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朝阳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第1张

朝阳区,那好玩的地方太多了,朝阳区作为北京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有著名的朝阳群众,文化产业和世界级的建筑,也是在全北京市所有城区当中最多最丰富,经济最发达的城区。朝阳区有北京最有名的奥运村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横跨北五环,用一座生态桥相连,非常壮观。

朝阳区有全世界有名的看腿圣地三里屯,大师隈研吾亲自操刀搞的建筑设计,北区的一座酒店是美国大妞碧昂斯每次来北京必选的下榻之处。几步之遥的马路对面是三里屯SOHO,也是吃喝玩乐元素非常丰富的好地方。往西走一点儿的工人体育场,是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十大建筑。这里不仅是北京国安的比赛主场,还是北京各种高档酒吧夜店的集聚区。目前已经启动翻建工程,预计将在两三年后以修旧如旧,保留原貌的方式迎接亚洲杯的举行。位于东大桥路的侨福芳草地和世贸天阶,都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商业中心。侨福芳草地我还没机会进去参观,据说是艺术范儿十足的高逼格场所。

世贸天阶克隆了拉斯维加斯老城的巨幕穹顶,经常在晚上搞灯光秀活动,效果惊人。当然绝对不能忘掉全北京第一高,中国尊528米的身材伫立在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块上。朝阳区比较重要的文物古迹是日坛公园(始建于嘉靖年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朝阳区区政府所在地神路街,这条道路名字的来历中的那条神路就在日坛公园里。另外,中国革命先驱、我党的早期活动家和领导者马俊烈士的墓也在日坛公园。

中国***的两个最主要的创始人李大钊和陈独秀是文化大师,前者是唯物史观的****,后者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这使***创立之初就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1921至1923年既是***的创成期,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本文重点探讨这一时期***人的文化观。在研究时,有时在时间上前后稍有延展,主要是考虑到不应因政治分界而生硬地割裂—个人的完整思想,而应更多地从文化学、文化史的角度考虑问题,特作说明。

此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着重于某个人的文化思想,如刘桂生、朱志敏对李大钊的“民彝主义”、“唯物史观”等思想的研究;唐宝林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李锐对早年毛泽东文化观的研究;许行对五四时期周恩来思想的研究等等。对于这一时期***群体的文化观及其特点,至今鲜有专论发表。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早期***人的文化观作初步的研究。

一、 1921年7月,并非中国***人文化观的分水岭

1921年7月,中国***成立,这当然可以作为中国近代政治分野的标志性大事件。从理论上讲,新民主主义革命诞生了它的领导政党;从革命实践上说,一个与众不同的共产主义政党开始参与革命活动并在工人运动等领域发挥着领导作用,以后它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和成就自不待言。党的成立,使此前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变成了***人,***“一大”又制定了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主张欲实现共产主义,“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大钊等***人的政治观较之以前有了多少不同,严格地讲,同共产主义小组时期甚至刚接受马克思主义时期相比,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1921年7月***的成立,并没有成为早期***人政治观的分水岭,而只是使其政治观的实现有了组织条件,有了实际可能。如李大钊在1918年就指出俄国的十月革命已经预示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认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陈独秀1919年12月在《<新青年>宣言》一文中公开主张抛弃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翌年9月在《谈政治》中又说,“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专有物”,“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 。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主张“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产阶级,从他们手里抢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的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以至于无国家,使资本阶级永远不致发生” 。对比这些主张与“一大”的纲领,还说明直到***成立,***人仍未深入思考革命阶段性和革命具体步骤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二大”前后才解决。

***人的文化观,与其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对前者有较大影响。政治观在此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1921年7月党的建立,同样不是早期***人文化观的分水岭。

首先,不少***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中国***建立之前的1至3年间就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其文化观并没有因为党的建立而在党建立初期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如李大钊的唯物史观,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为标识,确立于1919年。其主要内容有“唯物史观的要领,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更认经济现象的进路,是有不可抗性的”,意思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二要点:其一是关于人类文化的经验的说明;其二即社会组织进化论。其一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称这些精神的构造为表面构造。表面构造常视基础构造为转移,而基础构造的变动,乃以其内部促他自己进化的最高动因,就是生产力为主动……其二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社会组织即生产关系,也是与布帛菽粟一样,是人类依生产力产生的产物” 。唯物史观的要义,李大钊此时已讲得很清楚,以后他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理恺尔的历史哲学》、《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等文中又做了重复或补充说明。建党后,他对上述问题并没有补充什么新内容,而是对唯物史观做了不少宣传介绍工作,想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并接受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还经常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开展实际的政治、社会活动。陈独秀在建党后对唯物史观也做了类似的工作,他在1923年总结“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时,指出以丁文江为首的科学派并未“打败”以张君劢为首的玄学派,“这是因为有一种可以攻破敌人大本营的武器,他们素来不相信,因此不肯用”,他强调“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

从历史事实看,对马克思主义包括其文化思想的宣传,在建党前几年就开始了。1920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号”。《晨报》副刊从1919年5月5日起,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国民》从1919年10月以后也开始刊登《***宣言》等著作和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也宣传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甚至“***”的名称也早在1920年初就被提出,并用作一份进步刊物的刊名。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建立在建党以前了。从逻辑上讲,没有这些必要的思想准备,中国***也不会在1921年7月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而既然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建党后***人文化观变化不大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些党员的文化观是在建党后才越来越马克思主义化的,更不排除一些1921年7月以后的新党员是在后来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但我们认为这与我们的立论并不矛盾,因为我们的着眼点在于文化本体,而非某个具体的人。

其次,一些***人在一些传统文化领域的思想主张,其改变也并非在1921年7月前后,如陈独秀的宗教观。他一开始是反对宗教的,在1918年还指出:“天地间鬼神的存在,倘不能确实证明,一切宗教都是一种骗人的偶像:阿弥陀佛是骗人的,耶和华上帝也是骗人的,玉皇大帝也是骗人的。一切宗教家所尊重的崇拜的神佛仙鬼都是无用的骗人的偶像,都应该破坏。”强调“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的真理和吾人心坎儿里彻底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 到了1920年,他对宗教就转持肯定的态度了,认为宗教在旧文化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在新文化中也是很重要的。“现在主张新文化运动的人,既不注意美术、音乐,又要反对宗教,不知道要把人类生活弄成一种什么机械的状况,这是完全不曾了解我们生活活动的本源,这是一桩大错,我就是首先认错的一个人”。 1922年,陈独秀又开始反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陈独秀宗教观的几次变化,其原因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姑且不论,但这二次变化都不是在1921年,也可见一个人文化思想的变化,有它自身的原因和时机,不一定随着政治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或至少不会总是紧随政治而变动。

最后,1921年7月中国***成立后,改良文化与革命文化并没有马上就尖锐冲突、水火不容;相反,双方还能彼此协商,共同面对一些文化问题。比如胡适和李大钊,他们此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更多的是朋友间而非敌对双方的争论,事后他们并没有把争论看得很重,毕竟双方都反对封建的思想和文化,都希望国家、民族振兴富强,胡适在1922年写《我们的政治主张》时,还曾征求李大钊的意见,而他很清楚此时的李大钊是一个***员。改良文化与革命文化当时所以能和平相处,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还因为***的纲领很快在“二大”就调整为“为人民幸福计,民主派对于封建革命是必要的,无产阶级倘还不能够单独革命,扶助民主派对于封建革命也是必要的”。 很多***人据此加入民主革命活动,在思想上也并未完全扔掉其文化改良主张。

事实上,中国***自成立后,即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努力想打开政治局面。1922年就在考虑与国民党合作事宜,1923年又具体实施,并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思考一些纯文化的问题。因此,***人以前的文化观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局部有时做些调整,使之因应实际政治的需要。陈独秀第二次改变宗教观的时间是在“非宗教大同盟”运动期间,这并不是偶然的,是与政治活动相呼应的。 我们以前之所以有1921年7月是政治思想之新旧分野时段的观念,并扩大至包括文化在内的很多领域,是因为习惯性的“历史符号”在起作用,和***后来的大有作为及大力宣传很有关系。而在创立之初,事业刚刚起步,早期***人马上就投入紧张繁重的革命工作中,并没有多少人把这个日期看得很重,记得很清。后来事业甫成要纪念建党这一重大事件时,多数人已记不清楚具体的日期了,还是毛泽东提议以七月一日作为党的生日。就一个历史事件来说,当时的际遇、意义和后来的际遇、意义是有所不同的,作为历史研究工作者,当然要注意不以后者代前者,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原貌。

二、***人文化观与文化形态转型

五四时期,***人在很多文化领域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文化观涵盖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宗教观、教育观、历史观、文艺观等各方面。较之后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阐述的文化观,虽然说反帝反封、宗仰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还不太鲜明,但内容却要丰富得多,也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接近于文化本体。

五四后期的文化主题,从早期的讨论中西文明能否融合变为讨论它们怎样融合。***人也开始关注这一主题,把目光转到了对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上来,并着重探求中国文化的归向问题。此时的***人主张引进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走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道路。该主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性的。下面,我们概要探析五四后期***人的文化观。

(一)人生观。陈独秀认为人生观是由人所处的客观环境造成的,决不是个人主观意志的结果。“一个人生在印度婆罗门家,自然不愿意杀人,他若生在非洲酋长家,自然以多杀为无上荣誉”。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顺世堕落的乐观主义”与“厌世自杀的悲观主义”两种人生观。陈独秀认为,顺世和厌世的两种人都只看见人类黑暗的一面。没有留心那光明的一面,就是留心了,也没有努力改造的勇气和自信心。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他提出了“爱世努力改造主义”。帮助人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以拯救国家民族。

陈独秀指出,个人不去努力改造自己,就会失去前途;一个民族不思改造就会灭亡。同时,早期***人也很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这种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是渐进的。对于改造所能达到的结果,他们也持谨慎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不是一下子就能树立起一种科学的人生观来的,而应该把旧的观念逐步去除,使新观念逐步形成。

(二)科学观。陈独秀给科学下过定义,“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认为科学是人运用头脑中的理性,来判断事物的概念,综合分析客观现象,看主客观是否有矛盾。

对于科学的功用,陈独秀原本是主张“科学万能”的,但早在成为***人的前一年就放弃了这种想法。以后他一直强调科学的功用并不在于提供了多少具体的科学知识,而在于转变思维模式,提供新的思维方式。认为科学具有以下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规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促进哲学思想的发展;使人们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在科学和人生观的关系上,陈独秀主张科学可以支配人生观。他列举分析了大家族主义、小家族主义、男女尊卑及婚姻制度、财产公有私有制度、守旧维新之争、物质精神的异见、社会主义的发生、人性的见解的不同、宗教思想的变迁这九种人生观产生的原因,指出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生观也不相同。人生观是社会的产物,并不是任随主观意志凭空产生的。他进而指出唯物史观是科学,可以支配人生观。

(三)道德观。早期***人在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同时,对道德问题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道德是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社会本能;道德是一种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总和。

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李大钊最初接受了达尔文的观点,认为道德是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社会本能。他解释道,道德原来是动物界的产物,人类的道德早就存在了,道德是为帮助人类和动物抵抗及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维持他们的生存而产生的。这种“动物本能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道德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只有人类才有社会关系,所以只有人类才有道德,动物界是不可能有道德的,道德不可能是人与动物都具有的一种社会本能。李大钊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除持有“动物本能论”的观点以外,还认为道德是人人心中都有的一种东西,它使人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据此来判断事物的善恶、邪正,并能使人们毫不犹豫地去相信这种判断。这种观点近似于我们现在的一种认识,即认为道德是一种关于善恶的观念、情感和一种行为习惯。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进步了。和李大钊不同的是,陈独秀明确地提出道德是一种观念。但他没有认识到道德也含有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因素。

早期***人认为道德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由社会的需要和生活钓变化决定。陈独秀认为,道德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它应该与时俱变。李大钊认为,道德既然是社会的本能,就应该适应生活的变化,随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变化。这种观点是针对当时的一种观念,即把儒家伦理道德看做是“一代圣贤的经训格言”、“万世不变的法则”而提出的。***人后来则强调道德的变化主要以经济的变化为基础,“什么正义,人道,自由,平等,都要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面的”。

***人认为,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道德的阶级性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等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道德的阶级性才会消失。而目前,无产阶级道德与资产阶级道德是不相融的,对无产阶级来说,他们知道现在资本主义制度是使他们贫困的惟一原因,知道现在的法律是阶级的法律,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社会是阶级的社会,当然就知道不会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伦理道德。 (四)宗教观。恽代英认为宗教的起源有六大因素,即恐怖、希望、误认、误解、美感、想象。这充分说明了宗教是起源于人类的本能情感,但也反映出人们科学知识的缺乏。 恽代英还指出,泛神论不是宗教。他批判了一切宗教的第一真理便是神的存在的荒谬看法,认为宗教的仪式、信条、神话全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他试图用进化论的观点分析宗教的演进变化问题。恽代英还认为宇宙的运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上帝,而是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在一定的法则支配之下,具有一定的趋向性,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他坚信随着生物学、物理学等科学的发展,科学将最终会揭开宇宙的奥秘,证明上帝说的荒诞不经。对于基督教,陈独秀和恽代英都认为应当把它作为社会上的重大问题来研究解决。对于基督教给中国社会造成纷扰的原因,陈独秀认为有十种:—、吃教者多,信教者少;二、列强以传教为侵略工具;三、中国尊圣攘夷;四、圣教与上流社会为伍,耶稣与穷人为友;五、媚外激怒人民,尊圣激怒教徒;六、正直的教徒维护人权,邪僻的教士袒护恶棍;七、基督教的信仰与中国敬祖相冲突;八、白话文的《圣经》不如《四书五经》古雅;九、中国人视科学为神奇鬼怪;十、天主教的神秘使人生疑等等。陈独秀也改变了对基督教的看法,“综观基督教会的历史,过去的横暴和现在的堕落,都足以令人悲愤而战栗,实在没有什么庄严神圣之可言”。1922年以后,***人对宗教就持完全反对的态度了。

(五)教育观。***人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要和社会相结合,学以致用,其最终目的是要有实际效用。

在教学方式上摒弃形式主义,倡导启发式的教育。针对旧教育的弊病,陈独秀指出应吸纳欧、美启发式的教育法,即“前代的教育是先生教学生,现代教育是学生教先生”。他们认为这是新教育的精神实质所在。

在教育者的发展问题上,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应以科学精神为指导。主张实施平民教育,进行教育普及,认为这样才会消除教育上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不平等,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教育普及,又必须先解决男女享有平等教育权的问题。在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何叔衡、向警予等人的积极倡导下,北京大学等高校开创男女同校受教育之先例,广州、四川、济南等地高校也逐渐实行男女同校。1921年,陈独秀在广州积极支持广东省立一中学首创中学男女同校,开全国中学男女同校之先声。

***人还认识到办教育还应有相应的经济基础。恽代英指出,“要用教育救中国,需先知究要如何才能得着经济独立”。 有了经济的自主权,才能拥有受教育的权力。

这一时期的先驱们以马列主义为思想武器来对待与处理教育问题。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等人在这方面都颇有建树。毛泽东、邓中夏还创办了工人夜校,使劳苦大众有受教育的机会。

(六)历史观。表现为批驳唯心史观,提倡唯物史观。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都摆脱不了唯心论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从世界历史来看,不论是康德的《通史概论》,还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都是以“心的势力”来解释历史现象的,这就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了。李大钊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时,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是最重要的。陈独秀于1922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学说》,也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联系,其观点和李大钊相同。 提倡“阶级斗争”学说。李大钊认为阶级斗争与唯物史观具有密切关系。唯物史观既然把种种不同社会现象的原因都归结于经济,那就得承认组成历史的许多事实,只不过是各不同特殊团体间竞争的结果,特别是阶级斗争的结果。陈独秀指出阶级斗争可用唯物史观来解释,“一切过去社会底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底历史”,“阶级之成立和争斗崩坏都是经济发展之必然果”。 中国***人还论述了无产阶级联合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出的只有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主张“人民创造历史”。在研究和运用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一些人产生了对唯物史观的误解,认为社会进步无须人类活动的参与,只靠物质上的变动就行了。李大钊批评了这种观点,指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积极努力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的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规律,还需大家团结起来参与社会的变革。李大钊提出人类历史是人们联合创造的,单凭哪个伟人或圣人都创造不了历史,这就否定了英雄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第一次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人类发展的真正动力。

强调历史研究的真实性。李大钊特别重视历史研究的事实根据,认为历史研究成果的好与坏,与所凭借的材料有直接的关系。他还认为,评价一种学说时不可忽视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也是“真实性”的一个表现。

(七)文艺观。***人强调新文学应是“平民文学”,在内容上要有爱国主义思想。李大钊提出新文学不仅仅是指用白话文来写作,也不是简单介绍一些新人、新事、新观点,关键在于文章的内容应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博爱、团结,启迪人们善良的本质,反映人们爱国的热情。在他看来,当前流行的文学存在着刻薄、狂傲、狭隘、浮躁的缺点,这会产生坏的社会影响,“长此相嘘以气,必致中干,种种运动,终于一空,适以为挑起反动的引子”。 他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于是主张对新文学进行培育,使其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提高新文学的思想境界。恽代英认为新文学应该由革命家来创作,以革命思想为指导,反映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样的文学才能反映革命的信仰,激发广大青年投身于革命事业。

关于新艺术。陈独秀主张对美术进行革命,认为必须在绘画过程中体现现实主义,以写生为重,抛弃机械的临、摹、仿等传统手法,重视现实,创造出新意,表现出一种真正的艺术美。陈独秀认为中国的旧戏很单调,脱离了文学、美术、科学,没有真正的艺术价值。《珍珠衫》、《战宛城》、《杀子报》、《战蒲关》、《九更天》等旧戏在内容上误导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的心理畸形发展,也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周恩来主张新戏剧应破除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应具备写实主义的风格。 由上述内容可知,五四后期***人的文化观继承了五四前中期新文化人士的一些主张,同时在某些方面又有新的变化和发展。与同期的改良人士的文化观相比,两者仍有其相似性,如一些文化主张相近,都重视文化的本体问题等等;当然,两者的文化性质已显离异,***人的文化观是革命的、宗仰马克思社会主义的,而改良人士的文化观则仍以自由主义为圭臬。 三、结论

总的来看,早期***人注重研究文化的内涵,主张改造人们的文化心理、启发民族精神、创造革命的新文化。他们在文化上有四个特点:一、对问题能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有时能够辩证地看待异质文化;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其中贯彻文化的指导作用;三、尝试着把文化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结合;四、重视文化的创新。

从早期***人文化观的主要内容来看,在192l至1923年这一文化时段,它仍然处于从思想文化到政党文化过渡的中间环节。因此,其文化主张中仍有不少纯文化的内容,并且颇具真知灼见。而那些政党文化的内容,因当时中国***自身的先进性而位列新锐文化范畴,是充满活力的。至于文化的选择与社会道路的选择紧密相连这一中国***文化的特质,在当时也已现端倪。

早期中国***人尝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化,这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也使***人的文化形态向新民主主义文化持续转型,并最终完成于十几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当然,毛泽东认为这一转型更早更快,“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 问题在于,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而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才吸取血的教训并从此去牢牢把握的。1921至1923年,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在资产阶级亦即国民党的手里,并不在代表无产阶级的***之手里;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亦即共产主义思想还没有在民主革命文化阵营中取得领导地位,中右翼的影响力仍然巨大。斯时国民革命还未发动,人民大众也还未被广泛动员起来去反帝反封建。因此,很难说此时的文化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似可以称之为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1 关于日本的描写诗句

2 关于富士山的诗句

关于日本的描写诗句 1描写日本的诗句有哪些

1、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出自唐代诗人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原诗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译文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2、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送僧归日本》

原诗

《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译文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3、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哭晁卿衡》

原诗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译文

日本友人晁衡卿,辞别长安回家乡,乘坐帆船远去东方回蓬莱群岛。 晁卿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返,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苍白的云彩笼罩着云台山。

4、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放后遇恩不沾》

原诗

《放后遇恩不沾》

天作云与雷,霈然德泽开。

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

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

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

译文

天上雷鸣电闪,风起云涌,原来是皇上春霖密布,皇恩大开。东至日本,南到曾经贡献白羽雉鸡的越南都享受到这次皇恩。可是我却像汉朝的贾谊,流放在南方,已经三年了,还不赦回。。什么时候再把我招入皇宫,问我天下大计,让我能够施展才华呢?

5、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出自近现代诗人鲁迅的《赠日本歌人》

原诗

《赠日本歌人》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译文

烟花三月依然柳绿桃红,远方客人此时登上归程。请莫回想这里的歌舞演出,演来演去尽是些牛鬼蛇神。

2形容“日本”的诗句有哪些

1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代: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2

送僧归日本

唐代: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3

哭晁卿衡

唐代: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4

赠日本僧观语孟

元代:孙华孙

日本沙门性颇灵,自携语孟到禅扄。

也知中国尊朱子,不学南方诵墨经。

5

送人游日本国

唐代:方干

苍茫大荒外,风教即难知。连夜扬帆去,经年到岸迟。

波涛含左界,星斗定东维。或有归风便,当为相见期。

6

送日本使还

唐代:徐凝

绝国将无外,扶桑更有东。来朝逢圣日,归去及秋风。

夜泛潮回际,晨征苍莽中。鲸波腾水府,蜃气壮仙宫。

天眷何期远,王文久已同。相望杳不见,离恨托飞鸿。

哭晁卿衡的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郁贤皓《李白选集》:“此诗乃天宝十三载春夏间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遇见魏颢,闻晁衡归国时遇暴风失事的消息后所作。”

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据史书记载,日本派来中国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都随带遣唐学生(留学生)多人来中国学习。晁衡就是随第九次遣唐使来中国的日本学生。

晁衡于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来到中国求学,改姓名为晁衡。卒业后长期留居中国,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职。在此期间,他与当时著名的文士广泛交往,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冬,任秘书监兼卫尉卿,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日本访华的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分乘四船回国,在琉球附近遇风暴,与其他船只失去联系。当时误传晁衡遇难,其实他漂流到安南驩州(治所在今越南荣市)一带,遇海盗,同船死者一百七十余人,独晁衡与藤原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辗转回到长安。当时误传晁衡已溺死,李白便写下这首诗来悼念他。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8522aspx

3关于日本的古诗

1《送僧归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2《送僧归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贯休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3《杨主簿日本扇》

朝代:宋代|作者:苏辙

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

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

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

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

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4《赠日本歌人》

朝代:近代|作者:鲁迅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5《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

朝代:唐代|作者:刘长卿

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

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

4描写日本的诗句

富士山 石川丈三

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

富士山 室直清

上帝高居白玉台,千秋积雪拥蓬莱。金鸡咿喔人寰夜,海底红轮飞影来。

富士山 柴野邦彦

谁将东海水,濯出玉芙蓉。蟠地三州尽,插天八叶重。 云霞蒸大麓,日月避中峰。独立原无竞,自为众岳宗。

题东坡赤壁图 市河宽斋

孤舟月上水云长,崖树秋寒古战场。一自风流属坡老,功名不复画周郎。

过赤马关 伊形质

长风破浪一帆还,碧海遥回赤马关。三十六滩行欲尽,天边始见镇西山。

偶感 西乡隆盛

几历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耻砖全。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

5关于日本的古诗词

关于日本的古诗词:送僧归日本(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

送僧归日本(方干) 四极虽云共二仪,晦明前后即难知。西方尚在星辰下,东域已过寅卯时。

大海浪中分国界,扶桑树底是天涯。满帆若有归风便,到岸犹须隔岁期。

海上(顾炎武) 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

楼船已奉征蛮敕,博望空乘泛海槎。愁绝王师看不到,寒涛东起日西斜。

送僧归日本(贯休)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送褚山人归日本(贾岛) 悬帆待秋水,去入杳冥间。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

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

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刘长卿) 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

放后遇恩不沾(李白) 天作云与雷,霈然德泽开。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

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

哭晁卿衡(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李白)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摇浙江汜。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五月造我语,知非儓拟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赠日本僧智藏(刘禹锡) 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6描写日本的诗句

富士山 石川丈三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

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富士山 室直清上帝高居白玉台,千秋积雪拥蓬莱。

金鸡咿喔人寰夜,海底红轮飞影来。富士山 柴野邦彦谁将东海水,濯出玉芙蓉。

蟠地三州尽,插天八叶重。 云霞蒸大麓,日月避中峰。

独立原无竞,自为众岳宗。题东坡赤壁图 市河宽斋孤舟月上水云长,崖树秋寒古战场。

一自风流属坡老,功名不复画周郎。过赤马关 伊形质长风破浪一帆还,碧海遥回赤马关。

三十六滩行欲尽,天边始见镇西山。偶感 西乡隆盛几历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耻砖全。

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

关于富士山的诗句 1 赞美富士山的诗有哪些

赞美富士山的诗只有一首:

江户时代的一个人写的,名字就叫《富士山》

原文如下:

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

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

关于富士山的介绍:

富士山[fù shì shān](日文:ふじさん,英文:Mount Fuji)是日本国内最高峰,日本重要国家象征之一。

1、横跨静冈县和山梨县的活火山,接近太平洋岸,东京西南方约80公里。

2、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

3、作为日本的国家象征之一,在全球享有盛誉。

4、它也经常被称作“芙蓉峰”或“富岳”以及“不二的高岭”。

5、自古以来,这座山的名字就经常在日本的传统诗歌“和歌”中出现。

6、日本诗人曾用“玉扇倒悬东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阳”等诗句赞美它。

7、富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

8、目前处于休眠状态,但地质学家仍然把它列入活火山之类。

9、自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共喷发了18次,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707年,此后休眠至今。

10、2002年8月(日平成十四年),日本国土地理院重新测量富士山的高度,为377563米。

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将日本富士山列《世界遗产名录》,富士山从而成为日本的第17处世界遗产。

2 与“富士山”有关的诗句都有哪些

《偈颂二十一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普宁青州布衫重七斤,由来错认定盘星。

那知富士山孤峻,到顶须行三日程。1 从远处看富士山有一种无可置疑的美丽,但是到了山上,看到的只是一大片火山灰和岩石。

2我们不必急着想当什么。先学习富士山屹立不动,不谄媚于世俗。

如果受到他人的敬仰,自然而然的,世人自会评断你的价值。3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富士山。

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动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过去。

对于爱情,也是如此。4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 描写“富士山”的诗句有哪些

1、《偈颂二十一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普宁 青州布衫重七斤, 由来错认定盘星。

那知富士山孤峻, 到顶须行三日程。 2、《富士山》 年代:江户时代 作者:石川丈三 仙客来游云外巅, 神龙栖老洞中渊。

雪如纨素烟如柄, 白扇倒悬东海天。 3、《富士山 》 年代:德川时代 作者:室直清 上帝高居白玉台, 千秋积雪拥蓬莱。

金鸡咿喔人寰夜, 海底红轮飞影来。 4、《富士山》 年代:江户时代 作者: 柴野邦彦 谁将东海水, 濯出玉芙蓉。

蟠地三州尽, 插天八叶重。 云霞蒸大麓, 日月避中峰。

独立原无竞, 自为众岳宗。 5、《过赤马关 》 时代:德川时代 作者:伊形质 长风破浪一帆还, 碧海遥回赤马关。

三十六滩行欲尽, 天边始见镇西山。

4 关于富士山的诗

仙客来游云外巅,

神龙栖老洞中渊。

雪如纨素烟如柄,

白扇倒悬东海天。 江户时代的一个人写的,名字就叫富士山 《偈颂二十一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普宁

青州布衫重七斤,由来错认定盘星。

那知富士山孤峻,到顶须行三日程。

江户时代汉诗诗人石川丈三的一首叫做《富士山》的诗:

仙客来游云外巅,

神龙栖老洞中渊。

雪如纨素烟如柄,

白扇倒悬东海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728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