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钢琴曲

求钢琴曲,第1张

《致爱丽丝》《蓝色的爱情》《梦中的婚礼》《水边的阿迪丽娜》《kiss the rain 》

野蜂飞舞 钢琴版的 (是朗朗弹得那个版本,马克西姆的也很好听)

肖邦-《革命练习曲》、肖邦-《即兴幻想曲》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第10号为双钢琴而作的协奏曲》、莫扎特-《第15钢琴协奏曲》、海顿-《e小调奏鸣曲》、海顿《C大调奏鸣曲》、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

喜欢钢琴曲的话我推荐你看一部动画片,叫《交响情人梦》,里面有好多钢琴曲和交响曲。

人们口中所说的乐器之王就是钢琴,而乐器之后是小提琴,乐器王子是古典吉他。

在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种古今乐器当中,现代钢琴被众多的音乐家们誉为“乐器之王”。这不仅是由于它的体积最大、内部结构最复杂,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它优良全面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都是其他任何乐器(除为数不多的教堂、音乐厅中的管风琴外)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在欧洲,大约14——18世纪之间,曾流行过两种键盘乐器,一种叫击弦键琴,一种叫拨弦键琴(又称大键琴、羽管键琴)。这两种乐器都因被认为是钢琴的前身而被我们称为古钢琴。两种古钢琴的发音原理互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完全不能或几乎不能随手指触键的不同力度弹出强弱不同的音来。虽然有这样的弱点,但古钢琴作为键盘乐器,已经具备了将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调同时结合起来的功能。当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调同时(不是先后)结合起来时,音乐就变成多声的、复合的、立体的了,这无疑是人类音乐思维的深化。键盘乐器的优点就在于能够适应这种深化的需要。同时也反过来为多声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那时的欧洲音乐,恰好是复调音乐迅速演进的时代。相应的,古钢琴也盛行了几百年。许多作曲家都为古钢琴作曲。例如巴赫、享德尔和斯卡拉蒂的钢琴曲,都是为古钢琴的。海顿、莫扎特的大量作品和贝多芬的一些作品,也都是为古钢琴作的。另外,古钢琴还有它特有的纤巧的音色。所以在古钢琴普遍被现代钢琴取代之后,到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甚至在当代,又有少数钢琴家重新提倡使用古钢琴。今天, 许多型制的电子琴也都设置古钢琴的音色(Harpsichord),就是这个缘故。

乐器的演进,是伴随着音乐创作的深化而变化的。而音乐创作的深化,就在于更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人们内心对无限丰富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来的无限丰富的感情色调及其变化。这时,缺少力度变化和对比的古钢琴,就不能完全满足音乐艺术发展的需要了。新的钢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世界上第一台钢琴,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B·Cristofori)于1710年前后在佛罗伦萨制造出来,当时取名为“弱和强”(Piano e forte)。后来,几乎所有语种都称钢琴为Piano,就是Piano e forte的简称。中文称Piano 为钢琴,这倒是中国化了的名称。

仅从钢琴本名为“弱和强”这一点已经说明:演奏者能随心所欲地弹出弱、强、渐弱、渐强、突弱、突强等等力度变化、对比,这是钢琴的发音原理与古钢琴的根本不同之处。这一点不同,对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对钢琴曲创作的推动,都有重大意义,这已由后来的钢琴音乐史所验证。克里斯托弗里的巨大贡献,就在于此。万事开头难,尽管他制造的那台钢琴与我们今天常见的三角钢琴(即平台式钢琴)和立式钢琴相比,还是大不相同的,但毕竟Piano是在克里斯托弗里手里诞生的。后来的几百年间,又经各国无数的能工巧匠,从型制、结构、材料、音域、音色、音量等等方面不断予以改进,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这中间,另一件对钢琴艺术乃至整个音乐艺术的进步都有深远意义的事,就是十二平均律的普遍应用。所谓十二平均律,就是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里,所有相距半音的两个音之间的“距离值”,都是相等的,这是其他任何律制都不具备的特点。这个特点的优越性,在于音乐从此可以“畅通无阻”地自由转调和方便地应用和声技巧。由此,音乐的多声思维才飞上了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

十二平均律的最早发明者是我国明朝的大数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朱载堉。依据史书,他最迟已于1584年之前创立了十二平均律这一伟大的律学理论,但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并未在我国推广应用。在音乐实践,特别是音乐创作中,最早成功的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并预示出光辉前景的,是德国的巴赫。他于1722年写了一部《平均律钢琴曲集》(原名为《平均律键盘曲集》),使用了全部24个大小调,1744年又完成了同样应用24个大小调的第二部。这两部曲集,被信仰基督教的西方音乐家称为音乐艺术的“旧约全书”,足见其在音乐文化上经典性的价值和意义。

钢琴英文名是Piano,Piano是pianoforte(有强弱变化的哈泼西考特) 的简称原名:哈泼西考特 其机械装置有:键盘,击弦机,琴槌, 制音器,琴弦和踏板。现代钢琴的键盘达七个八度,最低音为A2;也有再加一个小三度的,最高音为c5(88键)。 钢琴第一次用于独奏乐器是在1768年JC在英国的一次演出。 现代钢琴因形状和体积的不同,主要分为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音乐会所用的大三角钢琴是乐器中的庞然大物,有9英尺长,最重的可达79吨。迄今为止最昂贵的钢琴是一架1888年生产的斯坦威(steinway)牌 三角钢琴,1980年在纽约以18万英镑的高价被拍卖。钢琴因其独特的音响,88个琴键的全音域,历来受到作曲家的钟爱。在流行、摇滚、爵士以及古典等几乎所有的音乐形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立式钢琴价格便宜,占用空间小,成为爱好者的购买对象。三角钢琴(grand piano)则用于大型演出或专业人士。立式钢琴采用一种琴弦交错的设计方案,有效地节约了高度与厚度。在此之前的立式钢琴高度达24米。现在的只有1-2米高。三角钢琴有 27米长。 应用谱号:高音部: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低音部: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由琴弦列、音板、支架、键盘系统(包括黑白琴键和击弦音棰)、踏板机械(包括顶杆 和踏板)和外壳共六大部分组成。 使用材质:琴弦列:高、中音琴弦由钢丝制成;低音琴弦由钢丝加上紫铜缠丝制成。音板:木质结构。 木材要求质地柔软、有弹性、易传导振动,以白松或 梧桐为最佳。支架:包括铸铁支架和木支架两部分。键盘系统:黑白琴键由象牙或电木制成;音棰常用木制。 踏板机械:金属结构。外壳:漆饰木板结构。乐器特色: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变化丰富,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或刚或柔,或急或缓 均可恰到好处;高音清脆,中音丰满,低音雄厚,可以模仿整个交响乐队的效果

钢琴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动琴槌以敲打琴弦。从十八世纪末以来,在欧洲及美国,钢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键盘乐器。钢琴发源于欧洲,十八世纪初,意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发明的一种类似现代钢琴的键盘式乐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所有乐器中,钢琴最像机器。它简直就是一种机器,人用手操作的机器。其尊容谈不上优美,故此画家们很少让它入画。然而人机结合,人机相遇,它忽地灵通了!能弹了贝多芬,如哲人之沉思雄辨;弹肖邦,如吟诗;弹德彪西,如作画。它竟兼有了诗人、画家、哲人、鼓动家的功能。尼采、托尔斯泰、阿道尔诺们爱之,弹之,当然不是没有缘故了。” “想想看吧,世无钢琴,我们也就没有莫扎特的二十几部钢琴协奏曲了;也就没有贝多芬的奏鸣曲了;没有肖邦的那些钢琴诗了;德彪西的‘钢琴画’也就不可得而赏之了。那人间将是何等的荒凉、寂寞!”辛丰年先生在《钢琴文化300年》中的论述不但精辟地道出了钢琴的外型、内涵和精神,更道出了钢琴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钢琴之所以成为乐器大家族中的“王者”,是人类的精神文明及科技文明的发展所赋于它的,钢琴作为乐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钢琴的发展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不断发展的状态。钢琴作为物质基础,为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条件,音乐家创造发展的钢琴文化又促进钢琴结构功能的进一步成熟。由此我们说钢琴是钢琴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钢琴、认识钢琴,也就成为了一个音乐人认识钢琴文化的必须了。 通常人们认为钢琴有近300年历史,即1709年由意大利制琴大师B·克里斯托福里所创制的现代钢琴的前身。在以后的200多年,又不断改进完善,方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现代钢琴。然而,钢琴的整个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即现代钢琴出现之前,钢琴已存在了300多年,我们称这一阶段的钢琴为古钢琴。现代钢琴的前身只是1709年古钢琴质的发展与飞跃。若没有古钢琴所发展的“量”的积累,也就不会产生1709年古钢琴“质”的飞跃。

钢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与古西腊的弦什(一弦琴)。将弦什的琴弦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多弦乐器。进而多弦乐器又演变成两种演奏形式的乐器。一是以手指拨动琴弦发音的多弦乐器。后与键盘结合成为拨弦古钢琴。另一种是以手指拨动琴键,装置于键尾的小槌击弦发音的古钢琴。这两种乐器都是现代钢琴的鼻祖,故统称之为古钢琴。

1拨弦古钢琴

拨弦古钢琴——哈普西科德(Harpsichord)在音源与演奏形式这两大特征上,都与击弦古钢琴有着完全相同的特征。就是外型上也基本一致,乃至今天我们仅从外型上难以分辨它们是哪一种琴。两种古钢琴在外型、音源、演奏特征上是一致的,但它们演奏所发出的声音效果则完全不同。这是由于激发琴弦方式的不同使然。拨弦古钢琴是在键盘的尾端装有拨弦的装置,其拨弦的拨子是以金属薄片包裹皮革制成,也有使用禽鸟的羽翎作为拨片,故也称这种琴为羽管键琴。按动音键而拨弦,十指可同时并用,弹奏出各声、复调音乐。这种激发音弦的方式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首先,拨弦的方式使其音量、音色难以变化,且不可克服在拨动弦时产生拨动噪音。又由于拨片在琴弦上停留的时间不可能如击弦弦槌在琴弦停留的时音那样短促(03秒),所以琴弦不能充分振动,声音较弱而短促。这些缺点决定了它音乐表现力的不足。但其纤细而韵味十足的音色自有其独特之处,在古代的宫廷室内乐为代表的音乐形式盛行时,这种独具特色的音质有着无可替代的功能,其能在音乐历史舞台中风光300来年就证明了这一点。

2击弦古钢琴

击弦古钢琴称为科拉维科德(Clavichord),它无论从音源、演奏形式、激发琴弦的方式都更接近现代钢琴。但是由于它的结构过于简单,一没有三级杠杆的传动方式;二没有击弦后立即脱离琴弦的装置;三不能快速连续弹奏;四没有现代钢琴所具有“软中硬”的弦槌。以上4个方面正是现代钢琴击弦机键盘的主要特征。由于上述原因,击弦古钢琴的音量小而纤细,具有一种恬淡的金属音色,有些像敲击钢片琴的声音特色,听起来也有其迷人之处。在小范围的室内乐作品中有着其它乐器所难以替代的声音效果,乃至在1709年现代钢琴问世后仍在欧洲乐坛上活跃了100多年。随着现代钢琴的不断完善、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而出现的爵士乐、摇滚乐的需要,古钢琴——似柔弱纤细而又羞涩的贵妇人——也只能归隐于现代社会舞台的大幕之后了。 自19世纪中、末叶欧洲又兴起了复古之风,欧洲各大中城市保存完好的辉煌古建筑群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美术、音乐……等古典文化艺术长久的生命力使古钢琴又再着盛装,走上舞台。这正是我们人类在快速前进的路途之中回首望去所发现的不该丢弃的宝贵财富。于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重新奏响,古钢琴又翻开了新的篇章。诚然它不占据现代音乐舞台的主流,但是我们相信,它将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增添晚霞的壮美。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当然不应被遗弃,因为它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夕阳的壮美,使我们看到人类的先祖们所创造的文化,同时我们也更清醒地看到了现代乐器之丰富,现代乐器之王者——钢琴,那时,如日中天的辉煌。

日本的雅马哈,卡瓦依 韩国的三益,英昌 都是首选 当然博兰斯勒是更好的 您也可以选择国产的比如星海和珠江 钢琴和电钢琴是很有区别的 首先它们的触键技巧很有差别 钢琴弹强音一开始就加速压下去 钢琴弹弱音按下琴键后才发力加速压下去

电钢弹强音快速下键 电钢弹弱音慢速下键

在钢琴上用快速下键只会弹出爆音 在钢琴上用慢速下键只会弹出闷音

在电钢上加速压下去。。。电钢不知道你在干啥。。。无效率的触键。在电钢上按下琴键然后加速压下去。。。莫名其妙。。不知道会有怎样的音量出来。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触键技巧。所以。。。。。。。只弹电钢的人到了钢琴,感觉用不上力,原因是不懂《加速压下去》只弹钢琴的人弹电钢会一塌糊涂,因为用了《加速压下去》

能否两种触键技巧都掌握,然后无论电钢还是钢琴都能够弹好呢?不能 因为钢琴与电钢太接近了,所以这两种触键技巧会互相干扰。两种都弹好是比较难。

若您的孩子想弹好钢琴,就不应该用电钢来练习。

如果没有打算弹钢琴,只希望掌握一种可以弹出音乐的乐器,专心弹好电钢也是好的。

如果电钢弹出来没有音乐,有几个可能:你没有掌握弹电钢的技巧,或你没有音乐感,或者你的电钢太差了。烂电钢弹不出好音乐,烂钢琴也弹不出好音乐。

音乐性比较

电钢无法透过触键方式改变音色,钢琴有无穷音色变化。

电钢的音量层级只有127度,钢琴有无穷音量变化。

电钢无法做出下踏板后的共鸣效果,钢琴的踏板是千变万化的调色板。

结论:电钢的音乐表达能力远远不及钢琴。

曲目问题

绝大部分古典音乐是为钢琴而写的。所以绝大部分古典音乐最好用钢琴来弹。好的古典乐曲都很能够发挥钢琴的特点。而这些在电钢上面的确是种缺失。

是否这样就表示电钢不好呢?那也不一定。一种乐器总需要有专门为他而写的乐曲。有些新作品是非常适合电钢的,因为作曲家创作的时候,就是透过电钢来捕捉灵感的。这些作品用电钢弹可能比较用钢琴更好。还有就是巴洛克时代的乐曲,本来不是为钢琴而写的,例如巴赫那些,有时候用电钢比较用钢琴更能表达那个音乐呢。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适合电钢弹奏的好乐曲的。毕竟电钢还是新的乐器,在人心中还没有摆脱钢琴的阴影,所以误以为电钢只是钢琴一个差劲的代用品。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原来电钢是一种新乐器,大家才会认真对待电钢的。

只是有一个警告,就是多弹电钢,可能会影响(破坏)弹钢琴的能力。这个不一定,毕竟是有这个可能。

音色问题

钢琴音色变化无穷,在于从压键至发出声音之间加速曲线的不同。压键之后快速加速会产生明亮的音色,压键之后缓慢加速发出的声音较柔和。压键后没有加速就会产生粗硬的声音(这是没学过琴弹出来声音不对头的原因)

触键技巧,

钢琴有多种触键技巧 包括手臂用力的方式,手腕如何放松,手指的曲度,都是为了产生不同的加速曲线,使钢琴发出无穷音色变化而来的。

电钢完全没有这个接收加速曲线的机制,它只接收一个恒定的速度,一个速度配合一个音量层级。由于midi工业标准,这个音量层级只有127度,因此电钢的表现亦只能在这127度音量层级中变化。

音量。音色。压键速度。三者的关系是完全绑定不变的,相同的音量就只能有相同的音色,电钢的表现力当然很受局限。与钢琴那无限音量层级,无穷音色变化,如何相比

 

共鸣问题

关于弦之间相互共鸣的情形,尤其是踏下右踏板时更为明显,踏下右踏板,只弹一个音,整个钢琴,所有音都会蜂鸣起来。很宽阔的感觉。

踏板这个共鸣效果,尤其在弹奏浪漫时期的乐曲,运用得当,有神奇效果。这在电钢上,是完全无能为力的。还有,踏板还是一个调节音色的工具。

虽然最新的电钢或说钢琴音源,考虑到这个问题。在踏下右踏板时,取样音色变为另一组别(按下踏板后的音色取样),以模仿共鸣效果。效果是音色比较模糊,可是做不到真钢琴那种把和弦音混合共鸣的效果。

电钢的优点

电钢作为钢琴的代用品,如果只考虑音乐因素,它只是个差劲的代用品。可是电钢却有很多钢琴无能为力的优点。方便,就是电钢最大的优点。不要小看这个方便,mp3流行,不是因为音质好,完全只是因为方便。电钢的流行,也是这个原因。一个原因就足够了。

练琴的问题

用电钢练不到音色控制,练不到踏板运用。还有听惯了那(只有)127度的音量层级,不利于培养精致的音乐感受。

大家在考虑买电钢还是钢琴时,除了音乐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考虑。就是电钢不耐弹,几年就出问题。钢琴却能陪你一生。

所以我的建议还是买钢琴练习的好。LZ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我。

天才的钢琴圣手:马克西姆

将古典与现代流行风格融合在一起而获得成功的艺人,

我记忆里第一个冒出的的人就是陈美,

不仅是她的曲目,她还将电子小提琴这个概念第一次送到我的脑海里,

尽管很多古典发烧友对此嗤之以鼻,

但是陈美在流行乐界获得的成功,以及带动古典音乐回归的功劳都是毋庸置疑的,

随后又有一组古典辣妹出现,再次把小提琴的魅力展现给了流行音乐爱好者们,

到了马克西姆(全名 Maksim Mrvica),古典钢琴又一次和流行音乐嫁接在一起,

说到流行钢琴,很多人印象里第一个念头就是理查德·克莱德曼,

他以浪漫钢琴王子的形象辉煌多年,然而他的钢琴技艺其实并非多么高明,

事实是,正因为其钢琴技艺上的局限,才使他走上了流行钢琴演奏者的道路,

当然他是成功的,那么马克西姆呢?他绝对不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翻版,

如果要在乐界找一个相似的人,我选择肯尼基。

肯尼基是个有着非常高超的萨克斯演奏技巧,但是却致力于创作演奏流行乐曲的音乐家,

即便如此,他演奏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中,四处都暗藏着高深的演奏功力,

他的现场表演更容易让人明白这点,

马克西姆在钢琴上的造诣也许不如肯尼基之于萨克斯,

但是他的技巧已经足够称的上为优秀的钢琴家,而不是退而求其次的浪漫钢琴王子!

从他的外表看,大概没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古典钢琴演奏者,

身高近 2 米,有着典型东欧男人魅力的俊秀脸旁,染发,一身休闲劲装,加上耳环项链,

瞧上去倒象个偶像流行男歌手,

但是他弹钢琴前,要冥想很长时间,然后坐在钢琴前如行云流水般敲击琴键,

直到这时,人们才能把对他的外观印象抛诸脑后,

钢琴前的马克西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演奏家!

他……

来自克罗地亚的明星

当马克西姆出版了一张演奏克罗地亚当代古典钢琴曲目的专辑时,他并没料到以后的成功,

他当时认为这张专辑大概只能卖上几张就呆在货架等着积满灰尘,就象其他不成功的专辑一样,

结果是,这张CD成为了克罗地亚历史上卖的最畅销的古典音乐专辑之一,

并让他获得四项 Porin 音乐奖(这个奖项便相当于克罗地亚自己的格莱美),其中包括最佳古典专辑奖项,

同时他也被邀请到颁奖典礼上表演,这是个很难得的荣耀,

因为古典音乐家一般是不会被邀请到现场表演的,

也许这该归功于他演奏的那首充满情感的男爵夫人之舞(The Dance of the Baroness)。

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马克西姆认为是他演奏时的热情,以及将古典音乐融合新的元素感染了年轻的乐迷,

他穿着很时尚的,好象被切过好几刀的无袖衫,

他既在正式的剧院演出,也在布置了大屏幕,打着激光灯的舞台弹奏,

最重要的是,他坚信音乐本身的力量能够震撼到每个人,

这个信念支持着他还默默无名时,在克罗地亚一个小镇上张贴自己演奏会的海报,

这个信念支持着他当克罗地亚战争爆发,却依然在学校地下室练习钢琴,

直到这个信念支持着他获得了如此的成功!

马克西姆受过非常严格的钢琴训练,

他出生于1975年,家乡是在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名叫希贝尼克的小镇,

他9岁开始练习钢琴,第一次公开表演也是在这年,

仅仅三年后,他就和交响乐团一起合作表演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

1990年,战争爆发,在他居住的小镇上,每天都有上千颗手榴弹爆炸,

但是他和他的导师玛利亚·塞克索(Marija Sekso)都坚决的认为应该继续进行音乐学习,

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中,支持马克西姆的就是他的钢琴,

尽管当时环境如此恶劣,他还是在萨格勒步获得了生涯中第一个比赛大奖,

至今他都认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奖项,而且那是我演奏生涯中最美妙的时刻!

随后他师从意大利著名钢琴演奏家米凯兰杰里的弟子瓦拉基米尔·卡潘教授,

在瓦拉基米尔·卡潘教授的教导下在萨格勒步音乐学院度过5年时光,

接着又在布达佩斯著名的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

这段时间(1999年)他获得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头奖,

2000年他定居巴黎,受业于伊格·拉斯科(Igor Lazko),

2001年他赢得巴黎庞拓斯钢琴大赛首奖!

他的生涯从此转变,等他回到克罗地亚后顿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数不清的电视节目和访谈等着他,

然后他录制了第一张专辑Gestures,

他在萨格勒布市拥有2000个席位的利辛斯基音乐厅(Lisinski Hall)举行的演奏会景况让人叹为观止,

很快他受到了为古典辣妹做过很多曲子的克罗地亚音乐才子 Tonci Huljic 的注意,

Tonci Huljic 将他介绍给音乐制作人兼经纪人梅尔·布什(Mel Bush),

这个梅尔·布什,也是陈美的经纪人,

当时梅尔已经在开始寻找一个年轻有为的钢琴家,

结果马克西姆的才华让他赞叹不已,随即签约,

并由EMI古典部制作发行新专辑:我们现在所熟悉的Piano Player(钢琴玩家)!

Piano Player专辑制作完成后,公司做宣传的方向首先选在了市场潜力巨大的远东地区,

他先后在台湾,香港,韩国,日本等地做宣传,后来又到内地,并作为嘉宾参加了CCTV-Mtv音乐盛典,

这张专辑的影响好象旋风一般,可以说选择远东地区做为宣传头站是获得了成功,

现在我们好好审视一下这张融合了现代流行因素与古典音乐为一体的跨界专辑,

第一首,就是国内古典乐迷,甚至说即便是不常听古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Bee),

这首曲的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

音乐描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的飞舞,追叮他所厌恶的人,这是首欢快,节奏简练的小品,

看过**闪亮的风采(Shine)的人一定记得大卫叼着烟,手指飞快的演奏这首曲目,震惊了当时酒馆里的每个人,

即便是不爱听或者没听过古典钢琴的人,也都很容易从这首速度飞快的小品中一窥古典音乐的魅力,

专辑中该音乐做为第一首,无疑就是先声夺人,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开头印象,

改编的野蜂飞舞配上了舞曲的节奏,感觉倒也不过不失,互相没什么坏的影响,

同时由于这是一首小品,时间不长,

于是第一首曲目中还混合了整张专辑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后再以野蜂飞舞结束,

做为介绍整张专辑,提起听众的欣赏欲望,制作方倒是动了不少脑筋!

第二首,葛利格钢琴变奏曲(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这首是挪威著名音乐家爱德华·哈格吕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协奏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这首曲年代久远,是葛利格早期最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于1868年,

随后这部作品成为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最常被演奏的协奏曲,

该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和谐,充满了幻想色彩,

专辑中的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电子键盘的开头很有经典舞曲的氛围,

这里伴奏交响乐团,电声乐器与马克西姆的钢琴结合的很好,

由于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节奏也很轻快,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该专辑的主打曲,出埃及记(Exodus),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名**配乐了,

不过**中出埃及记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

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

本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原本就是演奏曲,加了词就做了**主题歌,

该曲目气势宏大,雄壮,很有悲壮的历史感,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肯定不陌生,

要说做为本专辑主打,该作真是足够气魄,

只是改编曲给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节奏,本来悲壮的氛围给弄的淡化了不少,

本人并不很欣赏这种改编风格,但是单就动听,不考虑什么别的因素,倒也合格!

第四首,克劳汀幻想曲(Claudine)是 Tonci Huljic 创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漫钢琴作品,

听上去好象跟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东西相差无几,

既然是钢琴玩家,那么除了古典,也来点甜密的情歌不算什么坏事,流行乐迷估计会很对胃口!

第五首Wonderland(新乐园)也是Tonci Huljic 的作品,风格变的大气了点,

不过听起来好象还是克莱德曼在演奏!

第六首,亨德尔的萨拉班德(Handel's Sarabande),

这是出生于德国的英籍音乐家乔治·弗雷德里西·亨德尔的一出歌剧萨拉班德的主题,

同时 Sarabande 也是古典曲种之一,是一种交际场合的舞曲,源于波斯,

十六世纪末传入法国后演变为节奏缓慢庄重的风格,

本曲听起来一般,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过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错,节奏依然为舞曲!

第六首是俄罗斯传奇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钢琴部分的难度比较大,

主题采用了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常采用的一些习惯,

其中也有莫扎特安魂曲的一些旋律,

这个曲子讲述了许多帕格尼尼的传奇,

比如与恶魔交易,比如他爱的女人,比如他在教堂碰到的麻烦,最后全被他克服掉,

音乐时而优美,时而热情,整体的效果非常吸引人,

面对如此著名的曲目,专辑中没有做什么大的改编,

基本沿袭原曲的变化,顶多就是配了些流行节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正好让听众专注于本曲目的精彩!

接下来的汉娜的眼睛(Hana's Eyes)又是 Tonci Huljic 的作品,

制作的非常动听,曲调带点幽幽的哀怨,女声的和声烘托出了悠远的气氛,非常适合小女生来听,

也许以后会作为浪漫经典被时常演奏!

在淡淡的悲哀中,下面紧跟着就是萧邦著名的C大调革命练习曲,

萧邦创作的一系列练习曲都非常出色,而这首革命更是个中翘楚,

1830年11月,波兰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华沙革命,

远在他乡的萧邦因为不能回国一起与祖国人民战斗而感到激愤,

十个月后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更使萧邦感到义愤填膺,同时又对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万分,

于是他把全部的感情都溶入了这首练习曲中,

整个曲目都始终贯穿着愤怒激越与悲痛欲绝的气氛,气势逼人,

由于作品的风格非常强烈,所以改编也不大,

除了鸡肋般的加上了舞曲节奏的鼓点,主要的风格体现还都是在钢琴上面,

这也是古典作品的一大特色,尽管有时候很好与流行元素配合,但是独特的个性依然无法被流行元素所掩盖!

下面两首又是 Tonci Huljic 的作品,

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曲目的激情依然继续了下来,

不过风格换成了拉丁派的热情,原创曲目就能更多的考虑和其他元素的配合,就不会显得多余或者不合拍,

幸好整张专辑除了野蜂飞舞我认为编排的有点失败以外,其他都没出现过头重脚轻的情况,

然后是克罗地亚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是一首很有点气势的作品,

Tonci Huljic 做这种流行味道浓厚的曲目很拿手!

接下来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 of the Baroness),

出自另一位克罗地亚钢琴家弗拉诺·帕拉奇(Frano Parac)之手,

弗拉诺·帕拉奇生于1948年,拿过很多奖项,78年起在萨格勒布音乐学院带课,

本人非常喜欢这首曲子,这也是专辑中唯一一首纯钢琴演奏曲目,

完全没有其他配器在里面,可以彻底的享受一下钢琴的魅力,

这首曲子贯穿着华丽与莫明的悲哀,快结尾时的一段音调听上去好象舞者轰然倒地一样,

整个曲子不长但是结构严谨,虽然变化不多,但是营造出的氛围非常好,

作为压轴曲目,本作大概纯粹是为了展现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罢了,不过这没有影响到曲目的优秀!

最后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为附加曲目出现的,是专辑中古巴的重新混音版!

以上评论牵涉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较大量的介绍,是为了给不熟悉古典的乐迷增加更多欣赏的乐趣,希望大家可以喜欢马克西姆

霍洛维兹 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

世界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俄国钢琴家

生平概略

霍洛维滋1904年10月1日出生於俄国基辅,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钢琴家,曾在基辅的贵族音乐学校里受过钢琴训练,家境富裕。四岁便由妈妈启蒙开始学钢琴。平时除了一般课业外,他常与同学一起玩各式各样的音乐,联弹、室内乐、歌剧、交响乐,接触各式音乐。霍洛维兹在11岁时,曾透过叔父的安排跟俄国钢琴家史克里亚宾会面。在听过霍洛维兹的演奏后,史克里亚宾对他母亲说:「这个小孩将来会是个钢琴家。不过,一定要给他完整的教育,不要只懂音乐,生活各个层面都要兼顾。艺术的范围很广,除了音乐还有绘画、文学、甚至哲学,这样,他才会成为一个有深度的音乐家。」

原本,霍洛维兹想成为一位作曲家。1920年他於基辅音乐院毕业时,俄国大革命野火燃烧到基辅,富裕的家庭被视为资本阶级而被破坏殆尽,家里的财产全部被充公,家庭经济顿时陷入绝境。17岁的霍洛维兹只好提早展开他的职业演奏生涯,开始以开演奏会来赚钱贴补家用。起初,刚开始演奏时,由於知名度尚未打开,他的音乐会并不受到大家的注意,音乐厅观众席几乎是空的;后来情况虽然渐渐好转,但也常常只有半场的观众人数而已; 渐渐 知名度打开, 所到之处受到许多爱乐者的欣赏。 有一年的冬天,他光在列宁格勒就举行23场音乐会,弹了200多首曲子,俊秀的外表,加上演奏时的强烈震撼力,在列宁格勒成为无人不知的风云人物。乐迷疯狂的程度,可媲美当今的偶像歌手;有八名少女更组成 "绿衣团"跟著他到处巡回。对於自己早先从几乎是空的音乐厅,到后来全满的观众席之间所经历的这一切,霍洛维兹觉得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再恰当也不过的事了。

后来,霍洛维兹认识了密尔斯坦,两人常常一起举行合奏会,再加上霍洛维兹的妹妹跟另一位大提琴手,便成为俄罗斯几个大城市里家喻户晓的四重奏团体。几场音乐会下来,20岁时,霍洛维兹又以「电与光的钢琴家」扬名全国。当时还有一批身穿绿衣的少女组成啦啦队,只要霍洛维兹举行演奏会,她们一定到场加油,为他鼓噪助威。后来,这些女孩得悉霍洛维兹要离开俄国到欧美闯天下,这下她们可慌了,便打定主意要留下一点纪念品。於是在某场演奏会后,女孩们来到后台,一拥而上把霍洛维兹团团围住,人手一剪,把燕尾服喀擦乱剪一通,再把这些战利品平分成八条,各与一朵黑玫瑰配戴在绿衣上,以示悼亡之意。

霍洛维兹一直憧憬要离开祖国到欧美打天下,1924年,经纪人Alexander Merovitch 看中他,想介绍他到欧洲表演,1925申请出国不过,却遭到阻碍。后来他的父亲想出以要到德国科隆拜Schnabel 为师的申请理由,才得以获准过关。当霍洛维兹把自己攒来的五千美金藏在鞋底准备出境时,站岗的卫兵狠狠地盯住他说:「别忘了祖国!」虽然霍洛维兹从来没忘了祖国,但是这一次离别出国境,要等到整整六十年以后,霍洛维兹才有机会光荣回到俄国。

欧洲时期

霍洛维兹刚到欧洲时,小有名气,从早到晚都在赶音乐会。在德国开了几场叫好不叫座的音乐会;当他到德国汉堡时,正好有一个机会成为他一生的转捩点。当时有一位经纪人临时找他代打,在没有排演的情况下,请他代替昏倒的知名女钢琴家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两小时后,音乐会开始,指挥霍布斯坦被霍洛维兹的弹奏方式吓到了,他跟著霍洛维兹的拍子来指挥,直到整首曲子结束。当演奏会结束,所有听众歇斯底里地叫喊,几乎要把音乐厅掀翻了!汉堡当地的乐评也对当晚的音乐会佳评如潮。

美国时期

到了美国,又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让霍洛维兹一举成名!不过这回是跟指挥家毕勤合作。纽约时报乐评家将这场演出称为「键盘热烈冒烟的演出」。

1932年,指挥暴君托斯卡尼尼决定启用霍洛维兹,与纽约爱乐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皇帝'' 。 音乐会结束的餐会中他认识了未来的伴侣---托斯卡尼尼的女儿温达。8个月后,俩人於1933年圣诞节前夕宣布结婚,霍洛维兹成了托斯卡尼尼的女婿,也转变了他的一生。从那时候开始,霍洛维兹的演奏生涯就逐渐保持在高峰状态,他更藉多次退隐与复出来制造话题,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温达终身扮演著霍洛维兹的伴侣、侍从、和第一线的乐评,直至1989年霍洛维兹去世为止。

霍洛维兹被称为拉赫曼尼诺夫作品的最佳诠释者。他有几次机会演奏给当时已颇有名气的拉赫曼尼诺夫听,他曾经形容说'' 他把整首曲子吞下去了''。

霍洛维兹跟拉赫曼尼诺夫是怎麼认识的?这就要从小提琴家克莱斯勒的一封信说起。克莱斯勒曾写信告诉拉赫曼尼诺夫说:「有一个年轻的俄国钢琴家用过去从来没有听过的弹法弹你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你应该见见他。」就这样,霍洛维兹一到美国就接到拉赫曼尼诺夫的邀请,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时常一起到纽约史坦威钢琴公司的地下室练琴,终其一生都维持非常亲密的关系。当拉赫曼尼诺夫完成他的经典名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霍洛维兹正好在瑞士,每当他完成一段变奏,就会打电话到瑞士告诉霍洛维兹,由此可见两位巨匠深厚的情谊。

霍洛维兹曾4度退出表演舞台,时间分别是:1936-1937、1954-64、1968-1974、1983-1985。他退隐的理由很简单,他说:「我受不了一个礼拜旅行五天的劳顿,在火车上、旅馆里,吃不好、睡不著。我像一辆该停的汽车,若不停下来,引擎就要烧坏了。一位艺术家若不断付出,他的内涵便会越来越空虚。」

第一次退隐 由於托斯卡尼尼、温达的严厉督促与压力,1936年,他毅然决定退隐潜修,去加深自己音乐内在的表达方式。1939年,於法国东山再起。

第二次退隐 1953年2月25日在卡内基厅举行独奏会后,又宣布无限期的退出舞台,但录音继续。十二年的退隐生活,一方面为了回复身心健康;同时也为了静下心,重新思考,建立自己的风格。他阅读了许多书籍,重新研究音色触键,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在此段期间,他并没有放弃录音,哥伦比亚公司(CBS)为方便他录音,於1962年,在他家架设一套完整的录音设备,只要他想要录音,可自己操控,或拨一通电话,录音技术人员马上到。

1965年3月19日记者会中,宣布霍洛维兹将於5月9日重返阔别12年的舞台。这场音乐会一扫过去乐迷的疑念,钢琴美声歌唱的迷人音色变化决不是靠录音的技巧。

第三次退隐 1968年为了满足各地乐迷,亲自策划一场在卡内基厅电视现场转播演奏会。之后,又因健康因素,第三度隐退。1974年第三度复出演奏会。这场音乐会,连远在欧洲的卡拉扬也前来聆听,此时霍洛维兹的音乐呈现非常个人主观的诠释方式。晚期的霍洛维兹,弹奏的音乐常被冠上太自由古怪,他的诠释常出乎意料,和一般我们认定或听到的版本不同,呈现给我们完全不同的音乐思想。

1968年后半,他已很少公开演奏,但家庭录音仍照常。1989年11月5日,因心脏衰竭逝世。

三度退出舞台

霍洛维滋为了自己音乐的更上一层楼,呈现给乐迷更丰富的音乐,三度放弃他大好的事业,潜心研究练习,这是一般演奏者很难办到的。 的确,在他退隐又再重返,每次都有对音乐更深层的表现。他在不同时期常弹奏相同的曲目,录音纪录他每段时期对乐曲思考的改变,我们可从不同时期的录音看到一个演奏家的成长。

弹钢琴的动作

现在坊间很容易便可以买到霍洛维兹的音乐会录影; 银幕上的霍洛维兹永远上身没什麼大动作或摇动,利用大脑控制两只手,做出变化多端的音色,没有任何夸张多余的动作。和现今许多''演音乐的"音乐家(及表情丰富、动作夸张,音乐听起来平淡无奇)相反。音乐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观赏的,是不

未曾参加过比赛的钢琴家

霍洛维兹一生未曾参加过钢琴比赛,他觉得比赛根本不是音乐家参与的活动; 一个音乐家应走出自己的路,比赛只会扼杀这种行为。 一个音乐家应不断鞭策自己练习,不断的进步。 这或许可以提供许多学音乐的老师家长、学生思考--- ''比赛'' 只是鞭策学生练琴、更进步,得奖与否并不那麼重要。一个钢琴家的好坏,并不一定以比赛得奖为依规,波哥雷利奇是另一个成功的例子。

史坦威钢琴的爱用者

霍洛维兹到任何地方演奏,均带著自己的钢琴,这是众所皆知的事情。 他有五台史坦威钢琴,分别是 CD186、 CD314 503、 CD223、 CD75、 CD443 (全由史坦威钢琴免费提供),他最喜欢的一台是CD314 503。史坦威钢琴并提供一个专属调音师Franz Mohr给他 Mohr为他调音20余年,霍洛维兹非常信赖他,Mohr没空替他调音,他宁可取消演出。霍洛维兹对钢琴的触键、音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有个人的喜好; 他要求键盘重量比一般轻,弱音踏板也需仔细处理过。

敏锐的耳朵

霍洛维兹非常在意音乐厅的音响效果。 每到一个新的演出场地,他都会察看舞台上下所有状,仔细剔除他认为会影响音效的物体,包括布幕的高度跟卷法,对於钢琴应摆在舞台的哪一个位置,他亦要求严格;会不断的在演奏会前试弹,不停地要求舞台人员调整钢琴的位置,并查看舞台的各不为所有会影响音响的物体,找到他认为最适当的位置,常常把工作人员弄得精疲力竭。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曾为了这件事想到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从1965年起,卡内基音乐厅舞台地板上就一直有一个标有「霍洛维兹的螺丝孔」的字样。此法确实替大家省去找到「正确」位置的麻烦。也因为有如此敏锐的耳朵,霍洛维兹才能制造出如此丰富多变的音色。

曾在曼尼斯音乐院 Mannes College of Music (我的母校)任教

由於演出繁忙,霍洛维兹虽然在演奏上达到本世纪的高峰,但却后继无人,除了他脾气急烈暴躁,没有什麼耐性指导学生之外,他也觉得这辈子没碰过几个弹得还可以的年轻人,在他一生中正式成为他的门下子弟的只有六人,且都只是短暂的指导。我意外发现,不热中教学的他,居然曾经在我母校曼尼斯音乐院任教。霍洛维兹教学时很少示范,因为他始终认为:示范会抹杀学生的想像力。他发现,现在音乐学校训练出来的学生,每一个弹起来都很相似,常常分不出谁是谁,他觉得这是示范跟模仿太多的缘故。霍洛维兹认为:只有知道自己如何去指导自己的人,才可能会有成功的一天。

有一次他在广播里听到一段钢琴演奏,一边听一边想,这个年轻人弹得还算不错,但是应该可以再好一点。一会儿主持人报出演奏者的名字,没想到正是霍洛维兹他自己!霍洛维兹之所以不听自己的演奏,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听了以前的演出,就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模仿,这对音乐家来说是很危险的。

曾霍洛维兹的小指

如果你仔细看过霍洛维兹演奏时的照片,会发现他的指法非常独特。他手指平放在键盘上,看似肌肉僵硬,尤其是右手小指翘起,好像肌肉紧张一样。这跟学校教的标准指法正好背道而驰。不过他的双手力道惊人,能弹出如雷贯耳的声响,也能够弹出最后一排听众清楚感觉到的弱音。他对踏瓣的运用也非常特别,例如:他演奏李斯特作品时,常常不用踏瓣。

不听自己的演奏

霍洛维兹语录

1 「弹钢琴是天底下最简单的一件事。」

2 「贝多芬的音乐是可以改进的,乐谱并非圣经。」

3 「由於我弹奏得非常清晰,一有错你就听得出来。如果你要我只按照音符来弹,不特别强调音色的强弱,那我绝对不会弹错。永远不要害怕,放胆去做。永远不要仿效别人,不必求人提供意见,自己弹吧!」

4 「如果我有什麼缺点,那就是我需要人爱。我不需要向别人说我弹得多麼美妙,我自己知道。我公开演奏,是请观众爱我。我出场时面露笑容,我感到快乐。我和你一样,不同的是我不必买票。」

5 「每次走上舞台,我就感觉自己是君临一切的国王,是全场的主宰。」「我是将军,我的兵就是琴键,我的任务就是要指挥这些琴键。」

6 「当我对著钢琴哭泣、欢笑,也希望听众能跟著我一起喜怒哀乐。」

7 「听众付钱,他们想聆听并观赏一些美学的事物。」

8 「唱片是一种回忆,是一张印有风景画的明信片。」

9 「我认为歌剧是音乐的根源,音乐最重要的就是歌唱。」

霍洛维兹论其他音乐家

1 「莫札特是个敏感热情的人,他有著各种不同的情绪,而他把这些感情都表现在音乐中。由此可见他是个十足的浪漫作曲家。」

2 「我认为李斯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巨匠,最了解钢琴性能的就是李斯特。」

3 「萧邦对於我们了解钢琴这个乐器有非常大的贡献,他是一个只为钢琴而存在的作曲家。尤其是他的练习曲,对现代的钢琴来说非常困难。」

其他人对霍洛维兹的评语

1 乐评家哈洛德‧荀伯格:「霍洛维兹这种光彩夺目的演奏法,音响强烈厚重颇具炮弹似地抛射力,无人可以企及!」「海飞兹至少有一个华丽的继承人-帕尔曼。然而当霍洛维兹停止演奏时,没有人能继承他!」

2 小提琴家密尔斯坦:「霍洛维兹是举世无匹的,他可能常常出错,但你不能说尼加拉瀑布有错。」「别的钢琴家是香水,但霍洛维兹是制造香水的『香精』。」

3 钢琴家兼指挥家伯恩斯坦:「我和霍洛维兹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弹出了乐谱上的百分之百,而我只弹出了百分之七十而已。」

大概每个人都曾有个钢琴梦:

无论是看**,听着天才钢琴家用音乐尽情表达自己时;

还是听演唱会,看着乐队键盘手帅气十足地边弹边唱时;

亦或者只是在耳机里,听见某首触动你心灵的歌时……

这些时候都会忍不住想: 我要是也会弹琴该有多好啊!

于是有一段时间,每每听见隔壁的小孩在练琴,就会心生羡慕。

只是,最近经常能隔着墙听见小男孩撕心裂肺地吼:我不要练琴!!

我就知道,孩子的新鲜劲儿过去了,一番枯燥的练习过后,他对钢琴的那点兴趣,终于被磨没了。

究竟怎么才能让孩子一直喜欢弹琴呢?

COLOR小花琴 想到了绝妙的办法——给孩子满满的成就感,让练琴变得有趣,动力满满!

它能让0基础的孩子或者成人,5分钟就弹奏出儿童歌曲《小星星》,1小时就能弹出久石让的《天空之城》,1周学会世界名曲《致爱丽丝》。

有这样的成就感加持,无论是谁都愿意一直弹下去!

我可没瞎说,你只要在COLOR的伴侣APP上,选择你喜欢的曲目,琴键上会出现指示灯引导你弹琴,你只要跟着弹,也能体会当小钢琴家的感觉。

不过,COLOR没有止步于此,在让你获得成就感以后,还有郎朗和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手把手教你,而且一分钱也不收。

从基础乐理,到日常练习,还用 游戏 的形式展开乐曲练习,趣味和成就感满满,没人能比COLOR小花琴做得更好了。

COLOR小花琴由郎朗投资、监制,是郎朗基金会全球巡演指定智能电子琴,而且郎朗自己也在用。

在综艺上,郎朗夫妻俩还把小花琴作为见面礼,送给陈意涵夫妇。

COLOR小花琴所属品牌TheONE在智能乐器这方向,已经深耕超过8年的时间,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它还获得了爱迪生发明奖,主办方曾这样评价它:

“…… 将钢琴学习过程从数月缩短至几分钟, 让每个人都能开心迅速地学会弹琴……是真正的创新者。”

在某宝上, COLOR小花琴 也已经卖得敲级火爆!随便刷过去,都是好评如潮!

很多父母给孩子买回家,结果自己抑制不住玩了起来,没想到弹琴这么简单,还有成就感!

有了小花琴,孩子的生活里,多了音乐的陪伴,不仅为他培养了兴趣爱好,让他的生活多彩有底气,更是给他的成长蒙上了一层温柔、浪漫的滤镜。

如果你也有个音乐梦,无需畏惧,当遥不可及的音乐梦照进现实,再枯燥的生活也会迸发生机。

从前都招呼朋友“来我家打 游戏 呀”,以后可以招呼“来我家弹琴唱歌啊”。

文艺有格调的生活,就这样轻松拉开帷幕~

很多人不敢轻易开始学钢琴,是因为这条路,走起来真的太难了。

我同事小P,曾经一咬牙买了个4299的雅马哈,贵不说,手放在琴上人就懵了。

一番心里斗争后,小P还是要上1小时400块的钢琴课才行。

结果学了两个月,花了好几千块,连自己最想学的《梦中的婚礼》都弹不出,再好的琴,没了兴趣支撑也只能吃灰了。

而COLOR小花琴研透了人们对音乐急迫地热爱,通过会发光的琴键,让新手都能轻松弹出自己喜欢的歌。

你只要通过蓝牙或数据线,连接手机、i pad上的TheONE智能钢琴/TheONE智能钢琴kidAPP。

左:成人版;右:儿童版,里面的画风、讲课方式,都更适合小朋友。两款都免费使用

在曲库里,选好自己喜欢歌的曲谱,点击开始。

按键上就会亮起指示灯。只要你跟着弹,一首好听的曲子就由你弹奏出来了!

你敢信?视频里的**姐也是钢琴小白,练习几天就能双手合弹了

但千万不要以为,它只会简单地让你跟着弹。

它可是有一整套独家的、专业的教学课程的!

你在APP里能找到海量的免费教学资源, 有系统课和单曲课可选。

选择系统课,可以跟着专业老师,一起学习基础、乐理知识,一点点打好基础。

课程设置非常专业、系统、全面

每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学习的方式也非常简单, 就像在玩真实版“节奏大师”一样!

每次弹完还有AI 测评,找出薄弱部分,引导你纠错、改正。

你的COLOR与手机、pad蓝牙连接,每敲一个键都会被精准识别

每学一个新内容,还会有对应的 游戏 、闯关,边学边玩。

以往被小朋友们吐槽无聊的练琴,有了 游戏 的加持,也让他们超喜欢!

游戏 能调整速度,从慢慢弹,到熟练,节奏掌握在你手里~

偶尔想换换心情,可以选择单曲课,挑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慢慢练起来。

熟练后,还可以录制自己弹奏的曲子,分享给朋友家人听。

曲子太长,会被分成一段一段教学和练习

除此以外,还有2万+的免费正版乐谱,可以供你选择、学习,种类也贼丰富,而且还是实时更新,紧跟潮流~

从热播剧插曲,到流行音乐,从儿童曲目,到古典音乐, 你爱听的都能学,都能弹!

很多家长都给自己家孩子买 COLOR小花琴。

一个是为了激发兴趣,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另一个是看看孩子到底喜不喜欢弹琴, 如果喜欢,那再进一步升级设备,买真钢琴。

反正作为18岁零120个月的成年人,我因为 COLOR小花琴成功爱上了弹琴。

小时候没学钢琴的遗憾,和长大后的钢琴梦,一下都被小花琴解决了。

大家小时候可能都玩过几十块的“电子琴”,那音效,让人想直接放弃音乐。

而作为智能乐器领域的佼佼者, COLOR小花琴的音质自然不能差。

它的声音采样自价值 几百万的三角钢琴, 每一个音符都清澈纯正,细腻圆润,极富表现力。

另外,它一共含有256种声音,可以演奏出吉他、二胡、古筝、架子鼓等上百种乐器。

COLOR小花琴 为64位复音数、自带两个立体扬声器,坐在琴前弹奏,可以沉浸在优美清澈的乐曲中,无不享受。

不弹琴时,还可以用midi线连接琴、与智能设备能摇身一变,作为家用音响,为我们播放高音质的歌曲。

小巧、轻便、易携带,也是COLOR小花琴广受年轻人喜欢的原因之一。

它的厚度仅855cm,重量只有35kg,比一只成年猫猫还轻。

用的时候你可以把它拿出来,小体积放在桌上、茶几上,随便怎么弹都方便。

而且它根本不需要电线, 只要4节5号电池(支持USB MIDI),随便你想带到哪里都行!

有小伙伴会带它到室外,野餐、开趴,哪里都是舞台。

在家演奏,也不怕打扰到邻居,旋转音量键调整声音大小,还可以外接耳机,静音学琴,半夜兴起也不会影响到任何人。

COLOR小花琴的61个LED发光键盘,以及所有内、外零部件,都经过专业机构检测,符合欧盟RoHS环保要求,小朋友们也可以放心弹奏。

想必很多人第一眼见到COLOR小花琴,都是被它的 时尚 的外观吸引。

极简设计,只有两个键:开关键、音量键。

有7种清新可爱的颜色可选,这可难坏了选择困难症们,每个都好看,怎么办?!

COLOR小花琴 无论是音质、硬件,还是教学研发、外观设计上,都用足了心。

迄今为止,它已经教会了 全球20W+ 的人弹琴!

有人说: 这简直是傻瓜式学琴,从此钢琴老师要失业了!

是的!昂贵的钢琴、报班费用,一度让弹钢琴成了 “富人爱好”。

COLOR小花琴 的出现,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轻松学习钢琴这种高雅、浪漫的乐器。

家里有小孩,这将成为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朋友过生日、结婚纪念日、犒劳辛苦的自己…… COLOR小花琴, 都是清新、文艺又很有价值、有意义的礼物。

情人节、纪念日若是能给他/她亲手弹唱一首《小幸运》,定会把浪漫发挥到极致。

孩子会弹琴以后,学校联欢会可以连琴带人,一起搬上台,定会迎来雷鸣般的掌声。

与音乐相伴的日子,总是充满了浪漫的星光。

COLOR小花琴 ,为你的生活,点亮星光。

霍夫曼(Josef Hofmann),男,1876年出生于波兰克拉科夫,钢琴家,于1957年逝世。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17岁时在欧洲巡回演出,1887年在大都会歌剧院的美国首演掀起一阵轰动。回到欧洲以后留在柏林进修。1892年入安东·鲁宾斯坦门下学习,认为追随这位名师学习是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1894年带着成熟的技艺重回舞台,其演出在欧洲、俄罗斯、南美和美国都获得巨大的成功,拉赫曼尼诺夫甚至将第三号钢琴协奏曲题献给他。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霍夫曼 外文名 :Josef Hofmann 国籍 :波兰 出生地 :波兰克拉科夫 出生日期 :1876 逝世日期 :1957 1926年成为科提斯音乐学院的院长,并任教至1938年。1940年起开始限制自己的演奏会次数,并于1948年在纽约举行职业生涯最后一场音乐会。虽然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录制唱片的音乐家,却未留下太多记录。在职业生涯的颠峰时期被认为是有浪漫派钢琴家中最伟大的,在他那相对有限的常备曲目,中演奏以绝对均衡的描写性和格外宽广的动态为人所称道。 奥斯卡·王尔德是第一个观察到“再也没有比完美更无趣的了”这个事实的人,然而霍夫曼做为一位钢琴家几乎就是完美而不流于无趣的;如同完美的小提琴家雅沙·海飞兹一样,霍夫曼达到这种艺术境界而无损于沟通能力或创造力,如果说这这个世纪的钢琴家有谁能够被称为“完美无缺”,他也许会成为这项荣誉的主要侯选者。最佳状况的霍夫曼拥有引人入胜的琴声、对钢琴响度和可能性卓越的掌握、惊人的记忆力、完美的音感和浸染他所有演出的想像力。但最重要的,在他那终身奉献、所及之处均散发光辉的演奏,有着纯真自然和开朗乐天的性格。关于霍夫曼聆听他这位朋友演奏自己改编自史特劳斯《蝙蝠》(乐评家哈洛德.荀博格口中“钢琴上最丰富、复杂的杰作”之一)的新曲,一周后,霍夫曼再度造访,并演奏了整阙改编曲给戈多夫斯基听。罗西娜·列文涅谈到有一次,霍夫曼聆听她丈夫约瑟夫演奏一首霍夫曼从未听过的李斯特改编曲《洛雷莱》,当天稍后就将这曲子用做为演奏会的安可曲。 勋伯格认为,以一个钢琴家而言,“霍夫曼以一种融合古典主义的纯争,和浪漫主义的优雅”的方式演奏。他拥有戈多夫斯基的全部技巧,但色彩更丰富、感情更丰沛。他的风格兼有高贵的音乐线条、永远的如歌音色,和自最虚无缥缈的极弱音到突然爆发的波涛汹涌的广大动态……(他的演奏)没有丝毫帕赫曼和其它当红者那种极端的自我主义,也没有罗森塔尔那种炽烈、叱吒风云的精湛技巧(虽然霍夫曼的技巧是一样出色而控制的更好的)。也许只有他的挚友拉赫曼尼诺夫也没有霍夫曼的诗意、色彩和生命力。”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霍夫曼演奏钢琴的方式是异于世纪初的那些主流风格的。即使霍夫曼和拉赫曼尼诺夫在今日常被视为极度浪漫主义的演奏家,事实上他们(和费鲁齐奥·布索尼)却是现代风格的先锋。虽然他们在分句和弹性速度上比起大部分的现代钢琴家都要来得运用更大的Z由度,他们的演奏仍然是忠于原典的模范;对他们来说和帕赫曼不同地印制好的乐谱是塑造一份诠释的终极指导原则。有人曾引述霍夫曼的话:“一段音乐真正的诠释来自于严谨确实的解,而后者又惟独取决于严谨确实的解读。任意增加色调微调、光影变化、特殊效果等,以刻意炫示夸大演奏者本身,就等同于歪曲变造,充其量只是哗众取宠的江湖郎。演奏者必页永远确信他演奏的荀博格所著“不朽的钢琴家”一书中表示,霍夫曼总是身体力行:“他的演奏虽然充满高度的Z由、诗意和个人风格,低在诉谱原谱上他是准确的令人喘不过气来的。” 在1908年出版的“钢琴演奏”一书,他提到:“五十年前技巧就是一切,钢琴演奏的艺术就是演奏速度的艺术──一种如何在可能的最短时间内演出最大量音符的艺术。当然还是有一些杰出的巨匠,如视技巧次要于内涵的鲁宾斯坦、李斯特的萧邦,但是公众尽为技巧──或说炫技──所震慑;现在我们发现潮流又向简朴风格缓缓流去。现在所要求的不再是背离美学的炫目技巧,而是高度美感和适当技巧的结合。” 霍夫曼的父亲卡西密尔是华少音乐学院的钢琴、声学、作曲学教授,同时也担任华歌剧院的指挥,而他的母亲是一位歌手。他四岁开始演奏钢琴,立即展现了他的天赋才能。在上了仅仅一年的课程后,他就开始公开表演; 在华沙歌剧院首演时,他的腿似乎太短而构不著踏瓣,于是他的父亲坐在他的左侧封他踩踏瓣。七岁的时候,他演奏给安东.鲁宾斯坦听,后者评论道:“我并不相信有什么神童存在,但是我相信这一个是。”最初他父亲试图限制约瑟夫方公开演出次数,但在他九岁时答应让他参加一场欧洲回演出,在巡回中这个小孩所到之处都引起轰动;没有任何神里能够造成同样的冲击,直到数十年后少年曼纽因的出现。1887年,11岁的霍夫曼进行了首次的美国巡回演,这次演出引起了相当大的亢奋,在他首演音乐会的中场时间,听众疯狂的冲至售票处购买他的下场音乐会入场券。 在“防止虐待儿童保护协会”注意到并宣称其父亲正在剥削孩子前,约瑟夫在10周内演奏了超过50场的音乐会。接下来的音乐会因为众怒而必须全部取消,幸而一位匿名赞助者赠五万美金给卡西密尔,条件是约瑟夫必须脱离舞台直到18岁;卡西密尔接受了这笔捐赠,父子俩回到欧洲并定居在柏林。就是在此,16岁的霍夫曼成为鲁宾斯坦唯一的入室弟子。霍夫曼描述这些课程:“鲁宾斯坦非尚容易心血来潮、喜怒无常,常常是今天狂热于某一种概念,隔天又更中意另外一种。但是在他的艺术中他永远是逻辑清晰的,而且虽然他意欲从不同观点寻解释,但他总是能正中要害。他从不让我在一次课程中演奏任何作品超过一次,他解释道这是因为他也许会在次回课程中忘记上次所教我的,并重新提出另一种说法而使我迷惑。” 1894年在汉堡重返音乐舞台,自此他展开了一段直到1940年代为止的巡回演奏生涯。他在1926年成为美国公民,并于同年接掌费城的寇帝斯音乐学院。其身材和手掌都不大(史坦威公司为他特别订造了一部钢琴,其琴键依勋伯格的说法“削去若干分之一英寸”,以便于他可以舒适地演奏),演奏时全无任何生硬的面部或肢体举止。 录制唱片 不喜欢灌录唱片。相比职业生涯的长度和广度,他的录音室作品是相当少的。这些作品主要包括一些短曲,呈现出他精雕细凿的那一面;另外有少数大型的作品李斯特第二号函牙利狂想曲和萧邦b小调诙谐曲两者都被剪接给破坏了。这份选集中包括已发行的和录音室的遗产,始于他遗留声机与打字机公司录制的录音(在首度美国巡回时,曾留下一些为爱迪生录制的卷筒录音,现已遗失),然后是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于1921年长达6年的合作录音,这些构成了这张唱片的主要部分。 最后,有一系列在1923年为布伦兹威克公司录制的唱片,构成为他最后发行的录音室录音,绝大多数收录在。剩下的录音包括了为RCA和HMV公司做的实验性的电器录音,和一些侧录的演奏会现场录音或广播录音,包含了1937年卡内基厅那场传奇的美国首演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 聆听留声机与打字机、哥伦比亚和布伦兹威克公司的这些唱片,他对音乐线条的控制力、他以个人表达方式赋予作品血肉的能力、他柔软的手指和他概念的范围都清晰可辨。虽然无法忠实传达他那惊人力量──荀博格称之为“将会伴随他进入坟墓的完美、精湛、刚毅、能量和诗意”组合而成的力量的全部,这些录音仍然提供了霍夫曼始终屹立不摇的广泛证据。 个人生活 拥有广泛兴趣的霍夫曼是教师、作家、作曲家,发明家(拥有约70项专利权,从避震器到蒸气汽车,范围广泛)、语言学家,同时也是网球、扑克牌和西洋棋的爱好者。可私生活看起来一团糟,充满婚姻及家庭冲突(常常是因为外遇)、离婚、酗酒和用药过量的问题。所有的这些终于侵蚀演奏能力,他再也无法维持颠峰水平。他的仰慕者已经退化为那曾经长时间主宰乐坛的惊人形象背后的阴影。然后到了1930年初期,霍夫曼的存在已经被以霍洛维兹为代表的另一种新式超技钢琴家超越。病逝于洛杉矶。

尼采在幼时学习钢琴,在他的一生之中,琴声总是让他感到慰藉;出于对他的喜爱,决定对不同钢琴家的演奏风格作一些入门学习。

1克劳迪奥·阿劳(德奥学派 学派融合点)

阿劳的演奏是以理性著称的,阿劳的理性有时竟让人有软弱之感。他的巴赫没有什么新意,仍是温顺的;贝多芬的奏鸣曲倒是有别样的温暖;他本人十分得意对勃拉姆斯的诠释;舒伯特的塑造比较稳重;肖邦的名曲英雄诠释的较为生硬,但是夜曲、练习曲、叙事曲都让我感到完美,因为抒情性美感克制融为一体,而这种融合恰恰符合肖邦的乐曲本身;将李斯特理性的演奏只是让我产生了音乐亦可用来做理性训练的想法;德彪西的呈现有一种无法把握的虚空感,让我回想起茨威格的这样一段描写:远方传来的模糊音乐,没有实体,却充满情感。

2瓦尔特·吉泽金(德奥学派/法国学派)

吉泽金是一位兴趣广泛的钢琴家,拥有惊人的记忆力。他的影响主要在于莫扎特,钢琴独奏客观严谨,也主导了后世的审美;他演奏的巴赫显得有些倔强;而门德尔松的奏鸣曲诠释得十分优美;他亦是一位杰出的室内乐演奏家。唱片中的吉泽金是理性而灵感不足的,但是在演奏会上却激情澎湃;而我最喜爱他演奏的德彪西,在营造梦幻效果的同时又显得十分圆润;可是他对肖邦的诠释没什么特色,感情还是太收敛了。除此之外,他对拉威尔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一位尝试拉赫玛尼诺夫的德奥钢琴家。

3威廉·巴克豪斯(德奥学派)

巴克豪斯的演奏十分清亮,往往使人的心情变得明快。他是贝多芬的权威演奏家,他诠释的贝多芬是立体的、生机勃勃的;演奏的肖邦亦不过于压抑,而是透露出明亮;他也是诠释勃拉姆斯的最高权威。虽然他对贝多芬的诠释不完全符合我对贝多芬的看法,但是他的演奏很容易让听众沉浸于乐曲,放空自我,因此这是我听过的最让人愉悦的贝多芬。同时,他也是我非常喜爱的钢琴家,他的琴声可以使人得到活力。

4阿图尔·施纳贝尔(德奥学派)

施纳贝尔是贝多芬的权威演奏家,他对贝多芬的阐述比较符合我对贝多芬的理解:即在富于抒情性的同时亦透露出沉重;他亦对舒伯特奏鸣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他的演奏总体来说过于内敛,我不是很喜欢。(施纳贝尔主要录制贝多芬与肖邦。)

5埃德温·菲舍尔(德奥学派)

菲舍尔的演奏是活泼灵动的。他演奏的巴赫不古板,而是富有生活气息;他诠释的莫扎特享有盛誉,他的莫扎特是浪漫的、歌唱性的;而我很喜欢他演奏的贝多芬,他的贝多芬并不具有悲剧性的沉重,而是充满睿智与热情;不过他诠释的舒伯特没有什么特色。菲舍尔并不是以技巧见长的,但他的音乐有别样的感染力,高贵优雅却又平易近人,可以使人从琴声中得到慰藉。(菲舍尔主要录制巴赫与莫扎特。)

6阿尔弗雷德·德尼·科尔托(法国学派)

科尔托以演奏肖邦享誉世界,他演奏的夜曲恬美柔和,富于抒情,符合我对肖邦的认知;演奏的一些高难度练习曲体现了他高度技巧,他右手的跑动是自然的、颗粒性的。他对舒曼的诠释是优美深邃的,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对德彪西的诠释是天真单纯的,比较有特色;他演奏的巴赫富有浪漫性,值得一听;他同卡萨尔斯(大提琴家)、萨博(小提琴家)组成三重奏,被称为“黄金三重奏”;他亦是杰出的室内乐演奏家,在室内乐中欣赏他的演奏技巧也是不错的选择。由于科尔托是法国学派,因此对拉威尔、圣桑的演奏也较多。

7威廉·肯普夫(德奥学派)

肯普夫是20世纪诠释贝多芬作品的权威,事实上,他中期所演奏的贝多芬是我最喜欢的贝多芬。肯普夫的贝多芬唱片应该是发行量最大的贝多芬唱片,从猎奇的角度来说,肯普夫是有些俗气了,但是他对贝多芬的演奏确实凌驾于其他演奏家。肯普夫早期的贝多芬比较浪漫灵动,我不是很喜欢,因为这给人一种草率的感觉。而他中期的贝多芬就趋于刚劲,晚期更是方正,他对乐曲有绝对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超越了乐曲本身蕴含的感情,而使演奏显得冷酷霸道,又无懈可击。我认为多聆听他的演奏必会有助于培养坚定的意志。

尼采曾列举过精神的三段变化: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最后狮子怎样变为孩子。施纳贝尔的演奏大抵在骆驼,肯普夫的演奏在狮子,不过我还从未听到过孩子,或者我还不能理解孩子。

8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裔)

拉赫玛尼诺夫既是伟大的作曲家,又是伟大的钢琴家。他所做的曲目大都十分困难。当他演奏自己曲目时,显得十分灵动又富有叙事性;不过拉赫玛尼诺夫钦定莫伊塞维奇为拉二的演奏者,霍洛维茨为拉三的演奏者,两者的风格与老拉本人还是有较大区别的(莫伊塞维奇更富有梦幻性,而霍洛维茨是爆炸性的激烈,二者的演奏应该还是略优于作者本人的)。他演奏的肖邦比较多,不过没什么特色。他曾和著名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共同录制过三首二重奏,三首曲目都非常迷人,可以融化人的心。

9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乌克兰裔)

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十分惊人,他的演奏也十分富有激情,但这种激情是冷的激情,使我联想起木心的诗句:我习于冷,志于成冰;我正升焰,万木俱焚。霍洛维茨演奏的高难度曲目是十分值得欣赏的,如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斯克里亚宾的一些曲目;他也曾自创了一些用于炫技的曲目。他的琴声可以使人有酣畅淋漓感。不过他晚年趋于平和,可以使钢琴发出如梦如幻的音色,我不喜欢这种柔和;但是在弹奏高技巧的曲目时,仍是严谨而铿锵的。我所喜欢的霍洛维茨是年轻时弹坏钢琴的霍洛维茨。

10阿图尔·鲁宾斯坦(波兰裔)

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最为著名。他演奏的肖邦并不是柔美的,而是高贵有力的。事实上,肖邦的波兰舞曲与马祖卡需要鲁宾斯坦这样的诠释,夜曲倒是可以更多一些抒情性,毕竟肖邦是一个爱国钢琴家,一味的浪漫柔美是不合适的。他的肖邦在开始时并不被承认,直到后来才享誉全球。事实上,我最早听到的贝多芬四大奏鸣曲就是鲁宾斯坦演奏的,但是他对贝多芬的演奏实在没有太多特色,感情的抒发流于表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352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