时我很想再去详密的探访,

但我这不自由的身子不正想向国外逃亡?

啊,人生行路真如这峡里行船一样,

今日不知明日的着落,前刻不知后刻的行藏。

我如今就好象囚在了群峭环绕的峡中——

但我只要一出了夔门,我便要乘风破浪!

天上的街市

作者: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注释:

1、缥缈(piāo 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定然:必定,表示肯定。

3、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4、珍奇:稀有而珍贵。

5、甚:很。

6、流星:划过夜空的天体形成的亮光。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后收录于郭沫若的第二本诗文集《星空》中,《星空》收录的作品均为诗人1921年至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作。

20世纪20年代初期,“五四”高潮已过,大革命时代尚未到来,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光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烂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2、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同年与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是创造社的骨干成员。

后又发表诗集《星空》《恢复》等。抗战期间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诗文。1949年后,郭沫若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等职。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潮汐集》《东风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学术专著《石鼓文研究》等。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的散文诗以笔调清新、善长抒情、主观色彩浓厚为特色,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讲究韵律和节奏感,诗作多采用简短的句式,并将其与叠句、排比等手法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强烈的旋律、急促有力的节奏和摧枯拉朽般逼人的气势。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天上的街市》也具有上述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一)选取神话传说为题材。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作了大胆的改造,扬弃了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难以团圆的悲剧内容,换上了牛郎织女生活自由、幸福的新内容。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在浅浅的天河中,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往。他们的生活是那么幸福:“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里,专制的王母娘娘不复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现在他们面前。一对恩爱夫妻,于耕织之余,手提灯笼,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闲逛,多么自由!多么舒畅!这样的改造,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运用联想和想像。

诗的开头,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多么像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面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后3节中,作者运用想像,描绘天街的陈设和牛郎织女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活动。诗人凭想像构想出的“仙境”与客观存在的“天河”“流星”融合在一起,显得那么具体、真切:美丽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奇物品,骑牛闲游的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在诗人的笔下,神话传说与实际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似幻似真,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思,追随着作者的想像一起去遨游仙境,从而感受到诗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二、问题研究

(一)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像的诗人想像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逐步展开想像的过程是:

街灯

明星

} → 天上的街市 → 天市上陈列的物品

→ 牛郎织女的自由

(二)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像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三)作者由人间的街市、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明星以及其他种种美好的事物,这种想像是否过于夸张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提示:诗人由人间的街市、街灯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在晴朗的夜空里,那天河确实清浅如一湾溪水,全然不是能凶蛮地把牛郎织女阻隔在两边的模样,于是,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应该说,诗人一系列的联想和想像,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作基础的,折射出作者在特定时刻的情感与思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天上的明星距离诗人固然遥不可及,人间街灯对于作者来说也是远景,从视觉上来看,街灯与明星连在一起,没有明显界限,这也是作者由此及彼产生联想的基础。

静夜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静夜》一诗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因此,在重点学完《天上的街市》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此诗。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二、问题研究

(一)诗的结构

《静夜》诗的结构和《天上的街市》有极相似之处: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像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去发现两首诗在这方面的异同。

(二)写景——想像的基础

读完这两首诗就会发现,诗人的想像都是以前面的写景作为基础的,可以设想:如果只写景不想像,就不会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没有写景就直接地想像,就会显得突兀,不自然,似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为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且,这也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只有对所见所闻有所触动,才能有所感想并进一步产生广泛深入的联想和想像,因此写作中总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激活自己的想像,才能写出非凡的、美妙的文章。

(三)“怕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如有必要,可解释《博物志》的记载:“南海水有鲛人,永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练习说明

一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里的想像世界。

诗歌短小,上口,有韵律美,应该背下。“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首诗里的想像世界”,实际是一种改写、改述,目的是重现或再造诗中的景象与事物,加深感受,培养联想、想像能力。应该允许学生作合理的补充和发挥。

答案不求一律,叙述最好有自己的理解和个性特点。《静夜》一诗,还可让学生就“鲛人”作合理的推想。

二 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像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任选两题)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发挥联想、想像续写句子,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由此及彼的联想训练,应注意一定要有相似点,想像联想的事物是比喻中的喻体,所以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

答案不求唯一,可鼓励学生围绕一个联想点作多种相似联想。

三 观察夜空里的牛郎、织女星,查找有关它们的天文知识,写一篇短文。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自觉主动地去查找材料。写成短文后,可在全班交流。

教学建议

一、介绍诗人和时代背景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要有所侧重,主要介绍诗人1921年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绪,顺带介绍一下《星空》的总体特色,帮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还可组织学生课外朗诵诗集《星空》中的有关诗篇。

二、适当介绍联想和想像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虽能想像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像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向学生作这样抽象的解释,而是要结合诗中具体形象来使学生明白诗中的联想和想像是怎么回事,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三、在熟读美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四、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放录音,作示范,反复朗读,最好当堂背诵。朗读总的原则是要把握这两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进行了划分,可供朗读时参考: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乐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小学和中学时代,通读《庄子》《楚辞》《史记》等书,并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林纾的翻译小说,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影响。1914年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士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1924年起,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初南下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战争中,先后担任北伐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职。1927年3月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反革命阴谋。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国***。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皖南事变前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1944年3月,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解放战争时期,勇敢地站在民主斗争的前列,领导了文化界同国民党统治者的斗争。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选自《中国小百科全书·文学与艺术》,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二、关于诗集《女神》和《星空》的比较(孙党伯)

1.总之,《星空》中虽然有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对未来开拓者近代劳工的期望,依然闪烁着反抗的创造的火花;但就大多数诗篇来说,失望感伤的情绪却占据着主导地位。渴望祖国新生的理想,变成了忧国忧民的悲叹;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热情,变成了对缥缈的星空的探索;反抗现实的精神,变成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高蹈;消极的否定代替了积极的破坏和创造;悲观的色彩胜过了乐观的色彩,力的诗歌变为旧的诗歌了。在《女神》里,诗人歌颂“一切革命的匪徒”,如今却赞美遁世的伯夷叔齐。这一切,都是五四运动后的低潮在诗人身上的投影,从中可以窥见诗人心灵的历程;而《星空》所表现出的失望、彷徨和苦闷也是当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情绪。

2.从艺术形式看,《星空》的大部分诗篇都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和谐的韵调,鲜明的形象,而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恰如诗人所说,技巧确实要比《女神》的有些诗“高明一些”。

(摘自《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三、清朗隽美的夜歌——读《天上的街市》(林林)

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之后,郭沫若进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这时,他对过去曾以涌溢的热情歌唱过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艺术诱惑。

在当时的中国,郭沫若是宇宙意识最强烈的作者。不同于当时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于人生究竟的奥秘,常常陷进自造的烦闷、焦虑和悲绪。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调动起丰富的审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对应物——夜空。

在郭沫若看来,无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之中:“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好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波翻浪涌起来,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三叶集》)当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精神联系,郭沫若以新的灵感方式改变了自己视觉感应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经大大偏离了古代作家的视觉常规。他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夜空引诱着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节奏中,既有“鼓舞调”,也有“沉静调”(《论节奏》)。他的《星空》诗,便是“鼓舞调”的夜空的巡礼。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可以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选自《郭沫若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四、划开暗夜的理想之光(杨宗国)

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窒息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浪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

天上是引人欣羡的。诗人用“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暗示了那里的美好、富足。淡淡的点染,已经使诗人为之不平的人世黯然失色。读者谙熟的人间街市,处处都烙下统治者丑恶的印记。一面是荒*,一面是赤贫;既有寄生的傲慢阔佬和妖艳女人,趾高气扬的外国巡捕,又有踯躅的乞丐和拉客的娼妓……人间街市是剥削阶级罪恶的温床,秽行的橱窗。诗人理想中的天上街市,如炫目的光束,划开了现实的浓重夜色。

更令人神往的,是太空中牛郎织女幸福美满的生活。3、4诗节,引读者去想像两幅使人心醉的图画。一幅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一幅是他们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前一幅图画或者有天河溅起的清冽水花,但整个氛围静谧安宁;后一幅图画则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两幅图画,都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透露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神话人物的选择。牛郎是神话传说中惟一的劳动人民变作的神,诗人把他置于理想生活的中心地位,体现了关心劳动人民命运的进步思想。二是对神话的改造。传说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并不美妙,天界统治者王母娘娘用玉簪划下的银河将他俩分隔开,每年只有一次在七夕的鹊桥上相会。诗人按照理想的逻辑,把不可逾越的天河变为“浅浅的”“不甚宽广”,把造成不幸的障碍化作美好生活的陪衬,为古老神话赋予新意,给诗中幻境着上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诗人转动着眼睛,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从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他的想像为从来没人知道的东西构成形体,他笔下又描出它们的状貌,使虚无杳渺的东西有了确切的寄寓和名目。”(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第五幕一场)在我国传统诗歌中,想像丰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作并不鲜见;借幻想的光明以指斥现实的黑暗已成一切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共同笔法。但是,那些作品和本诗有着质的不同。屈原的《离骚》,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种种自然现象,境界飘渺迷离,场面宏伟壮丽,达于想像的极境,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和斗争不懈的峻洁人格。但诗人不啻神游中每感失望,篇末望见故乡、回到现实时更抒发了令他哽咽的悲愤:“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李白梦游天姥山,以仙人出游景象为高潮,倾注畅朗饱满的诗情于斑斓壮丽的诗境。但瞬息之间,即被无情的现实扫荡一空:“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无可奈何地慨然长叹。苏轼神往“天上宫阙”“琼楼玉宇”,“欲乘风归去”,又忧虑“高处不胜寒”,只好在地上“起舞弄清影”,以求“何似在人间”的自慰。凡此种种都程度不同地给人以鼓舞或陶冶,但他们又都受时代限制,看不见实现各自理想的可能,因而给想像投下阴影。五四时代崛起的大诗人郭沫若,已经看见十月革命放射的人类希望之光,深信:“最终的胜利总在吾曹!至高的理想只在农劳!”(郭沫若《巨炮之教训》)他笔下的幻景分明已带有革命浪漫主义的全新色彩,真切、新美、了无阴翳,更能有力地鞭挞现实,引人向上。正如闻一多评价《女神》时所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20世纪时代的精神。”(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本诗的巨大艺术魅力,除上述立新意、辟新境外,还在于结构精巧浑成、匠心卓异。街灯与星星都远远地在夜色中放明,视觉感受极相近似,诗人由此落笔,把地上、天上融成一片,进而放纵想像于星空,十分自然;第2节用轻巧的笔触略加点染,幻想出天上世界美妙而朦胧的背景;第3节推出人物,想像更为具体、真切;第4节写到流星,这一飞驰苍穹的光点,使全诗境界顿显活跃。诗人像是采用了我国绘画中层层皴染的传统技法,使画面越来越清晰,幻景越来越动人。结尾一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给读者一幅历历可见的牛郎织女游乐图。诗收束了,但星际人物出游的景象还在继续,显得余韵悠然。

语言平易、亲切。“好像”“我想”“你看”……如同对最亲近的朋友娓娓而谈,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读者的视线和思绪,使之和诗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至于章法的精美,诗句的匀称,音律的和谐悠扬,读来更不难体味。

郭沫若的作品有诗集《女神》和《星空》。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代表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

  继《女神》之后,郭沫若第二本诗集《星空》于1923年出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035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