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在一家国营矿山企业上班,由于上层领导之间的权利纷争,我也受到了牵连。刚过而立之年的我,就从车间主任的位置上被撤了下来,而被另外一个不懂技术、不会管理的人取代。
新上任不到一年的厂长,是个介于两个权争派系之外的外地人。他虽有着本科文凭的学历,但是个根本就不懂企业管理且刚愎自用的人。他不顾我的专业和特长,像摆弄棋子一样,把我从一个车间,调到另一个车间。那时,年轻气盛的我,真恨不得找个借口,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样,痛快淋漓地揍他一顿,以解我的心头之恨,哪怕是落个挨处分的下场,我也心甘情愿。
但最终,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并且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车间第一线工作,做了一名又苦又累的上料工。
所谓上料工,就是用铁锨和抓钩往破碎机里铲送矿石的工人。上料工不但要有些力气,而且还要有些耐力,只有身强力壮或原先干过体力劳动的人才能胜任。所以,在那个车间里,干上料工的,都是些周围村庄里,被占用了土地而被照顾到矿上来做临时工的农民。身体单薄,又没有干过体力劳动的我,确实不适合做上料工。夏日来临,阴雨连绵,粘泥和石块掺和在一起,彺破碎机里拨料时,难拨而又特别费力。我的手掌上被磨出了血泡,身上也常常是大汗淋漓。一个班下来,不知要淌几次汗,衣服全被汗水湿透了,身体更是被累得筋疲力尽。新上任的车间主任看我干得实在是吃力,又怕影响车间的产量,就主动调我去看运送矿石的传送带,于是,我就做了一名皮带工。
皮带工虽然轻快一些,但工作环境却十分恶劣。不必说干燥的泥土和石块一起下落时扬起的粉尘,飞进喉咙,落在头上、身上,单是传送带尽头的球蘑机运转时,发出的连续不断的且震耳欲聋的轰响声,就令人难以忍受。在那种轰轰隆隆的巨响声中,人们即使面对面、嘴贴近耳朵地大声说话也听不清楚,因此,有事情必须走出车间厂房,到门外去说。
那时,每当上班时,我就戴上那种像老式发报机的耳机一样的销声器,有时,干脆就用棉球把耳朵眼塞得严严的,把所有的声音都拒之耳外。人生的失意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世态炎凉。那时,落寞的我,坐在传送带旁,一边默默地看着皮带尽头那些落进球磨机嘴里的矿石,一边在心里为自己愤愤不平。我痛恨那些不干正事的当权者,他们不是善于玩弄权术,整人治人;就是拉帮结派,搞政治联姻和裙带关系;不是作风败坏,利用手中的权利玩弄女人;就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痛恨之 余,心里总是产生些不可名状的落寞和惆怅,还有那种荡气回肠的悲凉;悲凉之后,我感到人生很无聊。我真的想离开这个地方,一走了之,但又想,我走了之后,能干些什么呢?又能到哪里去呢?我的老婆孩子靠什么生活?想到这些,对于选择离开还是留下,我有些首鼠两端。最终,残酷的生存现状,使我不得不选择留下来。
之后的日子,我不但觉得人生很无聊,也很无奈。那时,我甚至很羡慕那些上料工。他们没什么追求和理想,也没什么大的的奢求,日子也过得充实而自足。他们的家就在附近,每天在车间干完工作之后,还不耽误回家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来厂里上班,就好像在家里种地种累了,来休息似的,根本看不出他们有苦累的表情。(在这个车间里,因为工作艰苦些,虽然是八小时工作制,但两班人轮着干,实际上每人只干四个小时的工作,剩余的四个小时,你只能呆在车间里休息,或是躲在车间休息室那黑暗的角落里偷着打牌,但不到下班时间不能离开),有时,他们当中,谁家里有红白喜事时,其他人就都随份子,然后,家中有事的人,就把他们聚在一起喝酒;即便平时家中没有什么事,他们也会隔三差五地找几个人聚在一起,凑钱到外面的小饭店里喝酒。喝完酒之后,他们就打着饱嗝,嘴里喷着酒气来车间上班,不上班的,就聚在一起,吆三喝四地打“升级”。当赢牌的一方是在旁边看闲牌的人提示下赢的,输牌的人,就会恼羞成怒地和看牌插嘴的人吵骂起来,甚至是抄起铁锨等家伙大打出手。但他们不记仇,打过之后三两天,又照样和对方说话。
那时,苦闷惆怅而又百无聊赖的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起初,在不工作的时间里,我就把一件破旧的黄军用大衣,朝光线阴暗的车间休息室肮脏的地板上一铺,独自一人躺在上面昏睡起来,任凭别人是在那里吸烟、大声闲聊、或是吆三喝四地打牌,只睡到核勤下班时,才迎着外面刺眼的光线,眯缝着惺忪的眼睛,从车间休息室里走出来,然后去等待着做班车回县城。后来,我便和他们完全融在了一起。和他们一样一起凑钱喝酒,打牌,甚至喝得酩酊大醉后,骂娘打架。但酒醒之后,觉得更加空虚无聊。
无聊空虚的时候,我就对着车间内,紧挨着厂房的那片狭小的隙地上的枝枝桃子发呆。那是一片被人们遗忘的小小的长方形的空地。它周围的地方都被水泥硬化了,它附近的花圃里也长满了月季、芙蓉、冬青之类的花草树木,惟独它,还裸露在那里。或许是因为荒着有碍于观瞻,也非常可惜,开春,一位打扫卫生的老人便有意无意地在它上面撒了些花籽。
阳春三月,一场纷飞的桃花雨下过之后,隙地上还有些板结的泥土里突然钻出一些嫩芽儿。那是些竖直的、尖利的矛,它们刺破了生命禁区的寂寞,密密匝匝、挨挨挤挤,一副生机勃勃、无遮无拦的样子。不久,它们便离开地面的泥土,长出粉色的茎,嫩绿的叶。它的茎是端直得、光滑的,底部粉红,上端泛着淡淡的绿;它那披针型的叶子不浓不淡,绿得恰到好处。离开地面以后,它们只是泼泼辣辣的生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们总是头挨着头、肩并着肩,蓬蓬勃勃地向上或向周围的空间伸展着,并不急于着花。
直至春天归去仲夏来临时,它们才在叶柄和茎的丫杈间对生出毛茸茸的小桃子似的绿色花蕾,然后,默默地开放。它们的花儿虽然碎小得如夜空中的星星,但五彩缤纷,色彩纷呈。有的粉红,有的雪白,有的绛紫,有的嫣红,从下到上,只至茎的顶端,每一层翠枝之上都托着一圈儿细碎的小花儿。花叶相间,谁也不淹没谁,是那样的和谐匀称,共同组成这片隙地上的风景,点缀着这单调的车间,艰苦的工作环境。
它们不像桃李那样,一见春天就谄媚似的绽放出鲜艳的花朵,然后,看到春天快要归去的时候,也匆匆跟着凋谢;更不像月季那样,月月绽放,讨人喜欢;它不想、也不屑在春天里和群芳争奇斗艳。
它们的花香是淡淡的,很少有蜜蜂来此翁嗡嗡盘桓,也很少有蝴蝶在此翩翩起舞。然而,从初夏到深秋,它却是这片隙地上不可缺少的风景。霜降过后,它们那早已成熟的籽粒随风撒落在脚下的泥土里,等待来年的萌生。
花开花落,几个春秋过去了,从没有人侍弄过它,也很少有人驻足来欣赏它,然而,它却丝毫不为此所动,只顾自己静静地生长,默默得开放,从从容容得显露生机,在自生自灭中完成生命的轮回
在那段上班的日子里,每当我坐在传送带旁感到苦闷彷徨的时候,便不由地把目光投向隙地上的那片枝枝桃子,久久地注视着它们,油然地对这些小花儿生出些敬意来。我想:普通的花尚能这样,平凡的人不也应该如此吗
慢慢地,我从苦闷彷徨中解脱出来,此后,我不再沉沦。三年后,我取得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语言文学的本科文凭离开了工厂,做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此后,我又取得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山东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证。近年来,我已经在省、市、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00多篇并被鲁迅文学院普通班评为优秀学员,后来,我被一家市级报社录用,成为一名记者。
不知不觉中,十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般的溜走了。如今,我还常常想起隙地上的那片枝枝桃子。我想:如果不是它们,我现在的人生,还不知是什么样的走向呢?
1、历史上最早的合川桃片:
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合川县城“祥云斋”糖果铺开始生产甜桃片。之后,内江人朱国祯、蒋盛文等在合川城申明亭开设“同德福”典当,又在苏家街创办“同德福京果铺”,生产各种蜜饯、糖果,同时对合川“祥云斋”试制的桃片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初步生产出具有色白、离片、绵软等特点的“合川桃片”。
2、合川桃片最早闻名于世的历史:
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合川县举人张石亲(张森楷)把合川同德福桃片、易正茂盐梅作为合川特产,带至成都、北平(今北京)等地送师友,其味鲜美,不同凡品,受人称赞,于是,合川桃片就渐渐远近闻名了。
3、合川桃片第一次提高质量的历史:
公元1916年(民国五年),同德福糖果业由余鸿春接手经营。余死后,其子余复光继承。此人精明干练,通权达变。深知欲发展桃片业务,关键在于提高质量。为了提高桃片质量,他首先采用上等原料,如糯米一律用上熟大糯米,所用的糖是当时市场上最好的英国太古公司白糖和台湾白糖,其他如桃仁、麻油等都采用上等优质原料。其次,他严格讲求精工细作,研究刀法,每斤规定在250片左右。再次,他在选料、磨粉、搅糖、蒸块、包装等每道工序上,都订有详细规章,按章办事。并设有专人担任质量检查,严格把关,做到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门。于是,“同德福”桃片的质量,在同业中一路领先。
4、合川桃片最早获奖的历史:
公元1920年(民国九年),同德福桃片在成都花会物展竞赛中,首次获得优质奖章。
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四川省劝业第5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同德福送去的桃片又名列前茅,获得特等奖章。
公元1926年(民国十五年),驻合川的川军二十八军第三师师长陈书农主持召开的合(川)、武(胜)、铜(梁)、大(足)、璧(山)五县展览会上,同德福桃片又一次得到一等奖。三师旅长杨杰华还亲笔题写了“片片飞来是桃花”的匾额,送与同德福。
5、合川桃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竞争实力的几家桃片厂:
一是“同德福”桃片厂;二是“三民斋”桃片厂;三是“蔗园”桃片厂;四是重庆日升桃片厂。
6、新中国成立后合川桃片和糖果糕点厂的发展历史:
解放前夕,合川有糕饼作坊28家,从业人员百余人(民国初年,合川仅有糕点作坊14户)。
1952年,合川县供销社在老同德福旧址建糖果厂(后交商业局成合川国营糖果厂)。
1956年“私改”,合川城关私营糖果坊建公私合营糖果厂,糖果户组建生产合作社。“同德福”的厂名一度更改。
1958年技术革新时,国营糖果厂自制滚筒硬糖成型机、榨油渣机各一台,首用机械产糖果。
1959年,合川桃片由外贸公司组织远销香港、澳门地区。
1963年,公私合营糖果厂并入国营糖果厂;1964年起,国营糖果厂新设桃片切片机一台。当年,经国家商业部批准,合川桃片注册为“三江牌”商标。
7、改革开放以来,合川桃片的发展历史:
1979年,国营糖果厂建新厂房于塔耳门,桃片、糖果、糕点车间同时迁入。此时,糖果生产合作社改称三江食品厂。
1980年至1981年,合川桃片先后荣获四川省政府、国家商业部颁发的糖果糕点优质产品奖,并获国家银质奖章。
1982年,“同德福”合川桃片的厂名又得到恢复。
1984年,国营糖果厂贷技改款对桃片生产进行连动化改造。
1985年,合川城乡共有糖果糕点和桃片生产厂三十多家(含乡镇企业),年产糖果糕点1000多吨。
1991年,“同德福”桃片厂老职工荆朋山(原合阳镇濮湖乡火焰村4社农民)带领儿子荆世勇创办了“合川县金都桃片厂”,当年11月1日开业,生产出小批量的“合川金都桃片”。
1992年,24岁的荆世勇凭着自己职高毕业后到沿海打工3年所积累的经验,跑市场、摸行情、促销路,当年使“金都桃片”日产量由300多斤上升到500多斤。
1995年,合川市金都桃片厂第一次扩大再生产,投资50多万元,在盘龙村水产校附近的北环路旁征地13亩,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大楼,使当年桃片日产量上升到800多斤;这一年,时任厂长的荆世勇在父亲的技术指点下,开始试制自己的新产品“川洲桃片”,于当年底正式获准登记注册。
1996——1998年,合川市金都桃片厂坚持年年抓技改,年年上项目,平均每年固定资产投资10多万元,截至1998年底,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日产桃片4吨以上,每年上交税金10多万元。
1999年,金都桃片厂又新征地10多亩,开始实施糕点企业走“规模、质量、效益相结合”的新路子。当年,“川洲桃片”已先后开发出“香甜、椒盐、八珍、红豆、黑米、黑芝麻、绿豆”共7个桃片系列品种,开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消费者的需求。
8、新世纪以来,“川洲桃片”的发展线索:
2000年10月,金都桃片厂正式更名为“合川市川洲桃片有限公司”;同年12月,该公司在合川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统筹协调和精心指导下,投入巨资,建立川洲公司5000亩荞麦生产基地、2000亩糯米生产基地、自建30亩玫瑰基地,与黄土镇联合开发了“荞麦桃片”新产品的荞麦原料基地。
2001年4月,“荞麦桃片”批量生产。“51”劳动节,公司投资5万元,与《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共同策划和开展了“川洲桃片有限公司资助重庆老知青,重返热血故土——西双版纳”的主题系列活动。这七天假日旅游,1000多名重庆老知青每人带着“川洲荞麦桃片”礼品,从云南省城昆明到西双版纳,甚至中缅边境的打洛、勐龙等县镇,到处都是老知青在探亲访友,到处都能看到“川洲荞麦桃片”这一精制的馈赠礼品。
2001年底,公司当年生产的“川洲桃片”8大系列产品总产量已达1500多吨,创利税150多万元,荣获“重庆市消费者满意商品”、“重庆市企业计量工作评定合格单位”、“合川市食品卫生先进单位”、“合川市旅游定点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2年,合川市川洲桃片有限公司被中共合川市委、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优势企业”。
2002年底以来,全市已有桃片糕点企业20多家,年生产桃片糕点3000多吨,其中尤以川洲桃片、三民斋桃片的产量和质量为上乘,川洲桃片的生产量占全市桃片总产量的60%以上。
近年来,公司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内部管理,注重新产品开发,实行名牌策略,加大产品宣传力度,使公司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