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
出自唐代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原文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并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赏析:
“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清平调词三首
翻开史料,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而且,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这里的人们相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经过漫长的时日漂泊至一个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县久津。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看来她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不是空穴来风的。
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他们推断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
日本世代流传的这些传说实在出乎国人的意料,而且所有传说都有根有据,一个中国的贵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坟墓和塑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难道杨贵妃真是逃去了日本
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教授从事研究比较文学二十多年,对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对于贵妃在日本受到的推崇,严绍砀教授做出了这样的解释。采访:严教授:我想这个最早的起源呢,是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有关系的,白居易在记述杨贵妃本事的时候呢,他有著名的长恨歌,这样一首长诗,那么在长诗的后半部分呢,他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像,说杨贵妃虽然是她在事变中间人已经死了,但是她的灵魂还是活着的,她的灵魂飘摇到神仙山上,后来呢她和唐明皇所派去的道士在神仙上相遇了。
而众所周知,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历史上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最为著名的传世名作。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到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人们仔细的分析这段诗文,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有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而太真恰恰是贵妃出家时的法号。这一系列相似之处让人们充满了想像,由于是浪漫风格的诗文,倘若道士真的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的仙山究竟指的是哪里,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地方吗人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长恨歌里写到的称蓬莱的仙山又在哪里呢采访:严教授:关于蓬莱山呢,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因为呢,在日本的,文学的创作的概念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本所,因为我们都知道,蓬莱山是中国道教所构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种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学中呢,常常把蓬莱山作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的,所以这个能剧呢,他多少暗示了杨贵妃在安禄山事变之后,她其实没有死,她可能到达了日本。但是在和中国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蓬莱山就是日本"的说法,人们还是陷入了迷惑之中。
采访:严教授:大约在14世纪的后期和15世纪的初期,日本的能开始逐渐的发达起来,能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戏剧,那么能是以许许多多的生活作为它的题材,其中有一部能是专门以中国的题材作为它的题材来进行创作,那么在文学史上,它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唐氏能,以唐来代替中国,以唐氏能创作的剧本呢,大概有十几种,其中呢有一个剧本,就叫做杨贵妃,那么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它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讲了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之后,她到了蓬莱山上,那么那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所不同,白居易的长恨歌说杨贵妃,人是死了灵魂到了神仙山上,但是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呢,它说杨贵妃没有死,杨贵妃到了蓬莱山,在蓬莱山上,她又和唐明皇派来的道士互相见面了,那么基本的情节,还是演绎了长恨歌的构思,但是其中它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就是杨贵妃并没有死,就在这个蓬莱山。
随着白居易文学在日本的流传,杨贵妃在11世纪的日本就已经家喻户晓,杨贵妃逃亡日本的说法也是那时才传入中国的。11世纪时,日本的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的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了宫廷内女人的明争暗斗,而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采访:严教授:那么这部小说作家在构思的时候呢,她在开宗名义的第一卷,叫做腾壶,腾壶的这一卷呢,现在研究源氏物语的中国的日本的,大部分学者,都已经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腾壶这一卷,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的构思来展开她的小说的脉络的。
传说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孝谦皇后的重用,杨贵妃居住的日本宫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筑模式,最终她由于思念唐玄宗郁郁寡欢,死在日本。这些传说和前面的逃亡联系起来似乎都是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些传说仅仅是传说,没有确凿的证据去证实。
更为传奇是,根据长恨歌中描述,唐玄宗因为思念杨贵妃,命一名道士招魂,结果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并且带回了杨贵妃给唐玄宗的信物--发簪。以近弥留之日的唐玄宗时常拿着道士带回的信物,哎情嘘叹,让人看了不免心生悲哀。
倘若道士真是在日本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按当时的原始条件,杨贵妃有可能逃到日本去吗采访:而到了2004年,中国歌剧舞学院和日本的这个演员合作,在北京天坛剧场,演出了一幕一个大型的歌舞剧,就叫做杨贵妃,那么在这个杨贵妃的戏中呢,它明确的表示在安史之乱马嵬事变中,杨贵妃并没有死,杨贵妃当年呢由一个日本的留学生,帮助她从事变中脱逃,而有一个日本女留学生顶替杨贵妃在马嵬坡被杀了,杨贵妃又度过东海到了日本。
在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是这样的描述,说杨贵妃是被人代替而死,或是她上吊后又恢复了元气,最后在遣唐使的帮助下,才到达了日本。倘若杨贵妃是被别人代替而死,那下葬的人又究竟是谁,史料明确记载,贵妃死后用紫色被褥将其草草埋葬,难道埋葬的是一个顶替她而死的人。
这些推断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就算有人代替贵妃去死,在唐朝海上交通好不发达的情况下,杨贵妃如何能顺利的逃到日本呢现今的人对当时的条件下如何漂洋过海是丝毫都不能想象的。
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史料中最翔实的航海记载就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的失败,屡遭磨难,才终于到达日本。可想而知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呢
采访:刘教授(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唐朝时候,中日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据记载,包括非正式的有十六七次甚至十八九次的遣唐使,至少能够落实的也有十五次,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那么经常有日本人来,来得规模最大的盛唐时候的使团达到五百多人,将近六百人,最多一次五百九十多人,是很大的一个规模,一般它来的船,一般是三艘四艘船,所以一般的船里载的能达到一百多人的规模,所以那个时候是日本的造船在唐朝也比较发达,当然,唐朝的官船可能比他们还要发达,因为在广州有驶舶使,就是对阿拉伯世界整个贸易,大量的中国瓷器出去,那个船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这个航海技术,从造船技术,从船的本身的交往的规模应该(杨贵妃出逃日本)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唐朝时日本遣唐使船图,唐朝有记载的十多次遣唐都是乘坐这样的船来往于大唐和日本之间。日本古称倭国。在唐代时才改称"日本",据史料记载,这样的遣唐船可载一百多人。
日本遣唐使人员会在日本博多集中起来出发,到达唐朝的明洲扬州和苏州就可以到达大唐的首都长安。日本有十几次的遣唐经历,最多的遣唐人员有五百多人,分三四艘船。
就算这样的遣唐使船能到达日本,在兵荒马乱的大唐杨贵妃可以在哪个港口登船呢。据中国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随后还有逃走的留学生,遣唐使等,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了武汉,经长江下流,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一个苏洲和明洲,可能在此三个地方登船,最后经历数日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杨贵妃到达日本的村子就是日本的山口久津县,后来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这样的推理似乎是可行的,但这也是后人的猜测,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就算能幸存下来,她能怎样脱离大唐吗当时要将她置于死地的四军,都是受太子李亨也是后来唐肃宗的指派,已经成为皇上的肃宗怎么可能容忍杨贵妃逃离大唐呢据史料记载,杨贵妃死后,唐肃宗拒绝将贵妃纳入后宫名列之内,如此看来他们之间有极深的仇恨。
就在逃亡日本的传闻在民间炒得沸沸扬扬时,有关贵妃得下落,又传出了一种新得说法。
刘教授:很多的因素,促使人们愿意相信杨贵妃是可以不死的,就是她要不死的话,这些理由也是可以从逻辑上从推理来说是成立的,尽管没有依据,那么这样的话,人们就相信她是没有死,她应该是逃走了,那么逃到哪里去了呢,在唐朝的国土上,她不可能生存,以为后来肃宗控制局面以后,他不能允许杨贵妃还在唐朝生活,自然日本是一个很好的去处,而从当时的交通条件,中日交往来说那个又是很现实的。
严教授:至今为止,关于杨贵妃生死之事,中国学者就提出疑问,但是没有描述她生存的潜逃的路线,那么日本作品描写杨贵妃到达日本的这样一个想像的事实,那么他们都认为杨贵妃是通过东海交通到达日本的,那么这种东海交通的线路,它是基于当时唐朝逐渐发达起来的遣唐使是有关系的,在此之前,中日之间的交通主要是通过朝鲜半岛来实行的,那是一个艰难的时间很长的一个通道,那么隋朝后期通过东海,到了唐朝以后,日本就连续向中国政府派出遣唐使。
这样东海之间就开始了政府之间的交通,所以关于杨贵妃遣往日本的线路现在只有是通过东海的遣唐使,她才能够到达日本本土,那么这个线路呢,实际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事实上估计杨贵妃是做不到的,因为这个遣唐使,他间隔的时间非常的长,在整个遣唐使到达中国的现在说法不一,有说是十二次的,有说是十八次的,那么总而言之是不会超过十几次的,那么每一次的时间都非常的长,所以杨贵妃即使是从关中有可能存活被营救到东海,她迎接上日本的遣唐使,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极为复杂的转移手续,那么在当时的技术条件的之下,以及在当时的总体的文化氛围中,这种可能性是很少的,而根据日本遣唐使回国以后的报告来看,没有一次的日本遣唐使回国的正式报告中提到有杨贵妃到达日本的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如果说不是通过遣唐使到达日本的,那么她就不可能到达日本,因为中日之间当时没有海上的自由往来,海上的贸易开始于宋代,还不是一种一般的交通,所以我想,杨贵妃即使生存而能够脱逃,她到达日本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位于四川省营山县营山乡境内的太蓬山,地貌独特,山势险峻,早在晋朝初期,已经是道教圣地之一,隋唐之后香火鼎盛。传说太蓬山诸峰成莲蓬状,所以后人取荷花的莲蓬之意称其为"太蓬山",蓬山上仙雾缭绕,素有"蓬莱仙迹"之称。
当地人传说,马嵬事变后,杨贵妃乔装打扮,翻秦岭,过巴中,跨州越县,终于来到太蓬山避难,立即得到道士们的同情和保护。而杨贵妃早年与道教关系密切,对太蓬山早就心向往。
四川文史研究馆史学专家冯汉镛教授曾经率队来到太蓬山考察。采访:冯教授(四川文史研究馆专家):天上地下都找不到,结果在蓬山把她找到,而蓬山呢,登莱扬洲的这个蓬莱,在唐人的诗里面都是说它蓬赢,蓬岛很少说它是蓬山的,大蓬山实际上指的是蓬山(蓬莱),这样子就可以证明杨贵妃是到了蓬山,她之所以晓得蓬山是因为荔枝的路线,经常给杨贵妃运荔枝,她就晓得大蓬山这个地方,所以她才会走到大蓬山去,不然的话她就不会去了。
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蓬莱"会是指太蓬山吗当年复活的杨贵妃怎么会逃到太蓬山呢传说大唐时杨贵妃酷爱吃荔枝,唐玄宗专门开辟了一条荔枝路,快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杨贵妃面前,而这条路就路过太蓬山。
后人称杨贵妃是知道这条路的,尤其太蓬山此地地势偏僻,适合躲藏,山上有一道观,杨贵妃早期信奉道教,自然得到道观内道士的收留。倘若唐玄宗派去的道士是在此山找到的杨贵妃,并且带回了杨贵妃的发簪,但是为什么道士能够找的地方,其他人就发现不了呢
传说杨贵妃就是在这里避难,度过她的凄苦晚年,死后葬在山下的村子里。来到山下我们看到了这个构造简单已经生了青苔的坟墓,奇怪的是这个墓上只刻了"杨氏之墓"四个字。采访:当地村民:因为我在这个山上住了好多年,我都是六十多了,我就是在这里干活,看个那个坟上面(记载)是个姓杨的,那个时候姓杨的人呢,我们这一方看起来没有姓杨的,(后来我们)走到这儿来,我就听说,上一代的人说,有三个女的出来逃难,那时有两个陪同一路,她就在上头第二坡那里,还搭了一个蓬蓬。据村民说这个墓也是杨贵妃死后悄悄埋葬在这里,这个墓和对面的双乳峰有了奇特的联系。
两者结合起来被当地的村民称作"仙女坟",意思是墓中埋葬的是美人,杨贵妃死后,山下的村子称作"杨家村",当时的村里人隐瞒了贵妃的消息。太蓬山下的杨氏之墓会是贵妃的墓吗,杨贵妃真的终老太蓬山吗为何史料里没有任何的记载,按照常理就算杨贵妃被葬在这里也会有记载的,难道是因为这座山地势偏僻造成的隔绝吗
现今的人也无法去考证这些,只能是一些猜测吧。采访:王教授:(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玉环这些种种传闻,最后我来说这种种传闻归根到底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反映了天下人心对当年唐朝这个历史变故和有关当事人的态度,而天下人心的这个态度,在批评和同情并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以同情的感情为主。
杨贵妃是生是死的传闻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史料的粗略记载,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与幻想。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形象化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生死之谜值得我们永远去探索。
(如果中国几千年道教文化中所尊崇的仙山蓬莱是日本的话,估计要晕死不少中国人)
参考资料:CCTV-发现之旅
有。殷桃主演的杨贵妃秘史就演杨贵妃东渡日本老死日本。
扩展资料
中日两国,不但同种,而且同宗。
据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没有完成皇上交办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干脆留下来,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这时的日本仍处在石器时代,大多数日本人蓄着长发,用绳结扎在头顶,并用一条白布系在额头上。直到今天,日本人还很喜欢在节日里将白布条系在额前。他们大多为黥面纹身的渔民,渔民们认为下海捕鱼时纹身是诱惑鱼的一种好办法。女人们穿的衣服不过是一块在颈部挖了个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风。人们性格平和,不会嫉妒。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一个男人可娶四五个妻子。日本人喜欢喝酒,像马来人,印度人那样用手抓取食物。那时他们没有肉吃,通常吃鱼,蔬菜和大米。据说当时徐福便发现日本人长寿,可以活到80到90岁,有的甚至活到100岁。他还发现他们在种稻和捕鱼之外,还特别擅长巫术,预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现代韩国人(朝鲜人)的祖先是半岛南边的三韩部落。三韩部落发展的国家有百济和新罗,领土只占据半岛南部。百济和新罗同时代的高句丽是大陆民族高句丽族建立的国家,高句丽国名来源于大汉朝辖下的高句丽县;那时的半岛北部是汉朝的领土,高句丽国是汉的属国。高句丽国的国土是在西晋后才接收了西晋在半岛北部的领土,从此成了半岛北部的主人;此时高句丽已进入王朝的后期。最后高句丽被大唐所灭,半岛北部领土被唐接收。当然隋朝曾三次征高句丽,不过没成功。半岛北边从来都是大陆民族的领土。不管是商朝人,燕国人,秦朝人,汉朝人,西晋人,高句丽人,唐朝人,渤海人,契丹人都是大陆民族,并都曾拥有过半岛北部领土,上下有2000多年。韩国人(朝鲜人)真正拥有半岛北部领土是在契丹之后,也就是王建建立的高丽王国后才占有半岛北部领土。
然而现代韩国人(朝鲜人)只把高句丽人看成他们祖先,为什么其他的拥有过半岛北部领土的商朝人,燕国人,秦朝人,汉朝人,西晋人,唐朝人,渤海人,契丹人,他们却不认祖因为高句丽人已经消失在其他民族中,他们说高句丽人是他们祖先,更好赖帐!!另外,韩国人(朝鲜人)的祖先新罗人王建在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建立了高丽王朝,取代新罗。而灭亡的高句丽在唐书上被称为高丽。但是王建本人不是高句丽人后代,韩国史书说他用高丽的国号是想把他的王国建成高句丽那样的强国。就是这个王氏高丽使韩国人(朝鲜人)自认为高丽民族。这就是三韩人成了高丽人的经过。但是这个高丽民族和高句丽民族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但是韩国人(朝鲜人)有意把他们的高丽和高句丽扯在一起,这种历史观才使他们如此顽固!
真正的高句丽王国是由大陆民族构成,贵族阶层是高句丽族,而高句丽族在唐灭高句丽后绝大部份被移民到大唐的中原。
中国史书的朝鲜是指商朝人萁子建的朝鲜国,后来燕国人卫满取代了萁子后人,建卫满朝鲜国。而韩国人(朝鲜人)在14世纪李氏朝鲜之前从没建立过国号朝鲜的国家。但中国史书在14世纪李氏朝鲜之前就记录过大陆民族建的朝鲜国。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这就是三韩人成了朝鲜的来历!
三韩人在20世纪以前,因为国家的弱小,大陆王朝文化先进历史悠久。而且三韩人精英都受中华文化的教育,所以把中国史书中的萁子朝鲜国看成他们的祖先,从而把自己的夷的出身抹掉。中国皇帝对于这样的“亲戚”当然也乐于接受。这种历史观误导了两国。
三韩人脱离日本人统治后,民族主义兴起,他们为了摆脱历史文化与中国王朝的联系,竟编造了5000年的文明,并把萁子朝鲜国看成他们的历史和国家。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出生于陕西渭南。白居易是杜甫的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元和元年腊月,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偶然间谈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感慨系之。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长诗,陈鸿写一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该诗为《长恨歌》,称那篇传记为《长恨歌传》。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历史人物并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创造出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杨贵妃聪颖美貌,又通晓音律、能歌善舞,与唐明皇有过一段神仙眷属般的日子。范阳(亦即渔阳)掀起的战火惊醒了二人的美梦,杨贵妃随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后,被迫自缢而死。但是,民间始终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的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所以白诗后段有上天入地之一说。
虽然历来对此诗的正宗解法是:对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腐败现象有所不满和讽刺,但作者毕竟对这君王中难得的一段真情故事寄以同情和推崇,所以全诗充满着一种浪漫主义的爱情气息,再加上作者优美的文笔,不免令人读之扼腕叹息,浑忘此乃讽刺之诗也。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全家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兵马仓皇出逃西蜀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
杨氏归阴,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本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均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良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索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更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这里,诗歌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及寂寞悲伤、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正由于前一段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土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从「临邛道土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多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深化了主题,既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加重了「长恨」的分量,给读者以无穷联想、回味的余地。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相当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所在。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说到《长恨歌》的创作缘起,往往首先提到这样一件事,即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作者35岁时被任命为周至县尉,在这里结识了擅长史学的文学家陈鸿和王质夫,彼此唱和。同年十二月三人同游仙游寺,谈起唐明皇和杨贵妃事感慨系之。恐这一「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陈鸿《长恨歌传》),遂推「深于诗,多于情」(同上)的白居易为之作歌,于是白、陈相继写了《长恨歌》和《长恨歌传》。《长恨歌》的作者「多于情」,遂使其诗成为妇孺皆知、雅俗共赏、传之千古的名篇佳作;而看重「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的陈鸿所作之传,其魅力则难以与白诗同日而语。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重温白居易在写作《长恨歌》之前的全部创作和有关经历,可以发现这样两件事:
第一件是贞元二十年(804年),作者33岁在长安任校书郎时,有徐州之游并曾赴节度使张愔之宴。席间,善歌舞、雅多风态的愔之爱妓眄眄(即关盼盼)出以佐宴,为此白居易赠诗二句(诗曰:「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从白居易以后所写《燕子诗三首》来看,关盼盼这个多情多义的女子当给白氏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件是贞元二十年,白氏举家迁往秦中卜居渭河北岸的下邽金氏村,在此之前白氏曾家居徐州符离(今安徽符离集),27岁自符离移家洛阳时写了一首《留别》诗,从中可得知两年前白氏已与符离一名年方十五、六的女子湘灵相恋。此后在《白香山集》中不时可以发现诸如「寄湘灵」、「怀湘灵」、「寄远」、「感情」、「长相思」、「生离别」、「潜别离」、「旧梦」等等,写的都是与「娉婷」女湘灵相恋、相别、相思之情。白氏33岁时全家迁往长安就意味着不得不与正在热恋着的湘灵「生离别」。两年后在他写《长恨歌》时,这段恋情是不会忘记的。
那么白居易是不是把上述两件事移入了《长恨歌》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先说不是,即《长恨歌》写的不是一般的爱情,它是封建帝王和获取专宠地位的贵妃之间的「爱」。这种爱在宫廷内即表现为「重色」和邀宠。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一语双关。「思倾国」,果倾国。作50年太平天子的唐明皇,因为对杨妃的「倾国」之貌和娇媚之态的宠爱,尽日享乐,贻误了国事,这不仅与导致安史之乱有很大关系,也铸成了自身的无可挽回的爱情悲剧。长诗从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约四分之一的篇幅,写的主要是这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的讽谕意味是很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很辛辣的,讽谕论者的依据主要来自这一部分。或者说《长恨歌》的前一部分是讽谕多于风情。
中间部分大致从「九重城阙烟尘生」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的40多句,可谓讽谕与风情交融。这是因为《长恨歌》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为主角,这就不能不涉及到与其生死攸关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除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还有「千乘万骑西南行」的「玄宗幸蜀」和「六军不发」的「马嵬兵变」,这些事如果一一铺开来写,每一件都可以构成一大篇政治讽谕诗,然而这不是当时白居易的所长亦与其彼时的胸中块垒不甚相关,于是作者巧妙地进行了剪裁,把那种可能形成「劝君歌」的政治素材尽量压缩为副题,或一笔带过,而以重笔泼墨突出其作为爱和恨的正题。比如安史之乱的直接政治后果是严重破坏生产,使唐朝由盛而衰,造成藩镇割据,而此诗写到「渔阳鼙鼓」,只说它「惊破霓裳羽衣曲」,结束了李、杨那种「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纵情享乐生活。再如据史书记载,马嵬兵变是指唐宿卫宫禁的将领陈玄礼,在安史之乱中随玄宗入蜀,在马嵬坡与士兵杀杨国忠,逼玄宗缢死杨贵妃事。此诗第二部分在写到此事时隐约其辞,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带过。这样写来,作为这一爱情悲剧的男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才是统一完整的,整个第二部分写他对杨妃的那种刻骨思念才有说服力,也为下一步完全过渡到风情之歌留有余地。
说白居易把恋湘灵、遇盼盼二事移入《长恨歌》,可以从此诗的第三部分找到内证。这一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终篇共46句。赵翼《瓯北诗话》称《长恨歌》「有声有情,可歌可泣」,主要当是指的这一部分。其写杨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完全是虚构的,而在虚构这一部分时,作者以往的生活积累不能不被调动起来,有的甚至可能从潜意识中显现出来。「仙袂飘摇」而益感「君王」旧情的贵妃魂魄,难道没有「风袅牡丹花」而又笃于情爱的关盼盼的影子吗?如果把白居易为感念湘灵而写的《潜别离》与《长恨歌》的第三部分对读,不难发现有着明显的移情痕迹,甚至有些诗句和物件都打有白氏生活的印记,比如《潜别离》的「两心之外无人知」、「利剑斩断连理枝」等,与《长恨歌》的「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诸句,则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又如《长恨歌》中的杨妃仙魂那么郑重地「惟将旧物表深情」,很可能当年湘灵把一双绣履赠送给白居易时就是这样郑重而深情,只不过到了《长恨歌》里绣鞋变成了钗钿而已。所以此诗中写得最动人的地方多半都是作者自身恋爱悲剧的移情,下面的例证则可从反面说明这一点。
对于「孤灯挑尽未成眠」句,前人曾笑话说这是书生之见,讥其写得寒酸,并反问说:「兴庆宫应不烧烛,明皇自挑灯乎?」问题很可能出在作者当时尚未任左拾遗,没有充分的宫廷生活实践而把自己作为平民时的一段失恋感受径行移到皇帝身上的缘故。这虽然是一种细节上的疏忽却无伤大雅,但是如果没有作者对湘灵刻骨铭心的思念,凭空则很难写出诸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令心似钗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感人肺腑的诗句,没有这些就没有《长恨歌》,没有与「长情人」湘灵相恋八年之久的白居易,凭他「李杨始末」如何家喻户晓,也不见得有《长恨歌》!所以《长恨歌》第三部分人物形象的模特儿很可能是白居易和他被人拆散了的恋人湘灵,而《白香山集》中的十多首有关湘灵的诗当是《长恨歌》主要作为爱情之歌的生活素材。
个人认为,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若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白居易自身的爱情悲剧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该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该诗无穷的艺术魅力。
杨姓男孩名字
杨姓男孩名字,我们小时候都会有给别人起个小绰号,但常常被老师教育说给人起绰号的不礼貌的行为,但现在发现不同的方式下给人起的绰号都是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以下是关于杨姓男孩名字。
杨姓男孩名字1杨暮歌
取自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给人一种如痴如画之感。
“暮”指日落时,傍晚。符合生肖鼠的生活习性,代表着安全,吉祥之义。用作人名突出孩子出生的时间,让名字更有意义;与“歌”字搭配意为孩子多才多艺,聪明伶俐的特点。
杨思惟
取自韩愈《晚春二首·其一》“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使名字更有寓意内涵。
“思”带有生肖鼠喜用“田”字根,意为有口福,不用挨饿的意思;“惟”意指思想,思考。提取惟入名,希望孩子有主见,爱思考,聪明。
杨茗
“茗”指茶,引申为嫩芽制成的茶。带有“艹”字头,满足鼠喜爱吃食物的特性。以“茗”入名意为男孩子风度翩翩、超尘脱俗的气质特点。
杨舟
出自佚名《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使杨舟一名带有深厚的蕴意和内涵。“舟”船也,以舟入名意为孩子一帆风顺,勇往直前之义。与杨姓搭配发音响亮大气,朗朗上口。
杨智峰
“智”字指智慧、见识、聪明,用作人名表示聪明过人,富于才智,足智多谋的意思,而且在韩国明星中很多名字里都带有这个字,比较洋气,“峰”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男孩起名用字,原是山峰、顶峰的意思,取名用峰字时,多表示希望孩子成为杰出的人才。
杨旭
此名听起来比较韩范,其中“旭”也正是韩流中做流行的字眼,带有乐观、开朗的含义,而“旭”字本义是指顺从,迎合,继续,用作人名里表示朝气蓬勃、前途似锦的含义。
杨堃哲
堃字念kūn,本义同“坤”,本是“坤”的异体字,但用于人名时是规范字,指大地,乾坤,有心胸宽广,胸襟开阔的美好寓意。堃哲是一个十分少见的人名,因此做男孩名字时新颖又洋气,还十分吉利,有机智聪颖,聪明过人,福泽万世的内涵。
杨姓男孩名字21、运用生肖喜用字眼
正如文中开头所提及的,如何突出名字的不同,可以从年份来出发,查找生肖喜用字眼起名。2020生肖属鼠,肖鼠人喜用“夕、口、王、禾、木、田、艹”等字根的字,代表着安全,有吃的,幸福之义。
2、运用响亮大气的字眼
好听的名字,在女孩名字中给人的感觉是悦耳动听;在男孩名字中给人的感觉是响亮大气,铿锵有力。所以,在杨姓男孩起好听的名字之时,可以注重响亮大气的字眼来提取起名,以此凸显出男子汉的阳刚之气。
3、借助带杨姓的诗句提取
名字是供人辨识的标志,能反应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故借助诗句来起名,也是很多家长所喜用的方式。不仅能赋予男孩一个雅而不俗的名字,而且发音好听、有诗意。
好听的杨姓男孩双名
01、杨嘉泽、杨良翰、杨建业、杨一山
02、杨荣信、杨齐宏、杨英武、杨宇羽
03、杨晨瀚、杨鸿宝、杨旭方
04、杨菲星、杨昌浩、杨琪涛、杨辰阳
05、杨辰俊、杨倬林、杨嘉铭、杨承思
06、杨玮泰、杨科亭、杨瑜谦、杨识宇
07、杨睿聪、杨铮镇、杨豪坚、杨荣康
08、杨煜驰、杨乐正、杨辰彬、杨姬涛
09、杨荣波、杨鼎轩、杨荣春、杨荣谦
10、杨景浩、杨齐星、杨辰波、杨睿德
11、杨楷涛、杨智亭、杨乐成、杨书磊
12、杨纪辰、杨向文、杨楷峰、杨兴贤
13、杨玮南、杨睿毅、杨辰泰、杨景玮
14、杨瑞勇、杨睿波、杨智凯、杨圣涛
15、杨嵘迅、杨天翰、杨嘉澍、杨新哲
好听的杨姓男孩单名
01、杨哲、杨彬、杨德、杨胜
02、杨烨、杨昊、杨信、杨一
03、杨颢、杨灿、杨俊、杨锋
04、杨沙、杨良、杨昭、杨知
05、杨思、杨翰、杨昱、杨旻
06、杨远、杨国、杨贤、杨浩
杨姓男孩名字3杨振海、杨振麟、杨振林、杨振滨、杨振膑、杨智茗、杨膑、杨天膑、杨湛、杨天卓、杨善彬、杨衡、杨善弟、杨森宇、杨善帝、杨晓菊、杨锦涛、杨凌晨、杨小军、杨东岳、杨天霸、杨天民、杨殷德、杨瑾、杨善思、杨福泽、杨竣迪、杨善测、杨天百、杨付强、杨天白、杨富强、杨天潇、杨亦然、杨士祥、杨天啸、杨翔竣、杨天笑
杨天帆、杨兆天、杨天冰、杨天立、杨善哲、杨天水、杨善析、杨郝、杨善长、杨天柳、杨天云、杨芝雄、杨善磊、杨云天、杨善航、杨善学、杨天潞、杨善鹏、杨云潞、杨润锋、杨留凡、杨潞之、杨善权、杨潞、杨依凡、杨永平、杨恒、杨沛禹、杨庭峰、杨沛淇、杨沛冬、杨沛东、杨云峰、杨灵峰、杨顶峰、杨若鸿、杨建伟、杨小莲
杨梓豪、杨德平、杨雪曦、杨曦云、杨鸿志、杨云曦、杨松竹、杨雨航、杨希田、杨希汛、杨希哲、杨若蒲、杨希彤、杨希廷、杨希庭、杨然、杨忠濂、杨忠敏、杨敏忠、杨云忠、杨忠、杨晟渊、杨新秀、杨怀礼、杨云礼、杨晟、杨云琰、杨泰华、杨雨凤、杨雯月、杨宝锋、杨雨潼、杨馨雨、杨宝峰、杨希吉、杨谨瑜、杨雨吉、杨宝庆
杨云吉、杨云淞、杨双吉、杨子桐、杨善杰、杨京润、杨则霖、杨晓烨、杨振航、杨卓淇、杨哲淇、杨双羽、杨灵淇、杨轩淇、杨雨璇、杨舒岚、杨占财、杨晓方、杨世华、杨璞、杨进国、杨童景、杨景童、杨云良、杨希良、杨良泉、杨丹泉、杨浠泉、杨明泉、杨润青、杨咚泉、杨海、杨海泉、杨照泉、杨驰泉、杨泉、杨玺沣、杨云沣
杨灵沣、杨名策、杨珀滨、杨珀灵、杨珀洋、杨珀琥、杨琥珀、杨善贤、杨冬琥、杨泽琥、杨振琥、杨铭策、杨振明、杨珙焱、杨景焱、杨宸焱、杨瑞焱、杨熔焱、杨炎焱、杨火焱、杨晨焱、杨优权、杨钧岚、杨焰卉、杨炎卉、杨尊凯、杨亚伟、杨岷嘉、杨学宇、杨烁焱、杨焱缦、杨锦平、杨烁焓、杨焓卉、杨卉焱、杨海熳、杨朝勇
杨海卉、杨燠卉、杨煜卉、杨政伟、杨光惠、杨焱卉、杨烁潞、杨卉熳、杨熳卉、杨少锋、杨烁卉、杨烁惠、杨烁穗、杨烁禧、杨恒睿、杨烁阳、杨若飞、杨秀池、杨苓、杨铃、杨灵、杨山、杨浪漫、杨晓炜、杨驿、杨藤、杨淑瑜、杨锁、杨曼、杨昕桡、杨小静、杨烁墁、杨红林、杨铭楷、{杨}振超、杨焱田、杨国君、杨君秀、杨洪森
杨宸、杨蔓索、杨洪生、杨禾烁、杨和烁、杨耕田、杨田熳、杨田、杨恬、杨恬熠、杨社梁、杨熳甜、杨甜蔓、杨稚莺、杨烁甜、杨烁恬、杨熳田、杨烁田、杨国军、杨顺雅、杨蕊华、杨华光、杨光华、杨卓发
杨环菲、杨光云、杨云光、杨{根}生、杨雪晗、杨曦曼、杨曦熳、杨曦蔓、杨斯斯、杨振宇、杨青远、杨振风、杨振海、杨振晖、杨振浠、杨骜诀、杨振福、杨振亮、杨建民、杨振华、杨明策、杨铭浩
杨九霄、杨振深、杨政海、杨振雄、杨正茂、杨振淋、杨振云、杨振邦、杨舟、杨广儒、杨志云、杨全、杨国平、杨振北、杨善博、杨振敏、杨明珠、杨振民、杨振彬、杨振斌、杨振瀚、杨善斯
取名字都不是随便乱取的,都是要根据一定的要求来给宝宝取个寓意好的名字,这样宝宝的运势才会好。 杨姓男宝宝寓意取名 杨胜远:胜,意为胜利、超过;远,意为距离长;杨圣远:益友不侵贤圣远,良朋难近虎狼随。杨祖华:祖,寓意为光宗耀祖;华,本意为花、荣华和光耀的意思。在人名中引申为富贵和显耀的生活。杨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杨展羽:子后六爻阴复降,成七返,仙童展羽衣。杨胜达:尽胜达官忧利害,五更霜里佩黄金杨伟宸:宸,古代君王的代称。杨子荣:子,寓意为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荣,寓意为繁荣茂盛、光荣。杨明轩:轩,气度不凡。杨哲瀚:拥有广大的学问。杨皓轩: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杨浩宇: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杨姓女宝宝寓意取名 杨彦妮 彦:古时候指有才学有德行的人 妮:指女孩子杨舒雅( 以雅入名,寓意超脱、优雅)杨婳祎 (婳:形容女子娴静美好 祎:形容事物美好 )杨诗琪 (诗情画意;美玉)杨婉婷(婉寓意和顺、温和婷寓意美好)杨曼吟 长吟。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应修人《温静的绿情》诗:鸟儿树里曼吟,鸭儿水塘边徘徊。杨曼玉(曼妙身材,婷婷玉立)杨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杨清妍 美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韩愈《月池》诗: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若不妬清妍,却成相映烛。杨依娜(有伊人风采,娜一般指姑娘美丽,婀娜多姿嘛)杨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杨瑾瑜 比喻美德贤才。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句诗是描写杨玉环的。
原文
清平调·其一
李白 〔唐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注释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本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
此诗想象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句,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1、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西宫秋怨》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4、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长相思》
5、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6、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朱彝尊《忆少年·飞花时节》
7、别后不知君远近。——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8、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答施》
9、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李白《荆州歌》
10、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李白《独不见》
11、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李白《山人劝酒》
12、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13、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张籍《征妇怨》
1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15、画船捶鼓催君去。——舒《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
16、长相思,在长安。——李白《长相思·其一》
17、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李白《夜坐吟》
18、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
19、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20、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21、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22、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23、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24、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王维《西施咏》
25、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26、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27、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宫词》
2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29、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明月上高楼》
30、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1、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32、相思重上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33、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吴均《登二妃庙》
34、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宋之问《七夕》
35、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张籍《征妇怨》
36、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37、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38、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39、佳人独立相思苦。——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40、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桐》
42、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李白《折杨柳》
43、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
44、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45、君门一入无由出,唯有宫莺得见人。——顾况《宫词》
46、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47、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李白《秦女卷衣》
48、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宋祁《落花》
49、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傅玄《车遥遥篇》
50、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51、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52、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李白《怨歌行》
53、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贺新郎·夏景》
54、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55、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56、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陆游《金错刀行》
57、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苏轼《贺新郎·夏景》
58、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5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60、而我爱夫子,淹留未忍归。——李白《赠秋浦柳少府》
6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62、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6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6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65、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留别妻》
66、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朱庆馀《宫词》
67、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
68、美人图子阿谁留。——元好问《虞美人·槐阴别院宜清昼》
69、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7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71、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周邦彦《六丑·落花》
72、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刘基《眼儿媚·秋思》
7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山查子》
74、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期《杂诗三首·其三》
75、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诉衷情》
76、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77、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78、对菱花、与说相思,看谁瘦损。——陆《瑞鹤仙·梅》
79、辜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牛峤《更漏子·春夜阑》
80、蛮姜豆蔻相思味。——吴文英《杏花天·咏汤》
81、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82、旧相思、偏供闲昼。——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83、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84、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江淹《古离别》
85、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韦应物《送杨氏女》
86、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李白《独不见》
87、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88、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
89、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90、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9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2、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93、相思一夜天涯远。——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94、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95、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杨修《玉楼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