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者与浪漫主义者不适合在一起
浪漫主义需要资本。在你的现实主义女朋友享受完你的浪漫后,清醒之后就会计算浪漫成本,值不值得,会不会造成经济负担什么的。比如,你想和女朋友来一次浪漫的旅行。攻略做了一大堆,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计算一下旅行成本会发现很高。现实主义女朋友就会心想现在的经济能力根本承受不住这样的旅行。旅行过后,生活会变得拮据。
越想越多,越想越多。想到工资很少,养不起孩子,买不起房子,享受不起浪漫。接着就会想 是不是谈不起恋爱。就会狠心分手。真的会分手。
极度现实主义的人是不是注定孤独终老。
假如给傻子一个天才大脑,他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他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和喜爱吗?他会收获和以往完全迥异的精彩人生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就讲述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越到后来,越让我痛苦,数度落泪,心酸得不能自已。
故事的主人公叫查理·高登,32岁,智商只有68,相当于一个5、6岁的孩子,自小他就被父母遗弃在沃伦之家(智障人士收容所),长大后被一个好心的面包店老板收留,在店里打打杂。在老师艾丽斯的推荐下,查理被斯特劳斯博士和尼姆教授选中,进行了一次脑部科学实验。这个实验没有先例,没有人知道后果,唯一的参照物就是一只同样接受了实验的小白鼠——阿尔吉侬,他们虽然超越了物种,但在本质上来说,阿尔吉侬是查理最亲密的伙伴和兄弟,每天看着阿尔吉侬越来越熟练地穿越越来越复杂的迷宫,成为了查理唯一的安慰。
和阿尔吉侬一样,手术后的查理智商突飞猛进,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从一个不能流畅读写的“傻子”,成为了一个智商高达185的天才。查理开始阅读,开始对未知充满好奇,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这个世界的各种知识,他说“我的寸寸肌肤仿佛都张开来吸收外在的知识,浸*于浩瀚的学海中。白天,知识从毛细孔钻入体内,夜晚,它们则像爆竹一般在脑海里一连串地爆炸开来,绽放出喜悦的光芒。我往往能从解决问题中得到无上的喜乐。”然后“过去数月累积的知识已酝酿到一定能量,开始在我体内燃烧,引领我进入清明的理解领域中。放眼望去尽是真善美交织而成的金黄稻田,随风扬起喜悦的稻浪。”当他逐渐了解世界,他开始变得敏感,开始了解人的行为背后的含义,他发现,这个曾经以为是温暖美好的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是母亲担心影响妹妹的生活环境而以死相逼他父亲把他送到了收容所,原来朋友对他的喜欢是基于愚弄他能带来快乐,面包店的同事非但没有为他高兴,反而像看怪物一样对他冷眼相看甚至合力将他赶出了面包店,原来曾经崇拜的博士教授是这么的功利而昏庸。而一直陪伴他的人生导师、精神伴侣艾丽斯面对他的求爱,察觉到和查理之间无法跨越的智力鸿沟而不得不拒绝了他。严重的情商滞后导致查理愈加的暴躁,心理开始变得畸形,甚至出现了精神分裂,智商成了查理和他的朋友及爱人之间的离间力。聪明的查理高处不胜寒,孤独又不被理解。
终于在一次展示自己智商成果的学术报告会上,查理带着他的好兄弟阿尔吉侬逃离了现场。平淡的日子里,查理一边照顾阿尔吉侬一边写自己的学术报告,但好景不长,他发现阿尔吉侬表现得不同寻常,变得暴躁,曾经能熟练穿越的迷宫如今却毫无章法跌跌撞撞。高智商的查理突然明白,他们正在退化!慢慢的,他也开始弄丢支票,不知道回家的路,说话词不达意,他眼睁睁地看着阿尔吉侬看着自己一步一步退化到原始状态。这个结果极为讽刺,智慧的查理穷尽毕生之力,证明了天才查理是一个失败的科学实验品。这让查理惶恐不安,拼命想抓住自己正在流失的智慧,就像一个渐冻症人想拼命控制自己的手脚一样。他想去寻找父母、想去克服恐惧、还想拯救自己和阿尔吉侬,但即便他焦虑,他不甘,却束手无策,命运始终无法抵抗,他正沿着阿尔吉侬智力衰落最终离世的轨迹,回到那个他熟悉又极力想摆脱的世界。更讽刺的是,当他的智力最后回落到68时,爱人朋友再次回到他身旁,世间一切欢笑如常。
最后,查理和爱人朋友告别,重新搬进了沃伦之家。往日又在重现,好像中间的时光只是一场梦,梦醒了,一切回到原点。
全书写作手法非常特殊,是以查理第一人称写的“进步报告”,有点类似日记,是斯特劳斯教授要求查理将实验过程的每天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所以当你翻开书本第一页的时候,满篇的错别字、没有标点、逻辑不通,那不是因为你买了一本盗版书,而是那就是手术前的查理所仅有的语言水平。全书18万字,100多份的报告,都是查理第一人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渐渐走进了查理的内心,用他的眼睛来观察和感知世界,好像我变成了查理,和他一起去发现、一起去好奇,一起同悲同喜,好像一个盲人重见光明,又好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不断地去学习。当他的错别字越来越少,语句越来越来流利,那是发自心底地为他高兴啊,当查理的进步报告再次开始出现错别字的时候,有一种近乎绝望的痛苦深深地抓住了我,那是一种明知道结局的无力感,在他的最后一份报告中,曾经写出收获知识就像扬起喜悦的稻浪的查理却像一个孩童一样迷茫地说“高登曾经聪明过,但现在却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度便笨,是不是因为我做错事了,还是因为我不够用功,或是我被下咀咒了,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我都会用功努力学习,让自己便聪明一点,认得所有的字。”但最后的最后,他用他仅有的一点清醒的意识写下:“如果有时间,请帮我放一些花在后院阿尔吉侬的坟墓上。”
对于查理来说,他从黑暗步入光明又从光明重新堕入黑暗没办法选择,他只是一个实验品,但如果有呢?比如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呢?如果给你们一夜暴富的机会,但是在3个月后你会一夜破产一无所有,你会选择什么?假如给你们绝顶聪明的头脑,但是三年后你会重病缠身、一片空白,你会选择什么?假如给你们三十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然后剩余的时间在孤苦飘零落魄潦倒中度过,你又会选择什么?
归结起来,这些个问题实际便是在问,是得到了再失去,还是从未得到过,哪个更快乐一些。不着急回答先举一个例子,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节目组挑选一个城市的富二代和一个农村孩子相互交换生活,但引起了非常大的质疑和争议,许多人认为节目组一直站在富二代的立场的,因为有一部分农村的孩子在城里过上几天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优渥生活后,回到农村,巨大的生活落差让他们受不了,会质问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贫穷,质问为什么他就能出生在城市而我出生在农村,反而沦落成为街头的混混。
这个例子会动摇大家的选择吗?不着急,或者我换一种问法,你是愿意做一个快乐的“平凡人”,还是做一个痛苦的“清醒者”?也许从个体来说,很多人会选择平庸的快乐,与其承受这么多的挣扎痛苦,还不如从未见识过这个世界的灯红酒绿。最近非常火的一个事情就是3万5的香奈儿是穿一次就扔的,于是很多网友评论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妒嫉使我质壁分离。”但从人类进程来说,哪一次人类的一次进步,不是伴随着鲜血淋漓的阵痛的。不要觉得人类进程是一个特别虚幻而遥不可及的词,也不要觉得我说的做出这类选择的人特别的圣母,实际上,我和先生有一次曾经探讨过类似的话题,是在看一部叫《撤离科威特》的**时有感而发的,影片讲的是男主角是一个旅居科威特多年的印度富商,在1990年萨达姆下令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侵略战争时,带领17万印度人逃离科威特的故事。影片里面有一幕,是战争刚打响的时候,男主角的妻子哀求男主角赶紧带着家人离开这里,然而男主角看着自己的员工说“我不能丢下他们!”看到这里我也你们中的一些人一样觉得这个男主角太圣母了,然后我问我先生说假如你像男主角一样有一间企业,然后战争打响了,你会怎么办呀?满心以为他会说我会带着你立刻离开的我,等了近半分钟的沉默,然后他给我的答案是:我会送你走,但是我也丢不下我的员工呀!等我把他们都安全送走,我再回去再找你。
所以你看,就算是普通人,每个人的思维和认知都不一样,也许恋爱中的女人满脑子是你爱不爱我我快不快乐,但真的有一群人,他们能够清醒地承担起责任、赋予人向死而生的尊严和价值。比如那位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女博士——娄滔,29岁,就患上了渐冻症,没人知道为什么病发,没人知道怎么治疗,这种病波澜不惊地,一点一滴地,偷走她的生命,人开始慢慢地丧失尊严,并且最为残忍的是,患病的人心智正常,意识自始自终清醒,必须意识清晰地目睹自己生命的消亡。但就是这样,在病床上的娄滔给出了怎样的一种答案呢?她在遗书中说把她的头留给医学研究,把她躯体有用的部分捐给有需要的人,她说:“未知死,焉知生”“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
这样说来,其实查理前后的低智状态其实已经不是同一种,最初他是蒙昧的,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后来,他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不知道,他已经螺旋上升到一个新的认知层次和境界,即便是很短的时间,他掌握了十多门语言,成为数学、物理、医学等等领域的佼佼者,著作层出,对于人类进程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所以呀,真实的人类不会选择愚昧,不会一直选择在梦中,人类终究会选择清醒、光明、智慧,哪怕有痛苦,哪怕很短暂。其实,当你把清醒的时间维度扩充到30年、50年,你就会发现,其实最通俗来说,这不就是人的一生吗?从婴儿时期的无知,到青年时期的混沌初开,到成年时期的成长成熟,到最后晚年时开始健忘,甚至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症,最后不管是再伟大的灵魂也归于消无,又何尝不是一种得到和失去?当你把人的一生放到宇宙中去看,也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你把时间的维度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发现这种感觉像手里握了一枚晶莹剔透的珍珠,恨不得用所有的温柔去包裹它。
这本书层次非常丰富,讲了许许多多的细节,比如智力,比如人性,比如爱情,比如自我认知,比如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等等等等,但总而言之,却是一个最亘古不变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是谁,大概是很多人拷问自己内心的问句,也许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也许更多的人不曾问过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被动地被生活的洪流推着向前走,但其实刚刚说的任何选择都是没有对错的,而在于你对生命是怎么界定的呢?你能不能找到“我是谁”的答案呢?
“当他们看到别人迷茫、虚弱的眼神,他们不会任意嘲笑,而会先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否刚从更明亮的生命走出来,因为不适应黑暗而无法看清周遭;或是他刚从黑暗走入光明,因为过多的光芒而目眩……或者,他可能想嘲笑从幽冥走进光明的灵魂,但这总比嘲笑从光明世界回到黑暗洞穴的人更有道理。”这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一段话,写在这本书的最开头,合上书本,才会发现这段话和查理和人类的命运丝丝入扣,那正是找到了“我是谁”的大无畏的清醒者。而最后查理想送给阿尔吉侬的那束花,不仅是送给阿尔吉侬,更是送给整个清醒的人类,也想送给在座的每一位朋友,希望够给你们带来一点思考,谢谢!
在贾府能够清醒预见到贾府日后的危机,并有其相应对策,欲挽狂澜于既倒的只有两个人--秦可卿和贾探春。
从预见时间、角度、解决方法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从而体会曹雪芹赋予这两个形象所蕴含的深刻丰富的政治意义、历史价值。
你自己看着删减点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春秋中叶以来,楚国一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国。从楚庄王问鼎中原时起,楚国统治者已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战国时代,楚国君墨守成规,缺乏改革的锐志,被后起的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楚国国势渐趋衰落,在与西方强秦的连年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丧城失地。而以怀王为首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偏安一隅,仍过着醉生梦生死的生活,置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诗人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屈原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诗人忧心忡忡,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诗人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美政”是屈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动力。屈原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虽表述得比较空泛,介也有其具体的时代内容。从诗中来看,主要是指使楚国独立富强,并走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道路。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为了实现理想,诗人针对楚国种种流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即不分贵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依法办事。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实行改革,除去弊政。这一主张如能施行,将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楚国政治肌体上的毒瘤、烂疮,使衰老的楚国变得更更健康,更茁壮,从而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国之道。
诗人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戚之讴歌兮,齐恒闻以该辅。”历史上这些昏君都善于搜罗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导制了盛世景象的出现。相反,那些嫉贤妒能的昏君,如殷纣王荒*残暴,迫害忠良,使一代贤臣,“比干菹醢”;吴王夫差昏庸无能,不辨忠奸,使一代忠臣,“武子逢殃”。而这些毁灭人才者,也毁掉了强国富民之基石,最终落得个亡国祸身的不幸结局。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国运之兴衰系于贤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臣,只有举贤授能才能不国安邦,富国强民。现实中的楚国要改变贫弱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住的垄断,效法兴国圣君不拘身份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楚国才能重新走上富强之路,重现昔日之辉煌。
为有贤可举,有能可授,屈原深谋远虑,有计划地在楚国展开了培养各种人才的事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未雨绸缪,诗人滋兰树蕙,其目的“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即希望培育的人才能在楚国未来的政治舞台上担当起富国强民之重任。为了国事,诗人呕心沥血,上叩天阍,下求佚女,上下求索。诗人招贤纳士,为己求贤,还是为楚国政治前途作打算。
战国时代,各诸侯先后在各国变法图强。变法成为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当时,楚国政坛由旧贵族把持,旧贵族统治实际上是“背法度而心治”。为实现“国富强而法立”的目的,屈原主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法治国。为此,诗人在位时,做了一系列“明法之嫌疑”,的工作,楚国国力也随之有所起色。怀王初期,楚与齐秦称雄,怀王任合纵长等事实就是明证,然而好景不长,屈原依法治国的措施损害到了群小利益,招致他们的极力诽谤。楚群他因“无度弗察”,即没有法制思想而受蒙信谗,遂疏远了屈原。忠臣远逝,小人当道。他们在楚国的违法乱纪行径遭到了正直诗人严厉斥责:“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些小人花言巧语,蛊惑世人,为谋取恩宠荣禄,不惜违背法度,变更正确的治国之道。小人的胡作非为,将诗人当初心血换来的成果毁于一旦,楚国陷入了“阴阳易位”的倾覆绝境。屈原冒死进谏,希楚国统治者以史为鉴,效法禹、汤、文武、周公等贤名之君,勤恳依法治国。“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历史上这些先贤知人善任,走上了治国平天下的康庄大道。与此相反,启、异、尧、桀、纣等昏君,荒*残暴,法度不行,最终亡国祸身。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表明:治国需法治,在法度废弛的国家,为政者心昏愦,国家也必覆亡。屈原在楚国高扬法治大旗,其目的是在楚国除弊去害,铲出“众蹀而日进”,“美超远而逾迈”这些丑陋事物生存的环境,使楚国走上正常发展的历史轨道。
诗人始终不渝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如能实施,必使老气横秋的楚国脱胎换骨,涣发出咄咄逼人的青春锐气。然在愚昧保守落后的楚国,无人赏识“怀谨握玉”的诗人,他们残酷地将诗人逐出了政治舞台中心,将诗人治国安邦的“美政”蓝图扼杀于襁袍之中。诗人被毁,楚国政治舞台上最后一丝明亮的春色也就荡然无存,这是诗人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尽管诗人为理想屡蒙谗遭毁,但任矢志不移,其行动所昭示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窥一斑。
二、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面。诗人所行,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却因在楚国实施“美政”理想,而无辜蒙冤,遭谗被谪。但诗人并未因此屈服邪恶,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与那此为害楚国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在这场善恶之争、美丑之辨、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再次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诗人对楚国黑暗现状进行了揭露,指出当时面临的社会现状是“世溷浊而不分”,“世幽昧以眩曜”,“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实际上描绘了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黑暗世道;一个粪壤充帏、邪恶肆行的世道;一个忠贞不容于世,美善光明不行于世的污浊世道。而原先的楚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今却变成了这个模样,这下楚国政治舞台上那些飞扬跋扈的丑陋群小的胡作非为是分不开的,“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这伙“并举好朋”的小人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竞进贪婪,不厌求索,使忠臣“自疏而远逝”,奸臣“干进而务入”,将楚国政治前途引向了“幽昧”、“险隘”的绝境。诗人忧心如焚,痛恨小人祸国殃民的乱政行径,并反复申诉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诗人喜好的佩饰、奇服、长铗等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影,是诗人“长当浊世,自处清流”的物证。诗人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近墨不黑,出淤泥不染,勤勉自修,以高洁品性向邪恶世俗挑战。诗人虽身陷穷途,但誓不与邪佞为伍,“苟余情其以练要兮,长亦何伤!”“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诗人洁身自好,在污浊的社会里,不苟合取容,保持芬芳不变,再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人格和高标的气节。对那些经不住个人得失考验的变节者,诗人甚是痛心,“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兮?”屈原指斥变节者经不住诱惑,走上了从俗、媚俗之路,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小人。诗人鄙薄他们,谴责他们,他情愿效法前贤,做一个处困苦茕独不悔的死节之臣,“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誓死不与世俗小人妥协投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不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残酷的现实没能使屈原低头,誓与群小斗争到底,“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出了“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诗性批判精神与清醒执著的价值取向、人生择择。
诗人披肝沥胆,为国效忠。在厄境中矢志不移,对理想、对真理、对祖国始终不渝,在与邪恶的斗争中,虽然羽折翎落,滴着鲜血,仍然苦苦挣扎,表现出被遗弃而不沉沦,蒙谣涿而不自毁的坚贞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宁死不屈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一、以民为本,忧国忧民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力。
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之前已出现并得到了发展。《尚书》中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中载有师旷根据人民利害发表的政见,“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视,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此话无疑给当时那些残暴之君敲响了警钟,要他们正视人民、善待人民。这正如逢滑对陈怀公所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这些民本思想都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目的是给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历史的借鉴,即以民为本,才会国运昌盛,否则天下不会太平。屈原作为当时社会一名孤独的清醒者,对时局有卓越洞察力的政治人物,也必然深暗此理。在其诗中也提到了民本思想,“皇天无私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阐述了为政者必须顺乎民心才能坐稳江山,才能“存君兴国”,为此,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哀叹民生遭遇的艰难!屈原的朴素的民本思想是寻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接近儒家思想范畴。
爱国忧君,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柱。诗人倾其一生,以国事为重。在朝时,竭忠尽智,辅弼怀王,力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仍不弃“存君兴国”之志,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唯将君国的命运系于心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不败绩。”诗人身处江湖,心挂国君,将个人生命融汇于国事中。他希望自己能辅佐国君,充当其政治上的带路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共同追赶先贤,实现强国之梦,“忽奔走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诗人蒙尘舍垢,仍不灭报国之志,其他爱国主义精神是何等鲜明、坚贞!
诗人爱国,他热情地讴歌了那些为捍卫国家疆土,人民幸福而战死的楚军将士。在这场酷烈的战斗中,楚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战斗,最后慷慨赴死,再现了南楚民族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刚强性格:“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悲壮的诗句,颇似两宋词人李清照所写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屈原歌颂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慨和壮烈捐躯行径,目的是激励人们洗雪国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思。
屈原爱国精神还表现在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灾多难的楚国。“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屈原明白,岁月不待人。他老耽在黑暗楚国只会空耗光阴,只有被毁折的命运。屈原要想得到知音,要想两美必合,矩所同,要想推行匡救,改造时弊的“美政”,唯有离开楚国一途。诗人不甘心就此了结一生,于是振作起来,坚定信心,驰骋想像,重上云霄,神游四方,蒙生了“远逝以自疏”的逃逸意向。但这一意向又与诗人忠贞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那沉淀于诗人心中有爱国感情千丝万缕,束缚得诗人寸步难行。怀乡恋国,情真意切,将诗人去国意向粉碎得干干净净。屈原离不开楚国,纵然楚国让他愁肠百结。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魂。诗人生死不渝效忠楚国,这在楚材晋用,屡见不鲜,朝秦暮楚,不泛其人的人材大流动的战国时代,在奉行“好鸟择枝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为立身处事原则的战国,在崇尚功利富贵的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楚国抛弃了诗人,诗人却言不离不开楚国,这是为何也?南宋洪迈祖指出,屈原“徘徊而不忍离去”的根本原因乃“忧国也”。诗人进亦忧,退亦忧,其爱国感情是何等地坚贞,纯洁,崇高啊!
四、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原因探讨。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有其时代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时代,社会充满着进取的、批判的精神。屈原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敢干斗争,决不妥协,上下求索的批判和进取态度,正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的表现。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楚怀王、顷襄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强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战争的进程。弱国为抵抗强国入侵,掀起了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残死较量中,一些爱国志士挺身而出,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时代洪流中。屈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随着楚国西北边强秦的崛起,楚国渐渐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境地。楚国的国家前途的民族命运受到了严重威胁。而楚国统治者依旧沉缅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束手无策。大敌当前,屈原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楚国灭亡的措施。在保守思想与改革思想的猛烈冲撞中,屈原主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悲惨遭遇,置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欲以自己的努力改变楚国的现状,“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楚国重新走向富强。“沧海横流处,方显英雄本色。”正是战国后期波涛汹涌的时代“沧海”,才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放异彩。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从内因来说,在于诗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进步的世界观决定其有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天问》中,诗人仰天长问,对自然和人类历史探究天道。从诗人对古代关于自然的神话和传说的诘难和质疑中,表明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索,对古代信仰的怀疑,显示出一种大胆的科学探索精神,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诗人在对夏、商、周三代所以兴,所以亡的回顾和反思中,对其治乱兴亡缘故表示质疑。诗人企图通过探寻历史兴亡之故,为楚国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让楚国在车真颠马覆之路紧急止步,重新走上兴国之路。诗人问天问地,问历代沧桑人事。这都是由诗人所具有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决定的,再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还与诗人出身经历紧密相联。诗人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但因为家族地位的衰落,他本人已从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诗人在《九章•惜诵》这说:“思君其莫我忠兮,忽亡身于贫贱。”这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诗人虽出身于贫贱,但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即《史记•屈原列传》所说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跻身于楚国政治舞台。“入则与王图议政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诗人身为高阳苗裔,天潢贵胄,想在楚国大有作为,振兴楚国于混乱中。诗人虽壮志未伸,但对楚国的耿耿中心至死不变,再现乱世忠臣的忠贞。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一代诗魂陨落了,其形骸早已化着尘土,荣归大地怀抱了。但其用生命演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惠及万代。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激励着千秋子民爱我中华,并为之富强而奋斗不息。
你是对的。尽管你不是唯一对的(转)
作者 刘烨园
童年、少年,是一口深井,是一涌汩汩不息的泉源。只是你现在可能还意识不到。
不管你现在还是将来是否能意识到,你的一生都将被她所决定。
“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鲁迅)。
你可能污染她,她也可能面目全非。但她仍然决定你。只不过后来所呈现的形态千差万别罢了。就像不管地球上的水质怎样变化,人类都离不开水一样。
她就这样一直决定着每一个人,直到他(她)与这个世界告别。
所以雨果说,每一个(坟墓的)十字架下,都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我同时理解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也许只是童年、少年的时空,而不是那个逝者,不管他(她)是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因此,我也深深地理解了文天祥那句朴素的自励——各有来日莫羡人。
各有来日,是因为各有童年和少年。
各有——就是唯一。唯一是你存在的唯一理由。你的童年、少年是只有你才有的,你也只有一个童年和少年。她决定着你,因此极为重要,极为珍贵。面对重要与珍贵,你或许只能与之匹配,只能对得起她(除非你连自己也不想要了),这是起码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底线。因为她唯一属于你,你因为唯一的她而是你,她是你存在的源头和意义。你被先天决定了,这是不以你后来的意志为转移的命运。
你无法选择。
因此,你只要热爱她、发现她、葆有她、忠诚她、思考她,也许就足够了——因为所有的童年、少年,无论她在何时何地,她贫穷还是富裕,正常还是不正常,就人的一生而言,她都是最清澈、最纯美、最有力量的人之源头。人是自然之子。生命有神性也有人性。而童年、少年正是神性的富矿。你那时就像最自然的雪山流水、森林泉溪一样。因此只要她不枯竭她不污杂她很清醒,你一生的劳动、奋斗、燃烧,就用不着攀比,用不着羡慕,用不着自卑,她自然而然地就给你个性给你收获给你充实也给你尊严与希望——只不过,这也许是在你走了很长的人生远途之后,在一个无人的路边,她手握一枝蓼花,等在那儿,然后默默地将这一切平静而坦然地告诉你的——这时清风也很孤寂,但朗月,在由衷地为你的曾经艰辛而欣慰……
那时,你也许已经成年了。你甚至已经不再像青年时代一样,刻骨铭心地怀念她。然而你也许依旧会热泪盈眶——顿悟的热泪,浓烈的血流,深沉的遥望……这时,你会发现,原来童年、少年是那么蓊郁,那么丰饶,而青年时代的怀念,正是一脉香火的美好,连时间也被感动了,所以它公正地为她添续着蓬勃的利息……“更行更远还生”。
也许,你在流连中甚至还会有些后怕。曾几何时,在成年的途中,在你不过是迎合的“经验”里,你差一点就自以为是地将她掐折了——你不过才二十几岁,就曾想“挥手从兹去”,无端地将过失怪罪于她,愚蠢地认为她何等幼稚,何等可笑;且明明是社会也是你自己的所谓功利、所谓成熟、所谓理智的污杂淤塞了你,你却怯懦地一古脑儿推卸于她……而她却不易察觉地给予了你那么多,那么久,无私而默默地滋润着你走完这多舛的一生——你幸亏无论犯过多少错误都没有最终背叛她、葬送她。你活得还是你自己。你坦然了,她也坦然了……
然而,这却是多年以后的坦然。它也在证明着你曾走过多少对不起她的迷途弯道。整整几代人的迷途弯道呵。那么难以掩面,那么触目惊心,也那么发人深省。
在这个不伦不类的年头,在奔入青年的田野许久许久之后,我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
然而我是被动地意识到这一点的。几近于是被现实逼迫。为此我祈祷比我年轻的人们:你们要早早地、主动地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如果你还有着一颗艺术之心的话。时光,永远一去不复返,转眼就是十年,人有几个十年呢?
艺术,就是有人在开掘他生命中的神性。开掘得登峰造极就是艺术家。因此他们不是因艺术而是因神性而与众不同,这是他们不能企望常人理解的秘密。
而童年、少年的神性是最多的,也是最本质的、最美的(这就是宗教何以诞生在人类童年的原因)。但愿后人能有所长进,当双手还呵握着她的时候,请一定正视我们的耻辱与教训。
要葆有神性的美,你的生命在这个世上才真正唯一是自己的。唯一是自己的才值得活。
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超越一切。而这肩膀,那“三代才能成就一个贵族”的至理,一个关键的内核,就是前人曾经跌倒的凿凿警醒。
教训是惨痛的,耻辱是惨痛的,就像我的童年、少年也多少沉甸甸一样。
那时——甚至以后若干年间,我都不知道我是对的,尽管我不是唯一对的。
我也不知道任何人都只能这样。包括伟人。就像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对人所下的定义都是对,但都不是唯一对的一样(否则人类文明的思考就到头或窒息了)。一个人生命有限,精力有限,有这样的对,其实就足够了。再想唯一,再想多要,就是不自量力,就违背科学规律,为此而造成的大错抑或大罪,比比皆是。
你是对的,尽管你不是唯一对的——既然局限人人有之,不言而喻,你只要去发现你的对,实现你的对(方式、方法另当别论),你就不枉来到此世走一遭了。你也只能这样。这样了你才坚定、踏实、平静,我行我素,不会因还想要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浮躁、心累。人只能各有其志,各有位置,因此倾羡别人或怕被别人误解,或怕被人看不起是愚蠢中的最大愚蠢。如果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对,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那么每个人都会自信、自在,都会坦然,都会理解,都会博爱也有他人之对的别人;而社会生态也就因此葱茏繁茂,和谐平衡了,就像森林里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草,也有藤蔓与灌木一样。它们都是对的,尽管没有谁是唯一对的。
你自有你的意义和价值。你意识到了,也问心无愧地做到了——到头来,还有比这更欣然的辞世之别么?
这样你也就由于你的对,成了唯一的你自己。
然而若干年间,我并不知晓这个简朴的真理——这使我文学了二十余年,至今想起来仍然颤栗而沉重……哦,为何?为何呢——是时光罢。是时光在淤泽的挣扎中委实耽搁得太久太久了。写作的本质从来都是个人的。然而我们多年来却像一只没头(脑)的苍蝇,似乎充满活力,嗡嗡乱叫,却不知飞向哪里,不知为何而飞。偶获偶得,就沾沾自喜,却原来竟是专制教唆和惯性趋众的唾沫,大同小异!你写不写,存在不存在,都不是你。理由丧失了。不写反而更有贡献——至少能为这个不堪重负的地球省纸省力省能源,更省却世人费力辨识、愤怒清理一堆精神垃圾的艰辛!
那时,整整几代人正颠簸着从一个被禁锢、被欺瞒的大灾难中走来,荒唐的自以为是的唯一的“伟大、光荣、正确”被血泪的真实撞裂了,却又依然眼冒金星,依然不知实质地以为已经大道通天,风光无限,“黄金时代来临了”(谁感兴趣的话,不妨去图书馆随意翻翻当年铺天盖地的媒体)。于是转瞬之间,又是什么什么大潮推搡着你走,而不是你自己非这样走不可了(真的像押解、裹挟一样)。它汹涌得不给你自主回头的机会——今日亦相差无几。一切都在逼你“适应”,逼你麻木,逼你以丧失自我的大代价去换取蝇头小利,并还非要为此感恩泣零不可(说来话长了,你们想象吧——怎么想象都不过分)。于是,像许许多多的人们一样,我也沾染了很多,心羡过很多,浮躁着很多,甚至有意无意地迎合着很多——心灵是艺术的摇篮,摇篮怎么能承载这么多杂质的泥石流呢?……
但好在——好在怀疑滋长了(真的是幸运)。滋长就意味着觉醒的可能,意味着即使一时不知方向,不知所措,止步不行,也终于能够醒悟到同龄人的时髦,甚至时髦中最值得肯定的自我吁求,也是那么浅薄,那么滑稽、无聊——它的内涵怎么能没有个人,没有生命,没有人的明辨、人的是非、人的权利和自由、公正呢?它被注定是伪自我,是鸡群唤食的利益总和,也注定是一个时代的陪葬品是确定无疑的了(它果然消失得极快。才几年呢,已经不大有人提它了)。人还鲜活着就已被陪葬是天大的悲哀。一时的文化肿瘤,无论良性还是恶性,都不是文化的本质,早晚是要被历史切除的(就像苏联那些获过“斯大林奖金”、“苏维埃奖金”的“著名作家”辛苦一生的耻辱一样)。而我也是其中之一么?陪葬与肿瘤是写作者最大的不幸。攘攘熙熙,拥拥挤挤,数数量量,我们是一群而不是一个,谁都可以替代谁,人类还有什么必要需要文学?丰富而奇妙的生态早就被颠覆,也早就面目全非了。沙漠就在眼前逼近。各自唯一的童年、少年被践踏在倾轧抢食的漫天迷霾之中。也许又要等到沙尘暴席卷多次之后,实在无法忍耐之际(为何非要等到这种时候?历史又为何总是一次次重演?),人们才会拖拖拉拉又欲盖弥彰地收拾败局罢——精神的破坏和大自然的崩溃多么相似,又需要多少代人才能恢复那么一点点呵。然而个人——如果个人的心灵已经沙化的话,他(她)的生命极为有限,在有生之年,又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恢复自然之子的清绿呢?……
成年。一个曾被窒息曾被炭化的过程。我因而多么感谢那枝蓼花,那缕清风,那亲近如血的童年和少年。她在我尚未沙化之前,就时时出现在路边,深情不舍地凝望我、质问我。凝望我的身心,也质问我被“利益总和”占有的时间和空间——
“人得学会停留。生命要有罗盘。你是你呵。时间不会永远很多……。”
她的声音潮湿而遥远,就像篝火在夜露里点燃,亮光也跳跃往事,温馨而凛然……
那时深夜愔愔。就像十九世纪、十八世纪,抑或古远的白垩纪……现实的纷扰和遮蔽不堪一击地跌落了。故乡出现在那儿,出现在近如咫尺的鲜润里——多年来新建的高楼、街衢、商埠和大桥消失了。我也消失了。我只是一脉深切而冷峻的思绪,在看着那个七口之家的11岁长子,走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的茅草小径上——他在挑煤;他在偷摘菜农的番石榴;他在水塘边为徐徐驶过的列车里不知有谁、是谁而怅然;他挽起了再长几年也不嫌长的裤管、袖口(家境不宽裕的父母希冀他的衣裤再传给弟妹穿哩),用自磨的锯条刀削一根扶桑枝,甩打着进入凤尾竹林;上学的钟声催乱了脚步也催断了被竹枝挂住的书包带,他焦急地在竹叶地上寻找丢失的那枚心爱的象棋(它被用来做一种孩童游戏——在地上互相对弹,弹对即赢得对方之棋,如今早已失传了);他在水碾,他在坝上,他何时爬向的溪边?一边吹开浮萍,喝水解渴,一边倏地将湿掌拍向疼痒的脖颈——虻蚋被拍死了,他不小心也栽进了溪里……那条溪有着一个好听的乳名:竹鹅溪。常常,他在上学之前的中午,要去浇灌自垦的菜畦——溪边起伏着任何一个铁路职工都可以任意开垦的无主野地,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菜畦蒸腾着各种沤肥的气息,而他的小木桶、他的手锄就藏在溪边荒草覆盖着的、已经坍塌的野防空洞里,那是1961年为备战蒋介石“反攻大陆”而挖就的“形式主义”遗迹……
他的童年、少年也许并不动人,但她却告诫他一夜一夜回忆,一天一天牢记。咀嚼生长了,思索开始了,奠定来临了。他信任她,她也就信任他。她让他记住了那个长子的操劳,他的同情,他的任性,他的天性敏感和好奇,以及行走江湖的激情与高贵;他开始咀嚼那个年代的教育,那种引导,那种贫脊,那种人为的封闭,那种将人变成工具的扭曲,那场终于累积而至的“文革”大悲剧……他思索着曾经目睹、曾经深陷的穷困和人性、血泪和风雨;他蓦然感到16岁时告别故乡,在战死者坟前许下的诺言,时间愈久竟愈发一诺千金!连同那些在插队的桂西深山,在再插队的鲁南锅屋里,时断时续写下的粗拙而真实的苦难碎鳞……这个成年人这时已经写了不短的时辰了,是她促使他终于停下了那时绝非唯一的笔,一停就是五年。非停不可,不找到真正的自我与唯一,绝不再写——五年。他多次重返五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在拥挤的列车上想起了当年的奔波,难抚的流徙,也想起早已读过的加缪、海明威、鲁迅、杜拉斯、罗丹和沈从文……多年以后的这时,他才明白前人的“曾经年少”原来意味深长,珍贵而宿命——加缪的阿尔及尔贝尔布,海明威跟随父亲穿过密林的夜间出诊,鲁迅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刺激,杜拉斯酷暑的湄公河,罗丹风光迷人的阿尔巴莱特街,沈从文野性的湘西……童年、少年,对一个生命,一个心灵,一个艺术家,抑或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或科学家而言(如梁漱溟,如因“绿色革命”而获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博洛格),都是任何人皆不可回避的真正主题。人们从他们的成就中都不难看到他们对童年、少年的执着与铭记——“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他们写得好,干得好,他们深刻,他们唯一,他们不枉此生,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背叛过她——社会分工虽然不同,却都不过是从她的根上延生的枝杈而已。他们即使不一定诉说也不一定写作,抑或写也不再使用童年、少年的细节、情节,她的感觉、她的烙印、她的源泉、她的神性以及浪漫与非功利性,也一直在决定、支撑着他们非那样的不可替代不可。他们的启示和动力也许来源于孩提的一个梦境,一瞬雨中的孤寂,一支乐曲的神秘,一本书的震撼,一部**的联想,一种向往,一缕思念,一阵莫名的冲动,一夜透身的虚无,一程苦楚的踉跄,一团怀疑和犹豫……这个不归的男人多么想对他那与梦也与肉体同在的女孩儿说:想想吧,看看吧,他们就是从那儿出发的。原点就在那儿,就在我们如果有幸相聚就应像童年、少年一样,让美的、生命的原点,在瞬间,在天堂,在两个人唯一的时空里,在潮汐之后,渐渐洇满整整一生……
他们决意承担她,忠诚她,探索她,回答她;他们让她发芽、开花、生长、结果。他们早就知道自己是对的也坚信自己是对的,只需呵护、培育、学习、劳作、尽心尽力即可。没有忘却,没有背弃,没有淤寒,也没有僵化,更没有被诱惑和强制所合谋阉杀——这样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神性和人性都在那儿长明如炬,不仅照亮他们,也因此照亮了人类,照亮着每一个尚未彻底沙化的人。
这就是自然。这就是人的终极。
我能时常听见她这样说。也能听见她这样的叹息——不要老了再想呵,不要走不动了再坐在长椅上回忆。我是一种资源,生命是一种资源,唯一更是一种资源。保存也是浪费。时间原来并不很多呵。……
真的。
听得见吗?后来人。
人类有根的历史正是这样绵延不绝的。她也因此而成为每一个清醒者辨识自身,辨识写作,辨识喧哗,辩识所处年代正常不正常的检污仪。
她也能检测你的价值,你的勇气,你的真实,你的爱,你的肉体,你的方向和你的欣慰。
因为这个世界早已先于我们而存在了,且存在得并不辽阔也不清新。而生命,却是先天就被赋予了自我开拓、自我校定、自我选择道路的生之使命的。
不是么?你们也会意识到的罢。
你们的童年、少年也将昭示于你。
但是千万别被阻隔得过于长久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