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呢

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呢,第1张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欢迎阅读参考!

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答:唐代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诗词成就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代表作

《望庐山瀑布》,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侠客行,春思,秋歌。

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

现实主义诗人有,杜甫,白居易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以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乱为分界线的唐代文学,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也起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这转变,总的说来,

便是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杜甫是这一转变的旗手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

 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ì):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简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李贺应该是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据说宋朝是所有朝代中最繁荣的朝代,但唐朝也很少见。尤其是在盛唐时期,正是这样一个朝代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诗人。而且,由于盛唐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时代,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是与浪漫主义一起诞生的。说到浪漫主义诗人,有一个人她不能不提。他怀着对盛唐的热爱,写下了对盛唐的赞美。而这个人就是李白,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又一高峰。在李白之前,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最高峰。李白出现后,浪漫主义诗人又有了一个高峰。

李白,字太白了。因为在我五岁左右的时候,随父迁居,定居青莲乡,所以给自己取名青莲居。可以说,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盛唐度过的,但是他在54岁的时候经历了安史之乱,当时古人认为是晚年,然后他的生活就陷入了动荡之中,李白也没有坚持多久,最后仅仅过了7年就去世了。李白几乎漂泊了一生。他才二十五岁,已经看过蜀地周围的各种风景。

在那之后,他又离开了首都,到处旅行,因为他没能去执行公务。直到四十二岁,因为皇帝回到长安三年,他又四处奔波。在当时交通匮乏的时候,45岁的李白已经游览了当时一半的领土。而李白不仅仅是单纯在山中游历,更是希望能找到报国的机会。因为李白从小学习儒家思想,自然受到影响,想帮助百姓,但又不想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于是他到处走,交朋友,写信,希望得到别人的推荐。因此,李白在仕途上可能没有什么成就,但在诗歌方面,他的才华却传播得很广,他的浪漫主义吸引了很多人。李白写了许多诗,其中一些是他的代表,也是盛唐时期的代表。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等,都是不平凡的诗篇。

《将进酒》的主旨是表达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和对封建权贵、所谓圣贤的蔑视。

《将进酒》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将进酒》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赏析: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诗篇开头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时在颍阳山,距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所以借黄河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景象之壮阔,并不是肉眼可见,所以此情此景是李白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接说出自己感伤生命短暂而人一下就会变老,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显现出一种对镜自照手抚两鬓、却无可奈何的情态。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没有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来突出隐喻,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此时郁郁不得志。“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时候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再到“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其二》),古时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希望“平交王侯”的,而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李白借冯谖的典故比喻自己的处境。这时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自我理想的这一天总会来到的,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过去)游维扬,不逾一年(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

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筵宴中展示的痛快气氛,诗句豪壮。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李白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称自己有管仲之才,诸葛亮之智却没人相信,所以说古人“寂寞”,同时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情愿醉生梦死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三国诗人曹植在《名都篇》中描写洛阳饮宴时说:“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曹植被称为才高八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尽管身怀利器,抱负不凡,却在政治上受到来自亲哥哥魏文帝曹丕的打击,郁郁不得志。“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不是刻意刻画和雕凿能学到的,也不是草率就可达到的境界。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这句诗出自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全诗如下: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译文

天上宫阙,白玉京城,有十二楼阁,五座城池。

仙人为我抚顶,结受长生命符。

突然想来人间一游,误逐世间的环乐,以尽前缘。

人间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九十六圣君,空名挂于浮云端。

以天地为赌注,一掷决定命运,一直战争不停。

我曾经学习霸王战略,希望能功成名就,锦衣返乡。

可是时运不佳,长期漂泊五湖四海。

曾经去山东学剑,没有什么结果,会写点文章,可那有什么用呢?

剑术并非万人之敌,防防身的技术,文章倒是四海闻名,罕有人匹敌。

这些都是些儿戏,微不足道,所以我象梁鸿一样看破了世界,唱着五噫歌离开西京长安。

不过在临去之时,我还是流下了慷慨激扬的泪水,打湿了我的帽上红缨。

叹君也是个倜傥之才,气质品格冠群英。

扩展资料

此诗是李白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滞留江夏时所作的一首自传体长诗(按此诗作年,王谱、詹谱、王增谱、安谱、郁本、安本作公元759年,黄谱、裴谱作公元760年)。诗人因受永王之败的牵连,被流放至夜郎,中途获上赦宥。此诗是在他被赦免后所作。在这个时候与韦良宰这样一个老朋友相见,李白的感慨当然是很深的。

其中最强烈的莫过于他已由旧日的御前诗人沦为一个流犯,而对方已由一介平凡的知县成为名镇一方的主座了。其中一个首要缘由就是韦良宰在骚动变乱中作出了与李白不同的选择。面对老友,李白除了叙及他们的交往始末,着意向他诉说了本身的不幸与委屈,还告诉老朋友骚动变乱前自己北上幽州就是为了探察安禄山的虚实。

参考资料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_

1 李白关于游子的诗句

李白关于游子的诗句 1关于游子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5、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 纳兰性德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张 籍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01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0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03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

0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05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

0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0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0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09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

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12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1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14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徐淑

15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萧子显

1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17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

18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

19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

20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

21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

2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2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

24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张先

2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26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

27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

28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

29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程垓

30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

31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刘基

32离人无语消魂,细雨斜风掩门——杨慎

3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

34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柳永

35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36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

37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

3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39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4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带有游子的诗句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关于游子的诗句

关于游子的诗句有:

1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年代: 汉 作者: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2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年代: 唐 作者: 李白《送友人》

3 游子不堪闻,正是衷肠事。——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生查子》

4 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

5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年代: 唐 作者: 李颀《送魏万之京》

6 传语宦游子,且来归故乡。——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寓意诗五首》

7 可堪游子思家。惟有夜来归梦,不知身在天涯。——年代: 宋 作者: 贺铸《清平乐·小桃初谢》

8 双亲云水外,游子空怀,惆怅无人可归遗。——年代: 宋 作者: 晁补之《洞仙歌·温江异果》

9 曾是京城游子,驰宝马、飞金鞚。——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霜天晓角·少年豪纵》

10 游子征衫,凭暖阑干处。——年代: 宋 作者: 方千里《点绛唇·池馆春深》

11 天涯到处自生愁,游子征尘暗弊裘。——年代: 宋 作者: 陆游《天涯》

12 伶俜游子,诱引还家。——年代: 宋 作者: 释道宁《偈六十三首》

13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游子吟 / 迎母漂上作》

14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15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年代: 唐 作者: 李颀《送魏万之京》

4关于游子思乡的诗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中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思乡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诗中亲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5为什么古今诗人爱写关于游子的诗句

古代诗人多游子 。功名迷人眼,归心乱马蹄。细数古代那些大诗人,似乎个个都是游子,甚至是终生不归的游子。“诗仙”李白,二十五岁只身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可谓资深游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和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使他成为生活、婚姻和官场的“流浪汉”。斗酒诗百篇,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仙乎哉?非也,他也是人子,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会“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家胡不归?“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家在蜀地,也在两难之间。他在《关山月》中感慨:“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古时交通不发达,回家不方便,长路远途难以逾越,国人思乡欲罢不能,年年岁岁朝朝代代悲秋抑郁之情油然而生,是骨子里、血液中的民族传统。古时候这样写,多半是因为交通不便,回趟家长途跋涉历时弥久。而今人也这样写,传统情怀的影响就更大一些了,毕竟交通便捷今非昔比。

6关于游子的诗句

关于游子的诗句有: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年代: 汉 作者: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年代: 唐 作者: 李白《送友人》游子不堪闻,正是衷肠事。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生查子》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年代: 唐 作者: 李颀《送魏万之京》传语宦游子,且来归故乡。——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寓意诗五首》可堪游子思家。

惟有夜来归梦,不知身在天涯。——年代: 宋 作者: 贺铸《清平乐·小桃初谢》双亲云水外,游子空怀,惆怅无人可归遗。

——年代: 宋 作者: 晁补之《洞仙歌·温江异果》曾是京城游子,驰宝马、飞金鞚。——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霜天晓角·少年豪纵》游子征衫,凭暖阑干处。

——年代: 宋 作者: 方千里《点绛唇·池馆春深》天涯到处自生愁,游子征尘暗弊裘。——年代: 宋 作者: 陆游《天涯》伶俜游子,诱引还家。

——年代: 宋 作者: 释道宁《偈六十三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游子吟 / 迎母漂上作》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年代: 唐 作者: 李颀《送魏万之京》。

7李白的哪首诗引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引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原文: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二指井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李白关于送别的诗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

他的诗想象奇特,感情饱满,风格豪放飘逸,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 李白的送别诗约160首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

送别的对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学士、妻子情人、亲戚朋友等等,牵扯到各种社会关系,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有求学、谋仕、从军戍边、行旅交游等各方面。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

并且它突破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情调,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以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呈现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氛围与境界,多能“感动激发人意”,具有与政治诗、饮酒诗。游侠诗所不同的美学意义。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缉功光嘉叱黄癸萎含联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诗人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还有: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727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