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位于长江流域,大概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份。《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周成王时期,册封楚人的部落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幅员辽阔,物产富饶,国力强盛,华夏文明和蛮夷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因而诞生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而其中最为瞩目的就是楚国的音乐——高山流水,清响绝尘,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典范和奠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楚国故地的考古发掘层出不穷,特别是九连墩战国古墓群和随县擂鼓墩古墓的发现,出土的楚国乐器和文献表明当时楚国的音乐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楚国音乐遗世独立,独步世界,有着独特的发展和兴盛历程
楚国的巫文化对音乐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楚辞章句》:"楚国沅湘之间,其俗信鬼好祠(信奉鬼神而又喜好举行祭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祭祀时一定要有鼓乐、歌舞助兴),以乐诸神"。
楚国尚巫,在楚国人的心目中,巫既统治神界掌握神权,又兼管人间精通。巫文化造就了楚国人对于自然神灵的虔诚膜拜与浓烈的浪漫情怀。
楚国人认为神与人民都存在于现世当中,人民之中"精爽不携贰","又能齐肃哀正"的就是神明降临的象征,这类人就被称为"巫"他们既能上通天意,祷告、占卜,又能惠及凡人,治病去灾。
巫风与神话必然造就艺术思维的萌芽,而音乐就是最初的艺术形态,音乐对于楚国人的精神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楚国音乐萌芽早、发展快、品类全,可谓独步天下。早在西周时期,楚国就有了音乐的萌芽,有楚公家钟和楚公逆钟等乐器可以作为实证。文献记载楚国大夫伍举规劝谏楚灵王切勿沉湎于声色犬马时,就以"金石匏竹"来指代八音。
这就说明当时的楚国音乐已经"土(埙)、木(筑,梆子)、金(钟)、石(磬)、革(鼓)、丝(琴、瑟)、匏(笙)、竹(篪)"八音俱全。在八音之中楚国人对"钟"可谓情有独钟,王公贵族和权贵阶层无不以钟乐陪葬来向后世宣告自己高雅的品位素养和高贵显赫的家世。
春秋时期,楚国政府已经专门设置乐官,来掌管祭祀鼓乐相关的国家事务。例如有人世代传袭"泠人"也就是乐官这一职位。古籍文献当中泠人、乐尹、乐师扈子等都是指以司乐为职的乐官。在专业乐官的管理下,楚国的音乐水平得到持续而稳定的发展。
轰动世界的曾侯乙墓,解开了楚国音乐尘封千年的光辉历史
1978年发现的曾侯乙墓,较为全面地折射出楚国音乐的水平,古代的"八音",曾侯乙墓出土的有六类,即金、石、革、丝、、竹等,共计一百二十四件。这些出土遗物展示了曾侯乙乐队的庞大阵容,更证明楚国音乐的发达强盛。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出土的先秦编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意义也最重要。其中的镈钟不仅音质优雅,而且还保留有宝贵的铭文,记载了这件变种是楚惠王五十六年所制,是宗庙对曾侯乙进行祭奠和享祀的专用礼器。
除了钟磬,曾侯乙墓还出土了其他乐器,如五弦琴、十弦琴、排箫、瑟和篪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古老的楚国乐器,有些只能在古代典籍上找到,例如排箫,在楚国被称为"参差"。
《九歌·湘君》中提到"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墓中出土的实物是由十数根长度不一的小竹管组成的,为后世的音乐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然而还有些乐器失传已久,甚至连名字都无处考证,实在是一件憾事。
例如乐器篪。关于它的模样和构造,郭璞注《尔雅·释乐》记载:"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横吹之。" 更值得一提的是梁架的装饰。承托横梁的是六具精致的铜人,他们也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铜人。
铜人身着长袍,束有腰带和佩剑,造型庄重沉穆。与饰有蟠螭的横梁相互辉映,使得整个编钟梁架更加雄伟多姿,突出了其极为隆重宝贵的地位。
楚国音乐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起源,对后世的民乐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和部落之间不断融合交汇,楚国作为南方最重要的民族融合中心,开始潜移默化地汲取别族音乐文化的养分。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通俗歌曲),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受众群体广泛)。其为阳阿、薤露(较为高雅的乐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人数逐渐减少)。
其为阳春、白雪(最为高雅的音乐),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受众寥寥无几)。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就表现出了楚国音乐民族性融合性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起源。
《下里巴人》是各民族杂居地区耳熟能详的通俗流行歌曲,唱起来载歌载舞,场面热闹。而《阳春白雪》等歌曲,难度较大、曲调高雅,只有少数人能够演唱。这种情况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楚国作为音乐之邦,夷夏并存,百花齐放,雅俗共赏,和而不同。正是楚国人这种开阔的胸襟和华夏一体的融合精神,为后世的民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专业的音乐乐理方面来说,楚国音乐独占鳌头。80年代春秋楚墓出土的四套青铜编钟,开创性地增加了"徵"和"商"两个音,使得全部乐音都可以奏响七声音阶。
曾侯乙基的乐律用语共有54个,其中36个是传统乐律学中从未出现过的,属于新的乐理发现。也就是说早在2400年前楚国就有了自己的民族音乐表达方法。《楚辞·招魂》中记载了楚国八音齐鸣的恢弘场景:"陈钟按鼓,竽瑟狂会…宫庭震惊…"。
楚国人甚至具有超前意识地建造了地下音乐厅——地室来迎接尊贵的宾客,陈设巨大的钟和鼓。待客人举步登堂之时,奏响乐声,钟鼓齐鸣,给人以震撼之感。
楚国音乐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集大成者,高山流水,世代典范
高山流水的典故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子期伯牙,千古知音。绝尘清响,世代典范。高山流水,最早见于《列子·汤问》。楚国郢都人伯牙,任晋国上大夫,他年幼时曾拜高人为师学习琴艺,精通音律。
一天他返回楚国探亲,来到长江与汉水汇合之地,夜晚泊舟大别山下。面对大好河山,明月清风,伯牙不禁思绪万千,于是焚香鼓琴,聊以排遣。这时恰好楚人钟子期从此地路过,他只是一个樵夫,但据传是乐尹钟建的后人。
他听到琴声不禁倾倒。伯牙善于操琴,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的形象而弹奏,子期就回应:"峨峨兮若泰山!"想着流水的形态而弹奏,子期回应:"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所谓知音就是如此。伯牙精神顿时焕然,与子期结为至交好友,并约定明年再见共同切磋音乐,不料不久之后子期就染病去世。来年伯牙没有等到子期,黯然神伤,感慨今生再无知音,于是摔琴绝声,从此不再操琴。
伯牙与子期的知己之谊成为世代传诵的佳话,古曲《高山流水》,也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不朽经典。君子之交淡如水,音乐与人格同样都要追求高雅纯粹的至高境界。
此外,"诗"、"歌"同宗,楚国音乐还催生了屈骚文学这一绚丽辉煌的文化奇葩。《楚辞》文采张扬、瑰丽奇谲,充满了对原始神秘力量和自然生命力的热情歌颂和向往,并且具有浓重的巫性崇敬印记。
在此后的数千年历史长河当中,这种诗意化的泛巫意识形态始终存在于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的发展中,并深刻影响着后世的音乐艺术发展。
楚国八百年,楚国人一路走出蛮荒荆棘,高歌阔步,发展壮大,创造了光辉灿烂而又充满独特魅力的楚文化。楚文化的鼎盛期,几乎蔓延席卷了半个中国,如风行草偃影响着整个华夏文明。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楚国的音乐。绝尘清响,高山流水。如今楚国音乐文化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珍贵遗产重新得到考古发现,它们所代表的正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奠基和典范,激励我们后人去开创崭新的未来。
东皇太一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天神。
据《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的注释记载,太一是尊贵的天神,因祭祀太一在(楚国的)东方,故称“东皇太一”。
关于东皇太一的起源,应该就是来自春秋时期或者更早之前的楚国文化,当时的楚国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中原文明,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文化等等体系。
而当时的中原人其实也是看不起楚国人的,还给他们起了一个轻蔑的外号叫做“南蛮”,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始皇帝一统天下,荆楚的文化也渐渐融入了中华大地中,而东皇太一也自然成为了华夏大地的天神。
东皇太一在书中的记载:
东皇太一最早出现在文献记载,是屈原所作的楚辞《九歌》,这是一本远古神话中的歌曲,是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来,这本诗歌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
《九歌》一共分为11篇,每当楚地百姓进行祭祀活动的时候,就要唱出这11篇歌曲,而第一篇需要祭祀的神就是“东皇太一”,不祭祀东皇太一的话,就无法祭祀后面的神明。这就导致东皇太一是春秋乃至战国时期,楚国百姓所信仰的最高神。
不过在这个时候,东皇太一还没有一个准确具体的形象,因为浪漫的楚国人认为至高之神是无限接近于天道的存在,所以即使东皇太一是《九歌》中最隆重最严肃的一篇,但是里面始终都只有对祭祀礼仪和祭祀场景的描述。
粟裕一个铁骨柔情的汉子,除了疆场厮杀硬碰硬之外,还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在他身上。
1938年十一月时,31岁的粟裕来到教导总队,打算选几名干练的优秀学员到机关任职。正是因为这次机遇,让粟裕邂逅了15岁的楚青,粟裕对楚青一见钟情,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从这里开始变得温情脉脉。
在1939年三月的时候,刚刚进入教导总队大门,就看见一位容貌清秀俏丽的女学员正在低头写字,这名女子就是与粟裕牵绊一生的——楚青。
楚青出生在扬州,扬州自古以来就风景宜人,为人所称颂,不然怎会有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南方长大的楚青,有着水乡女子的灵动美丽,身携大家闺秀之气,她的父亲是中国近代著名银行家。
1937年,抗日战争刚刚爆发,扬州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很容易被两军交战所牵连。
因此楚青的父亲张罗着让一家子去美国避避风头,不过楚青从小就是个主意很大的主儿,亲眼目睹日军暴行之后,觉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毙,逃避没有用,还是得为国家做些什么。
于是在1938年,这时候的楚青刚刚年满十五岁,和所有有志青年一样,她报名参加了新四军。她被分配在秘书处工作,楚青参加新四军的动力是日军还在不断地吞噬中国,只有新四军还是殊死抵抗,所以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新四军。
粟裕和楚青碰面之后,两人简单浅谈了几句,粟裕就对这个女孩子印象深刻。粟裕发现这个女孩子学习精神刻苦,逻辑思维很清晰。这一次交谈让粟裕一直念念不忘,对楚青一见钟情,楚青俏皮可爱的模样在粟裕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
楚青也觉得粟裕虽然贵为副司令,却和蔼的像邻家兄长,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正因为粟裕是副司令,楚青该向他说自己的基本情况。两人在聊天之中有提及,参加革命风险很高,许多的革命战士为了不连累家人,就会选择改化名,混淆视听,避免敌人通过自己去威胁家人。
楚青当时一直没有想到合适的名字,粟裕打断她的思路:"不如叫楚青?"于是楚青这个名字代替了詹永珠,成为一个革命战士的代号。楚青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提到:"当时粟裕写了一二十个姓,让我挑,什么王啊李啊太多,就没挑,看到楚字觉得上口,就挑了这个。"
粟裕当时还在开玩笑说:"小詹啊,你上当了,我的家乡湖南属于楚国,你就是我们家乡的人了。"
粟裕在军中口碑一向比较好,待人处事温和有礼。楚青了解这些之后,在一天夜晚,带着几名女兵一同偷偷溜进粟裕的卧房。这些女娃娃去他卧室的理由说来也好笑,就是为了偷吃粟裕房间里的小饼干。
几个调皮的女娃娃还嚣张的给粟裕留下个小纸条:"小老鼠偷吃的。"
粟裕知道后不怒反笑,对她们说:"欢迎小老鼠下次再来啊。"
在这之后,粟裕对楚青的喜欢加深了一个层次,他给楚青写了一封情书。不过楚青看到这封情书的时候,把它撕掉了。粟裕一向是君子作风,没有去质问楚青为何会这样做,只是一直默默的,以一种不会打扰到她的方式喜欢她。粟裕虽然觉得很失望,却加深了对楚青性格的了解。
"爱情是不能够勉强的,她不答应我的表白,我不能去怪她,这是她的自由,双方还是得两情相悦才行。"
楚青在部队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江南部队工作。无巧不成书,她正好在粟裕的手下工作。两人因为工作时常会碰面,久处之下粟裕心中对楚青的倾慕更加浓烈。他将楚青约出来,在流水潺潺之下,跟她再一次郑重表明心意。
楚青回应他:"先有国,才有家,我现在没有心思谈恋爱。"
粟裕爱慕楚青这件事,其实是被当时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察觉的。王集成想当他两之间的红娘,希望能成全他们。不过当时的楚青一心只有革命任务,儿女私情不再她的考虑范畴,就婉拒王集成的一番美意。
在这之后粟裕楚青两人相互约定,先从朋友开始做起。"我们做朋友吧,在接触过程中可以进行互相学习交流,共同为革命的发展做贡献行吗?。"虽然楚青拒绝粟裕的求爱,但粟裕依旧"贼心不死"又一次向楚青表达爱意,希望她能够接受自己。楚青还是明确表示:"长官,我很敬佩您的为人和才干,国难当头,我无心恋爱,一心只有革命。"粟裕听后只好再度作罢。
在1940年十月的时候,粟裕和楚青两人之间出现转机。在粟裕的指挥之下,黄桥决战取得巨大胜利。当时战况异常激烈,这一战中,楚青全程参与。楚青亲眼目睹粟裕在战争中的镇定自若,沉着冷静的指挥沙场。楚青经历过这件事以后加深了对粟裕的崇拜之情。对这个骁勇善战的男人,爱慕之情与日俱增。
少女情怀总是诗,粟裕俨然已经成为楚青心中的一个大英雄。英雄是要配美人的,粟裕苦心孤诣的追求终于迎来"春天"。
这一年的冬天,粟裕再一次向楚青求爱表白,楚青羞涩地点点头表示同意。1941年楚青18岁,粟裕34岁,两人喜结连理。粟裕苦苦追求三年,得偿所愿终于换来楚青的青睐,修成正果。他的执着和热烈,让楚青深深感动。
此后这段革命爱情一起携手度过一辈子,成为人们口中的一段佳话。2016年二月,楚青逝世,终年93岁。楚青很幸运,不但收获了一份真挚感人的爱情,作为跨世纪老人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振兴。
希望这一段爱情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在爱情中相互进步相互学习。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楚辞,顾名思义,就是楚国人的歌词,这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所以它具有浓郁的楚地特色和巫文化色彩。
楚国诗人屈原无疑是楚辞的奠基者,而且是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子以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楚辞》中的佼佼者,也因此后世人称楚辞为“骚体”。
《楚辞》浪漫主义源头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浩瀚星空下发出《天问》,伟大的诗篇,“明明暗暗,惟时何为?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激励人们上下求索。
两千多年后,中国人走出地球,奔向太空,探索宇宙。天文学家南仁东铸造了中国人追问宇宙的“天眼”,探索百亿光年外的神秘太空。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自儿时起就特别喜欢《楚辞》,并用一生践行“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后人留下“天眼”这双继续寻找答案的眼睛。
广袤苍穹,斗转星移,中国人的求索从未间断,探索宇宙的热情也从未消退,中国人一直在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神的激励下奋力前行。
经典语录品读: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涉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卜居》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九歌·少司命》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楚辞·宋玉对楚王问》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
央视纪录片《楚国八百年》
我是一个对于古代历史十分感兴趣的人,然而对于晦涩难懂的古书来讲我还是比较喜欢看纪录片,纪录片会更生动、传神地为我们讲述一段历史,《楚国八百年》这部纪录片我觉得拍摄地非常到位,我已经看了四五遍还是意犹未尽。
《楚国八百年》是由中央电视台与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一部历史记录片,共分为《初生》、《觉醒》、《受挫》、《称霸》、《歧途》、《劫难》、《变革》、《涅槃》八集,为我们讲述了楚国整整八百年的历史以及浪漫诙谐的楚国文化。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新的历史知识,开拓了我的眼界。
三千年前,楚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您知道吗?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个第一都是在楚国出现的,比如:第一个县、第一段长城、第一支毛笔……这无疑证明了楚国人的创新能力。要知道,楚国在全盛时期时领土北至黄河、南抵岭南、东至东海、西达巴蜀,而且还产生了一种楚国特有的文化——浪漫优雅的楚辞。楚国于公元前233年灭国,历经了四十几代君王,始于武王,终于怀王。
这部纪录片不仅让我了解到了楚国的历史以及浪漫瑰丽的楚文化,同时还让我了解到了一些典故。比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的是楚庄王熊旅,他在位的前三年,不发布政令、不理朝政,右司马伍举对楚庄王讲了一句话,说“南方的阜山上停驻了一只鸟,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亦不鸣叫,这是什么鸟呢?”庄王回答道,“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三年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体察民众的态度。虽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半年后,庄王亲理朝政,并最终使得楚国称霸天下。再比如,问鼎中原这个典故也是同样出于楚庄王,《楚国八百年》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非常完美地为我们展现出了楚国的历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