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是如何体现萧红的儿童叙述的视角的?

小城三月是如何体现萧红的儿童叙述的视角的?,第1张

儿童视角表现为以儿童般直观、生动、形象、稚拙的方式来表现世界。

《小城三月》通篇用小女孩口吻讲述故事,翠姨的所作所为在我眼中只是觉得奇怪,不可理解,远没有一般爱情悲剧那种呼天抢地、悲痛欲绝的情感冲击力。由不识人间愁苦的小女孩来讲述一个青年女子的爱情悲剧仿佛很不合适,但正是在这种讲述中,有着更真切、动人、自然、朴素的魅力,小女孩的天真活泼、稚拙、浪漫、无拘无束和翠姨的抑郁、压抑、内向、沉静、封闭形成鲜明对比,使人愈发感到自然天性的可贵和自然天性被压抑、束缚甚至完全丧失后的可怕可悲。

她们都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了解,但她们所表现的所有不同,一个表现爱,一个表现恨,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和追求。

‘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欧歌人类之爱,颂扬人性的美好,有了爱就有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复苏一切,爱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这种爱的象征,冰心是充满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但冰心并不肤浅,并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都充满了爱,而是缺乏爱所以她要追求、颂扬爱。

‘萧红’审美追求与冰心相反,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伤,坞地揭露了人世间的丑恶、残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饥饿、孤独和凄凉等景象。直接来源于她于生活的本质的表现。通过这种血淋淋的表现来显示社会的本质。如《小城三月》是对人生悲凉的象征。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熟悉我文章的朋友或许会发现,我经常将萧红和张爱玲放到一起来进行比较。

首先因为她们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两位女作家,其次两人确实有很大可比性。

她们都是三十年代成名的女作家,比较来说,萧红比张爱玲要早几年出生,成名也早于张爱玲。

在三十年代作家当中,两位同列“民国四大才女”。说起“民国四大才女”,比较被认可的一种说法是:萧红、张爱玲、吕碧城、石评梅。

还有其他的说法,但是无论是哪种说法,萧红和张爱玲都当之无愧位列其中。

萧红跟张爱玲比起来,名气不如后者大。有情可原,张爱玲著作等身,留下的作品远远超过萧红。

所以,一说起张爱玲,大家都能略知一二,但提到萧红,很多人表示不熟悉。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张爱玲我很早就读过她的小说散文,萧红却是到大学选择了文学专业后才接触到的。

两人具有可比性还因为她们经历上有很大相似之处。

两人都有一个暴虐专制的父亲,这样的父亲往往有一个叛逆的女儿,萧红是,张爱玲也是。

无独有偶,两人都有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

萧红八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尽管她与母亲关系并不密切,但终究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之后,萧红父亲娶了第二任妻子,成为萧红的继母。

跟萧红惊人地相似,张爱玲的父母在她年幼时就分开了,即便没有分开时,张爱玲也和母亲聚少离多,感情淡漠。很快,张爱玲也有了继母。

一个暴虐的父亲,遇上一个叛逆有思想的女儿,注定要发生一场战争。

萧红反抗了,张爱玲也反抗了。

为了约束萧红,她父亲把她软禁在家达半年之久,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萧红才趁乱逃离。踏上去往哈尔滨的列车,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张爱玲为了留学的事和父亲发生口角争执,遭到父亲毒打后被监禁在一间空房里,其间发生过一次严重的痢疾,病了半年。半年后,在仆人帮助下,趁着门口巡警换班的机会逃走,从此和父亲那个家彻底决裂。

这样看来,两人的经历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同的是,张爱玲走出父亲的家后,还有上海的姑姑家可以投奔,有母亲的经济支援,她可以有一个安身之地开始写作生涯。

而萧红,离开了她呼兰的家后,没有任何依靠,几乎要露宿街头。从此,徘徊在一个又一个男人之间:从曾拒婚的汪恩甲到萧军,再到端木蕻良,直到弥留之际陪伴在病榻前的骆宾基。

她的一生都在流浪和战火纷飞中度过,时常面临挨饿的困境。但在这样的困境中,她依然没有放弃写作。

写作对两个人来说意义也不同。

写作,对张爱玲来说是一种谋生手段,靠着写作张爱玲确实过上了富足有余的生活。而对萧红来说,写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精神支柱,是支撑她活下来的最大力量。

两人的感情经历都很坎坷。张爱玲情窦初开却遭遇情场浪子胡兰成,终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落得一地鸡毛。

萧红就更别说了,到现在为止,不少人还只把目光盯在萧红和“东北作家群”几个男性作家关系上,无视她在文学上的成就。

说起萧红,似乎只有花边新闻再没别的。萧红,成为被误读最深的一个女作家。

说完了两人的经历和感情,再来比较下两人的文学作品。

单从作品数量来看,张爱玲更胜一筹。这没的说,张爱玲至少比萧红多活了四十年,萧红的创作时间不过七八年,留下作品不足百万,三十一岁正在创作旺盛期就因病去世了。

从作品质量来说,两人各有千秋,不相伯仲。

虽然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但是两人的创作呈现迥然不同的作品风格。

张爱玲偏重理性,活得更清醒,所以她的作品更加老辣、犀利、深刻,揭露人性毫不留情。

她笔下无论爱情还是亲情,都不那么纯粹,总是呈现出好坏参半的特色。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坏人,不是非黑即白,她要写的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

所以,读张爱玲作品会给你混浊的感觉,好像雾霾天的城市天空,看不清哪是天空,哪是云朵。

其实,真实的人生也便是如此,哪里有绝对的白,哪里又有绝对的黑?生活大多数都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

萧红作品和张爱玲作品完全不同。

本质上,萧红是一个诗人,她最早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绘画和诗歌最后都融合到她的作品中了。

她的小说和散文有着诗歌一样的纯净浪漫,她像诗人一样富于想象,也像诗人一样容易感伤,所以她的作品呈现出诗一般的艳丽凄美风格。

她也写现实,但她笔下的现实不是原生态的,而是经过提炼的生活。

读萧红,需要一个人,安安静静的,此时才能感受到她作品的明净纯美,读完让人荡涤身心,如同经历了一场沐浴。

萧红和张爱玲最大的不同在于,萧红无论经历多少坎坷,她始终有一颗热忱的心,所以她的作品也是“热”的。哪怕这个世界不爱她,她始终爱着这个世界。

而张爱玲,无论人还是作品,给人感觉总是清冷孤绝的,就像胡兰成所形容的:临水照花人。

她与作品、与读者始终有一种距离感存在,她冷冷看着笔下的小人物爱恨痴缠,如隔岸看烟花,心里惊动,无关痛痒。

《半生缘》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张爱玲作品,因为那是她最有温度的作品,倾注了她更多深情。

当然,冷酷并不代表无情,性格使然,命运弄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活着的姿态。对此,我曾写过一篇 《张爱玲:道是无情却有情》 。

如果问我更喜欢谁,很难说。我喜欢萧红的热忱和诗意,也欣赏张爱玲的犀利深刻。

两位女作家,就像两道不同的风景,各有各的美丽和精彩!

2022-1-29

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萧红经典语录 :

1、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又怎样?人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

3、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4、他们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生命力特别顽强,这是原始性的顽强。

5、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6、我仍搅着杯子,也许漂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

7、我爱诗人又怕害了诗人,因为诗人的心,是那么美丽,水一般地,花一般地,我只是舍不得摧残它,但又怕别人摧残,那么我何妨爱他。

8、他是那样年老而昏聋,眼睛像是已腐烂过。街风是锐利的,他的手已经被吹得和一个死物样。可是风,仍然是锐利的。我走进他,但不能听清他祈祷的文句,只是喃喃着。

9、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10、要知道桃源不必一定跟现实隔离开,正如同现实主义不离弃浪漫主义。

11、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

12、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13、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14、他就像一场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湿你,但是云彩飘走了,他淋湿的就是别人。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为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另一根火柴。

15、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的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的飞,像棉花似的。

16、我完全被青春迷惑了,读书的时候,哪里懂得“饿”?只晓得青春最重要,虽然现在我也并没老,但总觉得青春是过去了!

17、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象银子做成一样,就象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象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18、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19、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穿过电车道,穿过扰嚷着的那条破街。

20、要知道桃源不必一定跟现实隔离开,正如同现实主义不离弃浪漫主义。

21、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了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另一根火柴。

22、他就像一场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湿你。但是云彩飘走了,他淋湿的就是别人。

23、要知道桃源不必一定跟现实隔离开,正如同现实主义不离弃浪漫主义。

24、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遇到的女人,总是那么孤单,那么需要爱。而我的个性,是不会让别人失望的。

25、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拯救世界,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创造未来,但是为苦难的世界担当心不在焉痛苦,却应该是一个作家的精神追求。我写苦难,就是因为希望苦难的现实能够改变。虽然我还没找到改变的道路。

一、民国作家萧红算是生不逢时,是一位才女,却始终没有逃过命运的捉弄。

萧红的身世还是大家闺秀,可惜父母却没有顺着她教育生活人生的魅力时光,不顾她的反对,为她许了人家,她因为不服从买卖婚姻,从家里逃跑了。

身无分文的萧红还是有骨气的,也是有才气的,不向父母认输,努力活在俗世的生活人生,过着疾苦世界的衣食住行。

而她年纪小小,只能依靠写文章维持生活,人生始终漂泊不定,成为现实流浪者,迷茫着无知着,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要不是她父母封建思想严重,她的人生刚开始也不会遭遇她现实生活的抨击。

二、萧红也是一位年轻理想主义者,文弱独立坚强生活,不被经济世界击垮人生方向。

她喜爱书籍里的浪漫世界,写的故事都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几首小小的诗歌都充满了青春朝气,不与现实妥协纯净的灵魂。

她开始认识命运里的贵人,一名报社里的女主,也为她通往以后的文学世界开了一扇黎明。

她开始写她的呼兰河传,虽然已经因为生活清贫有了疾病,但是依然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执着于青春里的独立风景。

三、爱情断送了她的山河,山河却成就了她的人生,风一样的女子挥一挥衣袖,带走了纯真无邪的萧红。

若是萧红的民国已经无药可救,那么遇到鲁迅就是她的又一次黎明到来,她还是坚持写作,并被鲁先生点拨了智慧世界的方向感,有了新意识里的朝气世界。

她把她的故乡刻进她的生活人生,写进她的精神思想,就是面对更残酷的现实生活也能变成隆冬里的梅香。

后来她香消玉殉时,呼兰河传作为人生的礼物,结束她悲苦一生。

为何她的一生坎坷不平,因为她没有不食烟火的能力,却有铿锵玫瑰的宽容。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陷入极度困惑和迷茫时,企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所以作者刻意采用一种回忆性的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烂漫天真的视角,展开了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因为作者感情的强力贯注,这其中的人和事与《生死场》中判若两样。虽然作者对故土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仍不乏批判的意识,但都显得漫不经心和微不足道。同时,孤僻“自闭”的影子也映在了童年的自我身上,却远没有所曾享有的生活的温馨安稳来得沁人肺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062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