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以赛亚·柏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当时正是写一篇和浪漫主义相关的论文的时候。柏林的这本书虽然是由讲稿组成的,但是思路清晰,语言流畅,逻辑严谨,可以说在当时给了我很多启发。因为说到浪漫主义,我们会想到浪漫主义诗歌,浪漫主义绘画,但是柏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却把思路完全打开,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思潮,发端于哲学,酝酿在启蒙,表现在文艺。真正的浪漫主义精神不是男女卿卿我我,动辄感动唏嘘,而是康德仰观宇宙,思索道德律令的笃定与磅礴,是德国古典哲学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浓烈的绽放。
《浪漫主义的根源》根据以赛亚·伯林1965年关于浪漫主义的梅隆系列讲座的BBC录音结集而成,自浪漫主义定义问题始,中经浪漫主义之滥觞、成长和壮大的过程,至浪漫主义的巨大影响终。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处处闪耀着天才洞见的火花,伴以伯林特有的雄浑酣畅的即兴风格,是一曲令人魂销神醉的思想咏叹调。
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
——约瑟夫·巴特勒
巴特勒这句话是以赛亚·伯林最喜欢的引语之一。在他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中,伯林一再引用。我以此开头是为了消除任何可能的误会,因为这部集子无论如何不能算做伯林关于浪漫主义的新书。自伯林于1965年三四月间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A W 梅隆系列讲座上做了关于浪漫主义的脱稿演讲之后,他曾试图将其变成文字的著述。在其后的那些年里,特别是他于1975年卸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一职之后,他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积累了一堆笔记,以期完成一本浪漫主义的专著。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把所有笔记存放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重新开始整理他的资料:他列出一些标题,并把筛选出来的笔记口述录制到磁带上,归纳到预设的标题之下。他甚至考虑利用已有的材料为E T A 霍夫曼的著作写一个长长的序言,而不是独立成篇,作为他的一个专题研究。但这个计划屡屡搁浅,部分原因可能是资料准备的过程太长,致使写作的兴味阑珊。据我所知,到后来他对这本计划过的专著未著一字。
显然,对于伯林的读者来说,他未将演讲修订成书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对他本人来说亦是如此。但未及付梓也不是件坏事。如果当初就完成此书的写作,那如今这本充其量只算是编辑过的讲稿就永远不会出版。一旦经过精心修改和扩充,伯林演讲所特有的那种清新、直接、强烈和令人心潮澎湃的文风难免会变得晦暗。伯林还有一些脱稿演讲最终都是以录音或抄本的形式保留下来,我们不妨拿这些演讲与那些终于修订成文的稿本,或者演讲参照过的文字稿本做个比较,就会看出伯林为了出版曾经三番五次修改过他的内容。显然,这些修改使其更具知性和精炼,但有时不免减弱了口头表述本有的魅力。或者,反过来说,根据一篇尚未斧削的长篇底稿——伯林称之为“残篇”——来做演讲,而非照本宣科,演讲内容就会显得酣畅淋漓。或许,以多元论的术语衡量,这二者之间的优劣根本不可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优也罢,劣也罢,伯林的主要思想成就之一也只能以前一种形式存在了。
我所用的标题是伯林自己早年计划写作该书时拟用的。在演讲时,他将标题换成了“浪漫主义思想的来源”(Sources of Romantic Thoughts)。因为在索尔·贝娄1964年出版的小说《赫索格》的开篇几页里,书中的主人公,那位名叫摩西·赫索格的犹太学者,正在经历一场自信的危机。他在纽约的一间夜校里试图讲授一门成人教育的课程,却未能成功。这门课程的名称恰好就是“浪漫主义的根源”(The Roots of Romanticism)。据我所知,这完全是个巧合。伯林自己明确否认它们之间有任何直接联系。不过,无论如何,先前的标题显然更加响亮。如果伯林当时确实因为某些理由放弃使用一个更好的标题,这些理由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以赛亚·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
《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后扩充为《自由论》)、《维柯与赫尔德》(1976)、《俄罗斯思想家》(1978)、《概念与范畴》(1978)、《反潮流》(1979)、《个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现实感》(1997)等。
《浪漫主义的根源》([英]以塞亚·伯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nVo6KUu1GiKhRSHZB4jBg
提取码:GGLS书名:浪漫主义的根源
豆瓣评分:95
作者: [英]以赛亚·伯林 著 / [英]亨利·哈代 编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译者: 吕梁 / 张箭飞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280
内容简介
浪漫主义之后,世界不再一样,
伯林之后,浪漫主义不再一样。
本书根据1965年伯林所做的“浪漫主义”梅隆讲座录音整理而成。自浪漫主义的定义始,历陈其滥觞、生长和壮大,抉发其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伯林借前人所未发的观念史视角,展现出浪漫主义革命作为认知方式和思想意识的无比力 量。伯林的演讲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典故如排山倒海,排比如山洪倾泻,是豪宕的思想音乐,是天神眷顾的天才时刻。
“伯林在这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学术天分:思维敏捷、博学机智、深刻且令人振奋。阅读本书,犹如目睹鲜活的思想从天才头脑的熔炉中锻造而出。”
——约翰·班维尔
“无论是对首相、总统来说,还是对文化批评家而言,本书都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作品。伯林的写作为我们展现出,当我们面对人类需求和渴望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理想之间互不兼容的态势时,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宽容和理解力。”
——彼得·马德福德,《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你能听到语言的洪流不断膨胀,互相撞击,一次次地汹涌澎湃……发人深省,激荡人心,充满自然的原始张力。这也正是浪漫主义的核心所在。”
——《关键报道者》
作者简介
以赛亚·伯林爵士(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生于俄国犹太家庭,童年目睹俄国革命,1921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1939年撰写《卡尔·马克思》,1944年转向观念史研究。1957年就职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发表具有开创性的“两种自由概念”演说,同年获封爵士。1966年参与创办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作为杰出的观念史学家和学科主要奠基人,先后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学奖和伊拉斯谟奖。
盘根错节、根深叶茂、树倒根摧、槃根错节、错综复杂
一、盘根错节
解释: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出自: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译文:志不寻求改变,事不避难,我的职责是;不遇到错综复杂,如何区别利器吗?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事情复杂
反义词一目了然、简明扼要
二、根深叶茂
解释:茂:繁茂。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
出自:汉·刘安《屏风赋》:“维兹屏风,出自幽谷,根深枝茂,号为乔木。”
译文:维兹屏风,鸟儿出自深谷里,根深树茂,称为乔木。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含褒义
反义词枯木朽株、墙上芦苇
三、树倒根摧
解释: 树干倒下,树根毁坏。比喻人已到了年老体衰的地步。
出处: 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三折:“柳悴也,只怕你春归人老,花残月缺,树倒根摧。”
译文:柳憔悴了,只怕你春归老人,花残月缺,树倒根摧毁。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四、槃根错节
解释: 树根盘曲,枝节交错。比喻繁维复杂不易解决的事情。
出处: 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译文:志不寻求改变,事不避难,我的职责是。不遇到错综复杂,如何区别利器吗?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事情复杂。
五、错综复杂
解释: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
出自:西周·姬昌《周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译文:叁五的变化,错综蓍数。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斗争、矛盾等
近义词纵横交错、盘根错节、错综相连、扑朔迷离、槃根错节、千头万绪
反义词井然有序、一目了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