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大雪? 呵呵 南昌基本没下过什么鹅毛大雪的~~至少在我印象中``估计LZ不是南昌人吧? 不过记得有一年 过小年的时候下过一场挺大的雪(好象是97年)之后的 近几年 甚至都没有下过雪的 ``
这应该跟地理位置有关吧``就象海南一样咯,一年四季都很暖和``
还没有抵达古隆中的时候,我的眼前就飘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大雪遮挡住了我眼前的视野,朦朦胧胧的,将我带回到公元一千八百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情。
那个时候,襄阳作为南阳属地,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尽管史书里没有详尽地记载,但我想,作为大别山南麓之平原地带的襄阳,至少它正迎接着一个从未遇见过的寒冷的冬天。
寒冷的风从遥远的北方萧萧瑟瑟地刮过来,翻过逶迤起伏莽莽苍苍的大别山,把纷纷扬扬的大雪也裹夹着过来。整个襄阳大地,白雪茫茫,寂寥无声。所有的农家房舍,或因战乱或因寒冷,都躲进深山的某个旮旯角落里,被皑皑的白雪罩住了,被高高的荆棘和繁密的树林遮挡住了。你看不到有生命的迹象,茫茫的雪原里偶尔有几只狐狸跑过,或者有几只黑糊糊的乌鸦在雪野里,在了无人烟的村庄房前屋后,奔跳着四处觅食。只有当一缕缕炊烟冒起来的时候,你才能发现那是有人家在点燃着一撮撮茅草,温暖着被寒风大雪包裹着的茅草房舍。
就在这样的时节,三位高大魁梧的男子,骑三匹高头大马,马蹄声声中疾驰在茫茫雪原里。
他们一阵狂雨旋风般地驰来,站在一高高的山坡上,双手勒马停歇,四下里望一望,又眺望着山中那几缕袅袅炊烟,相互着点点头,吆喝着已是霜雪满身冒着腾腾热气的战马,嘶鸣着,一阵风似地向远方驰骋而去,雪原上顿时腾起一阵阵雪雾尘烟。
你细细地看,那个眉宽脸色微红的大汉,披一件绿色的衣袍,皱着眼眉,左右不离身边那位脸色稍白,一脸沉着冷静的长者;在他右边的是一位脸色稍黑的勇士,浓眉大眼,一脸怒气,着一件黑色的衣袍,勒马停歇的时候,他的缰绳把马的头勒得高高的,那马嘶鸣着腾起高高的双腿,倔强不受拘束的脾性仿佛与他的主人有一样的脾气,仍要向前奔跑,而且它总是跑在最前面,停下来的时候,仿佛也极不情愿。
不用说,朋友们也知道我写的是那几位。
那位年长一点的,身材宽厚敦实脸色稍白气色沉静的是刘备,人称刘皇叔;那位身披绿色衣袍,脸色微红,眉宇间总是紧锁着,长一双丹凤眼的长脸大汉,是人称天下武功最高强的关公;那位身披黑色衣袍,脸色微黑,仿佛是怒争着一双浓眉大眼的是人称力大无穷,吼声震天动地的张飞。
这会儿,哥仨是奔向古隆中去的。据说,那古隆中的卧龙岗里有一天下奇才,人称卧龙先生。那时节,天下自董卓篡夺汉室政权导致天下大乱已有二十年余。诸侯蜂起,你来我往,尔虞我诈,耍尽权术与谋略,都争着做那个最高的位子,乱纷纷地搞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自然也有俊杰者,欲救百姓于水火,然而苦于无济世之奇才,因而数十年下来,没有一个能做大做强,天下仍是乱纷纷一片。这不,那位名唤刘皇叔的经人举荐,说是卧龙岗里有一位能辅助他定夺天下安宁的旷世奇才,于是他求才心切,携两位生死兄弟冒着大雪奔波数百里,来这一偏僻之地,寻找那位奇才人士。
那位奇才人士是谁呢?不用说,是人称卧龙先生的孔明,姓诸葛,名亮。
诸葛亮本是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出生那年正是东汉末年黄巾军闹农民大起义的年份,那时候中州大地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诸葛亮一家也难以幸免,年幼时即先后丧失双亲,姊妹四人随叔叔诸葛玄在生活至公元194年,先奔走于今江西南昌,后又赴荆州(今襄阳)投靠当时雄霸一方的刘表。大约在17岁时,叔父诸葛玄去世,他随后迁居于襄阳城西20余公里的隆中,过着躬耕苦读的隐居生活。10多年后,他从一个普通的少年成长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自比“管仲”“乐毅”,品德高尚,智慧超群。后来,他果然谱写了“三国”学说,成为当时智谋超群的能臣俊杰。千百年后,他被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国广为传诵,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隆中对》成为“旷世奇策”、“千古绝唱”。
是的,刘备的“三顾茅庐”包括这次大雪寻访,使他最终赢得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迈上了从政之路。乱纷纷的诸侯争霸的天下自此也开始走上“三国鼎足”的局面。但也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权术和谋略演绎到了一个高峰之巅的时代。当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内涵集中于现实并且是宫廷政治角斗上去的时候,你可以想见,这个国家未来的时光是怎样的一种走向。
那么,这个时候的西方世界在干什么呢?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的话,这个时候的西方,耶稣已经创立基督教百余年矣,上帝成了人们心目中主宰世界的最高人物,而非一国之君。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的核心内涵已经从现实中走了出来,走向了主宰人类一切活动包括生与死的那个力量究竟是谁的道路上来了。这个问题,当年的诗人屈原曾经问过。但屈原的悲剧使得他的后人再也无人问津于“天问”之说。包括那个最具有才气的苏东坡,一生颠簸流离,晚年也自嘲说:“人称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是的,这个时候中国人不再追问上天和上天以外的事了。就是天下的事,也只有在战乱迭起、诸侯纷争无休止的时候,才会有伯乐寻觅千里马以求能安定天下。中国古代的文化核心内涵和人之思维走向,已经在那个时候就与西方世界逐渐分离,走往不同的方向。从而也造就了不同的政体和思维习惯。记得六七十年代遭受落难的当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顾准先生,把他的探究与思考写进了一本书里《古希腊城邦制度》。据说,顾准就是从这里研究造就西方文明的起源的。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中国非得走市场经济不可,不走绝对是死路一条。但几十年后,他的话才被人听到,他的书才得以出版……
在去古隆中的路上,我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眼前浮现出一千八百多年前的那场大雪和几位骑士的风采,引起我一路思绪纷纷。我于是想,不知道,我去了古隆中还会有什么思绪呢?
回家
2008年一月底,大二下学期。快过年了,和同系的老乡小高约好了一起回家,还有一学妹,三个女生同行。
学妹期末考试结束得比我们晚,为了等她,我和小高推迟了两天回家。也因此,我们遇上了那场终身难忘的大雪。
福州回南宁,没有直达的火车。通常有两条线路。一是先从福州坐车到厦门,再从厦门转车,有一趟厦门直达昆明的火车,但因为终点站是昆明,人非常多,我们在半路下车,买票难度很大。另一条是先从福州坐火车到南昌,再从南昌转乘另一趟车直达南宁。
也许是买不到厦门到南宁的火车票,或者是转乘和到达的时间不理想,因为我和小高到了南宁之后,还要再转车才能到家。那一年回家,我们选择了第二条。
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决定隐藏着一场我们要经历的危机。
福州开往南昌的路上,我们逐渐感受到,天气变得恶劣,听说北方已经开始下暴雪。
但所幸的是,还没有太多延误,我们应该能赶上十二点多的换乘车。
大概十一点多到了南昌站,一下车我们就听到了大部分列车晚点的消息,我们要换乘的车辆预计晚点三个小时。
逃命
当时候车厅内几乎已经挤满了人,广播通知大家不要都挤在候车厅,先到大厅外面等待。
可是只有少数的人行动,我们是其中的几个。
因为候车厅人挤人太难受,也很嘈杂,我们决定先去外面找个人少安静点的地方先呆着。
但是,我们错了。
一出大厅,外面雨雪纷飞,根本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于是我们再次回到大厅。
雪越下越大。
此时更多外面的人也一起涌入大厅,而从火车上下来的人也一批接着一批。我注意到,候车厅已经容不下更多的人了。很挤,我们的周围连个多余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形势开始变得有些紧张。这时工作人员拿着大喇叭开始喊,外面的人不要再进来了,里面已经容不下人了。这话一出,人群中开始有人不满,大吼“外面下雨下雪,你让我们去哪里?”
几乎形成了对峙。 一边是面对突发情况应对措施不足的焦虑的工作人员,一边是吃力扛着着大小包行李,饥寒交迫的归乡人。
显然面对质问,工作人员无法给出满意的答复。只能劝说,站台内没有列车进战,没有列车能启动,所有的列车晚点,大家往里面挤也没有用,希望大家能理解。
但只有喊话,没有行动,并不能安抚情绪激动的人群。此时多说一句,反而更容易激怒大家。
而从外面赶来的人并不知道里面的情况,还在不断往里挤。里面的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危险,想往外逃,包括我们。
人越来越多,我们每个人还扛着行李,很难移动。
人和人前胸贴后背,开始站都站不稳,感觉整个人群要倾倒,我突然想到了踩踏的可怕画面,在可能的危险到来之前,我对小高还有学妹说,我们把行李丢了,逃命要紧。
那一刻,应该是我到目前为止做的最果断的决定之一,我们迅速丢弃了行李,从人群里挤了出去。
准确地说,是逃了出去。
逃到了外面,我们紧抱着彼此,哭了。
雨雪还在肆虐,但相比寒冷,恐惧更占据着我们的内心。
我们会不会今天不能坐上火车?为什么这次没有男生同行?身上没有多余的钱,如果我们被困很久,实在不行,我们能不能找警察?
没有人可以依靠,能靠的只有我们自己。
冷静
随后我们给家人打了电话,说了目前的情况,心里才稍微踏实一些。
大概三点多的时候,得知我们要乘坐的列车五点多能开走。
我们回到了大厅,秩序有些恢复,惊喜的是,我和学妹的行李还在原地,而小高的不见了。由于我和学妹的是比较大的行李箱,以刚才的混乱和拥挤程度,也不方便扛。而小高的是一个行李袋,相对轻巧,被人捡走了。
但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进站的人依然很多,仅凭我们几个女孩子的力量,是很难挤进去的。
我想到了求助他人。我和小高还有学妹说,要不我们找一个强壮一点的大哥,看看能不能跟着他进去。
很快我们就找到了目标,一位人高马大的大概三四十岁的大哥。简单跟他说明了情况,我们几个女孩自己挤不进去,能不能跟着他,他也很爽快地答应。
大哥在前面开路,我们紧跟其后。尽管他自己很强壮,但是挤进去还是很费力,最后从匝道口挤进去的那一刻,他像打了胜仗似的大吼“进来了,进来了!”,
真的太不容易了!
大哥的样子我已经记不起来,但是他那声胜利后的大吼,还有他的仗义相助,让我永远难忘。
等候
到了第二层候车厅。眼前是一排排的长队,座位上挤满了人,走道上也都是人,但相对于第一层,还是有一些秩序,给人的窒息和压迫感少些。
我们排好了队,满心期待五点多的列车进站。
快到五点的时候,屏幕上的列车出发时间从红字变成黄字,意味着列车能正常开出。但很快又出现红字,提示列车预计还要晚点三十分钟。
过了一会红字变成黄字,等快到出发时间的时候,又变成红字,提示还要晚点。
就这样提示语从**变成红色,又成红色变成**,晚点三十分,晚点一小时,如此地反复,我们站在长队中,从五点多等到了晚上十二点多,终于坐上南昌开往南宁的列车。
滞留
一路上雪越下越大,车窗外的树枝上挂满了冰条,列车走走停停。
到了株洲,前方雪下得太大,列车停运。
车内又冷又饿,空气质量也很差。坐在我们附近的一位大妈,五六十岁的样子,看起来很虚弱。可能是生病了,她身上披着一条毯子,全身在发抖,脸上的表情非常痛苦。周围有人说能不能开开窗户透气,但是窗外大风大雪,零下十几度,根本不能开窗。
听说方圆十几里的泡面都已抢空,而我们随身带的面包也早已吃完。
就那样原地不动十二个小时以后,火车终于能开动了。
尽管一路上还是走走停停,速度也很慢,但是能前进,回家还是有希望的。
到达
三天后,我们终于到了南宁站。
小高的哥哥在出口处接到了我们,把我们带到了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饭馆。饿了几天的我们看到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盛上来的那一刻,那种幸福感,可以用狂喜来形容。
吃完饭后我们又各自踏上了继续回家的路,我转车到了县城之后,因为太晚了,已经没有回镇上的汽车,只能在县城的亲戚家借住一晚。
在县城工作的一位叔叔知道我坐了三四天的火车才到县城,打电话过来问候。听得出当天他可能喝了点酒,略带些抱怨说怎么不早点跟他说,我知道那是心疼。叔叔是爸爸的好朋友,是爸爸离开后唯一一位对我关心依旧的人。
回到家,正好那一年远嫁外地的阿姨也回来过年,我和她说了这一路的经历,她听着听着就哭了。
虽然一路上遭遇寒冷和饥饿的折磨,回到家已筋疲力尽,躺了好几天。但是叔叔和阿姨的反应,让我觉得心里很暖很暖。
无论走得多远,家的这一头始终有牵挂着你的人,他们的关心,还有我们三个女孩的坚强勇敢,还有那位不知名的大哥,让我每每回想起来这场大雪,都泪中带笑,心中温热。
而这次经历,也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水结冰要放热,而冰融化为水要吸热,但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物体的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水与冰雪的相互转化温度为0oC,水结冰放热到环境中会使环境温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过0oC,否则热量的流向就会“掉头不顾”;另一方面,雪融化为水要吸热,使环境温度下降。但环境温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oC以下,否则低于0oC的环境就会使冰雪融化的过程产生“逆转”。因此,从理论上讲,下雪决不可能比融雪温度低。
那么实际生活中,下雪或融雪与环境温度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一方面,冰雪与水转化的物理规律不变,但另一方面,由于一天之中早晨和中午气温不同,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如向阳处和背光处)的气温也不一样,加上白雪和脏雪吸热的能力不同,而且即使环境温度高于0oC,雪的融化也有一个过程,还有风速和湿度的影响,使人感觉到的冷热与物理学上的温度高低并不完全一致。这样就使“下雪不冷化雪冷”的问题大大复杂化了。
要科学地判断“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下雪,什么叫融雪,例如:每年的第一次降雪时,因为雪花是在高空形成的,在高空气温远低于0oC,但这时地面温度常在0oC以上。这样,雪一落到地上就立即融化了。虽然在下雪但雪随下随融,温度始终在0oC以上,这种情况是算下雪还是算融雪呢?而且,江南这种边下雪边融雪的情况很常见,如果这种情况仅归为下雪天,那么就会很自然地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边下雪边融雪的天气,不宜仅归纳到下雪天的范畴。为了便于对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归纳,能不能这样对下雪天和融雪天进行界定:“凡第二天有积雪,尽管头天下雪时最高气温在0oC以上,还是定为下雪天。而有积雪未降雪,最高气温高于0oC的天气都看作融雪天。”按照这一标准,笔者花了100余元抄录了南昌市近十年整个降雪过程的气象资料。虽然凭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判断还显得不足,但本人实在没有财力再购买更多的资料了。
现从南昌市近十年降雪过程的资料统计,下雪天的平均最高气温为15oC,,平均最低气温为-276oC,平均下雪天气温为-063oC。而化雪天平均最高气温为32oC,平均最低气温为-18oC,化雪天日平均气温07oC。可见一般说来下雪天比化雪天气温低。因此,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在物理学上讲并不成立。
既然下雪天气温比化雪天低,那么为什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呢?除了本文开始已否定了的解释外,笔者还收集到以下几种解释:1、干燥保温说;2、化雪风大说;3、幅射散热说;4、矫枉过正说。下面对这几种解释我们逐一分析。
一、干燥保温说:这种观点认为下雪时空气湿度低,相对比较干燥,使空气和衣物的保暖性能相对较好,而化雪天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空气传热性强,使人感到冷。
对此我们说:下雪时雪花漫天飞舞,化雪时到处积雪积水,这两种天气中,相对温度都很大,而且0oC时冰的饱和蒸汽压和水的饱和蒸汽压相同,因此下雪天与化雪天的相对湿度应该相差不大。从南昌地区的气象统计资料看:下雪天平均相对温度为818%,绝对湿度为48毫米汞柱。而化雪天平均相对湿度为836%,绝对湿度为538毫米汞柱。虽然化雪时湿度略高,但对空气热传导系数影响几乎为零。至于衣物的保暖性也应该区别很小。因此,这种很小的湿度变化不会产生明显的“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效果。帮以上说法虽然有道理,但依据还显得不足。
二、化雪风大说:“化雪时往往风大,所以显得很冷”。根据南昌市近年气象统资料,下雪天平均风速为23米/秒,化雪天平均风速为11米/秒。因此这一理论依据不足。
三、幅射散热说:“化雪天一般要出太阳,空中无支,这样夜间地面热量很容易散失,所以化雪天的最低温度要比下雪天低。”根据南昌地区的统计资料:下雪天平均气温为-276oC,化雪天平均气温为-18oC。最低气温还是下雪天低,因此这一理论也不成立。
四、矫枉过正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主要是古人为强调化雪天仍然很冷的一种矫枉过正的说法,实际上还是下雪比化雪冷。类似这样的矫枉过正说法,在我国天气谚语中还有很多,如:“立秋后还有十八个秋老虎更厉害。”这就是强调立秋后天气仍很热。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在此可作一说存查。
纵观以上各种解释都不太理解。对此,笔者根据在农村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新的解释,与大家切磋。
首先,能总结出“下雪不冷化雪冷”的人,肯定是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因为那些达官贵人,出入有马轿裘衣,在家有锦帐火坑,随时有人伺候加减衣服,一般很少有感到冻冷的时候。按儒家传统的教育,他们只应关心修、齐、治、平,那些儒家的“不肖之子”想的多为风、花、雪、月,偎翠依红,因此不会关心下雪天和化雪天冷暖问题。而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住的多为茅屋,出外要靠自己步行,这就使他们能体会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据笔者调查,直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南昌附近农村农民住的基本上都是稻草房。稻草一湿了就很容易腐烂,也不保温,所以住草房的农民,秋收以后,都要把原来屋上盖的禾草换成当年的干草。至今农民虽然住上了瓦房,但还保留当年习惯,每年立冬前对牛栏的禾草都要彻底换一次。问其原因,答曰:“冬天不换草,牛会冻病冻死。”由于我国属季风气候,冬季一般寒冷少雨。所以立冬前后换上的禾草,在第一次降雪前,一般会保持干燥的状况。特别是黄淮流域冬季很少下雨,即使在降雪前下过雨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风吹也应该比较比较干燥了。这样下雪时屋面的茅草应该是相对干燥的。但在化雪时,由于日温差的变化,不可能当天就把屋面的积雪全部融化,因雪水共存,使雪水积聚在屋面,从而使水有充分的时间渗入茅草之中。由于茅草保温主要是靠草所包裹的不流动空气,一旦这些空气被水所填充,必然使屋面保温性大大下降。据测试,水的导热性是空气的60倍,尽管下雪时平均温度要比化雪时低1---2oC,但只要茅草湿度增加10%就足以使人感到化雪时室内温度更低了。
由于烧饭等人类活动,室内产生的热量还是不少的。加上门窗封闭较严(科天要糊窗纸)热量不容易散失,即使外面冷到零下十几度,由于雪本身的良好保温作用可以使茅草与接触的界面上,温度在-1oC左右。又因厚茅草被雪水浸湿,热量大量外泄,从而使室外内温度接近室外温度结果使室内温度反比前述的大雪纷飞时低,自然在室内的人会感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对于外出者来说。虽然橡胶在国外应用已有上百年,但我国橡胶雨鞋“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据笔者调查,四十年代前,上层人士冬天穿皮鞋,中等收入的穿棉鞋,一般老百姓家穿布鞋、麻鞋、草鞋。雨雪天能再加一双木屐的,就算是很不错了。而这些鞋子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防水。这对达官贵人来说无所谓,反正出入坐轿骑马,但对中下层人士来说,化雪天不得不将不防水的鞋踩在雪地上,结果雪水浸湿鞋袜,使双脚冰冷接近0oC。而下雪天,虽然气温更低,但由于没有到冰的融点。雪是“干”的,不会湿鞋。这样鞋的保暖性好,反而可使双脚的温度比化雪时鞋袜踩在雪水中高出许多。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是有体会的。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冷不仅会使人身全身感到寒冷,而且还容易使人因此生病。这就更放大了化雪冷的印象。
综上所述:直到不久远前,由于普通人的屋面材料和鞋袜不防水的原因,不管是外出还是居家都使一般老百姓在化雪天主观感到更冷。因此,在过去“下雪天不冷化雪冷”的命题是成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下雪天的气温反而比化雪天气温高。而传统的“下雪放热,化雪吸热”的解释则是错误的。
这两年有下雪,但是不能保证每年都会下,而且称不上是大雪,一般了,在南昌看到下雪是件高兴地事
不是每年都会下雪,而且不是很大的雪,并不意味着南昌就不冷。其实在南昌确实是很冷,主要原因是南昌的风很大,且冰冷,刮起来刺骨,所以建议多穿一点,别小看了没雪的天气,在室内也能让你感觉到冷,不少北方同学都会觉得冷,因为南方都不会有暖气的,所以南昌的冬天要注意保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