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羁旅思乡诗有哪些?常见意象及情感鉴赏六首

关于羁旅思乡诗有哪些?常见意象及情感鉴赏六首,第1张

  你们可知道羁旅之思什么意思羁旅之思其实就是思乡之情,是一种滞留在他乡很久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之情,以及思亲之苦。羁旅一直都是古代诗人关注的一个主题。本诗以浮云的随风而至、无力自持比喻游子飘零异乡的命运。在哀叹人生如浮云、漂泊无依时,又寄寓了一种思乡之叹。寄居他乡,孤独无依时,常有一种淡淡的自卑感和小心翼翼的心情,这就是“客子常畏人”。经典的六首羁旅诗,写尽客游他乡的羁旅心酸。

  羁旅思乡诗合集

 一、《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前两句描写可能是时局动荡,可能是奔波家事,更可能是经营仕进,诗人经常别家流离,以致成为一种习惯。就算是远走天涯,也是一挥衣袂,等闲视之。朝廷没落,风骨犹存。这里有唐代士子传承的气度、胸襟与抱负。

 后两句写思乡怀家之情虽可克制,却又是无法抛却的。在这远离家乡的江南,仕进与怀家的纠结转化为梦境。可怜的是,梦中亲人团聚,醒来一盏孤灯。无限孤独,难解抑郁,尽在孤灯之下。惆怅中起身,入目又是一弯西斜山月。山峦横亘,斜月凄清,更平添满怀苍凉。床头窗外,孤灯山月,景语呈递,感伤无助,情语尽在其中。

 二、《双调望江南》

 听宛转,愁到渡江多。杏子雨余梅子雨,柳枝歌罢竹枝歌。一抹远山螺。

 曾几日,轻扇掩纤罗。白发黄金双计拙,绿荫青子一春过。归去意如何。

 不知何处传来婉转的歌声,渡江时听到歌声愁苦更多。杏花雨刚刚下完又接上霏霏梅雨,才听完杨柳枝又听到了竹枝歌。遥望一抹远山就像一个海螺。杏雨时节刚过几日,就到摇扇穿罗的夏日季节。白发苍苍光阴似箭让人无计可施,绿树成荫梅子青青一春已过。赶快归家吧,把这羁旅生活了结。

 三、《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七绝,大约作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或六年(846)的春天,抒写了诗人春游遇雨、思饮消愁的羁旅情怀。首句交代时间和情境,用“纷纷”来形容春雨,衬托出作者的伤春情绪。第二句写路上行人的心情不好,用“欲断魂”来描写他们的精神状态。三、四两句一问一答,第三句转到想饮酒消愁;第四句由“牧童”指出“杏花村”那儿有一座小酒铺正等着接待雨中的客人呢!

 四、《杂诗》

 〔魏〕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西北方的天空飘着白云,耸立的样子犹如车盖。可惜浮云没遇到好时机,遇上了大风被吹走了!大风吹着白云飘到东南方,最后到了吴郡和会稽郡。吴郡和会稽郡不是我的故乡,我怎么能久留此地呢还是不要再说了吧,在外的游子常怕被人欺负。

 五、《孤雁》

 〔唐〕崔涂

 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

 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

 迥起波摇楚,寒栖月映蒲。

 不知天畔侣,何处下平芜。

 几行归去尽,片影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遥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诗前四句主要写景,湘水边夜色凄寒,孤雁于此栖息。后四句抒情,写孤雁无处依归,时时担心被猎人射杀。诗人借大雁离群索居,独自徘徊于天空的情状,隐喻了自己孤独凄冷的羁旅之感。

 六、《蓦山溪·草薰风暖》

 曹组

 草薰风暖,楼阁笼轻雾。墙短出花梢,映谁家、绿杨朱户。寻芳拾翠,绮陌自青春,江南远,踏青时,谁念方羁旅。

 昔游如梦,空忆横塘路。罗袖舞台风,想桃花、依然旧树。一怀离恨,满眼欲归心,山连水,水连云,怅望人何处。

 和风习习花草散发着芳香,楼阁上笼罩着淡淡的迷雾。矮墙上一枝花梢探了出来,掩映着谁家的绿杨红楼寻芳拾翠踏青赏春的人们啊,小径上宝马香车披红着绿争先恐后。江南故乡相隔干山万水,踏青时节谁念我他乡羁旅回想昔日游乐往事犹如梦中,空自记忆着情人送别时的凄梦。如今她独自一人舒展罗袖起舞,只有桃花鲜艳明丽依然满树。满怀离恨满眼风景处处触动归心。青山连着绿水绿水连接着云雾,怅望着情人啊究竟在何处

月亮是古今诗人最喜爱的诗歌意象之一,经常出现在古典诗歌作品中。为什么许多诗人喜欢“月亮”的形象?即使在写思乡之情的时候,我们也会把这个月作为我们的打算。让我们看看。

古代的交通不方便,所以旅行要花很长时间,回家也不像今天那么方便。

因此,我们只能面对身边的事情,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人,“月”意象寄托了诗人悲喜的主观情感。因为在古代,学者们需要为了名望而读书,远离家乡而旅行,这大概是古代文人所遵循的一条共同路线。思乡成为一种经常浮现在游客脑海中的情感。

2“乡愁,天上明月知”从古至今,天空是同一轮明月,而不管千里之外,都是同一轮月光沐浴在一起。

所以当我仰望月亮时,你可能会想念我,因此,有“海上明月,此时地极”,也有“南方晴雪,北方高山,月圆千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把相思病送上月球都是共同的准则。

3“今晚的露水是白色的,家乡的月亮是明亮的。”,乾元二年秋,杜甫在钦州。由于战争的阻隔,他不能和亲戚交流。因此,从他的所见所闻中,他融合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思乡之情写进了月亮里,这与一般的风俗是不一样的。

“月亮有一个忧郁的形象。”在古代诗歌中,月亮仍然是情感的。在自然界,月亮是明亮的,月亮是阴沉的。月亮是圆的,月亮是不完整的,完整的和有缺陷的。因此,在诗人的作品中,月亮往往与悲伤和幸福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所以当我们写乡愁的时候,我们经常把月亮当作一个意象。

如果你平时读诗读的多,会发现古代的诗词已经形成了大量相同或是相似的题材,而在这些相同或相似的题材中又会出现大量相同相似的意象,这些意象被反复提起,使很多诗歌读来感觉相似,情感共通,那么这些意象呢其实就可以说形成了固定的意象群。接下来我会更新一个系列,总结一些常见题材的固定意象群,以思乡、送别、山水、边塞这四种古代最常见的题材为例。

其实所有的诗词意象大致上还可以分成社会意象和自然意象,主要包括植物、动物、自然景观等;一类是社会意象,主要指人或事的意象,包括人造物象、人的行为、品质,以及典故等。

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而这一点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体现得尤为明显,古人或是外出做官、或是在战场建功立业、或是由于贬谪,而尤其当传统节日来临之时,身边的一事一物无不牵动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1社会意象群:

船:一般诗中写作“孤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可见水陆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方式,因此游子离家或是归家一般都是坐船,可想而知当身处他乡的游子看到回乡的船而自己却不能成行的时候思乡之情自然上涌,另外,船给人以漂泊之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怎能不牵动游子的情思,因此其它一系列表达漂泊之感的意象也同样是思乡的常见意象,如:孤雁、飞蓬、浮萍。如:“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捣衣: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如:“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同时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也成为一种境界,游子客居他乡听着无处不有的捣衣声自然也会想起家中的亲人。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马星野《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陇上: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翁绶《横吹曲辞·陇头吟 》)

桑梓:代指故乡,“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蔡琰《胡笳十八拍》)

(2)自然意象群:

月亮:千百年来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但是最常见也最具有代表的涵义应该说是思乡。自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传世之后,月亮俨然已经变成了思乡怀远的代名词。又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而对于游子来说,自然不管是月缺还是月圆都是诉不尽的愁思与乡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时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诗人会在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如:残月、冷月、素月、江楼月、云中月、水边月等等。

夕阳:我国是农耕社会,自古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节奏,因此落日对于古人来说便有了催归的含义[2],因此夕阳西下夕阳落下最容易触动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落日、残阳、晚照、黄昏、暮色其实都是它的别称或是由其衍生的。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又写作孤鸿、哀鸿、孤雁、飞鸿等。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布谷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在传说和蜀人怀念心情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思乡的代称[3]。又因为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又名“催归鸟”非常容易触动漂泊天涯的游子的乡思,如:“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无名氏《杂诗》)

青山:青山常作为故乡的象征,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越鸟、胡马:越鸟和胡马也是是情感比较强烈并持续出现的乡愁主题意象,最早出现于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的开篇:“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又如:“越鸟恋乎南枝,胡马怀乎朔风。”(夏侯湛《夜听笳赋》)[3]

鹧鸪: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因此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不愿远行的想法,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浮云:以浮云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猿啼:“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蝉鸣:“风蝉旦夕鸣,半夜送秋声。故乡客归尽,水边身独行。”(赵嘏《风蝉》)

1、月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写明月的诗词不可谓不多。如我们熟知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明月通常用来渲染清幽的气氛,体现出作者的思乡怀人之情。

2、杨柳

“柳”与“留”字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或“柳枝”便具有了惜别怀远的感情。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另外因柳树常见于屋舍前后,在古代常被视作是故乡的象征。

3、杜鹃(子规、望帝)

古代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有位明君,退位后归隐山林。之后不幸身死,魂灵化作鸟类便是杜鹃,因杜鹃叫声凄厉,声声泣血,仿佛是在鸣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此被视作思念故国,故土之兆。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另外,也有诗人用杜鹃的意象来表现只是内容的愁苦,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等句。

4、燕

用来体现世事变迁,常见于抒发国破家亡或昔盛今衰的诗句。如“到国依栖应有梦,巢空月落旧楼台”也用来表现春光美好,体现惜春之意。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1、了解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常见情感:1.羁旅愁思 2 征人思乡 3 思亲念友 4.闺中怀人

  常见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月——思乡的代名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笔法,还可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4.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柳

  ①、“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 留恋、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6、燕

  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7、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8、双鲤:代指书信。

  9、桑梓:家乡,表示怀乡之情。

  10、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11、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12、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其他信息

  梦境。“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家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节日。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声音。芦管声、乌鸦声、笛声、杜鹃声、角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1.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寓情于景 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景和情的关系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虚实结合(化虚为实)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更加浓溢的情思。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3.衬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双调] 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实战练习

  1、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 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南乡子[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 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②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3、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4、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这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南宋沈义父又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结合全诗和前人的评论,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及其情、景结合的艺术。

  答案:这首诗主要是抒发了诗人旅愁思归的思想情感。诗的一、二句抒情,三四句写景,以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来衬映诗人的旅愁思乡之情。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使全诗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5、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1)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6、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7、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8、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⑴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

  ⑵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和思乡之情。

  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9、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还有一些表示凄凉的意象,如柳,清灯等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抒写羁旅怀人之情。“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二句写诗人自己。寒冬腊月,长夜漫漫,诗人客居驿馆,彻夜难眠,抱膝而坐,形影相吊,一股凄清落寞之情涌上心头,冷清暗淡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的思家念亲之急之切。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

作用: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赏析: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参考资料:

-乡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15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