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亞(英文: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或公曆1616年5月3日,華人社會亦常尊稱為莎翁),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卓越的剧作家之一。[1]他被誉为英国的民族诗人和“艾芬河的吟游诗人”(或直接称为“吟游诗人”)。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他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并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2] 莎士比亚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1585年到1592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內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似乎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3]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高峰期。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包括《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并与其他剧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种版本出版,质量和准确性参差不齐。1623年,他所在剧团两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对开本》,除两部作品外,目前已经被认可的莎士比亚作品均收录其中。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称为诗人和剧作家,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象英雄一样地尊敬他,被萧伯纳称为莎士比亚崇拜。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十四行诗 “我怎能来把你比做夏天? 你不独比她可爱,更比她温婉。” 这两句摘自第十八首,这是我的最喜欢的两句。夏天在常人的眼里,是酷热,是烦躁。而在这里,莎士比亚却用她来和情人劳拉对比。一个“更”字,表明了在他这样的诗人眼中夏天是美好的,可爱的,温婉的。一个“温婉”,让我顿时从心底产生了一种暖暖的感觉,好象世界上所有的柔情全部包含在里面了!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世界最杰出的大文豪。他一生写下了不少不可胜数的剧本和诗歌,其十四行诗被誉为奉献给世界的“不朽的绝唱”。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发源于意大利原于中世纪民间流传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其语句整齐,短小精悍,格律严谨。富于音乐效果,内容多以歌咏爱情与友谊为主。后16世纪中叶传入英国。风行一时,到十六世纪末,这种体裁已成为了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而莎翁则是十四行诗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了154首十四行诗。他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打破了原有诗体的惯例,独树一帜,特点是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主旨与题意。被誉为“莎体”。 对于莎士比亚这个人名,大家都不会陌生,即便说起他的作品来,大多数人也可以滔滔不绝的吐出好多名称来。但我们不需要这种肤浅的感性认识,我们需要潜入诗人的字里行间,潜入诗人的心灵深处,跟着他一起坠入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里。 对于莎士比亚所歌颂的爱情,我们不能用常人的眼光去理解。每一句诗,不仅包含了他对情人劳拉的爱,更是包含了对世间万物的爱,这种爱,不是普通的爱。可以说,他不是在描绘一个世界,而是在创造一个世界。他把人眼看不见的大千世界深藏的美馈赠给世人,用惊人的想象力推动人类的双脚,踏上灵魂的幽径,打开天空的大门,走向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净土。诗人就是这样,用与常人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所有天生的尤物。 “对天生的尤物我们要求繁盛,以便美的玫瑰永不凋残。”(第1首) “只要人类还在呼吸,只要眼睛还在阅读;我这首诗就会存在,你的生命就会存在。”……(第18首) 读到这样的句子,很容易就被感动了。 很多人都喜欢读诗,诗歌有最善的灵魂与最美的人生。诗意是我们所有美好的祁愿,是人性纯净的本原,人间理想的境界,是人类所有希望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是人的心灵所能达到的最奇妙的境界。读诗,让我们口有余香,心有光明。而象莎士比亚这样美丽的诗篇,我们更是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研读。我们要读的,不仅是他华丽的富有文彩的词句,他的行文的逻辑结构,更是他的思想,他的灵魂最深处的东西。 再看看诗人对于友情的态度吧。 “……可是,当我想起你的那一刻,我的挚友,一切的损失全都收回,所有的悲哀也化为乌有。”(第30首) 在《十四行诗》里莎翁对于友情的态度也同样是真挚的,纯真的,也许诗人真的就是小孩子,他用最纯洁的目光去感悟人间真情,思想透明的象一杯水,不含一点杂质。他的《十四行诗》里涉及到了不少关于友情的诗篇。每一篇都让我心灵有所触动。 有评论说:“诗人对于情思,青春,对于容貌,肉体,对于时光,对于爱恋,有着相当丰富的想象与感叹……就整体风格而言,与舞台上的剧作不同,显得更为抒情,浪漫,仿若是诗人的一出大型内心独白剧。” 在细细品味、慢慢回味这些诗的同时,我不得不由衷的感谢莎翁,他让我看到了世上最美丽的语言,最纯洁的心灵。在这个浮华而喧嚣的尘世里,我们真的很需要一种宁静而唯美的氛围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读诗,我认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一本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则真的让我得到了心灵的洗礼……
书名:莎士比亚传(特价)
ISBN:780130874
作者:(法国)雨果著//丁世忠译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定价:438
页数:289
出版日期:2005-1-1
版次:
开本:23cm
包装:平装
简介:雨果的这部“莎传”,又名《论莎士比亚》,出版于太平天国中央政权覆亡的那一年。 这部书被视为“一部文艺评论专著”。实际是作者借分析莎翁表达自己的浪漫主义理想,作者是法国最重要之浪漫主义大师,所以他认定莎翁也是这样的浪漫主义者。 这是一代文豪用其“大心”去领悟另一代文豪的“大心”。这才是真正的“大手笔”,中文叫做“如缘巨笔”。透过书中汪洋恣肆、慧眼独具的文字,我们读到的不止是莎翁,更是整个的西洋文明,几千年传承而下之西洋人的“精神世界”…… 这部书“借莎士比亚抒发雨果”,虽带有“六经注我”的意味,但它依然挥��笆肥�痛蠛:降木拗�薄K�唤鍪遣潘蓟婪ⅲ�牟晒謇鲋�浞叮��唤雒烙锪�椋�啦皇な眨��皇游�囊绽砺凼分�ず又械囊蛔�暗扑�被颉胺岜�薄� <
英国斯特拉福德:零距离接触莎士比亚
风景如画的斯特拉特福德镇是威廉·莎士比亚的故乡,古老的斯特拉福德小镇坐落在英国中部沃里郡的艾汶河畔,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就诞生在此。来到斯特拉福德,就一定要来看看莎翁出生的地方——亨利街上的莎翁故居。
莎士比亚故居
在进入这幢两层木石结构的旧式乡下农屋之前,要先挽紧对方的手,一齐步入,脚步踏在楼梯的木板上发出“嗒嗒”的响声,就像是一种历史的回音:这位令人崇敬的文豪创造了如此多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历史的洗涤流传至今,受后人膜拜。
安妮小屋
莎士比亚体验是斯特拉特福德最新、最感人的景点。 借助创新的技术和特效,以独具特色和令个震撼的方式,体验莎士比亚的一生。
墙上的红玫瑰
五幢莎士比亚故居分布在小镇内和周围,以独特的视野展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的生活和所处的时代。莎士比亚出生地、安妮哈瑟韦小屋、玛丽亚登故居和莎士比亚乡村博物馆、荷尔小园和纳什故居/新坊都得到无微不至的保护,展示英国和莎士比亚上百年的历史。
意大利维罗纳:守望朱丽叶的阳台
维罗纳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该城市有古代罗马的圆形露天剧场和许多造型精美的教堂,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朱丽叶的阳台
维罗纳是意大利最古老、最美丽和最荣耀的城市之一,拉丁语的意思为“极高雅的城市”。如今的维罗纳有27万居民,是维内托地区仅次于威尼斯的第二大城市。它所处的位置非常理想,气候也格外宜人。维罗纳的确是一座非常高雅的城市,她拥有无数的自然美景,河流、山丘、依山的佳尔湖。她更拥有许多著名的纪念性的建筑物,具有独特的城镇美景。维罗纳也被称作是爱之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故居的墙壁上粘满口香糖
莎士比亚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发生在维罗纳,罗密欧曾在朱丽叶家的阳台向朱丽叶求爱,这段悲剧爱情故事和朱丽叶的阳台一起留给了后世。维罗纳城内仍保留着朱丽叶的故居,故居中“朱丽叶的阳台”每年吸引着数百万的游客。
丽叶与罗密欧曾在这里约会
虽然这部戏剧的最早版本发生在锡耶纳而不是维罗纳,实际上也并不存在“朱丽叶的阳台”,维罗纳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慕名而来的游客解释这一遗憾的事实,但他们出于旅游业的目的还是在故居后院中按照莎士比亚的钜作建造起一座象征性阳台,以供游客朝拜这座“爱的圣地”,故居墙上也留下了无数游客爱情誓言的涂鸦。阳台下有一座朱丽叶的铜像,右胸因传会带来好运而已经被游客抚摸得发亮。
希腊圣托里尼:寻觅爱神的踪迹
圣托里尼是由希腊大陆东南200公里的爱琴海上由一羣火山组成的岛环,岛上建筑风格以传统式的洞穴式房屋著称,但是现今这种真正传统的老房子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并非洞穴、而是风格相似的白房子。
圣托里尼
爱琴海上再没有比圣托里尼更神秘、更特别的岛屿了,它是传说中于西元1500年因火山爆发的失落文明亚特兰提斯,所以岛上充满火山地形特质,考古遗迹阿科罗提利的挖掘,似乎为传说找到了更多佐证。圣托里尼的沙滩不但美,还有特别的黑砾滩和黑沙滩,带来很不一样的爱琴海度假气氛。
蓝白希腊
美景如画
历史上,这里曾发生多次火山爆发,公元前1500年最为严重,岛屿中心大面积塌陷,原来圆形的岛屿呈现了今天的月牙状。据说神秘的亚特兰蒂斯古陆的湮灭便源于岛上发生的一次火山爆发。到圣托里尼岛旅游观光,你会看到黑色、红色、白色的火山岩,这都是火山喷发的产物。
德国科隆:聆听上帝的福音
科隆位于莱茵河畔,是德国的第四大城市。她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现代化气息极强的大都市。市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商店比比皆是,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
科隆大教堂
科隆还是一个以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大教堂闻名于世的城市。屹立在莱茵河边的科隆大教堂高15731米,它有两座哥特式尖塔,北塔高15738米,南塔高15731米。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目前最高的双塔教堂,它已成为科隆市的象征和游客们向往的名胜之地。站在高高的塔顶极目远望,莱茵河犹如一条白色的锻带从旁飘过。
哥特式建筑
莱茵河畔
科隆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具魅力的古老教堂建筑而闻名于世,同时它还是著名的展览会名城,许多消费行业的国际性博览会在此举行,其中主要有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图像博览会、国际家俱博览会等。
法国普罗旺斯:紫色的爱情骑士
普罗旺斯位于法国东南部,毗邻地中海,和意大利接壤。从阿尔卑斯山经里昂南流的隆河,在普罗旺斯附近分为两大支流,然后注入地中海。
薰衣草
普罗旺斯是欧洲的“骑士之城”,是中世纪重要文学体裁骑士抒情诗的发源地。境内有艾克斯、马赛等名城,还有阿尔、葛德市、阿维尼翁、尼姆市等组成,并出产优质葡萄酒。此地区物产丰饶、阳光明媚、风景优美,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起就吸引着无数游人,至今依然是旅游胜地。
南法小镇
普罗旺斯自从诞生之日起,就谨慎地保守着她的秘密,直到英国人彼得·梅尔的到来,普罗旺斯许久以来独特生活风格的面纱才渐渐揭开。在梅尔的笔下“普罗旺斯”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名称,更代表了一种简单无忧、轻松慵懒的生活方式,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意境。如果旅行是为了摆脱生活的桎梏,普罗旺斯会让你忘掉一切。
普罗旺斯
薰衣草花田
最幻不过梦,最美不过情。正如生活一样,爱是悲剧,也是喜剧,是梦与情的遇合。当我读着莎翁的名著《仲夏夜之梦》时,我总有一种想发笑的冲动。这本薄薄的册子着实让我感到惊讶,因为它诱使着我我去一口气读完可是却似乎无法这样读完。此时的我仿佛置身于山花烂漫的林间,美景应接不暇。
《仲夏夜之梦》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想这主要缘于其中强烈的幻想、诗意的抒情和机敏的对白——正是这三种因素的交融,才使全书充满着人文情怀和浪漫气息。
书中讲述了由“魔汁”引起的冲突及冲突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有两个男青年拉山德(Lysander)、狄米特律斯(Demetrius)同时爱上了女青年郝米娅(Hermia),而郝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丽娜(Helena)又恋着狄米特律斯。郝米娅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和情人私奔,来到约定好的森林里。海丽娜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狄米特律斯,二人也跟着赶到了森林里。这个森林里本来住着仙王、仙后和侍奉他们的小仙、精灵,此时仙王、仙后正因为一个“换儿”(传说中仙人常于夜间将人家美丽的小儿窃去充做侍童)而不和。仙王为了让仙后做出让步,便派小精灵迫克(Puck)去取来魔汁(西方一朵纯洁的白色小花因为误中了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受创伤后而流出的汁液)以戏弄仙后。这种魔汁有这样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无论男女,醒来一眼看见的生物,就都会发疯似的爱上它。
因为魔汁的出现,整个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魔汁滴在睡着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是误闯进来的海丽娜,因此而“移情别恋”,对海丽娜大献殷勤,这让可怜的郝米娅伤心万分;而狄米特律斯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恰是被精灵引来的海丽娜,因而“旧情复燃”,这让可怜的海丽娜苦恼万分。两个同样美丽、善良的女孩如今一个被悲伤逼得要发疯、一个被惊喜冲昏了头脑,于是开始恶意地揣测甚至中伤起对方。而另外两个痴情的热血青年又在愤怒中为海丽娜而决斗。此刻我们发现这四个人分别在不同的方向跑着,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顿生同情。幸福的斗争是如此艰难,天命弄人,可是这种斗争的过程并非一种痛苦,一种悲剧,而是一种有着快乐意味的戏剧性的东西。而在这个故事中,最具戏剧性的情节恐怕要数仙后在魔汁的作用下与一个闯入林中的织工荒唐的“相爱”。这个滑稽可笑的织工本来是和几个同是手艺人的伙伴们来林中来排戏,小精灵迫克使织工变成了一头更可笑的蠢驴,而仙后在接触魔汁后一觉醒来时正是看见了这个可怜的家伙。于是对于织工而言,“横祸”又变成了“横福”,因为他得到了尊贵的仙后的恩宠。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又显得多么滑稽!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魔汁的威力、仙王的旨意和小精灵迫克的顽皮。后来也正是按着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情人终成眷属、仙人和好如初,仙界、人间复归太平。强烈的幻想融入戏剧性的情节,加上戏剧因素的厚积薄发,怎能不令人赏心悦目呢?
如果说奇妙的幻想性足以令人赏心悦目,那么书中那充满诗意和机敏的戏剧语言又更使人流连往返了。
雅典公爵忒修斯(Theseus)有着绅士的风雅,他一出场就有着浪漫的抒情。他把“旧月的消逝”比作“一个老而不死的后母或寡妇,尽是消耗着年轻人的财产”,“快乐”是“活泼泼”的,“忧愁”则是个“脸色惨白的家伙”,应该“驱到坟墓里去”。充满诗意的、风趣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一个公爵的风度:高贵而自傲,儒雅而不失威严。他关于“幻想”的描绘也颇耐人寻味:“疯子、情人和诗人,都是幻想的产儿:疯子眼中所见的鬼,多过于广大的地狱所能容纳;情人,同样是那么疯狂,能从埃及人的黑脸上看见海伦的美貌;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
如今我们对于疯子、情人、诗人三者关系的描述,也大抵如此,似乎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而幻想不正是他们的共性吗?“幻想”这件奇妙的事情,通过诗意的语言的描绘,如拨云见日一般。
仙王和仙后之间即便是“口舌相攻”也饶有情趣。以下是他们在森林中偶遇时的对白:
仙王:“真不巧又在月光下遇见你,骄傲的提泰妮娅!”
仙后:“嘿!嫉妒的奥布朗!神仙们,快快走开;我已经发誓不和他同游同寝了。”
仙王:“等一等,坏脾气的女人!我不是你的夫君吗?”
仙后:“那么我也一定是你的尊贵的夫人了。”
仙王、仙后像凡人夫妻一样拌嘴,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再加上略带讥诮的机敏的语言,更让人发笑。不过,莎翁“目无全牛”的境界更是体现在他钟情的敢于冲破封建羁绊、热情活跃的青年的男女们。
在作品开头的部分,有一段对白可见拉山德与郝米娅的真诚相爱:拉山德:“怎么啦,我的爱人!为什么你的脸颊这样惨白?你脸上的蔷薇怎么会凋谢得这样快?” 郝米娅:“多半是因为缺少雨露,但我眼中的泪涛可以灌溉它们。”
拉山德把爱人红润的面色比作“蔷薇”,面色的憔悴如“花之凋谢”;而郝米娅一方面把爱人的怜爱、爱情的滋润比作雨露,另一方面又用泪涛来委婉地表现自己此时的苦恼心境。
比起郝米娅,海丽娜对恋人的爱慕则表现得更为大胆、直露、热烈:“疾病是能染人的;哎!要是美貌也能传染的话,美丽的郝米娅,我但愿染上你的美丽:我要让我的耳朵捕获你的声音……要是除了狄米特律斯之外,整个世界都是属于我所有,我愿意把一切捐弃,但求化身为你。啊!教给我怎样流转眼波,用怎么一种魔力操纵着狄米特律斯的心?”
当海丽娜向狄米特律斯告知拉山德和郝米娅私奔的消息,并跟随他来到森林时,她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反而要为自己或是一时的所谓“愚蠢”付出代价。狄米特律斯讨厌她,让她“滚开”,海丽娜却说:“是你吸引我来的,你这硬心肠的磁石!可是你所吸引的却不是铁,因为我的心像钢一样坚贞。要是你去掉你的吸引力,那么我也就没有力量再跟着你了。”
当狄米特律斯厌恶地说:“不要过分惹起我的厌恨吧;我一看见你就头痛。”海丽娜这样答道:“可是我不看见你就心痛。”当狄米特律斯又奚落她不顾虑自己的体面,甚至不珍惜自己的贞操时,海丽娜不无温情地反驳道:“你的德行使我安心这样做:因为当我看见你的面孔的时候,黑夜也变成了白昼,因此我并不觉得现在是在夜里;你在我的眼里是整个世界,因此在这座森林中我也不愁缺少伴侣:要是整个时间都在这儿瞧着我,我怎么还是单身独自一人呢?”
当狄米特律斯对海丽娜的默默温情依然熟视无睹,甚至威胁着要“任凭野兽来处置”可怜的海丽娜时,后者仍然倔强地讥诮道:“最凶恶的野兽也不像你那样残酷。”充满诗意的抒情和机敏的辩驳不仅让负心的狄米特律斯“理屈词穷”,而且也让仙王生了同情之心。海丽娜的形象也因此跃然纸上,刻画得栩栩如生,变得可爱可敬。
书中还有一处对白彰显着海丽娜的人格,而且也是妙趣横生。(此时拉山德因为魔汁的缘故视曾经心爱的郝米娅为“过饱的甜食”和“异端邪说”)拉山德:“当我向她起誓的时候,我实在一点见识都没有。”
海丽娜:“照我想起来,你现在把她丢弃了,也不像是有见识的。”
糊涂与理智在海丽娜机敏的回答中得以凸现,使她的形象更为鲜明、可爱。
当然,书中诸如小仙们与织工之间的“调侃”以及穿插在书中的滑稽戏剧等,无一不是幻想、诗意与机敏的结晶,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往返。《仲夏夜之梦》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我惟有感慨与其相见恨晚了。
你的提问很有趣,但也正常,至所以称莎士比亚为翁,不是翻译上有问题,其实翁也是尊称,翁为不倒翁乃长青树也,莎士比亚作为艺术巨匠影响力极大,而且他的成就在戏剧史上渊源流长,堪称艺术长青不倒树,称之为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许多学者视布莱克为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起点诗人,从他开始,英国文坛进入一个思潮澎湃的时期。但有人表示异议,这是因为他在世时几近无人知晓,对同时代人无实质影响,其主要诗人地位是20世纪的学者确立的。其次,布莱克笔法奇异,不像华兹华斯那样以朴实、平直的语言代表现代诗风。尤其是布莱克热衷于建立特有的思想体系,他提出并能以不同的姿态玩味许多激烈而深刻的文思。
威廉·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评论家曾指出华兹华斯是西方抒情诗坛两大革新者之一(另一位是彼特拉克),也是现代诗的鼻祖。在文学史上,以他为主、由柯尔律治参与写成的《抒情歌谣集》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诗集,因为它在题材、风格、思想等方面启动了现代诗歌的创作。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795年之前、1795——1807、1807年之后,这里的中间阶段是他的颠峰期。
塞缪尔·柯尔律治
塞缪尔·柯尔律治(1772——1834)。生于英格兰的德文郡,与华兹华斯一样,也是少年丧父,后去伦敦寄读十年,又去剑桥上学。虽为名校学生,却是酒、妓、鸦片无一不沾,时常情绪激烈……柯尔律治的代表作常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友情诗或他所谓的“交谈诗”,另一类是象征诗或神秘诗。前者大致包括《伊俄勒斯之琴》、《这个菩提树的荫棚》、《霜夜》、《沮丧》和《致威廉·华兹华斯》等。后者主要指《老舟子吟》、《忽必烈汗》和《克里斯特贝尔》等。
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拜伦现象是19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体现了那个不朽时代的激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他那普罗米修斯式的孤独的反抗意志,在上个世纪欧洲人的精神生活中非同凡响,以致改变着“社会结构、价值判断标准及文化面貌”。(罗素)这个独立不羁的天才,有博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哲人的才智。他的气质敏感而暴烈,感情深沉而细腻。但他也是个放浪形骸的公子、虚荣傲岸的爵爷和孤高悒郁的自我主义者。他崇尚伟大的精神,向往壮丽的事业,却被黑暗的时代所窒息。他的心是伤感的,他的叹息充斥了整个生涯……别的诗人编织梦想,他却曾被认为是梦想的本身,在诗、行动、人格之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他融入文学但又大于文学。他说两种情感即能限定他的实质:热爱自由,痛恨虚伪(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情爱的等),但他是个复杂的矛盾集合体:生来微跛,却爱四方漫游;身为贵族,充满等级观念,却又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他时而阴沉、焦躁,但更多时表现出和蔼、幽默或玩世的轻松;他崇尚自由,却坚守浪漫时代之前的古旧文体;他主观自信,却富有经验式的常识;他有强烈的男权中心意识,却常陷入他所谓的“女性思维”;他痛恨战争,但热衷于“争取自由的战役”。最后,他从物质和行动上投入战争,似乎是对他超越或毁弃文学文本而去用行动创造人生文本的诠释。
波西·比希·雪莱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因体现其思想之精髓而在雪莱诗中占中心位置。该诗剧分四幕,写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被缚与解放。该诗使雪莱的两大主题)——社会变革与人间情爱——交织互补,并配之以两条线索:普罗米修斯与朱庇特的善恶关系和他与亚细亚的分别与重逢。这两条线索由代表必然性和原始生命力的冥王来串连,由他来影响众神之命运,决定不同人物的胜败。这位埃斯库罗斯笔下的巨人吸引诗人,是因为他以美德抗暴,他基本代表完美人格,无私、无野心、无妒意,集人类灵智与永恒灵智为一体。雪莱写这首诗时不再过分强调外在变革,而更注重自我完善和爱的力量,不再涉及具体的政治自由,而聚焦于超然而又深厚的自由含意。因此,《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实际是理念诗,旨在展现理想生活的幻景,提供宇宙新生的启示。相对拜伦的现实革命精神而言,雪莱的革命概念更具理想色彩,因而也更彻底,是对现有世界方方面面的哲学否定。“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即是雪莱对未来美好世界必将来临的预言,发人深省。雪莱还以抒情诗著称于世,继承华兹华斯的传统,以大自然入诗,《西风颂》、《云》、《致云雀》等作品,音韵铿锵,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的思想光辉。
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1795——1821)。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都寿命短暂,济慈最令人叹息,享年仅26岁,却留下许多精美的诗篇,包括莎翁与但丁在内的巨笔在那样年轻时尚未写出相当水平的作品。就诗艺,有人认为他是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他不独属于浪漫主义,唯美派与颓废派都受到他的影响。尽管相对欧洲历史而言,济慈的影响力不及拜伦,但说到英国诗歌史,拜伦的声望则无法与济慈相比。与雪莱比较,济慈更愿以热心而冷眼的观者姿态绘制生活的戏剧画面,对在真实的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的真人表现出艺术家的兴趣,他并不因至上的理想而厌弃有限的世事,而是以具体人间情感证实无限的存在。济慈在1818年的一封信中指出,华兹华斯较弥尔顿“更深刻。济慈发展了有关信念,认为人间是“造就灵魂的深谷”,除此无其他途径。有评论家认为,济慈的倾向是要发掘新的永久价值,他主要不是让我们相信世间充满苦难与压迫,而是让我们鼓足勇气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充满欢乐、健康、自由。这些都属于他人,但只要争取,也能属于我们自己。济慈思想与艺术的精髓就是让我们有勇气相信他人是幸福的,并能为此感到由衷的喜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