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急求 高中语文篇目文言常识整理

高分急求 高中语文篇目文言常识整理,第1张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100

孟浩然

闻一多

当年孙润夫家所藏王维画的孟浩然像,据《韵语阳秋》的作者葛立方说,是个很不高明的摹本,连所附的王维自己和陆羽、张洎等三篇题识,据他看,也是一手摹出的。葛氏的鉴定大概是对的,但他并没有否认那“俗工”所据的底本——即张泊亲眼见到的孟浩然像,确是王维的真迹。这幅画,据张洎的题识说,

虽轴尘缣古,尚可窥览。观右丞笔迹,穷极神妙。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在今天,差不多不用证明,就可以相信是逼真的孟浩然。并不是说我们知道浩然多病,就可以断定他当瘦。实在经验告诉我们,什九人是当如其诗的。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颀而长,峭而瘦”的吗?连那件白袍,恐怕都是天造地设,丝毫不可移动的成分。白袍靴帽固然是“布衣”孟浩然分内的装束,尤其是诗人孟浩然必然的扮相。编《孟浩然集》的王士源应是和浩然很熟的人,不错,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精朗奇素”,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总之,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张枯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也许正惟浩然是属于襄阳的,所以襄阳也属于他。大半辈子岁月在这里度过,大多数诗章是在这地方、因这地方、为这地方而写的。没有第二个襄阳人比孟浩然更忠于襄阳,更爱襄阳的。晚年漫游南北,看过多少名胜,到头还是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实在襄阳的人杰地灵,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像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了解了这一层,我们才可以认识孟浩然的人,孟浩然的诗。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济,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我想,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人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麽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人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先走了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门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矛盾是常态,愈矛盾则愈常态。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当巢由时向往着伊皋,当了伊皋,又不能忘怀于巢由,这是行为与感情间的矛盾。在这双重矛盾的夹缠中打转,是当时一般的现象。反正用诗一发泄,任何矛盾都注销了。诗是唐人排解感情纠葛的特效剂,说不定他们正因有诗作保障,才敢于放心大胆的制造矛盾,因而那时代的矛盾人格才特别多。自然,反过来说,矛盾愈深愈多,诗的产量也愈大了。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外,也没有半个官职,自然不会发生第一项矛盾问题。但这似乎就是他的一贯性的最高限度。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听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麽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量不多,有他的同时人作见证,杜甫讲过的:“吾怜孟浩然……赋诗虽不多,往往凌鲍谢。”质不多,前人似乎也早已见到。苏轼曾经批评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话诚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所承认的,是说尽了孟浩然,但也要看才字如何解释。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式的和“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论前者,质和量当然都不如杜甫,论后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维。甚至“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澹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甚至澹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鸟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盂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馀。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我们得到一如张洎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得到了像,便可以忘言,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这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的另一解释。

超过了诗也好,够不上诗也好,任凭你从环子的哪一点看起。反正除了孟浩然,古今并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境界。东坡说他没有才,东坡自己的毛病,就在才太多。

庄子笑日:“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谁能了解庄子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诗,当然也得承认那点“累”。至于“似之而非”,而又能“免乎累”,那除陶渊明,还有谁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语文需要讲究 方法 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必修一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

 沁(qǐn)园春 百舸(gě) 峥(zhēng)嵘

 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 携(xié)来 浪遏(è)飞舟

 多音字:

 汗水 可汗 数字 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

 重要字形:

 沁香 分泌 谩骂 漫江 惆怅 为虎作伥 苍茫 沧桑 阻遏 碣石

 重要词义: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 辨析:

 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

 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以“五四”新 文化 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其它 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词:是诗歌的一种。词的全名为曲子词,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文本释要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这几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总领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 文章 ,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 游泳 ,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

 疑难点拨

 1这首词既写景又抒情, 说说 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面对这样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答:在前面描写秋景的基础上,诗人甩开了“景“,一下子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之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已任的宏大胸襟。

 课外链接

 《沁园春长沙》赏析(向明)

 1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 风景画 。

 2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3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

 ”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删节)

 教材练习

 一、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

 答:朗读前可先划分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尽可能把自己想像成站在橘子洲头的青年诗人,面对大好秋色,然后吟诵这首词。这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答: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三、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答: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来欣赏。欣赏时,要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诗人的豪情、书法家的狂放和政治家的浪漫是如何高度统一的。当前许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在网上发起专题讨论,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和书法艺术。同时,不妨动员学校语文老师参与其中的讨论,并以此为契机,让校园网进一步成为学生 语文学习 和交流的园地。

 高考链接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附答案: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是衬托手法的运用)2、“三峡”和“六朝”,一个是地理概念,一个是年代概念,是两个不同的纬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所填空应该是:空间、时间。3、B

 4、这首诗的颈联所写的角度不止两个,如“红日”和“白烟”是从色彩角度,“画角”则是从声音的角度,而“催”和“起”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等,但根据题目要求只要回答出两点就可以了。

 课内阅读

 1诗词为了押韵,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常顺序本来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寒秋独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C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D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

 2《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能体现这幅画面特征的一个字是

 A尽 B碧 C争 D竞

 3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既描绘了湘江寒秋图,又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B这首词描绘了深秋的萧瑟景象,写出了作者心中的悲凉情绪。

 C用词准确精当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如“万山红遍”,一个“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D从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和一群同伴在长沙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见证并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4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抒情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借景抒情,借助丰富的想像和雄奇的画面来表达诗人的豪情。

 B上阙对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做了描绘,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C这首词由眼前事,过渡到对景的描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豪情。

 D这首词由眼前所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选出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 名言 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3、对下片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 典故 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

 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丰富奇特的想像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 神话 故事 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叶(沙白)

 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噢,秋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

 A诗中“掷”字,写出了秋风劲吹,枫叶零落之状。“脚跟前”暗含了作为抒情的主人公的“我”,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感受。

 B“噢”字委婉曲折地引出诗人的一番领悟,这领悟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一般人都有的感受,第二层蕴含了诗人独有的感受。

 C“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绿”一般象征和平、蓬勃生长,“红”一般象征流血、奋斗、牺牲,诗人道出了二者内在联系的必然。

 D诗人说是在“经霜”后才发现这一真谛的。“经霜”语涉双关,即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又是暗喻在坎坷曲折的人生中所经受的考验。

 6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遥望(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指政治上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B诗的上阕是说:年轻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遥望六十岁,仿佛非常遥远。

 C诗的下阕是说:到了六十岁的港口,回首一望,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青春岁月有如故乡一样亲切。

 D这首诗通过时间转换为空间的巧妙构思,告诫人们华年易逝,唤起人们成就学业,事业的紧迫感。

 附答案:课内阅读:1C 2D 3B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上联:寒秋风景涌秀色,

下联:少年壮志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观沧海》

上联:曹孟德东临碣石有遗篇旨于求贤才

下联:毛润之北去湘江抒壮志意在换新天

《雨巷》 《再别康桥》

上联:悠长雨巷热切盼望丁香姑娘,追求总有迷惘;

下联:古老康桥深深埋藏星辉梦想,离别总是悲伤

《沁园春·长沙》 《再别康桥》

上联:重归故里,橘子洲头抚今追昔以抒凌云壮志;

下联:再别康桥,康河柳畔触景伤情难言惜别深情

上联:毛泽东独立湘江豪情万丈挥洒青春壮志;

下联:徐志摩徘徊康桥心绪荡漾抒写浪漫情怀

《再别康桥》

上联:轻轻招手,寻梦人漫溯康河,草也青青,梦也青青;

下联:慢慢挥袖,求学者再别剑桥,来亦悄悄,去亦悄悄

《烛之武退秦师》

上联:晋围秦随佚狐慧眼识老臣,

下联:邻增君减烛武妙语退秦师

上联:郑庄公勇于认错求贤臣;

下联:烛之武大敌当前弃前嫌

《鸿门宴》

上联:刘邦谦卑躲过杀戮,

下联:项羽自大坐失良机,

上联:刘邦审时度势智勇兼具;

下联:项羽轻敌自大寡谋轻信

上联:张良献计刘邦谦卑化险为夷,

下联:范增出谋项羽自负坐失良机

上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惜节外生枝;

下联:樊哙闯帐斥责项王,叹忠心可鉴

上联:沛公听取张良计,新风帐外得希冀;

下联:霸王误信季父言,鸿门宴上失良机

咏项羽

上联:少而起,叱咤于风云之中,刀光剑影无所惧,霸上但闻乌骓鸣,壮壮壮;

下联:败犹荣,悲歌于乌江之滨,金戈铁马有柔情,垓下遍洒英雄泪,悲悲悲

《荆轲刺秦王》

上联:英雄乱世,一人之力欲破强虏 ;

下联:生不逢时,万民所望始成太平

《记念刘和珍君》

上联:为民请命刘和珍以身殉国英名垂千古;

下联:对众呐喊周树人用笔斥敌美文共日月

上联:为人民请愿,义无反顾;

下联:留勇气长存,殒身不恤

有关鲁迅的挽联

上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泪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名著导读《呐喊》专栏对联

上联:鲁迅先生不死,

下联:中华民族永生

上联: 生命逝去,中国何人再呐喊;

下联:精神永存,华夏青年不彷徨

上联:甘做孺子牛,一生奔走为呐喊;

下联:怒对千夫指,半百疾书除劣根

上联:未庄演《社戏》,阿Q革命反被革命杀;

下联:鲁镇是《故乡》,小栓吃药却因吃药亡

《小狗包弟》

上联:万般无奈,包弟被解剖;

下联:一生内疚,巴金受煎熬

必修二

《荷塘月色》

上联:月色荷塘,荷塘月色,此夜朦胧素淡景;

下联:思乡怀古,怀古思乡,经年苦闷哀愁情

上联:曲曲折折荷塘弥望田田莲叶;

下联:蓊蓊郁郁杨柳泻过淡淡月光

上联: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似渺茫歌声;

下联:黑影落下淡淡月色如和谐名曲

对《故都的秋》的秋意象写对联

上联: 陶然芦荡钓柳影;

下联: 玉泉虫鸣邀钟声

上联: 残瓦拓蓝天群鸽何处;

下联 :古槐漏金日牵牛盛开

《诗经·氓》

上联:春色消亡方知有日泪尽;

下联:红颜既逝始识莫为情耽

上联:负心丈夫背盟弃誓现原形;

下联: 刚烈妻子坚决果断斩旧情

《离骚》 《六国论》

上联:灵均借《离骚》倡美政忧时怀怨;

下联:明允论《六国》谈弊端愤世嫉俗

《孔雀东南飞》

上联:叹兰芝才高人勤遭怨嫌,

下联:恨焦母品低心恶休贤媳

上联:刘兄恶,棒打鸳鸯散,可怜兰芝,举身赴清池;

下联:焦母蛮,折断连理枝,忠贞仲卿,自挂东南枝

上联:悲仲卿被母逼苦不能言百叹挂庭树,生死只剩两行泪;

下联:怨兰芝为兄迫万不得已一跃赴清池,情缘惟有一场空

上联: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

下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

《兰亭集序》

上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逸少引殇兰亭,感人生苦短,时乖命蹇;

下联: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元亮自酌室内,叹往者难谏,今是昨非

上联:天朗气清,会稽山下,群贤毕至,游目骋怀,感叹死生亦大;

下联:惠风和畅,山阴兰亭,少长咸集,吟诗作序,嗟悼世事无常

上联:引水流觞,群贤赏暮春之景;

下联:下笔有怀,右军感死生之思

上联:写山水之乐,极视听之娱;

下联:论聚散之辈,穷生死之哀

上联:游目骋怀,饱览世界奇观;

下联:饮酒作诗,尽抒内心幽情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上联:王羲之会兰亭感天感地感生死;

下联:陶渊明归田园悟是悟非悟人生

上联:集会兰亭王羲之曲水流觞感生死;

下联:重归田园陶渊明南窗寄傲悟悲欢

《归园田居》

上联:门外五柳,先生娴静少言,不慕名利;

下联:居内三径,隐者傲世易安,乐夫天命

上联:违意屈身心不快,急归;

下联:游山历水情自闲,忘返

上联:误落尘网愧又悔樊笼羁鸟性常违;

下联:喜归园田闲又清故渊池鱼趣再生

《赤壁赋》

上联:山高月小,水波不兴,引苏子泛舟赤壁;

下联:水落石出,清风徐来,留美文载誉青史

《兰亭集序》 《游褒禅山记》

上联:东晋逸少观兰亭,著书序,明生死理;

下联:北宋介甫游褒禅,作游记,悟成败因

上联:书法圣手至兰亭,著书序,抒抱负,流芳百世;

下联:改革大家览褒禅,作游记,表心得,传名千秋

《游褒禅山记》

上联:平旷地带游客甚众,但无奇伟;

下联:险远处所人迹稀少,却有非常

上联:幽幽后穴至者寥寥,无志力则唯唯诺诺,他去我止;

下联:区区前洞游客纷纷,有才情就洋洋洒洒,人云吾从

  窦娥冤》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才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才能一桩桩都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剧作家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能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又有通过想像和夸张,反映出女主角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实现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沈继常《一腔怨气如火,感天动地惊鬼神》,《高中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上,窦娥的鬼魂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作品里发生了,并且显得那样地合情合理,一点也看不出有牵强的痕迹,以致我们读了之后,相信它符合于生活的真实。这就是作者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正是这些浪漫主义的描写,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使主题逐步地深化,构成了全剧的高潮,充满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所以,我们把《窦娥冤》看作是一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分开看来,它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前两折里,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后两折里。尽管是这样,合起来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结合却是紧密无间的。可以说,全剧如果没有那些现实主义的描写,就不可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窦娥冤狱的典型意义,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残酷、吃人的本质。同样地,全剧如果没有那些浪漫主义的描写,也就不可能使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到受压迫者的至死不移的复仇意志,感受到真理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刘世德《谈关汉卿的〈窦娥冤〉》,《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高中课本古诗词欣赏37

宋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鹊桥仙: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因其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以为名;八十八字者始于柳永。此调多咏七夕。

纤云弄巧:纤细的云彩变幻出许多美丽的花样来。这句写织女劳动的情形。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

飞星传恨:飞奔的牵牛星流露出(久别的)怨恨。作者想象被银河阻隔的牛郎、织女二星,闪现出离愁别恨的样子。

金风:秋风。秋,在五行中属金。

玉露:晶莹如玉的露珠,指秋露。

忍顾:不忍心回头看。

朝朝暮暮:日日夜夜。这里指日夜相聚。

  译文

  1、彩云显露着自己的乖巧,流星传递着牛女的愁恨。

  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鹊桥上牛郎织女喜相逢。

  团圆在金风习习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

  莫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莫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

  莫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莫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

  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夕相聚度此生。

2、天上中的云彩不停地变幻着奇巧的图案,牛郎、织女守候在宽广的银河两岸,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的夜晚才相会一次。可这如同秋风、露水般的短暂相逢,却要胜过人世间那些伴侣的日日夜夜长相厮守。

这缠绵的情思,仿佛银河里经年流淌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最终还是要结束,如何能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哇!两个人的感情若是能致死不渝,地老天荒,又何必在乎是不是能够卿卿我我,朝夕相处呢?

  赏析1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赏析2

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所以“七夕”也叫“七夕相思节”,充满了浪漫色彩。

记得小时候每年七夕左右,村里都要组织看露天**《牛郎织女》,印象最深的就是:织女同意随牛郎回家时,化身人形的老牛采朵喇叭花,嘀嘀哒,嘀嘀哒,左舞右蹈的欢快情形;当天兵天将捉拿织女时,老牛拨下头上的角,让牛郎挑着一双儿女站在牛角上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时,王母娘娘突然拔下头上的金簪向地上一划,顿时浊浪滔天,牛郎织女被隔在了河两边。二人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一会儿飞来一大群喜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便走到桥上相会。

想来真是好笑,那时真恨死了那个长着一脸麻子的王母娘娘,恨不得天兵天将一雷将她死。

**看完了,伙伴们都还意犹未尽,说七夕夜深人静时,悄悄躲在葡萄架或棉花地里就能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于是,村里的葡萄架下、棉花地里都挤满了一个个好奇的小脑袋。到了第二天,都说听到牛郎与织女的笑声了,谁也不承认自己什么也没听见。

“未会牵牛意如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几多。”

江苏民间也有“七夕”送巧果的习俗。一般七月初一,母亲们便开始把揉好的面切成蚕豆般大小,晒两个太阳,然后像炒蚕豆一样炒熟,分咸甜两种口味,另外再买一些馓子和水果之类送给已出嫁的女儿,希望自己的女儿吃了以后也能象织女一样有一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能成为里外一把手,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七夕”也叫“乞巧节”。

我的外婆远在苏北的淮安,幸而母亲生来就有一双灵巧的手,什么巧果、馓子自己都会做。所以我和弟弟不用“乞巧”,也照样能吃到各式各样的巧果了。

现在的生活好了,西风日渐旺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2月14日的情人节,商家们的大肆炒作,玫瑰与巧克力的过于张扬少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含蓄与韵味。现在有很多商家注意到了这些,打出了“中国的情人节”的招牌,我是极不喜欢的,“七夕相思节”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为何要戴上洋人的帽子,间接地替洋人做广告呢?

我国古老的历史,动人的传说,优美的诗句,铺垫出七夕节浓郁的文化底蕴,赋予七夕节神奇旖旎的氛围,令人沉醉不已。

咏七夕诗最著名的是风流才子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他以一种平静心态欣赏牛女双星相会,未言欣赏,是欣赏。

白居易则写的是复杂心境:“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许多诗人想的是天上牛郎织女尚能一年一度相会,而人间有情人有的一经别离,永不相逢,发出愤怒呐喊:“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

写得最深刻,最有情味、意味当属宋人秦观的《鹊桥仙》了,上半阕用“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对牛女相会发出赞颂、羡慕,下半阕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道出了千古爱的真谛,这两句在当时具有超前性,到如今具有当代性,实为千古绝唱!

一首好的诗词,经久不衰,对中国人的文化、艺术和生活产生如此巨大影响,那是因为它来自人民,通向民心。

赏析3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时期扬州高邮人,著名词人。由于苏轼的推荐,秦观做过太学博士,并整理国家藏书。因党派之争,在政治上再三遭受打击,被贬斥到遥远的西南。死于赦免后北归途中。

秦观出于苏轼之门,但诗词却自成一家,尤以词名为盛。他的词以善于刻画,用字精密,富于情韵见长。词集有《淮海居士长短句》问世。

本词是根据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写的。词人突破俗套,以全新的独特手法反映出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复杂心情,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尤其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扫陈腐,翻出新意,成了千古绝唱。

上阙:写佳期相会,感叹相逢之艰难与可贵。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以极其简约而又经济的笔墨,以轻盈明快的笔触,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了气氛。在作者的笔下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不禁感动了天上的神仙和尘世间的人们,仿佛也感动了世间万物为之动容,在这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足见词人对牛郎织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持的态度。“银汉迢迢暗渡”写的是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的夜里悄悄地渡河相会的场景,是情节的推进。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这里,作品由前三句的描写与叙述转为议论,进而直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态度:他们虽然难得见面,每年才能有一次难得的如“金风”、“玉露”般短暂的相聚,然而她们却千百年来守候在遥远的银河两岸,经年守望,心心相印,至死不渝。难得的一年一度的聚会,难得的互诉衷肠,互吐心中无尽的思念和柔情,却要远远胜过人世间那些伴侣的日日夜夜长相厮守。

下阙:写依依惜别之情,揭示爱之真谛。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三句话极言牛郎织女情之缠绵,相聚之短暂,离别之苦痛难忍。“柔情似水”,一年才难得一次相聚和倾诉,这缠绵悱恻的柔情,婉如这天河中的悠悠流水,短暂的一个夜晚怎说得完呢。“佳期如梦”,这相聚梦一般短暂,梦一般转瞬即逝,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如幻的难以名状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巧妙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与怅惘。一年才有这短暂的一聚,又要匆匆惜别,各回其岸边重新守候,那分别的路,看不忍,不看也不忍,复杂、痛苦、无奈多种感受跃然纸上。读之令人揪心,思之催人泪下。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词人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直至地老天荒,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同时也是词人对真爱的深刻感悟。这一感悟之笔,使全词升华到了一个新的思想极致高度。

作品以写景、叙事、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独特手法,以构思的奇巧,以新颖的意境,以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的风格,将古老的题材,古老的爱情故事,绽放出了新鲜耀眼的火花,是对传统的言情作品的一个挑战。

评解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织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秦观的这首《鹊桥仙》独具丰彩,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好作品。它既没有慨叹会少离多,也没有抒发脉脉的相思。却自出机抒,歌颂坚贞不渝、诚挚不欺的爱情。

沈祖棻《宋词赏析》:这首词上、下片的结句,都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不同一般的看法。他否定了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文史知识》(198212):秦观的这首《鹊桥仙》上片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发抒感慨,下片词人将意思翻进一层,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正是这首词流传久远,历久而不衰的关键所在。

《现代文离骚》

原作:屈原 公元前300年

译作:陈弈之 2008年6月18日

1 高阳帝的后人兮,伯庸是我父亲。

2 就在虎年虎月兮,正虎日我降临。

3 父亲算我生辰兮,给我起了好名:

4 大名叫正则兮,表字叫灵均。

5 天赋内美又修能兮,肩大任常在心。

6 捻江离和香芷兮,缝秋兰做佩巾。

7 怕时光如流水兮,知道岁月最无情。

8 朝摘坡上木兰兮,晚拔洲畔冬青。

9 日月永远轮替兮,春已去秋在途。

10 看草木正凋零兮,怕美人将迟暮。

11 应该吐故纳新兮,何不重修法度

12 快骑龙马腾跃兮,来我在前引路!

13 先王品性高洁兮,群芳环绕追逐。

14 花椒玉桂陪伴兮,百草把清香吐!

15 尧舜正直节制兮,总能走在正途。

16 桀纣无良妄行兮,抄捷径必然困步。

17 那党人苟且偷安兮,专走险窄暗路。

18 非怕自身遭殃兮,怕皇朝失国土!

19 我四方急奔走兮,继续前王勇武。

20 王不察我的忠诚兮,反信谗而恼怒。

21 我知道直谏会惹祸兮,但骨鲠必须吐。

22 请让苍天作证兮,我永是王的忠仆。

23 约定黄昏为期兮,您却提前改路!

24 当初定下国策兮,又后悔全不顾!

25 被流放不难过兮,伤心王的反复。

26 种下兰花数百亩兮,又种香蕙百亩。

27 分种芍药揭车兮,间种杜衡香芷。

28 希望枝高叶茂兮,等到成熟可收集。

29 花谢根萎不伤心兮,悲哀杂草排斥

30 贪婪小人如杂草兮,侵地抢肥不止。

31 以己之心度人心兮,对我诸多猜忌。

32 忽然群起攻击兮,实在始料不及。

33 觉得日渐衰老兮,恐怕修名不立。

34 朝饮木兰花滴露兮,晚食秋菊落花瓣。

35 能操行优美情怀高洁兮,骨瘦如柴无憾。

36 环树根扎香芷兮,再穿上薜荔花。

37 弯桂枝织香蕙兮,吊一束胡绳草。

38 效法先王冠带兮,绝非世俗仪容。

39 虽然别人未了解兮,愿继承彭咸遗风。

40 长叹息擦眼泪兮,这一生多艰难。

41 我虽然自律廉洁兮,难避朝责夕贬。

42 骂我戴香芷冠兮,扯断我蕙佩带。

43 这是我心头爱兮,虽九死不悔佩戴。

44 怨王见事不明兮,始终不察内情。

45 他们是妒忌美女兮,在造谣说她荒*。

46 工于心计取巧兮,先违规后反诬。

47 有意歪曲事实兮,据一点盖全部。

48 忧郁烦闷失意兮,此时令我独困穷途。

49 宁肯暴死抛尸兮,也不肯如此歹毒。

50 猛禽不合群兮,今天也像远古。

51 圆孔怎配方榫兮,不同向怎能同路?

52 我屈心抑志兮,我吞怨忍辱。

53 保清白慷慨死兮,报答先王眷顾。

54 还没把路看清兮,再细看先停步。

55 驾车走回原路兮,趁未深入迷途。

56 一会走马兰坡兮,一会奔马椒丘上。

57 既然前进无功兮,就退后修整服装。

58 裁剪荷叶制衣兮,采集芙蓉造裳。

59 虽然不为人知兮,我迷情于花香。

60 花冠高高戴起兮,草佩束腰长长。

61 花草生于泥沼兮,不改变品质芬芳。

62 回过头来望望兮,我便游弋四方。

63 浑身花枝招展兮,弥漫阵阵幽香。

64 人生各有所乐兮,我独爱修法为常。

65 粉身碎骨不稍变兮,心挫伤志更强。

66 我的亲姐姐兮,也反复责怪。说:

67 鲧太刚直玩命兮,结果抛尸羽山野。

68 你也很孤高要强兮,应该引以为戒!

69 人家摆满苍耳兮,你家也要摆些。

70 逐户去说难兮,谁会了解你心情?

71 眼下好结朋党兮,劝你合群你偏不听!

72 学先王行美政兮,竟是这种结局!

73 渡沅湘向南走兮,找舜帝评理去:

74 滥用九辩九歌兮,夏康寻乐放纵。

75 不思危于身后兮,致五子毁家内讧。

76 后羿沉迷游猎兮,好弯弓射大狐。

77 终被寒浞谋杀兮,使妻子被玷污。

78 寒浇恃强施暴兮,荒*太无度。

79 日夜寻欢忘形兮,脑袋丢得糊涂。

80 夏桀王违理兮,终致败落遭殃。

81 殷纣王碎人兮,终致国家速亡。

82 汤禹严明谨慎兮,周文武求正道。

83 任用贤者能人兮,守规矩不取巧。

84 皇天无偏私兮,德高者得天助。

85 德才兼备的圣哲兮,才能长保国土。

86 借鉴于历史兮,以民心为依归。

87 不义之人怎能用兮!除善政怎能为!

88 即使身处绝境兮,紧抱初衷不改悔。

89 榫头不对榫眼兮,使前贤身首碎。

90 常叹息不得志兮,悲我生不逢时。

91 揉蕙草擦眼睛兮,泪如雨衣全湿。

92 和衣跪下发誓兮,我坚持推行美政。

93 驾凤凰骑白龙兮,我乘风飞天行。

94 朝从苍梧启程兮,夕到昆山仙境。

95 想找灵殿投宿兮,日速落夜将临。

96 我叫羲和缓鞭兮,向日落处慢进。

97 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

98 放马咸池饮水兮,拴马扶桑树旁。

99 折桑枝赶日去兮,且放松躺一躺。

100 月神在前开路兮,风神随后奔闯。

101 鸾鸟凤凰惊叫兮,雷神提醒带雨裳。

102 我令凤鸟飞腾兮,夜行趁天开。

103 大风呼呼旋转兮,卷乌云漫涌来。

104 云团忽聚忽散兮,翻滚变幻色彩。

105 呼守卫开天门兮,他倚门不理睬。

106 雨茫茫天尽蔽兮,抱幽兰直发呆。

107 慨叹世间混浊兮,美丽被妒掩盖。

108 清晨原想渡白水兮,再登昆山驻马。

109 回头一看流泪兮,高丘没有美娲。

110 急忙改去春宫兮,折下几枝琼花。

111 趁着花朵未落兮,送给心中美娲。

112 雷神驾起云车兮,到洛水找女神。

113 送琼佩表心意兮,我请謇修做媒人。

114 总算有些了解兮,怪癖令人难忍。

115 夜去穷石凉发兮,天亮洧盘洗尘。

116 偏爱游山玩水兮,整天涂脂抹粉。

117 虽然她很美丽兮,只能放弃另寻。

118 天涯海角寻觅兮,上天下地忙奔驰。

119 遥望巍峨楼台兮,忽见美女简狄。

120 托鸩鸟做媒兮,鸩回说她不好。

121 见雄鸠鸣飞兮,想托怕它轻佻。

122 心中犹豫怀疑兮,亲又不可自提。

123 托凤凰做媒兮,高辛已先迎娶。

124 想远走不知去哪兮,只好徘徊上下。

125 即使少康未娶兮,有虞二姚未嫁。

126 口笨媒不好兮,看来也难成事。

127 世间混浊忌贤兮,扬丑恶掩美丽。

128 美人藏在闺中兮,哲王又沉睡。

129 情怀无处舒展兮,就此抑郁而终怎面对?

130 取琼茅来卜卦兮,请灵氛为我占算。

131 问:互爱相吸引兮,我的美人是谁?

132 世界这样广大兮,她究竟在哪里?

133 卜:卦象显示要远求兮,而且会很顺利。

134 处处都有芳草兮,何必留恋此地?

135 到处一片漆黑兮,有谁能见真善美?

136 喜好各有不同兮,唯独党人不爱美!

137 腰间挂满臭艾兮,说插香兰不够美。

138 香花臭草未能分清兮,怎欣赏美玉美?

139 塞粪土满腰包兮,说花椒不香美。

140 想依从灵氛卦辞兮,内心疑团未解。

141 找巫师降神兮,祭米花椒酬谢。

142 众神如伞降临兮,群巫纷纷去迎。

143 灵光灿灿耀扬兮,照亮我凡心。

144 教:要远游走四方兮,按法度找明君。

145 汤禹恭敬求才兮,伊尹皋陶去寻。

146 若君王真爱贤兮,又哪用到处托媒?

147 说是傅岩泥工兮,武丁聘用不疑。

148 姜太公屠夫兮,遇文王即鹏举。

149 宁戚凭讴歌兮,齐桓倚为佐辅。

150 趁着年青未老兮,别说日子还长。

151 一旦杜鹃啼鸣兮,那百草将失掉芬芳。

152 谁有昂贵玉器兮,不去小心保管。

153 谁都怕党人眼红兮,怀妒忌来折断。

154 世道纷乱颠倒兮,留下难以自保!

155 兰芷失去幽香兮,荃蕙化作白茅。

156 为何昨日芳草兮,会变成今日臭艾?

157 追究起原因兮,不爱美是要害!

158 我盼兰花盛开兮,不抽花叶空长。

159 失美丽变平庸兮,难再列入众芳。

160 花椒恃才傲慢兮,茱萸想混入香囊。

161 野草蔓延哄哄兮,又何芳能抵挡?

162 现在俗流滚滚兮,又有谁能自持?

163 椒兰尚且变质兮,又何况揭车江离?

164 我这佩带珍贵兮,遭扯断美不夺。

165 香幽幽难消散兮,华彩仍未稍磨。

166 随步荡佩自乐兮,这世界美女多。

167 趁我装饰灿烂兮,周游观察求索。

168 我既已得灵氛吉卦兮,按历择日把路上。

169 折些琼枝做肉兮,精磨玉粉做粮。

170 为我驾飞龙兮,美玉象牙造车。(读ju )

171 异心不能同事兮,我将远走自离去。

172 我在昆山转弯兮,绕路浏览观光。

173 拨开眼前晨雾兮,车动铃声脆响。

174 赶早渡过赤水兮,今晚到达西方。

175 凤凰展翅连旗兮,高天翼翼翱翔。

176 匆匆走过沙漠兮,到赤水岸稍躺。

177 指派蛟龙搭桥兮,知会西皇放行。

178 路狭窄险阻多兮,众车单线缓行。

179 过不周山左转兮,直奔西海不停。

180 集合那千辆车兮,一起齐头并进。

181 驾前八龙舞动兮,车上云旗相迎。

182 压兴奋缓鞭兮,思绪神游远处。

183 偷闲暇稍娱乐兮,奏九歌跳韶舞。

184 升临显赫皇界兮,低头忽见故都。

185 车夫悲马儿恋兮,曲身回首停步。

186 悲号: 停下吧!

187 但王朝不用我兮,为何还恋故居

188 既不愿推行美政兮,我将追随彭咸归去!

《屈原十事诗》陈弈之概括离骚大意

前部:引路、被屈;不屈、遭怨;申理。

后部:叩天、求女;问卜、请神;他投。

五律•屈原引路(一)

秋来春早去,迟暮美人悲。前圣光明引,先王勇武随。

党人终困步,国势日趋危。正路仍遥远,应骑骏马追!

五律•屈原被屈(二)

继前王勇武,为善政忙奔。正盼芷兰茂,刚称冠带纯。

失约于早上,分手在黄昏。美女遭人妒,灵修错退婚!

五律•屈原不屈(三)

困惑迷途内,徘徊正路前。失蹄唯退后,抚马再争先。

花草出泥美,芙荷入世鲜。身伤心未变,香冠顶山巅。

五绝•屈原遭怨(四)

结党握朝政,行单弃羽山。不听亲姐劝,逐户解说艰。

五律•屈原申理(五)

历史当为鉴,民心自有公。汤禹德正立,桀纣理亏终。

政善国中兴,君明世大同。任由身首碎,誓不改初衷。

五律•屈原叩天(六)

驾凤迎风上,携兰献阙前。孤身追落日,深夜叫开天。

宫卫倚门望,哲王恋枕眠。乌云忽聚散,暴雨下涟涟。

五律•屈原求女(七)

策马登山去,昆仑觅爱娲。高丘无美女,灵殿有琼花。

有美深闺躲,无媒白发加。情怀何处诉,浊世怎成家!

五律•屈原问卜(八)

谁是我心爱,她人在哪方?时时无眷恋,处处有芬芳。

粪臭刚弥漫,花香立隐藏。顽石充美玉,明辨盼君王。

五律•屈原请神(九)

众神如伞降,灿灿耀灵光。法具明君现,臣贤美政藏。

风云失际会,花草掉芬芳。哀杜鹃啼血,远游寻四方。

七律•屈原他投(十)

远去时难留也难,停行美政楚天残。

茫茫赤水今朝渡,赫赫西方当晚欢。

缓步收鞭皇界望,低头回目旧乡看。

车夫悲痛马儿恋,抱屈含冤汨水寒!

《离骚解读》

通过原格式今译韵诗的原意表达进行解读欣赏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全诗中心:推行美政。叙述文路: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

全诗结构:

分五章共14个完整意段。前两章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上半部;后三章也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下半部。

为了便于记忆把握,也可把全诗分为十个相连贯的独立故事:

上半部五个,《屈原引路》、《屈原被屈》、《屈原不屈》、《屈原被怨》、《屈原说理》;

下半部五个,《屈原叩天》、《屈原求女》、《屈原问卜》、《屈原请神》、《屈原他投》。

第一章《被贬》53行;《屈原引路》(1)出身、志向、努力。1至8共8行;(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18共10行;《屈原被屈》(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19至35共17行;(4)评价改法情况和表达对失败的看法与对改法的态度。36至53共18行。

第二章《反思》38行:《屈原不屈》(5)失败后自我反思。54至65共12行;《屈原被怨》(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引出后面的借史反思)。66至71共6行;《屈原说理》(7)评理及激奋抒情。72至91共20行。

第三章《再试》38行:《屈原叩天》(8)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92至107共16行;《屈原求女》(9)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108至119共22行。

第四章《徘徊》38行;《屈原问卜》(10)问卜及考虑。130至140共11行;《屈原请神》(11)求神。141至151共11行;(12)认真考虑神灵的指引及下决心他投。152至167共16行。

第五章《他投》21行:《屈原他投》(13)远去西方投西皇。168至185共18行;(14)全诗总结,是全诗的中心所在。186至188共3行。

全诗概述:

上半部包括七个完整意段。叙述文路:缘起,失败;反思,家人埋怨,评理。

第一章《被贬》53行:叙述被贬的前后过程。夹议推行美政的必要性和推行美政失败的深层原因,并抒发情感。

第二章《反思》38行:思考被贬原因。认为正直无错。不理会“姐姐”的责怪,论证推行美政的合理合法性。

下半部包括七个完整意段。诗人行走路线:上天宫不成后想去昆山求仙家指引,但回头见家乡无女(女娲般的能女),便转而去求女,求女不成后才去昆山,在昆山求神问卜,得到仙家指引后转去投西皇,中途却又思乡停步,最后还是决定找彭咸(先王)去了。

第三章《再试》38行:经过反思,坚定了信念,明确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推行美政)是对的,于是“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希望能东山再起,继续推行美政。

第四章《徘徊》38行:但“天关门(王不理)、女隐藏(王妃也不理)”,君王未醒。进路阻塞,便只好去“问卜、求神”,再思考决定何去何从。

第五章《他投》21行:一波三折:最初决定依照神灵指引离开楚国投奔西皇,但思乡难行,停步放弃。但若留在故居却又没有知己!无奈最后还是选择了以死报答楚王世恩的结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263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