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柜的柜体材质选择哪种好?
板材性能比较:天然板材:性能稳定,环保,厂家制作比较贵。人造板材:防火板,纤维板,刨花板等。价格便宜,但是不环保,厂家应用是图制作快速简单。水泥:需要定做,脏,掉灰,但是性能稳定,环保,但是占地面积大,一般别墅做。瓷砖:和水泥的差不多,只是改成瓷砖立板灌水泥,干净了很多。不锈钢:一般成品厨房地柜,开关声音很响。石材厨房地柜:天然石材其实很便宜的,砌出来很气派也很环保,就是太沉了,高层楼房的最好别用。
橱柜柜体用什么材料好
橱柜是厨房中的重要角色,厨房空间的特殊性,橱柜的材料有其一定的讲究,一般厨房橱柜的材料选著有以下三种:生态板:夹心板(俗称细木工板、木工板)是具有实木板芯的胶合板,它将原木切割成条,拼接成芯,外贴面材加工而成,整张板的受力来自薄薄的两层外贴面,中间为木块拼接而,基材基本不受力,很容易断裂与变形。这种板材大部分采用的一两年的杉础为原料,只要用手指就能把木块抠坏,握钉力方面低于国家标准数倍。复合实木、防潮板、实木免漆板:既防潮,又环保,并且性价比高。橱柜的防潮板能在重度潮溼环境中使用,可见其高品质。由于板面更脆,所以对生产设备要求更高。现在的新居墙体经过装修粉刷,墙面多少都会少量水份,橱柜安装后,无法通风,衣柜的背板部分就需要防潮性更好的板材。防潮板浸泡在水中,因有木质长纤维,加上绿色防潮剂,浸泡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不再膨胀,所以大多品牌橱柜用防潮板为柜体主要材料,是有一定道理的。生产刨花板及中纤板:相同材料生产的刨花板比中纤板更加环保,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成型木头,不需要胶水,环保更没得说。如果切成1块和5块所用胶水量不一样,胶水越少越环保。中纤板也被称叫做密度板,由木粉压制成型,平整度更好,更适合镂铣、成型,通常做造型门板,如烤漆,模压(吸塑)。还有中纤板材料更软,封边时不易出现爆边现象,更易加工,所以许多小工厂采用中纤度。防潮性能来看,刨花板相对于防潮板的防潮性差很多,少了绿芯防潮剂,若长期处于潮溼的环境中,木质易发霉腐化。中纤板原材料是木粉,将中密度板泡在水中,会像蛋糕一样膨胀。
做橱柜一般用什么材料
做橱柜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防火,做橱柜用什么材料比较好些呢?市场上的橱柜柜体、橱柜门板的表面材质有耐磨板、树脂板和实木单板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橱柜门板材料选择方面的知识。
一、耐磨板
耐磨板是将牛皮纸,泡入三氯氢氨溶液制成,贴在木皮上面,表面会有不同颜色可以选择。这种材质的耐磨性、抗腐蚀性比较好,比较经济实惠。
二、树脂板
树脂板比烤漆多了一层保护膜,在树脂板的背面做烤漆。就算表面刮花了,也不会上到漆体,刮花了也不会变色、不明显。烤漆能做的颜色,树脂板也都能做。总的来说,可以算是升级版的烤漆。
三、实木单板
实木单板俗称实木皮,就是将实木切下来的皮再贴在木板上。
四、刨花板
比密度板高端的是刨花板,将新鲜的木头,打成粗纤维,再高温热压。把木头打碎了做成刨花板是因为直接用实木容易开裂,而做成刨花板不容易变形。
五、防火板
它的标准名称是耐火板。防火板只是人们的习惯说法,但它可不是真的不怕火,只是具有一定的耐火性能。防火板门板,是用防火板做贴面,刨花板做基材(也有用密度板的),经过橱柜工厂压贴后制成。
六、三聚氰氨板
也有称双饰面板、一次成形板的。这种板材就是把印有色彩或仿木纹的纸,在三聚氰胺透明树脂中浸泡之后,贴于基材表面热压成形。三聚氰氨树脂固化后使贴面具有较好的耐磨、耐划等物理性能,因此比较适于作为厨房家俱的要求。
市场上常见的还有进口的三聚氰氨板,如爱家板、菲德莱板等,其表面经过了特殊处理,在耐磨等性能方面,与普遍三聚氰氨板相比,更适合厨房环境使用。
另外像橱柜台面,是天然大理石还是人造大理石,如果是天然大理石那是有一定的辐射的。你家台面用大理石,橱柜门板中每种门板都适合你家的,主要是根据楼主自己的喜好,是喜欢亚光的还是亮光的。是喜欢现代点的还是喜欢欧式一点的。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和橱柜公司的设计师沟通以后确定选择哪种门板更适合你们。
不过,像橱柜台面建议大家可以用玻璃做。不浸油、易清洁、无辐射、耐高温、不变形、颜色多样,它也是做橱柜比较好的选择材料。
橱柜箱体用什么材料好
整体橱柜发展到今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也成为普通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整体橱柜主要包括柜体、面板(门板)、台面、五金几个部分。橱柜材料种类很多,价格各异。如何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橱柜,如何让设计合理美观又实用,如何避免购买中的陷阱,那就要做好其中的功课。
下面把整体橱柜逐一拆分讲述:
一、柜体。
柜体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刨花板,极少部分是使用中密度板。刨花板是天然木材粉碎成颗粒状后,经压制成板,其防水性能优于中密度板,是目前厨柜柜体的主要材料。
刨花板分类:
根据用途分:分为A类刨花板和B类刨花板;
根据刨花板结构分:a单层结构刨花板;b三层结构刨花板;c渐变结构刨花板;d定向刨花板;e华夫刨花板;f模压刨花板;
根据表面状况分:未饰面刨花板:a砂光刨花板;b未砂光刨花板。饰面刨花板:a浸渍纸饰面刨花板;b装饰层压板饰面刨花板;c单板饰面刨花板;d表面涂饰刨花板;e PVC饰面刨花板等;
标准的柜体材料采用三聚氢氨刨花板(包括进口厨柜)。三聚氢氨刨花板主要材料是把天然原木裁切,粉碎有规格的小状,加上环保胶水,经高温,高压精制而成。三聚氢胺板就是在素板上加色纸经过600℃高温压制而成,中国环保标准100mg≥40克。欧洲最低标准是E-1级,100mg≥10以下,E-O级标准是100毫克≥3以下,超E-O是没有甲醛。 国内生产厂家用的是多的就是吉林森工集团露水河刨花板,其质量通过欧洲E-1级标准,≤8毫克/100克干板,(A级优等品)。
露水河刨花板的特点:
a注重环保,采用高科技环保胶水配方,生产符合欧洲标准的E1级和防潮环保基材。
b采用精美装饰纸,花色精美、具有纹理清晰、日晒不褪色等特点;
爱家/格板EGGER刨花板的特点:
取材选自生长在欧洲大陆寒带的针叶数种。为使板材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再加工性,加工过程中掺合一小部分的锯木屑。刨花板克服了天然木材的缺点,具有不易变形和稳定的物理性能。所以,刨花板是一种把天然原木经切剖、粉碎、高温高压制成的一种更适合家俱生产和使用的板材。 爱家板表面平整、不易变形。也是一种绿色环保产品,外形和功能的和谐统一才能使产品的优良品质得到完美的体现。
中密度板
是以木质纤维或其他植物纤维为原料,施加脲醛树脂或其他适用的胶粘剂制成的人造板材,密度板由于质软耐冲击,容易再加工。耐潮溼性能较差。平整度较好、通常用于板式家俱、办公家俱较多。由于中密度板紧固后容易松动,松动后再紧固强度不足。由于中密度平整度好,用于门板和台面板比较合适。用于箱体板时,在组装紧固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局限。
需要注意的是板的厚度,大部分是16mm的,当然也有18mm的,越厚越贵。很多人只是在意门板和台面,其实这里也是有花样的,广告上是18mm的板,签合同换成16mm的。很多人没有注意。柜体实际质量要考虑:1板材,2厚度,3封边。封边很重要,越厚越好越耐用,泡花板里面的甲醛才不会挥发出来。
二、面板(或门板)
门板厚度一般为18MM,材料也有很多种。
1、实木板
具有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效果,花边角处理和漆的色泽对工艺要求较高,可较好表达古典风格。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实木板并非整体均为实木。其门框为实木,以樱桃木色、胡桃木色、橡木色为主。门芯为中密度板贴实木皮,一般在实木表面做凹凸造型,外喷漆,从而保持了原木色且造型优美。这样可以保证实木的特殊视觉效果,边框与芯板组合又可以保证门板强
厨房橱柜用什么材料好
大品牌的整体橱柜一般用的材料有:实木,密度板,刨花板,多层夹板这四种。
一般情况下柜体多为刨花板,如果要好一些的就是多层夹板。
面板虽然种类丰富,但实际基材除了实木外其他的都是密度板跟刨花板。
一般情况下,还是要根据你的个人经济及生活习惯来决定面板材料。
如果你是经常在家做饭的话,那种建议不要选用实木跟烤漆,实木面板一般都有比较复杂的工艺花纹,清洁不方便,烤漆则容易划伤。
如果你是要搭配实木家俱的话,可以考虑选用膜压板。
如果是现代风格的话,可以选择像欧派的水晶板类的面板。
如果是要经济一点的,用PVC表面的要好一些。
整体橱柜柜体用什么材质好
陶瓷铝合金不错的选择
因为陶瓷合金柜体有以下特点:
1、防水:铝制材质在防水性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且不滋生细菌。防潮干爽,不发霉,永不变形。
2、防火:金属材质在防火性能具备天然优势。
3、防虫蛀:铝合金防腐蚀,长久保持坚固性。
4、无甲醛、异味:采用铝制无甲醛。
5、不变形:立体成型,坚固,稳定。
6、耐用性高:经久耐用保持50年。
7、易清洁、安装:一擦光滑,便捷安装。
8、耐磨、耐撞击:铝合金与陶瓷具有很强的耐撞击强度。
9、款式新颖:颜色丰富,自由搭配,美观。
10、环保材质:铝合金材料,可多次重复利用。 资料来源:佛山厨旺金柜
橱柜一般选择什么材料的好
现在橱柜多是订制的,也就是说由设计师设计风格,然后由工厂加工,最后安装到户。
1、每种品牌橱柜的柜体材质是不同的,一般是颗粒板或者刨花板。当然大品牌的材料要比小品牌要好,客户要选的就是门板:颗粒板,密度板,烤漆板,或者实木等等。
2、自己选材料一般是选择门板,五金,台面。柜体是不同品牌之间选择的。
台面建议选择石英石的,耐磨,耐高温,防渗透,耐腐蚀。
柜门和柜体选择颗粒板,防潮性高,强度高,门板选择饰面板,市场上性价比很高。颗粒板和刨花板也有区别,这一点要注意一下。同时颗粒板选择的木材选取也有讲究。
3、碗碟可以放在抽屉里,也可以放在拉篮上,拉篮一般需要自己单买,帮助收纳分类,但很实用,也可以拆卸。调料可以在墙面做一个挂件,放常用的调料瓶或铲勺等。
4、五金一定要选择好的,关系到门板的固定,和橱柜的使用寿命。多花钱非常值。
橱柜材料都有哪些呢?
橱柜材料形成:〈五大件组合成橱柜〉
1.柜体 2.门板 3.五金件 4.台面 5.电器
1、柜体:
A中密度板:90年代初的柜体国产橱柜基本由中密度制作,有几大缺点:不环保、螺丝无法进行2次3次锁定、笨重、中密度的原材料是废料粉碎、废纸和胶水制作。
规范的厂家不会用,到现在为止还有为数不少的厂家在采用此材料做柜体。纵观进口橱柜/国内知名橱柜厂家无一利用中密度制作柜体。
B 刨花板:标准的柜体材料采用三聚氢氨刨花板16MM(包括进口厨柜)。三聚氢氨刨花板主要材料是把天然原木裁切,粉碎有规格的小状,加上环保胶水,经高温,高压精制而成。三聚氢胺板就是在素板上加色纸经过600℃高温压制而成,分为70克纸、80克纸、90克纸、120克纸。70克纸在阳光下会露底,隐约看出黑色的素板,特别是刨花板绿芯也看得出。中国环保标准100mg≥40克。欧洲最低标准是E-1级,100mg》10以下,E-O级标准是100毫克≥3以下,超E-O是没有甲醛。 吉林森林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露水河刨花板分公司成立于1990年,是国家生产人造板的大型专业厂家。露水河刨花板分公司引进德国、芬兰、意大利等国的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首期形成年产15万立方米刨花板、800万平方米饰面板、5000万平方米三聚氢氨浸渍纸、300万平方米复合地板、250万平方米后成型防火板及封边条等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板材行业的巨头。1995年,吉林森工集团露水河刨花板分公司被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组委会评为国有企业500强第196位”,1998年股票正式在沪上市,上市代码为600189。并于99年9月28日由国家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欧洲E-1级标准,≤8毫克/100克干板,(A级优等品才具有以上指标)。
露水河板材的特点:
l 注重环保,采用高科技环保胶水配方,生产符合欧洲标准的E1级和防潮环保基材。
2基材在吉林省生产,综合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保证了露水河板材的优良品质。
3采用德国夏特集团、IP公司等国际著名公司的精美装饰纸,花色精美、具有纹理清晰、日晒不褪色等特点 ,常年稳定的订量保证了欧洲流行花色早日进入国内。
4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板材及二次加工生产线,使露水河板材品质得到保障。
5在国内25个城市设有直销服务中心,强大的销售网络保证了服务的周到与快捷。
6上市公司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专业板材生产-领先的生产和科研能力,ISO-9001品质保证,近期与欧洲同步生产均质刨花板,代表了国内刨花板的最高水平。特别提示:露水河板材有等级之分。
C性能优越的爱家柜体EGGER 世界著名品牌爱家(EGGER)系列装饰板材是由总部设在奥地利的欧洲最大的装饰板材制造集团Fritz Egger GmbH & Co(Group)设计生产的。EGGER公司不断投资创新,始终在家俱和室内装饰的表层材料上占据领先地位。Fritz Egger Group在欧洲设有十四个大型的工厂,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无论是在森林密布的奥地利,还是在浪漫迷人的法国,无论是在时尚的意大利、还是在严谨的德国,典雅的英国,都可以找到EGGER的工厂。爱家板的取材选自生长在欧洲大陆寒带的针叶数种。为使板材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再加工性,加工过程中掺合一小部分的锯木屑。刨花板克服了天然木材的缺点,具有不易变形和稳定的物理性能。所以,刨花板是一种把天然原木经切剖、粉碎、高温高压制成的一种更适合家俱生产和使用的板材。
爱家板是EGGER设在欧洲的工厂生产的,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
橱柜柜体现在一般用什么材料的?
您好,欧睿宇邦为您解答!
实木颗粒板,是由木材或其他木质纤维素材料制成的碎料,施加胶粘剂后在热力和压力作用下胶合成的人造板。原理和密度板是一样 的。 实木颗粒板作为一种新型、高档环保的基材被欧美国家家俱生产商所广泛采用,国内高档板式家俱市场也开始大面积采用该种 板材。
实木颗粒板是一种新型、高档环保的基材,是由木材或其他木质纤维素材料制成的碎料,两边使用细密木纤维,中间夹长质木纤维, 施加胶粘剂后在热力和压力作用下胶合成的人造板。是以刨花板的工艺生产的板材。
橱柜柜体用什么材料好?
橱柜柜体用实木多层是最好的选择,万一吸潮膨胀也是最轻的。握钉力,抗变形程度也不错。
台面建议你用通过时间及实践检验的天然大理石、人造石类。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此外,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习俗。
广东——七娘会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辩;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 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 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 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广州--“七姐诞”。 广州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宋人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人们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广州人多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连指甲也涂上了红色,然后把早已准备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鲜花、时果以及脂粉等摆放在厅堂的八仙台上,还要有一盏油灯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间。此时,有钱人家的厅堂布置得锦屏绣椅、富丽堂皇,一般人家尽量把厅堂摆设井然。一切都安排停当以后,姑娘们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此时,除了邀请亲戚朋友前来作客以外,还要请邻里中相识与不相识的姑娘们一起拜神,观尝巧艺与玩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如巧艺与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称赞,主家姑娘就越高兴,越感到荣耀。广州的姑娘们说,像这样能在众人面前展示手艺,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古称金针度人),如一口气能穿过七枚针孔者被称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针者则“输巧”。正如唐代诗人所描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再后便焚烧纸制的圆盒(梳妆盒),盒里装有纸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妆镜、梳子等,每样一式七份。祭拜仪式结束后,八仙台上的摆设保持不动,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们互相串访时参观、评议。据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一些书籍所载,广州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来的巧艺,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绣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珑轻飘的小罗帐,还有特制的莲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洒杯大小,盆内描有两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难以区别。到了初七晚,继续如昨晚一样祀神,称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七夕过后,姑娘们所制作的工艺品、玩具等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嘉兴——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 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牛郎织女 潍坊年画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 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 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 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 祭祀织女。
中国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广州——迎仙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陕西——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广西——七夕储水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福建仙游——白糖炒黄豆花生
在仙游,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去做炒豆,材料是白糖,黄豆,还有生花生。黄豆要提前一天浸泡,然后第二天在锅里炒半熟拿起来备用,花生也是要在锅里炒热拿起,接着把白糖倒进锅里煮,等糖化了,再把黄豆和花生倒进锅里一起煮。 这习俗非常久了。
闽南、台湾七夕节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 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七夕这天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一定的驱虫功能,因而很受欢迎。说来有趣,台湾七夕的晚餐,民间还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了辅助作用。因何有此独特节俗?相传出自海峡两岸尊奉的北宋名医“保生大帝”吴云东。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闽南一带瘟疫流行,好心的名医吴云东带着徒弟,四处采药救治百姓。他见许多大人小孩患有虫病,就倡导人们在七夕这天购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这天好记,期间又是石榴成熟季节。所以,民众都遵嘱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后来便相沿成俗,并随着闽南移民过台湾而沿袭至今。由于吴云东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贫民,都尊崇他为医神。宋代乾道年间(1165~1173年),皇上封他为“忠显侯”、“大道真人”。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又追封吴云东为“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在台湾,祭祀保生大帝的庙宇竟多达162座。 在崇尚过新节、洋节的当今,闽南、台湾两地七夕节俗如此有情有味,多彩多姿,这在其它地区恐怕不多见吧。
1 关于中秋节提灯笼的诗句
关于中秋节提灯笼的诗句 1求中秋节灯笼的古诗词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中秋登楼望月》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折桂令·中秋》元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临江仙》宋 葛胜仲
宝观岧嶢飞雉堞,登临恍欲升仙。
野桃官柳衬吴天。
春风寒食夜,遗恨在封绵。
闻道东溟才二里,银涛直与天连。
凭谁都卷入芳尊。
赋归欢靖节,消渴解文园。
《应天长》宋 张矩
翠迷倦舞,红驻老妆,流莺怕与春别。
过了禁烟寒食,东风颤环铁。
游人恨,柔带结。
更唤醒、羽喉宫舌。
画桥远,不认绵蛮,晚棹空歇。
争似涌金楼,燕燕归来,钩转暮帘揭。
对语画梁消息,香泥砌花屑。
昆明事,休更说。
费梦绕、建章宫阙。
晓啼处,稳击金狨,双灯笼月。
《秋兴夜饮》宋 陆游
成都城中秋夜长,灯笼蜡纸明空堂。
高梧月白绕飞鹊,衰草露湿啼寒螿。
堂上书生读书罢,欲眠未眠偏断肠。
起行百匝几叹息,一夕绿发成秋霜。
中原日月用胡历,幽州老酋著柘黄。
荣河温洛底处所,可使长作旃裘乡。
百金战袍雕鹘盘,三尺剑锋霜雪寒。
一朝出塞君试看,旦发宝鸡暮长安。
引剑酣歌亦壮哉。
要君共覆手中杯。
秋鸿阵密横江去,暮角声酣战雨来。
莫恨皇天无老眼,请看白骨有青苔。
中年倍觉流光速,行矣西郊又见梅。
供参考。
2请问,能提供一些关于灯笼的诗词吗
生查子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清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而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栏珊处
唐章碣
建元看别上元灯,处处回廊斗火层。
珠玉乱抛高殿佛,绮罗深拜远山僧。
临风走笔思呈惠,到晓行禅合伴能。
无限喧阗留不得,月华西下露华凝。
观灯
唐张萧远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
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
星宿别从天畔出,莲花不向水中芳。
宝钗骤马多遗落,依旧明朝在路傍。
这是最接近的了
3有关于春节挂灯笼的诗
1彩龙兆祥,民阜国强_灯笼的寓意
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这首很熟悉吧,辛弃疾的《青玉案》,讲的是元宵节(算春节的一部分)第一句的花千树就是指元宵节灯笼之多,千千万万。
3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是唐崔液的《上元夜》也是讲元宵节的,后面的闻灯不看来就是讲元宵节看灯的盛况。
4为什么人们在中秋节时要提灯笼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为什么中秋节要提灯笼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
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6元宵节(提灯笼的)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花灯寄寓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
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 “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
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
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
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
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元宵赏灯诗“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
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
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
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更是生动、精彩别致。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
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
这个是传说故事;
发祥于泉州的妈祖文化,随着泉漳先民开台的足迹,在台湾发扬光大数百年,成为海峡两岸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泉台两地独特的“神缘”情结。
妈祖,北宋泉州府莆田湄洲人。唐宋之交泉州升“望郡”,是全国六大都市之一,莆田下辖于泉州。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世界最大贸易商港之一,凡世界与中国之联系必由泉州港登陆或放洋。泉州先民勇于开拓敢于打拼的精神构筑了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地区经济文化往来的友谊纽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妈祖(林默娘)生而神异,行善济世,深受泉州沿海一带航海者的崇敬。于雍熙四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海上救难中升化。此后常显灵于海上扶危救难,被泉州航海者视为“海上
保护神”,供奉于海船中以庇佑顺风、抵御自然力。泉州沿海一带广建“温陵妈庙”、“夫人庙”、“银同庙”,应群情而作圣,妈祖成为泉州府的民间神祗。
宋庆元二年,“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泉州港外商云集,为满足蕃舶客商与日俱增的朝拜分香、供奉妈祖庇佑顺风的愿望,泉州府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妈祖庙,取宣和赐额名“顺
济宫”。
元至元十五年世祖敕封妈祖为“泉州神女”,号“天妃”;元元贞年间元成宗敕封妈祖为“泉州海神”;元天历二年元文宗诏封“泉郡天后宫”为“闽南始发祥地”。明永乐年间,泉州穆斯林丁氏族人,赛典赤·詹思丁子孙郑和七下西洋,五次莅泉奉妈祖神龛而放洋,“自是凡出国使节率以祭祷为常”。清康熙二十三年敕封妈祖为“天后”,道光帝敕封妈祖为“天上圣母”。1987年国务院颁布“泉郡天后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妈祖庙当中是惟一最高级别的。从宋宣和至清代共有14个皇帝敕封泉州妈祖36次,赐额无数。
妈祖被天子诏封为“泉州神女”、“泉州海神”,继而又诏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泉郡天后宫”是“天后受诏封之宫”,是“天上圣母之所居”都说明
“泉郡天后宫”的地位代表“天”。
妈祖出生于泉州府湄洲,湄洲是“祖庙”,天敕妈祖作圣发祥于泉州,泉州是“天庙”。前者代表“人”,后者代表“神”,是妈祖在同一州府中由“人”变成“神”的两个
不同处所的两个不同概念。航海者信奉“泉州海神”的目的就是崇尚神的力量,受赐于神力。
宋元之交泉州港崛起之际,泉州海上先民为征服海洋战胜自然力的精神需求,创造了“海神”,寄托了以“神力”驾驭自然力的希望,妈祖信仰应运而生。通过“海丝之路”
传播世界各地。开台的泉漳先民作为主要载体,同时也把“妈祖文化”传播台岛,流传至今。
宋绍兴三年(1133年),闽人早期移民台湾者首推泉州府德化苏姓。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世祖置“泉州路澎湖巡检司”,泉府南安、永春人移居澎湖。世祖建“娘妈宫”,是台湾历史最古老的妈祖庙。明嘉靖四十二年,泉人都督俞大猷破倭,扩建澎湖娘妈宫。明天历元年,颜思齐与泉人先贤郑芝龙海上集团占据台湾北港,第一次泉漳数万先民屯垦笨港、鹿港并扩至彰化平原,妈祖信仰伴随传台。
康熙元年,泉人郑成功复台,组织第二次泉漳军民拓台高潮,建鹿耳门港“圣母宫”与云林“福天宫”,康熙7年建鹿港“天妃宫”。
康熙二十二年泉人水师提督施琅平台,组织第三次开台高潮。同年建鹿港“天后宫”,翌年建台湾府“大天后宫”。三十三年泉人建北港“朝天宫”。乾隆元年泉人建台中“朝天宫”,乾隆二十五年建嘉义西门“天后庙”,嘉庆十六年泉人建新港“奉天宫”二十二年建台南“温陵宫”。
泉人在台所建妈祖宫庙,大部分由“泉郡天后宫”分灵到台湾。小部分由泉人施琅将军扩建湄洲“落落数椽”的祖庙时遣人由湄洲分灵到台。
从明至清,“泉郡天后宫”就逐渐演变为一个主祀天后并祀泉州道教神仙系统的大神庙,所有道教神仙、地方王爷杂俗神全归“天后”统辖,“天后”上升为“万能神”的至
高境界。伴随着妈祖信仰入台,泉州道教俗神系统亦随之入台,如:“泉州通淮关岳庙”香火分灵台岛的“关帝庙”多达300多座。祭祀萧太傅的“泉郡富美宫”是全台数十座“神宫”的“祖庙”。郑芝龙与北港时泉人在台兴建“保生大帝庙”,现今台岛祭祀吴的“慈济真人庙”近400座之多,相当部分为泉人所建。此外“清水祖师”、“通天王”、“陈圣王”、“七娘妈”、“真德秀”、“天公观”、“城隍庙”、“门神”、“灶神”、“床神”、“境埔王爷神”等等神庙宫观分灵台岛灿若繁星,遍岛可见,其习俗神道一脉相承。
以妈祖为主线的泉州道教俗神系统在泉台两地发扬光大,在海峡两岸交相辉映,发挥着“共存用忍”、和平兴邦、护国庇民的重要社会功能,更将为两岸和平统一发挥无可限量的作用。
这个是元宵的故事;
福建泉州的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色彩。据《泉州府志》记载,古代泉州花灯已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有的周围灯火缘以练,缀以流苏,鼓鸣于内,钟应以外;有的灯火三层,香闻数里;真可谓音、形,色、香俱备,奇妙无比。
在泉州花灯中最为奇特的是香灯。这种灯呈八角宫灯。不但它的垂练、棱线、流苏等全部用香珠八面,镶有香土塑成的八仙,上下置有两个大香盘,点燃之后,幽香阵阵,真是古色古香。据传这种香灯原是闽南寺庙中供奉用的,后来传到民间发展成为泉州别具一格的花灯。纸招莲花灯则是泉州古老的传统灯品,花瓣用色纸招成。泉州习俗元宵节娘家必须送给新婚的女儿、女婿一封莲花灯,其中一红一白,拌在新人床上。如今闽南人虽不信这种卜示,但元宵送莲花灯的习俗依然保存下来,而且花灯做得更为别致精巧。料丝宫灯也是泉州传统的灯艺后来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由著名刻纸老艺人李尧宝发掘出来。料丝灯用透明玻璃丝作吮上,盖以各种古朴的刻纸图案。灯光透过玻璃丝的折礼形成一道道霓虹灯似的光线,把一幅幅刻纸图案衬托出来宛如浮雕,令人赞叹不已。富有地方喜庆色彩的八结灯也是泉州人民喜爱的花灯。闽南民间喜庆风俗用一根红绳打成回形八结,象征吉祥,八结灯仿此造型。在传统八结灯的基础上,现在泉州人民又创作了大红八结灯。它构思十分新颖,在八结之中各嵌有一种精巧的小圆灯称为团结灯。
据说,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周勃、陈乎勘平“诸吕之乱”,汉文帝登基这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年这一天的晚上,他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祝。因“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便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每逢这天晚上。举国上下都要张灯结彩欢度元宵节。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食品,用各种果饵作馅,外面裹以懦米粉滚成丸子,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味。女诗人朱淑贞在《米圆子》诗中赞曰:“轻回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这种糯米丸子在勺中时浮时沉,正如周必大在《平园续稿》中描绘的“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人又改称“元宵圆”。泉州和晋江一帝,“元宵圆”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将馅捏成圆粒,然后沾湿,放置在于糯米粉中不断翻滚,反复数次,直到滚成适当的大小为止,其馅的调配以炒熟捣烂的花生为主,加上糖、芝麻,拌以冬爪糖和少量的鲜桔皮丝,甜而不腻,尤为脍炙人口。民国初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总是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和“袁”,“宵”与“消”同音,“元宵”有“袁世凯被消失”之嫌。他作赋心虚,便在1913年的元宵节下令将“元宵圆”改称“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圆”的名称。
50 年代初,在北京一所老式房子里的病榻上,一位双腿瘫痪的年轻人忍着病痛,翻阅着书刊,寻求生活的出路。这时,一本青年刊物上的一篇报道,象磁铁一样吸住了他的目光。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保尔式的人物江幼农在周身关节僵硬、只能张口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从事俄文翻译工作的事迹。他读着读着,眼里涌出了泪花……这篇报道竟使这位青年也走上了自学成才之路。20 多年后,他也成为我国剪纸艺术的保尔。
这个青年名叫申沛农。还在上小学时,他不幸得了类风湿病,由于医生误诊,造成双膝关节僵直。他拖着病腿读了四年半小学,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靠乘三轮车,只上了一年半中学,就瘫痪在家,不能继续上学了。今后的路应当怎样走?他想起了鲁迅的名言:“什么是路?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要想开创生活,必须奋争,掌握一技之长,以实现残而不废的理想。于是,他亲手画了一幅保尔柯察金的像,贴在床头,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江幼农的事迹像一颗流星飞进了他的心窝,他从这里找到了自已成长的道路。
像一只迷航的帆船,突然看见了方向一样,申沛农开始扬起了远航的风帆。他满怀信心地自学语文、音乐、绘画、医学,还学习过针炙。一个偶然的机遇,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幅“嫦娥奔月”的剪纸,便一下子爱上了这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从此,他把自己身上的全部光热凝聚到一个光点,关在房子里全神贯注地画草稿、学剪纸,一张剪废了,再剪一张。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他不停地剪啊剪,剪纸技术渐渐地由生到熟。1958 年 2 月底,绿装的邮差送来了喜讯,他的作品发表了!申沛农既为自己没有被时代抛弃而由衷地庆幸,也为开始了新生活的第一步而感到自豪。小屋里,刻刀闪闪的亮光,为他展现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好前景。
攀登,对于一个病残者来说,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毅力和勇气。申沛农深知自己的身体和艺术功底都相当差,因而更加自觉地用千百倍的劲头去钻研学习。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可是,无情的病魔却残酷地隔离了他同火热生活的联系。为了窥探生活的新意,他满怀创作的热情,透过小小的玻璃窗口去了解世界。儿童的嬉闹,蝉鸟的欢叫,邻里的互助,月夜的清淡,都使他浮想联翩,打出各种腹稿。有时他也让家里人用手推车推着他到街头,观察往来行人的表情神态;到展览馆参观临摹,学习各种表现手法;在**场上速写默记人物形象,扩大自己对各类人物的了解。人们看到他坐在手推车上作画,常常好奇地挤过来围观,看着人群越来越多,他只好收起画笔,用文字记录形象的办法搜集资料。就是凭着这种艰难的方式,他深入生活,每天都有新的发现。从直接观察和间接体验中汲取创作的营养,跟上时代的脉搏。
1960 年的春天,北京少年宫的老师带着几个“红领巾”拿着鲜花和聘书,来到申沛农的小屋,请他为孩子们担任剪纸小组的辅导员。他为能帮助孩子们做点事而感到幸福,也为能从孩子们那里汲取生活的营养而感到高兴。他欣然接受了这一聘请。从此,他的病房成了课堂,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这里追逐嘻闹,大家围坐在桌旁,认真学习剪纸,小房里充满着春天般的欢乐,也唤起他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他把孩子们的各种神态姿势,和富于幻想的心灵,都深深印进脑海。从此,他的作品多是和新中国的儿童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他边学习边创作,托人收集来各种各样的艺术资料,天天陶醉于充满浪漫主义的民间艺术之中。只要一钻进这知识的海洋,生活的烦恼、惆怅和痛苦就全被他忘得一干二净,他的全部精力和生命凝聚在不停止的探索之中。为了绘制草图,他常常画了改,改了画;刻了毁,毁了刻。一次,为了创作 6 幅红绸舞,他竟画了 120 张草图。
残疾使他的探索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也使他的意志经受了难以想象的考验。在他刻苦攻关的日子里,病魔悄悄地从双腿蔓延到骶椎、腰椎和颈椎,各部分关节僵直,固定成 S 型坐着的姿势。一天 24 小时,他多数时间都是这样坐在转椅上。严重的类风湿引起了心脏病,后来又得了神经官能症和胃病。冬季天气严寒,周身关节生疼;夏季天热气压低,使他呼吸困难;秋季气候多变,容易发病。一年四季,病魔总像一条无情的锁链,紧紧捆绑着他的躯体。这一切,如果降临到意志薄弱者身上,恐怕早就停止了奋斗的脚步。然而,申沛农却把这些当作是对自己意志的锻炼,以无畏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创造事业。他每天坚持按时起床,靠两把老人用来抓痒的“老头乐”帮助,穿上衣服,然后拄着双拐蹦到灶前做饭。照顾年过八旬、瘫痪在床的老母亲用餐后,他便来到那把转椅上,拿起自己心爱的小刻刀和一片片色纸。寂寞的小屋,褪色的桌子的孩子们,翩翩起舞的少数民族……一幅幅,一篇篇,跃然纸上,生灵活现。
遇到病情发作时,他的双臂疼痛难忍,无法抬举,他便用毛巾捆紧右手腕坚持创作,有时实在疼得受不住了,就自己针炙几下,接着干。他的作品大部分创作于十年期间,刊物不发稿费,他一家 8 口全靠当职员的哥哥一人的工资收入糊口。好心的人劝说他不要为这些没有报酬的活拼命,也有人劝他说搞这些“描鞋样子的玩艺”没出息,不如多保重好身体。申沛农想的却完全不是这些,他想的是祖国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他把自己的创作看作是在艰辛中拼杀出来的成果,认为这是人生所求索的境界。因而,无论家境多么困难,病情如何严重,他都坚持按时完成刊物约稿,从未因失信而去请求别人的谅解。
无畏的攀登,使申沛农的剪纸艺术不断向新的高峰迈进,结出丰硕的成果。他曾为新闻**制片厂拍摄剪纸艺术、复制过延安窗花、亲手临摹过陕北民间艺术的珍品,他那浑厚朴实的表现手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又汲取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民间剪纸的乡土气息,学习装饰艺术家滕风谦先生的理论观点,博采百家而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北方剪纸艺术的一枝新秀。他的作品雅俗其赏,先后为 40 多家报刊杂志采用,印在年历上,信封上,烧制在陶瓷上,并被用腊染做成台布,点缀人们五彩斑斓的生活。
20 多年来,申沛农运用他那双手,创作出 3000 多幅作品。他凭着那善于审美的双眼,敏锐地抓住了生活中无数个激动人心的瞬间,挥动飞快的刻刀,把它永久地留在了人间。他的剪纸《喂鸡》,堪称一件艺术珍品。画面上无论孩子、母鸡、小鸡都是憨态可掬,纯真无瑕,充满异样的情趣;他创作的《献上一朵小白花》则肃穆真挚,催人泪下,生动地展现了四害横行时,千百万孩子缅怀周总理的深厚感情,用刀和纸把人们带到艺术家所发现的儿童心灵世界。
艺术的成就使申沛农蜚声艺坛,被推选为北京剪纸研究会副会长。在那张褪了漆的写字台前,他接待过无数来访的剪纸艺术爱好者,同一些专业作者一起研究发展剪纸艺术的前景。1981 年夏,日本中国剪纸艺术研究所负责人滕井增藏先生慕名来访,以亲手刻制的作品相赠,申沛农也当场创作,答谢客人。这位 60 多岁的日本学者接过洒脱质朴的作品,无比激动,以日本民族的礼节,向这位中年人深深地鞠躬说:“我亲眼看到您顽强的精神和认真的风格,我感到您有很好的人品和艺术,您是真正的中国艺术家。我十分佩服!”这位学者还将在装订自己的著作《剪纸》第 5 版时,介绍申沛农的剪纸,并把申沛农自制刻剪纸的腊盘定名为“申沛农腊盘”。精湛的艺术飘洋过海,他那身残志坚的美德.更像他的艺术,广为流传。
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从活动的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活动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中秋节亲子的活动方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亲子的活动方案1活动背景: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幼儿所熟悉、感兴趣的,又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大班幼儿已经有多次中秋节庆祝的体验,对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一定的了解。此次开展中秋节庆祝活动,更注重的是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以及感受现代中秋节所特有的艺术性。
活动时间:
20xx年9月29日(星期六)下午3点整
活动目标:
1、通过中秋知识竞答的形式,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基本的文化习俗。
2、通过一起过中秋,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体验。
3、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
活动准备:
1、视频《月亮姑娘做衣裳》、爷爷为我打月饼、中秋月儿圆
2、请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关于中秋节的知识,(中秋节的来历或者古时候的人怎样过中秋节的知识,月亮的大小变化、月亮的故事、月亮的古诗等等)
3、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小问答
4、盘子若干
活动流程:
各位家长好,感谢大家能来参加今天的活动,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今天我们邀请了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陪我们一起欢度中秋,之前也让家长和孩子们了解了相关中秋节的知识,知道了月亮在中秋节这天是最圆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故事感受月亮形状的变化。流程一: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看完故事老师总结: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月亮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月亮姑娘的衣服总是穿不上。
流程二:中秋知识问答小比拼
有关中秋节和月亮的知识有很多,下面就来考考我们家长和小朋友,来个中秋知识问答小比拼
1、八月十五又称什么节?(B)
A月饼节B团圆节C故乡节D诗人节
2、中秋节又可以称为什么?(A)
A仲秋B月夕C秋节D追月节
3、在哪个朝代中秋节才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A)
A唐B宋C元D明
4、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A)
A祭奉月神的祭品B馈赠亲友的礼物C节日食品D地方小吃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谁的佳作?(A)
A王安石B李白C杜甫D白居易
6、在典故中,吴刚伐的是什么树?B
中秋节亲子的活动方案2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形式:
班级集体活动
活动内容:
介绍中秋节、故事、儿歌、各类游戏、“寄情台湾、和平统一”等。
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
环境创设:
1、和幼儿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画,其中有月亮的变化、宫灯。
2、悬挂灯笼,水果图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3、展示幼儿在节前观察月亮、绘制出的“月亮变化册”、(事先发放记录单)。
区域活动:
1、绘画:提供水果,供幼儿绘画——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儿制作月饼。
3、美工:提供各色彩纸、胶水、绘画笔供装饰节日的灯笼、
4、制作灯笼:运用空瓶子、彩色胶带、色纸、粘贴素材,做一个灯笼。
家园共育:
1、家长晚上带着孩子一起观赏中秋的月亮,并讲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
2、与幼儿一起准备灯笼,最好是共同制作的。
3、督促幼儿节前节后连续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介绍中秋节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送走了炎炎夏日,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小朋友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农历八月十五)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丰收节。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美,月色最皎洁,人们看到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过节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的,象月亮一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水果丰收,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在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
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
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
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寄情台湾、和平统一
出示中国地图,(配乐《故乡的云》)这张地图让老师想起了隔海想望、一衣带水的台湾,想起了骨肉相连血融于水的炎黄子孙,想起了归心似箭的游子和望穿秋水的母亲,还有那一颗颗随祖国命运跳动的爱国之心。看到宝岛台湾,老师想起了美丽的日月潭和阿里山,想起那外婆的澎湖湾。故乡的云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花好月圆之夜,我们更加思念远在台湾的同胞。相信此时此刻,他们也在想念我们,尽管宝岛台湾还没有回家,但日月潭的水终究紧连着长江黄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深信台湾一定能够迎接一切挑战,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让我们大家把自己心中的深深祝愿,寄托在这根红丝带上,期待那隔海相望的同胞能早日和我们骨肉团聚。
人和、事和,和和美美,月圆、家圆,团团圆圆,在这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刻,我们共同祝福所有的家庭平安、幸福,祝我们小朋友天天快乐成长,祝我们的祖国更加辉煌。
游戏1:《齐心协力吃果果》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全家齐心协力才能收获到丰收的果实,、
游戏玩法:妈妈手持丰收果实,站在指定位置,爸爸蒙上眼睛,抱着孩子,原地转三圈后,在孩子的语言
提醒下,去寻找妈妈手中的果实,并用嘴吃掉果实,最先吃到为胜利。
中秋节亲子的活动方案3一、活动设想: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它代表团圆、吉祥。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他们并非知道中秋节的意义与传统礼节。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主要以“快乐”为中心点,以亲子同乐的方式开展中秋节的活动,以此让他们体验幼儿园这个小家庭的团圆与快乐,激发他们乐意上幼儿园、爱幼儿园的美好情感。
二、活动主题
“亲子同欢乐,快乐齐分享”。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下午3:00。
四、活动地点:
幼儿园各小班教室。
五、活动对象:
小班各班幼儿及家长。
六、活动准备:
1、大环境布置,营造中秋节浓厚气氛。
2、各班准备幼儿和家长观看的嫦娥奔月的视频。
3、通知家长参与活动时每个家庭带好两个一次性纸杯
七、活动目的:
1、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喜欢民间节日,体验节日的快乐。
2、幼儿与家长能够积极地参与活动,分享操作过程中的快乐。
八、活动流程: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或许相识或者陌生,为了家庭的欢乐我们走到了一起。今天因为节日我们走到了一起,团圆在我们的幼儿园大家庭―小五班,今天让我们和孩子们“亲子同欢乐,快乐同分享”
(一)热身。
挂月饼——月饼挂在大树上,(家长让宝宝吊在自己脖子上或叉着宝宝腋下)风儿吹来摇一摇,月饼扑通掉下来。(家长将宝宝左右两边各摇晃一下,转一圈妈妈抱着宝宝转一圈)
(二)亲子制作灯笼。
1、材料准备:请参加活动的每位宝宝家长带两个一次性的纸杯,我们将利用纸杯制作DIY灯笼。
2、制作要求:
(1)家长要和宝宝一起动手。
(2)家长把纸杯按老师要求剪好。
(3)让宝宝把装饰的彩色卡纸图形黏贴在灯笼表面。
(4)家长按老师的要求把灯笼进行粘合成型,穿上绳子和流苏后,在灯笼的底部写上宝宝名字。
(5)做好的灯笼,我们将会留在班上进行课室环境装饰。
(三)观看嫦娥奔月的视频。
(四)品尝月饼。
品尝时记得将甜蜜先给您的爸爸或妈妈哦!
中秋节亲子的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中秋节团圆的意义,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产生兴趣。
2、能大胆地运用各种形式(绘画创作、分享月饼)表达自己在节日中快乐、喜悦的情绪。
3、在活动中体验和家人、老师、同伴共同庆祝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制作《月亮兔宝宝》材料、自带月饼、中秋节相关内容的视频、5张一次性桌布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中秋的相关内容
1、了解中秋节。
2、幼儿、家长一起观看“中秋”视频。
二、亲子制作《月亮兔宝宝》
1、教师讲解制作步骤
2、亲子一起制作《月亮兔宝宝》,教师巡回指导。
3、一起布置欣赏亲子制作的作品。
三、一起分享月饼,活动结束
1、了解中秋节要吃月饼。月饼的相关知识
2、分享前,幼儿、家长洗手
3、一起分享月饼,体验中秋的快乐。
中秋节亲子的活动方案5设计意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着许多洋溢着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次活动着重诠释中秋的内涵和底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的爱国热情,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并能以最快乐、最自然的方式融入其中,深刻感受幼儿园大家庭的温暖与亲情。时值中秋节的来临,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把礼仪渗透到各个细节处。
主题目标:
1、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习俗,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2、积极参与月饼的制作,在听听、做做、学学、唱唱、跳跳中,体验节日的快乐,进一步感受月圆、团圆、丰收的含义,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活动准备:
班级中秋祝福视频、歌曲《让爱住我家》、古诗《静夜思》《古朗月行》、歌曲《中秋节》、舞蹈《花好月圆》、教师器乐歌曲表演《水调歌头》、祖海《盼团圆》、刘向圆《幸福向圆》、梦想剧场表演故事《嫦娥奔月》、彩色面团、装饰盘、制作好的大月饼、手工材料、剪刀、场景布置硕果累累、团团圆圆、祝福满满三个主题、空中悬挂中秋神话故事的、月亮气球、焰火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中秋祝福视频。
开场:嫦娥课件(音视频)
大——班的小朋友和家长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中秋乐团圆”活动现场,转眼之间,中秋佳节的脚步向我们走近。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也是最富有意义的节日。月是民族、家庭幸福的象征,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充满诗意的中秋节吧!首先,让我们在一声声美好的祝福中开始我们今天的庆祝活动吧!(观看各班级和老师的DV祝福短片)
祝福送到,问题也来了,幼儿在三个场景“团团圆圆”“硕果累累”“祝福满满”,才可进行下面的活动,小朋友们要加油哦!
二、幼儿知识问答环节。
看看嫦娥姐姐会向我们提出什么问题呢,问题一:小朋友你们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农历八月十五)对的,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神话故事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朱元彰月饼起义、唐明皇夜游月宫。问题二:那你们知道中秋节还叫什么节吗?(团圆节、丰收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水果丰收,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美,月色最皎洁,人们看到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所以又把叫做中秋节团圆节。问题三:为什么人们把月饼做成圆形的?过节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的,象月亮一样,月亮便成为人们渴望和亲人团圆的象征。在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摆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三、歌曲《但愿人长久》舞蹈《千里共婵娟》器乐《花好月圆》恭喜小朋友们回答正确,嫦娥姐姐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节目,一起来欣赏吧。
四、幼儿表演《静夜思》《古朗月行》《中秋节》《爷爷为我打月饼》嫦娥姐姐带来这么精彩的节目,我们也为嫦娥姐姐表演节目吧!
五、梦想剧场表演: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师:小朋友们表演的太棒了,我们看看嫦娥姐姐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呢?小朋友好,欢迎来到星宇梦想剧场,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了解关于中秋的传说吧。
六、亲子游戏《手牵手乐团圆》梦想剧场,欢乐无限,谢谢大家的收看,我们欣赏完美丽的神话故事,接下来,我们邀请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做一个亲子游戏吧。
家长戴面具,说出祝福的话“中秋月儿圆”,幼儿听声音,找到家长,对家长说“月圆人团圆”,在温暖的问候和祝福中孩子和家长手牵手,开始制作大团圆月饼。
七、亲子表演《幸福向圆》
一声声祝福飘在耳边,愿那快乐朝夕永相伴,一份份希望就在明天,愿那幸福向着花好月圆,人和、事和,和和美美,月圆、家圆,团团圆圆,让我们手拉手,庆祝幸福向圆的每一天!
八、实践活动《制作团圆大月饼》
下面将进入我们“中秋乐团圆”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实践活动,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感受民族传统文化之美,宝贝们,快来一起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装饰我们的团圆大月饼吧,把对家人、小伙伴的爱和着面粉温暖传递,在星宇这个爱的大家庭中幸福团圆!
亲子装饰团圆大月饼。尾声: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小朋友们,我们“中秋乐团圆活动”就圆满结束了,让我们共同祝福所有的家庭平安、幸福,祝宝宝们茁壮成长,祝大家过一个温馨浪漫、快乐的中秋节!
表演古诗: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注释]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今译]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解说]《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诗人苏轼在中秋节的晚上望月思亲,对月饮酒,同时怀念(弟弟)子由,而写的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月亮有时圆、有时缺、有时阴、有时睛,我们生活中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心心相印,共同赏月。月亮便成为人们渴望和亲人团圆的象征。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中秋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习俗
灯 谜 历 史
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吃 月 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quot;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燃 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诗 情 画 意 说 “ 月 谜 ”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天幕上,谜语,从来就是一颗散射着独特魅力的亮星。千百年来,她同中国文化其他体式的艺术一样,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流传着无数意趣隽永的涉月之作。
这些“月谜”就总体而论,可分成两大类:以月为谜面者和谜底为月者。或许因为月亮那素华皎洁的美好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心目中委实太熟稔太深刻了,故而以月为谜底的谜语,其制作固然非易,猜度却不难中的。譬如:“明天日全食”,打一“月”字;“中秋菊盛开”,打成语“花好月圆”;“蟾宫曲”,打曲牌名《月儿弯》;“冰轮乍涌”,打**名《海上升明月》;等等。这类“月谜”,有好些的确机巧飞灵,颇堪击节,但终究由于制作上受到单一谜底的局限,产量远不似以月为谜面的作品之繁之富。而后者,创作空间明显开阔,制谜者的手脚较少束缚,谜语的内涵因之大大扩张,几乎包罗万象,作品也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事实上,这后一类谜作应该被视做“月谜”的主流。
以月为谜面的谜语,不少采取了诗词的句式出现,且又以引用人们熟识的唐诗宋词居多。譬如,以李白的“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秦明”;以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光照”;以贾岛之句“僧敲月下门”,打外国地名“关岛”;以苏轼所咏“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学名词“自负盈亏”;等等,皆属此类。当然,亦不乏拈引现代诗家名句来创作的。毛泽东1950年10月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词《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柳氏原作中有句:“歌声唱彻月儿圆”,便被引以射一句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谜面扣底,工稳而贴切,端的可圈可点。
许多“月谜”的风格,平易,通俗,焕发出一种质朴的平民气息。比如:“二月平”,打一“朋”字;“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腥”字;“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崩”字;“掬水月在手”,打成语“掌上明珠”;等等。这些“月谜”“憨”态可掬,令人有一种亲切感贴近感。也有些“月谜”,则显然透露着一股雍容雅致的书卷之气。像“莫使金樽空对月”,以“掉尾格”打京剧剧目《夜光杯》;“石头城上月如钩”,打《聊斋志异》篇目《金陵乙》;“天涯月正圆”,打叶剑英元帅的诗目《远望》;“明月照我还”,打晚明文学家“归有光”;还有清代留下的一则旧谜“辞家见月两回还”,打《四书》一句“望望然去之”;……。猜射此类“月谜”了,倘设肚里没有“墨水三分三”,恐怕便要像“天狗吃月亮,无从下嘴”了。
有的“月谜”经年传猜,世人兴趣犹浓,不愧为青春长在的“老来俏”。而更多的产生于新时期的作品,又无疑让人在猜玩之余,感受了一番鲜亮的时代风采。譬如,“月涌大江流”,打物理学名词二:“冷光”、“波动”;“二十五弦弹夜月”,打现代文艺形式一:“音乐晚会”;“云破月来花弄影”,打矿业专用语“露天开采”;“我寄愁心与明月”,打科技名词“光通讯”;等等。如果说,从每一种文化艺术的图版上都可以追寻到历史前行的足印,那末,以上几则“月谜”不也是一个佐证么?
有意思的是,有些“月谜”,同一个谜面,却可以分别隐射数个内涵完全相左的谜底,好比掀起一块同样的红盖头,能够见到几个新娘的不同笑脸。譬如,“举杯邀明月”,既打曲牌名《朝天曲》,又打外国地名二:“仰光”、“巴尔干”;复又打成语“唯我独尊”;再打集邮名词“上品”;还打拼音字母四:“yowv”;合计谜底达五个之多,可谓“一谜数射”。而另外的一种现象,也同样有趣——有些“月谜”的谜面与谜底,居然可以彼此“角色互换”而依旧确当,实乃“谜中一奇”。譬如:“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名《月牙儿》;“月子弯弯照九州”,打七言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即为一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现代“月谜”中,有不少出自港、澳、台胞以及海外华侨的巧构。譬如,台湾的“天秋月又满”,打食品名“桂圆”;“清流映明月”,打生活日常用语“漂亮”;港澳的“残月斜照影成对”,打一“多”字;泰国华侨的“明月几时有”,打《诗经》一句:“三五在东”;……。咀嚼玩味这一个个“月谜”,你能说那其中没寄托着海外赤子们热盼祖国统一、骨肉团圆的一片殷殷深情?!
“月谜”的话题,诚如冰镜玉璧般的月亮,曼妙动人而叙说不尽。有道是:“一轮皓如昼,得意是中秋。”当着那个月朗风清之夜,亲友团坐把酒烹茗之际,且无妨来一个邀月话谜,以谜助兴。相信多姿多彩的“月谜”定然会使你眼中的月亮,比往常更增添了几分妩媚与可爱。
月 亮 中 的 兔 子 与 民 俗
兔子上月宫:
在人们心目中,兔子是十分亲切、和善的小动物。在古老的传说中,最早登上月宫的,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兔子。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
嫦娥登上了月宫,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吴刚登上月宫,据《酉阳杂俎》的记载,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代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至于这兔子的上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这月中的顾、菟既由一物变为二物,关于他们如何到月亮中去,民间也就有传说:吴刚学仙离家三年,炎帝之孙伯陵与其妻阿女缘妇私通,生下三个孩子,吴刚谪月后,其妻内心负疚,于是就叫最小的二个孩子飞奔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父亲。《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月中的顾、兔,就是延、殳变成的。
好玩的“兔儿爷”:
由于兔子上了月宫,因此古时人们过中秋,祭月时必用“兔儿爷”。
每当中秋节的黄昏,一轮明月高挂天边,每家每户就都在庭院中设一香案,上面摆了月饼(又称团圆饼)、水果等供品。此外,还有“月光马儿”和“兔儿爷”。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毕,一家人围桌而坐,饮团圆酒,吃团圆饼。这就是祭月的古俗。
在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马儿”和“兔儿爷”是什么东西呢?这是古城北京的产物。
据《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这里所说的“月光纸”,就是纸神马,即“月光马儿”。《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这月光马儿,上部绘太阴星君,下部绘月宫桂殿及捣药的兔儿爷,彩画贴金,辉煌耀目。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也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射木兔和食兔肝:
俗语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因地而异,因民族而异,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同样是兔子,却有完全迥异的习俗。
在我国一千年前的辽族,前身是契丹族,源于东胡,是辽河上游的一个游牧民族。因为契丹人以游牧为生,对兔子一类小动物既不以为奇,也不作为神物崇拜,只是一种狩猎对象而已。从这点出发,他们也产生了和兔子有关的娱乐和饮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别有风趣也具有浓郁的北方特点。
与江南三月三出郊踏青,举行歌会不同,北方则以它自己的特点,举行骑射活动。每年这天,辽族人民要举行一种射木兔的游戏,也是比赛箭术的一次例会。比赛者将一木雕的兔子放在选定的地方,参加者分为两组。骑马较射,以射中木兔为胜。有趣的是败组必需给胜组跪进酒浆,表示祝贺和尊敬;而胜者不需下马,仍然骑在马上,接过酒盅,一饮而光。(见《燕京杂记》)由于兔子前脚小而短,后脚大而长,奔跑迅捷,出没无常。因此,只有高明的射手才能射中。这种象征性的射兔活动,也许是在游戏中寄托人们对今年狩猎丰收的某种祝愿。
每年重阳节,辽族人民还有食兔肝的饮食习俗。该日,辽统治者先率领臣属部族,举行射虎活动,规定射中少者要罚重九宴,这大概也是对骑射的鼓励和考查。射毕,选择高地,立起帐幕,给蕃汉臣僚饮菊花酒;同时,把兔肝切成片,拦以鹿舌酱食之。兔肉鲜嫩,并富有营养。兔肝更是美味可口。辽族人民当然不会忘记这一美肴的。
中 秋 祭 月 赏 月 的 习 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中秋诗词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中 秋 赏 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青 青 沐 月
都市中人们过中秋,再也不满足于欣赏那楼缝中漏下的缕缕残月,而希望投入山林原野的怀抱。“铁青旅游”会带大家到青青世界中去,过一个充满山野情趣的中秋节。青青世界位于深圳大南山的月亮湾畔,景区内绿草如菌,苍木林立,飞瀑幽涧点缀其间,月色下的青青世界更是清新怡人,空气中弥漫着田野山林的芳香,中秋夜静可赏清风明月,动可游园戏水,草地上、山林间,或古朴的小屋中,知己言欢,家人同聚,共赏明月共沐清辉,其乐也融融。青青世界中不仅可以浏览观光,还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制陶、种植瓜菜等活动。
草 原 明 月 赛 江 南
甘肃南部有一块美丽的大草原,秋天里格桑花、香柴花、小野菊、蒲公英竞相开放,映射出甘南无处不飞花的意境。草原与山、河、湖密切相处,藏传佛教古寺点缀期间,更添了些神秘和诱惑。
华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这里时,拐了一个弯,画出了“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之首幅美景。
中秋之夜,半个月亮爬上来,明月照着黄河岸上连绵不断的峰巅,微风拂煦,宁静的大草原连牧羊犬声也消失了,万籁 俱静。空中的明月在黄河的映衬下洁丽、明净,还带着点儿羞涩;而月下的草原更加空旷无际。“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出现在天边的草原月色里……
三 江 口 吻 月
"三江口"位于宜宾。风平浪静的月夜,江面上能倒映出两轮月亮。游人登上“双月楼”眺望,可赏此奇观。
长 江 追 月
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听江涛澎湃,观远山夜景,夜色朦胧中的三峡别有一番景致。由于受长江截流前“告别三峡游”口号的影响,许多游客误认为截流后长江水位将上升,景点将被淹没,三峡不能游。事实上,三峡的景点在截流后不但美景如昔,而且增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这一气势恢宏的景观。月明之夜,在豪华游轮的大型观景台上与三五好友品茗赏月,把酒谈心,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